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0018800000002

第2章 持戒:修一颗清净慈悲心

持戒、放下、解脱

持戒能帮人放下杂念,放下能帮人解脱痛苦,所以戒还被称为解脱。因戒生定,因定生慧,因此持戒只是手段。

提到持戒,我们很容易想到佛教中的戒律,戒律在佛教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戒律奉行“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标准。从行为上说:戒有止持作持两种,比如佛门中受了菩萨戒的人,要遵守戒律,不能有犯戒的行为,这叫止持。如果菩萨遇到病人无人照看,就必须照顾安置病人,假如不这样做,那他就犯了戒,这种戒叫做持。

对一个人来说,内有烦恼,外有诱惑,做到持戒需要有慧根,对于慧根较浅的人,布施行为恰恰为其种下了慧根,打下了基础,让其有慧根定力来持戒。

很多人习惯拿旁人的行为和自己做参照,觉得你看他如何如何,我的行为比他好多了。或者觉得有个别出家人都难持戒律,何况自己呢?事实上,戒是对自己说的,不是拿它量旁人。你想,我们自己改自己的毛病都很难,想要去改别人的毛病,谈何容易啊!我们不必拿任何做不到的人来做参照,因为这参照只是一个放纵的借口,没有直接关系。持戒而更有智慧,放下心中烦恼事,让束缚内心的绳索得以解开,这已经足够了。

佛门中的戒律依照修行程度的不同因人而异,且有律宗这一专门以律学为主的宗派。出家人的戒律我们难以做到,就不详尽叙述了。我们常说的持戒有:戒恶念,戒恶言,戒恶行,戒妄念,戒色,戒私心,戒贪多,戒邪念,戒嫉妒,戒躁,戒骄、戒舒适欲等。从行为角度说,这些常见的持戒只是止持,没有做持。做持是菩萨戒,对于为出家的大多数人来说,做到止持就已经不易了。

放下恶念心存正念

正念让我们不再漫不经心、神思游移,使人得以充分地过好每一分钟。而要心存正念的前提是,必须放下恶念。但既然是“念”,就还是意识上的东西。正念生正的行为,恶念造成错的行为,所以从意识上放下恶念就尤为重要了。

印光法师曾经在写给多人的信函中提到正念一词,以及心有正念的好处。他在复陈士牧居士书六中有这样几句话:“智识不开。夜半念佛,见一金甲神,恐是魔试,便不敢念,何无知一至于此。凡念佛人,但宜至诚恳切,一心正念。以心若归一,见佛见境界,皆不至妄生欢喜。”

印光法师还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有一位孙夫人,她是德配,祥鸠、祥鹍、祥鸿的生母,她性情沉默淳厚,行事勤俭宽和,她孝亲相夫,持家教子,济贫恤困,戒杀护生,是女子中的典范。如果不是有善根,她怎么会这样呢!孙夫人笃信佛法,虔受归戒,她年近七十岁的时候,仍然精修净业,她的儿子祥鸿多方辅助,后来孙夫人知道自己离开这个世界的时间到了,就坐着往生了。孙夫人真是火里莲花,不辜负佛的教化啊。”

我们虽不求往生,但还是要心有正念,不被虚幻的假象所迷惑。因为在我们的一生当中,会遇到很多的顺、逆境,会很轻易地迷失在看似美好的境界中,所以我们在面对顺、逆境时,都应心存正念,通过事情的表面,看透事情的真相,这就可以顺境不骄,逆境不燥,这样,即便有什么不顺利,也会很快地走出困境。

《杂阿含经·卷四十五》中曾记载:如来在大舍卫城祈树给孤独园设坛讲法时,有一位比丘尼名叫吉离舍瞿昙弥,她和如来一起在祈园精舍。每天早晨,他们都会到大舍卫城中乞食,而后回到精舍,食毕则洗净双足,再到安陀林中的树下禅修静坐。

魔王波旬知道了这件事情后,心中便生了恶念:“这个名叫吉离舍瞿昙弥的比丘尼,每天上午从精舍去舍卫城中乞食,然后又回到精舍,并在安陀林中的树下修禅,一直到第二天的早上,我要去破坏她的修行,不让他有更高的修为。”于是波旬变化成了一个美貌的男子,他来到吉离舍瞿昙弥比丘尼的面前,满面笑容地说:“是不是你的孩子死了,不然你怎么独自一人坐在这里,而且还面带愁容呢。”

吉离舍瞿昙弥比丘尼没有睁眼看,只是心里盘算:“谁会打扰我修行呢?是人还是鬼?”她再三思索后,便猜到是魔王波旬想要阻止她修行。

于是她说了如来一首偈子:

“无边际诸子,一切皆亡失,此则男子边,以度男子表。

恼不愁忧,佛教作以作,一切离苦爱,舍一切闇冥。

灭尽作证,安隐尽诸漏,已知如弊魔,于此自灭去。”

此时,魔王波旬便以知道自己的计划失败了,便转身离去。

只要正念于心,便可不为表象所迷惑,不被眼前利益所蒙蔽,剥离一切虚幻假象,就能看到事情的根源。

法师经常教化世人要心存正念,法师认为:“时时刻刻都专注于工作,分分秒秒保持警醒且一切就绪,掌握各种可能会发生的状况,随机应变,这就是正念。”

对于修行之人,只能培养正念,不要增长邪念。印光法师曾说过:“坐久不觉久,念久不觉久,此系心静神凝所致,但不可以此为得。从此努力做功夫,自可上进。若以此为得,则即此亦不得矣,况上进乎?此系意识随妄心、正念转变而现。古今人,不知随心造业,随心转业之义。”

正邪在一念之间,动了邪念行为也跟着转为邪恶,断了邪念正念回归,行为也随着意念转变过来。

某女的丈夫原本是个地方官,退了休之后,他还是不愿意闲着,又到一家下属企业去任副总经理。当初做地方官的时候他也受过贿,现在当然晓得怎样行贿,而且他当初还算爱家,现在居然在外面找小姐。

于是此女苦口婆心地劝说丈夫:“国家是不允许公务员离职后在下属企业任职的。再者我们两人都有劳保,老人已经过世了,孩子也都长大了,没有了任何后顾之忧,为什么还要如此争名夺利呢。你一没技术,二没吃过苦,做了老总不过是凭借自己的关系请客受贿之类的,这一切都要造孽呀!”

丈夫却说他有能力,这是他的自由。此女终于忍无可忍,提出离婚,这一招向来非常管用。用她自己的话说:“婚姻也是缘分,有缘随缘不造业,无缘离散不结仇。随缘不是随业随境,而是依缘转业转境。”经过她的斗智斗勇,丈夫最终明白了她的一番苦心,开了窍,辞职退了下来,从此行善积德,以求弥补之前的邪念带来的危害。

上文中动了邪念、工作和生活都走了邪路的丈夫在妻子的帮助下终于迷途知返,如果他仍旧执迷不悟,那就离身戮门灭不远了。

正念既是方法,也是目的。正念是个奇迹,由于心存正念,我们得以主宰自我、重建自我。

切勿恶言伤人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恶言恶语终归是要伤害他人,所以一定要管好自己的嘴巴。

印光法师告诉我们:“行善去恶,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恶声,口不出恶言。”所以说我们应当管好自己的嘴巴,切勿恶言伤人。

要知道,恶言对人,倘若别人不为所动,最终受辱的还是自己。经常见到这样的场合,往往有些低俗的人出口伤人,别人若还口,他一定会大动肝火,甚至要打起来;遇到这样的人,如果不予理睬,那恶言相加的人就会觉得自己很无趣,用不了多久他就会悄悄溜走了。

印光法师曾经说过:“送礼物与他人,别人若不接受,如何?只得自己带回。恶口向人,欲污人,若人不为所动,那么所有恶言,将如数带回自受自污。”

佛经中也有一则关于恶言自污的故事:是说有一个人听说致远大师是一个大善的修行人,会行大仁慈于众生。因此他就故意找到致远大师的住所,当面对其破口大骂。

致远大师听到了他的骂声一句话也没有说。等那个人骂完了,骂累了,不出声了。致远大师问他:“如果你去别人府上,还带了礼物要送给这个人,可是最后人家不接受你的礼物,那这礼物应当怎么办呢?”

那个人回答说:“我当然是要带回去自己享用了。”

致远大师随口说:“这就对了,你今天对我破口大骂,所说的这一切,我并不接受。这恶言所招致的恶业也只有你自己承受。它就好似你发出动作,有动作就一定就会有声音。有些东西是你自造的,它会如影随形,你始终无法摆脱,所以我劝你以后一定要一心向善,切勿这样恶言伤人了。”

致远大师教育我们一定要善待他人,恶言以对,其实最后受伤的只会是自己。所以还是不要出口伤人的好。

戒恶行善自在安然

恶行已经到行为这一步了,如果再不放下心中的嗔恨狭隘、停止恶行,事情就会越来越严重,而施恶行的人,他的心也会越来越重地被恶沾染,离正道越来越远。人生中需要大善大爱,只有这样脚步才会更加从容,生活才会更加美好,无常的生命才有温暖有感动。

印光大师曾在给多人的书信中写到过:“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而且大师也在自己的手抄中写道:“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欲学佛道以脱凡俗,若不注重于此四句,则如无根之木期其盛茂,无翼之鸟冀其高飞也。”大师以此提醒我们慈悲为怀,让爱长住于我们心里。无论何时何地,爱永存,善永存,美好就永存。

相传在印度阿育王时期,佛教非常盛行,阿育王和王妃也都信佛。据说阿育王的爱妃在生小王子的时候,有一只非常漂亮的驹罗那鸟不停地在窗外树上鸣叫。阿育王被那驹罗那鸟的一双美丽的眼睛深深吸引,于是他默默地向菩萨祷告:“我向佛请求,让我王子生下之后能有一双如驹罗那鸟似的眼睛,美丽迷人。”

结果这请求这居然成真了,小王子在降生后真的有一双驹罗那鸟似的眼睛。于是阿育王给小王子取名为驹罗那。菩萨叹道:“小王子的美丽双眼如此让人着迷,也许将来会给他带来无尽的祸害。”说完变出了一只佛丈和一个金碗送给阿育王,说是着将来可以救小王子一劫。

只因为那双美丽的双眼,不计其数的女孩们为之倾倒,并发誓非王子不嫁。但正如菩萨所说,王子美丽的眼睛真的给他带来了灾祸。

长大后的王子被后妃陷害,刺瞎了双眼,还被扔出了皇宫。王子只能在民间乞讨为生,他流浪许多年后讨饭到皇宫门口,被看门的守卫救回,但是那双美丽的眼睛却再也回不来了。城里的女孩们都为之惋惜并痛哭不已。此时,菩萨显现,他用那只金碗收集女孩们的眼泪,随后滴入王子的眼中,王子的眼睛竟然奇迹般地复明了,美丽亦如从前,全国都为之高兴欢呼。

爱与善是我们每一个人生存的根,这世上的生命无不因为爱与善而存在,爱人爱己、爱与被爱,停止恶行,善待他人,常得自在人生。

相传古时有一个富商,名为石生,浙江府人。石生二十岁就结了婚,石生夫妇心地善良,好施于人,又敬信供佛。之后连生了九个孩子,但不幸的是每个孩子都呆头呆脑的,只知道吃喝,却什么也不会做。

有一年,天降大旱,灾涝横行,饿死之人遍地皆是,石氏夫妇变卖家财,施舍于饥饿之人,他们救人无数。旱灾过后没几年,九个孩子竟相继死去。亲朋好友均怀疑佛门善人善报之说。石氏夫妇更是痛不欲生,为此他们特地写了一篇疏文,焚烧于菩萨像前。

就在那天晚上,石氏夫妇竟同时接到观音菩萨的托梦,观音菩萨在梦中告诉他们:“你们有此一劫,是上辈少德所致,此九子皆是败家之子。只因你夫妇二人,行善布施,功德无量,所以今收回此九子,此后,必有文曲星生汝家,不必哀伤。”石氏夫妇醒后即转悲为喜,继续好心待人,几年后又陆续生了五个孩子,个个聪明伶俐好学上进;石氏夫妇二人也都健康长寿,后世子孙也都世代显贵。

止恶行善自在安然,我们应当坚信爱与善无时无刻无处不在,如果人人拥有一颗爱心、善心,那么每个人也必将身处在大爱大善的环境之中。

不被妄念纠缠

一旦有妄念升起我们就要立刻反省,将妄念放下,因为妄念一来痛苦就来了。不要被妄念纠缠。对于如何应对和放下妄念,印光法师给出了答案:“摄心之法,莫先于至诚恳切。心不至诚,欲摄莫由。既至诚已,犹未纯一,当摄耳谛听,无论出声、默念,皆须念从心起、声从口出、音从耳入。心口念得清清楚楚,耳根听得清清楚楚,如是摄心,妄念自息矣。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其可怖畏!安心修行以对之。”

众生虽然不一定都是修佛的人,但是止息妄念,求得心安也是每个人的人生必修课。

世事无常,如果我们能断除妄念,随时、随缘、随悲喜,以平常心对待一切,就能做到不生妄念、宠辱不惊。

炎热的夏季,太阳正中,寺院里的的草地上出现了一片一片的枯草,非常难看。

小和尚感觉很不好看,于是对方丈说:“方丈,草枯黄了好多,我们再种一些吧!”

方丈回答说:“不必着急,随时吧。”

不几日,种子有了,方丈便叫小和尚去种。可是突然一阵风起,把撒到地面上的种子吹走了好多。小和尚非常惊慌,对方丈说:“方丈,我们的种子有好多让风给吹走了。”

方丈回答说:“不必惊慌,吹走的都是种子的壳,即使洒下去也不能够发芽,留下来的才是好的,随性吧。”

小和尚转身出了屋,到院子看见有几只麻雀正在啄食地里的种子。小和尚赶紧把它们轰跑了,又转身去报告方丈说:“方丈,不好了,种子都被麻雀吃了。”

方丈回答说:“不用如此慌张,麻雀是吃不完的,随遇吧。”

到了半夜,突然下起了暴雨。小和尚有赶紧跑去方丈的房间,难过地说:“方丈,大事不好了,种子一定都被大水冲跑了。”

方丈宽慰道:“不要难过,冲去别的地方一样会发芽,随缘吧。”

就这样又过了好些日子,那几片枯黄的草地上长出了好些嫩绿的新芽,好多原来没有播种的地方也有嫩芽长出来。小和尚高兴极了,赶紧去告诉方丈说:“方丈,您赶快去看呀,小草都发芽了。”

方丈依然非常平静说:“本应如此吧,随喜即可。”

小和尚妄念不断,担心不断,而方丈则没有任何妄念,他一直都以一颗平常心去随顺因缘。有妄念就有痛苦、有喜有悲,无妄念,只有一颗随顺的平常心,就会断了痛苦,达到了人生的最高境界。断除妄念就能在风云变幻、艰难坎坷中做到可进可退、能收能放,总能找到前进的方向。

不贪恋美色

印光法师开示:“色欲一事,乃举世人之通病。不特中下之人,被色所迷。即上根之人,若不战兢自持,乾惕在念,则亦难免不被所迷。试观古今来多少出格豪杰,固足为圣为贤。只由打不破此关,反为下愚不肖,兼复永堕恶道者,盖难胜数。《楞严经》云:‘若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淫,则不随其生死相续。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淫心不除,尘不可出。’”

摩竭国里有一个大观园,那里面奇花异草,美丽迷人。

有一天,这园里来了一个城中大臣的儿子,他叫畏民间,是来这里拜佛的。畏民间在这儿遇到了一位非常漂亮的女子,这个女子名叫金光首。畏民间被这美丽的女子深深吸引了,一直偷偷看她,而金光首也同样对畏民间有了爱意。

就在这时,金光首忽然倒在地上不醒人事。畏民间非常吃惊,他走过去用手扶她,可她却毫无反应。他惊慌失措地望着一动不动的金光首,见她脸色渐渐发黑,眼鼻喉口耳都渐渐有脓血流了出来。畏民间不敢相信金光首就这样死了,而且她的身体正在慢慢腐烂。

只一小会儿,这位漂亮的金光首就成了一具腐尸,一群苍蝇顺着这臭味飞进来,落满了整个腐尸。

畏民间怎么也想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儿,他惊恐极了,想抬腿跑掉。可就在他站起来要走时,身后的树木却说话了:“多么美丽的脸孔,多么好看的身材,就这么白白死去了,还被人抛在了这里,可怜呀!”另外的一棵树又说:“这位公子,你难道只是爱慕她活着时美丽的容貌,而不在意她死后的凄凉吗?”

畏民间停下脚步,他对说话的树木感到奇怪,也对自己的行为深感惭愧。于是他脱下自己身上的大衣,用它裹了那具腐尸,搬至屋后的树林中藏了起来。随后向园外走去,没走几步,忽然佛光耀眼,这四射的光芒将整个天空都照亮了。佛光之中高大威武的如来缓步向他走来。

畏民间欢喜异常,他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就在他惊喜之际,佛光中的如来身披着五彩霞光站在了他的面前,并且面带笑容地开口说道:“年轻人,可喜可贺,你如此年纪就有此等福报,得见如来法相,定是行善之故吧?”

畏民间这才在惊慌失措中回过神儿来,他急忙回答说:“佛祖,您大慈大悲,我正有一事发愁,不知如何处理,请佛祖给与指点。”

“年轻人,大可宽心,有事我们到佛所详谈。”

随即他们一起来到如来居住的精舍,如来张手变出一朵莲花递给了畏民间说:“你将这莲花放在如来身上,尽可把你要说的话告诉如来。”

于是畏民间将花放在了如来脚上,随即叩首说道:“佛祖,我想要对您讲一件事,今天我来此大观园拜佛,看到一个美丽的女子,即生爱慕,可是不知怎的,她忽然就莫名地死了,而且尸体随后腐烂。我害怕极了,不知道该怎么办,请佛祖指引。”

正当如来要回答时,精舍里又进来了两名女子。畏民间看到这两个人,吃惊极了,原来这两位女子中较为年长的一位正是金光首。

这两个女子施礼拜佛后转身出去了,畏民间转身看向如来,但如来早已不知去向,文殊菩萨正站在他的面前。

“年轻人,你可认识那拜佛的两姐妹?”文殊菩萨笑着问道。

“那位姐姐我认识,她是金光首。”畏民间回答。

文殊菩萨又问:“通过今天的事情你可有所悟?”

此时,畏民间才明白这是菩萨对自己的指点,他当即顿悟,回答道:“漂亮的外表终究会老、会消失,这一切不过是虚幻,金光首也是如此。我大可不必被她的美丽外表所迷惑,我们之间的爱慕和快乐也终究是浮华一现,唯有参佛悟道才是我永生的依靠。”

文殊菩萨朗声一笑,转身不见了。

畏民间凭此参悟,此后奋发修行,他就是后来的德光耀菩萨。

贪恋美色,不过是内心欲望的一种依托,即便抱得美人归也不过是浮华一现,美丽的外表终将老去,我们能做的是修一颗安详清净心。

福田在心上求

很多人特别注重风水宅地,为求福田宝地煞费苦心,甚至伤及无辜。这样的做法就过于自私了,其实我们不必刻意追求什么福田,福田都在心上求,放下私心,戒除执迷的念头,顺其自然就行。

印光法师有文章开示:“风鉴家固能令人趋吉避凶,然劳而多费。《周易》是教人趋吉避凶之书,乃逸而无费,以唯在进德修业,改过迁善处注意。不在改门易灶,拆东补西处用心也。余居士之信还他,光现无此精神作文。吾乡一地师为人看地,数十年后之吉凶,均预知之。其子之十余日死,其父之三、四月死,均未言及。是知专靠地理,不如专靠心德也。”

富贵的事情,哪个人能说得准呢,如果富贵的人一直都富贵,那为什么很多富贵门第到了几代之后还会有人饿死呢?

世间最有能力得到好宅好地的,非黄帝莫属,但是有很多皇朝也是短寿,自从汉朝以来,没有一个皇朝的寿命能超过四百年。穷人辛劳地生活,被各种苦累压迫着,想得到吉宅吉穴也得不到,但穷人也想免去苦难,可是他们设法修改的房屋方位和建筑位置有时候会让他们的苦难更加深远。你只要有一颗善心,说好话,做好事,积德积福,就可以消除苦难。

印光法师说:“世人不在心上求福田,而在外境上求福田,每每丧天良以谋人之吉宅吉地,弄至家败人亡,子孙灭绝者,皆堪舆师所惑而致也。若堪舆师知祸福皆由心造,亦由心转,则便为有益于世之风鉴矣。又堪舆家,人各异见,凡古人今人所看者,彼必不全见许,以显彼知见高超。实则多半是小人之用心,欲借此以欺世盗名耳。试看堪舆之家,谁大发达,彼能为人谋,何不为己谋乎?”

印光法师从来不染指风水鉴定,对于那些所谓的“大通家”,法师觉得很多人只是指责前任建筑的不是,然后任意修改,这样修改的后果是:得的富贵的少,得到灾祸的多。对于那些请求印光法师赞扬的医生和风水先生,法师一个字也不说。法师说他心理清楚,如果要是自己赞扬他们,必须确信他们有真本事。法师一心向佛,与他们不是同道,所以不能确定他们的本事怎么样,因此他从未人云亦云地赞扬他们。

印光法师曾说:“汝行医肯发心利人,实为便利。人当病苦临身,一闻有得安乐法,无不生信心者。大危险症,令彼念佛,并念观音,必可有效。即命尽当死,亦有效。乃转危为安,始命终也。吾常谓世间有二种人,最易劝人为善念佛。第一看相者。见好相,令极力修持,保全好相。否则相或变矣。见坏相,令极力修持,则相当变好。医生尚须人请,方好说。看相者,无论何人,一见面,都好说。惜看相者无真本事,只知求利。弄到一生,总是无所成就。可不哀哉!”

人们说的成事在天,其实大富大贵都不是上天注定好的。一切终究在于自己如何把握,只要我们放下私心,戒除那种一定要求得福田宝地的心态,多积福多行善才是得福的根本,是否能够占有福田宝宅,应当顺其自然,不必苦苦苛求。

适可而止戒除贪心

印光法师教化人们要平和待人,处事留余地,道有道法,行有章规,说话做事都要有分寸,切不可伤他人的自尊。说的通俗一点就是过头的饭不可以吃,过头的话不可以讲。人生是个极其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与很多的人接触,懂得了说话做事讲分寸不过头,不只是对别人的宽容,更是对自己的关爱。

印光大师说:“贪者,见境而心起爱乐之谓。欲界众生,皆由淫欲而生,淫欲由爱而生。若能将自身他身,从外至内,一一谛观。则但见垢汗涕唾,发毛爪齿,骨肉脓血,大小便利。臭同死尸,污如圊厕。谁于此物,而生贪爱。贪爱既息,则心地清净。以清净心,念佛名号。如甘受和,如白受彩。以因地心,契果地觉。事半功倍,利益难思。”

印光大师曾感叹:“人生在世,也就在这世界上生活数十年,自从人们人们懂得营求生活以后,日日夜夜忙碌,无非就是为了养自己和家庭,为了体面,为了为子孙多积累财富。人们有这些欲求的原因有执著贪心,不肯放下。人们的欲念凝结在心里,虽然佛为他说法,他也不能理解,而他自己本来的清净心,他却不想去追求,任时光流过,业力流转,真是可惜啊。”

印光大师讲过这样一个公案:开然和尚夙因深厚,出生在一个将军家里,但是到了壮年的时候,他愈加发现自己不喜欢打打杀杀,不想从军,不想接着父亲的威名取得荣华富贵,有一次他听到化闻老人说法,于是就拜化闻大师为师,剃发为僧,几十年来,一心参佛,他所悟的禅机,高深莫测。印光大师遗憾第说,“但恨未得见面,一叙机缘。”

开然和尚出生在将军家庭,但不贪荣华富贵,看穿世间名利,这让印光大师非常敬佩。也成为无数人的榜样。

人心最戒一个贪字,网上流传的一首《戒贪诗》是这样写的:

“终日奔波只为饥,方才一饱便思衣。衣食两般皆足备,又想娇容美貌妻。取得爱妻生下子,恨无田地少根基。买到田园多广阔,出入无船少马骑。槽头结了骡和马,叹无官职被人欺。若是世人心里足,除非南柯一梦西。”

人心贪无止境,却对自己缺乏认识,这贪心造成了很多是是非非的起因。

以前有个刚出家的和尚,因为放不下家里年岁已高的老母亲,回家探望老母,结果一高兴喝多了,看到邻居家的鸡跑到自己家里来就拿起菜刀把鸡杀了,犯了杀戒,后来邻居家的妇人来找自己家的鸡,他看到这个妇人姿色不错,就把这个妇人凌辱了,犯了色戒。佛门以前是不禁酒的,因为这件事儿,佛门的戒律里就不允许喝酒了。贪酒犯戒。这个和尚就是因为贪酒犯了杀戒和色戒,一个贪字毁掉多少功德!

这些例子世人要引以为戒,人到无求品自高,但凡有贪心,便会有是非升起,成立自己的心锁、烦恼的源泉,只要适可而止戒除贪心,才能过得更加舒适自在。

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老子也曾说过:“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知足者身贫而心富,贪得者身富而心贫。我们应当追求自己内心的清净富有,这样才能身心愉悦。只有断除了对所有的一切,包括对财富、对身体的念,才能发自内心的快乐。

没钱的时候一心想着拥有财富;有了钱了还总要想着怎样才可以守住财富;人到终了终归带不走自己拼搏一生所积攒的财富,这一过程根本就是一种痛苦的挣扎,是祸端而非福禄。只有懂得了知足少欲才是真正的福禄。假如总是不知足,即使是给你上亿家财你也不会觉得自己已经很富有了,你还会要两个亿,甚至三个亿……当贪婪越长越大的时候,痛苦也就越来越深。

《佛遗教经》上有这样一句话:“行少欲者,心则坦然,无所忧畏,处事有余。常无不足。”少欲知足是修道,断了五欲六尘,生活不缺衣食,受用够了就好。不可贪多,衣食住行要得当。

妒忌之心不可有

妒忌之心容易导致很多偏执的行为,以致徒生风波和烦恼。放下你的妒忌之心,只有没有了妒忌之心,简单真诚地做任何事、对任何人,生活才会多出更多情趣和温馨。

印光法师开示:“见人为,发欢喜心,出赞叹语,亦属心口功德。若自不能为,见他人为,则生妒忌,便成奸恶小人心行,决定折福折寿,不得好结果也,宜痛戒之。切不可做假招子,沽名钓誉。此种心行,实为天地鬼神所共恶。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修行人,心不可偏,若偏,即或受病。至于所说感应篇,见人之得,如己之得等十二句,若能事事省察自心,则虽未能即纯,亦可以常然如是。”

忌妒之心,有着非常大的破坏力量,“妒忌对妒忌者之为害,犹如铁锈之于铁。”妒忌会让我们身心痛苦疲惫,对任何事情都不会起到好效果。我们应当时时刻刻检查自己的内心,一定不让妒忌滋生。

嫉妒容易引起人的嗔恨。凡夫最大的障碍就是嫉妒心太重。嫉妒心重的人,看到别人有好处,自己就觉得难过。人的嫉妒心是与生俱来的,不是跟谁学的,即便不懂事的小孩子,也有嫉妒心,比如他看到你给别的孩子糖,他就不高兴,这就是他与生俱来的嗔恨嫉妒。

对于心量开阔的人来说,轻微的嫉妒心能激发人的正能量,让一个人奋发图强,但是大多数时候,嫉妒心所激起的还是人的嗔恨,甚至扭曲人的人格,造成伤害他人的行为。

佛家用随喜来医治嫉妒之心,对于胜过我、比我强的人,我们不但不能有傲慢有嫉妒,一旦有这种情绪,那我们就造业了,我们要懂得尊重、敬爱和赞赏,为他人成功而高兴,为他人的优秀而心声敬佩,这叫随喜。

再进一步说,如果这人能力比我们强,我们不但要赞赏他,还要尽心尽力地帮助他,促成他正在做的有益于大家的事情。如果一个人很聪明很能干,那好,我们就欢欢喜喜地享受他带给大家的成果就好了。

佛门中说:“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心量大了,就没有一丝嫉妒障碍了,人的世界也就开阔简单了。

放下抱怨懂得珍惜

我们是否富有,在于我们是不是懂得珍惜现在的拥有,只有放下抱怨懂得珍惜的人,才会生活的快乐,才是这世界上最富有的人。

人生在世,我们每天都在为了生计而奔波。没有几个人能够真正体察生命的意义,珍惜就更谈不上了。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感觉,每日里分分秒秒地忙碌着,到晚上却满心茫然、不知所措。我们从小就努力读书,考试升学,难道就是为了每天都重复前一天的生活和工作吗?我们不停地追问幸福是什么,我们总是考虑如何才能成为最富有的人。

印光法师教化我们应当看淡钱财,不图表。荣华富贵都是身外之物,一定要珍惜上天赐予我们的幸福。

有一位年轻人每天都愁眉苦脸,终日都在抱怨为什么自己这样努力却总是发不了大财。有一天他正在大街上走着,不小心撞上了迎面走来的一位大和尚。大和尚见他愁眉不展,就问这个年轻人:“小伙子,你为什么愁容满面,是不是有什么心事呀?”

年轻人抬头看了大和尚一眼,回答说:“我就是不明白了,我每天如此努力工作,可是还是这样穷困,这究竟是为什么?”

“你很穷吗?我怎么觉得你非常富有呢!”大和尚由衷地说。

“不要开我玩笑了,我都穷成这个样子了,哪来的财富?”年轻人有些生气。

大和尚说:“如果你现在肯砍掉一根手指给我,我可以给你一千元,你看怎么样?”年轻人想都没想就回答说:“不可以,那怎么行!”

大和尚接着说:“那就给你一万元,可是这次你得砍掉一只手,怎么样呀?”年轻人还是回答:“不可以!”

大和尚又追问:“给你十万怎么样,就要你的一双眼睛?”年轻人依旧回答:“不可以!”

最后大和尚出一千万,条件是要年轻人当场死去,年轻人断然回绝:“不可以!”

大和尚哈哈大笑:“我就说嘛,你如此的富有,你都有一千万了,为什么还是一直抱怨自己贫穷呢?”

年轻人忽然顿悟:“原来自己是这个世界上最富有的人啊!”

生活原本简单,但是我们每一个人所追求的东西不同。有的人一生只为了追求钱财物质,从不关心精神需求。有的人则想生活的丰富多彩,他们觉得即便物质生活毫不奢华,只要生活多姿多彩,心灵一样充实。

财富不一定只是金钱和物质,我们要看到上天赐给我们的那些无形却有价值的财富,比如健康。只有懂得珍惜这些无形的财富的人,才会戒除焦躁之心,以一颗宁静平和的心从容地生活。

给狂热的心降温

人的内心越是狂热,在遇到寒冷的时候越容易冻结,我们要放下狂躁,给狂热的内心降温,无论面对什么,都要保持从容冷静。

印光法师教化众生要让心安住于佛号中,不复外驰,让心受佛法的熏陶,这样我们的心才能时时自清自明。

生活中总会遇到很多繁杂琐事,如果我们的内心总是被这些琐碎的杂事萦绕,那我们就不会得到安宁。只有摒弃心中的杂念,让清净之水注入心田,给自己狂热的内心适时降温,还内心一份从容冷静,执着和烦恼才会远离,一切才会变得简单明了。

有一个女子性情急躁,凡是喜欢占上风,尤其是在家里跟丈夫相处的时候,更是这样。印次她和丈夫相处的很不好,常常因为意见不合而产生分歧,因此变得更加狂躁而不讲道理。夫妻之间越来越难以沟通。

有一次,以为德行很高的比丘尼刚好到此地化缘,这位女子就到比丘尼的住处去拜访她,想请教自己与丈夫的因缘、以及生活琐事的各种问题。

比丘尼听了说:“我不知道你们前世今生的姻缘,也不知道你们的未来,但是我懂得世间因缘果报是真实的。”

比丘尼接着说:“凡是以恩情善缘为因缘的夫妻,都能相敬如宾;凡是以冤怨为因缘结成的夫妻,大都相互折磨;凡是以恩怨并存为因缘结合的夫妻,就会恩怨都有,相互弥补。这是世间大多数夫妻的因缘所在。“

看着女子一脸茫然的样子,比丘尼接着说:“你追问过去的因缘,对你的现在没有任何好处,是什么因缘又如何,这是既定的因果。你要做的是收敛自己狂躁的性情,凡事要合乎道理与感情,不要非得据理力争占个上峰,顾全了面子,丢了更多的东西。你要宽容随和地对待自己的老公,好一心一意地孝顺好公婆,要跟姑嫂等家人和睦相处,凡事尽心做好,不管别人是抱怨是计较,你都让着,不要参与其中。这个做法也许能挽救你们夫妻之间的关系,解除你多年来的烦恼。”

女子听了比丘尼的话之后,回到家里努力改变,原来狂暴易怒的性格渐渐变得宽容随和,对家人能够忍让谦虚,尽心尽力为大家做事。果然她与丈夫的关系也随着她的改变逐渐缓和下来,一家人变得越来越和美了。

境遇变得好起来之前,我们的心和行动先要转变,明白了这个道理,那些在生活中急躁如故事的女子一样的人们,一定也要学会控制自己的狂躁性格,你变得温和了,周围的世界就变得温和了。

莫因骄傲忽视小事

人生就是一个环环相扣的过程,所扣之环就是我们人生经历的每一件事,它虽然有大有小,但是每一环又都不容我们跳跃忽视,如果忽视了人生中的小事,人生圆满的扣环就会断裂,人生就会留下更多缺陷和遗憾。因此我们要放下骄傲心态,重视细微环节。

印光法师在写给某位居士的信中说:“汝在银行,当一切时,小心勤慎。且莫学说大话,不认真用心于小事。须知此种派头,乃系败子之派头。以未做大事,便忽略小事,以为我是大才,何拘拘于此。须知此系自欺欺人之下流种子。凡做大事的人,于小事决不肯轻忽;凡轻忽小事的人,决定不能担任大事。何以知之?以君子素其位而行。汝在做小事的地位,不肯尽职尽分,以为我何用心于此。及乎一得大事,便骄奢淫泆起来。良由根本未立,何由枝节畅茂发达乎哉?”

大师提醒居士不可骄傲,要注重细节和小事儿,如果小事儿都做不成,那做大事的想法就是一种妄想了。

有一个人比较有才华,但他总觉得自己是个才子,又很有天赋,所以常常不愿意去做一些小事儿,结果把本来简单的事情做的一塌糊涂。没有谁敢用这样的人,也没有哪一个投资人愿意给这样的人投资。

无论一个人多有才华,只要他在做事情,就应该把小事儿和细节都认真处理好。一件大事是由若干件小事儿组合而成的,只有每一个环节都做好了,才可能成就这件大事儿。以为自己有才华,不愿意低下头做小事儿,那他可能连一件平常的事儿都很难做好,更别说成就什么宏图大业了。人生也是一场修行,在这场修行中,无论是谁,先要放下自己的骄傲之心,重视小事情小细节。

放下舒适欲断掉烦恼根

一场风波伤人伤己,没有赢家,风波都因自私的欲念而起,这不是要我们断掉所有欲念,而是要断掉自私之欲,没有太过自私的自我欲求,就不会有迭起的风波与烦恼。

印光大师开示:“人生世间,贵守本分。凡一切人,发颠发狂,乃至常生悲观,常欲自杀者,皆系不修实行,欲得大幸福,事事如意,财色名位,皆在人上。倘前生修有痴福,得其所欲,则骄奢淫泆,无所不至。如此之祸,较比自杀,当重万倍。幸而未得,尚不至如此之烈。”

印光大师教化世人要守本分,贪求舒适、不劳而获终归会成为祸害。

大师还教化世人:“切勿怨天尤人。君子素其位而行,素富贵,行乎富贵。富贵之人,有财力势力当以己之财力势力,利人利物。素贫贱,行乎贫贱,昔本富贵,今已贫贱,则勤俭节用,若向来就是贫贱之人。素夷狄,行乎夷狄。若遭世乱,舍家避难,于偏僻陋处,亦若就是陋处之人。素患难,行乎患难。既有忧患灾难,则亦无所怨尤,若应该受此忧患灾难一样。是以君子无往而不乐天知命,中心坦然也。”“若汝已贫矣,还想摆先前的架子,则忧劳不堪。若自己用人,就觉得荣耀,若为人用,就觉得羞辱,此世间贱丈夫之心相。若大君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随遇而安。虽富贵,而守贫贱之本分。即贫贱,亦觉得无所欠憾。”

贪求舒适,一旦外界环境达不到自己的要求时,就心生抱怨,烦恼痛苦由此而来。法师教化众生应随顺因缘,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境遇,懂得随顺因缘,内心就能坦然安详。

相传致远大师在祇园精舍弘法时,听见四个新来的信徒在路边谈论什么是世上最快乐的事。

他们中的一个说独自一人在明媚的春光里,在美丽的田野上散步是令人陶醉的;另一个则说亲朋好友汇聚一堂,嘘寒问暖,饮酒高歌要比独自一人在外散步高兴的多;第三个人否定了前两个的说法,他认为有无数财宝,想要什么条件就有什么条件,可以为所欲为,在家有人侍奉,出外有车队护送,这才称得上是舒爽之极。最后一个却说以上的这些都不如有一个美丽迷人的娇妻,把她打扮的如花似玉,陪着自己游山玩水,那感觉才胜似神仙呢。

致远大师知道这四个人都沉溺进了凡夫的六欲里而不能自拔,不能悟透人生的一切皆是虚妄,顿生怜悯。于是走过去对他们四人说:“看你们一个个神采奕奕,你们刚才都在谈论些什么?”四人一见是致远大师,也没有隐瞒,就把刚刚所说的又向他说了一遍。

致远大师听完说道:“你们所说的这些最高兴难忘的事,其实都是人们经常忧虑和害怕的事。这些其实都不能够长久的存在,世间万物逢春即暖,逢冬就会冷。人们既然有饮酒高歌的相聚,也必然会有难舍难分的离别。凡夫行走于世间,为人处世,终不免招致妒恨引来祸端,命有尽头,这只是徒增忧虑和恐惧罢了。你们应当远离凡夫的欲望,用心修行以求解脱才是正道。”

最后致远大师又说了这样一段话:

“惟有爱欲才产生恐惧,因为兴奋才有忧愁。

如果没有爱乐,何来忧虑和恐怖呢?

喜好里有恐惧,享乐里有忧虑。

只要不喜不乐,何来忧虑和恐惧呢?

贪欲会产生忧虑,贪欲也会产生恐惧。

只要远离贪欲,又何来忧虑和恐惧呢?

贪欲起故破戒,衡量事实才知耻辱。

行为要接近正道,否则怎能令人敬爱呢?

欲望要抑制,思想和言语要正确。

如果贪心不收敛,必然无法横渡生死的巨流。”

四人听完他的教诲,才明了他们追求的不过是人世间的烦恼而已,顿有所悟,下定决心戒掉舒适欲望,专心修行,以求得正果。

让我们也一起聆听致远大师的教诲,把握好自己的心,远离欲望贪念,内心自然就会回归清净。如果不能把持自己的内心,贪欲不断、利欲熏心,就会招致祸端,导致烦恼不断。

印光大师曾经说:“人世之间具足八苦,纵生天上难免五衰。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于此犹不醒悟,则如同一起生长于天地间的无情草木。有血性汉子,岂肯生做走肉行尸,死于草木同腐。人世之间,超升最难,堕落最易。贪者,见境而心起爱乐之谓。欲界众生,皆由淫欲而生,淫欲由爱而生。若能将自身他身,从外至内,一一谛观。则但见垢汗涕唾,发毛爪齿,骨肉脓血,大小便利。臭同死尸,污如圊厕。谁于此物,而生贪爱。贪爱既息,则心地清净;瞋者,见境而心起忿憎之谓。富贵之人,每多瞋恚。以诸凡如意,需使有人。稍一违忤,即生瞋怒,轻则恶言横加,重则鞭杖直扑。唯取自己快意,不顾他人伤心。又瞋心一起,于人无益,于己有损。轻亦心意烦燥,重则肝目受伤。是则,福祸互相倚伏,唯视当人之用心何如耳。善用心着,困苦艰难,皆为解脱之本。不善用心者,富贵荣华,悉是堕落之因。甚矣!众生之昏迷倒惑莫能自悟也。”

大师教化世人要断掉贪嗔痴欲望,远离烦恼根。这其中:断贪,就是要告戒人们做人要知足,断嗔就是告戒世人千万别动怒,断痴告戒众生做事时要知道什么时候该放弃。人生之所以有诸多烦恼,是因为有太多的欲望所求,我们要把握好自己的心,远离欲望贪念,明心见性,内心自然就会回归清净。

有这样一段师徒问答的对话:

一位很有修为的高僧问其弟子:“面对这波涛汹涌的海面,你会想到什么?”

其弟子回答:“弟子会想到自己的欲望之心,想到自己躁动不安的心绪。”

这位高僧对此给予了肯定,又说道:“嗯,人心好似大海,心绪则是那奔腾不息的波涛。可是如果没有这翻滚的波浪,水面亦如镜。海上之所以波涛汹涌,是因为风的缘故,而心绪则是缘于欲望贪念。”

其弟子感叹道:“人们最怕的就是这种情景,心似一叶小舟,在海上追风逐浪。”

高僧接着说:“世间的芸芸众生,虽然凡胎肉眼,但都有澄澈安宁的本性,只是真心本性仍在沉睡而已。身在失舵小舟之上,心绪如翻滚之水。人心被这无边际的欲望控制着,就如同大海上随风而起的海浪。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何况众生的贪嗔欲望呢?那只不过是苦难生气的源头而已啊!”

其弟子赶紧鞠躬施礼回答说:“弟子追随师傅,但求心绪平静内心安宁之法。”

高僧微微一笑:“大海自然是要归于平静,但是其根本不在于大海,因为我们无力也无法控制海水,我们唯一能够做到的,只是挡住风的搅动,而我们心中的风,正是我们心绪中的贪念欲望,我们的心不能被欲望和贪念控制,而是要想尽一切办法控制欲望和贪念。唯有如此,我们的心才可以平静如水。”

“弟子愚钝,恳请大师明示。”

“倘若大海不被风所动,将会是什么样子呢?”高僧问其弟子。

弟子恭敬地回答:“倘若大海不被风所动,将会是平静如镜,但是,师傅,我们怎样做才能让风停住呢?”

高僧颔首微笑:“风、海、欲望这一切不都在你的心里吗,只要你掌控了自己的内心,风、海、欲望一切也就自然消失了。”

把握好自己的心,远离欲望贪念,内心自然就会回归清净。如果不能把持自己的内心,贪欲不断、利欲熏心,招致祸端,导致烦恼不断,这是咎由自取,自作自受。有些人把持不住心底的贪欲,不择手段地敛取钱财,以至于流毒于天下,祸害无穷。

钱财名誉是身外之物,何必穷尽一生去追求那些虚幻不实的东西。人的一生追求的应当是充实快乐。请抛弃烦恼,断掉贪欲,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应合理获取物质财富,当知足时即知足。欲望起时,不要被欲望所迷,要认识到欲望即将带来的风波,也就能够很好的控制欲望,便能做到任凭风浪起,我自心安神定了。

常常修剪你的杂念

印光大师曾就众生与佛的区别做过如下讲解:“佛法的道理,就是把身心世界从众生的变成佛的。此身心世界生佛不二,即众生亦即佛。然何以有众生和佛之区别呢?众生与佛,虽同此身心世界,但众生的心迷惑颠倒,故由身心向世界所起之行动时错乱扰害的,而结果成为困厄痛苦的身心世界,即所谓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之五浊众生的身心世界。世界为身心所依,即将众生之世界转变为佛之身心世界,将污秽的转为清洁,乖戾的转为和善,紊乱的整成条理,散漫混浊的变为严肃清明,从日常生活上转变到最深处,即达到心的转变。使此心变为清净光明之心。”

能达到行为和内心的转变,让身心清净光明是每个人的希望。但人们往往会被无明烦恼所扰。

又一次佛陀说法的时候,她身边有一个女子入定,文殊菩萨问佛陀:“为何这个女子能在您身边入于三昧?”

佛陀轻语:“你引她出定,让她自己回答。”

于是文殊菩萨绕着这个入定的女子走了三圈,并用手指向她,但是这个女子仍然没有出定,他用尽全身神力,仍然做不到。文殊菩萨恳求佛陀的帮助。佛陀说:“再加上十个文殊也无法让这个女子出定,但是下方世界有位罔明菩萨却能轻松做到,你去请他吧。”

不久之后罔明菩萨从地下来到这里,对佛陀施礼之后,对这个女子轻轻指了一下,女子马上就出定了。

这罔明菩萨其实就是指的无明烦恼,看来无明烦恼的力量不可忽视啊!想想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一句话能让我们高兴,也能让我们烦恼;一件事能让我开心,也能让我生气,我们连日常的生活都不能主宰,将情绪交给他人左右,都是因为我们无法对治无明烦恼。

印度郊外的一座寺院,因为比较偏远,香火一直不太旺盛,院里的住持圆寂后,大普法师来到这里接任住持。

来到院里之后,除了打理日常事务之外,大普法师还到长满了灌木的山坡上去转。他看到那些杂乱生长的灌木,就常常用剪刀去修剪,时间久了,那颗灌木被修剪成一个个好看的圆球形状,院里的僧人不理解是怎么回事,就问主持为什么要把灌木修剪成这样子,主持笑而不答。

有一天,一位衣着华贵、气度不凡的客人来到寺院,落座之后,说他刚好路过这里,没想到看到一座寺院,就进来看看。稍事休息之后,法师就陪着这个客人到处走走看看。

他们边走边聊,忽然客人问了法师一个问题,他问:“人的杂念怎样才能消除呢?”法师听完笑笑说:“施主,请等我一下。”说完他转身进入内室拿回一把剪刀,然后把剪刀送到客人手上,带着客人走向后面的灌木林。

法师对客人说:“施主只要常常修剪灌木就可以了。”

客人拿着剪刀走向灌木,然后耐心地修剪起来。

大约过了半个时辰,法师问他感觉如何,客人笑着说感觉很好,觉得身心终于舒展开来了。但是他仍然不解地问道:“法师,修剪灌木虽然让我感觉不错,但是积压在心底的心绪好像还在。这是为什么呢?”

大普法师答道:“只要施主常常修剪,一定会好起来的。”

这之后,每隔五天这位客人就来到寺院的后面修剪灌木,一连两个月,这颗灌木被这位客人修剪成一颗心的形状。

当他把剪刀还给法师的时候,法师问他:“施主现在可知道怎样消除你心底的杂念了吗?”

客人不好意思地回答:“法师见谅,弟子愚钝,虽然修剪灌木枝叶的时候我心中安闲自在,但是每次放下剪刀回到我的生活里,我的心绪就像之前一样延绵不断。请法师指教。”

大普法师笑笑说:“施主还不明白我为何要你修剪灌木吧?其实这灌木横竖生出来的枝叶就像人的心绪,我是想让施主明白,人的心绪是无法彻底消除的,只能勤修剪。你不修剪,它就横生乱长,你若修剪,它就会美观悦目。其实,你不要消除你心底的心绪,只要对它勤加修剪,使它不必混乱丑陋就可以了。”

客人听完这番话恍然大悟。

原来这个客人是坐毛皮生意的大富翁,那天因为生意遇到了困难出来散心,偶然来到了这座寺院。当他明白这个道理后,他的生意也逐渐好转起来。很多人听说了这件事之后,也慕名前来上香并修剪灌木。随着香客的增多,寺院后面的一棵棵灌木也被修剪的整齐美观。

对我们来说,消除杂念的却不容易,但是常常修剪自己的心绪,使自己心安气定却是我们应该努力去做的。

同类推荐
  • 如何安住身心

    如何安住身心

    本书是“星云大师谈人间万事”中的第一册,为台湾星云大师目前仍在《人间福报》“人间万事”专栏连载的部分短文集结。该书有别于过去传统佛教读物的写作手法,是一种完全应世的、软性的文章。风格清新,朴实有味;取身近物,道不远人,体现出很强的人间性和普遍性。作者此类短文集结出版后很受欢迎,在台湾地区成为众多读者的口袋书、床头书,在大陆也十分热销。该书从最普世的角度谈人生和社会,文字简洁清新,无狭隘的宗教习气,实有益于世道人心,有益于和谐社会建设。
  • 太阳,我的心

    太阳,我的心

    一本关于提升自我认识,化解各种负面情绪的心灵成长励志书。在生活中,我们总会因为各种问题而卷入到情绪的漩涡中,一不小心就沦为了悲伤、恐惧、焦虑、愤怒等负面情绪的“奴隶”。本书开宗明义地指出,各种负面情绪的产生其实都是源于“我执”。我们只有通过自我观照、加深对自我的认识,才会摆脱负面情绪的困扰,让自己实现心灵成长。在书中,一行禅师处处播撒和平与希望的种子。他认为净化人心才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根本之道。所以,本书主要教大家怎样照顾、处理自己的情绪,摆脱“我执”的惯性思维,化解各种负面情绪,进而让自己找到内心的平和、宁静。
  • 禅与养生

    禅与养生

    将前人精要有机地融汇组合在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化繁为简。相信有兴致的读者详阅后,在很多方面与我会有共同感悟。若能照此修禅、养生,净化心灵,强身治病,延年益寿,善莫大焉。
  • 佛·法·僧

    佛·法·僧

    本书介绍佛教三宝——佛、法、僧的意义、内容,历代高僧大德如何成就菩萨等。
  • 宽容的价值

    宽容的价值

    生活在都市里的人们是浮澡的,人们常常被眼前的利益所迷惑。本书通过一系列佛理的故事,讲述了如何做一个宽容的人。
热门推荐
  • 开局就当水门父亲

    开局就当水门父亲

    重生火影世界,开局一娃一狗。这日子太难了!波风荀一个人都养不活,还加上一条狗,甚至还有一个孩子……“什么!?儿子,你叫波风水门!?”——————又名《波风水门与他的老父亲》、《火影4》、《熊孩子的火影之路》、《我不想当火影就让给儿子做了》。
  • 愿青春不留空白

    愿青春不留空白

    他们说人生不留遗憾,青春不留空白,那该多好啊。可是那是一辈子都完不成的事。
  • 开宗立派的艺术家(3)

    开宗立派的艺术家(3)

    本书精选荟萃了古今中外各行各业具有代表性的有关名人,其中有政治家、外交家、军事家、谋略家、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教育家、科学家、发明家、探险家、经济学家、企业家等,阅读这些名人的成长故事,能够领略他们的人生追求与思想力量,使我们受到启迪和教益,使我们能够很好地把握人生的关健时点,指导我们走好人生道路,取得事业发展。
  • 重生之总裁套路躲不过

    重生之总裁套路躲不过

    重生前冷伊雪爱沈夜,为了他背叛南宫寒,盗取机密毁坏身体,可最后才发现她毁掉的那个人才是最爱的她的,而自己爱的那个人和自己最信任的闺蜜,利用自己欺骗自己折磨自己,最后走向死亡。只是在死亡的一瞬间发现自己早已经爱上了南宫寒。重生后,抱紧南宫寒这只大腿,把自己前世所受的所有屈辱全部报复回去。
  • 随心所写

    随心所写

    有灵感的时候才能有好的思路,这里只是短片小说,我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更。所以……请原谅不是合格写手的我,不喜勿喷?
  • 火炮科技知识(上)

    火炮科技知识(上)

    不论什么武器,都是用于攻击的工具,具有威慑和防御的作用,自古具有巨大的神秘性,是广大军事爱好者的最爱。
  • 炼狱君王

    炼狱君王

    来自地狱的恶鬼,逐渐侵蚀了这个世界。还活着的人,满手是血,眼睛里就剩下了冰冷的淡漠以及对生存的渴望。这是一个罪恶里带有点悲哀的时代。活着看到第二天升起的黎明之光,便是所有人留存在心底的最大愿望。但是这一天,我来了,我出现了,我怒吼着,咆哮着,宣泄着内心的渴望。我将举起胜利的旗帜,竖起希望的光辉,将永远的黎明曙光,洒向所有人的心间。请相信我,膜拜我,崇敬我,信仰我,因为我就是你们所有人的黎明!——凯亚记
  • 探金指

    探金指

    二十年前,摸金、填海、搬山、卸岭四大派盗墓高手同上昆仑,开启长生墓,探求长生的秘密,最终无一生还。年幼的我作为此事唯一的见证者,却一夜之间莫名其妙的从昆仑出现在南方的一个小镇子里,从此开始了一段寻求真相的盗墓之旅。
  • 谁之罪过

    谁之罪过

    这是一部以真人真事为原型改编而成的长篇小说。故事情节曲折离奇,语言端庄秀丽,感情真挚丰富,描写细致入微。叙说了一对青年农民夫妻在儿子大病、重病面前的无奈之举,心理变态,和一位富商巨贾打着解困济贫幌子的非法妄为。彰显了法律的力量和公正无私。欲知详情,请阅读此书。
  • 高冷boos,等你来爱

    高冷boos,等你来爱

    她是他的一世牵绊,只需一眼,便已万年。他是她的一时兴起,只需一夜,便难逃魔爪。“……”还能不能愉快的做朋友了楚相思:“小叔,求放过”景琛:“不放”楚相思:“我们绝交”景琛:“好,都听你的”………………新坑求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