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8238400000024

第24章 粱漱溟的分支心理学思想(1)

梁漱溟在“宇宙大生命学说”的基础上,构建了自己的人类心理学思想体系。他在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心理的哲学基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等方面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将人的心理的内涵概括为主动性、灵活性和计划性等三个方面,并把“自觉”视同人类心理的基本特征。他在心理学基本范畴的建立,以及范畴的科学化、系统化上都作出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同时,在心理学不少分支领域也都提出了许多具有代表意义和创造性的理论及其应用方法。

一、道德人本主义:一种心理学

梁漱溟在《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中谈道:“凡是一个伦理学派或一个伦理思想家,都有他的一种心理学为其基础,或说他的伦理学,都是从他对于人类心理的看法,而建树起来……如果我们不能寻得出孔子的这套心理学来,则我们去讲孔子即是讲空话。”那么,如何具体地阐释人的伦理思想呢?在梁漱溟看来,伦理学必须与心理学相结合,才能相得益彰。他说:“儒家是一个大伦理学派,孑L子所说的许多话都是些伦理学上的话,这是很明显的。那么,孑L子必有他的人类心理观……然欲返求其所指,恐怕没有一句不说到心理。”在先生的论述中,我们不难理解,他所说的伦理学实质上就是人生哲学,他所指的心理学实质上是关于人生哲学的一门基础学问。“心理是事实,而伦理是价值判断;自然追求的第一步在其所说的事实,第二步乃在其所下判断。”

梁漱溟所说的“孑L子的心理学”有其特定含义,它并不是作为科学意义上的研究心理现象的学问,而是一门“介于科学和哲学之间”,以研究人的本质为目的的学问。它很接近于现在人们常说的“儒家心性论”、“儒家的文化心理结构”。梁漱溟认为要发扬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文化,必须先认清作为这种文化基础的“文化心理结构”。

研究梁漱溟道德人本主义,首先要见识其有关人之心理的见解。在他看来,道德之于人,本没有什么道德好讲,它就是作为一种本能存在于人之中,是生而具有的。可见,它是非理性的东西,以理性的方式是难以解释得通的。

综观梁漱溟的一生,其对人之心理的见解前后似乎有所不同。《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1921)(以下简称《哲学》)一书中,梁漱溟特别崇尚“直觉”。而在《乡村建设理论》(1937)、《中国文化要义》(1949)等书中,则反复强调“理性”。其实细究起来,二者并无本质差异。需要指出的是,在梁漱溟那里,直觉和理智始终是具有对立意义的两个概念。梁漱溟认为,作为认识方法,直觉能一下子把握事物的整体,能洞见世界的本质,并能达到物我、人我浑然一体的神秘境界。而理智只能分析地观照事物,只能在宇宙本体外打转。而梁漱溟的“理性”和直觉是一回事,作为心理状态,理性的含义和直觉也是一样的,“理性不外乎人情”。可见,梁漱溟的“理性”确实是具有伦理情感意味的心理状态。崇尚直觉(理性)是梁漱溟心理学的一大特色,他也正是用其广泛的心理学见解来阐释孔子的伦理思想的。

梁漱溟一直认为,孔子的学说是关于“生”的哲学,“这一个‘生’字是最重要的概念,知道这个就可以知道所有孔家的话。

孑L子没有别的,就是要顺着自然的道理顶活泼流畅地去生发。

他以为宇宙总是向前生发的,万物欲生,即任其生,不假造作必能与宇宙契合,使全宇宙充满了生意春气”。这里的“顺着自然”、“不假造作”、“与宇宙契合”,究其性质来说,梁漱溟把它们诠释为依顺直觉的意思。“盖孔子总是任他的直觉……我们的动作,实际上都是直觉支配我们的,理智支配他不动……”梁漱溟进一步阐述,人的直觉原都是敏锐的,所怕的是理智出来分别一个物我,理智的打量、计较会使直觉“迟钝麻疲”,“此敏锐的直觉,就是孔子所谓的仁”。梁漱溟分析道,孑L子的唯一重要态度,就是不计较利害。这是因为计较利害是理智的品格,孔子崇尚直觉故不会计较利害,只有不计较利害才不违仁,不失中,不失生机。正因为不计较利害,又使得孔子的生活是绝对乐的生活。他甚至直言,孝悌也好,礼乐也好,都是为了培养或加强人的直觉的手段。梁漱溟是把直觉当作道德的本质,认为“人类所有的一切诸德,本无不出自此直觉,即无不出自孑L子所谓的‘仁’,所以一个仁就将种种美德都可代表了。”梁漱溟又说:“唯理性(直觉)为道德在人类生命中之根据。”“道德根于理性(直觉)无对而来,为人类生命之最高表现。”

道德为理性之事,存于个人之自觉自律;宗教为信仰之事,寄于教徒之恪守教诫。中国自有孔子以来,便受其影响,走上以道德代宗教之路。宗教在中国之所以终于为道德所取代,大概存在两种原因:一是以伦理名分来组织社会,一是以礼乐揖让来涵养理性。梁漱溟认为二者合起来,便少有宗教的信仰。也就是说,这种替代宗教的道德不在于空洞无物的说教,而在于礼乐制度。梁漱溟进一步解释道,理性之于人类,虽始于思想或语言,但要启发它、实现它,却非尽从语言思想上所能为功。抽象的道理,远不如具体的礼乐。具体的礼乐直接作用于身体,作用于血气,人的心理情致随之顿然变化于不觉,而理性乃油然现前,其效果可谓“最大最神”。孔子的历史性贡献在于一方面启发人的理性,使一切旧习惯旧观念都失其不容怀疑、不容商量的武断性,而凭着情理作权衡;另一方面又谆谆于孝悌,敦笃家人父子间的恩情,并由近及远,使整个社会关系建筑于情谊之上。

在孑L子的努力下,伦理秩序逐渐形成为一种礼俗,它脱离宗教与封建而自然形成于社会,成为2000多年来中国文化的风骨;它所规定的社会结构一直未有实质性的变化,而使这种社会框架历久不变的更深层的支撑点即是理性。

谈到梁漱溟的理性,并由理性推导出社会深层结构的理性支撑点,我们不能不对理性问题作一番心理学、人类学乃至哲学上的综合探讨。理性是什么?梁认为理性实为人类的特征之所在,同时亦是中国文化特征之所寄。因此,他说“理性”一词是他研究中国文化要义的一个“最重要的观念”。他认为理性与理智为人的心思作用的两面:知的一面日理智,情的一面日理性,二者本来密切相联不离。譬如计算数目,计算之心是理智,而求正确之心便是理性。在此,他还引入了罗素关于社会改造原理的“无私的感情”(Impersonal feeling)这一概念进行阐发。

他解释说,数目算错了,不容自昧,就是一种极为有力的感情,但这一感情是无私的,不是为了什么生活问题。分析、计算、假设、推理等,均属理智之用,但“独不作主张”,“作主张的是理性。

理性之取舍不一,而要以无私的感情为中心”。“此即人类所以异于一般生物只在觅生活者,乃更有向上一念,要求生活之合理也。”他还指出所谓理性与理智分属两种“理”,前者为“情理_,后者为“物理”。其区别在于:“情理,离却主观好恶即无从认识;物理,则不离主观好恶即无从认识。物理得自物观观测;观测靠人的感觉和推理;人的感觉和推理,原就是人类超脱于本能而冷静下来的产物,亦必要屏除一切感情而后乃能尽其用。”因此,他不同意流行的以理智为人类特征的观点,主张人类的特征在乎理性,并将理性理论运用于人的文化心理与行为实践领域,这也正是梁漱溟从人类心理学的独特角度阐发社会伦理道德所孜孜以求的目标。

从心理事实出发探究伦理道德,此举在中外伦理思想史上可谓是司空见惯。梁漱溟的做法所不同的是,将从柏格森那里舶来的“直觉”一词加以发挥。在柏格森那里,直觉基本上只有认识论上的意义;而在梁漱溟这里,直觉既有认识论上的意义,更被赋予较多的伦理意味。梁漱溟仅仅借助于直觉这一心理事实来研究道德、说明道德,显然是不科学的。这种做法的结果是必将导致道德完全心理化,基于心理事实探究伦理道德的过程中,也表现出了强烈的思维****性,最终将产生道德虚无的事实。但是,他用心理事实来研究道德,又不失为一种可尊重的方法。事实上,无论是道德意识,还是道德实践,都涉及复杂的心理问题。

从伦理思想史的角度看,梁漱溟崇尚直觉是有一定的意义的:一方面具有消解传统儒家的道德理性的作用;另一方面认定美德要真出自内发的直觉而来,主张“一切不认定”、“一任直觉”,这虽然导向道德虚无主义的危险,却有助于导向道德自愿和道德自由。

二、“三量说”:梁氏的认知心理分类

梁漱溟的成名作《究元决疑论》是一部关于印度佛教的唯识学著作。青年时,梁漱溟一心想归于佛门便是深受其教义的影响,这也是他后来习惯于用许多唯识学的概念来阐释现代心理现象的原因,“三量说”就是其中的典型。

我们已经知道,梁漱溟的宇宙本体论是建立在佛学和唯识学基础上的。他说:“思想就是知识的进一步,观察思想首宜观其方法,所以我们要为知识之研究。我研究的知识所用的方法就是唯识学。”他正是基于唯识学的认识论中有关“三量”,即“现量”、“比量”和“非量”的理论,建立起他的认知心理分类思想体系的。他声明:“我所用的名词就是唯识家研究知识所说的话……唯识家讲知识所常用的名词就是‘现量’、‘比量’、‘非量’。我们观察知识,即要晓得知识如何构成的。知识之构成,照我们的意思,即由于此三量。此三量是心理方面的三种作用,一切知识皆成于此三种作用之上。”

量,有测量之义,也有衡量器具的意思,印度哲学引申为标准、来源或方法。早期的印度诸宗对知识来源的看法不尽相同,但是大多数认为知识来源于现量、非量、圣教量。现量也称证量,意思是指人运用感觉器官对外界事物的直接反映,即所谓“感官亲证”;比量是经过比较鉴别而得到的知识;圣教量又称正教量、圣言量,是从圣经中的所谓神说或佛说中得到的知识。

除此以外,他们还提及过“非量”,即非知识。比如佛教认为经过比量得到的知识不是实在的知识,只是虚假的观念。如果以此观念为实,此即为“非量”。

(一)现量

梁漱溟依据唯识学对认识论作了这样的归结:“一切知识无外现、比、非量。”他还说:“照唯识家原来的讲法,甚为繁难,我现在简单明了地指给大家看。所谓‘现量’就是感觉(sensation)。”他认为“现量”是纷繁复杂的心理活动的源头,是人认识世界、适应和改造世界的最原始的映像。他在这里说得很清楚,所谓现量就是眼、耳、鼻、舌、身等感觉器官所得的色、声、味、觉等感觉。他以生动而形象的借喻道白了感觉(现量)与知觉的细微差别,阐明了心理发生的次第。“必须把这牵}昆入比非量之甚暂甚微的现量分离独立……倘能做到,便是这一步的现量。以何为做到之验呢?就是看飞鸟,只见鸟(但不知其为鸟)而不见飞;看幡动,只见幡(但不知其为幡)而不见动。”显而易见,在梁漱溟看来,感觉是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强调的只是单一的认识;而知觉则是整体的认识,是对客观现实中的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为了进一步明晰感知觉的关系,他在《唯识述义》中再一次指出:“感觉是感官的一个感觉,而知觉不止一个感官的感觉,却含着几个感觉……而且还不单是感觉而已,又有感觉以外的别种作用。”可见,梁漱溟眼里的知觉不是几个感觉之和,而是若干个感觉的有机结合。这里的“别的东西##俨然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个体的经验、需要等方面的因素。他一再强调,个体心理的产生源于人的最基本的认识活动——感觉,并对感觉产生的条件作了明确的界定:“可以为感觉所感觉的,总须具备两个不可少的条件:(1)必须是有的东西,才能生感觉,没有的东西当然不成。(2)必须是感觉可得的东西,就是眼可见的、手可摸得着的东西。”

在梁漱溟先生来看,感觉(现量)可分为普通现量(又称世间现量)和特殊现量(又称佛位现量)。前者是纯粹意义上的感觉,而后者则是混入了大量知觉的现象。唯识学认识论中所谓的感觉(现量),与一般西方哲学认识论里所谓的感觉具有不同的性质。梁漱溟认为一般人所谓的感觉,实际上并非纯粹的感觉,而是混入了大量的知觉在内的感觉。他指出:“一般人所谓感觉的差不多都是指着知觉(perception)说,所以不可再认同现量。现量是纯静观的,这在实验主义家从生物研究的心理,必然不承认有什么纯静观的认识作用。这个不承认是很对的,我们的感觉器官本来是生活中之工具,其认识作用皆为一种有所为的活动,安得而为纯静观的。”梁漱溟在这里非常敏锐地指出了实用主义认识论的一个显著特点:感觉经验的主观性质。

同类推荐
  • 抗压有术:从逆境与挫折中恢复的心理学技巧(谷臻小简·AI导读版)

    抗压有术:从逆境与挫折中恢复的心理学技巧(谷臻小简·AI导读版)

    复原力是指个体面对逆境、创伤、悲剧、威胁或其他重大压力的良好适应过程,也就是对困难经历的反弹能力。逆商复原力的培养渐渐地比培养情商、智商显得更为重要。
  • 快乐的密码

    快乐的密码

    人们都在追寻着幸福与快乐,为了获得幸福的生活,整天忙忙碌碌,努力去挣更多的钱、去买更大的房子,去买更好的车......然而当真正拥有了这些的时候,却发现自己仍然不快乐。我们为什么会不快乐?怎样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 小众行为心理学

    小众行为心理学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常常被视为疯狂的人、不正常的人,很少有人用正常的眼光看待他们。通过《小众行为心理学》,作者将带我们带入这个疯狂的、不可思议的世界:也许,他们平时看起来比正常人还正常,可他们的荒谬行为却常常令人感到震惊。《小众行为心理学》视角独特、思考深入,以通俗幽默的笔调刻画了各种千奇百怪的人,不仅让人一窥人类行为中隐秘部分的真相,还引发人们对当今世界状况的种种思考。
  • 墨菲学.1

    墨菲学.1

    墨菲定律其实并不是一种强调人为错误的概率性定理,而是阐述了一种偶然中的必然性。在很多事情上,人们总是盲目乐观、心存侥幸,他们相信自己担心的事情并不会发生,即便发生了,也很快会过去。这种盲目的乐观与侥幸心理让我们忘记了,在茫茫的宇宙之中,人类的智慧其实是肤浅且幼稚的。正是墨菲定律告诉我们,世界是庞大而复杂的,虽然人类十分聪明,且正在变得越来越聪明,却无法彻底地将万事万物都掌握在自己手中。人类有自身的局限性,即使再有智慧,也永远无法完全了解世间万物;即使再聪明,也不可避免地会犯各种错误。不论科技有多进步,有些不幸和错误总会发生,而且人类越是自以为手段高明,面临的麻烦就越严重。
  • 沟通要懂心理学

    沟通要懂心理学

    本书用简练、通俗的语言为你介绍了生活中人们在互动过程中会产生的各种微妙心理,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和谐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方法,内容涉及到了生活中各种场景,全面实用。本书可以帮助你在任何场合中给人留下美好的印象。
热门推荐
  • 杀手你不乖

    杀手你不乖

    上天在她二十岁那年夺走了她最爱的家人,为了报仇她成为了他手下的一名杀手。五年后,莫名从古代穿来个和她长得一模一样的妹妹,在相处的时间里,她发现了妹妹既然喜欢上她心仪的人,最后的误会导致了她的离开。她带着仇人的孩子从此远离是非,过着普通人的日子。没有仇恨,没有痛苦,只有幸福和欢笑。好不容易有个亲人,和喜欢的人冰释误会,可是命运却再次让她一无所有,她将何去何从呢?
  • 犹太人的经商心计:塔木德大智慧全集

    犹太人的经商心计:塔木德大智慧全集

    向犹太人学习经商已成为热门话题。是的,要做商人,尤其是成功大商人,没有向别人学习的心态,那是不可能实现的。犹太人敢于与痛苦挣斗,善于在磨励中生存是因为他们对人对事都颇有心计,尤其是赚钱的心计。对他们来说,财富是人生的重要目标,因为在他们看来,做一百件看不见目标的事,不如做一件能够挣到钱的事。在他们的财富辞典中写着这样一句话:“没有本领的人,就没有得到财富的机会。机会不在别人手里,而在自己的商业大脑中。”这就是说,能否把握住发财机会的关键在于你是否拥有足够的心计和智慧。只有那些“有心”的人,善于“用心”的人,才可能在复杂万变的商业机。
  • 复仇三公主的完美爱恋

    复仇三公主的完美爱恋

    三个才六岁且天真可爱的小女孩,被亲情与事实推向地狱之门,接受了长达五年的死亡训练,她们封存了她们那个年纪该有的天真和善良以及一切的一切,剩下的只有那颗冰冷的心。10年后她们重新回到这里,开始她们的复仇计划。她,亿年冰山,但是在姐妹面前却是温柔可人;她,冷酷无情,对姐妹却温柔尔雅;她,可爱调皮。他,亿年冰山,讨厌女生,特别是花痴。但是她的出现改变了他的一切;他,十足十的花心大少,但自从遇见了她,心中就只有她;他,一个温柔王子,见到她,眼里都是从来没有出现过的眼神,变的一心一意。她们(他们)的相遇会发生怎样的火花?而她们是选择爱情,还是报仇呢?
  • 在末世想活着

    在末世想活着

    末日突然降临,整个世界丧尸横行,曾经统治地球的人类,只能躲在世界的角落里苟延残喘。生物进化,地球发生了巨大变化,而我们的主人公唐文只想说一句:我就想好好的活下去,谁赞成?谁反对?苏冰:我反对唐文:你?哦,那没事了。(不会写简介,萌新写作大佬们多多担待。)
  • 元始天尊说北方真武妙经

    元始天尊说北方真武妙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漫漫修真道

    漫漫修真道

    一个想要安静当宅男却被命运玩弄的故事,总是难以把握中和为吉的分寸,在吃苦头和偷闲中修真悟道。
  • 无敌诸天世界

    无敌诸天世界

    穿越诸天世界先从一个人的武林开始无敌于世界
  • 三月日记

    三月日记

    平凡女学生的砰砰春梦,初见倾心便是一见钟情,无后续,因为这个此女主是个怂包哈哈哈哈
  • 杳杳钟声,宛宛飞花

    杳杳钟声,宛宛飞花

    皇帝宠妃黛妃娘娘生有一女,名为杳杳,号柔晴,众公主中明眸皓齿的美人儿,自幼受皇上和黛妃宠爱,与皇上亲姐姐昭和公主所生的江宛郡主交好,一同在宫中长大。而当皇上知晓杳杳的亲兄长陵宏或与宫中的玉妃有私情时,大怒而责罚陵宏,连黛妃和杳杳一并失宠,杳杳被皇上指婚于江家,昭和公主离奇死亡,江宛郡主莫名失踪·····且看柔晴公主杳杳如何改变自己命运,寻觅自身幸福。
  • 征服太空之路丛书:载人航天器的故事

    征服太空之路丛书:载人航天器的故事

    载人航天器是绕地球轨道或外层空间按受控飞行路线运行的载人的飞行器。载人航天器家族中有三个成员:宇宙飞船、航天飞机和空间站,人类就是乘坐它们飞出地球,摘星揽月的。刘芳主编的《载人航天器的故事》是“征服太空之路丛书”之一。《载人航天器的故事》内容涉及太空世界的各个侧面,文字浅显易懂,生动活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