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0020100000014

第14章 附 弘一法师说经悟佛及格言别录(2)

发心学道,如道业有成。只可自己知道,不必向人家说,说了他未必信,反而生毁谤。他为什么要谤三宝呢?是你给他的增上缘,将来他堕落三途,你也跑不掉。阎王爷问他,你为什么毁谤三宝,他说这是某人引我说的,所以你也有份。佛菩萨教化众生能观机,如不契机,他不能接受即不说,即无过失。凡夫无观机能力,最好少说。谛观是仔细观察,少说话。远离热闹场所,道力不坚,往往不知不觉即被繁华气氛污染,使自己退失道心。古人修道多在深山,不但远离都市,也远离乡村,与外面社会完全断绝,心容易清净,在今天这个时代很难做到。现在大陆丛林都变成观光区,想找一个清净场所已不可能。佛早有预见,他在《法华经》中说,在末法时期要用大乘法度人,不要用小乘法。大乘是开放的,能适应时代潮流,小乘是保守的。

“端坐正思惟”这句话不能看呆,六祖大师在《坛经》中讲“坐禅”并不是打坐,坐是不动,心不动叫坐,对五欲六尘不动心谓之坐。禅是不著相,外不著相曰禅,内不动心曰坐。所以《华严经》鬻香长者在市场中修,在市场中观赏,样样清楚,样样不执著,不起心动念。真正修行人最要观察自己起心动念,所作所为,是否与佛的教诲相应。少批评人,少说是非长短。身、口、意三业,口业最易犯,往往障碍了自己与大众的修学。少发议论,心中自然清净慈悲。“无知”即古人所讲的大智若愚,心中有真实的智慧,有觉正净性德三宝,生活方面不求享受,喜欢悠闲清净,这叫真正享受。在修持方面,永远精进不退,懈怠堕落都能离开。

⊙处众处独,宜韬宜晦,若哑若聋,如痴如醉,埋光埋名,养智养慧,随动随静,忘内忘外。(翠严禅师)

与大众相处或独处绝不能炫耀自己,显露自己的才华。要做到韬光养晦,必须如痴如聋。修行人不要知名度,俗话说:“人怕出名猪怕肥。”人一出名,嫉妒障碍陷害诽谤全来了。培养自己的真实智慧,智慧靠养,不是学来的。读书多是知识,儒家说:“记问之学不足为人师”,因为不是你自己领悟的。智慧是由定来的,不是外来的,要养。心清净到一定的程度才产生智慧,因定生慧。内不动心,外不著相,内外是二,二都没有就是一,才能达到一真法界。如仍有内外,仍在十法界中。

⊙我且问你,忽然临命终时,你将何抵敌生死?须是闲时办得下,忙时得用,多少省力。休待临渴掘井,做手脚不迭,前路茫茫,胡钻乱撞。苦哉苦哉!(黄檗禅师)

如果在生死交关的时候,你有什么办法呢?这是一个严肃的问题,也是修行人时时刻刻提醒自己的问题。黄泉路上无老少,人人都应警惕,有充分准备,临时就不会慌张。平时要作工夫,这一天到来就能派上用场。禅宗如不大彻大悟,明心见性,纵然有定功,如大限来临心不乱,看他定功的深浅程度可以生天,但出不了三界。宗门大德,晚课都念阿弥陀佛,念《阿弥陀经》。平常把这一句佛号念好,到临终时,阿弥陀佛必来接引。幸勿临渴掘井,等病苦现前才找几位同修助念,效果很小,恐无济于事。可能随着业力乱撞到三途,三途容易进去,但很难出来。

⊙鼻有墨点,对镜恶墨,但揩于镜,其可得耶?好恶是非。对之前境,不了自心。但尤于境,其可得耶?洗分别之鼻墨。则一镜圆净矣。万境威真矣。执石成宝矣。众生即佛矣。(飞锡法师)

照镜子看见鼻子上有一墨点,很讨厌,擦镜子一定没有用。外面的如同镜子,境界是缘,引起了心中的好恶是非。如回光返照,观察自心,即能觉悟。修道人知道是非好恶是内心起了分别,外面并没有是非好恶。石头与宝石并无两样。现在科学发达,此种理论更可证实。万法平等,万法一如,无高下之分。《金刚经》上说,世界是一合相。“一”是科学家说的基本物质,或称为原子电子,佛家称之为微尘。所有一切物质均为它的组合,一合相是平等的,一切现象是缘聚缘散,缘聚则生,缘散则灭。一切万象不生不灭,此种学说逐渐将为现代科学所证明。我们起了错觉,才有善恶是非。众生与佛亦无差别。石头是一合相,宝石也是一合相,只是化学的方程式排列不同而已。

⊙修行人大忌说人长短是非,乃至一切世事非干己者。口不可说,心不可思。但口说心思,便是昧了自己。若专炼心,常思己过,哪得工夫管他家屋里事?粉骨碎身,唯心莫动。收拾自心如一尊木雕圣像坐在堂中,终日无人亦如此。幡盖簇拥香花供养亦如此。赞叹亦如此。毁谤亦如此。修行人常常心上无事,时时刻刻体究自己本命元辰端的处。(盘山禅师)

修行人对于自己不相干的事不要去听,也不要打听,不必想知道。古人说:“知事少时烦恼少,识人多时是非多。”凡是对于清净心有妨碍者,都要远离。反之,心就迷了。在日常生活中常发现自己的过失,就是开悟。悟了才能改过自新。自己有过失而自己不知道,有人说我的过失,若是修行人马上向此人恭敬顶礼。迷惑的人听了,马上就发脾气。身是假的,心是真的。身比作佛堂,心比作佛像,心不可动。一个人独处也是如此,在热闹场面心仍不动,赞叹毁谤亦不放在心里,心永远是定的。修行人心中无事叫真工夫。体究自己本命元辰端的处,即是参究父母未生前的本来面目,也就是随时提起正念工夫。就净宗说,就是时时刻刻提起一句佛号,历历分明,不夹杂,不间断。心中无事就不夹杂,净念相继就不间断。

⊙元无我人,为谁贪嗔?(圭峰法师)

这两句话非常难懂,我与人在世间法里都承认的,为什么说没有?这是很高的境界,世间人以妄为真,不能辨别一切法之真假。现在科技相当发达;对于一切事物之真相渐渐明了,亦只限于极少数科学家,而一般大众依旧执著身是我,以及缘生之物确实存在。小乘人执著空,所以这是罗汉以上之境界。执著又是业障烦恼,执著空虽可免六道轮回,但万物的真相他见不到。惟有菩萨遵从诸佛如来的真实教诲两边都不执著,这种境界谓之中道,如果他执著中道又坏了,连中道都不执著,所谓“两边不立,中道不存”,才能见到宇宙人生的真相。学者如常常用此二句“元无我人,为谁贪嗔?”提醒自己,帮助自己断烦恼,念佛工夫成片,确实是一个好方法。

⊙报缘虚幻,不可强为;浮世几何,随家丰俭;苦乐逆顺,道在其中;动静寒温,自愧自悔。(佛眼禅师)

报指身体,缘指这一生遭遇的环境,我们这一生的境遇,全是虚幻不实的。觉悟的人生活随缘就自在了。不觉悟的人造作强为,以自己的心意为所欲为,就是造业。虚幻的世间无常,人命苦短,祖师们嘱咐我们随家庭之丰俭,安分度日,无论苦乐顺逆均属三世因果。觉悟之人心中清楚,在日常生活中,心清净不动。佛弟子大迦叶尊者修苦行,心地清净,智慧圆满。善财童子生于富贵家庭,心中亦如如不动,不为环境所转,此之谓道在其中,道是觉悟的心。在生活活动与环境变化之中,被环境所转而不能觉悟就应当忏悔,自己努力悔过。

⊙学道人逐日但将检点他人底工夫,常自检点。道业无有不办。或喜或怒或静或闹,皆是检点时节。(大慧禅师)

一般人总见到他人的过失,假如能倒过头来只观察自己,以批评别人的心批评自己,就是修行。在日常生活中,任何喜怒动静情况都可以检点自己。

⊙化人问幻士,谷响答泉声,欲达吾宗旨,泥牛水上行。(永明禅师)

禅宗境界的话,不能想,一想就错了。参禅不用意识。这偈子请各位参参。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千峰顶上一茅屋,老僧半间云半间,昨夜云随风雨去,到头不似老僧闲。(归宗芝庵禅师)

此偈依文解义尚容易了解,即云随风雨去,老僧仍处茅屋中不为境转。是否如此简单,请各位参参。

⊙过去事已过去了,未来不必预思量,只今便道即今句,梅子熟时栀子香。(石屋禅师)

过去的事不要再想,未来的事尚未到,何必操心。聪明人抓住现在。梅子栀子都是有季节性的,一定要把握时节因缘,不能空空放过。

⊙即今休去便休去,若觅了时无了时。(云峰禅师)

符按古禅宗大德见面互相问询,出词吐语,往往内含禅机,局外人听不懂。因为他们多为得道高僧,乃称性而谈,非用意识。我们对于佛法一知半解,焉能领会。若是研究揣摩,等于瞎猜,枉费时间、白费事。不如认为我的智慧太差,参禅学密,根本甭谈,只能死心蹋地专念一句阿弥陀佛,求生净土,比较可靠。印光大师说,一千七百则公案,如果你有一条不懂,你就全不懂。况且参禅不开悟,不能了生死。恢虚大师说过,学禅的人得定者他见过,但他从未见过一位开悟者,可见修禅是难行道,聪明人应有所选择。

⊙琐琐含生营营来去者,等彼器中蚊蚋,纷纷狂闹耳。一化而生,再化而死,化海漂荡,竟何所之?梦中复梦,长夜冥翼,执虚为实,曾无觉日,不有出世之大觉大圣,其孰与而觉之欤?(仁潮禅师)

琐是琐碎,微不足道,即指芸芸众生。营营是忙碌不停,等于蚊虫在器皿中乱飞乱撞。化是变化,生死是变化,化海即六道轮回,何时才能有个头绪。人生实在是梦中之梦,等证到罗汉果,才恍然大悟,知道已往乃是一场梦。明心见性,证得法身大士,想到从前作罗汉时也是在作梦。六道众生把假的当作真的,无始以来从未悟过,假如不是世尊把宇宙人生真相告诉我们,我们怎会晓得。

⊙纵宿业深厚,不能顿断,当方便制抑,自劝自心。(妙禅师)

修行用功非常重要。过去生生世世所造恶业,累积到今生成为习气。习气若深厚,则障碍了清净心,障碍了智慧,障碍了德能,障碍了学习。参禅念佛最常见的习气是昏沉掉举。虽不易除,总要设法克服,提高警觉,遇到昏沉掉举即一心念佛。如无效,可改用读经或研究经典以克制之。

⊙放开怀抱,看破世间,宛如一场戏剧,何有真实?(莲池大师)

世间事不容易看破,但是看戏就容易体会是假的。人生又如梦境,梦醒之后,想想梦里的境界均非真实。佛在经中常劝我们不要造恶,他说:“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明白这个道理,决定不造恶业。在世间吃亏上当,还是欢欢喜喜地接受,因为知道全是假的。如此行之,自然不受外面境界的影响。净宗无比殊胜的特点是教我们抓着一个真实的法门,只念一句“阿弥陀佛”,就能超越三界,一生成就,为其他任何宗派所无。其他宗派要想一生圆满成就是不可能的。假如有可能的话,华严会上文殊普贤又何必求生净土。中国两千年来,历代祖师大德,禅宗大彻大悟,教下大开圆解,最后都念佛求生净土,此乃彻底觉悟之人。什么都是假的,只有念佛是真实的。

⊙达宿缘之自致,了万境之如空,而成败利钝,兴味萧然矣。(莲池大师)

“宿缘之自致”是了解三世因果报应,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外面的境界全是空的。佛说人生为酬业而来,富贵是前生修福,贫穷是前生作不善业,聪明是前生修法布施,一饮一啄莫非前定。了解此种事实,人生实在没有什么味道,完全被业力牵著鼻子走。一般人对于世间事兴趣很浓,仍然愿意在这个花花世界随波逐流,乐此不疲,也只好随他吧。

⊙伊庵权禅师用功甚锐,至晚,必流涕曰:“今日又只恁么空过,未知来日工夫如何?”师在众,不与人交一言。(莲池大师)

伊庵权禅师用功甚为精进,到了晚间,他流涕说:“今天又空过,明天不晓得工夫怎么样。”平常他与大众相处,一句话不说,这才是真正用功之人。从前在寺院一般清众见人都不理,一切接待事务有知客僧负责。因为修行人没有时间同人闲谈,今天时代不同,如修行人不理人,人家会说他架子大。

⊙畏寒时欲夏,苦热复思冬,妄想能消灭,安身处处同。草食胜空腹,茅堂过露居,人生解知足。烦恼一时除。(莲池大师)

天冷的时候,总想夏天好过。天热的时候,又想冬天多么好,总没有舒服的日子。如舍掉妄想,心就安定,心安理得是真工夫。民国四十三年间台湾第一次印《大藏经》,佛教会发起组团到各处推销,环岛宣传,由章嘉大师领队。参加人员有道源、东初、煮云诸位法师。当时是夏天,很热。章嘉大师穿着西藏式服装,很厚。有人问大师,你穿这么厚衣服不热吗?大师说:心静自然凉。草食是吃粗粮食,饮食不好,总比没有强。住茅草房子总比树下露宿好。人能知足,一切随缘是真快乐。我们做佛教事业,有缘就做,无缘不做,不要化缘,更不要化小缘。若先拟一个计划,打算要做什么,办不到,自讨苦吃。我在台北第一次印经,最初只印一本《了凡四训》,以后供养多了就多印。决定不化缘,我们的道场有佛菩萨护持,听其自然。若靠信徒维护道场太苦了,宁可不当和尚。

⊙人之过恶深重者,亦有效验。或心神昏塞转头即忘;或无事而常烦恼;或见君子而赧然消沮;或闻正论而不乐;或施惠而人反怨;或夜梦颠倒;甚则妄言失志。皆作孽之相也。苟一类此。即须奋发,舍旧图新,幸勿自误!(袁了凡)

同类推荐
  • 佛教

    佛教

    佛教是世界主要宗教之一,相传为公元前6~前5世纪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释迦牟尼所创,广泛流传于亚洲的许多国家。东汉时传入我国。
  • 有一种智慧叫禅悟

    有一种智慧叫禅悟

    幸福无处不在,只是我们少了发现幸福的心境。本书选择了许多经典故事,从心境、生命、自然、逆境、修养、生活等方面,以禅悟的境界为读者诠释了幸福的本意,是一本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幸福宝典。
  • 佛教的故事

    佛教的故事

    《佛教的故事》本书力图通过一种全新的视角来解读佛教的产:尘及在中尉的弘扬。著者在参考了大量历史文献的基础上,从历史、文化和艺术等多种角度来探索佛救,以故事形式讲述佛教,使读者真切感受佛教文化的博人精深。
  • 吴言生说禅壹:经典禅语

    吴言生说禅壹:经典禅语

    禅学大师吴言生的权威著作《经典禅语》精选流传禅林、脍炙人口的禅宗格言名句,结合富有启迪性的禅门智慧故事,进行生动形象的体悟与诠释,将禅语的精髓要义,呈献于读者面前。全书语言精警凝炼、形象明快、雅俗共赏,能让读者准确全面、生动亲切地领悟、欣赏经典禅语的言外之言、味外之味、韵外之韵,获得心灵的净化与提升。在浮躁烦扰的现实社会中,《经典禅语》将带领读者感悟禅门智慧,培养禅悦心态,为红尘浊世中迷失自我、喧嚣烦躁的现代人找到安稳身心的家。
  • 汉译佛教经典哲学

    汉译佛教经典哲学

    《汉译佛教经典哲学(上下)》即是作者长期披辨和研究汉译佛教经典、着力厘清繁杂佛教哲学的精要之作。全书共分两卷:上卷“原始佛教与部派佛教的基本教义和经典”,主要分析了佛教早中期形成的基础教义、基本概念及诸经典;下卷“大乘佛教思潮和大乘佛教经典”,主要分析了大乘思潮以及对中国佛教影响深远的大乘诸经典。佛教作为一种域外的宗教,其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主要是通过汉译经典来实现的。
热门推荐
  • 傻狍子修仙传

    傻狍子修仙传

    一加一等于几?这是一个悲伤的故事!欢迎大家来看我的傻狍子修仙传
  • 女主播的日记

    女主播的日记

    现实主义题材,采用直抒胸臆的日记体,记录了女主播“失语的手艺人”的日常,传播正能量
  • 王者们的多元之旅

    王者们的多元之旅

    “×,才看了两段就弃了?不是呀,好歹多看几段吧?”“大哥,饶了我吧,真看不下去呀。一上来就烧脑,我受不了呀。”“不是,你好歹看完第一章吧?我还等着你提意见呢。”“哥,大哥。真的不是你写的不好,主要就是看你这文,我要想呀。我就想看大白话不想动脑。”“不用想呀,没几段就会解释呀。”“怎么不用想呀,看快点就记不住呀,看后面都不知道是咋回事。”“行了。我知道了,我想过我写的可能没人喜欢,这文不符合主流。”“你这题目不行。就算有编辑联系你了肯定让你换名字。你说砺乃锋刃的典故我都没听过。”“那我换成啥?《没有金手指看五章不爽直播狗吃翔》?”“那我看都不看直接划过。”“怒了呀。想过很差不受喜欢,也做好准备了。可你这看两段就弃了,我凭着咱俩这关系让你硬看,一章也看不完。我说我改,改成主流的,名字也改主流不闷骚了。结果你说你看个名字就划过了。这是不给我活路呀!”“哥,你简介也要改,原来的我也划过了。”……上面是真的。你能看到这,这文可能适合你。不难看,但不适合快。
  • 仙门遍地是奇葩

    仙门遍地是奇葩

    原来仙门竟是这般不以为耻,当真是脸皮厚到极致。师傅喜欢徒弟,徒弟却为魔界鬼祭哭得死去活来。好一个郎艳独绝,遗世独立的灵澈仙人。又好一个不知羞耻,仙门之辱的徒弟。不愧是仙门之境,遍地奇葩,魔为仙成仙,仙为魔堕魔;不疯不魔,不魔不仙(ps:纯属瞎七八扯,毫无逻辑。)
  • 群芳谱艳同修录

    群芳谱艳同修录

    修仙路上除了冒险,我们还有其他很多的事情可以做。喝惯了烈酒偶尔品一盏清茶也不错。修仙的世界里不光只能有丹药、法宝、修为。还得有良辰美景,风花雪月。有得有失才是修仙里最完美的演绎,有哭与笑才是修仙里最真情的流露。我们可以无敌但是我们不会无耻,我们可以无耻但我们不会无爱!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心向往之终不往

    心向往之终不往

    苏青悠,普通大学生,某日碰见个奇奇怪怪的人,就随随便便穿越了。喂,穿越能不能严谨一点啊!康世东,已故护国大将军遗子,是个残障人士,处处被圣上防备与打压。嗯,这样的男主会不会太怂了点?
  • 天缘神话

    天缘神话

    忽然一个急刹车,杨某人想睁开眼,不过好像有一股拉车之力将他拖向了一个方向,拼劲权利想要睁开眼,可是怎么也办不到,这种执着的感觉让人抓狂和愤怒,可是怎么也想不到到底发生了什么,只是这种感觉没有多久,浑身上下剧烈的疼痛好像是在告诉自己发生了什么。难道是车祸,不可能啊!啊!!.....好疼,这种疼就好像剥骨刮皮,将皮生生撕下来,把骨头生生从软骨神经里剥剥出来,这样的疼,估计是人都会晕过去,可是杨某可就非常惨烈,居然没有晕。那种彻骨裂心的疼,经历过永远无法忘记。可这种感觉非常奇怪,感觉不到身体,却能感觉到疼,这种状态没有持续多久。
  • 魔神殿

    魔神殿

    主人公看似沉默寡言,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想法,但喜欢想象。时间长了也就不会主动与别人说话,但和熟悉的人话很多,笑点很低。喜欢逻辑思维,但不善于观察。沉默寡言造就了他不会冲动,与别人不接触造成喜欢自己一个人想象。胆小,但在人前会强装镇定,没人时会发泄本性(如喜欢在镜子面前跳舞,害怕时走路紧贴这墙等)。学习不好,但喜欢强迫读书(明明不喜欢看,还是要看完)。
  • 假面骑士之我是海东

    假面骑士之我是海东

    穿越成为海东,开局一个系统一把海东枪,剩下全靠抢,万物皆可为我卡,你得罪我,我就让你打你自己,我不但要在精神上侮辱你,还要在身体上……咳咳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