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每个孩子都会有令父母感到困惑的一面,有些父母无法理解孩子的屡教不改,无法理解孩子的倒行逆施,他们总是在孩子身上找原因,但是往往找不到答案,这是因为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当孩子把你的话当耳旁风的时候,你应该回想一下自己是否以同样的态度对待过孩子。家长在孩子信心满满地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泼了冷水,因为孩子一个不经意的错误而大声训斥,这些都是很多家长经常会犯下的错误,他们常常把自己的负面情绪宣泄在孩子身上,因为在父母的潜意识中,孩子是自己的“私有财产”。正是无数个父母的不尊重行为,致使孩子的自尊心大受打击,这也会严重地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
大卫是一个园艺爱好者,他非常喜欢在自己的院子里种植花草,并将他们修成具有艺术气息的形状。
有一天,大卫教自己7岁的儿子凯利使用割草机,当他正教到凯利怎样在拐弯处调头的时候,他的妻子让他到房间里接电话。大卫一时心急,忘记了手握割草机的儿子。就在他刚刚转身的一刹那,失控的割草机冲向花圃。当大卫回头的时候,一切为时已晚,原本漂亮的花圃被划出了一道深深的疤痕。
大卫非常生气,这些花是他花费了很多精力培育出来的,大卫常常因为他的这些花草而受到邻居们的赞叹,但是由于一个小小的失误,几个月的心血白费了。他看到旁边战战兢兢的凯利,开始大声对他吼叫,埋怨他没有控制好割草机,并说他毫无用处。
凯利胆战心惊地站在一边,垂下了头,悉心地聆听着父亲的“教诲”,当父亲说他毫无用处时,他流下了眼泪。
这时,妻子很快走了过来,她把手放在了大卫的肩膀上,语重心长地对他说:“亲爱的,我们是在养小孩,不是在养花!”
为人父母,要分清楚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次要的。对于父母而言,孩子才是最重要的,而对于孩子而言,自尊是最重要的。如果孩子不小心打破了玻璃杯,或者不小心弄坏了家长心爱的钢笔,家长不要轻易发脾气,因为毁坏的东西已经成为了现实,是无法挽回的,但是如果在此时为了惩罚孩子而打碎他的心,这才是真正无法挽回的遗憾。
家长一定要学会弄清楚孩子犯错的原因,其实大部分孩子会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他们常常会十分担心受到惩罚,家长要帮助孩子驱除内心的恐惧,只是一句简单的“没关系,下次要小心”就可以让孩子从内心深处感激不已。而如果家长选择语言暴力或行为暴力的方式惩罚孩子,一方面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另一方面,这种方法如果经常使用,也会让孩子产生“免疫力”,那时的孩子就很难再教育好了。
其实要教育出一个好孩子,首先要把孩子当作成年人一样的尊重,然后在尊重的基础上谅解他,相信这样做教育将不再是一个复杂的课题。
提高品味,让孩子做完整的构想
当人们感觉迷茫的时候,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对于未来没有构想。很多人甚至连明天要做什么,都没有认真地考虑过。还有一些人,对未来的构想太过完美,最终它只能离生活越来越遥远。对于生活没有明确期许的人,只能是在混沌中度日,将时间浪费在无味的琐事中。假如孩子有了这样的现象,那是非常可怕的,既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也不利于孩子提高自己的能力,更不利于孩子发现生活的美好。
家长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应该有意识地让他对生活做出完整的构想。让孩子在品味生活的过程中,将目标定位于属于自己的舞台。对生活没有任何确切的期许是件可怕的事情,试想一个人总是想一些自己都不知道的事的时候,时间正在虚度中流逝。与其这样生活,还不如把精力投放在设想上,为自己设定一个完整的目标,哪怕它是微不足道的,只要拥有了这个假设,人们就会发现生活变得很开阔。
罗曼·皮尔曾经遇到了一个青年,他是专门打扫高尔夫球场的。有一次,罗曼·皮尔正在玩高尔夫球,他不小心把球打进了杂草区。这时,那个年轻人正在清扫落叶,他见到罗曼·皮尔后便帮助他寻找高尔夫球。青年帮助罗曼·皮尔找到球后,要求与他谈会儿话,罗曼·皮尔先生感觉很意外,但他还是答应了这个青年在30分钟后见面。
30分钟后,罗曼·皮尔来到了约定的地点,青年很紧张,而且有些局促不安。罗曼·皮尔问他有什么事情,他开始支支吾吾地说:“我自己也不知道,因为我总是很想做一件事情,以此来提高我的生活品味,我知道奋斗的人生才是有品位的人生,但是我却不知道自己具体应该做什么。”
皮尔希望他能完整地说出自己想要做的事情,但是青年很为难,他说他只是想做和现在不一样的事情,但是又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想做什么。青年因为紧张和焦虑显得很犹豫,此时,皮尔问他准备什么时候完全地想好自己想做的事情时,年轻人显得很激动和兴奋,但是他只是回答说:“总有一天,我要实现它。”
皮尔对这个年轻人充满了耐心,要求他坐在草地上,两个人开始了亲切友好的谈话。皮尔问年轻人最大的兴趣和爱好是什么,但是年轻人说自己不知道自己擅长什么,也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只是他不喜欢闲着,也不希望这样漫无目的地度日。
此时的皮尔已经完全了解了年轻人的想法:他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但是又不希望自己盲目地生活。他也没有发觉到自己的特长或者爱好,只是希望自己能成为有价值的人。年轻人惭愧地觉得自己是一个没有用处的人,他很悲观和懊恼,但是皮尔了解到这位年轻人愿意奋斗,只是没有一个完整的人生构想。
皮尔说:“一个人首先要有一个为之奋斗的目标,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还得有一个翔实的构想,去一步一步接近自己的目标,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的人生得到升华。”最后皮尔建议年轻人把自己的目标简单地写在纸上,两个星期后再来找自己。
就这样,两周之后年轻人出现在了皮尔的办公室门前,他很焦急地等待皮尔,他对自己的人生已经有了很好的构想,他现在充满了勇气和信心。后来,这个年轻人成了皮尔公司里不可取代的人,他变得很满意自己的人生,而且后来他做任何事情之前,都有完整的构想。
对生活有完整的构想,就代表着孩子在生活中找到了更高的追求,这不仅能让孩子更加热爱生活,更能激发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让孩子在设想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生活品位。而在此过程中,孩子成长的脚步也变得轻快了,他将更能把握自己的人生,更能发掘到深藏于自己身体中的无限潜能。吃苦是磨炼意志力的最佳方法
在日本,家长特别注重培养孩子的“吃苦”意识,每个孩子从上幼儿园开始,家长和老师就会有意识地为孩子创设很多“逆境”。例如,中小学生会经常被老师要求在寒冷的天气中跑步,与此同时他们还会有意识地让孩子们少穿衣服,这样孩子们就会拥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及克服困难的毅力。
这种教育方式在中国是不现实的,因为家长不会忍心这样做,如果学校的老师这样做了,相信一定会被贯上“体罚”的罪名。事实证明,在中国,少年儿童的身心日趋脆弱,各种问题层出不穷。很多孩子都会表现出怯懦、孤僻、任性、自私等心理,其实这正是因为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之中从来都不知道何为饥饿、何为困难、何为劳累、何为贫穷。在众多孩子中,意志薄弱的人不占少数。这不禁让中国的家长感到困惑,为什么条件这么好,却不能教育出好孩子?其实家长只要退一步,就能看清楚原因,教育不好孩子就在于“条件太好”。
在英国有一所著名的伊顿中学,曾在那里就读过的学生几乎都能考入名牌大学,而这所名牌中学的教育设施并不是十分完善,准确地说,应该是十分简陋。这所中学奉行的理念之一就是让学生吃苦。学校里面没有暖气,在异常寒冷的冬天,老师最多只让学生盖一条毛毯睡觉,而且洗澡也只能洗冷水澡,这所学校整体体现出了“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的深刻内涵。
在法国,做父母的绝对不会让孩子乱花钱,而且他们会教育孩子不要轻易借别人的钱,即使是兄弟姐妹之间也要遵守这项准则。所以法国的孩子如果想用零用钱就只有去打工,用自己的劳动换取自己想要的东西。法国人这样教育孩子,目的就是为了让孩子自食其力,让他们戒除依赖别人的坏习惯。
事实证明,家长越保护、越替代,孩子就越依赖、越无能。家长应该明白,“勤劳是幸福的种子,闲散是堕落的祸根”,如果家长给予孩子百分之百的安逸,那么也就等于在孩子的人生之路上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
其实每个成年人都知道,人生的旅途上是荆棘丛生的,习惯了在顺境中成长的孩子是无法等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因为在“柳暗”之时,孩子就已经丧失了前进的动力。所以,从小就为孩子创设一些“逆境”是非常有必要的。家长需要在移开保护的羽翼之前告诉孩子,世上没有事事如意,想实现任何一种愿望,都需要用自己的坚强、勇敢、真诚去战胜困难。
古往今来,任何一个天才都不是天生的,他们都曾经在追求梦想之时遭遇过挫折。因此,家长提前让孩子感受人生中的不如意,是为他的健康成长打好“预防针”,更是让他充分展示自我的前提。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学会不在困难面前低头,并始终坚持自己的理想。
不要放任孩子的自私
一位记者到朋友家中做客,这时正值女主人的儿子放学回家,这个小男孩名叫马克,刚刚升入小学二年级。
回到家后,马克立刻拿起记者买来的香蕉边吃边看电视,记者看到马克70多岁的奶奶坐在旁边,于是对他说:“马克,先给奶奶吃好吗?”马克望了记者一眼,理直气壮地说:“这是我的,谁也不能吃。”这时坐在旁边的奶奶立刻对马克说:“奶奶不吃,奶奶刚才吃过了!”
奶奶的话音刚落,小男孩突然莫名其妙地把手里的香蕉摔在了地上,然后冲进自己的屋里,关起门大哭起来。
马克的哭声引起了一连串的连锁反应:他的奶奶、爸爸、妈妈都急急忙忙尾随过去劝说马克,只留下记者一个人尴尬地站在客厅里不知如何是好。
这种现象在许多家庭中都很常见,家长总是把孩子摆放在一个特殊的位置上,致使孩子误认为自己是整个世界中的特别存在,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养成自私的习惯也就不足为奇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越来越富足、安逸,于是许多父母宁愿自己吃点苦,也不让孩子经受挫折和委屈。于是,孩子在家发脾气、在公共场所大哭大闹等行为屡见不鲜。家长过度地放任孩子、溺爱孩子,致使孩子变得自私自利,不善于与人合作,不会去关心他人,由此引出的后果是十分可怕的,将影响孩子的一生。
有一位家长在这一点上就做得很好。她是一位教育工作者,她的女儿蔡琳特别喜欢吃蛋糕,爷爷或奶奶常常会为她定做一个鲜奶蛋糕放在冰箱里,每次也都是蔡琳一个人吃,因此她养成了“吃独食”的毛病。
后来,妈妈发现了蔡琳的这个坏习惯,就在她吃蛋糕时会故意切下几块分给家中其他的人。刚开始时,蔡琳也和上面的马克一样发脾气,但是妈妈并不理睬她,有时还会惩罚她,一块蛋糕都不给她吃。几次之后,蔡琳学乖了,她学会了主动与家人一起分享。
对于孩子的一些不合理要求,家长要学会拒绝,而对于孩子的一些坏习惯,家长不要纵容,要及时地为其校正。因为如果家长没有在孩子的童年时期科学地节制他的欲望,那么今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欲望将越来越高涨,在面对外界的各种诱惑时,他也就无法以理智的态度抵制。
家长不经意的一些小细节,给孩子造成的影响却是终生的。不少家长只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和身体健康,却忽视了对孩子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对人格教育知之甚少。家长无原则的爱,造成了子女只知道接受,不知道给予。他们喜欢享受,却不爱劳动;自私任性,不懂得体谅他人;唯我独尊,却意志脆弱。家长应该引起注意,改变自己的教育方式,给孩子正确的爱,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
带孩子走出“失败综合征”的阴影
很多孩子会因为走进了失败的怪圈而郁郁寡欢,陷入不良情绪中而懊恼不已,但是家长只能给孩子一些空泛的语言安慰,结果必然是于事无补。其实,治疗孩子“失败综合征”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就是让孩子体验成功。
首先,家长要帮助孩子解决最直接的问题,而学习就是很多孩子所面临的最大难题。孩子在学习过程中,一定会存在许多障碍,比如知识是需要不断积累的,孩子以往的遗漏就会影响到现在的学习进程。因此,孩子除了要学好现在的知识外,还要温习从前所学过的知识。此时,家长应该想办法帮助孩子弥补缺漏,切身融入孩子的学习生活中去。
其次,家长要将孩子置身于他容易取得成功的地方。如果自己的孩子学习成绩差,家长一味地要求孩子在短时期内将各门功课都赶上来,那只是强人所难,而且这样做容易使孩子产生逆反情绪。因此,家长可以帮助孩子找到一门他比较感兴趣的学科,并且让孩子集中精力先学好这门功课。这是家长为孩子找到一个突破口,能让孩子感受到成功的乐趣,并让孩子相信自己的能力。
第三,家长一定要有耐心,不能急于求成。如果孩子的成绩向来就不是十分理想,是很难“一口吃成一个胖子”的。家长需要鼓励孩子,并且指导孩子将目标分解,这样孩子每达到一个小目标就等于取得了一次胜利,孩子会越来越有信心去攻克最终的大目标。
第四,家长要掌握积极的归因模式。对于不同水平的学生而言,成功的期望值都是不同的。这是因为一个将成功归因于能力的孩子,会希望自己再成功,这样的孩子在遇到困难时会坚持;而一个将失败归因于任务困难的孩子,比较容易放弃自己的期望,或者会降低自己的期望值。因此,对于家长而言,教导自己的孩子将成功归因于自己的能力是至关重要的。这样做有助于孩子保持积极的态度。
第五,家长要让孩子感觉到自己的价值。一般而言,有“失败综合征”的孩子往往都有一种看法,他们认为自己身边的人都歧视自己,他们会认为只有学习成绩好的人才是有价值的存在,自己的成绩不好所以毫无价值。家长要帮助孩子改变这种想法。
第六,家长要善于发掘孩子身上的优点,称赞孩子。家长这样做就等于向孩子暗示:父母是看重他的,即使他的学习成绩在下降,他还有其他值得肯定的地方。
第七,家长要始终保持对孩子的高期望。很多家长在孩子失败过多次之后,便对其丧失信心,家长会自觉地降低对孩子的期望和要求。实际上,家长的这一心理变化是能够传递给孩子的,这会直接影响孩子的自信心。因为从某种角度而言,父母的高期望是孩子自信的前提,能让孩子产生一种胜任感,从而使他更加努力。
第八,家长要鼓励孩子参加课外活动。对于一些学习成绩不佳的孩子,家长往往会将他牢牢地“钉”在功课上,并会强制性地剥夺孩子“课外活动”的时间。殊不知,家长鼓励孩子开展课外活动就等于让孩子多一条“成功之路”,这同时还是父母“爱心”的体现。
第九,要学会做一个善于评价的家长。孩子是十分在意父母对自己的评价的,父母的评价会极大地影响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一个善于评价孩子的家长是不会乱给孩子“贴标签”的,更不会用使人丧失信心的话来评价孩子。此外,家长应对孩子的进步表示赞赏和鼓励,尤其在评价孩子的学习成绩的时候,要多注重对学习过程的评价,而不是只看重分数。
只给孩子一半的爱
很多家长都会不自觉地溺爱孩子,孩子要什么,家长就给什么,怎么做孩子高兴,家长就会尽力而为。这种不加掩饰的爱在家长看来是天经地义的,但事实上却不一定妥当,爱孩子也是需要技巧的。如果一味地宠爱,一味地纵容,最后只会害了孩子。
曾经有人说:“溺爱是父母送给孩子最可怕的礼物”。父母爱孩子,除了在生活上要照顾好之外,还要关心孩子的情感世界,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事事都要插手,事事都要代劳。如果爱的太随意,总是感情用事,那么父母终将成为孩子的拐杖。凡事都要有一个“度”,照顾孩子也是一样,应该多几分理智,这才是负责任的教育态度。
父母应该给孩子爱别人的机会,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健康成长。一位睿智的母亲说过这样一句名言:“对孩子要采取‘藏起一半的爱’的教育态度”。这并不是说父母要减少对孩子的关爱,而是应以隐蔽的形式将溺爱的部分埋藏在心底。
美国妈妈就很注重孩子的素质教育,她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总是能理智地面对孩子的成长问题,艾伦就是这样一位母亲。
她的女儿刚刚8岁,有一个冬天的早晨,外面下着大雪,艾伦叫醒女儿,提醒她上学的时间已经到了。女儿很不情愿地爬了起来,匆匆忙忙地整理之后就出门了。
学校距艾伦的家只有2个街区,但是在雪天就显得很远。艾伦因为心疼和担忧,便偷偷跟在了女儿的后面。果然,走了没几步,女儿就滑倒了,手上和衣服上沾满了雪,在后面的艾伦将这一切都看在了眼里,但是她仍然只是悄悄地跟在后面。也许因为寒冷,也许因为疼痛,小女儿哭了起来,这时艾伦有些按捺不住了,她有一股冲过去把女儿抱起来的冲动,但是她忍住了。过了没多久,女儿自己爬了起来,拍拍身上的雪,继续往学校走。
这天晚上,艾伦像往常一样等着女儿回家,她很犹豫自己是否该去接她,但是她仍然忍住了冲动,只是坐在客厅里安静地等女儿回家。过了往常到家的时间,女儿还是没有敲门,正当艾伦按捺不住要冲出门去的时候,门外响起了女儿清脆的歌声。
之后的日子里,艾伦仍然坚持用这样的方式教育女儿。女儿渐渐地学会了独立做事,她不仅会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她还会像个小大人一样,在艾伦要出门之前说:“妈妈,路很滑,小心跌倒。”
如今,很多中国孩子做不到像艾伦8岁的小女儿那样好,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父母。孩子的可塑性是很强的,而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最大的。要想教育出一个优秀的孩子,父母首先需要纠正自己的教育态度,学会理智地教育孩子。
首先,父母需要明白,给孩子的爱增一分则多,减一分则少,要适度。过分地关注孩子的成长是一种严重的“侵权”行为,而采取冷漠的态度把爱完全掩藏起来则是一种“弃权”。这两种方式都是不正确的,父母需要根据孩子的性格、年龄、能力等来决定。
其次,父母不能只重视孩子智力因素的培养。事实上,对于孩子而言,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也是至关重要的。这就需要父母采取冷静的态度面对孩子,不要喜怒皆形于色,应把握好爱孩子的度,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和孩子保持距离,不要总是“近视”地看孩子。孩子不是父母的一部分,他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因此,父母应当尊重孩子“独立”的权利。
没有人会希望孩子变成一个自私、冷漠的人,因为这样的人不会被社会认可,也不会被他人接受,这样的人是很难走向成功的。为了孩子的身心健康,父母要教会孩子“爱他人”,这就需要父母给孩子爱自己的机会,收起对孩子多余的爱。
将自信植入孩子的心灵
一个名叫阿里的5岁小女孩,家住在非常贫困的山区。她的家乡坐落在大山里面,很少有外人进出,因为通往外界的路是只有两条锁链吊着的吊桥。
有一天,阿里的家乡建了希望小学,在学校举行奠基仪式的那天来了很多城里的记者。记者在采访的时候,刚好遇见了阿里。她当时正在窗边窥探,她从未见过照相机,于是她跑到了记者身边,更加仔细地端详着这个“怪物”。
记者问她:“没有见过这个东西是吗?要不要我告诉你?”阿里却回答说:“不用告诉我,等我长大了,读了很多书后自然就会知道了。”阿里的回答让记者出乎意料,他逗阿里说:“这个东西很神奇的,不到我这么大年纪的人是不会知道的。”此时,阿里撅起了小嘴,质问记者说:“我也知道很多你不知道的事情,比如说,我知道我爸爸和妈妈叫什么,这些你知道吗?”记者被小阿里的妙语逗笑了,但是大家印象更为深刻的是,在这个穷困闭塞的小山沟里,有很多自信、乐观的孩子在健康地成长,他们并没有因为经济条件的局限而表现出悲观。
很多城市里生活的孩子大多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他们享受着优越的物质条件,承受着很多人的期待和关爱,但是出现心理问题的却不占少数。有的孩子自卑,有的自闭,还有的患上了抑郁症。孩子出现如此多的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在于不自信,他们找不到自己在社会中的准确位置,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疑惑和恐慌。这样的孩子是很难成长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的,因为他们无法正确地认识自己,无法发掘自己的内在潜质,这时就需要家长在孩子的心灵上种植自信的种子。
自信心对于孩子的成长、成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影响着孩子的智力、体力以及交际能力,对孩子的成功起着基础性的支柱作用。那么家长要如何让自信扎根孩子的心灵呢·
1.要经常给予孩子积极的暗示
孩子如果有“我是失败者”的心理,在做其他事情之前就会存着“这一次我大概又会失败”的念头,这种负面暗示对孩子的影响是极大的,往往直接导致孩子的失败。因此,如果家长在孩子犯了一点小错时责怪他:“你怎么总是犯这种错误!”就等于是在暗示孩子:“下次你一定还会做错!”
也许很多父母会怀疑这句话的效果,因为他们忽略了言语对孩子心理的影响。家长使用“又犯错了”和“谁都会犯错”这两个不同寓意的句子,会使孩子产生两种不同的心理,前者会让孩子更加焦躁不安,后者则可以缓解孩子的自卑心理,给孩子注入一定的自信。
所谓的“杯弓蛇影”就是指一个人对事情持怀疑态度,进而导致自己紧张过度,最后将影响自己的行动。因此,如果在考试的前一天,家长对孩子说:“不要担心,这只不过是次小测验而已!”这样就能很简单地消除孩子的紧张感,使孩子展示出自己的实力。
2.让孩子多读些相关的伟人传记
历史上有很多因为缺乏某些能力,而被视为劣等生的大人物。例如以“进化论”而闻名世界的达尔文、发现地心引力的牛顿以及伟大的哲学家黑格尔等,这些知名人物在学生时代都曾不同程度地被身边的人歧视过。
让孩子多读类似的文章,会产生让孩子积极地寻找自己优点的作用。因为每个孩子都是渴望成功的,当他看到这些伟大的人物与自己一样或不如自己的一面时,就会产生“原来有这种困扰的并不只是我一个人”的意识。这时孩子会大受鼓舞,能激发他们在某一方面做出突出的成绩。比起那些没有缺陷的人来说,这种方法更适用于那些具有某种缺陷而感到自卑的孩子。
3.创造宽松、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
家庭环境对于孩子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在民主、和谐的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孩子一般都会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因此,对于父母来说,创造一个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对建立孩子的自信心至关重要。
建立一个具有和谐氛围的家庭,家长需要具有民主思想。所谓的民主思想就是要求家长把孩子当成大人来看,要给孩子属于他的自主权和自由权。如果孩子需要扩大自己的交友圈或选购自己所需的用品,家长应该以旁观的角度不加干涉;如果孩子在发表自己对某一事情的看法时,不论他的思想或行为在家长看来是多么幼稚,都要尊重孩子的意见、建议。家长要善于分析,对正确的建议给予采纳,对幼稚的看法给予完善,而对错误的观念则要加以批评;家长要以平和的方式与孩子交流,这样孩子也会养成与他人交流的习惯。家长要倾听孩子的心声,和孩子站在一条战线上,当孩子受到挫折时,在感情上给予他支持;还要经常和孩子开玩笑,使家庭生活变得轻松而愉快。
4.让孩子不断地体验成功
“失败是成功之母”这句话常常被人们引用,事实上,这句话并不适用于年纪较小的孩子。处于儿童时期、少年时期或者青春期的孩子是不具备用未来规划现在的能力的,在孩子的心中会认为任何失败都是永久性的、灾难性的。因此,对于孩子而言,体验成功要比体验失败的益处多。
一次,一个孩子要参加竞选优秀班干部的演说,他心里一直忐忑不安,一方面他从来没在众多人面前演讲过,另一方面他缺乏必胜的信心。回到家后,妈妈得知了他的担忧,便极力地宽慰他说:“结果并不重要,能站在众多人面前展示自己就已经是一个成功者了,因为成功者都具备勇气。”此外,他的妈妈还帮他修改演讲稿,并让他在自己面前模拟训练。就这样,在一遍又一遍地模拟演讲过后,孩子的自信心大增。充分的准备带给孩子满意的结果,最终孩子取得了竞选的成功。从此以后,他爱上了公众演讲,对自己越来越自信。
也许对于家长来说,孩子的某一成功是微不足道的,家长会在心底认为“这不过就是……”。但是站在孩子的角度,这一小小的成功是非常好的开始,孩子会因为这些小成功而变得敢于表现自己,敢于把自己放在一个平台上去考量,这对于孩子将来的成功是至关重要的。
失去太阳时,让孩子拥抱星星
每个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总会遇见这样或那样的烦恼,他们的天空并不总是蔚蓝的,一定会有下雨或阴天的时候。当孩子的生活中失去了阳光的时候,家长不应该将他紧紧地保护在自己的羽翼之下,而应当教会孩子看到星光般的希望。让孩子积极地看待生活,就等于给了孩子一个最好的伙伴,让他能够扶持孩子走出困境。
那么家长应当如何做才能使孩子看到雨后的彩虹呢?美国著名的教育专家塔尼可博士提出如下建议:
1.不要对孩子控制过严
家长当然不能对孩子不加管教、听之任之,但是任何事情都牵扯到度的问题,如果对孩子管教过严也不是好的教育方式,这会让孩子产生消极的情绪。家长不妨根据孩子的年龄给孩子一定的选择权,这些小小的权利,给孩子带来的是真正意义上的快乐和自在,而快乐是孩子最好的心灵导师,它能让孩子养成乐观看问题的习惯。
2.鼓励孩子多交朋友
朋友是孩子生活中最好的慰藉,与朋友和睦相处,能让孩子学会很多家长无法传授的东西,比如为人、处世等。而不善于与他人交往的孩子性格大多抑郁,时时都可能会遭受孤独的煎熬。这样就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当自己的感受无法与人分享时,孩子很可能会出现消极情绪。因此,家长应该鼓励孩子多交朋友,尤其是性格内向、抑郁的孩子,更应该多交一些性格开朗的朋友。
3.教会孩子与人融洽相处
一般来讲,能和他人融洽相处的人内心世界较为光明。在日常生活中,父母首先应该教会孩子跟亲友融洽相处。在教的过程中,家长自己应以身作则,做到待人热情、真诚,不势利、卑下,不在背后议论别人的缺点。另外,父母不妨有意识地带着孩子与不同年龄、性别、性格、职业的人接触,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之中学会与人交流。
4.避免奢华的物质生活
很多家长总是会尽自己所能地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但事实上这样的做法是有些盲目的。一般而言,过着奢华生活的孩子,反而易产生失落的心理,因为对物质生活的需求变得淡薄,反而使孩子变得脆弱、空虚和麻木。
事实证明,那些过着简单生活的孩子,只要偶尔得到一件玩具,就会十分开心和满足。而那些有过多物质享受的孩子,反而找不到生活中的快乐,在遭受挫折的时候,也很容易变得沮丧和颓废。
5.让孩子的爱好变得广泛
很多孩子都有自己的爱好,而这些爱好大多单一,比如有的孩子就喜欢看电视。这样的情况下,如果电视中没有孩子喜欢的节目,那么他就会不知所措,如果这时家长帮助孩子找到另外一件他喜欢的事情,就等于在暗示孩子:快乐的选择不止有一种,只要转变视角,一样可以在其他地方找到自己所喜爱的事情。
试想,如果孩子看不成电视时去玩游戏或读书,同样也可以乐在其中。那么今后孩子在失去太阳时,会发现在无数个星光照耀下的大地一样明亮而迷人。
6.引导孩子学会摆脱困境
即使是性格开朗的孩子,也不可能永远快乐。因为随着孩子生活圈子的扩大,他也会遇到让自己烦恼的事情。这时,父母需要给予孩子指导性的建议,让孩子在身处逆境时能够应对自如。
而让孩子直面挫折的,除了坚强和执着之外,还有诸如忍耐、宽容等优良品质。
让孩子学会为自己负责
1920年的一天,有一位11岁的美国小男孩在院子里踢足球的时候,不小心踢碎了邻居家的玻璃,最后,邻居向他的父亲索要了12.5美元。小男孩在闯祸之后非常内疚,尤其是父亲给别人钱的时候,他几乎不敢抬起头来。
邻居走了之后,父亲将他叫到了一边,男孩对父亲说:“非常抱歉。”父亲答道:“抱歉没有什么用处,我希望你为这件事情负责。”男孩诧异地看着父亲,羞红了脸说:“可是,我现在没有钱可以给你。”这时父亲说:“没关系,现在这些钱算是我借你的,你可以在一年之后还给我。”
从此,这个小男孩每逢周末或假日便外出打工,他一直记着自己欠父亲的12.5美元,就这样,经过了半年的辛勤努力,他终于挣足了钱还给了父亲。
这个男孩就是后来的美国总统里根,每当他回忆起这件事的时候,他都会对身边的人说:“是父亲的做法让我明白了我自己的责任。后来我以自己劳动的代价来承担过失,这对我以后的生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如果里根总统是一个不敢负责任的人,那么他必定无法成为美国人的总统,因为美国人民是不会接受没有责任心的人的。而在中国的教育中,责任心并没有占据什么重要地位,很多家长更注重的是孩子的学习成绩和个人能力。事实上责任这一词汇并不是专为大人量身定制的,孩子也需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这样他才能成长为一个出色的人。
文慧是小学四年级某班的班主任,在开学的第一天,她都会首先赶到班级,然后指挥同学们打扫卫生。这一天,正是新生入学的日子,文慧照例来到了班级,当同学们都已经打扫完卫生之时,一位家长带着孩子走到了班级门口。
孩子脸上是很不情愿的表情,而家长脸上则堆满笑容,她见到文慧后立刻说:“文老师,你看,都是我不好,今天睡过了头,结果孩子也被连累迟到了。”文老师对家长说:“没关系,您先回去吧,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会处理的。”“老师,其实……”这位家长又摆出了很多孩子迟到的理由,替孩子承担责任,直到她认为自己已经把事情都担在了自己的身上之后,才放心地离去。
类似于这位家长的做法很常见,很多家长都在无意识中替孩子承担责任。从上面的两个截然相反的例子中不难看出,孩子的成功与家长的正确指导有着密切的联系。让孩子承担自己的责任,并不代表家长不负责,相反却是家长睿智的体现。教育上常常强调的尊重,并不单指不轻视孩子,最重要的是尊重孩子的权利和义务。孩子的分辨能力稍差的时候,家长要帮助孩子辨析什么是他应该负担的责任,这样孩子才能在今后的生活中独立成长为有所作为的人。
在中国,家长常苦口婆心地对孩子说:“家里的事情你不用管,管好你的学习就可以了。”于是很多孩子长大了之后,还是“什么都不管”,因为在他们的心中早已认定那就是父母的责任。
把责任还给孩子是尊重孩子成长的重要方式,只有这样,孩子才能懂得自立,懂得生活,这才是父母应该送给孩子的爱心。让孩子学会为自己负责,为身边的人负责,他才能真正地走向成功。
让孩子学会接受批评
一般而言,孩子也和成年人一样,喜欢听到他人的表扬而反感受到批评。事实上,表扬孩子有时往往能取得很好的效果,但是,就人们的成长历程而言,真正让人获得益处的往往是批评的话语。
美国著名的诗人惠特曼认为,人的一生所得,源于羡慕自己、夸奖自己、站在自己这边的人只占很少的一部分,而从那些经常批评、指责自己的人身上,反而能获得更多的帮助和教育。对于别人的评价,虚心地接受往往会使自己获得更多的帮助,而消极抵触只会影响自己前进的步伐。
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人上人,而人上人并不是天生的智者,他的成功大多来源于别人的经验,而他人的批评是最好的传递信息的方式。因此,培养一个优秀的孩子,家长首先应该学会让孩子接受批评,让孩子学会在别人的批评中提炼出对自己有用的信息。那么,具体该如何做呢?
1.告诉孩子,对于他人的批评不必大惊小怪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通常鼓励采取赏识教育的方式,因为这样可以让孩子获得积极向上的动力。但一味地表扬显然是不合适的,有时不妨有意识地让孩子听到反面的批评。学会接受批评,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原动力,它能让孩子在别人的话语中获得更多对自己有利的信息。家长在对孩子进行批评教育时,语气要温和,分析要中肯,而且要以表扬为前提。这样一来,孩子会逐渐形成接受别人意见的习惯。能适应批评的孩子,长大后也会更容易适应社会,面对来自他人的批评和非议也更容易以平和的心态对待,这会让孩子有较强的承受能力。
2.让孩子学会认真倾听
不论批评有多尖锐,家长都应该要求孩子认真倾听,这不仅是磨炼孩子意志的方式之一,也是让孩子成功做人的重要手段。通过倾听,孩子会从别人的批评中领悟到对自己有用的信息,这样他才能虚心予以接受。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会渐渐明白,认真倾听不仅是一种文明的表现,而且也能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完善自我。
3.“冷处理”,但不要默不作声
除了让孩子学会虚心接受他人的意见之外,家长还应当教会孩子怎样做好“冷处理”。所谓的“冷处理”并不意味着对批评的话语保持沉默,因为这样一来,很可能会表现得极不礼貌,父母应教育孩子学会提炼出批评中的合理成分,并予以虚心接受。对于不合理的部分,也应该让孩子表示对批评者的感谢。
“冷处理”是需要技巧的,例如不要对批评者反唇相讥,也不要进行一些不必要的“自卫还击”。一切“冷处理”都应该建立在认真倾听的基础之上。
4.允许孩子做出解释
很多家长在训斥孩子的时候,总会把孩子的解释当作“掩饰”,而事实上,这些都是家长凭空猜测的结果。其实,当批评不符合事实的时候,家长应允许孩子做出解释。
让孩子言不由衷地接受批评,对于他的成长并不能起到原本设想的好处,而且还可能会引发出种种的弊端。因此,家长应该掌握好解释的“度”,让孩子明白解释的目的并不是推卸责任,而是澄清事实。
5.对批评者要一视同仁
很多孩子可以虚心地接受来自老师或父母的批评,但是对于同龄人或陌生人的批评他们就很难接受,常常会采取拒之门外的态度。这时家长应教育孩子接受那些有道理的批评,即使这些批评来自孩子的小伙伴,也应让他虚心接受。实际上,家长应该让孩子学会换个角度,让孩子“善待”批评,那么批评对孩子而言也完全如同表扬一样。
让孩子在错误中走向成功
很多事实都证明,在逆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往往更具有生存能力和竞争能力,这是因为在逆境中奋斗的人既有失败的教训又有成功的经验,而这样的人在面对困难时更趋于成熟,他们能把挫折看成是一种财富,具有常人所没有的笑对挫折、迎难而上的勇气。
苏珊的女儿上小学六年级,一直以来,她都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孩子,每个人都很喜欢她。有一天,女儿回家后就闷不吭声地趴在了床上,苏珊暗自琢磨女儿发生了什么事情,但她还是忍住没问。
过了半小时,苏珊做好了饭菜,她把女儿叫出来吃饭。苏珊开始试探性地问女儿:“发生了什么事情,你好像胃口不大好。”此时,女儿答道:“如果你一个上午就受到老师三次批评,你还能吃得下饭吗?”女儿刚说完这句话,就趴在餐桌上哭了起来。
苏珊没有说什么,等到女儿的心情稍微平复一些后,她才开始问明了原委。原来女儿今天是值日生,虽然她去得很早,但是其他组员去晚了,所以直到上课,她们还没有打扫完教室,于是就被老师批评了。到了课间收作业时,女儿因为作业没有收齐,又被批评了第二次。放学时,她让组员先去买饭,一个人先打扫卫生,恰巧又被老师遇见,结果她第三次被批评,老师觉得她没有管理好自己的组员。
苏珊知道了一切之后,耐心地劝说自己的女儿:“你仔细想一想,其实老师对你的批评是善意的。首先,不论是什么原因,值日生在上课时间打扫就是错误的。其次,你该做的工作没有做好,受到批评也是应该的,不然老师以后怎么把重大的任务交给你呢?晚上老师看你一个人干活,当然是因为担心你才会批评你了。你的班主任也曾经对我说过,现在的孩子心理承受能力太差,所以应该有意识地让孩子多受点挫折,不然长大了怎么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呢?对你而言,老师的这次批评也等于是一个小挫折,如果你能战胜它,就等于前进了一大步。”
此时,女儿已经觉得不好意思了,她默默地点点头,苏珊见女儿的心情平复了,又给她讲了罗斯福的故事:
罗斯福曾经当过纽约警备团中的队长,他常常需要带着整个中队去练操。而他在练操的时候,常常会要求大家停止。因为在他发现自己出错的时候,就会向大家道歉,并会当着所有人的面,对照着正确的动作重复一遍,并且很诚恳地再次向大家道歉。很多时候,他的队友们都劝解他不必这样认真,但是下一次,罗斯福还是会坚持这样做。在他看来,承认错误并不是什么可耻的事情,而是一种负责任的表现。当他还是纽约市市长的时候,他把自己美好的品质诠释得更加完满。一次,他提交了一份议案,议案经过国会的审议后被通过了。但是不久之后,罗斯福认真地重新审视了这份议案,他发现自己是错误的,于是他主动向国会承认自己的过失,并希望收回这份议案。罗斯福凭借着自己的努力,最终获选为美国总统,他的能力是毋庸置疑的。罗斯福是令人敬佩的,不仅在于他出众的政治才能,更在于他善于承认自己错误的优秀品质。
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一个出色的人,而要想让孩子具备能够勇敢面对挫折的能力,就必须在小事上磨炼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让孩子学会接受现实中的不利一面,承认并接受自己所犯的错误,并从中汲取教训。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健康成长,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人。
送给孩子一个情绪的“转换器”
孩子的心情天空中会有晴朗,也会有阴霾,当孩子感到不快乐的时候,作为家长就应当送给孩子一个情绪“转换器”,让孩子拥有战胜挫折的勇气。孩子拥有了化解不良情绪的能力,也就等于拥抱了健康的心理。
很多人都知道拿破仑惊心动魄的作战故事,但是很少有人知道他最终失势的原因。这个战功赫赫的将军在战场上面对千军万马之时,会激励起他无穷的斗志,但是面对一些人生的陷阱时,他却按捺不住内心的愤怒,最终葬送了自己辉煌的战果,让所有的努力化为了灰烬。
拿破仑在得胜的时候,其实也是存在着很多反对他的人的,其中一位就是外交大臣塔里兰。拿破仑一直怀疑他的用心,最后在他派出的间谍口中得知自己的猜测是正确的。塔里兰确实从事着秘密的活动,得到这个消息后,拿破仑专程从西班牙赶回巴黎。
抵达巴黎后,拿破仑立刻召集了所有的大臣。他表现得异常慌乱和不安,含沙射影地说出了塔里兰的密谋计划。此时的塔里兰却表现得异常镇定,他对于拿破仑的言论没有任何的反应,反而装作一无所知的样子认真地倾听。
塔里兰的表现激起了拿破仑的愤怒,他当着众臣的面逼近塔里兰,说:“我知道有的人希望我死掉!”塔里兰不动声色,他满脸疑惑地看着拿破仑,表现出非常无辜的样子。此时的拿破仑已经到达了忍耐的极限,他当着群臣的面,怒斥塔里兰的罪行。他用最难听的语言咒骂塔里兰,愤怒的情绪让拿破仑失去了理智,他最终愤然离去。
他离开后,塔里兰泰然自若地对其他大臣说:“今天我觉得真是遗憾,这样伟大的人物居然会这样地没有礼貌。”拿破仑的失态和塔里兰的镇静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这次事件很快就传播开来,拿破仑在人们心目中无往不利的形象受到了影响,人们开始怀疑这个战场英雄有没有能力掌控法兰西。
其实,拿破仑本来是处于主动地位的,但他没有反思自己,也没有控制住自己,所以他完全让坏情绪主导了自己,结果让自己失利。发脾气是政治家最不成熟的表现,不论是什么人,都要有足够掌控自己的能力,在自己的情绪上添加一个“转换器”,让自己向有利的方向发展。
拿破仑的故事证明了情绪的巨大“威力”,它能让一个伟大的人物丧失尊严。而对于孩子而言,从小培养控制自我的能力有助于提高孩子的情商,为孩子的未来打造良好的心理。很多孩子都有乱发脾气的坏习惯,家长大多以“性格”为借口忽视了这一问题,而采取放纵、宽容的态度,这是非常不理智的做法。事实证明,情绪是可以调控的,为了让孩子保持冷静的心情面对挫折,家长应该教会孩子以下几点:
1.推迟动怒时间
当孩子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要发脾气时,可以让他先在心里数15下。下一次发怒之前,要改数30下,这样不断地延长动怒的间隔时间,就可以给孩子更多的时间保持理智和清醒。
俄国著名的文学家屠格涅夫,在每次动怒之前会先把舌头在嘴里转个圈,这样他就无法讲出话来,很多不必要的冲突也就得到了化解。
2.合理地宣泄不良情绪
一味地让孩子压抑自己的情绪并不是好现象,控制情绪不等于压抑自己,因为压抑最终的结果只能是使积怨越来越深。因此,家长要采取积极的态度帮助孩子找到合理宣泄的通道。如做运动、写日记、听音乐、看电影等方式,都可以成为转化情绪的好方法。
3.让孩子学会“理性升华”
著名的大文豪歌德,在自己失恋之后把所有悲伤的情绪转化到文字中,写出了著名的《少年维特之烦恼》;文学家普希金在得知自己娇美的妻子与他人发生婚外恋后,气急败坏地与情敌决斗,结果中弹身亡,成为了千古憾事。
两个截然相反的事例说明,越是情绪状态不佳的时候,越需要人们理智地思考。一件看似不好的事情,如果能正确地加以面对,就会成为人生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家长应该教会孩子调控自己的情绪,在生活中用理性去升华不利的现实,不要让懊恼、愤怒毁掉孩子原本存在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