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5203400000028

第28章 考古与发现(3)

半坡村落的年代经过碳14的测定,大约是公元前4800年开始建立的,延续使用了将近500年的光景。能够发现这么早期的村落并了解它的社会状况,无疑对于有史记载之前的史前史社会的研究有重要意义。在这之后,仰韶文化不同时期的村落遗址层出不穷,它们当中有很多比半坡遗址保存更为完整。但是,早在50年代,西方考古学还正在继续文化史的建立工作的时候(西方严格说到60年代才有了从南美开始的聚落考古),中国学者能够以今天所谓聚落考古的思想和方法来发掘半坡,无疑在中国考古学史上是个里程碑。因此,半坡的发掘意义,不仅在于这个遗址具有相当丰富的学术研究价值,而且,这项工作本身在考古学史中同样值得书上浓重的一笔。

长江文明的源头——河姆渡

河姆渡文化因河姆渡遗址的发现而得名。河姆渡遗址的发现,被学术界公认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重要的考古成果之一。它之所以重要,是这里发现的大量栽培稻遗存,为我们展示一个早期稻作农业的图景;这里保存完整的木构干栏式建筑,让我们得以了解南方中国建筑特点的形成;最早的养蚕证据,最早的漆器,最早的水井……丰富的材料里,全国之最,甚至世界之最屈指可数。更为重要的是,河姆渡遗址的发现,令长江史前文明得到了海内外学界的重视,中国古文明的另一个源头从此进入了研究者的视线。

河姆渡遗址地处宁(波)绍(兴)平原的南端,离历史名城余姚25公里,百里姚江像条蜿蜒的碧带绕过这里,与奉化江合流,最后注如入东海。1973年,余姚县的罗江公社为获高产,决定在河姆渡村北建造防洪排涝的水站。当水闸基坑挖到3米多深时,发现了大量的黑陶片和木构件,还有一些动物骨骼和鹿角。人们出于对文物强烈的责任感,立即停工并将这一情况报告公社,随后层层上报,得到省文化局的重视,决定由省博物馆迅速进行抢救性质的发掘。

河姆渡遗址的发掘工作就这样仓促开始了。这年夏天的第一次的抢救性发掘,面积只有几十平方米。但是丰富的文化遗物已经令浙江学界兴奋莫已——这是浙江境内当时知道的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如此多样的遗存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

同时,考古学家们也对周围的地形环境进行了初步考察,经测算,河姆渡遗址的面积超过40000平方米。姚江河道的形成比遗址年代要晚,因此冲掉了部分的遗址堆积。分布范围如此之广的遗址在当时的浙江,是绝无仅有的。

面对这么巨大的遗址,几十平米的收获显然不足以窥其全貌。趁热打铁,这一年的年末,经国家文物局的批准,第一期的正式发掘开工。这一次的发掘面积有600多平米。工作跨越了整个冬天,到第二年的1月份才告一段落。这次工作探明了河姆渡遗址四层文化堆积的特点和差别,这四层的划分一直沿用到今天。除了出土人工遗物近两千件外,还有大量的动植物遗存和整片整片的木建筑遗迹。更为难得的是,在这次发掘中出土了大量的栽培稻遗留。这一消息传出后,立即在国内外的学术界引起了轰动。

随后的几年,浙江的考古学家转入室内,开始对这次发掘的收获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与此同时,各方面的专家愈来愈认识到,要解决村落布局、文化内涵的变化等高层次问题,发掘面积仍然不够,实物资料还十分有限。1977年10月,国家文物局拨专款,河姆渡遗址的第二次正式发掘开始了。这次的发掘人员更多,发掘面积达到2000多平方米。在发掘过程中,北京的许多老专家不畏路途遥远,一次次亲临现场,指导工作。如果说在这之前,河姆渡遗址是浙江人心目中的骄傲,那么从这一次发掘开始,它已经牵动了全国上下考古学与历史学界的心。不负众望的是,同前次发掘一样,1977年的工作中出土了大量的珍贵材料,尤其是保存完好的稻谷、稻杆、稻叶和谷壳,颜色鲜黄,外形完整,还有一些稻谷与稻杆连在一起的稻穗。保存状况简直令古农史的专家不敢相信。

河姆渡遗址中如此众多有机质遗存完好保存,要感谢大自然的力量。根据研究,这种罕见的保存状况归功于特殊的土壤条件和自然环境。由于遗址地下水位很高,有的文化层甚至低于今天的海平面,文化堆积才得以长期浸泡在水中,隔绝了空气,避免了细菌微生物的侵蚀;另外,文化堆积本身也功不可没,由于堆积中夹杂大量植物茎叶、木屑一类的腐蚀质,令土壤呈弱酸性,具有了良好的防腐能力。正因如此,我们才能在这个遗址中见到大量的动植物、木构件遗存。它们和其他人工遗物一起,为史前史、农业史、建筑史、艺术史,乃至古地理、古气候及科技史等多种学科提供弥足珍贵的实物资料,并成为举世瞩目的重大发现。

虽然河姆渡出土的资料一次次引起了学界的震动,但大家当时最关心的是文化的年代问题。20世纪70年代中国考古学的工作仍集中在黄河流域,河姆渡遗址偏隅东海之滨,没有可资比较的“邻居”,年代问题急需科学的测定。1975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实验室首先对河姆渡出土的橡子果实和含稻壳的陶片进行了碳14的测定;1976年,北京大学考古实验室又对木头标本进行了测定。通过数据的整合,可以肯定,河姆渡遗址最早的文化堆积距今已经有6000—7000年之久。在黄河流域发掘的仰韶文化村落——半坡遗址远近闻名,河姆渡的这个年代数据比半坡还要稍早一些。当时的学界普遍认为黄河是中国文明的摇篮,这一消息显然是撼动世界的重要发现。自然也会有一些人对个测定结果提出疑问。为了更可靠的确定遗址年代,1977年发掘时,北京大学考古实验室特地派专家亲临遗址,现场采样,通过对四个文化层不同样本的测定和校正,河姆渡遗址第三、四层的年代距今7000——6000年毋庸质疑。

经过二十多年的研究,河姆渡人的生活图景在我们的眼里逐步清晰起来。

考古学家重视陶器群的研究,因为陶器是新石器时代最为丰富,地域特征也最为突出的一类文化遗物。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陶器很特别,人们称其为“夹炭黑陶”。由于在陶土中羼杂了植物茎叶,烧造火候又较低,加上缺氧,使陶胎中的有机质仅仅达到炭化的程度,使陶器的表面呈现为黑色。根据专家的分析,河姆渡的夹炭黑陶是在制陶的黏土中有意加入炭化的植物茎叶和稻壳所致。这些植物茎叶和稻壳事先经过燃烧炭化,然后掺入黏土再加水拌和,这样可以减少陶坯的干燥和烧制过程中收缩而产生的开裂,提高陶器的耐热性能。当时的陶器主要是手制,一般分几个部分做好口、肩腹部和下腹部连底部,然后再拼接成完整的器物。河姆渡的陶器明显的特征是有一周周的凸脊,这并非是装饰的功用,而是为了加固器物的拼合接缝部位。不过这种拼接的技术,使河姆渡陶器有其独特的造型和艺术性。

河姆渡人的生产工具中除了大量的石器以外,骨器、角器和木器也占有相当的比例。当时的编织和纺织技术十分发达。在发掘中,普遍发现有苇席的残片。当时的湖沼中一定盛长芦苇,因此智慧的先民原地取料,剖成细薄的长条,编织苇席。根据研究,当时的苇席具有不同的功能:有的用作承托屋顶(这在现在农舍还十分常见);有的编织考究,当为室内铺地之用;还有的用于分隔房间或是铺于窖藏的底部,使用十分普遍。搓绳技术也被广泛使用,河姆渡出土的一件陶罐上还留存着系耳的一段粗绳索,还发现了一条长达2米的细绳子,其长度可谓全国史前遗存之最。尽管遗址中没有出土纺织品残件,但是大量的纺轮和经专家辨识的作为纺织工具的骨器的出土,表明当时的纺织技术水平也不容轻视。

手工业生产中,最值得一提的是遗址中发现的漆器。1977年发掘中出土一件漆碗,胎为木质,器壁表面有一层薄薄的红色涂料,微有光泽,椭圆形器的口径大约是长径106厘米、宽径92厘米。经过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的红外光谱测定,这种朱红色的颜料与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漆皮的裂解光谱图相似;同时,科学院植物所的专家也从植物样本中,通过孢粉分析找到了漆树的花粉;通过科学测定,漆器终于得到公认,它使我国使用生漆的历史提早到了7000年以前,证明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天然漆的国家。

河姆渡人可能当时已经使用了筏,尽管没有见到实物。但是遗址中出土了木桨、藤条、绳索等相关的遗物可作旁证;另有一堵木构板墙中,发现一块中间被挖空的木板,根据形状分析,应是废弃的独木舟,被再次利用来作板墙。由于发掘集中在居住址内,所以见不到交通工具亦在情理之中。可贵的是,我们看到了陶制的独木舟模型;另外远在山东长岛的史前遗址中,也有发现与河姆渡遗址类似的陶器出土,因此,河姆渡人的水上交通能力,可以通过分析略知一二。

在居址中发现的水井遗迹可谓是河姆渡人的另一个骄傲。因为中原地区发现的水井很少,最早的一例年代也要比河姆渡晚了两千多年。河姆渡的水井又是中国发现的最早实例。水井是以定居生活和稳定的农业为前提的,它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十分重大。此外,遗址中同水井有关的出土物是大量樟科类的植物叶片,其中不少种类属于药用植物。这和水井的开凿使用一样,改善了当时的卫生条件,对河姆渡人的体质健康和人口繁衍十分重要。

谈到农业,河姆渡遗址出土了中国最为丰富的史前稻作遗存。由于保存环境良好,遗址内发现的稻谷遗留,在出土时色泽鲜艳,外形饱满,可惜出土后马上变色炭化,我们只能通过彩色照片的记录来保存这些珍贵的资料。稻谷类遗存的出土状况,一般是芦苇茎叶、稻草、稻谷、谷壳和木屑残渣等交互混杂的棕褐色堆积,在遗址中层层叠压。厚度从10—40厘米不等,最厚的有70—80厘米。有学者推断,原先的堆积厚度超过1米。如以其中约1/4为稻谷和谷壳来估算,换算成稻谷就有120吨以上。这简直是个惊人的数字。不管推算夸大与否,河姆渡出土稻谷的数量无疑是全国第一,甚至在世界的史前遗址中也十分罕见。

出土稻谷虽然大多炭化,但是根据农学家的分析,我们仍然能够了解当时栽培稻的种类和质量。宁波、绍兴一带在历史上一直是晚籼稻栽培区,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类型,也属于籼亚种中晚稻类型。由此可见当地稻作农业从7000年至今的传承历史。

除了稻谷遗存以外,大量出土的农业工具也为了解当时的农业活动提供有力的证据。河姆渡文化的农具主要是骨耜、木耜和木锄。两次发掘中,先后共出土骨耜200多件。长期使用,使这些骨器的刃部十分光滑、磨损也很严重。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农作活动的频繁程度。以前学术界普遍认为,中国原始农业经历了刀耕火种、锄耕和犁耕三大阶段。然而河姆渡遗址大量骨耜、木耜的发现,令我国的早期农业发展史需要重新书写。专家们认为,单就骨质农具而言,河姆渡文化稻作农业的耕作形态,就已经堪称世界上先进的耜耕农业。这也表明,早期中国不同地区的不同经济形态,在史前时期就已经有了充分的发展。

与农业密切相关的是家畜的饲养。河姆渡第二次发掘中出土的家猪的残骸经鉴定个体就高达两三百头,这是普遍饲养家猪的有力证据。另外,还出土了16个较完好的水牛头骨及其他骨骼,这也是我国目前所知最早被驯养的水牛。

除了农业与家畜饲养,采集狩猎在当时也是不可忽视的生计方式。河姆渡人用于狩猎和捕捞的工具主要是骨镞、骨哨、骨鱼镖和木矛,几乎全部出自早期的文化堆积层内。这也反映了狩猎采集经济在河姆渡人生活中比例渐次减弱的趋势。在早期堆积中,骨镞出土有1000多件,说明了狩猎活动的活跃。数量次之的是骨哨,将近200件,这是一种早期的乐器,同时有“呼鹿”的功用,用以召唤同伴和引诱猎物。第二次的发掘中,还有一些鲸鱼脊椎骨和鲨鱼牙,这是河姆渡人海洋渔猎的一个反映。

这些出土物使我们对河姆渡居民的饮食有一个大概的了解。从炊器上遗留的残渣来看,主要的食物当然是稻米。遗址中出土的动物骨骼多达六十余种,显然又是先民的肉食来源。通过统计,这其中最多的是水生动物,数量之多甚至无法细算。仅以清理的一小部分龟骨为例,最小个体数就达到1570多个,其他鱼类也就可想而知。《史记·货殖列传》中记载:“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果隋赢蛤……”这种“饭稻羹鱼”的生活,不仅楚越,甚至可以追溯到六七千年前的河姆渡文化时代。

衣食住行中令河姆渡人自豪的还有“住”这一项。大量的木构建筑遗迹,成为了中国建筑史上不可回避的一个重点。千辛万苦通过对木材加工痕迹的研究,表明河姆渡文化已经具有了高超的木作技术,脱离了原始低级的阶段。多达十几种榫卯结构,尤其是双层卯头的出现、梢钉的采用以及燕尾榫和企口板的发明,均可以称得上是我国木构建筑史上的奇迹,对后来的中国古建筑产生重大的影响。这种高超木作工艺下形成的干栏式建筑风格,配合当时特定的居住环境,是迄今为止我国最早的此类建筑遗迹,成为了南方早期典型建筑式样的源头。

发达的生产水平和稳定的生活,必然会孕育出辉煌的艺术和精神成就。提到河姆渡文化的原始艺术和精神文化。其中,精湛的雕刻工艺最为人称道。雕刻的材料相当讲究,主要有象牙和骨、木器,设计奇巧,寓意深远。题材主要以鸟为主,常见的还有太阳、鱼、蚕等形象和几何形的图案。刻制精细,刀法娴熟。以“双鸟朝阳”图案最为著名,是艺术史和原始宗教研究中必举的实例。当时的造型与雕塑艺术也十分精湛。这主要都反映在陶塑作品上,表现的题材多为猪、羊、狗、鱼等常见动物形象。还有多件形态各异的陶塑人头像,五官端正,栩栩如生。此外,陶器上的绘画装饰艺术主要以在陶器上的刻画线条来表现。这些图画作品线条粗犷有力,既有形象写实,又有抽象写意。鱼禾纹陶盆、稻穗纹陶盆、猪纹陶钵和植物纹陶块等作品,都是陶器绘画艺术中的佼佼者。

同类推荐
  • 环境杀手:突发环境污染的防范自救

    环境杀手:突发环境污染的防范自救

    本系列主要内容包括“自然灾害”、“火场危害”、“交通事故”、“水上安全”、“中毒与突发疾病”、“突发环境污染”等,书中主要针对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灾害问题作了详细解答,并全面地介绍了防灾减灾的避险以及自救的知识。居安思危,有备无患。我们衷心希望本书能够帮助青少年迅速掌握各种避险自救技能。
  • 语文新课标课外读物——西游记

    语文新课标课外读物——西游记

    由于许多世界文学名著卷帙浩繁,而广大中、小学生时间又有限,我们便在参考和借鉴以前译本许多优点和长处的基础上,在忠实原著的基础上进行了高度浓缩,保持了原著的梗概和精华,使之便于我们全面而轻松地阅读。为了全面提高广大中小学生的知识基础,培养阅读的兴趣和爱好,这套课外读物还收编了大家喜闻乐见的广博知识,把阅读名著与掌握知识结合起来,扩大阅读的深度和范围,这正是设计本套读物的最大特色。因此,本套课外读物有着极强的广泛性、知识性、阅读性、趣味性和基础性,是广大中小学生阅读和收藏的最佳版本。
  • 小银,我可爱的憨驴

    小银,我可爱的憨驴

    《小银,我可爱的憨驴》娓娓道来的是作者与一头毛驴(小银)齿唇相依的真挚的情感。小银是作者的兄弟,朋友,或者孩子,他们亲密无间。在作者眼里,毛茸茸的小银玲珑而温顺,外表是那样的柔软,软的就像一腔纯净的棉絮,没有一根骨头,唯有一双宝石般发亮的眼珠,坚硬得像两颗精美明净的黑水晶……
  • 奇妙小百科(插图拼音读物)尖顶瓶与贝壳

    奇妙小百科(插图拼音读物)尖顶瓶与贝壳

    “奇妙小百科”是一套结合了科普认知与小故事的加拼音图谱百科丛书。它特别为2-6岁细节敏感期孩子设计。丛书目前包括地球的肚脐眼、蝴蝶仙子与飞蛾、螺壳里的月亮、尖顶瓶与贝壳、天上星星哪里来、突破世界的尽头、消失的夏天、会冒烟的树、月亮上的外星人城堡、古代的冰激凌、古代的冰激凌、小脚丫游世界十二本书。
  • 写给孩子看的艺术史

    写给孩子看的艺术史

    《写给孩子看的艺术史(全译本)》为青少年成长读物类图书,是一本少儿科普读物。该书由美国著名儿童教育学家V.M.希利尔创作,以讲故事的方式来讲述艺术史,既生动,使孩子们快乐地亲近艺术,又实用,在孩子们心中播撒艺术的种子。阅读《写给孩子看的艺术史(全译本)》孩子们能收获了无穷的乐趣,激发孩子进行思考。
热门推荐
  • 太阳系外

    太阳系外

    人类的发展,终于脚步迈向了宇宙。在二十年的辉煌探索后,权利最大的中心法庭突然全面禁止人类离开太阳系,并立下严格的法律。明明正是迈向宇宙的时代,人类再次止足于太阳系之中。在禁止法颁布后的十年,监视站中的启航截获了一艘不明的飞船,而这艘飞船,将会再次使人类迈出太阳系。
  • 终结的信仰

    终结的信仰

    路人甲:嘿!你知道么,主神空间已经4.0版了!断某人:这就是我们出生入死的收获?
  • 末世之狼

    末世之狼

    随心随意,喜欢的可以多多点评,不好之处加以修改,读者喜欢的内容可以添加。月光下一个人,踏上这趟陌生的旅程。引路人已牺牲,成了夜里嗜血的灵魂。
  • 随便写写

    随便写写

    初次见面,他优雅如贵族公子,却羁傲邪魅。再次见面,他是让学校各个执教都头疼却又赞不绝口的天才,三次见面,他却又变成她,有着浑厚的势力却是个甩手掌柜。
  • 救世主

    救世主

    这是一个人族,魔族,兽族等等各种种族共同生存的混沌世界,在人族魔法师中有五个境界:游侠,魔导师,大魔导师,光明骑士,救世主。书中男主角,等级低下的刀仔总把自己想象成一个有着超能力的英雄。但事实他却只是一个魔力低下,遭到同族的歧视,家人的蔑视的低劣混血儿。可悲的是即使是这样的生活也没有持续下去,一次种族间的暴乱使得年幼的刀仔顷刻间无家可归……直到一个神秘的老头突然出现,把他抚养长大,才使得一切有了新的转变,然而平静的表面孕育着惊涛骇浪,一切的阴谋争夺,杀戮征伐才刚刚开始……
  • 牛根生教你创业

    牛根生教你创业

    本书主要根据马云、牛根生、俞敏洪、史玉柱等人的创业经验和心得,有针对性地提出科学、合理的投资思维、方法、技术等方面问题,从而更好地找到那些造成创业失误的根源;提出他们创业时解决问题的宝贵经验,让创业者顺利走出困境;旨在以具体事例传承投资智慧。因此,作为这个时代草根创业的代表人物,以及继续在创业路上的先行者,马云、牛根生、俞敏洪、史玉柱等人的企业经营论断或许不能直接给创业者们带来成功,却能给予创业者一个提示,一个视角,一个忠告,一个鼓励,告诉所有创业中的人们,创业其实有很多误区,需要创业者自己去反省和规避。本书将更好地为创业者提供参考和借鉴。
  • 都市之无限福利系统

    都市之无限福利系统

    〔叮,系统绑定中〕〔叮,福利系统绑定成功〕"啥?什么玩意,我这是幻听了"
  • 别动我的狼王

    别动我的狼王

    “不许动他,这是我的狼王”“好,我一直是你的狼王~”东境狼王爱情从小养成,逆天宠爱。乱世当道,唯有你不可辜负。
  • 赤天离浩

    赤天离浩

    宇宙之奥秘,无非是时与空。宇乃空间,天下之大,却连微粒都算不上;宙乃时间,古往今来,却连一秒钟都算不上......
  • 梦短情长是春分

    梦短情长是春分

    九重天上神白琉铃,与魔界二皇子邬影私定终生,诞下不被三界所容的半仙半魔的小白狐春分。被乐神羲穹隐去身份,抚养长大。魔王逝世后,由邬影掌管魔界,为救困于无极寒潭的爱人,他在两川河发动大战。眼见仙魔两界将不复存在,羲穹以元神相祭,重入凡胎。春分为报恩,踏上了人间之路,寻找羲穹……一路上,经历了身世之谜,三界阴谋,魔族内乱,逼迫着懵懂的春分逐渐成长。【他是九天皇子,高冷不可接近。因年幼一面,暗许下弱水三千,只娶一瓢的誓言。为了她,长阶之下,放下尊严,跪于罪臣之女。为了她,历受雷劫酷刑,却无半句怨言。他是魔族太子,桀骜不驯,睥睨众生。人间一段露水缘,却成他心中的白月光。生死关头,总有他挡刀挡杀。知她大婚当前,不惜背叛魔族众生,也要送她一份盛世贺礼。她是春日微风,轻轻撩动,便拂人心。却自小离失双亲,大婚前夜,亲眼看着养育自己长大的恩人,元神寂灭,魂飞魄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