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3712000000007

第7章 国人当自强

自从康有为登上历史舞台以来,学人或将他说成是一个基本上的“西化论者”或“仿洋改制”者,或将他描绘为一个基本上的固守传统者,或将他理解成假托古代圣人“微言大义”进行改制的中西文化附会拼凑者等等。事实上,康有为是中国近代化的重要先驱者,其有关社会政治改革的思想具有巨大的原创性。这种巨大的原创性,固然出于他的强烈人道主义关怀和社会使命感,出于他对近代中国命运的高度关注,出于他对中国传统内部多样性的理解和把握,出于他对近代西方和世界大势的了解和评价,出于他的鲜明时代感,更出于他对近代西方、中国传统和现实中国之间三角关系的创造性阐述。

康有为认为,近代西方正在进行一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目的是掠夺、榨干中国。在其1895年5月2日所上的《上清帝第二书》中,康有为对西方经济侵略作了充分揭露,以此向国人敲响了警钟:“今之灭国以商,人皆忽之。以兵灭人,国亡而民犹存;以商贾灭人,民亡而国随之。中国之受毙,盖在此也。”

康有为还认为,近代西方列强所发动的侵略,还是一场文化侵略,目的是从精神文化上彻底摧毁、征服中国。在《上清帝第五书》中,康有为指出:“夫自东师辱后,泰西蔑视,以野蛮待我,以愚顽鄙我。昔视我为半教之国者,今等我于非洲黑奴矣。昔憎我为倨傲自尊者,今则侮我为聋瞽蠢冥矣。按其公法均势保护诸例,只为文明之国,不为野蛮,且谓剪灭无政教之野蛮,为救民水火。”

鉴于以上所述,康有为特别强调,对近代西方侵略者不能抱任何幻想,必须正视现实。他说:“印度之被灭,无作第六等以上人者,自乾隆三十六年至光绪二年,百余年始有议员二人,香港隶英人,至今尚无科第,人以买办为至荣。英人之窭贫者,皆可为大班,而吾华人百万之富,道府之衔,红兰之顶,乃多为其一洋行之买办,立侍其侧,仰视颜色,呜呼哀哉!及今不自强,恐吾四万万人他日之至荣者,不过如此也。”

康有为指出,近代西方对中国的冲击,在中国历史上具有史无前例的特点。他说:“夫泰西诸国之相逼,中国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也。曩代四夷之交侵,以强兵相陵而已,未有治法文学之事也;今泰西诸国以治法相竞,以智学相上,此诚从古诸夷之所无也。”所以,近代中国人也须付出前所未有的努力。康有为说:“天地为愁,我将何客?昧昧我思之,惟有合群以救之,惟有激耻以振之,惟有厉愤气以张之。我四万万人知身之不保,移其营私之心,以营一大公;知家之不存,移其保家之心,以保一大国,无富贵之可图,无格式之可循,同舟遭溺,同室遭焚,被发缨冠,奔走呼救,宜亦仁人志士所不弃也耶?宜亦仁人志士所不弃也耶?”

在康有为看来,在近代西方的侵略下,“国”、“种”、“教”面临全面沦亡的危险。近代中国人只有自立自强,奋发图强,变法维新,才能摆脱空前深重的民族生存危机,跻身于世界民族之林。康有为说:“夫今日在列大竞争之中,图保自存之策,舍变法外别无他图。”

面对强大的西方侵略者,康有为并没有只限于义愤填膺,而是正视“时变”,理性地、冷静地分析近代西方强大和现实中国虚弱的原因,以便使中国能对症下药,发愤自强,成功地应付近代西方的挑战,适应近代世界大潮。康有为自认为,对“中西相异之故”,能不抱偏见。

康有为对近代西方强大原因的分析,集中在下面三点:一是外部社会环境(列国生存竞争的国际环境),二是鼓励创新的社会(经济、教育等)机制,三是上下相通的政治体制。康有为的分析,在当时的主客观认识条件下,是比较全面,也比较深刻的。由于外部社会环境(生存竞争的国际环境)是客观存在,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他特别关注近代西方学术和制度对国家富强的重要作用。

他认为,近代西方之所以强大,很大程度上在于其学术及教育。康有为认为,近代西方学术的特点,在于讲究实用,提倡创新,而且通过教育“下逮于民”。所以,康有为非常强调面向全民生计的学术及教育对民富国强的重要性。

康有为认为,近代中国如想富民强国,就必须学习、引进近代西方适于时用、日新月异的学术成就及面向大众的教育制度。然而,近代西方之所以能够日新月异,在于其制度上的鼓励和保证。制度是近代西方实现富强的最基本原因。所以,在康有为看来,批判、废弃压制人性,阻碍创新的现实中国政制,学习、借鉴“一切与民共之”的近代西方政制,是必然的。

康有为对近代西方的学术和制度的赞赏,同时也批判现实中国的社会政治弊端,然而,这仅是一方面。在另一方面,康有为还高扬中国古代圣人的“太平大同”社会政治理想,并指出近代西方社会政治制度的局限。

康有为认为,凡是人,无论生活在何时何地,都具有共同或共通的人性。换言之,在康有为心目中,人性是一律的或一致的。

康有为指出:“若名之曰人,性必不远,故孔子曰:‘性相近也。’”康有为说:“夫性,就其异者言之,则万物莫不异;就其同者言之,则圣人与平人不甚殊。”他说:“理本大同,哲人同具,否则人有宫室、饮食,而吾亦将绝食露处矣。”正是在这种人性一致论的基础上,康有为使近代的中西会通工作完全成为可能。无论古今中外,都具有共同或共通的基本价值观、基本道德规范。他说:“若夫义理之公,因乎人心之自然,推之四海而皆准,则又何能变之哉?钦明文思、允恭克让之德,元亨利贞、刚健中正之义,及夫皋陶之九德,《洪范》之三德,敬义直方,忠信笃敬,仁义智勇,凡在人道,莫不由之,岂能有中外之殊乎?”

康有为主张,人类的基本价值没有国界。他又说:“《春秋》者,万身之法、万国之法也。尝以泰西公法考之,同者十八九焉。盖圣人先得公理、先得我心也,推之四海而准也。”

康有为认为,基于共同的人性,无论古今中外,社会政治理想和实践都有相通或“暗合”之处。所以,无论古今中外,只要有利于人性圆满、民族富强的学术和制度,近代中国人都可大胆地拿来、借鉴、采用;而且,这种大胆的拿来、借鉴、采用,完全可以不必以普遍人性、民族尊严的丧失为代价。康有为等人在《上海强学会章程》中说:“近年西政西学,日新不已,实则中国圣经、古孔子先发其端,即历代史书、百家著述,多有与之暗合者,但研求者寡,其流渐湮。今之聚书,务使海内学者知中国自古有穷理之学,而讲求实用之意,亦未遽逊,正不必惊望而无极,更不宜画界以自封。泰西通都大邑,必有大藏书楼,即中国图籍亦藏弆至多。今合中国四库图书购钞一分,而先搜其经世有用者,西人政教及各种学术图书,皆旁搜购采,以广考镜而备研求。”

康有为主张,在寄托着普遍人性或人类普遍理想价值的“中学”、“经义”或“古意”基础上,“节取”、“借鉴”近代西方的“专门之学、高异之行”,是中国走向民族富强、实现人类普遍理想的不二途径。康有为说:“臣窃维中国人才衰弱之由,皆缘中西两学不能会通之故,故由科举出身者,于西学辄无所闻,由学堂出身者,于中学亦茫然不解。夫中学体也,西学用也,无体不立,无用不行,二者相需,缺一不可。今世之学者,非偏于此即偏于彼,徒相水火,难成通才,推原其故,殆由取士之法歧而二之也。臣以为未有不通经史而可以言经济者,亦未有不达时务而可谓之正学者,教之之法既无偏倚,则取之之方当无异致,似宜将正科与经济岁科合并为一,皆试策论,论则试经义,附以掌故;策则试时务,兼及专门。泯中西之界限,化新旧之门户,庶体用并举,人多通才。”

与主要指传统“纲常名教”和传统社会政治制度的洋务派“中学”不同,维新派心目中的“中学”(经史),核心成分为古代经义中仍然保存着的全人类共通或“暗合”的价值理想(如“天下为公”的太平大同理想,或一体共生的仁道理想);与主要指自然科学技术的洋务派“西学”不同,维新派心目中的“西学”(时务),既包括近代西方自然科学技术,更包括近代西方社会政治学说和社会政治制度。所以,康有为一再强调,“经史时务,两者并重”,“义理以觇其本源,时务以观其经济”,“通经史而讲时务”,“上法三代,旁采泰西”。从中,不难体会出康有为“会通中西”的良苦用心。

美国学者张灏认为,“1840年后的近半个世纪里,中国传统和西学之间有意识的思想相互影响仍然是孤立的和表面的”,在19世纪90年代,正是通过改良运动中的弄潮儿康、梁等人的巨大努力,西学和传统文化之间建立起具有重大意义的文化交流。因此,19世纪90年代的改良运动是一场真正的思想运动。康有为为摆脱深重民族生存危机而作出的巨大努力,对于他为变法维新而作出的会通中西之重要历史贡献,历史不应忘记。

同类推荐
  • 捉弄和珅

    捉弄和珅

    本书从古代典籍中精选晏子、东方朔、侯白、苏东坡、解缙、唐伯虎、刘墉、纪晓岚等二十五位中国古代机智人物的一百多篇趣闻逸事。作品隽永幽默,诙谐风趣,能够给读者带来艺术欣赏的乐趣。
  • 缔造帝国经济的50位巨人

    缔造帝国经济的50位巨人

    20世纪美国工商和金融界50位顶级人物登上成功之巅的心路历程。因此,对于“成功”二字,这些被冠以殊荣的商界精英们最有资格向人们娓娓道来,给你以启迪,给你以帮助。
  • 民国高官私人档案

    民国高官私人档案

    本书叙述的人物是:孙中山与宋庆龄蒋介石与宋美龄孔祥熙与宋霭龄蒋经国与芳娜张学良与赵四戴笠与蝴蝶。这六对民国高官和伴侣的感情都很超前,放在如今也会让人津津乐道。然而这些故事却因其当事人的特殊身份,被湮没在历史的尘土中太久。
  • 汉高祖刘邦

    汉高祖刘邦

    《汉高祖刘邦》,还庄严于鄙俗,由油滑而堂皇。刘邦的机智,项羽的勇猛,韩信将兵,张良运筹……波诡云谲,英雄辈出。让人捧腹,让人感叹,再现了楚汉风云变幻的时代。刘邦,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平民皇帝,马上得天下,建立了中国历史上历时最长的帝制王朝。群雄逐鹿,捷足先登。是人力,还是天命?是人心所向,还是侥幸得手?本书正剖析着汉高祖刘邦由弱而强、由强转弱的经营转折,我们可以清楚地看见刘邦迈向成功之路的关键,也可以检讨出刘邦走下坡的原因。
  • 晚清第一外交官李鸿章传

    晚清第一外交官李鸿章传

    李鸿章的一生,是悲壮的、凄凉的。他虽然以外交能手自负,但没能改变大清国被动外交,割地赔款的局面。最终,他带着遗憾离开了人世。
热门推荐
  • 邪魅主人毒吻我

    邪魅主人毒吻我

    某日,某女来到房间门口,还没反应过来,一个桀骜不驯的影子已经向她大步走来。她连忙往后退,“你,你别过来!”刚说完,就被一个东西绊倒,直直的摔了下去,习惯性的就拉着前面的东西一起掉下去,于是,她华丽丽的被一个男人压在了身下,丫丫的,真拿老娘当病猫啊!
  • 迷茫轮回

    迷茫轮回

    "我"在我编写的世界中,不断轮回迷茫的人生不断追求,无穷世界不是你永远不是想象那那么平凡,执笔轮回,一世世的牵绊......
  • 大清夜宴2

    大清夜宴2

    公元1771年,乾隆大帝贺六十寿辰,举国欢庆。时,国运昌盛,满汉芥蒂渐消。然而乾隆平事日高,在六十大寿期前脱口而出“禅位”两字。谁会成为下任帝王成为朝野焦点。顿时风起云涌,庙堂江湖如同春之惊蛰,野心和欲望一起飞升!希望得立太子的皇子、为一展抱负的臣子、宫中寂寞的宫女、无心朝政只愿终老山林的阿哥、野心勃勃力图扶持自己额驸的格格;一朝寿筵;一桌满汉全席;一个来自未来的人,另类穿越,家族恩怨、扑朔迷离的爱恨情仇,再现满清宫廷纠葛!
  • 源在何处

    源在何处

    每个人身上都有因果之力缠绕,因果之线纵横交错,哪怕两个从没见过,从不相识的人,也许冥冥之中两人之间都有一条或几条无形的因果之线相连,此线,可定生死,可控人生。
  • 请叫我名侦探

    请叫我名侦探

    我的朋友慕容小花去世了,他是个侦探,我在他的遗嘱下保存了他的笔记,这些笔记记录了他参与的许多件奇怪事件。二个月了,我终于从他离开的悲伤里解脱,决定整理成文,说与众人听。我不是一个聪明人,也并非文科生,若有差错,请千万见谅。
  • 倘若深情两不负

    倘若深情两不负

    那一年的她救了他,他从此对她一见倾心,而她在漫长的陪伴中也渐渐对他上了心。男主从女主救了他就喜欢上了他,而女主是日久生情。(女洁男洁)
  • 末世深寒

    末世深寒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当末世到来一切秩序崩坏粮食,女人,被强者疯狂掠夺为了两斤小米,曾经的亿万富豪低下了高贵的头颅为了一斤粮票,昔日的清纯妹子主动撩起了裙摆主角从末世中走来,建城,扩张,守卫人类最后一块领土。
  • 我出名就变强

    我出名就变强

    苏东得到一个抠门、情绪化、乱涨价的系统。没办法,为了变强,只能不断的出名,获取兑换值。天骄争霸可以出名,嫌太麻烦……建功立业可以出名,嫌难度大……搞绯闻也可以出名,这个强!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雪隐外传——天使劫

    雪隐外传——天使劫

    他——是雪隐大陆上的杀手,仇家满天下她——是来自明界天使城中的天使,任性又可爱她——来自中州,原本只是深山中修仙的一只小蓝狐,却被他变成了人他们之间,说不清是谁救了谁,一番生死轮回二十五年,几朝梦里花开花落,一切开始终归于结束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