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5338100000064

第64章 包产到户提出过程中的高层争论

访国家农业委员会原副主任杜润生/徐庆全杜明明

胡耀邦与农业改革

记者:1979年年初,根据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决议,国家农业委员会成立。农委作为国务院指导农业建设的职能机构,同时兼理党中央委托的农村工作任务,并指导各省、市、自治区农业委员会和中央相关部门的工作。中央任命王任重为农委主任,您担任副主任,您算是又回到农口了。中央调您有什么考虑吗?

杜润生:农委刚成立时,我是副主任之一,另外两个人是张平化、张秀山,后来又加上李瑞山、何康,其他委员多是兼职。

为什么调我回归农口呢?我想可能是毛主席逝世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议要加强农业,纠正过去“左”的东西。新任命的农委主任王任重曾和我在中南地区一起工作过,相处关系较好,对我的印象不外是熟悉农村情况,敢于替农民讲话。你们知道,1955年,我犯了所谓的右倾错误,当时中央组织部部长安子文批评我说:农民观念数你强,了解情况材料数你多,就是政治上弱,看不清大风向。现在风向在变,也许因此而调我到新成立的农委工作。

记者: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安徽、四川的农民开始了自发的群众性的包产到户,在万里和赵紫阳的支持下,对既往的农业管理体制进行了划时代的冲击。当时,中央怎么看?你们农委对此的看法又如何?

杜润生:华国锋和时任党中央副主席、副总理的李先念都很重视农业,他们办了几件好事。如让农民休养生息,贫困地区减免了各种税收,进口了将近200亿公斤粮食;重视“社队企业”,同意增加农业和农用工业投资,搞水利、化肥、机械等。这对农村群众情绪的转变是有帮助的。但唯独对改革人民公社体制、推行包产到户持反对态度、难以一下子转变过来。我刚到农委工作时,也面临着如何看这一问题的局面。一些关心我的同志对我好言相劝,要紧跟党中央,接受邓子恢的教训,不要搞包产到户。但相反,也有一些同志则说,包产到户势在必行,只是个时机问题。看来,在包产到户问题上的争论,是难以回避的了。

记者:在这种情况下,农委的工作是不是就陷入到两难的境地?一方面要遵从当时中央的总体意见,拒绝包产到户,另一方面,的确应该支持农民这一伟大的创举。

杜润生:农委的确是两难的境地。农委是国务院的机构,自然应该和中央保持一致,但是,一些有志之士的意见则对农委支持农民的行动提供了依据。比方说当时胡耀邦的意见。

记者:胡耀邦当时有什么意见?

杜润生:农委要替中央、国务院起草一个农村工作的安排意见,涉及落实中央增加对农业的投资,以体现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精神。华国锋和李先念召集开会,我和水利部部长钱正英参加。结果很容易地争取到几十亿元投资,主要是搞水利。会后起草了一个文件,重点讲发展农田水利建设,以解决粮食问题。先念看后表示同意,但让我去征求胡耀邦的意见,当时耀邦任党中央的秘书长。

耀邦看过文件,提议重视多种经营,不要只强调水利,不要“以粮为纲,全面砍光”,要加上种树种草、发展畜牧业。我对他的意见表示赞成,并说,“民以食为天”这句话成为历来制定政策的出发点,历代朝廷都提出“重本抑末”。人多地少不免过度开发坡地、林地、湖面,环境会造成破坏。这个问题关系重大,需要另行讨论,发出专门文件。此次所发文件只能就水利投资问题做文章,看来水利也不能忽视,现时要靠它提高单产。

耀邦同志同意给文件加点内容,转给中央政策研究室修改后发出。这时他很兴奋,说:要立志从现在起,改弦更张,首先把“农业”内涵说明白。

记者:由于胡耀邦在拨乱反正中的重要贡献,在全党威信很高;现在作为中共中央秘书长,他的意见分量很重的。

杜润生:是的。这期间,胡耀邦对植草造林、发展畜牧业、发展多种经营和经济作物、发展小工业,不断提倡,不断宣传,不赞成投资大搞水利。因此水利部门对此有些意见,并引起李先念的不满。一方面,我对耀邦说:灌溉和防洪不能不搞,问题是如何搞。另一方面,我提醒水利部门同志:新搞大水库要慎重,北方水库不出几十年变成泥沙库,要搞科学论证。当前应重视改善和提高现有设施的效益,实行有偿用水,节约用水。现在看来,耀邦同志对过多的水库设施提出质疑,是有一定道理的。至今,这仍然是一个待明确的大问题。

我借机谈到另一个问题,就是“责任制”问题,这是保证农村经济运行的必要条件。我提出:生产责任到人、到户,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试验得不错,可增产粮食,减少开荒砍树。可不可以由中央说话,把1979年9月28日后提的“不要包产到户”改成“准许包产到户”。耀邦说:决议才通过,中央不好立即出面修改。在耀邦所处的位置上,时机不到,处理像包产到户这种带有政治敏感性的大问题,还受着某种约束,是可以理解的。但他是个思想很开放的人,是最积极推进农业改革的领导人。

同一时间,内蒙古的书记周惠也请中央同意把土地借给农民,让他们包种。我批复周让小农经济恢复是不利的。内蒙古不能借地,后来就搞“口粮田”。1979年6月,农业部张根生、余国耀等人去内蒙古、甘肃、宁夏考察,回来向李先念汇报,谈到这个问题。我问李:中央对此事可不可以认可?他考虑片刻后说,为了度荒搞“口粮田”可以同意,不要提包产到户,但没有说禁止。

包产到户的酝酿

记者:1979年3月12~24日,刚成立不久的国家农委召开了七省三县农村工作座谈会。七省为广东、湖南、四川、江苏、安徽、河北、吉林,参加会议的都是农口负责人。三县是安徽全椒、广东博罗、四川广汉,都是进行过农村改革的县。这是一次专门讨论责任制的会议。我们看到许多谈包产到户过程的记载,很少有人提及这次会议。您能讲讲吗?

杜润生:这次会议就是由我主持召开的,当然可以讲的。为什么要召开这个会议?是因为这几个省、县都有农民进行包产到户的尝试,那么这几个省的领导对包产到户,有的支持,有的反对,有的观望。开个会来讨论一下。

会议由我主持,我的开场白很简短:这次会议主要是集中讨论生产责任制问题,希望大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通过讨论,取得共识。

记者:从时间上看,这次座谈会召开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和四中全会之间,正处在政策大转变的时期。全国平反冤假错案,地主摘帽,右派甄别,干部落实政策;经济方面提出三年调整方针,同时准备经济体制改革。许多认识问题很不一致,会上是不是争吵得很厉害?

杜润生:是啊,当时的确是老办法不行,新办法不明,大家思想准备又不足,会议争论得非常激烈。会上有人提出:阶级、阶级斗争还讲不讲,阶级路线还要不要,学大寨还搞不搞?面对这种情况,我们为避免分散精力,仍按会前的决定集中讨论责任制问题,希望以此为突破口,带动其他。

对于生产责任制的讨论,又主要集中在两个问题上:“包产到组”实行什么制度安排?“包产到户”究竟应采取什么态度?

对于包产到组,三中全会关于农业问题的决议草案曾提到“也可以在生产队统一核算和分配的前提下,包工到作业组,联系产量计算劳动报酬,实行超产奖励”。会议围绕这个问题发生了争执,分歧主要在于是否允许把劳力、农具、土地、牲畜“四固定”,常年包到组。有的主张不能固定到组,认为那就是分队,是“三级所有”变成“四级所有”。有的认为不固定到组是行不通的,怎么联系产量?

记者:你们在会上进行争论的同时,社会上也在争论,当时《人民日报》就发表了张浩来信,对包产到户提出指责。

杜润生:张浩来信能成为一个事件,当然代表一种倾向了,但能刊登在《人民日报》上,还是由于王任重的批示。张浩是甘肃的干部,他到河南出差,在洛阳地区看到某些情况,给《人民日报》写信:认为“包产到组、包产到户都是脱离群众,不得人心的”。王任重批示报社:态度要明朗,号召大家不要搞包产到户,已包的说服引导,回到集体经济。这个批示,正好在会议期间,于1979年3月15日以编者按语的形式在《人民日报》头版发表,因而对四川、安徽的试验起了泼冷水的作用。

记者:这对你们会议的讨论有影响吗?

杜润生:有影响,但不大。我们还是照样进行自己的讨论。经过争论,在“会议纪要”中提出:现在存在的包括“常年包工包产到组”在内的几种办法,“只要群众拥护,都可以试行”,这样就确定于对包产到组的共识。

关于包产到户,会上由安徽省农委副主任周曰礼介绍了安徽的经验。他说:省委的态度是,责任制不能“一刀切”,要允许由群众决定、选择。年初,省委在肥西县山南公社实行了多种责任制形式(包括包产到户)的试点,群众说到组不如到户。包产到户在全县很快就推广开来,已占生产队总数的11%。周曰礼整整讲了一天。

发言中,赞成包产到户的人占多数。吉林省农工部部长史林琪、广东省农工部部长杜瑞芝,都极力主张对包产到户“开个口子”放开一点,尊重群众的选择。也有人怕口子一开就控制不住了。会议经过讨论,大家意见趋向要把口子开得更大一点。

记者:这次会议中讨论的内容,你们是不是都及时地上报中央?中央对此怎么看?

杜润生:在会议期间,王任重从上海回来后,在会上讲了集体经济的优越性,特别强调统一调配劳动力的优越性。

3月20日下午,华国锋约见会议代表。华从农村形势讲起:党的三中全会文件是正确的。当前突出的问题,是对毛主席的评价问题,对“文化大革命”的评价问题,对历史问题的看法。现在既有“思想不够解放的问题,也有不符合三中全会精神的问题”。对于包产到户,他举了湖南洞庭湖“双抢”的经验,证明组织起来分工合作可以提高新的生产力,集体经济是优越的,但他也讲不要“一刀切”。

华国锋作为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入,对一个十几人的小会讲了两个小时,按常规是不多见的。3月22日,王任重又到会讲话说:合作化几十年了,到底是好是坏?基本上是好的。

记者:看来,他们两位的态度还是好的,提倡多讲道理,允许自由讨论,并没有上纲上线。

杜润生:但是,在当年,包产到户是个触及体制的问题,即使允许讨论,以中央文件的方式明确肯定,是很难的。因此,最后,会议产生的文件不得不妥协,说包产到户,不是统一经营,从这点讲接近单干,但不同于单干。对于群众搞包产到户,“如果一时说不服,也不要勉强去纠正,更不能搞批判斗争”。

记者:这句话等于批准既成事实了,也算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了。

杜润生:是啊,最后,华国锋有个意见就更好了。他同意“深山、偏僻地区的孤门独户,实行包产到户,也应当许可”。1979年4月,中央批转了这个会议《纪要》,这是中央文件里第一次提出在一些特殊地区应当允许包产到户。并把它写入三中全会提出、经四中全会审定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的若干问题决定》中,从而为农村政策的进一步转变奠定了基础。

会议结束时我作了发言,说一些重大问题会议讨论不充分,只能求同存异。《纪要》按华国锋、王任重的讲话精神修改,宣传集体经济的优越性,责任制形式不搞“一刀切”。但春耕大忙在即,搞了责任制的不再动了,“包产到户”也不同于单干,要纠正不可上纲,更不可搞批斗。

包产到户的激烈争论

记者:七省三县座谈会是“文化大革命”后首次把包产到户提到中央来讨论,从结果来看,满意的解决尚需时日,但思想已经解冻,禁区已经打开。

杜润生:此后,华国锋又主持召开了一次中央会议,邓小平、李先念等出席。会上,我说明了一些农村现存的问题:有些地方包产到户,生产很好,群众欢迎。也发生点问题,像河北赞皇县一带实行包产到户,因对林业政策缺乏事先安排,农民怕今后政策有变,先下手捞现货,砍了一些树,没有出现太大的问题。像安徽全椒等地生产有发展,农民积极性高涨,社会安定,是很好的。李先念说,包产到户不宜提倡。中国单干了几千年,还是没粮食吃,还是受穷嘛!华国锋再次用他在湖南“三夏”抢收抢种季节必须互助、合作的事例来说,非集体化不可。邓小平当场没有就此问题表态,他说:农村问题很多,一大堆,应该抓住主要的解决。他还说:贫困地区总得放宽政策。这为他尔后支持包产到户留下伏笔。

记者:既然七省三县座谈会把禁区打开了,进一步突破也就指日可待了。

杜润生:没有你们想象的那么简单。争论还是很激烈的,要松口是很不容易的。

1980年1月,国家农委召开人民公社经营管理会议,这是继七省三县座谈会后的又一个重要会议。

王任重在会上讲话,再一次讲集体经济的几大优越性。会议开始,分组进行讨论,让大家放开思想。我安排周曰礼发言,介绍安徽的情况。他说:到1979年年底,安徽实行包产到组的生产队占总数的51%,包产到户的占10%。增产效果明显。群众评价,组比队好,户比组好。一些地方,特别是占1/4比例的后进地区,迫切要求实行包产到户。结果周曰礼讲了两个多小时。大会分组讨论时,争论极为激烈。华东小组几乎等于围攻安徽,让我很为难。周曰礼对我说:安徽包产到户,是万里书记主张试验的,问我怎么办?我说,要沉住气,不能不让人家讲话,你们试验结果有利生产,就继续试。其他小组也争论激烈,赞成任重讲话的人占多数。轮到我在大会讲话,我讲了对包产到户要允许地方试验。

记者:那您的讲话就和王任重的形成了两个声音了。中央怎么看?

杜润生:1月31日下午,会议向中央政治局汇报情况。参加的有华国锋、邓小平、李先念、胡耀邦、余秋里、王任重、姚依林等。华国锋等人讲话后,邓小平最后讲了话,他说:对于“包产到户”这样的大问题,事先没有通气思想毫无准备,不好回答。他讲了一个大决策:就是20世纪末实现温饱,21世纪初实现小康,分两步走,要确定目标。他说:“这是个战略思想,定出这个目标是不容易的。我们要按照1000美元这个目标,考虑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考虑农村经济的发展。现在不定出规划,不确定目标,四个现代化是没有希望的。”

会前,王任重将他和我的讲话稿一起送李先念。李认为王的讲话很好,内容、文字均好。但指出任重和我两人讲话的精神应统一,不能两个调子,一致起来才好。任重把先念所讲“几千年来都是小农经济,已经试验过了还要试验什么”这句话,加到我的讲话里,把“准许地方试验”一句勾掉了。王任重要求两个讲话一起送中央批转。

记者:这就有点僵持了,您怎么办?

杜润生:我的确有些为难。怎么办?我和刚从四川省调任国务院副总理的赵紫阳商量,怎么处理。他说:国外发达国家都搞家庭农场,解决农业问题很成功。他在省里工作的时候,是搞包产到组,没有更多地支持包产到户,用扩大自留地的办法,满足农民的这种要求。他认为:包产到户这类问题,可以让大家试,不宜堵死。先念、任重他们有意见,文件还要发,可不用国务院名义,以国家农委名义下发。于是把问题淡化了。好在会议纪要中仍保留了:对自发包产到户的,不要硬性扭转,更不可搞批判斗争。

我的讲话修改稿,未经校正,被一位同志拿走,发表在《农村工作通讯》上,造成一些不好的影响,我应该负责。

记者:王任重后来调任中央宣传部部长,是不是因为他不支持包产到户?

杜润生:恐怕不完全是。其实,王任重这个人聪明干练,好读书,对新事物敏感,工作能抓住重点。在不少问题上他是属于思想开放、能倾听不同意见的人。在农村问题的许多方面,我们也有共同语言,相处和谐,但对包到户,却存在难以消除的分歧。不过他允许和他争论,不歧视我们这些观点不同的人,平等对待,一如往昔。

1979年,有一个时期王任重在上海养病,把张平化叫去,说:包产到户,你们为什么不纠正?张赶紧回来传达,让农委纠正。

我说:七省三县会议的文件,是中央通过的,讲了群众要包产到户,不要批,不要斗。

张说:但不能放任自流,不做工作。

我说:做工作可以嘛,但不宜硬纠。

还有一次,是在甘肃召集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王任重在会上又提反对包产到户,宣扬集体经济的优越性,报纸上也发表了。甘肃省委书记宋平本来是赞成包产到户的,据说此时又有了变化。

以后,王任重调离农业部,任中宣部部长。离任时,我俩恳谈了两个小时,最后他表示:作为过渡形式,他同意包产到户,前提还是应坚持集体化。他的认识此时已有变化,但已离开农口。

记者:当时,包产到户虽然没有在全国推开,但是,安徽、四川、内蒙古、甘肃等地的经验已经证明,这是切实解决农村问题的新创举,为什么有些人要反对?

杜润生:华国锋、李先念、王任重对包产到户持反对意见,很大因素是忠于毛泽东思想。先念同志是红军第四方面军领导人之一。我和他相处是在中南地区期间,他任湖北省委书记、省长,一度兼任武汉市市长。在“三反”、“五反”运动中,我帮助邓子恢搞些具体工作。武汉市“三反”中搞出贺横夫大案,贺自己承认运集桐油出口,不但偷税,而且掺假以水充油,使国家损失无法计算。贺是中南军政委员会委员,过去和我地下党有联系。原地下党一位同志向我反映,此案不实。我着手调查,确实存在逼供事实。旋即向李汇报,他立即派人调查,证实水油不相溶;掺水于油是不可能的,而偷漏税也莫须有。他摸摸脑袋说:我们受骗了。从而举一反三,纠正了不少冤案。他敢于实事求是,敢于纠错,用人放手,南下干部对他多有尊敬赞赏之声。来北京后,我找他解决农村出现的一些难题,他无不尽可能予以解决。他的群众观点很强,但和任重一样就是在包产到户问题上和我们谈不拢,记得有一次写篇纪念邓子恢的文章请他署名,他打电话来说:要写得平稳些,包产到户,不能说毛主席错了,邓子恢是正确的。

80年代,有一次他约我谈武汉市一个老案子(纪凯夫事件)。然后转到闲谈,他表示不赞同耀邦否定水利的讲话。

他问我:包产到户真的增产那么多吗?

我说:确实。包产到户是农村家庭经营,农民就靠种几亩地养家糊口,不能偷懒;加上环境变了,政府随着国家工业化,能为农民提供化肥、农药,信用社给贷款,苛捐杂税减少,又是和平环境,劳力富余,多产多留,政府实行价格保护,增产不奇怪;光水利建设,国家出了多少钱,还能白费?

他说:你把我说服了,我是老观念,只记得“小农经济跳不了三尺高”。

记者:看来,李先念也不是像外面所传的那样,一直是反对包产到户的。

杜润生:是的,他的观念后来还是转变了嘛。

记者:中央领导人有这样的意见,也势必影响到下面,因而,下面的一些人反对包产到户也就不奇怪了。

杜润生:这种情况应该分开来看。下面很多同志持不赞成态度,主要是由于包产到户仍然不合法。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定的《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是规定“不许包产到户”的。1979年9月,十一届四中全会通过了这个决定。其中提出,除某些副业生产的特殊需要和边远山区、交通不便的单家独户外,不要包产到户。把原草案“不许”改成“不要”(因为大家已按照早已发出的草案学习过文件,这个不大的修改变动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

记者:可是,后来的实践在推动着你们这些决策者,当时是形势逼人强嘛,恐怕不变也得变呀。

杜润生:你们说得很对,当年形势的发展在逼迫人们思考、决策。像包产到户这样的问题,解决的关键在于说服党内领导干部。再跨一步,只有破除多数同志原有的思维定势,才会引起决定意义的变化,这要靠实践深化。

记者:谢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

(原载《炎黄春秋》2008年第11期)

同类推荐
  • 毕加索——现代艺术的创始人

    毕加索——现代艺术的创始人

    毕加索,西班牙画家、雕塑家,法国共产党党员,现代艺术的创始人,西方现代派绘画的主要代表。他是西班牙人,自幼有非凡的艺术才能;他的父亲是位美术教师,他又曾在美术学院接受过比较严格的绘画训练,具有坚实的造型能力。《图说世界名人:毕加索(现代艺术的创始人)》叙述了毕加索从出生、成长到成为一代大师的生命轨迹,《图说世界名人:毕加索(现代艺术的创始人)》展现了他波澜牡阔、精彩辉煌的一生。
  • 兵家鼻祖——孙武

    兵家鼻祖——孙武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丛书是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和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组织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编写的一套旨在传播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养的大型知识读本。
  • 香江鸿儒——饶宗颐传

    香江鸿儒——饶宗颐传

    本书为"大家丛书"之一。饶宗颐是我国当代著名的历史学家、考古学家、文学家、经学家、教育家和书画家,是集学术、艺术于一身的大学者,又是杰出的翻译家。饶宗颐和季羡林齐名,学界称"南饶北季"。本书记载了他的人生经历和杰出成就。
  • 保罗盖蒂的智慧

    保罗盖蒂的智慧

    1892年10月25日,在美国的明尼阿波利斯,随着一声啼哭,一个白胖胖的男婴降生了。孩子的父亲叫乔治·盖蒂,37岁,母亲叫莎拉,已经40岁。这对中年父母看着他们可爱的儿子,心中充满了幸福和喜悦。他们给孩子起了个响亮的名字,叫琼·保罗·盖蒂。保罗·盖蒂这个名字后来被全世界的人称呼着,他在一生中创造了辉煌的业绩,积累了巨大的财富,有20年时间,他一直都是个人财产的世界首富。
  • 天才的幽默与智慧

    天才的幽默与智慧

    一个人的幽默感是与其人的文化、知识、才气、智慧、经验、应变能力、表达技巧分不开的。人类历史上的杰出人物几乎都是著名的幽默大师。例如:哲学幽默大师苏格拉底,政治幽默大师第十六届美国总统林肯,科学幽默大师爱因斯坦,小说幽默大师马克·吐温,表演幽默大师卓别林,喜剧幽默大师萧伯纳等。笔者编译本书的宗旨,就在于以上述诸位大师的幽默片段为主体,展示人类历史上众多天才人物的幽默大观,以期读者能受到启迪、得到教益和欣赏乐趣三方面的效果。
热门推荐
  • 游戏之机关重甲

    游戏之机关重甲

    哥几个前面在做什么的啊啊!你是哪里来的草包的啊,这都是不知道的吗?看哪里注意到了吗?今天是免费领取五十个启天游戏的资格权利的游戏,那玩意还需要领取的吗?不都是直接找一个电脑就可以玩了吗?你不懂好吧:是在下错了……
  • 为姐而战的骑士

    为姐而战的骑士

    本书又名《这个骑士是姐控》“我会把你的头盖骨当碗使!”菲尔看着眼前的强盗这般说着...菲尔,原名京心,后改名京步星云,中二果实能力者,传说中在卡拉迪亚大陆与骑砍五流氓谈笑风生的自立国王(当然是在游戏里)一天,他从地球穿越到了一片新的大陆上,这片大陆有龙,有天使,有恶魔,有人类,还有各种杂七杂八的魔物。菲尔穿越到此变成了官二代,可惜因为本身实力不行被各种嫌弃,还好有个非常溺爱他的干姐姐,还有一个名为骑马与砍杀的系统。为了姐姐的幸福,他要变得足够强大,于是就有了现在一幕。“准备好你的头盖骨吧,斯瓦迪亚骑士团,冲锋!”说完,后方的一众铁骑开始了声势浩大的骑枪冲锋...
  • 全能大佬太牛了

    全能大佬太牛了

    五音不全?你好古筝,钢琴..大师级学习太差?7岁学会研究生课程,保送!不好看?全宇宙最美奖了解一下不通外国语言?全国语言倒背如流????人们:卧槽,大佬说好的低调呢? 大佬表示自己想低调做人,可奈何有个爱扒马甲的老公!
  • 重回末世

    重回末世

    2015年的夏天,末世悄无声息降临。重回末世,叶萤想要护该护的人,做该做的事。
  • 教出会生活懂生命的孩子

    教出会生活懂生命的孩子

    本书从孩子的性格塑造、情绪障碍、怪癖行为、学习困惑、人际冲突、怀春心理、心灵自助等多个方面,讲述了应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心理素质。
  • 天子剑魂

    天子剑魂

    千年悬案,宿世恩怨,刀光剑影纷乱,只待顶上最终决战!
  • 废柴你要作甚

    废柴你要作甚

    废柴逆袭,主角性格不定。男主宠女主,配觉较多,萌宠也有。
  • 一人之下之毒仙

    一人之下之毒仙

    药,可成圣;毒,亦可称仙。重活一世,当以毒渡尽天下有缘人。
  • 十倍系统在异界

    十倍系统在异界

    平凡小伙贺羽重生到公元6666年,并得到十倍系统,从此以后,他在神秘游戏《神域》中:“恭喜玩家贺神得到‘九阳神功’*1×10”“恭喜玩家完成主线任务,经验*10000000×10”之后贺羽逆天了,贺羽发现《神域》的一切与现实同步,然后贺羽无敌了。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