登陆注册
37565100000008

第8章 棉麻纺织与生产(1)

古代边疆的棉花栽培和棉纺织业

在古代,海南岛和岭南地区,云南和四川部分地区,新疆的吐鲁番和于阗一带,都以生产棉花和棉布着称。

海南岛和岭南地区,气候炎热、潮湿,那里的兄弟民族很早就栽培一种能开花吐絮的木本植物,利用它的花絮纺纱织布,缝制衣服。当地零它称作“吉贝”,织成的布叫“织贝”或“吉贝布”。吉贝就是多年生的木棉,属于棉花的一种。每年可收花两次,早在夏禹时,海南岛居民就用木棉织布缝衣。《尚书·禹贡》中称这种布为“织贝”。缝制的衣服叫“卉服”。它说明当地居民早在距今4000年前就已栽培和利用棉花了。

秦汉时期,海南岛兄弟民族流行一种称为“贯头”衣的服式。这种贯头衣就是在一段棉布中间开一个洞,从头上往下套在身上,再在腰间束一根带子就成了。做工简单,穿着宽松,可以说是现今时兴的套头衫的始祖。为了制作方便,通常把几幅布拼接在一起,做成一种“广幅布”。当时中原地区的麻布幅宽只有2尺2寸(合今1尺5寸),而这种广幅布宽达5尺(合今3尺5寸),宽出1倍多。而且“洁白不受垢污”。因此为中原人民所传颂。当时生产的棉布能达到如此洁白无瑕的程度,首先是棉花原料的质量好。三国时有人描述当地的木棉说,棉絮“状如鹅毛”,纤维“细过丝绵”,可以“任意小抽牵引,无有断绝”。可见那是一种色白、纤维长,韧力强的优质棉花。同时,脱籽、弹花、纺织和漂白工艺技术,也都达到了相当水平。

他们不但能生产白布,而且能生产各种染色布。即先将棉纱染成各种不同颜色,然后织成布。这种染色布被称为“斑布”,并有多种花色和规格。黑白条纹相间叫“乌辚”;黑白格子纹叫“文辱”;黑白格子纹中间再添织五彩色线品则称“城域”。城域是斑布中的精品。

三国时,海南岛和岭南地区的棉纺织生产已形成了一套比较规范的程序,即棉花摘下来后,先去籽,然后弹松纺纱,最后织布。如果需要花色棉布,则先将棉纱染色,然后再织。而且纺纱技术姆熟,所以才能做到“任意小抽牵引,无有断绝”。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地区的棉纺织技术不断发展,棉布质量进一步提高。南北朝时,《南史·宋武帝纪》有“广州尝献人筒细布”的记载,一匹布可以装在竹筒内,可见其细薄的程度。除了织造白布外,又将棉纱染成各种颜色,织成“五色斑布”。这种斑布不仅色彩绚丽,而且细款如丝绸,在三国时就很着名。妇女穿起来更是漂亮异常。宋代《岭外代答》一书描述说,海南岛黎族妇女,“衣裙皆吉贝(斑布),五色烂然”。

棉花的种植也在不断扩大。北宋的《避齐闲览》说,“闽岭以南多木棉,土人竞植之,有至数千株者,采其花为布,号吉贝布”。农户植棉,已有相当规模。并生产出多种规格和等级的棉布,当时有个叫赵汝适的,在福建任司舶官,记述了他在闽中见到的棉布等级及其名称。当地将棉布分为四等:厚的叫“兜罗棉”,次之叫“番布”,再次之叫“木棉”,又次之叫“吉贝”。

在棉花种植推广的同时,棉花加工工具和纺织技术又有了新的改进。南宋的《泊宅编》具体记述了闽广地区的棉花加工和纺织过程,并提到了赶棉和弹棉工具,说当地居民摘棉去壳,用铁杖赶尽棉籽,用小弓将棉花弹松,然后纺绩为布,称为“吉贝”。海南少数民族居民所织的头巾,上面织有花卉纹,并杂有文字,尤为工巧。另据南宋《桂海虞衡志》记载,海南黎人还织造一种青红相间的格子布,被称作“黎单”,很受广西桂林人的喜欢,被他们买来作床单。

在西南地区,云南和四川兄弟民族种植和利用棉花的历史也十分悠久。

世世代代居住在云南哀牢山区和澜沧江流域的古哀牢等兄弟民族,很早就掌握了棉花栽培和棉纺织技术。据《后汉书·西南夷列传》记载,东汉明帝时,曾在云南设永昌郡,并谈到当地生产棉花的事实。永昌就是今天云南保山市和永平县一带。东晋的《华阳国志》一书,关于永昌的棉花和纺织生产情况,记载更为详细。书中说:“永昌郡古哀牢国,产梧桐木,其花柔如丝,民绩以为布,幅广五尺,洁白不受污,俗名桐华(花)布”。梧桐木是多年生木本棉,桐华(花)布也叫“幢华(花)布”,就是棉布。三国和两晋时的一些文献中,多有关于当地木棉的描述。魏人张勃所着《吴录》描述说“交州永昌木绵,树高过屋,有十余年不换者。实大如酒杯,中有绵如絮,色正白,破一实得数斤,可为组絮。”一个棉桃可得数斤棉絮,纯属夸张,但其他描述,当是事实。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也有类似记载:“交趾定安县有木绵树,高丈,实如酒杯,口有绵,如蚕之绵也。又可作布,名日白练揲,一名毛布。”永昌的濮族中,有一支特别擅长种植木棉和纺织棉布的,被称为“木棉濮”。

永昌东北的南诏,即现在的大理一带,很早就利用棉花进行纺织。当地把木棉叫做“婆罗木”,把棉称为“婆罗笼段”。成书于南北朝(5世纪)时的《南越志》说,南诏“惟收婆罗木子中自絮,纫为丝,织为幅,名婆罗段”。

这些历史记载证明,云南西南部以傣族、白族为主体的兄弟民族,自古以来就以栽培棉花为重要的纺织原料。

对华南和西南古代种植和多年生棉的种属,学术界有不同观点:有人提出是被称之为“攀枝花”的木棉科木棉,理由之一是这种木棉的历史有1000年以上,而海岛棉的栽培时间距今不到50年;有人则认为是锦葵科木棉,即多年生亚洲棉。因为木棉科木棉是高7-10丈的乔木,而华南和西南的木棉、“梧桐木”是高约1丈的灌木,正合乎锦葵科木棉的高度。虽然也有黎族妇女用木棉科木棉纤维织布,但其纤维的拈曲度和强度低,织成的布很粗糙,又不耐用,无法达到历史文献上所描述的那种细丽和名贵程度。同时,攀枝花的果实成熟后,籽和絮是自然分开的。利用攀枝花的絮无需轧棉去籽的工序。攀枝花的絮还有不吸收水分的特点,因而不宜作农着原料。所有这些,都同历史文献记载不符。而且亚洲棉传入海南已有2000年以上的历史,与当地木棉栽培的起始时间也是吻合的;还有人认为,多年生棉和一年生棉就是一个品种。同一种棉花生长在黄河和长江流域是一年生,但在华南或滇南就可变为多年生,如果再南移到热带地区,一年生棉种也可变成大树。这一结论显示,古代的多年生棉同后来的一年生之间可能有某种渊源关系。

新疆是我国古代另一个植棉业和棉纺织业发达的地区。从今吐鲁番到新疆西南部的民丰、于阒和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的广大区域内,早在两汉时期就广种棉花了。

吐鲁番古代称高昌国。是沙漠中的绿洲,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可供灌溉的水源,有利于棉花的生长。当地居民很早就将棉花用作纺织原料。3世纪初,魏文帝曹丕在诏书中就曾提到新疆地区生产“白缫(叠)布”。白揲布就是棉布。当地居民把棉花叫做“白叠子”。这个名称同西南有些兄弟民族是一样的。现在滇南的佤族还把棉花叫做“戴”,白布叫“白戴”。

南北朝时,南朝《梁书·西北诸戎传》也有关于高昌和于阗植棉纺织的记载。说高昌国的“草木”(草棉)很多,果实像蚕茧,棉丝像细麻丝,当地人称为“白叠子”,“多取之以为衣,布甚软白”。又说,于阗西边有一个叫“喝盘陀”的小国,居民穿的是“吉贝布”。喝盘陀国就在今天的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一带。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在新疆地区的考古发掘中,有东汉到隋唐时期的大量棉织品实物出土,更有助于我们对古代新疆一带棉纺织业情况的了解。1959年发掘的民丰县东汉墓,有蓝白蜡染印花布和棉白布裤、棉手帕出土;1964年在阿斯塔那的晋代墓葬中发现了布俑穿着的棉布衣裤;1959年在和田南北朝遗址出土了一块商人装物用的蓝白方格褡裢布;1960年在吐鲁番河斯塔那墓葬中,出土有高昌国时期的几何纹锦;1964年在哈刺和卓的初唐墓葬中发现了一条棉布口袋;1959年发掘的巴楚县晚唐遗址中还发现了草棉种子,等等。

新疆出土的棉织品实物,不仅数量多,而且种类、花色齐全。从纺织材料看,既有纯棉布,也有丝、棉交织品;从棉布组织结构看,既有普通平纹布,也有几何纹提花布;从颜色和印染加工情况看,既有白布,也有双色格子布和蜡染印花布。这些棉布或丝、棉交织布,组织结构都相当细密。一块蜡染平纹布,经密为18根/厘米,纬密为13根/厘米,相当于当时中原地区的8升布。和田出土的褡裢布,经密、纬密分别为25根/厘米和12根/厘米,相当于中原地区的14升布。可见当时新疆地区的棉纺织技术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边疆地区的棉花是从哪里采的

从上面的叙述我们知道了岭南、西南和西北边疆地区很早就开始了棉花栽培和棉纺织生产。那么这些地区的棉花又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把棉花、棉布叫做“吉贝”、“白叠”、“白叠子”呢?

原来,古代岭南、西南和西北边疆的棉花也不是当地土产,而是分别从国外传进来的。“吉贝”、“白叠”等就是当时外国棉花名称的译音。

岭南和西南云南边疆气候炎热潮湿,古代栽培的是多年生木本亚洲棉。而这种亚洲棉最早是从相邻的印度、越南等地传入的。秦汉时期,中原有一条经四川、滇西前往印度的贸易通道,也是着名的西南“丝绸之路”。这条贸易通道出滇西后,经缅甸北端进入印度的阿萨姆。阿萨姆一带正是多年生木本亚洲棉的发源地。于是这种亚洲棉种就被人沿着这条贸易通道带人中国境内,在云南缅甸边境的“哀牢夷”居住区安家落户。这个地区后归入汉帝国版图,设立永昌郡。于是永昌一带成为古代西南边疆植棉业和棉纺织业最发达的地区。

海南和岭南地区栽培的多年生木本亚洲棉的最初来源,学术界有不同看法,有人认为是从海路或就近从印度支那半岛传入的;也有人提出是从云南永昌沿南疆边境地区传过去的。究竟属于哪种情况,尚待进一步考证。需要指出的是,从一些历史文献记载看,海南和永昌两地最初的棉花栽培时间,并无明显的先后之分。甚至海南还早于永昌。海南的棉种不大可能是从云南传去的。

印度的亚洲棉,既有野生的,也有栽培的。在梵文中各有不同的名称。野生棉的梵文名称是Salmali,用野生棉纤维织成布的叫tula。这些梵文名词,经过长期、多次辗转音译以及误写,在古代文献中出现了多个不同的汉文译名。Salmali在我国佛经和其他历史文献中分别被译为“设拉”、“娑罗”等。在转引过程中,“娑”被误写为“婆”,“娑罗”又变成了“婆罗”。如唐代樊绰的《蛮书》记载说,云南“蕃蛮种,并不养蚕,唯收婆罗树子,破其壳,中自如柳絮,组织为方幅,裁之笼头,男子妇女通服之”。《太平御览》在引用这些记载时,把“收”误写为“牧”,又变成子“牧婆罗”说“南诏多牧婆罗树子,破其壳,中自如柳絮,纫为丝,织为幅,裁之为笼段,男子妇人连(通)服之”。

tula则被译成“姑罗”、“蠹罗”、“兜罗”、“妒罗绵”、“土芦”、“都落布”、“秃鹿麻”等。有的则截取第一个音tu,简化为“都布”。

《后汉书·马援传》提到,马援晋见在西蜀称帝的同乡公孙述。公孙述为马援制“都布单衣”。这里的“都布”就是上述“都落布”的简化。还有的取第一个音,加上木棉开花的特性,结果演化出“桐华(花)”、“幢华(花)”、“桐华布”等译名。西晋左思的《蜀都赋》中即有“布有幢华(花)”一句。有人加以注释说,“幢,木名。其华(花)可绩为布”。

“娑罗”、“炻罗一两个系列的名称,只流行于古代云南地区。而海南和岭南地区流行的是“吉贝”或其同音、近音名称。这是印度栽培棉名称的音译。

栽培棉的梵文名称是Karpasa或Karpasai、Karpasi。在汉文佛经和其他历史文献中,这些梵文棉名也就有了“吉贝”、“劫贝”、“家贝”、“劫波盲”、“迦波罗”等多个译名。这种栽培棉在广西越南交界地区,翻译过去的越南语名称为Kopaih,再转译成汉文,又变成了“古贝”。在我国的一些史籍中,有时“吉贝”、“古贝”混用,就是由于这个原因。如《梁书》在海南诸国传中,谈林邑国时用“吉贝”,而谈到丹丹国、干陀利国、狼牙惰国时则用“古贝”。《北史·真腊国传》也有“古贝”。林邑、真腊都在现在的越南、柬埔寨境内,故多用“古贝”。但在广西、广东和福建地区,多采用“吉贝”这个译名,到宋代时已基本统一和固定下来。

西北新疆地区,传入和种植的棉花品种是一年生非洲棉。它是沿着古代“丝绸之路”传进来的。从历史记载和近年来新疆等地的出土文物资料推断,开始传入的时间可能在公元前2世纪前后。

非洲棉与亚洲棉相反,它的生长期短,枝干矮小,但耐干旱。新疆的气候条件正好适合非洲棉的这些特性。所以很顺利地传了进来。传入的顺序,则可能是先传入棉布,以后才传进棉种,开始棉花栽培。

前面说过,古代新疆地区称棉布为“白叠”、“白叠子”。这个名称是从梵文Patta音译过来的。Patta原意为“条”、“幅”,纺织业发生后,它的含义即引申为布幅,单独使用时通常指棉布。在我国的古代文献中,Patta有“白叠”、“白缫”、“钵吒”、“帛宜”“白苔”等多种译名。在使用过程中,有人将这个梵文名称加以简化,加上“布”字,于是又衍生出“宜布、”“毛布”、“苔布”、“榻布”等名词。白叠和宜布两个系列的名词只流行于古代新疆地区。

岭南、西南边疆和西北新疆地区,传入和栽培的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棉花品种,前者是木本亚洲棉,后者是草本非洲棉。使用的名称也是两个不同的系列。由于气候和交通条件的原因,两个地区之间的棉花品种没有交叉传播。两者之间的区别是显而易见的。但毕竟同是棉花。两者之间的共同点当然是主要的。关于这一点,早在唐代就有人说得十分清楚。唐代的《一切经音义》一书诠释云南木棉名称说:“劫波育,或言劫贝者,讹也,正言迦波罗。高昌名毛,可以为布。厨宾以南,大者成树;以北形小,状如土葵。有壳,剖以出华如柳絮,可纫以为布也。”这段话把两地棉花的联系和差别说得十分透彻。文中的厨宾即克什米尔。古代非洲草棉和亚洲木棉在印度的种植区,就是以克什米尔为界。这与今天西方学者的考证结论完全一致。在当时历史条件下能作出如此正确的判断是十分可贵的。

棉纺织革新家黄道婆

宋末元初,棉花种植开始从华南传入江南时,棉纺织技术尤其是棉花加工技术,十分落后,工具非常简陋。

棉花在纺纱之前,必须首先去籽,弹松,卷筒。而这些加工程序,开初都十分原始。去籽用铁杖,甚至没有任何工具,完全用手剥。效率之低可想而知。到至元十年(1273年)的司农司《农桑辑要》里,仍然在使用铁杖擀籽法。即将籽棉放在一块窄长木板上,再用一条长2尺、粗如手指而两头渐细的铁杖,像擀面条一样擀出籽粒。这种方法虽然比手剥有了进步,效率仍然极低。弹花则是用竹子做的一个长一尺四五寸的小弓,以手牵线弦将棉花弹松。由于弓的长度,线弦强度、拉力、振幅和振动频率都有限,弹花的效率和质量均受到极大的局限。

同类推荐
  • 寻找失落的世界遗产

    寻找失落的世界遗产

    本书熔铸了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对“教育品格”、“科学品质”、“文化品位”一以贯之的追求,内容涵盖了“寻找失落的年表”、“丝绸之路”、“世界遗产”以及“科技与文化”四部分内容。
  •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丛书是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和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组织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编写的一套旨在传播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养的大型知识读本。
  • 现代生活的古代资源

    现代生活的古代资源

    吴飞教授研究兴趣广泛,但他关心的焦点问题一直是中国文明的现代处境。《现代生活的古代资源》收入了作者近年来陆续写出的十一篇文化随笔。在目前复兴国学的各种声音极其嘈杂的状况下,吴飞教授既反对盲目的复古主义,也反对对传统思想的全面否定。他主张:在认同现代世界的基本价值的前提下,以古代文明的资源来平衡现代性的各种问题,从而使现代生活变得更加丰富,这既是西方现代性的经验,也应该是现代中国文化的未来。
  • 中国传统文化选编(颜氏家训)

    中国传统文化选编(颜氏家训)

    长期以来,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滋养浸润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它陶冶了人们的情操,孕育了中国人的传统美德,增长了人们的智慧,也不断推动着人们对自己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继承。今天,我们少年儿童一代能对民族文化的精粹部分有所了解,将有利于他们文化素养的提高,促进健康人格的养成,也是使他们能受益终身的最基本的启蒙教育和素质教育。
  • 易经实用指南:民俗禁忌大全

    易经实用指南:民俗禁忌大全

    《易经实用指南:民俗禁忌大全》是我国一部古老而深邃的经典,据说是由伏羲的言论加以总结与修改概括而来(同时产生了易经八卦图),是华夏五千年智慧与文化的结晶,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在古代是帝王之学,是政治家、军事家、商家的必修之术。从本质上来讲,《易经》是一本关于“卜筮”之书。“卜筮”就是对未来事态的发展进行预测。而《易经》便是总结这些预测的规律与理论的书。
热门推荐
  • 粉妆楼

    粉妆楼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东方仙门

    东方仙门

    东方仙门以墨、苏、温三家为首,以修炼、除邪、誅妖为己任,而作为仙门笑柄的苏涣再意外死后穿越成为了墨家的小师弟墨凝渊。渐渐苏醒的前世意识是否会影响墨凝渊的一生?妖难道只能被尽而誅之?
  • 大臣号遇难者

    大臣号遇难者

    全书由57篇日记组成。大臣号是一艘漂亮的三桅九百吨帆船,从南卡罗来纳州的查理斯顿到英格兰的利物浦作商业航行。航行途中,船长改变航线,决定从百慕大群岛方向航行。这个不祥之地似乎引发了大臣号的一系列灾难。先是船舱里的棉花发生自燃,接着发现舱里有烈性炸药,再后来是大臣号触礁搁浅,而遇难者的灾难才刚刚开始。
  • 修仙之今天我要打脸封神

    修仙之今天我要打脸封神

    蓝子嬛:谢邀人在异世,刚刚穿越打脸博士,月入过亿从小学习打脸扎针跆拳道家师是一位带带大师兄——分割线——评论区戾气太重圈内人士太多利益相关匿了侵删系统:你将穿越到恶俗的修仙小说中,将会面对各种让读者想抽的人,你的目标就是替读者们完成任务!打脸!于是女主经历各种死法的同时还不忘打脸。就是每次打脸总会遇见一个很是淡定的男人。排雷:作者文笔极差,轻喷。转换地图无限打脸。周目游戏逐渐变强。慢慢更,云更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那年夏天我们可曾爱过
  • 末世之基地纵横

    末世之基地纵横

    一个意外,末世降临,人们变成了嗜血的丧尸,看张扬如何凭借着红警三中的基地纵横末世……一切从升阳帝国开始
  • 希腊罗马英豪列传 Ⅵ

    希腊罗马英豪列传 Ⅵ

    《希腊罗马英豪列传》出自古罗马历史学家普鲁塔克之手。书中记载了包括恺撒、安东尼、梭伦等50名古希腊罗马政治家和军事统帅的事迹,既是一部体例松散的古代史,也开了西方世界传记文学的先河,对之后两千年的西方哲学、史学和文学都产生过重大的影响。
  • 皇朝本记

    皇朝本记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我有刷广告系统

    我有刷广告系统

    “最近我在玩一款史诗游戏,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作为一名战士,怎么能不保护自己的兄弟,如果你敢欺负我的兄弟,我就会让你尝尝屠龙刀额味道!”——林xx“666,我看了这个广告居然得到了屠龙宝刀!“——田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