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5180400000011

第11章 学佛是怎么事(4)

此外,修心可分为救果与慎因两方面。救果就是根据佛法来扫荡过去已经熏成的旧日习气,所谓“随缘消业”;慎因就是审慎今后自己身、口、意三方面的活动,勿再颠倒昏迷,乱作乱为,以免再增新习气,所谓“莫再造新殃”。假使只注意除过去的习气,而不战战兢兢改造其现在思想行为,那末正象服药而不忌食,病终不得痊愈,苦终无由解脱。所以持戒实是学佛的基础。学佛的人,无论修什么法门,必须注重戒律。云栖大师说:“持戒为平地,禅定为屋宅,能生智慧光,次第得明照,定慧力庄严,万行为具足,乃至成佛道,悉由戒为本”。《梵网经·心地品》说:“一切有心者,皆应摄佛戒,众生受佛戒,即入诸佛位。”我们假使能语默动静合乎戒的规律,那末圆明妙心自然应现;同样,如果能心地清净,杀、盗、淫、妄等恶行也无从发生。所以能真实摄心,内外一如的,是真持戒!

乙扼要介绍几种主要的修法

佛法本来不必多,但我们既然谈到佛法的实践,为了适应各个不同的需要,觉得有将主要几种下手修持的方法,作一简明、扼要介绍的必要。读者可估计自己的根性,看哪一法和自己的兴趣相近,就可选择来修持。但必以专一深入为主,等到日久功深,自有互会融通的一日,假使以贪多为得,必将一事无成,这点是非常重要的。

1.参禅

禅宗一门,是佛法的骨髓,但以心印心,原不是言语文字可以表达。过去佛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那时大家都默然不识,只有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互相默契。当时佛说:“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因此迦叶尊者,是禅宗的初祖。中国的禅宗初祖,则是在梁时到中国来传法的达摩大师。自达摩大师传至六祖惠能,禅风鼎盛。那时悟入的方法,一般都是直接指点当人本心,使他明悟,往往只要一言相契,便直下承当,并不须许多言说。我们可以举下列几个例子,作为榜样:象二祖慧可曾向达摩初祖说:“我心未宁,乞师与安。”初祖说:“将心来,与汝安。”但心原是幻生幻灭不可得的东西,怎么拿得出来,所以二祖半晌说:“觅心了不可得”。初祖便说:“我与汝安心竟”。二祖从此有悟。又象四祖道信,在十四岁时,到三祖僧璨处求道,说:“愿和尚慈悲,乞与解脱法门。”三祖说:“谁缚汝?”他说:“无人缚。”三祖说:“何更求解脱乎?”他便于言下大悟。又象六祖教惠明“屏息诸缘,勿生一念”之后,说:“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惠明也于言下大悟。可见古人是怎样简切了当。三祖《信心铭》说:“一切不留,无可记忆,虚明自照,不劳心力,非思量处,识情难测。”黄檗禅师《传心法要》说:“世人不悟,只认见闻觉知为心,为见闻觉知所覆,所以不见精明本体,但直下无心,本体自现。”又说:“学道人若不直下无心,累劫修行,终不成道”。大珠禅师《顿悟入道要门论》说:“但知一切处无心,即是无念也。得无念时,自然解脱。”我们平时,其实也常有这种无念境界现前,可惜一般人都随便忽略过去,顷刻之间又万念俱生,不曾一把抓住,“啊!原来就是你”,来亲自体验一番。我们知道心念既是有生有灭的东西,那末一定有前念已灭,后念未生的一段光景。当前念已灭,后念未生,这中间究竟是怎样的?假使我们能这样细细一参,去悟心一门,也就不远了。(以上,“但有言说,都无实义”,如果读者能当下体认,便瞒你不过。)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禅宗一门,惟论见性,直指人心,承当便了,本来无所谓参话头与疑情,但后来由于人们妄想太多,根机日钝,不能直下见到,往往互弄机诈,说口头禅,因此祖师们才不得不各出手眼,教人以参看话头的方便办法。所谓参话头,就是把一向朝外奔驰的心念,回转来反照参看一句足以使人发生疑情的话头。对于这一话头,能越疑越好,所谓大疑大悟,小疑小悟(若疑情发不起,是因为发心不真切。)由于用这一极强的慧力来照顾追究,功夫严密而紧凑,自能得力不少。所以参话头,实是悟心的妙法。所参的话头很多,象“万法归一,一归何处?”“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如何?”“无想无梦时,主人翁在什么处?”“念佛是谁?”等等。其中以“谁”字话头,一举便有,最易发起疑情。

参的办法究竟怎样呢?虚云大师说:“如问念佛的是谁,人人都知是自己念。但是用口念呢?还是用心念?若用口念,死了还有口,为什么不会念?若用心念,心又是什么样子,却了不可得。因此不明白,便在“谁”字上发起轻微疑念,(“念佛是谁”四字,以“谁”字为重心。)切不要粗,愈细愈好,随时随地单单照顾住这一疑念,(象流水般不断地照顾下去,不生二念。若疑念在,不要动着它,疑念不在,再轻微提起”。这里必须注意的,就是参话头并不是将话头象念佛一样,一句顶一句的念;也不是象猜谜语般,反复思量卜度,研究道理;也不能有想开悟、求智慧等念头,总要将一切凡情圣解一刀两断!只是回光返照,全神贯注在这疑念上,勿间勿断,勿令驰散。妄想来时,由它来,不去理它,只以觉照的力量,钉住疑念。初参的时候,必定断断续续,忽生忽熟,渐渐参看纯熟,功夫成片,不疑自疑,这时尘劳妄想,也就不息自息。这样以长远心,追逼到山穷水尽之处,一旦瓜熟蒂落,一念顿歇,便能亲见湛然寂照的本性。然后从所悟的本体,起观照的力用,在一切生活日用上,锻炼打磨,能扫除一分习气,便增加一分定慧;能消融一分境界,便获得一分自在,这样真可谓尽学佛的能事了。

2.观心

观心一法,是修心的要务,一切大乘经典所说的,处处不离般若,正是处处不离观照。由于我们平时不能一念回光来返照自性,终于使妄念象脱缰之马一般,奔驰不停。现在我们用自性来照于自心,是伐木断根的根本办法。所以《涅盘经》说:“能观心性,名为上定”。《大乘心地观经》也说:“若能修习深妙观,惑业苦果无由起。”观心的方法,初下手时,是要随时随地放下一切妄想杂念,是、非、善恶都不思量,直下细细静看自己当下的心念。这时但见念头忽来忽去,幻生幻灭,切不可分别执着,也不可随它流浪,又不可着意遣除,因妄念本空,原是无可遣除的。我们只要平心静气地细细看察,妄念被自心所照,当下便能湛寂不动,以至自然化于无形。但在初观的时候,往往易于忘记,所以必须多练,每日至少须起观数十次,自可逐步纯熟。观至中途往往一念起后,力量甚大,有盘桓三四日不去的情况,这正是习气种子在内翻动。这时我只一味观照,不去管它,毅力坚强,埋头忍受,用“不取不舍”的办法。用功久久,就会觉得妄念不流,心地空净,寂照同时、灵光独耀。这种观心的道理,简要的说来,能观照的智,就是般若,被智所观照的境,就是无明;但无明原是依于真如而起,所以观无明妄心,就是观自性清净心。这样以般若熏于无明,正象以日光照于坚冰,照得时间久了,没有不分分融泮而消归于自性的。又观照般若是始觉,实相般若是本觉,由回光返照的始觉,逐步息妄显真,观力愈强,定力愈足,定慧互资,则始本合一,如珠吐光,还照珠体,诸妄既息,寂照现前。这正是《圆觉经》所说:“圆照清净觉相”的办法。所以观心一门,《大乘心地观经》说是“入如来地顿悟法门”。

其次,关于止观法门,当然是以天台的圆顿止观,系缘法界(止),一念法界(观),初后不二,行解俱顿,为尽善尽美。因此,我想来扼要介绍一下关于台宗一心三观的初步修法。《摩诃止观》开所观之境,共有十种,在十境中,先拣定阴入境中的第六意识为所观之境,因为第六意识是我们的妄想,日常现前,为生死的根本,所以必须从第六意识下手观起。此外,立能观的方法有十乘,在十乘中,以观不思议性德最为圆妙,这性德有即空、即假、即中的三方面。自性不生不灭。本来空寂,叫做真谛;自性应用无尽,具足妙假,叫做俗谛;自性即空即假,而又非空非假,叫做中谛。这三谛,实际上就是一谛,一谛就是三谛,是自性一物的三面,圆融而不可分离。在这三谛圆融的自性中,自然具足百界千如的三千诸法,这三千诸法,包括尽了世间出世间的心物、因果、性相、体用等等一切诸法在内。我们日常一念之间,三千诸法,同时具足,既不是本无今有,也不是前后纵横,而是即空即假即中,不可思议。现在下手修观,就在这性德不思议境上,起空假中的三观之修,用横竖四句推理检点这性具三千的道理。所谓横四句就是推检这性具的三千诸法,究竟是我主观的自心所具备的呢?还是客观的诸缘所具备?是心缘和合而具备的呢?还是无因自然而具备?若说是自心所具备,自心的生起,必有待于外缘,这样,心尚不可得,怎能具备这三千诸法?若说诸缘能具诸法,那末诸缘本来与我无涉,怎能具有这三千诸法?若说是心缘和合而有,心缘还没有和合前,既各各都不具有,和合时又怎能真有所具?若说无因自然而有,无因就等于空无,既空无又怎能具足诸法?这样用上列四句来推检,来挖根,就可知一法尚不可得,怎么会有三千诸法呢?所以《中论》说:“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在推检过程中,如果有一句相应,就能使六识妄想入于空寂,那时可不必再用其他各句;若不能入寂,可再用各句一一推检,乃至用竖四句(就是一念心灭生三千法呢?还是一念心不灭生三千法?是一念心亦灭亦不灭生三千法呢?还是一念心非灭非不灭生三千法?)及亦横亦竖、非横非竖等句推检,必使妄想入于空寂为止。若果能一念澄澈,当下湛湛寂寂,万念俱空,这叫做一空一切空的不思议空观,照于不思议的真谛境。恰当空空寂寂时,便顿了自性中原本具足的一切诸法,并不象木石般冥顽不灵,所以能妙用无尽,法法全彰,这叫做一假一切假的不思议假观,照于不思议的俗谛境。又正当诸法宛然时,即照而寂,却当体全空,即寂而照,却法法具备,这样非空非假,即空即假,这叫做一中一切中的不思议中观,照于不思议的中谛境。但以上所说,由圆具三谛的本性,起圆具三观的妙修,所说似有次第,实际上并无先后,行起解绝,唯寂唯照。假使能蓦直照去,则圆融三观,一时现前。能观的心与所观的境相冥合,则破见思、尘沙、无明的三惑,证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的三智,而成般若、解脱,法身的三德。那时自性体、相、用的三谛妙理,就全体显现。虎溪大师说:“境为妙假观为空,境观双忘即是中,忘照何曾有先后,一心融绝了无踪”。所以叫做不思议的妙观。假使观这识阴等境不能悟入,可再用能观的十种法,历其余所观的九种境,一一观之,就是所谓“即境观心”。读者欲知详细,可研阅《摩诃止观》十卷。

以上所述两种观法,下手方法虽有不同,究竟理趣,殊无二致,学者可随性之相近,择一专修。不过《摩何止观》广博深细,初学和事忙的人,恐怕难以下手,那末不如修第一种观法,较为简切了当。

3.修密

密宗修法的特征,是以口持真言、手结印契、意作妙观(观于有相无相两种曼荼罗。曼荼罗的意义是轮转圆满具足,是学者观想的对象。)的三密相应(瑜伽)为妙行。由于行持时,以本尊的清净三密(咒、印、观)加持于我们身口意的三业之上,互相融会涉入,一体不二,自力他力配合,使我们的身口意都入于不思议境界,便能迅速转变我们第八识的有漏种子,发起本有的无漏种子,(《成唯识论》卷二,明无漏种子,法尔本有,不从熏生。)开发佛知佛见,而成清净光明的净菩提心。法门的特殊优胜,自不是未修密法者所能知。藏密的传承,有宁玛、噶居、萨迦、格鲁四派。自莲华生大士入西藏以后,为藏密宁玛派(红教)奠定了基础。他的教旨是依秘密莲华部心义建立,以部主阿弥陀如来所得妙观察智为本智。但莲华部含摄的种类既广,其修证方法,也各各随其本尊的体相而有差别,不过旨趣还是一样的。红教修持方法,最称完备,因效力很大,如果传给不适当的人,流弊很多。自后有格鲁派祖师宗喀巴,出而整理教法,于是有黄教的建立。两教的修法,本质上没有多大差别,因为考据黄教的渊源,亦是秉依龙猛(即龙树)所传的莲华部法;且教规同以护持自他清净菩提心为主。不过黄教更趋重戒律,以真实成就莲华部清净光明的本旨。以上是关于密宗的一些基本情况。

密宗的修法可分为四部:一、事业部,就是做息灾、增益等的护摩事业;二、行持部,就是修初步的观想行持等;三、瑜珈部,就是依法修持的三密相应;四、无上瑜珈部,这是四部中最高深的一部。无上瑜珈又可分为三等:一、大相应(嘛哈约嘎),就是以真言加持,入妙明境界:二、圆满相应(阿努约嘎),就是行者本身即妙明境界;三、大圆满相应(阿底约嘎),其中包括大圆满心要及心中心层层入深的修法,到这里法界全是一心,含融万法,心佛一如,一切圆满,归功无碍。由于密宗的受法,依照一般规定,必须经过轨范师灌顶的手续,而且各有印咒,这里无法作具体的介绍。但是,我们可以约略谈一谈,依于大藏经秘密仪轨《佛心经品亦通大随求陀罗尼》(二卷、唐菩提流志译)所说,无相密乘心中心的修法,以备有缘学者的参考。这一法共有六印一咒,每印须修八座,每座须坐足两小时。六印修满后,专修第四印及第二印(修第四印,可助生极乐),一切仪规,都是很简单的。修时规定在两小时内,口持咒不停,手结印不散,意则一切不管,不取于相,念头起时不去理它,一心只顾到持咒。这样依法修持,因有咒印奉持,所以不落于空;因咒印没有道理可说,所以也不着于有。不空不有,左右挟持着这个心,念起随来随扫,随扫随空,扫至无可再扫,自然就证入三昧。因此,根性利的,经过四五百座的苦行,就能点开心要,由体而起慧照的妙用。那些平日定力不足,修禅净等法门不能相应的人,可以修这个法,因为在二小时内,如钻木取火地不断修持,就能迅速地改造无始以来的浮滑习气,得定开慧,有一定的把握。所以《佛心经》说:“若持心中心,速证无生忍”。又说:“末法众生,障深垢重,非此妙法,无由得除。”诺那大师曾赞叹这个法门为无上密乘。可惜受法的机会颇难,这也是各人因缘的不同吧!

4.念佛

同类推荐
  • 每天读点星云大师全集

    每天读点星云大师全集

    本书内容包括星云大师谈禅净、星云大师谈生活、星云大师谈事业、星云大师谈职场、星云大师谈人生、星云大师谈智慧、星云大师谈修身、星云大师谈幸福等。
  • 心经

    心经

    《心经》作为般若经的浓缩本,“缘起性空”是其核心思想,但又进一步从“对外扫相”和“对内破执”两个角度去讲“空”。《心经》是以“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来对外破五蕴身,以“心无挂碍”来破心执。
  • 顿悟开承地

    顿悟开承地

    本书是中国禅都文化丛书之一,讲述惠能不仅是佛教禅宗派的六祖,是佛教的一位大师和领袖,而且是中国禅学文化的创始人,是中国和世介思想史、哲学史上重要地方的思想家、哲学家。特别是,他创始的禅学文化,典型地体现了珠江文化的传统特质,尤其是在中古兴旺时期的思想文化意识,体现了珠江文化在古代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标志着珠江文化与黄河文化、长江文化的明显区别,创造了与孔子的儒学、老子的道学并驾齐驱、广传天下的一套完整哲学——禅学。
  • 虔敬的行走:一个穆斯林妇女的朝觐手记

    虔敬的行走:一个穆斯林妇女的朝觐手记

    这本日记以朝觐为主线,贯穿了作者的心路历程、思想感悟,以及有关朝觐的教法规定、有关伊斯兰的历史。
  • 禅师读红尘:写给都市人的枕边幸福禅

    禅师读红尘:写给都市人的枕边幸福禅

    《禅师读红尘:写给都市人的枕边幸福禅》最大的亮点在于它是用佛陀的话解读或者解答的一些现代都市里最棘手、最热门、最时尚、最前卫、最隐私、最尖锐等的话题。比如禅师对贪污、疯狂玩微博现象、婚外恋、奢华假日游、富二代、拜金女、明星绯闻等等问题的看法。它是用传统的观点阐释和解答新颖的问题。相对于较多的传统佛学类出版物来说,它的话题新颖,与时效结合紧密。市场上很多星云、弘一、证严等法师本人的著作《舍得》、《宽心》等以及写他们的著作《禅的行囊》、《禅心莲韵》等销量都很可观,相信将传统的畅销作品融入新的话题会更加有卖点。
热门推荐
  • 十年之约之爱你无悔

    十年之约之爱你无悔

    女主角上官依殤,拓雅娇,席蕊馨是三位四叶草以及与三小只的偶遇他们会擦出什么样的火花呢?一段爱情故事让我们一起期待吧里面会有虐的哟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终极宇宙中心

    终极宇宙中心

    公元2222年太阳突然极速的衰老,全世界开始寻找解决方法,几个高中生独自研究出时空穿越器,本想利用时空穿越器来躲避太阳衰老,可是发生了许多奇怪诡异之事,最终发现宇宙秘密!
  • 转苍穹

    转苍穹

    李苍玄本是个将死之人却意外活了下来,却属性丢失成为家族弃子……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灭世之星

    灭世之星

    别人的生命有限,他偏活出无限,就如恒星,永不熄灭。沧海变桑田,唯有他不眠不休,轨迹不改变,太阳是他的背景,衬托他的身影,黑洞是他的前景,遮掩他的神秘,像一束光线悬挂在宇宙间,藏在这颗发光星体中的是毁灭?还是新生?谁都无法解密,这场灭世之谜!
  • 我曾经最爱的你

    我曾经最爱的你

    我是许芊雅,我一直在等一个人,可是我的爱人啊,你为何一去不复返,哪怕是一个灵魂也好……真相?目的?所有的温柔都是别有目的,恭喜你,成为了最可悲的那一个……替身
  • 都市策划者

    都市策划者

    郑重声明:本书时代背景为架空,不含任何映射,所出现的骗术,仅供大家娱乐,顺便提醒一句,切莫违法乱纪,贪小便宜吃大亏。为了摧毁科学家研制的DB-76基因毒素资料,“策划者”阿伦来到美国,却被各大势力盯上,只能诈死,以另一个身份开始新的生活。金发女郎,校花,白领从来不缺,金钱,名画,珠宝,顺手拈来。学生是他表面的身份,他还是一个小偷,一个骗子,一个策划者。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