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5246700000030

第30章 最后一位文人作家汪曾祺

张守仁

在我四十多年编辑生涯中,面对有几位大家的稿子,只有欣赏的份儿,他们的文本严谨得不能动一个字,比如邓拓、孙犁、汪曾祺。

阎纲兄是资深老编辑,春节期间我向他祝贺乙酉新年吉祥时谈起这种职业经历,他对我说,他编叶圣陶、老舍的稿子,也是这样的感受。

自从拜读了汪曾祺先生的《受戒》、《大淖纪事》后,我多次央请他给《十月》写稿。我发现,就是萝卜白菜,他也写得异常精彩。我曾编发过他的一篇散文《萝卜》。他从从容容,娓娓道来,谈及高邮家乡的杨花萝卜、萝卜丝饼如何好吃。说北京人用小萝卜片汆羊肉汤,味道如何鲜美。他说一位台湾女作家访问他,他亲自下厨,给她端出一道干贝炖萝卜,吃得她赞不绝口。说天津人吃萝卜要喝热茶,这是当地风俗。写到四川沙汀的小说《淘金记》里描述邢么吵吵每天用牙巴骨熬白萝卜,吃得一家人脸上油光发亮。还提到爱伦堡小说里写几个艺术家吃萝卜蘸奶油,喝伏特加,别有风味。还写到他在美国爱荷华中心附近韩国人开的菜铺里买到几个“心里美”萝卜,拿回寓所一吃,味道和北京一切开嘎嘣脆的“心里美”差远了。他随随便便地写下去,我饶有兴味地读下去。一直读到“日本人爱吃萝卜,好像是煮熟蘸酱吃的”,文章戛然而止。我深感遗憾,嫌它太短了。读完了,欣赏完了,也就编完了。那不是工作,是美餐一顿的享受。

其实,在旅游途中或到外地讲学或开笔会,跟汪老共住一室,深夜无拘无束神聊,更来劲。

记得1991年4月,作家朋友们在冯牧率领下,组团去云南采风。我们在下关市游了洱海,参观了蝴蝶泉,参加了大理白族歌舞团为我们演出的三道茶歌舞晚会,回到宾馆脱衣就寝。汪先生靠在床栏上神秘又得意地对我说,他写过几篇论述烹饪的文章,是《中国烹饪》杂志的特约撰稿人。他说他爱吃苏北家乡的醉螃蟹、上海的黄田螺、北京天桥的豆汁、天津的烩海羊(烩海参、螃蟹、羊肉)、昆明的过桥米线和汽锅鸡。他吃过蛇、穿山甲、老鼠干巴(肉丝)、炸蝗虫、牛肝菌、炒青苔。他像神农尝百草似的,什么东西都想尝一尝。他认为名厨必须有丰富的想象力,不能墨守成规,要不断创新,做出新菜、新味来。照着菜谱做菜,绝没有出息。比如油条,你把它剪成一段一段,中间嵌入拌有榨菜、葱花的肉末,再放到油锅里煎,捞出来就特别好吃。这种菜不妨叫做“夹馅回锅油条”,对此他要申请专利权。他称赞香港有道菜做得别致,用冷布包住鸭肝,滤掉筋头和粗糙部分,把鸭肝汁放入打碎的鸡蛋里,这样蒸出来的鸡蛋羹味道极佳。

话说到这里,老人家更来了兴致,坐直了身子告诉我,他有一次细看五代顾闳中所绘《韩熙载夜宴图》,想瞅清画面案几上的碗碟里放的究竟是什么食物。用放大镜看,有一只碗里,盛的好像是白肉丸子,有一碟颜色鲜红,似乎是摆着几个带蒂的柿子;其余许多碗碟里盛的是什么菜肴、瓜果,就怎么也看不清了。他遍览《东京梦华录》等著作,没有发现宋朝人吃海参、鱼翅、燕窝的记载。他仔细研究过元朝菜谱《饮膳正要》。他还考察过天坛祈年殿里每个皇帝神位前案桌上的祭器里摆放的黍、稷、稻、粱、蔬菜、肉类、酒类、瓜果等供品,从而研究明、清皇帝们的食谱……

汪先生对于食文化有研究、有实践、有理论、有创造,是个真正的美食家。如果说他老师沈从文新中国成立后是衣文化、服饰文化的权威,那么汪曾祺无疑是一流的食文化专家。

有一年我在《十月》上给汪老签发过一个短篇小说《露水》,才三千多字。写的是从高邮到扬州往返行驶的运河轮船上两个艺人做露水夫妻卖艺的底层生活。从小说看,汪先生对小曲、唱词、胡琴、通俗节目、苏北一带平民百姓的习俗相当熟悉。语言干净得像用水洗过似的。读了以后,如含橄榄,余味悠长。

汪老一辈子重视民间文化。他当过《说说唱唱》、《民间文学》的编辑,与酷爱民间文艺的赵树理共事过,整理过评书《程咬金卖柴筢》,写过关于民歌的论文《读民歌札记》。他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发表的《我和民间文学》中告诫青年作家:“我认为,一个作家想要使自己的作品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民族特点,离开学习民间文学是绝对不行的。”他的小说都是以平淡的文风写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在这方面,他继承了“五四”前后平民文学的思潮,将目光转向绝大多数民众,就是实践一种走向民间的布衣精神。他的众多作品的表现对象大都是民间的能工巧匠以及在封建礼教压迫下命运悲惨的妇女,对他们表示出一种同情、善良、温婉的情怀。

有一次和汪先生到南方水乡讲学,因他喜跟我聊天,又让我跟他同住在一起。讲学后傍晚出去散步,我看见湖边青郁浓密的芦苇荡,对汪老说:我不是京剧迷,但对您执笔写的《沙家浜·智斗》中阿庆嫂那段唱词——垒起七星灶,铜壶煮三江。摆开八仙桌,招待十六方。来的都是客,全凭嘴一张。相逢开口笑,过后不思量。人一走,茶就凉……特别欣赏,铭记不忘。汪先生手里夹着一支烟,凑到嘴边吸了一口,笑道:“你对这段唱词别看得太认真。我在那里故意搞了一组数字游戏。‘铜壶煮三江’,是受到苏东坡诗词的启发。其中‘人一走,茶就凉’,也是数字概念,它表示零。”

他这样一讲,更使我吃了一惊。我说:“没有诗词修养、旧学功夫,是写不出这段唱词的。您的古文底子是怎样打下的呢?”

汪老看了一眼宽阔的湖面,回忆着遥远的童年,说:我祖父汪嘉勋是清朝末年的拔贡,特别宠爱我。从小就督促我握笔描红、背古文。到了小学五年级他亲自给我讲《论语》,叫我多练毛笔字。祖父说:“你要耐心,把基础打好了,够你受用一辈子呢。”我小学高年级、初中写的作文,老是被老师批“甲上”,作为范文在班上朗读。我13岁那年写了一篇八股文,祖父见了叹息道:“如果在清朝,你完全可以中一个秀才。”老爷子见我有了长进,就赠我他收藏的几本名贵碑帖和一方紫色端砚。

这时候,夕阳西下,晚霞染天,映照得湖面、芦苇都红了,连汪老原本黧黑的额头也红了。我说:“您祖父宠爱您,得到了他严格的言传身教。”汪先生说:“我父亲汪菊生也多才多艺。”走回宾馆的路上,汪老怀念起他的父亲来了。他说:我父亲汪菊生学过很多乐器,笙箫管笛、琵琶古琴都会,胡琴拉得很好。我在小学演戏时,还叫父亲去给我们伴奏呢。我父亲手很巧,会糊风筝,会扎荷花灯。早年在南京读中学时,是个出色的运动员,在校足球队踢过后卫,做过撑竿跳高选手,并在江苏省运动会上拿过冠军。母亲杨氏得肺病去世,那年我才3岁。母亲死后父亲用各种色纸亲手给亡母做冥衣。四季衣裳,单夹皮棉,应有尽有。裘皮衣服做得极细,和真的一样,还能分辨出羊皮、狐皮。我父亲还喜画画。画友中有一个铁桥和尚,是高邮善因寺的方丈。父亲画过一阵工笔花卉,后又改画写意,用笔似乎仿效吴昌硕……

我想:汪曾祺文好、字好、诗好,兼擅丹青,被人称为当代最后一位文人作家,这是因为天资聪颖的他从小就受到了书香门第的熏陶。

汪先生在《七十抒怀》中写道:“悠悠七十犹耽酒,唯觉登山步履迟。书画萧萧余宿墨,文章淡淡忆儿时……”我和汪老多年接触中,发觉他嗜酒嗜烟。我对他日常生活爱好的概括是:“每饭不离酒,香烟常在手。”

汪先生爱喝酒。他十几岁就和父亲对坐饮酒。父亲抽烟时拿出两支,一支给儿子,一支给自己,真可谓“多年父子成兄弟”。

有一年在泰山笔会上,他写字赠送给东道主,请与会者叶梦弄点酒来陪他喝,他说只有喝了酒,字才写得好。叶梦听命陪他喝。汪先生喝一杯,写一幅字。喝着喝着汪老就写了一大摞字。因此叶梦认为,汪老的字里,飘着浓浓的酒香。

那次到云南旅游采风,不论中餐、晚餐,一路上先生都要喝酒提神。他似乎白酒、米酒、啤酒、洋酒都喝,并不挑剔。他只要抿一口,就能鉴别酒的产地和质量。一瓶威士忌端上来,他尝一尝,就能品出是法国的还是美国的产品。到了玉溪卷烟厂,攀登红塔山时,汪先生崴了脚,从此脚上敷了草药,缠裹了绷带,拄杖跛行。于是我搀扶他,和他同桌就餐。席间,他喝了一口白酒,旋又把酒倒在缠着纱布的脚上,“足饮”起来。我感到纳闷,问他:“您为什么不仅嘴喝,还让脚喝呢?”他笑道:“这样可以杀菌。”

汪先生喝酒史上,有一桩轶事:上世纪四十年代,有一次在昆明联大,他喝得烂醉,像个醉汉似的,昏坐在路边。沈从文那天晚上从一地方演讲回来,看见前边有个人影,以为是个从沦陷区来的难民,生了病,不能动弹。走近一看,原来是他的学生汪曾祺喝醉了。他连忙叫了两个学生搀扶着他的得意高足回到住处,给他灌了好多酽茶,他才清醒过来。

在联大,汪曾祺特爱听闻一多讲《楚辞》和唐诗。闻一多以魏晋人王孝伯语“痛饮酒、熟读《楚辞》,乃可为名士”作开篇。汪曾祺是否受了魏晋风度的影响呢?醉酒路旁是一种失态,我不好意思问他。

汪先生是位烟精。一支烟,他用手摸一摸,即可知道制作工艺水平如何。捏一捏,蹴一蹴,看一看,闻一闻,就可评定烟的质量。据他考察,云南烟业的兴起,大约是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初。那时的农业专家经过研究,认为云南土壤、气候适宜种烟,于是引进美国弗吉尼亚的大金叶,试种成功,当地烟业随后得到大发展。玉溪的纬度和美国的弗吉尼亚相似,土质也相仿,故烟叶长得好。滇中的空气湿度有利于烟叶存放,是个天然烟库。加之制作精细,配方得当,故“红塔山”牌香烟,味道醇,享誉全国。后来汪老给《十月》写过一篇《烟赋》,说纪晓岚嗜烟,是一边吸着烟,一边校读《四库全书》的。他爱吸“红塔山”,为之赋五言打油诗一首:“玉溪好风日,兹土偏宜烟。宁减十年寿,不忘红塔山。”汪老之嗜烟酒,竟至于斯,乃性情中人也。

我记得游星云湖、抚仙湖那天晚上,汪先生喝了酒,面色红紫,容光焕发,呈微醺状。额上的皱纹也就展开了,谈话就多起来了。高洪波、李林栋、李迪、高伟等作家聚集在我房间里听汪曾祺聊文学创作。汪先生说,早年他写的作品,在半年之内大都能背出来。《沙家浜》剧本在打字过程中,有一场戏的稿子丢失了,打字员急得团团转。汪先生安慰她,叫她放心,坐在打字机旁,从该场戏第一个字一直背到最后一个字。之所以能背,他说是由于文章有内在的韵律。他对在座的年轻作家们说:要随时随地注意用文学语言描写所见到的生活现象。我下放到张家口劳动住羊舍时,外面有一带树墙,夜班火车驶过时,车窗里的灯光一一照射在树墙上。怎么描述这种现象呢?我在《羊舍一夕》中是这样写的:“车窗蜜黄的灯光——照射在树墙上,一方块,一方块,川流不息地追赶着……你总觉得会刮下满地枝叶来似的……”有一次,我在北京西单看见一辆宣传交通安全的车子,听到车上喇叭里说:“横穿马路,不要低头猛跑。”这句话不能增减一字。西四一个家具店,有修理棕床、出售椅子的业务。营业员在店前写道:“本店修理旧棕床、出售新椅子。”只加了“新”、“旧”二字,就增添了文学意味……

汪曾祺到美国做访问学者,应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的邀请作演讲,题目就是“中国文学的语言问题”。由此可见他对语言的重视。汪先生认为写小说就是写语言。小说的魅力首先在于语言。在他的小说中,你会看到这样的句子:“失眠的霓虹灯在上海的夜空燃烧着。”“马儿严肃地咀嚼着草料。”他觉得语言像水,是不能切割的。还认为不能把语言和思想内容剥离开。语言不能像橘子皮那样,从果肉内容上剥下来。

我喜欢写散文。便利用同住一室的方便,向旅伴请教写散文的经验。汪先生告诉我:写散文应克制,不要像小姑娘的感情那么泛滥。老头写情书,总归不自然。有的散文家的作品像一团火,熊熊燃烧,但看完空空洞洞,留不下什么印象。没有坎坷,没有痛苦,便写不出来好文章。散文不能落入俗套,要平易自然。我希望把散文写得平淡一点,像家常便饭、写家信那样,切忌拿腔拿调。当然也可以工笔、繁密,像何其芳的《画梦录》,别有风采,但那是另一种秾丽的花,我写不出来。

住在一起的日子多了,我和汪老相处得很随便。南方天热,每天都要在宾馆里洗澡、换衣。汪老擦完身子,站在盥洗室洗脸盆前搓洗衣服。他洗衣速度极快,三四件衣服,搓巴搓巴,十来分钟就洗完了。我问:“您怎么比我还洗得快呢?”他回答:“见水为净,去掉点汗渍味即可。”我曾经偷偷检查过汪先生洗的衣服,仔细翻看过衣领和袖口,发现其洁净度比我要高。先生在1957年整风中因对人事部门提了点建议被打成****,送到张家口农科所劳动,在艰苦的塞外练出了独立生活的能力。他在口外刨粪、运粪,十分卖力,1960年就摘掉了****帽子。三年困难时期,当地的马铃薯价值突然提高。马铃薯又称山药蛋。当地民歌唱道:“想哥哥想得迷了窍,抱柴火跌进了山药窖。”山药蛋是那一带的活命粮。故农科所十分重视马铃薯的品种、质量、退化等问题。汪曾祺会画画,农科所就交给他画一部《中国马铃薯图谱》的任务。他到城里买了颜料纸笔,回来到薯田里掐了把花枝,插在玻璃瓶里,对着实物画。马铃薯花一落,薯块成熟,就挖出来,放到桌上临摹。画完,埋进火里烤。烤熟了,就吃。这时他想起凡·高的名画《吃土豆的人们》,不禁哑然失笑。画多了,汪曾祺发现马铃薯不同品种之间差别很大:有的个儿大如瓜,一个能当一顿饭;有的外皮呈乌紫色,烤熟后味道像栗子;有的形似鸡蛋,生吃时味道甜脆如水果。他还发现有一种马铃薯花是香的,连所里的专门研究人员听了都觉得新奇。这部《中国马铃薯图谱》,像他的恩师沈从文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一样,是被迫改行后创作的一部奇书——遗憾的是它的原稿在农科所“****”中毁掉了。

汪先生像他父亲那样,也是多才多艺。他在西南联大和同学们一起演过戏,扮演过话剧《家》中的更夫和《雷雨》中的鲁贵。他能吹笛子,喜欢京剧,尤爱唱昆曲。这给他后来执笔写《沙家浜》这样的剧本打下了某些基础。至于他的诗、书、画,更是秀逸婉约,惹人喜爱,故求索者甚多,一般来者不拒,都能满足大家。

跟他多次同住一室之后,我发觉他分对象,区别男女,相应地或赠字,或送画,或赋诗。外出旅游,对接待单位,他一般写几幅字,留赠主人,以表谢意。他对男士们一般写诗相赠,而对女士们、女作家们,则大抵送画——因为他主要画花卉。我曾在张洁和平门的寓所里,看见她新装修的素墙上挂着一幅汪先生的《水仙》:水仙们亭亭玉立,葱绿可爱。他送给宗璞的画则是一幅墨叶红花的牡丹。但也有例外,男作家邓友梅名字中因有一个“梅”字,他画了一幅铁杆梅花相赠。树干树枝是墨染,梅花是白色。有一次乘车参观崇文区百工坊,坐在我身边的友梅告诉我:“汪曾祺曾送给我一幅画,画中夹着一个字条,上写:‘你结婚大喜我没送礼,送别的难免俗,乱涂一画权作为贺礼。画虽不好,用料却奇特。你猜猜梅花是用什么颜料点的?猜对了,我请吃冰糖肘子……’我跟韩舞燕猜了两个月也没猜出来。”我问友梅:“那到底用的是什么颜料?”友梅说:“汪老后来告诉我——牙膏!”

我读过汪曾祺先生许多旧体诗。1984年发表的散文《昆明的雨》,写的是四十年前即1944年他和后来成为语言学家的朱德熙从联大新楼舍到莲花池去。池边有小酒店。他们进店买了一碟猪头肉,半市斤酒,边喝边等雨停下来。院子里有一棵木香花,被雨水淋得湿透。雨下大了,没法走,他俩一直等到午后。先生在文末写了一首诗:

莲花池外少行人,

野店苔痕一寸深。

浊酒一杯天过午,

木香花湿雨沉沉。

那诗很有味道,我看了一遍也就记住了。

撰写本文时,我一抬头就见书房右侧墙上挂着汪老于辛未秋日给我写的赠诗:

独有慧心分品格,

不随俗眼看文章。

归来多幸蒙闺宠,

削得生梨浸齿凉。

前两句诗是汪老对我这个后学的过奖之词,实不敢当。“慧心”和“品格”,应属于汪老。后两句却是实情,我曾告诉过汪老,我懒得吃水果,都是妻子把苹果、梨削去了皮送到书桌上,我才勉强吃几口。

中国国家图书馆馆长任继愈先生曾说过:“中国文化有三个支撑点,即三个系统:儒教、道教和佛教。儒教的影响面很广,佛教次一点,道教就更少一些。但它们都对人们的生活,甚至是家庭有着很深的影响。”

在我看来,汪曾祺除了大学时代对西方近现代哲学、现代派文学有过某种短暂的心仪之外,他一生主要受到了儒、释、道三家的影响。他自己在一首四言诗里就说过:“有何思想?实近儒家。”孟子所谓“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你从他的许多小说中可以感受得到。他对佛学颇有研究。我就亲耳听过他和何洁即圆各居士探讨佛、禅方面的学问。汪先生的作品从最初的《复仇》到他后来的名篇《受戒》,经常写到寺庙、小庵、禅房、斋戒、经文。晚年他以优美的文笔为《世界名人画传》写过一本《释迦牟尼》。他的慈悲、平和、富有同情心,是和他喜研佛学是分不开的。汪先生年轻时爱读《庄子》,受到过老庄的熏染,一生自自然然,随遇而安,把事情看得很淡。他甚至豁达、幽默地说:“我当了一回‘右’派,真是三生有幸,要不然我这一生就更加平淡了。”他的小说《徙》、《鉴赏家》里的人物,无不表现出典型的道家风度,寄托着他的人生理想。因此可以说,儒、释、道文化是汪曾祺思想血脉的三个源头。

像汪曾祺这种才子型的文人作家,如此可爱的老头儿,只能孕育于特定的时代背景、特殊的家庭环境以及西南联大那样特别自由的教育方式。此等人物,往而不再,永逝矣。这是中国文坛的遗憾,但这是属于历史的、无法弥补的遗憾。

汪曾祺生于1920年3月5日,卒于1997年5月16日。至今年5月,去世已整整八载。谨以此文,追念我所敬爱的老师辈作家。

(选自作家散文集《永远的十月》,十月文艺出版社2011年版)

同类推荐
  • 青春雕像

    青春雕像

    本书主要内容为:红玫瑰,少女,读你,知音,星,网,你的眼睛,你的眼睛,颤栗,季节。
  • 莎乐美

    莎乐美

    《莎乐美》是王尔德根据圣经故事而创作的一部著名作品,讲述了犹太公主莎乐美如何诱使继父希律王杀死施洗者约翰的故事。剧中的莎乐美向约翰求爱而遭拒绝,发誓要吻到他的嘴唇,最后不惜令人砍下约翰的头。两千多年,她的形象遍及绘画、雕塑、文学、戏剧、歌舞、电影等多个领域,成为无数艺术家的灵感焦点。诸位大师通过莎乐美,传递他们对人性的理解。王尔德塑造的莎乐美,将她的爱与恨交织在故事里,充满了神秘与诱惑,赋予了这个形象新的内涵。
  • 何新谈诗词之美

    何新谈诗词之美

    本书是学者何新对中国经典古诗词的品评、解读与演绎之作。作者凭借自己深厚的学术素养,不仅对中国古诗词特有的艺术规律和艺术魅力进行准确把握和呈现,对中国文人的审美意趣与性情人生进行别具一格的品评,更对这些经典诗词创作的历史背景和内容典故,以及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密码进行破译与解读,多有创新之见,令人耳目一新。
  • 我的桃花源

    我的桃花源

    其中有忆旧,写家乡亲人故旧;有游记,记外出考察游历囯内外名胜古迹;有感悟,写读书心得做人体会。庆棠的散文因行文时间跨度较长,有些是早期工作手记,虽然不能说篇篇都是珠玑,但贯注和流淌在他的文字里的,是能扣动无数人心弦的“真情”二字。他对父母师长无限的感恩,对家乡山水深情的关注,对异域风光的心灵沟通,对人生社会的大彻大悟,在记叙中娓娓道来,在抒情中倾诉肺腑,字字句句无不是他作为一个农民的儿子的真情流露。
  • 深寒

    深寒

    《深寒》是晓雁的文集。细细读来,总觉得她的笔和人一样,总有一种实在、真切、端正和认真,让人想起“淡然和敛衽”。这样一个人,写小说,必是写得精审如绣;写散文,定是细密如花。这么多年,晓雁那些安静、淡雅的文字,一如阙阙美妙的诗词,抚爱、滋养着异乡的脚步和心灵。从亲人、亲戚、朋友、乡亲、自己着手,铺展出西海固山村城市既丰饶又残破,既可爱又可悲的心灵景观。
热门推荐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今天也想过平凡的一天

    今天也想过平凡的一天

    普普通通毕业,顺顺利利升学,看起来许子夏同学所坚持的平凡人生有在好好的进行下去。不过,当那封来自祈才学院的函件被许子夏从信箱里拿出时,平凡的生活里终究还是多出了一道裂缝。在度过了平淡无奇的高中生活之后,迎接许子夏的,却是令他无法回避且难以预料的大学生活。“我只是想找个地方混日子而已啊……”许子夏嚷嚷着瘫倒在自己宿舍的木板床上。
  • 灵鬼女神探

    灵鬼女神探

    姑娘,我看你骨骼清奇,很有做灵媒的天赋呀,不如拜我为师可好,拜师的日常啊?洗衣服,做饭,给师傅暖床。。。喂你干嘛打我,你才是神棍,算命的呢,本帅可是天下第一的风水师!
  • 最强赘婿林修

    最强赘婿林修

    身怀绝技的我居然被一千块钱“入赘”天海江家做起来上门女婿
  • 术印

    术印

    “精通咒法系的术士能够一次召唤几杯清水来,甚至一大缸都没有问题。另外一些勇于尝试的术士们则在召唤水的时候把杯子那部分忘记了,于是,召唤水元素的技术诞生了。召唤出来的水元素在战斗中是个强大的盟友,平时是个不错的听众,还有,它们的味道也不错。”------亚罕·冬日之息
  • 异界之枪林弹雨

    异界之枪林弹雨

    李浩轩穿越到异界玄幻大陆,这里的强者一掌能覆灭山脉,一刀能斩断江河,一剑能划破九天……天赋出众的人在十三岁就能觉醒魂器,魂器多种多样,有元素类的金木水火土风雷……有妖兽内的巨蟒、毒狼、虎豹、凤凰……有武器类的刀枪剑戟……而来到魂器大陆的李浩轩惊讶的发现,自己觉醒的魂器竟然是一把枪,不是木柄的长枪,而是手枪!最惊人的人,这手枪很能进化!
  • 佣兵二十年

    佣兵二十年

    本书慢热,带你慢慢走入佣兵真实的世界。1990年,平静的世界下,各个地区战火重新被点燃,战火纷飞之地,是佣兵的天堂,死亡的炼狱。活下去,是一种奢侈。已有军事精品完本《高危职业》,质量保证,放心入坑!
  • 人族年代

    人族年代

    晨曦在十岁那年,爸妈就死了。他姐姐只留下一个一句话,就决然离开这个小男孩,独自踏上学习和修行的道路。晨曦为了证明自己比修行更加重要,于是他目标是成为一个比他那狠心的姐姐更强的人。一路上踏歌而行,遇见许多复杂的人,但身边始终有两只忠诚的狗。然而道路走到最后,一切只是一个阴谋。
  • 刺客阿夜

    刺客阿夜

    这是一个不一样的小说!汇聚了很多种类……打斗,侦探等等!乱世中,一名少年在山崖之上看着眼前的千军万马笑道:“我笑尔等皆为蝼蚁!”刀出,千军覆没!剩下的军队只能眼睁睁的看着这个天下人胆俱的男人离开……
  • 流血召唤师

    流血召唤师

    要说灵界大陆这个职业确实够多,法师武斗士但是要说我最爱自然是召唤师,奇葩召唤师召唤就得流点血,血和怪物等级有关,弄的肾虚的不行,灵界大陆可否有他一片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