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5180400000013

第13章 学佛是怎么事(6)

此外,大乘佛法的真精神,不仅仅以解脱一己的生死苦恼为满足,而当以慈愍众生、利乐他人为重心。换句话说:自利只是利人的手段,利人才是自利的目的;但是所谓利人,实际上又何尝不是用万行来严净自性的刹土。象《华严经》说:“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大乘起信论》说:“譬如大摩尼宝,体性明净,而有矿秽之垢。若人虽念宝性,不以方便种种磨治,终得无净。如是众生真如之法,体性空净,而有无量烦恼染垢。若人虽念真如,不以方便种种熏修,亦无得净,以垢无量遍一切法故,修一切善行以为对治。若人修一切善法,自然归顺真如法故。”所以我们既决心实践佛法,必须以四宏誓愿为根本,随分随力逐步修习六度四摄等广大微妙行门,做好自利利人工作:一、布施度,就是以财施利济他人,解其急难;以法施化导有情,教育群众;以无畏施协助众生,拔诸灾横。二、持戒度,就是以摄律仪戒,从消极方面禁制恶行,造成严肃的生活;以摄善法戒,从积极方面摄受、学习一切智慧德行,培养优秀的品质;以饶益有情戒,把利人的悲愿,积极地贯彻到实际行动中去。三、安忍度,就是不但能忍受别人对我的侮辱怨害,大量包容,不生嗔恨,而且能安受众苦,与艰苦的环境奋斗,所谓“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四、精进度,就是对自利利人工作,要能刚毅果敢,困知勉行,不骄不怠,精进不退。五、禅定度,就是要做寂定工夫,使散漫纷乱的主观思维,能专注一境,心力统一集中,随遇一境,便凝集于一境而得解脱。六、般若度,就是由定力所启发的觉照力量,对于宇宙人生的事事物物,能了了观察,发挥其应付无穷的差别作用,而能不违反其共通的真理。其次,所谓四摄:一、布施,就是关心别人的生活,予以物质上的帮助。二、爱语,就是以慈爱慰喻的言词,使众生生欢喜心而受感化。三、利行,就是对一切身、语、意的行动,都从有利于人的观点出发,自易生出感召的力量。四、同事,就是深入群众,接近群众,共同工作,以身作则,使人们归信大法。

《华严经》说:“了达自身及以众生本来寂灭,不惊不怖,而勤修福智,无有厌足!”这样,妙行云兴,万善同资,探华严的性海,入一真的法界,又是一切大乘行者,所须勉力学习,共同遵循的道路!

六实践的过程

(一)除习气的过程

实践佛法的过程,也就是降伏、断除烦惑习气的过程,习气除到怎样的程度,就是开发佛知佛见到了怎样程度。所谓习气,原是自心的虚妄作用,有善、恶、无记的三性,是由六尘缘影的妄心,数数熏习造作而成。我们现在既要断除烦恼习气,还得从烦恼习气上下手,躲避压制是绝对无用的;而且习气是往往随人事而发露,因此借一切顺逆人事来磨练,把病苦作良药,把患难作解脱,甚至“受恶骂如饮甘露,遇横逆如获至宝”,历境验心,刻苦忍受,实是除习气的重要关键。二祖开悟以后,韬光混迹,或入酒肆,或习街谈,正是做这个除习气功夫。我们平时的习性,不论好坏善恶,凡是执着不舍,不易化除的,就是苦恼生死的根本,便应用大精进力、大忍耐力,常常与自己习气战斗,练个无住无着的功夫,由小战而大战,由小胜而大胜,学习再学习,深入又深入,才是成佛作祖的样子。《华严经》说:“善观诸法,慧根增长,勇猛精进,摧伏众魔,无量智慧,威光炽盛。”

“理可顿悟,事须渐修”,除习气当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而且在实践过程中,功力愈深,习气翻腾出来也愈多,它常会忽然而来,突然兴起,如果不经过长久的努力磨练,督饬照顾,决不能一觉便直下顿消,必得用种种善巧方便,使它销落,这正是力量和功夫的问题。概括说来,除习气有下列的过程:一般人们终日烦恼妄想,认妄作真,总是坠入于主观的迷阵而不自知。一旦因痛苦而感觉,知妄想习气为害不浅,方肯修习佛法,来作对治。但在初修时,其意境必定是半信半疑,忽明忽昧,只有理解,没有事证,说戒则偏于事相,说定则执于死定,说慧则用禅门的口习,习气来时,仍无力和它相抗,正是“说时则有,用时则无”。经过专精地修习佛法,千百次的磨练、抵抗之后,意境逐步开朗,力量逐步充足,便能悟见自己本来的体性。这时便知一切是非、顺逆、美丑、憎爱等等,无非都是自心的虚妄分别作用,而能不随其流转,并逐步灭除自己的习气:由粗重转轻微;由长时转短时;由浓厚转平淡;由大事转小事;由勉强转自然;由无力转有力;由着意转不觉。总之,习气之根,已经拔松,不象过去的坚固执着。这样,再继续不断以般若扫除习气,定慧力便日益强盛,有沛然莫之能御的情况,对自己习气,能处处圆照,时时成觉,自性渐渐成为一浑然圆明的整体,寂寂然了无一念,却又活泼泼地不可思议,不必去着意收摄,自然能心不散乱,习气来时,一转就了不可得,无可捉摸,迷固捉不着,觉也摸不到,无动无静,非凡非圣,超然于思议之外,这正是所谓“圆觉”。

修一切法门,离不开觉照,因心和境相接时,不照就不转,不转就不空,不空就不定,不定就不慧。在扫除习气过程中,觉照力量的进步,可分为下列几个层次:一、心起在前,觉照在后,且必须竭力提起;二、虽觉照在起心之后,但提起可不甚费力;三、起心时就能觉照,但还是略有先后;四、起心时,觉照也同时而起;五、觉照在前,心念在后,但也有时忘照;六、觉照能时时在前,但还是顾及觉照(以上在用功地);七、不知有照,却未离照,明知有境,本来无碍;八、入于常寂常照的地步。我们可以考问自己,究竟到了那一种境界。

(二)阶段和位次

关于觉性显发的过程,假使用教理来说明其位次,那末各经所说,各有广略开合的不同。象《仁王般若经》说五十一位;《璎珞经》加上“等觉”说五十二位;《楞严经》加三渐次、乾慧地及暖、顶、忍、世第一等位,共说六十位;《大日经》则依十住心而说十位,及说十地的十位。天台智者大师,将流入此土的一代化导众生的佛法,根据时机说教的深浅,释成藏、通、别、圆四教。现在我把圆教断惑的程度和所证入的位次,来扼要介绍一下,以供修学同仁的参考。

根据天台智者大师的发挥,把自性觉悟的过程,分为六个阶段(六即佛)。一、理即佛,就是说一切众生虽然迷惑颠倒,生死浩浩,但就其不思议理性的本体来说,随拈一法,无非法界,本来智慧觉照,与佛不二。二、名字即佛,就是说:我们从经卷或师友处,闻到自性是佛的名字,因而能通达悟解,明白一色一香,无非中道,也就是说,了知一切法不离自性,一切法皆是佛法。在这一阶段,就是教家所谓大开圆解,宗下所谓彻见本来。三、现行即佛,就是由名字位大开圆解之后,即起妙观,境观相资,正式修持的时候。在这一阶段,已能圆伏见、思、无明的烦恼,就是圆教的五品弟子位,也叫做外凡位。四、相似即佛,就是这时气分已经与佛接近。这一阶段就是圆教的十信位,也叫内凡位和六根清净位。到初信位时,是已断了见惑,不再有疑、邪见、身见、边见、见取见及戒禁取见等的妄见,这时便不再退转凡夫之位,叫做位不退;到七信位时,是已断了思惑,不再有贪、嗔、痴、慢等的妄情(见、思惑是粗惑),修持到这一地步,便脱离了三界分段的生死流转,出凡圣同居土,而生方便有余土;到十信位时,是已断了三界内外的尘沙惑(尘沙惑是细惑),这时能应病与药,以若尘若沙的无量法门,度无量众生,悲智双运,利济众生而不怯弱,叫做行不退。五、分证即佛,这一阶段,就是圆教的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等位次,也叫做圣位。由十信位断尘沙惑后,进破无明的一品(无明惑是微细惑),就到了初住位,居于实报无障碍土,也分证常寂光土,从此亲见佛性,得真智不动的无生忍力,中道正念,永不退失,叫做念不退;(这是大乘的见道位,小乘断见惑的初果,便叫见道位。)以后破除一品无明,就证到一分觉性,到等觉位共破四十一品无明。六、究竟即佛,就是到等觉位,更破一品生相无明之后,便成为究竟妙觉的佛,居于究竟常寂光土,也叫上上实报无障碍土,这样才算彻底成就了清净的法身,彻证了圆满的真理。(圆教一行一切行,一位一切位,所以本无位次,就以“六即”为位次。所说五品弟子位,依《法华经》,其余依《璎珞经》,是借用别教的。)

此外,我们再把念佛九品往生的情况来说明一下。凡具足真信切愿,但念时仍散乱的,是下品下生;念时散乱渐少的,是下品中生;念时便不散乱的,是下品上生;以上虽还没有断见思惑,但能生安养的同居土(极乐四土都是清净的),一得往生,就是位不退。(其他的教相中,必须断见惑,才谈得到位不退。)若能在一切时,念念相续,不散乱、不昏沉,在事上念到一心不乱的,便同断见思惑的罗汉,是中辈三品生,生安养的方便土。若能体究到万法皆如,心佛不二,在理上念到一心不乱的,便同破无明惑的大士,是上辈三品生,生安养的实报和寂光土。这里也可见念佛法门的可浅可深、圆融普摄、利钝全收的优越性了。

(三)成就正觉的时间问题

在佛法上对于成就正觉的时间问题,根据自始至终有系统的说法,须经三阿僧只劫,这譬如读书由小学、中学而大学,必经一定的时间和程序,不能越级超登。经历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等位次,为第一阿僧只劫;从初地至七地为第二阿僧只劫;从八地以后为第三阿僧只劫(依别教位次)。

所谓阿僧只,意译为无央数,正是说时劫的久远,我们就自性上烦恼垢污所积的深厚来说,当然必须有相当修治的时间,原是可以理解的。但这不过是就一般教义普遍性的说法,实际上,佛法并没有一定的时间相,要看各人执着深浅、学法因缘和主观努力的不同,来决定其成就的迟速;而且学佛一事,原不能只就今生一个时期来论断,所以不要作一般情见上的呆板执定。象密宗对这三劫,就不取其时间的意义,而是配合于粗、细、微细的三种妄执。根据密宗教义,那些夙植深厚、上根利智的人,由于用自宗不共的异胜方便,得三密他力的加持,现行又能苦到精纯,这样,在一生中修完一切学程,顿断三种妄执,即身开、示、悟、入佛知佛见,并非完全不可能,正象有些学校读完一定的学分,即得结业,而不限定其时间。(应当指出,既说“夙植深厚”,可见过去也曾修学,仍有积渐成顿的意义。)此外,密宗有三种即身成佛的说法:一、理具的即身成佛,就是说明我们的身心,本是大日、金刚两部的本体,换句话说,除我们现前肉身之外,更没有本觉的体性,这正相当于台宗“六即”中的理即佛;二、加持的即身成佛,就是我们本具的自性功能,与觉者三密的加持力相应,互相融会贯通,便能即身表现觉者超然的动作,显示本尊所具的德相,这大略相当于六即中的相似即佛;三、显得的即身成佛,就是由于自身成就三密妙行,而能显发本具的万德,圆成自性的实相,这便相当于“六即”中的分证和究竟即佛,所以密宗“即身成佛”的意义,正与台宗“即佛”的圆义,有其共通的地方。

此外,禅宗又有“见性成佛”的说法,由于宗下是圆顿教,直截根源,先破无明,而粗垢也随之脱落,所谓一断一切断,本来没有位次,也不取时间相;且见性之后,一切便易于为力,所以见性时,就是成佛时。《华严经》说:“初发心时,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知一切法即心自性,成就慧身,不由他悟。”正是圆顿的教相。不过就事修上来说,同一明心见性,而有透破初关、重关、末关的不同,这三关正是除粗惑、细惑、微细惑的各阶段。

至于净土法门,以生佛感应,如磁石吸铁的力量,使即生往生为目的。一得往生,由于境缘殊胜,就可由一位不退而圆证三不退,由一同居土而横超上三土,一生便得成就,中途并无留碍,这正是净土法门的殊胜和圆满!

总结以上论述,禅密诸宗所说,是不取时间相,先后不二,有力承当,视为当然,正是“六而常即”;而一般教义,则是示修证的宏轨,又是“即而常六”,理事不二,本来圆通。我们正不必偏执一面,怀疑莫决,但事耕耘,不问收获,虚空有尽,我愿无穷,百福庄严,自致成佛,实是我们实践佛法的正确方向!

七后记

我已将有关佛法的一些实践问题,作了如上的介绍,不但一知半解,未尽其妙,而且既落言诠,岂是究竟,徒然扰乱学者的净心,正是作者的罪过!但愿修学同仁,因指见月,勿生执着,由行而证,不尚空谈。我们不但要在佛法实践中,提炼智慧,发掘潜力,并将使伟大的佛法,传灯无尽,在广大法界中,永远发挥其济度群生、利乐有情的作用,尽未来际,无尽!无尽!文毕,回向说:

我写此文严净佛土上报四恩下济三途

见者闻者度人自度尽此报身共生乐土

同类推荐
  • 佛学中的做人道理

    佛学中的做人道理

    从大量平凡而琐碎的生活事例出发,层层深入,以最通俗的语言,最常见的故事,将佛学的做人道理娓娓道出,使佛法智慧与尘世生活紧密融合在一起。佛道,佛道是一种大思想,大艺术、大智慧、大境界。禅,不仅是中华文化之精粹,亦为整个东方文化所推崇。佛,让我们远离尘世的烦恼,在喧嚣与浮华中筑起一座盛放心灵的舞台;让我们在面对挫折时,有一颗豁达的心去承载,让我们遭遇坎坷时,有一种信心和勇气去打拼;让我们在苦难来临时,用笑容和爱去坦然面对;让我们无法拥有时,体会到轻松挥手告别的美丽。
  • 儒学基本常识

    儒学基本常识

    儒学创立于春秋战国时期,独尊于西汉武帝之时。在此之后的两千多年中,儒学成为了我国的显学,对我国社会的稳定、对中华文化的熔铸、对中国人性格的形成都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为了传承和弘扬我国儒学,本书编者编著了《儒学基本常识》以供广大读者朋友阅读或参考。
  • 佛法与人生

    佛法与人生

    佛法与人生是在博大精深的佛学中以深入浅出的形式和通俗的文笔向读者介绍了佛教的创建,佛教的信仰,佛教的发展等多方面的情况。本书的另一特色是介绍了佛家的修炼,其中有面壁参禅、四禅八定、天眼、慧眼、法眼、佛眼、藏密功法、观音咒、和超自然的功能——神通等。还有佛家的剃度、受戒、佛事等等各方面的情况。
  • 《道德经》解玄

    《道德经》解玄

    随着中国日趋强盛,关于国学的研究大潮也早已兴起。长期以来,执着于国学研究的几乎全是文、史、哲社会科学界的学者。稍加留意即可看出,近几十年来,不少自然科学界学者关心国家大事,也在从事这方面的探究。孙文鹏研究员就是在这方面已经做出突出贡献的一名闯将,这部《〈道德经〉解玄》把学界对此经典的研究从考据、解义提升到“解玄”的新高度。
  • 星云日记43:随喜功德

    星云日记43:随喜功德

    本书为“星云日记”系列的第四十三册。收录星云大师1996年9月1日至10月31日期间的日记,分为“好因好缘”、“勇于承担”、“心的味道”、“随喜功德”四部分。日记详细记载了星云大师每日的弘法行程、心得、计划,熔佛法、哲学、文学、慈心悲愿于一炉,实为一代高僧之心灵剖白与济世旅程,为现代佛教历史的进展保存或提供了至为珍贵的第一手资料,亦为吾人陶冶心性之良方、修养精神之津梁,从中可获得许多做人做事的启示与新知。
热门推荐
  • 凯源玺之繁星

    凯源玺之繁星

    虐恋,谈不上,甜文,应该有。内容应该不算太好,应该会经常更,只是短一点而已,表介意。
  • 玄珠妙道

    玄珠妙道

    瑶兮瑶兮,本是凡女元修元修,胜却玄女舍其元身,为我大义留一痴子,独行于世踏遍河山,只为寻汝她,本心性淡然,因他钟情,扶摇直上。然,世事无常。他,因钟情于她,亦得福缘,一路护她。终,无能为力。元修者,异能者,远古凶兽,层出不穷。公元3016年,地球,能源枯竭,环境产生异变。系与系,派与派,国与国之间纷争不断,最终导致大战。她,只记一点。她是炎黄一脉。
  • 婚婚欲醉:大叔,别乱来

    婚婚欲醉:大叔,别乱来

    “大叔,我还小,还在长身体,你别乱来!”某女双手插腰,面带得瑟。“嗯,长身体多吃点肉,等下请你吃火腿肠。”某男长臂一挥,将小女人揽在怀中,以吻封缄。“唔……我吃素!”“嗯,那等下吃香蕉好了。”日上三竿,某女揉着腰嚎啕:“说好一次,为啥成了一夜?”
  • 讲你是我独一的故事

    讲你是我独一的故事

    “小茜,14年的时候他就跟我说的很清楚了,楚河汉界,他在这边,我在那边。往后互不打扰,再无联系。他忘了我,只是让这条界线划的更清一点。”“可我始终还是放不下他。”“我啊这辈子算是搁他那了。”“浅浅,你告诉我我到底爱不爱你。”“小哥哥,你说过啊,你说从未。”
  • 倾于你卿心于你

    倾于你卿心于你

    她,为江湖上赫赫有名的医药世家倾世宫的小少宫主,却毫无心眼,天真烂漫;他,为落难公子,却城府极深,权衡利弊。她不会知道,她会爱上他,既已知道了,就逃避不了。我既敢爱你,便无所畏惧!我既敢爱你,便愿舍弃天下!我既敢爱你,便愿为你手摘星辰!我既敢爱你,便不负芳心!那年,她二十,他二十一。她喜欢上他,他爱上她。一切都刚刚好!
  • 你还是曾经那个少年

    你还是曾经那个少年

    校园的第一次初遇,青春懵懂,是因为他的颜值还是因为他的颜值嘞,究竟是为何般,你看了你就知道了
  • 我师父有毒

    我师父有毒

    “师父师父,什么时候教我武功啊!”陈书行看了眼自己的傻徒弟,叹了口气:“傻孩子,这世上哪有什么武功啊!”说罢,小徒弟便看见自己的师父腾空而起,做饭去了。
  • 我就想做纨绔

    我就想做纨绔

    这一年,完颜阿骨打在春州击败了辽国,建立金朝,改元收国。这一年,距离靖康之难还有10年,童贯还在掌控大宋西北主要人马,准备在朝堂夺权,高俅正全力巩固在在中央禁军中的统治地位。只是谁也不知道,高俅的养子因为调戏林冲的老婆被林冲追的摔倒磕破了头,从此换了一个灵魂……高伯年穿越了,可他不想叱诧风云,只想做一个逍遥的大纨绔!(喜欢本书的支持一下,欢迎各路大佬指点!)
  • 二憨的无聊生活

    二憨的无聊生活

    讲述一位男性憨憨每天快乐生活中,不科学的故事,如有雷同,纯属胡扯。
  • 扒一扒祖母那些事

    扒一扒祖母那些事

    小剧场祖母:“别老跟着我,一天二十四小时不间歇,你不累吗?”祖父委屈:“媳妇,你那么优秀,老有一帮不要脸的人跟我抢你,我怕。”又接着可怜兮兮地补充:“媳妇,我这么听话,别烦我了,好吗?”祖母:“……放心吧,我人和心都在你这儿了。”祖父:“媳妇,我还是怕。”祖母:“别怕了,我顺着你的心意还不行吗?。”祖父:“真的?”祖母:“真的。”祖父得寸进尺:“媳妇,那就再给儿子送个妹妹吧。”祖母:……,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