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5180400000004

第4章 学佛随笔(1)

(一九四七年~一九五○年)

知生必有死,普天下曾无一人逃得,余於是而学佛;知心性是一而苦乐不同,余於是而学佛;生不知所自来,死不知所从去,悲欢离合,匆匆一生,万象森罗,真理何在?余於是而学佛;世界而名缺陷,好事终属无常,四大六尘,莫非幻相,穷通得失,同归春梦,余於是而学佛;贪痴习重,轮回路险,起心动念,无不是罪,余於是而学佛。嗟乎!人生数十寒暑,以视前之无始,后之无终,直刹那间耳。而世方争短论长,局促辕下,背真逐妄,痛苦浩然。冀迷途之永出,愿彼岸之同登,舍佛法吾谁与归乎?

学佛十年矣,自欺欺人,行不笃诚,三业所作,障累日深,圣贤气象,相去日远,纵有振作,每成弩末,人命呼吸,知来日尚有几何?一旦大事临头,未免随业漂沉,生死恩仇,从头做起,思之实堪一哭。孟子曰:“待文王而后兴者,凡民也。若夫豪杰之士,虽无文王犹兴。”吾其勉哉!

戒以生定,定以发慧,故戒为入道之要门。举凡参禅、念佛、礼拜、忏悔乃至一切佛法,盖无一而非戒,以摄心即是戒故。又有从事上戒者,有从理上戒者,实则事即理上之事;理即事上之理,初下手时即不二矣。故事修无异于理观,理观可融入事修。虽然,吾人心地未明,动辄得咎,若不从事上笃实戒去,所熏入者为恶因,则发起现行,不可得而善矣。空谈唯心,为害何穷!故吾人於三业所作,可不效法圣贤,以戒为师,而自陷於痛苦烦恼之境乎?

气色张皇者,吾知其心之动乱,举止安祥者,吾知其心之空定,言辞闪惚者,吾知其心之昏邪,气象庄重者,吾知其心之端正。其实乃至着衣吃饭,举手低头,无一不是般若之放光也。衣里明珠,本自无失,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惜哉!

天下之至乐,无过明心,多少毁誉是非,知唯心所现,一转既空;多少穷通得失,知唯心所现,随遇而安;多少苦乐顺逆,知唯心所现,何必执着;多少贪嗔烦恼,知唯心所现,落得放下。世间无大富大贵之人,唯明心者斯不富贵而自富贵。天下无大安大乐之人,唯明心者斯不安乐而自安乐。明吾心地,十方三世不离当念,万象森罗不出吾心,呜呼至矣!

尝闻师言:世间无论千万最大事,都抵不过一个死;千万个死,抵不过我一修;千万个修,抵不过我一觉。觉则心空,此是最上福德,轻重利害,不可比拟。当知众苦只缘不觉,极乐无过明心,每於妄念习气坚固缠缚时,三致意焉。

心之本体,本来不动,故历来圣贤学问率以不动为旨归。经曰“如如不动”,易曰“寂然不动”;孔子四十而不惑;孟子四十不动心。夫不动则定,定则空,空则不惑、不忧、不惧,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忧患不能倾,身心以之庄严,功德由此成就,不动之利溥哉!

《大乘止观》略标大纲中云:“所言止者,谓知一切法,从本已来,性自非有,不生不灭;但以虚妄因缘故,非有而有;然彼有法,有即非有,唯是一心,体无分别。作是观者,能令妄念不流,故名为止。所言观者,虽知本不生,今不灭,而以心性缘起,不无虚妄世用,犹如梦幻,非有而有,故名为观。”止观大义尽於此矣。

炽然分别,而体常寂,观中有止;虽常体寂,而即缘起分别,止中有观。何止而非观?何观而非止?定慧体用,固不可得而分也。

业者,造作也。业力者,造作后留下之力量,随缘引发者,善恶皆是也。此心有所着,随之分别流转,种种造作,即是造业,此为因。事过境迁,此业力已成,后遇同样境界,此力现行不可遏止,此即是果。果复成因,因复生果。互相循环,无有已时,且其力量,必后后胜於前前。此因果生灭,即是幻心流转;即是生死颠倒;即是动,动则生苦。故人生男女老少,富贵贫贱,无一不动心,终是无一不苦耳!性体如水,心用如波,波有起伏,心有生灭,波心同是终不可得,可知皆一时之幻相耳,只要一觉,顿然光净。此觉体不动,即如波平浪静时,水体之不动也。行者苟知生灭妄心,皆是幻相,虽有起伏,知其本空,过而不留,用而不着,此即《金刚经》无住生心之大旨,可以载登彼岸者也。

功德有有为无为,有为暂而非久,有限而非无量;无为功德,性本具足,但去妄心,皆可渐证。此功德性,体用广大,空有齐资,故曰“无为福胜”。《地藏经》曰,“起心动念,无不是罪”。行者可不留意乎!

我心与一切众生之心,无二无别;一切众生受诸苦恼时,与我受苦恼时之苦,亦无二无别,每一念此,不觉欲泪,一腔怨心、怒心、恨心、毒心皆油然而化悲心矣。

有真空必具妙有,否则即是顽空;有妙有方显真空,否则便成妄有。是故体必有用,用必归体;体用合一,色空不二。行者明悟无生,不落偏空;虽具妙用,不执於有,方名见性成佛。世人一学佛法,即抛弃一切,不思振作,遂被讥为消极迷信,无益人世,呜呼!岂真佛法之过哉。

“忍”之一字,实除苦之要决。孔子之“小不忍则乱大谋”,孟子之“动心忍性”;吾佛之“忍辱波罗密”,此中实寓甚深境界。吾人於习气来时;念嗔起时;患难集时;乃至百忧感心,万事劳形;在在处处,皆须仗此行门,刻苦忍受。天下无不劳而获之便宜事,况修心以了生死乎!

善乎梁任公之言曰:“种种烦恼皆我炼心之处;种种危险皆我炼胆之处;种种艰巨皆我炼智炼力之处,随处皆我之学校也。”故修大定大慧者,不慕山林,不厌尘俗,工作生活,一切照旧,但心已出难,种种境界,无所粘着,喜怒哀乐不动於心。大心居士,当从这里下手。融一分境界,证一分本智,消一分妄念,得一分法身。在烦恼日用处炼出,更为得力也。

人生数十年光阴,固无时不在烦恼之中,所谓三苦、八苦、无量诸苦,或生活压迫,或病骨支离,或有愿难遂,或怨憎相会,皆足以引起极粗烦恼,所谓精神痛苦,实无人无之。盖人事无尽,烦恼亦无尽。然克实言之,烦恼在心而不在人事。但能学习佛法,摄心不散,则古德所谓“一心无住,万境俱闲”,“智者除心,愚者除境”,《心经》所谓“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等等境界,吾人亦皆可切实证到。古德云:“但愿空诸所有,切勿实诸所无。”愿佛弟子共勉之。

吾人一念心性,具十法界,如影随形,自作自受;譬如摄照,长短胖瘦,一一不爽。念正直则感赴天堂,念贪嗔则感赴恶道。一念关系至大。若吾人能观无念,自可趋向佛智;若不能无念,则世出世间,一切诸念,何如念佛哉!此理甚明显,人不肯信耳。

一部《大乘止观》,功夫只在一“知”字。知何等法乎?曰:知非有而有,是为缘起,亦名观门;知有既非有,是为性空,亦名止门。若不知上来诸义,止观何由而起,故曰一“知”字尽之也。此“知”字与《圆觉经》“知是空华,即无轮转”之“知”字,义正无别。虽由解知而入证知,功夫深浅不同,要始终不离一知字耳。

因果之大者通三世,其实日用之间,处处皆是因果:譬如取镜自照,分别美丑,日以为常,久久虽欲不照不可得,盖既有从前分别之业因,时时发起现行,以成业果。此外好赌、好饮、好货、好色无一不互为因果,吾人可不临深履薄,慎其三业,而枉受苦恼之果乎?

学佛首重定心,以定能生慧;能去苦;能处乱;能履变;能强身;能容物;乃至能了生死。然得定必以戒,戒者不但戒身(如杀盗淫),戒口(如妄言等),尤须戒心。故曰“摄心为戒”。凡一切禅净佛法,其实无一不是戒。行之深,则戒之切,其有不获定慧者乎?学者能三业同戒,则理事圆融,功德便易於圆满矣。

善知一切法性,不被迷惑,大智也;自利利他,度尽众生,大仁也;一切能舍,一切能忍,一切无畏,大勇也;智仁勇三德,吾人本性,原自具足,然非学佛,无以启发。故真学佛者,乃真英雄、豪杰、圣贤、丈夫。世人每笑佛徒为愚痴,此真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又我心与一切诸佛菩萨之心,无二无别;诸佛菩萨有无量智慧光明,百福庄严,而我则有无量烦恼,痛苦浩浩。每念“彼丈夫也!我丈夫也!”之语,则见贤思齐,当仁不让之心,油然而生矣。

学佛是消极,亦是积极;非消极,亦非积极。何谓是消极,不逐五欲颠倒,平平淡淡也;何谓是积极,四威仪中,念念凛觉,即境炼心,自强不息也;何谓非消极,亦非积极,以消极积极,皆是比量分别,有为之法,学佛则无所谓消极积极,超然於二者之外也。

自闻佛法,世上一切学说,不足惑我,一乐也。自修佛法,一切圣贤功夫,包罗无遗,二乐也。自悟佛法,旷劫生死之迷,一旦打破,三乐也。

能见貌辨色,聆音察言者,世人名之曰聪明。夫聪明有正有邪,故作恶为非者,每多聪明之人,以其根尘相对,识神分别,终是迷妄颠倒,遂致利用聪明,入恶而不自觉,所谓聪明反被聪明误也。智慧则不然,纯正无邪,现量之境,离诸分别,理无不照,事无不周,无知而无不知,无善而无不善。盖一则舍本逐末,一则根本已彻。世人每将聪明与智慧混为一谈,真失之千里矣。故学佛者以见性开慧为第一义!

语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此何境乎?人每忽略,若细一观照,不觉大悟,原来正我本来面目也。《传心法要》说:“息念忘虑,佛自现前。直下无心,本体自现。”故得意则拈来即是,会心则宁待别求。

初学佛法,固须文字般若,以起观照,而达实相。迨渐入渐深,则能观能照者,亦觉其为妄心,何况文字。世有终年寻经研论,入海算沙,以为学佛者,不知正为文字所障,求解而不起行,终是枉用功夫,徒增知见;盖言语文字,正如医案、药方,与本病了不相干。真学佛者,是学与佛不二,同一无着无粘,洒脱自在。固不是立变成佛,亦不是执着医案、药方,以为究竟也。

烦恼者,扰乱之意,心若有动,即是烦恼,不论为忧愁,为喜乐。世多不察,以为逆境方是烦恼,实则遇得意时,内心一样奔荡不定。故必须练八风不动,学者往往只练其半,於利,誉,称,乐每多忽略,是不能至究竟地矣。

一句弥陀,缘起清净;一句弥陀,种现互熏;一句弥陀,念念消业;一句弥陀,假即空中;一句弥陀,全性起修;一句弥陀,全修在性;一句弥陀,止观具足;一句弥陀,体用如如;一句弥陀,即空即有;一句弥陀,非空非有。心地明白后,方知一句弥陀之妙。经云:“若人但念阿弥陀,即是无上深妙禅。”天如禅师说:“悟后不修净土,保管老兄未悟!”

心地光明,动作自在,欲念稀薄,举止安祥,不惊不怖等,皆功德相;若心常晦昧,动辄有碍,情多业重,行动张皇,皆罪过相。古德云:“罪性本空,放下便了”,是重在“放下”二字。“放下”者,慧照观空,知一切本空,不被流转,自然渐归消释;是又重在“知”字。此“知”乃由“解知”而至“证知”之“知”。《圆觉经》云:“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皆着重在“知”字。如实“知”自心,乃有解脱希望,“知”之一字真众妙之门也。

士何事?曰“尚志”,志立,天下无不可成之事。所谓“制心一处,无事不办”也。故立志为圣则圣,立志为贤则贤,立志为盗贼小人,则亦盗贼小人而已矣!人不发愤立志则已,若发愤立志,则志莫大於成佛。声色货利非不可爱,然而溺人智慧汩人性灵也;诗文品艺非不可取,然而玩物丧志,徒劳无功也;乃至盖世功名,漫天霸业,非不可为也,然而有为之法,总不彻底,所谓“英雄肝胆壮夫志,到得头来没下梢”也。学佛则事不碍理,理不碍事,小无不包,大无不举,入世有方,出世有路,世出世法,一了百了。谨愿尽法界虚空界,一切有情,同立此志,同修此行,同证此果,百千万劫永行佛道於无疆也!

仰首观天,云生无端,云灭无迹,妄念亦犹是。有白云,有黑云,善恶亦犹是。然而天既非青,天亦非天,莫非假名,性天亦犹是。乃至虚空亦非虚空,性天亦无虚空之相可得。故执法性为实,或执法性为不实,而笑执善恶者,是犹五十步笑百步耳。六祖云:“不见一法存无见,大似浮云遮日面,不知一法守空知,还如太虚生闪电。”

人情喜逸而恶劳,喜顺而恶逆,而劳逸顺逆,每非人力所能安排,与其徒憎无盖,不若借劳逆以磨练,资成吾性。益必日处艰巨烦恼、惊涛骇浪之境,方有临深履薄、战兢惕励景象,方有练智练力,竿头进步机会。语日:“居安思危”。又曰:“晏安酖毒”。艰巨患难,固吾之严师益友也。经曰:“诸佛解脱,当於众生心行中求”,即其义乎。

先父芸卿公,生而颖异,勤奋好学。家贫学业于萧山、沪滨,未尝废翰墨,每下笔千言,斐然成章;书法崇右军,遒劲俊秀,神采飞舞,得十七帖之真髓。又善于手工技巧,曾为花盆、纸品、漆工诸艺,无不精妙。秉性仁厚,克己待人,分多润寡,仰事俯蓄者数十年,道德文章蜚声乡里。着有《藏拙斋随笔》四卷,凡天文地理、风物人情、诗文词章、历史掌故、政见时事等,靡不涉及,都三百则,驰骋古今,臧否人物,议论风发,慧眼独具。阅历沧桑,饱经忧患之后,深悟诸行无常,淡于名利。予童年时,曾见其自题照片词云:

“年来壮志多违背,每向东风洒泪。猛抬头,秋霜有约;乍凝眸,残雪惊催!说什么功成名遂,亦真无谓。古来志士英才,毕竟镜花水月。”

词气苍凉,有觑破尘缘之意,后果入佛虔修,以《金刚经》及弥陀圣号为常课。年六十三,病逝医院,临终神态清明安祥,表兄俞慧云居士曾赋诗怀念。录其二绝云:

事蓄辛勤四十年,百千忧患一身先。

应知天道终无爽,跨灶欣看梓舍贤。

秾杏纤桃取次栽,熙然万物登春台。

此身元不殊生佛,乘愿何时得再来?

《金刚般若般罗密经》是般若部之重要典籍,乃《大般若经》四处十六会中第九会所说,计5837字,涵义丰富,主要是从文字引起观照,以达实相,是“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依之观照,可速证无上菩提。兹以五重玄义略释之。

一、释名者,释经之名义也。此经以法喻为名,借金刚之坚、明、利,以喻般若之体、相、用,速能转迷为觉也。

二、显体者,显经之主体。大乘经皆以实相为体。此经亦云“信心清净则生实相”,故以实相为体也。

三、明宗者,明经之宗旨,亦即修持法要,此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应生无所住心”、“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等等,指示以般若观照,于一切法无住无着,则直下成佛。故以慧照无住为宗也。

四、辨用者,辨经之功用。此经云:“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言受持此经,即能灭罪。又云:“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是破人我执;又云:“无法相,亦无非法相。”是破法我执。故以破我灭罪为用也。

五、判教者,智者大师以五时八教判释东流一代圣教,此经判属第四般若时,正说圆教实理,带说别教、通教二权理。而江味农居士则判此经为至极圆顿之教,极有见地。盖此经为直指佛性之无上法宝,如经云:“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又此经处处提示空、假、中三观具足,故不同观空之通教;言三即一,言一即三,圆融无碍,亦不同隔历不融、次第而修之别教。经云“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不但极圆,且亦极顿,故以至极圆顿为教相,不亦宜乎。

法身虽同,但所现之相有凡圣之不同,正如明镜能现一切染净色像,故知法身本具染净二性。此染净二性,体同用别,故台宗谓“性恶不可断,修恶可断”,修恶者,烦恼染污也。修止观,是以净法熏心,使起净用之无上法门。净宗念佛,不起杂念即是止;字字分明即是观。禅宗参话头,不可用心意识参,即是止;不可堕在无事甲里,即是观。岂有一法能出止观之外?盖止观者本性之寂照也。

同类推荐
  • 流传千年的儒家佛家道家故事大全集(超值金版)

    流传千年的儒家佛家道家故事大全集(超值金版)

    著名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对于儒释道三家曾作过这样的比喻:儒家好比粮食店,为人们提供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粮;佛家是百货店,日常用品,林林总总,一应俱全;道家则是药店,灵丹妙药,用以救人济世。儒家店必须光顾,圣人曰:“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佛家店则随时可以逛逛,有钱则购,无钱则望,其中应有尽有,为人生不可或缺之物。道家店则是无事不必登,有病必须看,否则病入膏肓,悔之晚矣。可以这样说,儒释道三家的思想精华组成了汉学的基本哲学思想,就连西方学者也不得不承认这三者的地位——西方学者曾评出的“东方三大圣人”,第一是老子,第二是孔子,第三是六祖慧能,正好代表了中国的道、儒、释……
  • 台湾最美的人:证严法师与慈济人

    台湾最美的人:证严法师与慈济人

    本书记录了证严法师和“慈济人”所作的行善助人的事迹,包括:“走在最前,做到最后”、“五毛钱爆发出来的力量”、“牵起全球菩萨网”、“神奇的赈灾毛毯”等。
  • 全然接受:18个放下忧虑的禅修联系

    全然接受:18个放下忧虑的禅修联系

    布莱克拥有担任禅修老师和心理治疗师20年的丰富经验,在本书中对许多学生、客户的案例做了详实的分析与阐释,为我们提供系统化的实修方法,告诉我们如何转化悲伤情绪并重获完整的人格。塔拉也从身为一个女人的角度出发,陈述了她作为禅修行者,是如何面对并接纳自己的失败、伤痛与缺乏自我价值的感受;以及她的客户和学生是如何以书中介绍的实修方法,彻底接纳自己和他人。塔拉抱持慈悲与宽容之心,为重建人的尊严而奉献生命的岁月,她的教导既及时又实际,能够帮助我们了解,每一个人都是佛,都能找到内心的宁静与圆满。最重要的是,本书能够重新唤醒我们的佛性,也就是每一个人与生俱来的喜乐与自在的权利。
  • 舍得的艺术

    舍得的艺术

    本书作者星云大师通过讲故事的形式,谈为人处世的道理,比如,应积极看待生命、正确对待金钱与财富、注重培养待人接物的人生修养、正确处理感情问题、对社会知恩图报等等。
  • 金刚经修心课:不焦虑的活法

    金刚经修心课:不焦虑的活法

    被誉为“万经之王”的《金刚经》,记载了释迦牟尼佛在人世间时的本来面目与讲话实录,全文5176字,字字蕴含佛法精髓,句句都是人生真谛。作者费勇教授结合20年的读佛心得,将《金刚经》深奥的道理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通过趣妙横生的精彩阐述,让您轻轻松松读懂佛经、感受佛法智慧,获得来自佛陀的正能量,不知不觉中变得平静、放松、喜悦和幸福。翻开本书,让您两小时读懂金刚经的全文与精髓,轻松汲取“万经之王”的终极智慧,收获来自佛陀的正能量,使自己内心强大平静,焦虑烦躁等负面情绪一扫而空!
热门推荐
  • 斩赤红之瞳之重来

    斩赤红之瞳之重来

    斩赤红之瞳之后的故事,夜袭全员复活,赤瞳经历了怎样的磨难呢,
  • 与天争锋:倚天屠龙

    与天争锋:倚天屠龙

    帝陨,天变!建文削藩,朝野大乱,挚友方孝孺突然反水,皇侄发难,大兵压顶四面楚歌,燕王朱棣无奈之下绝地反击,在好友兄弟的支持之下,带领九百勇士歃血起事,举起靖难大旗,通过四年苦战,兵戈如火燎原天下……傅夕歌寻到财宝,帮助朱棣夺取江山,功成身退之后携爱侣隐居云南,不料却遭遇废帝建文,旧爱明月青和血仇段子羽,曾经深爱的人如今却站在对立面,为了恩仇为了存亡,彼此举刀相向不共戴天,在这场爱恨交织,江山易主的轮回中,他们该如何抉择?
  • 又见那年琵琶行

    又见那年琵琶行

    或许你相信前世今生吗?前世的他是九五至尊的皇帝,是温文尔雅的书生,是一往情深的乱世军阀......“愿你我世世相遇不知意”是江浸月,是孟啼妆,是司马青衫......跨越千年,谁又能在这场爱恨的沼泽中全身而退?(此文无关历史纯属虚构)
  • 黄子韬:爆笑捉鬼记

    黄子韬:爆笑捉鬼记

    传说大明星黄子韬有一双阴阳眼,可以看见鬼。传说22号街的别墅里,住着一位能除鬼的神秘少女。贞子沦为烧饭大妈,笔仙沦为作业狂魔,地狱鬼手沦为晾衣杆,死亡之猫沦为玩具娃娃,棺材为何不停抖动,墓地为何传来恐怖笑声,黑夜中闪烁的绿色光芒,天空中飞舞的红色雨滴,一切的背后,究竟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灵异风格,欢脱向,不喜勿喷,第一次写文请多多支持!】
  • 我的系统是个妞

    我的系统是个妞

    我是林白,是一个拯救了这个世界99次的穿越者。只要你带上这个手环,就能拥有逆天的金手指!哎··别走啊!哎,不收钱···哎···
  • 快穿之娘子别跑

    快穿之娘子别跑

    【1v1,双强】我见过千山万水,经历过人间贫富,看过世态炎凉,漫长的生命从多彩到灰暗,茫茫黑暗,看不到尽头。直到你的出现,让我心有寄托。
  • 重生之炼狱囚徒

    重生之炼狱囚徒

    王束自从醒来,就失去了记忆,他在梦里知道了自己的名字
  • 鸡汁的方元

    鸡汁的方元

    “欢迎大家来到,和平精英WCG职业联赛的比赛现场!”方元与生俱来的游戏天赋在和平精英这款游戏上得到了完美的体现。从此,方元的人生与和平精英和WCG结下了不解之缘。而姐姐的突然出现,却打破了方元原本的人生规划,面对热爱的游戏与家庭,他会如何抉择?
  • 万载河书

    万载河书

    九河大陆,乾王朝的命脉被"河书"截断。河书是什么?古色古香的名字,却是一个"系统"?李恩车祸过世后,从地府被卷入这系统主世界,意外得到了"河书-武学系统",从江湖到战争,从阴谋到权谋,他必须完成第一阶段任务,才能得到进入其他低阶世界的门票。完全真实的每个世界,和那地府,到底是如何运作的?李恩非常想把一切搞明白。
  • 桃夭吟

    桃夭吟

    得一人,相扶相携,又何尝不是她的夙愿呢?纵是岁月匆匆,就算来不及说尽情话便生离死别,她与他亦是无憾。本体已毁,这株千年桃枝便是你的身,既不可再次轮回逆转,你便是这里唯一的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