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147800000007

第7章 安详

情致淡方见,人生慢始长

和古代相比,现代社会有许多优越性,比如便捷的交通工具,即时的通讯设备,全自动化的生活。所以,著名学者南帆说,现代生活似乎只剩下了一个字:“快!”当“时间就是效率,时间就是金钱”这样的口号越来越响亮的时候,没有人会反省“快”到底有什么不好!

乘坐几个小时的飞机,你就可以逛遍祖国大江南北,十分钟的缆车就可以登上泰山的南天门,电脑敲下几个字就可以省去研习书法的冗长岁月,连爱情也讲求快餐,只要能获得片刻的欢愉,便可以不惜一切闪婚闪离。

在人们的错觉中,似乎这样的生活更加五光十色,比起古人来,现代人似乎多活了几辈子。

但,这的确是一个错觉。

古人骑一头毛驴旅游,走走停停,看天看云看山,看生活也看自己。他们行走在广阔的时空里,观察莺飞草长,欣赏土肥水美,他们把自己的心灵静静地铺在生活的土地上,细腻的感受犹如种子落地,花开无声,但却深深地扎根在他们的心里。

哪里有高山、盆地,哪里有湖泊、山林,他们都知道。而现代人的旅游,只是目的地的极速转移;匆匆一瞥,脑海中留下的不是一幅饱满的山水画,而是一张绘满了旅游景点的地图。这是古代生活和现代生活的根本区别。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柳宗元《江雪》

这是一幅唐代的雪景图。各座山里的鸟都飞走了,而道路上也没有人的踪影。一叶孤舟默默地停在寒江边,穿着蓑笠的老翁,在静静地垂钓。老人不惧怕寒冷,也不畏惧孤独,他在这宁静、凛冽的白雪中,享受生活的静谧与从容。他能够有时间体会这独得的乐趣,也有心情细细地品咂生活的况味。这份甘于寂寞的平静与恬淡,似乎正是现代人所缺少的一份自然。现代人讲究潇洒,但其实并没有古人那般自然。风来顺风,水来顺水,一切都是随缘而安。

《世说新语》中就有一则这样的故事。说某天夜里,风雪大作,王徽之忽然想拜访一位友人,于是他顶风冒雪地来到朋友家,结果当他看到朋友家里昏黄的灯光时,却不想进去,索性转身回家了。后来,有人问起他这件事,说你已经到了门前,为什么不进去呢?王徽之说,凡事“乘兴而来,兴尽而去”,又何必强求结果。

“随兴而致,随兴而去”这似乎是古人生活的一种情趣。无论观山、看海,还是普通的垂钓,亦或只是美人一次深情的回眸,都能在他们的心里投下细腻的感受。就像王徽之一样,在兴致盎然的路上,每一个脚印都踩在快乐上,每一片雪花都融化在期待里,等到兴味消失,也并不觉得遗憾。因为在来时的路上,他已经充分享受到了心灵的漫步。而这些精致的生活场景,又常常存在于清雅、闲适的时光中。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王维《鹿柴》

王维说空寂的山里看不到人,但却能听到有人在说话。阳光射在树林深处,又照耀在青苔之上。有人说这是王维参禅悟道的体会,有阳光和心灵的透明感。好像佛法与人生,求之不得反而在转身的刹那看到了希望。但实际上,抛开王维的佛学思想,只看他细腻的情感,就可以体会那动静结合的美妙。

在寂静无人的空山深处,可以听得见人声却看不到人影。而身边那青色的苔藓却染上了一层金色的阳光。在王维的诗中,不但有高大的青山,灿烂的骄阳,还有脚下毛茸茸的苔藓,和布满苔藓的碧绿心情。假如心里涌起的是尘世的浮华和躁动,就不会看到如此精致的生活细节。每一个刚刚冒出新芽的小草,或者只是某一棵背光的鲜花,都能令人感受到它细微的震动。

寒来暑往,初夏秋冬,每一片落叶掉在头上,都可以触动敏锐的情思。这就是人们最自然也最敏锐的生活状态。现代人的一目十行、一日千里,在古人的心中是无法想象的。他们喜欢“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淡然,欣赏“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的空静,生活犹如一杯淡淡的香茶,他们的诗篇就像茶水中慢慢绽放的茶叶,尽情地舒展,然后释放出一缕缕浓香。也如一次次雨后的空间,清新洗练,荡漾着温润和松软。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王维《山居秋暝》

新雨后的山色一片翠绿,秋天的傍晚天高气爽。明月静静地照在松林之间,脉脉清泉静静地在石头上流淌。竹林里洗衣归来的妇女欢笑着离去,江上的莲蓬晃动渔翁也在收线。春天的芳菲已然散去,但是他依然喜欢停留在这片山色湖光之中。

王维用淡淡的笔墨写下了这首诗,也描绘了这幅美丽的水墨山水画。这正应了苏轼对王维的称赞,“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王维的每一首诗都是优美的画卷,山色、湖光、宿鸟、鸣虫、晚照、轻风、朗月、晴空,所有自然的景物都在他的画作中拥有了自己的生命,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大自然似乎把所有的感情和景色都和盘托出,呈现在诗人的眼中。

在古人的世界里,一切都是那么清幽、雅致。“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每一场春雨过后的清晨,每一次驿站古道的启程,每一段重逢的喜悦与离别的酸楚,都深深地刻在古人的诗行中。他们慢慢地丰富生活,也细细地咀嚼人生。

而浮光掠影的生活常常只是故事梗概的记录,只有恬淡轻柔的节奏才能挽得住细腻的心情。唐朝被称为诗歌的朝代,但全唐诗算下来也不过四五万首,按字数来算,恐怕都抵不上普通作家一年的“产量”。可就是在这有限的唐诗中,后代以此为滋养,读出了唐代的繁华与风流,富贵与端庄,读到了国计民生的大事,家长里短的平常。它用有限的文字,记录了无限的大唐“风光”。这就是唐诗的风采,也是古人和我们的区别。

现代式写作,像是把文字泡在水里,让它膨胀、发酵,将贫瘠、短小、无聊的故事拉长、熨平。而唐诗却正好相反,她将所有的心事都晒在阳光下,浓缩了无尽的感情,然后被岁月层层包裹,最后沉淀为一颗晶亮的琥珀。于是,当人们读现代的故事时,总会感到心灵的枯竭,因为蒸发了水分的文字就再也掂不起任何的分量。

而读唐诗,却恰好相反。要用丰富的生活来浸泡,才能在明媚的下午,看茶叶丝丝舒展,听心灵静静绽放,品一首好诗,读一缕茶香。

我心深处即人间乐园

彼时的杜甫已经在成都浣花溪畔,建了一座草堂作为安身之地。经历了颠沛流离后,他更加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安定。春暖花开的时候,他的心情也变得异常轻快,来到江畔散步、赏花,并写下了这首著名的诗篇: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

杜甫的大部分诗歌,都凝结着浓重的哀愁,所以后世常觉得他“苦大仇深”。倒是这首小诗,笔调轻快流畅,一洗往日的愁怨,春天的喜悦也在字里行间不断迸发。黄四娘家的小路上开满了缤纷的花朵,千朵万朵的花把树枝压得很低。彩蝶在花间飞舞留恋忘返,自在的黄莺在娇嫩地啼叫。在这条乡村的小路上,繁花似锦,莺啼蝶舞,美不胜收的有景色,也有愉快的心情。胡兰成也曾这样描述自己儿时的农村生活,“春事烂漫到难收难管,依然简静。”只此一句,春天的意境便尽情地舒展,田园的乐趣也逐渐铺开。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王维《田园乐》

红红的桃花上还含着昨夜的雨露,绿色的柳条上也沾满清晨的烟雾。落花满园,家童还没来得及清扫,黄莺在清脆地啼叫,山客还在睡梦中酣眠。早春过后,低低的雾霭夹杂着氤氲的水气,昨夜被春雨打落的花瓣散在院中。粉红的桃花,碧绿的枝条,一切都带着春天的气息,泥土的芳香。在王维的这首诗中,桃红柳绿莺啼,都如美丽的画卷般徐徐展开。寂静的清晨里滑过黄莺的欢叫,而这一切都消融在客人甜美的梦境中。乡村的早晨,凝霜含雾,带着雨后土地新番的气息,渐渐地在空气中弥散。

很多人说,“往上查三代,中国人的祖先都是一样的农民。”作为农耕文明的代表,中国人似乎天生就和土地有着一种亲近。所以,很多生活在城里的人,都喜欢在放假的时候去郊外度假,既能在自然中放下平日的烦恼,也能在久违的乡村生活中寻得别样的经历和体会。所以,那些“农家院”、“农家菜”正是此类需求的一种满足和实现。

据说,在长城附近,也开始了这种生活的“回归”。

年轻人都喜欢去登所谓的“野长城”。这样的长城通常都是在郊外,附近有农家院,可以吃农民菜园里的农家菜。当然,还可以在农民伯伯的家里住宿,睡通铺。在很长的火炕,大家肩并肩地挤在一起,可以听抽烟的老人讲讲“过去的故事”。于今于古,这样安详的田园生活,似乎都是人们最美的期盼。

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王维《渭川田家》

田园生活,在夕阳晚照时映红的村落里,在放牧归来的牛羊走进的小巷中。老人惦念着放牧的孩子,拄着拐杖,倚着门扉,等着他们回来。野鸡在鸣叫,吃饱了桑叶的蚕也开始渐渐休眠,荷锄归来的农夫们彼此寒暄,悠游地聊着家常。一切都被夕阳镀上了金色。也在这醉人的金色中,体会到一种闲适与安详。

“夕阳返照桃花镀,柳絮飞来片片红”。在这美好的景致面前,诗人禁不住羡慕农村生活的悠闲与安逸,在这样的时空里,忽然想起《式微》。《式微》乃《论语》中的名篇,“式微,胡不归?”意思就是,天黑了,怎么还不回家?很多评论都说王维的这首诗表现了他的退隐精神。但纵观王维一生,他厌恶官场却又不能决然而去,所以始终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陶渊明说,“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守园,看似简单,其实都透着不寻常。繁华落尽,能够守着恬淡生活固然是好事;但能将这“淡而无味”的生活守到云开雾散、甘之如饴的地步,却并不是件容易事。这需要清净的思想,绝尘的灵魂。

而王维,站在世俗的拐角处,用佛学的理念来弥合了官与隐之间的缝隙,将田园的乐趣发挥到极致,建造了属于自己的“人间乐园”。而乡村,也因为有朴实的感情,热烈的骄阳,劳累后身体的疲惫与心灵的轻松,而受到人们的喜欢。古代如孟浩然、王维等诗人,都能将自己的情怀放置在山水田园间,呼吸自由的空气,感受生命的真实。

而生活在现代都市拥挤的街区里,人们似乎更需要心灵的释放、田园的乐趣。所以,很多人都喜欢在虚拟的空间经营自己的菜园,房前种一片香草、花果;屋后养几头牛羊,鸡窝里还要买几只下蛋的芦花鸡。在那些年轻人喜欢冲浪、遨游的开心网、校内网里,这些所谓“不切实际的生活”,都深深地吸引了年轻人的注意力。学者李新宇曾这样评价现代社会,“人被高高地悬在城市的高空,找不到脚踏实地的感觉。”可能正是因为这份虚空,所以才有更多的人迷恋网络,钟情于在虚拟的时空构建自己的“桃花源”。

然而,无论是古代的山水田园,还是现代社会的虚拟空间,真正能够让人放怀自在的乐园,都只存在于自己的内心。正如林清玄先生曾说,“重要的是你的心,你的心广大,书房就广大了;你的心明亮,世界就明亮了。你的心如窗,就看见了世界;你的心如镜,就观照了自我。”

所谓的田园生活又何尝不是呢?

游刃在官场,一样可以守住内心的宁静;纵横于江湖,同样可以心系天下苍生。

寸心之间,知荣辱,可进退,就是人间最舒适的乐园。

衣暖,菜香,邻里情长

据说,现在南方的很多乡村,仍然保留着中国社会传统的人际关系。只要家里有人,从最外面的一扇大门,一直到卧室的门都是敞开的。街坊邻居彼此并不设防,而且经常互相走访,今天张三家娶了媳妇,明天王五家生了小娃,消息都像长了腿一样,四处乱飞,很快就能传遍整个村落。在那遥远古老的乡村,口耳相传的都是故事,推杯换盏的都是宝贵的乡情。酒席未必丰厚,村舍也并不豪华,但就像孟浩然诗中倾诉的一样,只要能够相聚,这份默契便是心底涌起的最温暖的细流。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孟浩然《过故人庄》

当老朋友准备好了饭菜,便邀请我到他们家做客。朴实的农家坐落在青山绿树之中。整个村子犹如被绿树所环抱,郊外的山上苍松翠柏,一片碧绿。打开窗子,映入眼帘的就是打谷场和菜园子,我和朋友边喝酒,边讨论着家长里短的琐事。宴罢归家,还依依不舍,等到重阳节的时候,再到这里赏菊饮酒,倾诉人生的酸甜苦辣。

这首诗写得很平淡,没有亭台楼阁的典雅,也没有奇花异草的神秘,甚至连山珍野味都没有,“鸡黍”说穿了也就是烧鸡和米饭。但就是在如此普通的农家小院里,孟浩然却和自己的朋友开怀畅饮,聊着庄稼的收成、农村的生活。外面是菜园、谷场,应该还有小孩子在房前屋后跑来跑去,嬉笑欢闹。这是一幅普通的农家景象,但也因为这份朴素,而显得格外动情。

老朋友在一起,有时候常会翻些陈芝麻烂谷子的旧事,甚至他有脚气,打呼噜,挖鼻孔也都没关系。吃的好与坏、家的贫与贵也不重要,重要的只有一点,就是“聚首”。多年的情谊就这样汩汩地流淌,在彼此的身上,可以找到时间的倒影和剪影。小时候爬过同一座山,淌过同一条河,在同一个池子里洗过墨……在绵长的光阴里,不断伸展的是田园的生活,也是岁月的快乐时光。所以,无论是去朋友家聚会,还是有朋友造访,都是一样的欢快、开心。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

杜甫《客至》

杜甫说,在我茅舍的南北两侧,都静静地流淌着春水,鸥群整日飞来飞去,环境幽雅静谧。我的花径已经很长时间没有清扫过了,落花无数,却并不曾有客来临。今天听说朋友要过来,紧闭的大门也将为你而大开,酣畅淋漓的快意挥洒自如。等朋友来后,又可见到杜甫频频劝酒:说自己家离菜市场太远,只能吃点简单的饭菜;买不起太昂贵的酒,也就只能喝点自己酿造的酒。虽然并不阔绰,但盛情与愧疚,都显得十分纯朴。估计朋友也并不介意,所以酒酣处,竟然想到与邻居那个老翁对饮,隔着篱笆,高声呼唤邻居过来一起痛饮。

这是很有意思的一个场景,大诗人在家与朋友喝酒,兴高采烈处,竟然向隔壁的老翁高呼,“我的朋友来了,你也过来一起喝酒啊!”看似江湖英雄般的意气,却出现在老成、持重的诗人杜甫身上。诗作至此戛然而止,虽然没有写到后来的欢闹,但料定一定比杜甫停笔处更为热烈。而邻里乡情也在这其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相较如今社会而言,曾经的呼朋引伴,早已是旷世绝响。在被现代社会迅速物化的时代,钢筋水泥拔地而起,楼越盖越高,房子越住越大。但是,人心却越来越远。“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曾经被用来形容西方冷漠人情的语言,也开始逐渐用来解读不断先进的自身。

尤其是城市化进程的加速,高楼大厦阻挡了人们的视野,没有青山绿树的陪伴,更休提落花满园的情致。能够看到的只有不断闪烁的霓虹,还有和人心一样,越来越冰冷的水泥马路。杜甫那种隔着篱笆招呼邻居饮酒的乐趣,现代人恐怕没办法再体会了。一扇扇加固的防盗门,隔开了距离,也阻断了交流。很多住在同一层楼的人们,剩下的只有一串清晰的门牌号,至于周围的邻居姓甚名谁,可能都不知道,还何谈举杯共饮。而“街坊邻居”这样的词也将随着推土机的轰鸣,而被推进历史书,风干为一页书签,作为资料去珍藏。

中国有句俗话叫“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对门”。住得近的邻居,常常可以彼此照顾。亲戚虽好,毕竟“远水解不了近渴”,反倒是邻居,可以彼此帮助照顾小孩、老人,甚至发生危险情况的时候,在第一时间里采取应急措施。有人说,前世的五百次回眸才能换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邻里乡亲,能够谈得拢,聊得来,也应该是一种缘分吧。能够像南方乡村中的人们那样,因袭古风,守着人类生存最初的乡村,静静地听大人们酒酣胸胆时回顾当年的雄壮,也是一种无比的幸福!

今天,虽然人们不用再体验“布衣暖,菜根香”的艰苦生活,也不用吃孟浩然、杜甫他们所说的粗米糙饭。但能够在这样朴素的生活理念下,坚守自己对人对事的一片真诚,也算没有愧对人生吧。

无一片落叶不归根

西方人始终不理解,为什么中国人过年一定要不惜一切代价地“回家”。春运的压力逐年递增,可依然抵挡不住中国人“过年回家”的热情。年轻的西方人通常喜欢背着行囊到处游走,有时结婚也只是需要一个可以移动的“车房”;除非有了孩子,才开始定居。而中国人,却从骨子里渴望一种“安定”。对家园的眷恋与回归,始终是中国文学的一个主题。

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

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

李益《春夜闻笛》

这首《春夜闻笛》是诗人李益著名的思归之作。诗的大意是:寒山、远笛,触动了士卒的乡愁,而“迁客”也由此引发了归乡的渴望。等待北飞的大雁,似乎被笛声唤醒,纷纷自由地北归,连天明都没有等到,一夜之间,也就都飞尽了。但此时的李益,却是谪迁之人,没有朝廷的恩赦,始终不能北归。望着远去的雁群,听着悠远的笛声,思乡之情盈满于胸,只能空怅惘,泪满衣衫。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却很难温暖人心,一切全因为对归家的渴望。而那笛声也恰似一种贴心的温柔,丝丝缕缕,直达心底。

日本陶笛大师宗次郎有一首久负盛名的乐曲,叫《故乡的原风景》。曲子没有歌词,但音乐起起伏伏,如一股淡淡的哀愁盘旋在心头;如泣如诉如低语,在人们的心里铺开了一条回家的路。也许音乐的本质是不需要歌词的,只需要静静地聆听,听那心灵的脚步,轻轻地踏上故乡的路,那里有故乡的碧波东流,有熟悉的山村小路。多少次,梦回故乡,被揪心的欢愉和忧伤深深地抓住。可一旦美梦成真,却又几乎不敢相信眼前的情景。

正如宋之问的那首《渡汉江》,“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和家里断绝音讯已经很久了,从冬天到春天就一直没有消息。等到离家乡近了,心理上反而有了疏离与惊恐,因为不知道家里的情况会怎样?更不敢问家里的情况。这看似矛盾的心理背后,掩藏着诗人的焦灼与渴望。

杜甫说,“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当战乱的马蹄踏碎了家园,分别日久,不知道家中是否已经横生变故。对亲人的关切,家园的担忧,恰恰让人不敢轻易触碰。几番梦回故里,笑着睡去;如今荣归故里,反倒不知该如何自处。

家中的一切是否如昔?老屋外的草地、草地边的小溪、小溪畔的垂柳、垂柳下的旧居,一切都在岁月的流逝中静静地数着年轮。而那长长久久的乡愁,盘旋在心头的熟悉,就这样在欢天喜地中渐渐扬起……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贺知章《回乡偶书》(其一)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贺知章《回乡偶书》(其二)

贺知章三十六岁考中进士后便离开了家乡,所以自称少小离家。等到八十六岁的时候,在外奔波了将近半个世纪,终于在高龄的时候回到了家乡。一个人的生命能有多长呢?大概和记忆的铁轨一样漫长,深深地铺向生命的尽头。多少年过去了,他已然白发苍苍,可骨子里那份对故乡的依恋和执着,却从未有任何的变化。但年轻的孩子们却并不认识他,还笑着问他是从哪里来的?本来是故乡的人,却被误以为“客”,世事苍茫,人生短暂,心头不免涌起无限感慨。

于是,在《回乡偶书》的第二首诗中,他将这份归乡之情描绘得更加直白。他说:离开家乡已经太久了,近来人事沧桑,所以返回家乡。实际上,贺知章一生仕途都较为平顺,虽然没有大红大紫,但也算善始善终。八十几岁告老还乡,得到玄宗赏赐的土地,而且有许多朝中大臣都来唱和送行,也算衣锦还乡了。但一切荣耀都抵不上返乡的渴望。沧海变幻,物是人非,少年已然不认识当年的老者,但老者当年走时又何尝不是少年。故乡,只有门前的镜湖之水,在春天的微风中荡漾着细碎的柔波。物是人非的感慨就这样在诗人的眉底、心间轻轻地震动。

陆游说,“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当半个世纪的光阴和故事,就这样恍如隔世般在贺知章的眼前展开,回乡的“偶书”也便写出了人们的共识。席慕容有诗云,“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离别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故乡,在人们的心底就像一棵老树。

年轻时人们渴望从老树上飞出去,刺探辽远的天空、新鲜的空气、斑斓的世界。可是,及至老年,才知道对故乡的眷恋是每个人都逃脱不了的命运,就像叶子对根的情意。

所以,西方人会问“何处是我家园?”而中国人却从不追问,因为他们知道“树高千丈,叶落归根。”不管树多高多大,也不管叶片如何丰厚,到最后,都要落叶归根,才能献上对土地的最后一片挚爱。那部由赵本山领衔主演的电影《叶落归根》讲的正是这种感情:在中国很多地方,直到现在依然保留着古老的民俗,不管死在何处,最后一定要葬在自己的故乡。就像叶子腐烂了,但也要滋润、供养自己的土壤。

贺知章漂泊一生,返乡不久后便过世了。这不禁令人想起韦庄的那句“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但是,在故乡熟悉的山水中柔肠寸断,总比流浪天涯肝肠寸断要幸福得多。就像落叶静静地掉下来,落在树根旁,与随风飘逝不知去往何方相比,始终是最为安详的一种结局。

度红尘,且修无尘心

佛陀说,每个人都是一粒佛的种子。

在人间苦海中不断修炼,逐渐明心见性、摒去尘埃,还内心一片明澈。但是,人心常常是最难把握和控制的。所有的善与恶,都在一刹那完成,人们只能看到最后的结果,却不知道这其中经历了怎样的思想。这其中恐怕要看我们如何节制自己的内心。

意大利伟大的诗人但丁在《神曲》中也将“暴食、贪婪、懒惰、好色、骄傲、妒忌、暴怒”列为人类的七宗罪。细看这七种罪行,每一种无节制的行为都起源于内心微妙的悸动。所以“心如止水”常常是人们的一种期待。

瞿塘嘈嘈十二滩,人言道路古来难。

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

刘禹锡《竹枝词九首》 (其七)

瞿塘乃三峡之一,水流湍急,地势险要,素有“瞿塘天下险”之称。以瞿塘峡的险峻比喻人心曲折、世情变幻,确有惟妙惟肖之感。所以刘禹锡说,瞿塘峡九曲回肠,到处都是险滩,自古以来,人们就觉得这里的道路非常难走。接着,诗人笔锋一转,由瞿塘的险峻想到了世路的艰难。刘禹锡参加永贞改革失败后,受到诬陷、排挤,几次被放逐在仕途之外。所以,不禁感叹:水遇险阻而变成急流;而人心之猜测、怨妒、陷害,常常还不如江水,等闲平地,就能掀起波浪滔天。

当年,中国著名影星阮玲玉撒手人寰,只留下四个字“人言可畏”,令活着的人不寒而栗。到底是人心不如水,无中生有,掀起许多流言蜚语,终于击垮了阮玲玉全部生活的信念。她是一样如水的女人,有水一样的温柔、顺从,也有水一样的善良、清新,被誉为“中国的英格丽?褒曼”。可这样的人,终究还是抵不住世俗潮水般的非议。

世间唯有看破红尘,才能惊觉人情的淡泊,再大风浪到最后都不过是一句长叹,所谓“人心如水”,甘苦自知,只能自我消化。不同的是,有的人看不破,如阮玲玉,只能以香消玉殒的绝决来告别尘世;而有的女人却早已参透人生,落尽繁华的结局只有一个,便是:平淡。

至近至远东西,至深至浅清溪。至高至明日月,至亲至疏夫妻。

李季兰《八至》

唐代才女李季兰写下这样的诗行后,人们纷纷推断她一定曾经历尽沧桑,阅尽人生,所以才能于繁华绚烂的背后,抽出这样深刻的思想。

最远最近的就是东西两个方向,最深也是最浅的就是“水”,如小溪之浅,海量之深。最高也最明亮的就是太阳和月亮,正如最亲密也最疏远的关系,莫过于人间的夫妻。她用极平淡的语言道尽了复杂的人性与人生,没有浓墨重彩的熏染,却含义隽永。

许多时候,家确是温暖的港湾,温柔的妻子,宽厚的丈夫,交织成幸福的画面。但有时,疾病、贫穷,生活线上窘迫的挣扎,都常常导致亲人间更大的伤害。因为彼此的亲昵与信任,也就常常在争吵的时候,将对方的弱点一语中的,揭露得淋漓尽致。就像很多女人明知道,“你什么也不是,一点都不像个男人”这种话是最伤人自尊的,但还是常常这样指责对方。说出来的话如泼出去的水,夫妻虽为亲人,但毕竟没有血缘关系,平常的亲爱算起来更多的都是一种恩爱。等到感情消磨殆尽,走到尽头的时候,反目成仇,常常比普通朋友还不如。

“大难来时各自飞”,唐玄宗那样深切地爱着杨贵妃,军心动荡之时,仍然还是赐给她“三尺白绫,一条死路”。所以“至亲至疏”实在是朴实而又生动。也许是悟到了这份玄机,李季兰终究还是了却尘缘,入了空门。但如果真的彻悟,佛门内外,又有什么不同呢?释迦摩尼树下枯坐十载,顿悟的不是佛法,而是人生。这一条漫漫人生路,每一处风景,都是对内心的一次萃取和历练。

白发如今欲满头,从来百事尽应休。

只于触目须防病,不拟将心更养愁。

下药远求新熟酒,看山多上最高楼。

赖君同在京城住,每到花前免独游。

张籍《书怀寄王秘书》

张籍说,白发见多,马上就是满头沧桑,在这个时候,很多人事消磨,也都该放下了。生活的重心理应放在养病、清修上,而不该让自己的心情更添愁绪。新酒调药方,有病要及时治疗,看山的时候要多多登高,好好锻炼身体。看花也好,登山旅行也罢,一定要多和朋友接触,不要总是孤单一人。这是张籍为老年人的养生开出的一剂“保健良方”,放在当今社会,也不失为晚年幸福的“指针”。能够看破人生,放下执著,方能涵养性情,独得人生之乐。

世事烦扰,仕路坎坷,情路挫折,及至年老,还常常因为放不下“旅途”的重担,而令人生越发沉重。“看得破,忍不过;拿得起,放不下”,人生一世,所有的执着大抵都是如此。

所以,佛说:苍生难度。

如果人心能如水般善良、明澈,也就没有等闲波澜,没有亲疏远近,更不要说落日余晖里卓然独立的风采。

有时候,人生就像一杯水,放糖就是甜的;放盐就是咸的;放进咖啡,就是苦涩的。放入善良、宽怀,就是无尘的慈悲之水。

同类推荐
  • 培根随笔

    培根随笔

    《培根随笔》可说是少数的“世界著作”之一,这本书不是为一国而作,而是为全世界而作的;不是为一个时代而作,而是为一切时代。在这本书里,极高的智力与多样的兴趣和同情心自然而然地结合为一体,所以世人之中,不管什么样的类型或脾气,都能在这部书里找到一点与自己有联系的东西。虽然这只是一本随笔集,但《培根随笔》能同时让你产生读史书、读诗集、读教科书的感觉。培根的话语不仅开阔了人们的眼界,而且还能使人们顿悟。
  • 风干的影子:冯忠华新闻作品选

    风干的影子:冯忠华新闻作品选

    了解中国的煤矿工业,如果不知道潞安矿务局的王庄煤矿,就不能算真正了解中国的煤炭工业。而我对王庄煤矿的认识,则是伴随着与冯忠华同志友谊的加深而不断深化的。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我在《中国煤炭报》社工作。在众多的来稿中,时常见到山西潞安矿务局王庄煤矿冯忠华同志的稿件,简明扼要的重要消息、精彩纷呈的新闻特写、活灵活现的人物通讯……让我印象颇深。两年后在一次煤炭系统的会议上与忠华相逢,面孔陌生,然名字极熟,一见如故,双手一握,自此成了一生的朋友。
  • 飞花弄晚(格律诗词集)

    飞花弄晚(格律诗词集)

    本书是一本格律诗词集,主要收录了作者创作的格律诗和词200多首。作品严格遵循格律诗词这种文学样式的规范和特征,将具体生动的自然万象、丰富多彩的人间百态、传统的十二生肖以及亲身游历过的风景名胜,都浓缩在一个个词牌和律诗中,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敬畏之心,对人生的乐观向上之情。
  • 鲁迅著作分类全编:序的解放(套装2册)

    鲁迅著作分类全编:序的解放(套装2册)

    本书是《鲁迅著作分类全编》其中的一卷。《鲁迅著作分类全编》共十五卷,收录了目前为止全部鲁迅小说、散文、诗歌、杂文、书信、日记、古籍序跋、译文序跋、科学论著、小说史略专著及经过论证的鲁迅佚文。《序的解放》分上下两册,所收鲁迅先生的序跋文字。在不到40年的时间里,鲁迅先生写下了300余篇序跋文字。他的刻苦与坚韧、博大与精深、宽厚与无私,于此可见一斑。这些文字在鲁迅先生的著作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具有永恒的魅力和价值。
  • 品赤壁论博弈

    品赤壁论博弈

    就中国而言,战国时代和魏、蜀、吴的三国时代,是两个精于谋略学的时期,几乎所有的战将与谋士都会使用几手计谋,因此,我们可以说,《三国演义》所以能够传世,那里面的情节还在其次,更为主要的是那里面的谋略运用,可供千百年来中外人士细细解读。而具体到“赤壁之战”这一战役,在“舌战群儒”、“苦肉计”、“蒋干盗书”、“连环计”、“草船借箭”、“借东风”、“华容道”等情节里面,处处有计,计中套计。
热门推荐
  • 青界录

    青界录

    本书的主人公:陆川在家里的地位是非常低的,他如同废材一般。只不过因缘巧合下得到了一份传承,而这一份传承改变了他的一生,从此谱写了他辉煌的一世
  • 海盗的女儿

    海盗的女儿

    十年前的一场浩劫改变了一个无辜女孩一生的命运,她从此背上叛徒的骂名,亲人成了仇人。面对情感的疏离,爱人的背叛,她只想找寻自己身世的真相,幻想回归到原点就能获得救赎。然而,当一切明朗时,真相才是最痛苦的。
  • 活下去,并且要记住

    活下去,并且要记住

    《活下去,并且要记住》是俄罗斯作家瓦连京·拉斯普京的代表作,荣获1977年苏联国家奖金。这部长篇小说讲述了卫国战争最后一年发生在西伯利亚安加拉河畔的故事。当兵的丈夫安德烈因眷恋妻子、家庭及和平的乡村生活,在伤愈重返前线途中从医院逃回故乡,藏匿于离村子不远的荒山野岭,冒着随时都可能受到国家法律制裁的危险,与妻子纳斯焦娜频频相会,终于使多年不育的妻子怀了孕,时间一久便被村里人看出了破绽,陷入走投无路的绝境。一次,纳斯焦娜在被人跟踪的情况下,怀着羞愧和绝望的复杂情感投河自尽了……
  • 火影最强不死战神

    火影最强不死战神

    是什么让一个少年濒临崩溃,又是什么让这个少年希望复苏,我问一下,当你们获得超凡能力,你会用它来做些什么?守护?战斗?亦或者是……堕落……杀戮……
  • 小王封神

    小王封神

    工程师王六安在看了一次热闹后得知自己就是下一个,心里很慌,碰瓷老黄,巡天官安洛洛,黑白无常,天界八仙,在各种机缘巧合下凑到了他的身边,只为最高的那群大佬们想为三界挣个和谐稳定的幸福家园,给道传万物的众生封正封神,但习惯了自由自在的大妖们不愿被招安约束,毕竟进了封神榜那是得要命的……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一见囚之

    一见囚之

    上京城的小四爷,从小到大放纵,任意行事,曾在众玩伴面前放话:”一见钟情难道不是色起义?“直到遇见了她,他才知道,原来一见钟情是看了一眼再也忘不掉,在无数个不眠的夜里,思思念念都为她。后来人们见小四爷总是缠着一姑娘,才知道原来那就是醉酒时候还不依不饶嘴里唤的笙笙,可一众小伙伴怎么见这小四爷被下了的面子可不计奇数。再后来当有人问位高权重的小四爷此生还有何憾?只得二字:“无憾”了了。
  • 重生之庶不为后

    重生之庶不为后

    绝境逢生她心生恨意,偶遇重生她誓死报复,什么亲如兄妹,什么情深似水,统统都是骗人的,“辱我者杀,欺我者死,骗我者亡,伤害我的人我统统都让你们下地狱,哈哈哈……”看重生后的她如何执掌乾坤翻手为云覆手雨,如何玩转后宫斗他个郎情妾意。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礼仪全书(第四册)

    礼仪全书(第四册)

    在现代社会,礼仪可以有效地展现施礼者和受礼者的教养、风度与魅力,它体现着一个人对他人和社会的认知水平、尊重程度,是一个人的学识、修养和价值的外在表现。《礼仪全书》归纳、介绍了大量最新的交际技巧和礼仪规则,有针对性地分析、解答了生活、工作、交际中经常遇到的种种具体问题,内容涉及社交场合的礼仪礼节、招待宾客的要领、职场中的人际关系、商业营销中的礼仪、与外国人交往的礼仪知识等等。在社会变化日益快速的今天,许多经久不变的社会习俗和礼仪,已经发生微妙的改变。本书多层次、多方位、多侧面地反映了这种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