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5011700000003

第3章 明神宗的定陵

明十三陵是当年明成祖朱棣夺取帝位,迁都北京之后,在方士的建议下,亲自勘探的一块“风水”宝地,是一个开创万世基业的“乐土”。这里环葬着明代13个皇帝的陵墓,是我国古代帝陵中保存比较完整的一处。十三陵自1409年开始营建,至1644年明朝灭亡,历经200余年,营造工程从未间断,陵区面积达40平方公里,定陵是其中的一座。

如果说明成祖当年选中昌平天寿山作为自己的万年寿宫是因为此地“风水”好,那么在明朝中后期,水利失修的北京昌平地区不时受到洪水的威胁,为什么明神宗的定陵还选择在这一代建墓呢?

定陵地宫如此庞大,它依据什么原理进行建造,又包含着什么玄机呢?

历史上明神宗以贪财而闻名,有人怀疑他将自己生平所聚敛的财富都带入了地宫,但事实上地宫中大部分地方是空的,并没有人们所想像的金山银海,定陵是否已被盗墓贼洗劫一空?

神宗皇帝古怪的睡姿是下葬时有意为之,还是因混乱而无意造成的?

@@◆一份报告泄露天机

1955年10月4日,国务院秘书长习仲勋的办公桌上出现了一份刚刚送来的《关于发掘明长陵的请示报告》,下面署名的是6位赫赫有名的人物:郭沫若、沈雁冰、吴晗、邓拓、范文澜和时任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的张苏。习仲勋觉得事关重大,立即批转给主管文化的陈毅副总理并呈报周恩来总理阅示。

消息传开,立刻引起了有关人士的争议。文化部文物局长郑振铎、中科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夏鼐认为,当时中国的考古技术水平还难以承担这样大规模的发掘工作,出土文物在保存和复原方面的技术也还未过关。主要发起人、当时的北京市副市长吴晗则表示赞成,并请郭沫若和邓拓在中央领导人面前多作宣传。与此同时,郑振铎和吴晗也间接地向中央提出了自己对发掘明长陵的不同观点。争论双方最后都把希望寄托在周总理身上。五天之后,有消息传来,周恩来总理已作出裁决并在报告上签字,他的批示是四个字:“同意发掘。”

考古工作者在长陵的宝城、宝顶上上下下勘察三天,找不到半点可供考虑的线索,经过研究决定:长陵规模太大,先找一个较小的陵墓先行试掘,积累了经验再动长陵。由于定陵的主人神宗皇帝是明朝统治时间最长的皇帝,在位48年,史料相对来说丰富些,另外,定陵营建年代较晚,地面建筑保存得比较完整,将来修复起来也较容易,因此定陵就注定要在考古学界引起轰动。定陵的开掘自1956年5月破土动工,到1958年7月底,清理工作基本结束。历时两年零两个月,以总计用工两万余、耗资40余万元的代价,终于使这座深藏了368年的地下玄宫重见天日。1958年9月6日,新华通讯社向世界播发了新中国考古学家发掘了第一座皇陵的消息,这引起了世界考古界的震动。那么神秘的定陵究竟是一副怎样的模样?这位玄宫的主人又是一位怎样的人物呢?

@@◆明朝亡国的“奠基人”

定陵的主人是谁,在历史上的地位如何呢?定陵的主人明神宗朱翊钧,是明穆宗朱载垕第三子,也是明朝极有争议的一位皇帝。朱翊钧于穆宗死后即位,在位48年,终年58岁,葬于定陵,在今北京市十三陵区。朱翊钧自幼就聪慧过人,读经史则过目不忘。6岁时,他见穆宗在宫内骑马奔驰,便上前挡道谏阻说,父皇是天下之主,单身匹马在宫中奔驰,倘若有一个疏忽,那可不得了。穆宗听后深受感动,随即立他为太子,自此更加喜爱这个孩子了。

隆庆六年五月二十六日,明穆宗病逝于乾清宫,六月初十,年仅10岁的朱翊钧即皇帝位,第二年改年号为“万历”。

明神宗的一生是矛盾的一生,他在即位的前10年奋发图强,在张居正的辅佐下,使明王朝的经济得到了空前的繁荣,在江南地区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中间10年由勤变懒;最后近30年万事不理。他始终掌握着朝政大权,在他的几十年统治中,没有出现大宦官专权的现象,这在明代不能不说是个奇迹,从这一点说,他绝不是一个庸人之辈。但他又缺乏明太祖、明成祖那样的雄才大略,加上他沉溺酒色、财货的病态心理,非但未能使明朝中兴,相反却把明朝推向绝境,因此后人评论:“明之亡,实亡于神宗。”

万历四十八年八月,神宗病逝,葬在他生前耗银八百万两修建的“寿宫”定陵。死后的庙号为神宗,史又称万历皇帝。

定陵的发掘,解开了历史学家的一些疑问,但这位生前做事异于常人、死后又备受人们非议的明朝皇帝,他本人及他的地宫留下的谜,始终在让人们猜测。

@@◆不吉利的吉地

整个明代,从朱元璋开始就特别地讲究“风水”,他的子孙当然也就发扬光大了这一传统美德。只是定陵在选址上,在当时看来就不是最好的地方,甚至引发了极大的争议,但最终还是选择了如今这块地方。这本身就是一个令人费解之谜。

万历十一年正月的一天,神宗朱翊钧对内阁大学士张四维等说,要去天寿山行春祭礼,并选择寿宫。

闰二月,神宗亲赴天寿山,又到东山口游览了圣迹亭,不久回到京城。神宗回京后,对钦天监提供的几处吉地不甚满意,八月,又令定国公徐文壁、大学士申时行、司礼监太监张宏同礼工二部官员再赴天寿山各处审视。视毕,徐、申二人认为,原择各处吉地,石门沟山坐南朝北,方向不宜,且堂局狭窄,“似难取用”。形龙山主峰高耸,叠嶂层峦,上峦圆润秀丽,水绕山脉动如蛇游,错落有致,形如出水莲花,案似龙楼凤阁,内外明堂开亮,左右辅弼森严。且龙虎重重包裹,水口曲曲关阑,诸山皆拱,众水来朝,诚为至尊至贵之地。大峪山主势尊严,重重起伏,水星行龙,金星站穴,左右四辅,拱顾周旋,六秀朝宗,明堂端正,砂水有情。此二处“尽善尽美,毫无可议”。其余诸处位次参差,砂水倾倒,委不堪用。因此建议:用形龙山,陵园方向取乙山辛向,略偏卯酉二分;用大峪山,取辛山乙向,略偏戌辰一分。大臣的意见只能供皇帝参考。神宗于九月九日借秋祭之机,亲赴陵域审视了形龙山、大峪山两个地方,初步选定营陵地点为大峪山,但他还要请示母后最后定夺。万历十二年九月,神宗奉两宫圣母之命,率后、妃秋祭山陵,陵祭事毕,来到九龙池、神仙洞、清凉洞等处游览。最后,神宗与两宫圣母登望大峪山,决定就在该地建陵。当时的大峪山还叫小峪山,神宗命改称为大峪山,与父陵后山同名。

十一月六日,陵寝破土动工。不料在开挖玄宫时,正当棺床的位置遇到了大如屏风的巨石。在我国古代的“风水”理论中,有“石山上穴”、“气因土行”之说,所以,挖出水、石均非吉兆。于是引起了轩然大波。在前次的卜选中,梁子琦因不赞同形龙、大峪二处地方,而自己所卜之地又未能列入名次,遂上疏参论礼部尚书徐学谟与辅臣申时行。其他大臣也为此争论不休,有主张改卜的,也有主张仍用大峪山,请勿改卜的。

神宗在这些玄而又玄的争论中如坠烟雾,但又苦于没有更佳的吉壤,只好下诏说:我祖宗山陵既卜于天寿山,圣子神孙,千秋万岁,皆当归葬此山,哪里有这么多好的地方!我的主意已经定下来了。神宗嘴上这样说,内心仍然满腹狐疑。万历十三年闰九月,神宗再次率后妃来到陵地,仔细阅视了黄山寺一岭、宝山、平岗地、大峪山等处,最终决定仍在大峪山建陵。那些反对在大峪山建陵的官员,有的被贬斥,有的被夺俸,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处罚。大峪山的陵工则在继续进行。围绕大峪山是否为吉地的争论事实上也没有停止,直到万历二十三年,定陵早已建成,诚意伯刘世廷仍上疏奏称“大峪山寿宫龙穴非真”,只是神宗未予理睬罢了。

明神宗为什么选择这样一处在当时许多人看来不吉利的地方建陵?按照明神宗自己的说法是:祖宗山陵既卜于天寿山,圣子神孙,千秋万岁,皆当归葬此山。这种说法似乎是出于无奈之举,因为昌平地区作为皇家陵区是明朝第二代皇帝永乐皇帝圈定的。但事实上,明朝自从明英宗的“土木堡之变”后,就一直受到外患的威胁,一直是采取守势,长城以北的蒙古人不时地进犯明朝边塞,就是当时的京师北京也不例外,在明世宗时两次受到战争威胁,甚至不时有大臣提出迁都。在明中叶后,昌平还不时受到水患的侵袭,甚至发生了浸泡皇陵的现象。为什么明神宗还在这风雨飘摇的时候选择这里?有人猜测说,明神宗顽固地坚持在这个大臣认为不好的地方建陵,是故意和群臣作对。神宗早期,正是张居正当政十年,国力有所增长,矛盾有所缓和,外患相对来说也还不太严重。张居正当政时对神宗管教比较严格,神宗也将张居正当做偶像。明神宗亲政后,发现张居正也有贪财受贿之举,心中崇高的偶像幻灭,按现在心理学来看,就产生了严重的逆反心理和报复心理,于是全面否定张居正的政策。这时被张居正所压制的小人就纷纷落井下石。但明神宗本身并不是傻子,而是一个极端聪明的人,他看穿了这班大臣居心叵测,觉得所有的大臣都是表面正经,实际是一心谋私,没有真正的爱国之人,也就是没有对自己尽忠之人。极端的失望导致神宗走向极端,后30年,神宗基本上不上朝理事,就是这种极端失望心理的发泄。正是因为如此,在最初选址的时候,神宗可能是出于无奈,在其后神宗也觉得不适合,但是大臣提出的反对意见越多,他却越是要坚持,这就是那种对大臣极端仇视的心理在作怪。但无论怎样,在出现“重大”不吉利的现象后神宗仍选择在大峪山建陵就成为了历史之谜了。

如果按万历一朝对定陵风水的争议来看,这块地方的确没有选好,神宗给自己的子孙和大明帝国“带来”的是一系列的灭顶之灾。当政48年的神宗一脚踏进坟墓,他的子孙就一个比一个命短。他的儿子明光宗朱常洛即位才28天,就因“红丸案”死得不明不白;孙子明熹宗又是一个变态狂,只会做木匠,大小事都交给败国卖家的魏忠贤,熹宗年纪轻轻最后坠水吓死;末代的崇祯皇帝苦苦支撑了十几年,大明帝国就土崩瓦解了。这时候距神宗踏进定陵不过才24年。

@@◆定陵核心的机密

定陵最神秘之处当然是它的地宫,定陵地宫是一种怎样的布局呢?

地宫墓室在地表宝城封土下面,前有砖隧道、石隧道、金刚墙,隧道连接地宫。地宫分为前殿、中殿、后殿与左右二配殿,全部为拱券式石结构,各殿间有石券洞相通,券洞前雕额枋、檐瓦,下做须弥座。各殿间有石门相通,门用整块白石制成,门上雕刻着九排门钉和铺首衔环,给人以威严的感觉。殿堂封闭时,用“自来石”顶门。前殿和中殿高7.2米,宽6米,长58米,中间由一个长方形甬道相连,地铺由江南御窑精工烧制的方形澄浆砖。后殿和两配殿地铺磨光花斑石。玄宫连同隧道券前后长87.34米,左右横跨47.28米,总面积1195平方米,相当宽敞。

地宫内,前、中、后三室特别高大而且尊居中路。中室陈设有神宗皇帝和孝端、孝靖二皇后的汉白玉石神座,形状与帝后生前所用御座相同。神座之前各有一套黄色琉璃五供,五供之前又各有一口嘉靖年款的青花云龙大瓷缸,内存有香油,棺椁安妥后点燃,名“万年灯”或“长明灯”。后殿长30米,宽9米,高9.5米,设有白石镶边的棺床。棺床中央放置皇帝和二皇后的棺椁,棺椁之上放有木质仪仗、铭旌等,周围散放玉料。26只装满随葬品的朱漆木箱和孝靖后的圹志分别放在棺床两端。棺床上有方孔,内填黄土,当是传说中的“金井”。左、右两配室长26米,宽6米,高71米,对称建于中室两侧,并有甬道与之相通,从建筑的体量、精致程度上略逊于中路三室,汉白玉棺床上也有“金井”,但无其他陈设。

定陵地宫出土的珍贵文物多达3000多件。其中有绚丽多彩的织品、服装,小巧玲珑的镶宝金质首饰,还有许多世间罕见的金器、玉器、瓷器等,都是研究明代工艺的珍品。

我们现在见到的地宫完好无损,人们就猜测,地宫石门在试掘时是怎样打开的?古时候,石门又是怎么关闭的?从《史记》以来大量文献记载,古代帝王墓室都设有伏火弩矢一类的防盗设施,定陵有没有呢?

定陵玄宫石门的打开方法,据当年发掘定陵的考古工作者介绍,定陵玄宫五室的七座石门,每座门的门扇里侧都有突起的石坎,门洞地面的中线位置也有凹进的石槽,玄宫在打开之前,顶门的石条(明代称“自来石”)就是上端顶在门扇的石坎之下,下端嵌在门洞地面的石槽内。定陵发掘时,考古人员受文献记载中“拐钉钥匙”的启示,用一根开口的铁质板条,从宽约3厘米的门缝伸进,将石条卡住后顶起,石门就轻而易举地打开了。

根据石门和石条形状分析,帝后入葬完毕,石门的关闭方法,可能是预先将一扇石门关严,然后将另一扇石门关到地面石槽里侧的位置,送葬人员在殿室里侧将自来石立起,下端嵌入石槽内,上端靠在门扇的石坎上,室内的人员从门缝钻出,其他人员在门外用拐钉钥匙将自来石卡住,使之不至因一面悬空而倾倒。然后回拉门扇,将门合严,自来石的上端就随着门扇的关闭,滑到石坎之下,石门便被自来石顶死了。可以想像,当时玄宫的设计人员,在如何关闭、开启石门的方法上,确实是动了一番脑子的。

定陵玄宫在发掘过程中,没有发现任何防范盗陵的弩矢、机关之类的东西。大概是因为,明代的陵区驻有庞大的保卫陵寝的军事机构,陵寝的安全可谓万无一失。明代的皇帝又自信其帝业会千秋万代,传诸无疆,因此,没有设置如上防范措施的必要。

@@◆玄宫布局的玄机

地宫又称玄宫,参观了定陵的地下玄宫,细心的人还会产生更多的疑问:定陵玄宫为什么要设计成前、中、后、左、右五室?五室的功用各是什么?这是明陵玄宫中的一种特殊形式还是基本代表了明陵的玄宫制度?为什么那么多的房间都是空的?对于这些谜,有关专家作了一些初步的推测,基本上可以解释其中的某些谜团。

专家认为,定陵玄宫设置成前、中、后、左、右五室,有源远流长的依据。据《明世宗实录》记载,嘉靖十五年五月,在讨论永陵营建规制时,明世宗曾说过,长陵等陵地中宫殿、物品等如仿九重法宫来修建,人力物力花费太大,最好把这些都省去不用。由于大臣们的建议,才得以“稍存其制”。所谓“稍存其制”,依当时背景分析,不过是儒臣的文饰之辞,实际上就是仍然仿照九重法宫营建。文献记载,定陵仿永陵修建,玄宫建筑自然也不例外。定陵玄宫九重法宫式的布局正说明了这点。

那什么是“九重法宫”呢?“法宫”一词最早出现在《前汉书·晁错传》,其中说:尧舜禹等五帝明察秋毫,他们的臣子没有人能够赶得上,所以重大事情都由他们亲自处理,处理事情的地方就叫做“法宫”。可见,法宫在古代是指君王日常居住和处理政务的地方,即路寝正殿。冠之以九重,则更明确为天子路寝的正殿。当然,明世宗所说的“九重法宫”,是指明代的九重法宫,即北京紫禁城内的皇宫内廷建筑,而不是夏、商、周三代及其以前的九重法宫——明堂或路寝建筑。

古代儒家对明堂或路寝建筑的具体形制,有过“五室”、“九室”,“单层殿式”、“重楼式”等各种争论,但认为明堂或路寝建筑平面是一种纵横各为三数的“井田”,亦即“九宫”格局,却是西汉以来诸儒无异议的。

明朝皇宫的总体布局,前朝、后寝建筑的布局均隐约可见这种格局的影子。北京皇宫,面朝后市、左祖右社的布局方式无疑仍是古都井田法的体现。明朝的紫禁城,中路有三大殿即奉天、华盖、谨身殿,嘉靖时改名为皇极、中极、建极殿,左有文华殿,右有武英殿;后寝建筑,中路有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左有东六宫,右有西六宫,实际上都是儒家经典中明堂或路寝建筑所遵循的“九宫”格局。所以,明永乐年间翰林侍读李时勉的《北都赋》认为,宫殿的建筑模式,数量的增加或者减少都要符合皇帝定下的规矩,模式必须遵照明太祖立下的制度。天启年间,礼部右侍郎蒋德璟的《三殿鼎成赋》中记载:皇极殿的门焕然一新,巍峨庞大,但仍然和中极、建极殿连接在一块,这好像太乙之宫,前有太乙,后有钩陈,这实际上就是映照紫微星座的三颗星。所以,皇宫中的主体建筑实际上是与天象对应的。

我国古代推崇“事死如事生”的礼制。古人认为,人死了,灵魂还在,还和生前一样,有饮食起居等各种需求,因而,帝王的陵寝建筑一般也多反映其生前所居宫室的某些形式和特点。定陵玄宫五室的布局方式也同样反映了明代皇宫,特别是皇宫内廷的布局方式。其中,前、中、后三室,象征帝后生前所居住的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左右侧室象征妃嫔所居的东六宫和西六宫。不过陵墓有陵墓的自身特点,对生前居住的宫室只是象征而不是原样照搬,因此,前、中、后三室中,以后室(明代称为“皇堂”)为主,内设棺床,安葬帝后棺椁。左右侧室因象征妃嫔所居,也设有棺床。

按照这种解释,地宫左右侧室是妃嫔所居,但定陵地宫左右侧室却是空的,这又作何解释呢?这不但使现代人颇为疑惑,就是古人也有误解和猜疑。由于玄宫后室和左右配室都有为停放棺椁而设的棺床,明代明英宗的钱皇后又是从裕陵宝顶左侧的隧道葬入左配殿的,因此,从古时候起,就有人误认为,左右配殿是为皇后准备的。如明朝末年谈迁在《枣林杂俎》中记载:定陵掌管工程巡视的人说,寿宫五室,中三间留给皇上用的,房子四周用铁索围起来,用大铜缸注油。左右室通门,等待中宫和即位的皇帝的生母。但定陵发掘的事实证明,帝后的葬处均在后殿。万历二十五年三月,敬妃李氏病故,神宗还打算把李氏葬入定陵玄宫右配殿,内阁大臣张位、沈一贯提出反对意见。他们认为寿宫是国家万年储祥吉壤,灵气萃钟,不应该随便打开使灵气外泻,在祖宗时,也没有妃嫔死后埋入地宫的先例;同时认为,玄堂的旁边,制设左右侧室,推算最初的本意,或者是用来给各妃做陵寝,但从来没有这种陪葬制度,臣下不敢开此先例。显然,张、沈二位大学士,并不是否认左右侧室为妃嫔而设,而是基于“风水”观念的考虑。如果一个敬妃李氏葬入配殿,其他妃子死后葬不葬?如果葬入,频频开启玄宫,岂不泄漏山川灵气?神宗觉得有理,最后决定把敬妃葬在了银钱山脚下。这大概就是玄宫左右配殿没有妃嫔入葬的原因。另外明穆宗时期的史料记载,礼部会议永陵一帝三后葬、祔情况时,也有“似当依次列祔”之说,说明按照明朝的礼制,帝后本应同葬一室。

由此可见,定陵玄宫的五室三隧制度,应是明代陵寝的基本制度。当然这些解释和推测,一个最致命的弱点就是,它们都只能建立在对定陵本身这惟一一座已经发掘的陵墓的资料上,也就是说是孤证,还需要其他证据来证明。因此在没有发掘其他陵墓来证实之前,这所有的问题都只能说是暂时的谜底。

@@◆“卧如北斗”是明代皇帝特有的葬姿吗

1956年,在考古学家夏鼐的主持下,新中国建国以来最重大的一次考古发掘在北京十三陵定陵开始。经过一年的艰苦努力,神宗皇帝的棺椁终于呈现在考古队员面前。在揭除了11层衣物被服后,神宗皇帝真容毕露。这具遗骸并不像人们通常见到的那样仰面朝天地躺着,而是呈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右侧姿态:头部稍向右偏,左臂下垂,手压在腹部,右臂向上弯曲,手放在头部右侧。脊柱上部也向右弯曲,左腿伸直,右腿微屈,两脚向外撇开。

与此同时,在定陵中发现的神宗皇帝两个皇妃的埋葬姿势也是侧向右边。据考古专家解释,在古代夫妻合葬墓中,妇女屈肢侧葬并不少见,这反映了父权制统治下,妇女屈从丈夫的不平等待遇。但是像定陵这样皇帝皇后无一例外地侧向右卧,则显然不可用通常的男尊女卑来解释。

半个世纪过去了,但是神宗皇帝的葬式为何采用“仰面朝天,右手扶着自己的面颊”的怪异姿势,一直是个未解之谜。

最近随着明孝陵考证的深入,有学者认为,古人以紫微星垣比喻皇帝的居处。“北斗七星”在古代被认为是极星,指向正北,位于天空中心,在星宿中属紫微垣。古代常以星象变化预测人事吉凶,紫微垣对应的是人间帝王,是帝星所在,所以极星北斗又被认为是天帝居住的地方。封建皇帝认为自己是上天派到人间的主宰,自称“真龙天子”,信奉“君权天授”、“天人合一”的思想,视皇位为“天位”,并时刻把自己的行为与天机联系在一起,每当天空有变化时,他们便“自省”,反省自己哪些地方做得不对。基于这种思想观念,他们将死视为“升天”,所以皇帝死了也就意味着到北斗七星上去住了。而从古代“风水”学的角度来看,这种“北斗七星”式的S形葬式最能够“聚气”。基于这些原因,历朝帝王的陵墓大多反映着其生前所居宫室的某些形式和特点。除此之外,在陵墓选址上也与天象有关,陵址的前后左右要有山,象征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以山象征天上的星座,而皇帝的陵则位于星座之间,自然皇帝也置于天宫之上了。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的陵墓孝陵,主要建筑走向就呈北斗七星布局。孝陵因地宫未发掘,反映的是陵寝地面布局,已发掘的明定陵地宫的布局既是仿生前皇宫模式,也是源于天象。按照“事死如事生”的观念去分析,皇帝死后,也需要生气,“北斗七星”式这种S形葬式能够“聚气”,有了生气,就有了万物,预示着子孙万代繁衍旺盛。如果依此而论,帝、后的葬式源于天象是有一定道理的。

但是,这仅仅是一种推测,据史料记载,明神宗的丧葬过程出现过许多意外现象,明神宗是在一片混乱的过程中下葬的。

万历四十八年四月六日,孝端皇后王氏去世,神宗按礼部所请命将王氏安葬玄宫,同时命工部尽快更换定陵隆恩殿里那根稍有腐朽的金柱。五月二十五日,换装金柱动工。六月九日,开挖定陵玄宫隧道。七月二十一日明神宗病故。嗣帝光宗朱常洛即位后开始筹办神宗和孝端皇后的丧礼。他根据内阁所拟的四个陵名,钦定父皇陵寝为“定陵”,又定神宗和孝端后梓宫发引日期为该年九月二十八日。然而,大礼未行,光宗于九月一日命丧九泉。

皇宫里丧事一桩接一桩,神宗和孝端后的梓宫发引却仍按期举行。二十八日,孙如游等24位官员被熹宗任命为护丧提督大臣。由于棺椁沉重,举动困难,直到近午才刚出大明门。奉命抬棺的8000营军都不惯抬行,杠索也时有损伤多次更换,以致沿途时时耽搁,入夜时分才刚刚抵达德胜门。护丧大臣为不误葬期,传示五城,添派600人夫,梓宫始得继续前行。次日夜,梓宫至巩华城,拖灵龙木即抬举棺椁的主杠突然被压断,棺椁的右一角坠地。等到内官为神宗和孝端后行“尚食礼”时,典仪人员连呼“献爵”,竟无人应声。十月三日,帝后棺床按期葬入玄宫。从1957年定陵玄宫被打开时的情况看,棺床上随葬器物箱上还有绳索的痕迹,有的木杠还没有撤下,说明帝后入葬玄宫时秩序是比较混乱的。在这个混乱的过程中,尸体的姿势完全是可能改变的。

神宗皇帝古怪的姿势,到底是像专家所推测的那样呈北斗七星状以聚气,乃下葬时有意为之,还是因为混乱而无意造成的,这恐怕要等到明朝其他皇帝的棺椁打开才能得到证实,在这之前只能是一个谜。

@@◆相关链接

1.定陵是明代第十三帝皇帝朱翊钧的陵墓,同葬孝端皇后王氏、孝靖皇后王氏。位于十三陵区中部偏西,大峪山下。陵墓于万历十二年动工,历时6年完成,万历四十八年入葬,共耗用白银八百万两。

2.据《泰昌实录》记载:葬神宗皇帝及孝端皇后时(孝靖皇后比神宗皇帝早逝九年,已入葬于天寿山东井平岗地)仅抬杠军夫就多达8600人。一路上绳索常有损坏,不断更换。棺椁到巩华城时(今沙河),抬棺椁的木杠有断裂声,右边一角曾坠地。

3.1959年9月,定陵博物馆正式宣告成立。定陵博物馆现在可以参观三部分内容:一是地面建筑;二是地下玄宫;三是出土文物陈列。

同类推荐
  • 神三之搞笑指挥

    神三之搞笑指挥

    我,荀真!打钱!对,没错,就说你呢,陈曦!
  • 大汉箭神

    大汉箭神

    少年强,则大汉强!这是一个侠气纵横,意气风发的时代。胯下千里马,掌中宝雕弓,匹马踏匈奴,三箭定天山。功名自当马上取,大汉雄风万里扬。
  • 大晋帝国第一人

    大晋帝国第一人

    一个金融人才,意外穿越到一个完全不同的时空。仗义英侠出华夏,剑指苍穹问九州。天下归心如我愿,涯海与伊笑江湖。……《仗剑天涯》,属于宋书辰
  • 发个红包去古代

    发个红包去古代

    历史系大三学生王磊,在夜里给昵称叫“古代”的微信好友发了个一分钱的红包,等到这个微信红包被拆开后,他立马就两眼一闭晕厥了过去。等到他再一次醒来的时候,却发现自己竟穿越到了一个不知今夕是何年的古代,开启了他成为一个古代人妙趣横生的穿越之旅!
  • 朕的大汉系统无三国

    朕的大汉系统无三国

    刘少臣重生东汉成为灵帝,竟是灵帝驾崩当天。什么?朕的大汉。。亡了?“叮!恭喜宿主获得武将礼包。”“末将于禁,愿为大汉世代赴汤蹈火。”“叮!恭喜宿主获得每日,周,月,年礼包。”“叮!恭喜获得金蛟霸王枪。”“恭喜宿主获得额外属性,增加属性可增加到各种天赋树上。”从此灭黄巾,诛董卓,擒袁绍,抗匈奴。
热门推荐
  • The Quaker Colonies

    The Quaker Colonies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晚风扰乱她的发梢

    晚风扰乱她的发梢

    介绍不来逗号凑数,,,,,,,,,,,,
  • 皆魔

    皆魔

    【众生念念,举世皆魔】【点击阅读,有你所要】Q群:119165228
  • 129师谍战传奇之锄奸十杀令

    129师谍战传奇之锄奸十杀令

    取材自八路军情报工作史上真实历史资料,首部揭秘八路军129师谍工传奇的特工悬疑小说。“一刀杀、二枪杀、三石杀……”漳河城突然出现的一纸“锄奸十杀令”,不仅惹得漳河城内外汉奸谈之色变,内心惶惶,而且,也引得日军宪兵队特高课、侦缉队、伪警备队、驻城日伪军倾巢出动,并惊动了日军驻华北方面军司令部最高长官多田骏,派出了特使池田一郎大佐,想方设法抓捕八路军高级特工“武曲星”。这是八路军一二九师情报卧底与日军特务机关展开的一场高智商的较量,阴谋与智慧、栽赃和谣言、借刀和策反、欺诈与心计……在敌我秘战中,充满了惊心动魄的对决与较量。最终,正义战胜了邪恶。
  • 无限告白循环

    无限告白循环

    不停地告白,不停地失败,不停地循环。在N周目之后,木村彦再次踏上斩断循环的结局。“这次,我一定要告白成功!”
  • 最三国第3卷

    最三国第3卷

    《尘埃落定》是《最三国》系列的第三本,也是最后一本,延续前一本的叙事,并《最三国(第3卷):尘埃落定》中真正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刘备在取得西川之后,庞统由于对诸葛亮的猜忌而死于落凤坡。诸葛亮不得不让关羽留守荆州,带领张飞、赵云赶去支援刘备。刘备随后收服马超,取代刘璋统治益州。但是关羽却大意失荆州,落败身亡。
  • 楚云夭

    楚云夭

    她是楚国少尊主,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他是一品大臣之子,原本毫无交集,一日,她灭他府,做他师。开始不是不厌恶,可是愈接触他便愈好奇,好奇真相,好奇她。时间推移,所有真相浮出水面,这时他早已对她情根深种。他道,楚云夭,你躲不开。他言,此命尚存,此心不改。是的,不改而非不悔,他从未悔过。你想守着世人,我便来守着你。她眯眯眼,躲不开,那便……扑上去吧,顺便好好教导教导自己这个欺师的徒弟。楚云夭:你这个欺师灭祖的东西楚柯:是吗?楚云夭:……
  • 禁锢灵魂

    禁锢灵魂

    ‘天道世界’这个以神话传说为蓝本的‘虚拟世界’将全世界所有的人类联系到了一起.许洛,一个从小学习古拳法的青涩少年,在这样一个神奇的世界里书写出属于自己的武道传奇!一步一步登上强者之巅!神话传说可以有!历史人物可以有!绝世武功也可以有!修真魔法更可以有!绝色美女?这个还用问吗,一定会有!
  • 回魂惊悚

    回魂惊悚

    一个原本普通的少年因为一次意外被恶灵给害死了,到了地府后因为一个道士的误打误撞,意外的进入了时空隧道。因此进入到了非常神秘的世界从而开始了一段惊心动魄的路程最终返回到了正常的世界
  • 他曾是个少年

    他曾是个少年

    当这个城市的梦越来越少时,青春时期的回忆,简直就是一场美梦。这时,周选拿着扫把的手被一只很有力的大手给抓住了,她吃疼了一下,愤怒的转过头,瞪着那只手的主人,“我去,谁啊?!”这一转头是她这辈子最后悔的一次:我这么丑,他那么美。周选从来不知道原来一个男生在阳光下居然可以比女生还好看,这被她们嫌弃的要死的校服在他身上就那么合身,帅气的光圈直接要把周选吞噬了,她从来没有这么近距离的看一个男生,还是一个这么帅的男生。她觉得她的脸瞬间就着火了。他皱着眉头,另一只手把她爪子上的扫把拿下来,说:“小胖妹,下次抡扫把之前记得看看周围有没有人。”她以为我这辈子只会喜欢他,却不曾想,原来小小的心房能装得下两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