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5441200000029

第29章 岁月微痕(1)

父亲的钱包

在父亲的遗物中,有一个钱包。如今,父亲的背影渐行渐远,但只要一看到这个钱包,邈远往事就会浮现在眼前,仿佛父亲又回到了我们身边。

大约是上初一的时候,看到一些同学用起了钱包,也想跟风,但没有钱买,就让妈妈缝制了一个。蓝布的,对折型,三个口袋,虽不精美,却很实用。在饶有兴趣地用了一段时间后,因为实在无钱可装,平时家里也没有什么东西需要我去买,又不会花钱,新鲜劲儿一过,便弃而不用了。没想到父亲发现后,如获至宝,拿去一用就是二十多年,直到他去世。

父亲一生囊中羞涩。年轻时,逃难到湖南汉寿县,靠打工糊口,一贫如洗;抗战胜利后,返回东林种田,糠菜半年粮;上世纪50年代初上庐山,以替人看房子、种菜为生,聊解温饱;庐山房产国有化以后,房子被九江国棉一厂买下作工人休养所,父亲便下山进厂当了炊事员,也无余钱。穷是穷,但父亲常说人穷志不穷。他和以处众,宽以接下,恕以待人,善良仁厚,在亲友、同事、邻里、乡党中有着上好的口碑。

钱包到了父亲手里从来没有鼓过,40多元的月薪,没有奖金,微薄的收入,除基本生活费外,大都花在人来客往的花销上。退休后,父亲喜欢钓鱼,钱包里除了几张零票子,更多时候是用来装渔具,我在清理父亲的遗物时,发现钱包里还有鱼钩、鱼线、鱼漂等。

长时间里,父亲在九江,母亲带着我在庐山,我上大学后,家里一分为三,母亲身边又有了宝玲妹。按当时标准,复旦评定助学金时,以我家的人均收入,假如申请个二等助学金也是会批的。但我是年级团支部书记,考虑到农村来的同学多,就没有申请,为此,年级政治指导员还专门问过我。事后,我告诉父亲,他很赞成,说农村人比我们更困难,应该让给别人。就这样,我在复旦的五年中,父亲每个月按时足额寄给我20元,母亲则以每月18元的临时工工资,维持和宝玲的生活。

还有一件事,雕琢在我的脑海里。外公临终,念及父亲孝顺,也因为他一直患有慢性支气管炎,特别畏寒,就把一件皮统子留给他,但他舍不得用,一直压在箱底。后来听说一位舅舅有意见,父亲立即叫母亲把皮统子送还。70年代,我参加工作后,特地托在西安的同学从宁夏买来一件上好的羊皮统子,为父亲做了一件短大衣,这既适应父亲过冬的需要,也聊表我对父亲为人处世的赞赏和补偿,是我有心践行父亲价值观的一种精神外化。

父亲一向省吃俭用,对人却热情大方。他的口头禅是“做人不能在天顶上开门”,无论何时只要家里来客人,不管是亲戚朋友,还是乡亲故里,他都由衷地高兴。早年,父亲住在九江国棉一厂职工集体宿舍,来了客人,他每次都拣食堂里最好的菜买,有时还要在宿舍里点起木炭炉,烧些鱼肉豆腐等招待。临别,则抖落着钱包,找出几张票子硬塞给客人作为车票钱。时间允许时,还要到车站送行。

父亲读书不多,但《水浒》、《三国演义》、《封神榜》等小说的故事知道不少,有时还会哼几句老戏,多与上述处世之道有关。记得小时候,东林村春节期间搭台唱戏,请来师傅教戏,村民自娱自乐,父亲扮演的是老生,还赢得了几阵喝彩。以后上庐山了,父亲再没有演过戏,也没有条件看戏。有一年夏天,我和三爹同时到了九江,父亲很高兴,陪我们逛街。走到烟水亭,看到安庆市黄梅剧团演出《天仙配》的海报,父亲临时动议,掏出钱包买了3张票,还是第一排的,兴冲冲地领着我和三爹走进人民剧院“奢侈”了一回。这是父亲罕见的一次文化消费,要不是为招待三爹,他自己是舍不得看戏的。

“文革”后期,母亲下山,一家团聚,父亲在厂外开了几小畦菜地,工余还到附近钓鱼。因此,家里常有青菜,时有鱼虾。来了客人,碰上吃饭的时间,父亲必定招呼客人上桌共餐,若客人说是刚放下筷子来的,父亲就会请客人喝杯酒,或者叫母亲煮几个鸡蛋给客人吃。若客人是在饭前时间到的,父亲就会泡上茶,坚持留客人吃了饭再走,还会一边留客,一边吩咐母亲:某处有一块腊肉,某处有几条干鱼,好像哪儿还有一把干豆角,如此等等。总之是倾其所有,一一曝光。父亲动口,母亲动手,阳光操作,逐项落实。等到开饭时,父亲会拿出酒来。因为父亲患肺心病,医生不让喝酒,一听母亲劝阻,父亲就会像个孩子似的笑着说:“酒哪里是毒药哇!”于是,就陪着客人抿上几口。其实父亲只是为了陪陪客人,自己吃不了什么。到了晚年,他起不了床,无力陪客,但看着客人吃,比自己吃还高兴。有时母亲烦了,难免会嘀咕几句,父亲脾气好,总是一笑了之。父母算不算鹣鲽情深我说不准,但从来没见他俩吵过架、红过脸却是事实。

父亲常说:“钱是人的胆,出门要多带些钱。”只可惜,他一生都在温饱线上挣扎,钱包总是空空的、瘪瘪的。父亲一生没有在银行存过一分钱,但也从不欠别人一分钱,更不会欠别人一份情、一份礼;父亲从来不会因工资到手而奢侈几餐,也没有因为捉襟见肘而吝啬一回。有时应急,借了人家的钱物,他总是尽快还清,并秉持“借人家牛,还人家马”的原则,绝不占人家的便宜。对父亲而言,“仰不愧天,俯不愧地,内不愧心”是他做人的标准;“吃亏是福”,不是口号,而是行动。侄女在一个冬天出嫁,父亲既送礼又出力,在车库里临时架起炉灶,亲自掌勺,在寒风和油烟中忙了一天,回家即病倒在床,却没有丝毫怨言。

三年困难时期,缺吃少穿,父亲显得很消瘦,但每月按计划供应的半斤饼干,他自己不吃,我和母亲也吃不到,全部省下来接济农村亲戚了。母亲戏说父亲是“漏巴掌”。我在军垦农场劳动锻炼那年,他无须给我寄钱了,到我准备结婚时,我以为父亲总多多少少会有点钱,就顺便问了句:“家里有多少钱?”父亲自责而憨厚地笑了笑,想不到父亲竟一点儿积蓄也没有,父亲的窘态让我顿时后悔自己的失言。我怎么这么唐突向父亲问起钱的事儿呢?那虽非我的本意,但至今想起来仍然愧疚。作为独子,我结婚时家里尽力张罗,父亲摆了3桌酒席,母亲掏出多年积攒的200元钱给妻子,说是去上海做套衣服,算是办完了这件大事。

父亲一生体现出浓浓的乡韵乡俗、乡亲乡情。对祖母极尽孝道不说,对外公外婆和叔公叔婆等前辈,每年也不止一次下乡探望,再难再穷,都不甩空手。老人们谢世了,他成了长辈,仍不忘看望同辈人。“有钱无钱,回家过年”,是父亲挂在嘴边的话。我每年回家,父亲并不计较我带了什么礼物,也不在乎我在不在家陪伴他和母亲,却很在意我是否问候过左邻右舍,看望过叔婶娘舅,每次他都要求我雨雪无阻,有了妻女,还要她们同行。

尊老必爱幼。父亲对小字辈儿有着本能的疼爱,甚至偏爱,说起侄儿侄女们,他总是喜形于色地说:“我屋的伢儿个个抻钭了。”对读书好的,他喜欢引用老婆婆的话说,“总是读总是有饭吃”,意在继续努力。对学业平平者,他常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鼓励立志成才。小辈儿走时,他总会翻出点吃的东西相送,或者打开钱包摸出几个小钱,不使空手离去。国敏弟曾多次说:“每每到大爹那儿,他总会让你觉得,他是从骨子里往外地喜欢你。为了你,他掏心掏肺,一言一行甚至每个细胞都透着浓浓的亲情。”

晚年,父亲常来南昌小住,因为身体已经相当衰弱,他交代后事时,唯一叮嘱的就是:“要多买点肉,好好招待八仙和乡亲们。”有一次他说“要回东林老家去住”,令我惊讶!“老屋破败不堪,怎能住人?你身体又不好,发了病,到哪里去就医?”父亲听了,潸然泪下。这是我第一次看到父亲流泪。因为我们和两位叔叔家都穷,东林老屋无力修缮,庐山的祖房也无奈地卖掉了,父亲常常黯然神伤地长叹:“祖业呀!”有心而无力保住祖屋,父亲为此抱憾终身。

在新农村建设中,二位叔叔和婶婶退休回东林,我和国敏诸弟在宅基地上合建了一栋房,取名“东林草堂”。这一举措,与其说是我们的钱包开始有钱了,不如说是晚辈为了却父辈心愿使然。没有料到的是,这一举动竟引发本村在城里工作的晚辈们效仿,纷纷拿出钱来改善父母的住房条件。几年下来,李家河陆续建起了八栋漂亮的楼房,整个村子有模有样了,父亲九泉下有知,该是何等欣慰。

钱包,母亲巧手缝制的钱包,我曾经把玩、父亲曾长期使用的钱包,虽然表面已经退色,周边也有些破损,然而它是我们一家人的珍爱,因为它凝聚着两代人的体温,见证过我们家经历过的苦涩和温馨,并将继续见证着岁月的沧桑和时代的进步。这钱包啊,是父亲精神的寄托,弥足珍贵。

2010年中秋于东林草堂

哭二叔

二叔,父亲的大弟弟,是我敬重的长辈。

二叔生于忧患。他13岁时,祖父盛年早逝,我父亲和伯父正为避日寇之难而在湖南流浪,他在家居长,上有祖母,下有8岁的弟弟和6岁的妹妹,还有两个未成年的童养媳。一家老小,啼饥号寒,生活陷入困境,他肩上的担子比谁都沉。后来,我常听祖母说,那是“比黄连还苦的日子”。

一位哲人说过,困苦能孕育灵魂和精神的力量。为了支撑多难的家庭,二叔只好辍学,回家砍柴、种菜。苦苦支撑到他15岁时,再到星子县学木工。由于二叔年少懂事而且天生聪慧,仅仅一年半,便学成回家。随后在九江市和庐山周边农村走村串户,靠做木工活养活一家人。二叔心细手巧,手艺日见精进,特别是做农家常用的水桶、脚盆等圆木家具,尤其擅长。我小时在外婆家,就常常听到雇主称赞二叔的故事。尚未成年的二叔,就这样靠做木工的微薄收入,勉强维持着一家人的生活。

解放后,庐山成立建筑公司,二叔于1953年当上了国营单位职工。凭着他人品出众,工作踏实,技术超群,当年提干,次年入党,不久就当了该公司工会主席。二叔学徒出身,了解工人,关心工人,与工人群众打成一片,工人有话喜欢找他倾诉,为工人办事,他也乐此不疲,赢得广大职工的信任和爱戴。在历次考核和评比中,二叔都是业绩优、口碑好的干部,因此早在我儿时,他便成了我心目中的偶像。

然而,上世纪60年代的“四清”和接踵而来的“文革”给二叔带来厄运,职工的信任和上好的表现反而铸成了他的不幸。

“四清”运动时,“庐建”因为职工众多而成为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重点单位,庐山管理局派社教工作组进驻,二叔是工作中唯一从本单位吸纳的干部。因为二叔为人正派,行事稳重,对“庐建”人头熟、情况明,所以工作组许多事情,特别是一般人不愿承担的整理材料工作,就自然地落在二叔的肩上。如履薄冰,废寝忘食,多方核实,言必有据,这些二叔都努力做到了。当时,群众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庐建”主要负责人多吃多占的问题,在“四清”中,这位负责人受到了党组织的批评教育。

“庐建”的“四清”结束,二叔因工作出色,又被庐山管理局党委抽调,加入到九江地委工作组,到修水搞“四清”,并担任工作组副组长。尽管二叔并不情愿,但组织的安排又不能不服从,只好硬着头皮去修水搞了半年的社教。不久“文革”骤起,灾难悄然降临。

几乎与所有的单位一样,“庐建”从一开始就围绕着对主要负责人是保还是打分成“保守派”和“造反派”。按二叔的党性修养、组织观念和性格特点,他怎么也应该是“保守派”。但是,刚刚参加“四清”运动的特殊经历,使“庐建”主要负责人及其追随者一开始就不信任他,害怕乃至忌恨他,而那些响应号召起来造反的职工,却因此而更加信任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他,把他作为“革命领导干部”来拥戴。

就这样,阴差阳错,不容选择,二叔就被“文革”大潮卷进“造反派”的行列,处于欲罢不能、欲干不忍的尴尬境地。尽管斗争形势复杂、激烈、尖锐,二叔却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坚持党性原则,坚守道德底线。凭二叔十几年工会主席的资历和“四清”工作组成员的经历,在造反派中鹤立鸡群,完全有条件抛材料,写揭发批判的大字报,高调造所谓“走资派”的反,但二叔没有这样做。他从内心不认同“文革”这种民主形式,认为“庐建”主要负责人的问题,“四清”已经做了结论,不必再翻老账,不能落井下石。同时,领导班子成员之间的问题和意见,应该通过班子内部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来解决,运用“四大”未必合适。整个“文革”10年,二叔没有写过揭批别人的一张大字报,也没有被人贴过一张大字报,更没有担任过任何造反组织的大小头头,这在“庐建”,乃至全庐山也是十分难得、极为罕见的。“文革”期间,考验、陷阱和挑战无数,二叔都很冷静很理性地走过来了。夺权风暴中,造反派一致推举二叔为“庐建革委会”的“一把手”,他坚辞不就,最后被迫无奈地当了个三号人物。庐山管理局筹建“革委会”,又有人提议二叔作为“庐建”代表结合进去,他也婉言谢绝了。1967年夏天,武斗风起,二叔拉着时任庐山工人武装连连长的堂弟,出走上海,远离派性斗争的硝烟。那时我在复旦大学读书,已从“文革”初期的“保守派”变为“逍遥派”了,陪伴二叔期间,心里就困惑,让二叔当“造反派”,真是冤哉枉也。

政治的博弈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博弈的结果,往往是博弈的双方都成了牺牲品,二叔就成了牺牲品。“文革”结束,“庐建”的原主要负责人重新归位,许多人落实政策,恢复职位甚至得到进一步重用。尽管这位主要负责人原本同二叔关系不错,“文革”后他也说过“老李是个好人!”但二叔从此就被冷落了,遗忘了,边缘化了。名义上,叫二叔管过政工,负责过工会和行政办公室,但干了十多年,直到退休,也没有一个正式任命。“文革”的中后期,个别人几次三番地想揪斗二叔,苦于实在找不到什么把柄而作罢。而“文革”后的多次清查,二叔虽然多次作为清查对象,但始终找不出二叔的任何问题。

光明因为阴影方愈显耀眼。尽管二叔受到如此不公正的待遇,但他还是一如既往地认真工作,组织上叫干什么就干什么,不发怨言,终其一生。在自己的职务和待遇问题上,“文革”前、“文革”后均未向组织开过一回口,也从未在单位或家中发过半句牢骚。作为一个20多年前就是庐山人数最多的堂堂县处级单位中层干部的工会主席,50年代就定为行政20级的干部,退休时竟然落得个科员待遇,直到病逝一直都是领科员的退休金,令人难以置信。

二叔律己极严。“文革”前,“庐建”一直处在发展中,干部安排自己的子女和家属的工作并不困难;但二叔为自己的事金口难开,二婶在“庐建”一直是个临时工,当了多年的小工后,在二叔去修水搞“四清”期间,才由组织上转为正式职工。别的干部的子女说进就进,工种还可以任意挑选,他儿子国斌则靠自费学木工,4年后才出师转为正式职工。

这么多年,个人受委屈,家庭和孩子又受冷落,没有动摇二叔对社会主义的信仰,对共产党的信心。晚年,他衷心拥护改革开放,由衷地为国家的发展感到高兴,为子侄、亲友的进步感到欣慰。

同类推荐
  • 听李迪讲中国警察故事

    听李迪讲中国警察故事

    本书是知名作家李迪近些年来扎根公安一线,深入警察生活,潜心创作出的一部优秀纪实文学的代表作品。李迪是中国作家协会2010年在全国选出的第一批定点深入生活的作家,他多次深入辽宁、江苏、浙江等地公安一线,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作家定点深入生活提供了一个样本。李迪以其质朴生动的语言,真实可读的情节,对派出所、看守所、刑侦、经侦等各警种的民警进行了塑造,展示了当代公安民警忠于职守、勇于担当、服务人民、积极进取的优秀群体形象。书中人物栩栩如生,故事催人泪下,读后令人无不振奋,无不掩卷深思。
  • 环球文学朝圣

    环球文学朝圣

    本书以故事的形式介绍了世界著名文学家的生平事迹及其有关文学故事,内容生动活泼,适合青少年作为课外读物阅读。
  • 湘行散记

    湘行散记

    《湘行散记》是沈从文的散文集代表作之一,处处透露着作者浓郁的乡土情结。1934年,沈从文回乡探母,目睹沿途风土人情,见证昔日如诗如画的美丽家园呈现凋零、衰败,陡生悲凉,遂将一路所遇的风景、人物和发生的事倾诉于笔端,写成《湘行散记》。作者用自然质朴的文笔,将湘西历史沉淀下来的古朴气息,湘西人的单纯和厚实,以及自己对人生的隐忧和对生命的哲学思考,浸溢在字里行间,谱写成一首哀婉凄美的田园牧歌,读来令人久久回味。
  • 黄斌诗选(中国21世纪诗丛)

    黄斌诗选(中国21世纪诗丛)

    世间每一生命,人也好,动物也好,都是生机自动,所得自天。这每一生命过程,在人,当然可以生发无数诗意;在动物,也可以体现生命本身的循环。黄斌的诗歌关注他个人的历史,血液,所在的土地,和包围他的日常生活。他以一个极其正常的平凡的人的姿态写诗。写出了一个个人。
  • 刘殿学中短篇小说精选本

    刘殿学中短篇小说精选本

    本书收录作者的诗歌作品有:《船与帆》、《笛声》、《心中的花》、《种子》、《一句话》等,及部分古典诗歌创作。
热门推荐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至尊邪瞳

    至尊邪瞳

    至极之尊位,无上之巅峰!等级分为:修炼者,魂者,魂师,魂灵,魂王,魂皇,魂尊,魂圣,魂帝,祖师,祖王,祖皇,祖尊,祖圣,祖帝,神王,神主。
  • 逍遥道士都市行

    逍遥道士都市行

    红尘从来不缺少奇人,无论是市井还是朝堂,山林之间还是庙宇之下,总有一些与众不同的人存在。看小道士张云从偶获吕祖传承之后,如何行走红尘,炼心洗尘,在现代的都市之中谱写一曲逍遥自在的长调!
  • 夕阳夕夏

    夕阳夕夏

    直到现在我都不知道自己有没有爱过你,我只知道那时候眼泪是真的,心酸是真的,想跟你在一起一辈子的心也是真的。
  • 凰御天下梦回江湖

    凰御天下梦回江湖

    一世世的穿越,一世世的重来。神族与仙族的道貌岸然,魔族的倾力相助。是谁说?魔族虚伪?怕是还不及神族与仙族的千万分之一。若有来生,我必杀尽那些虚伪的神族与仙族!!
  • 驰骋修真世界

    驰骋修真世界

    邓林不是一个普通的穿越者,他可以在修真界和地球间来往,看邓林是如何利用地球知识,在修真界刮起一场场工业革命的风暴。
  • 开天之道

    开天之道

    科技昌盛,修道隐没。文明以科技立威,故修者隐于世。而天外文明入侵,修者之道终将再现世间。”吾之道,必成劫世之主。“
  • 妈妈再也不怕我迷路了

    妈妈再也不怕我迷路了

    路痴女主陆谧的“跟随式指南针”——南方说好一辈纸当朋友,怎么就突然变卦!!!不过,要是余生是你的话,至少不会聊。!!童时的玩伴是你,往后余生皆是你。
  • 医妃猖狂:帝尊,求扑倒

    医妃猖狂:帝尊,求扑倒

    身为天才符文师的夙希穿越成婴儿后,觉得这辈子终于可以吃吃睡睡偷懒享福了。哪知屁股还没坐热,娘挂了,爹傻了,自己还废材了,更可恶的是,亲姐姐竟然还将她的身体给烧了。叔可忍婶都不可忍!一朝发威,万兽朝拜。育煞军夺神竹,天灵尽出,风云再起。当病娇小白兔变身狂暴女战神,天盟拥护众宗忌惮万毒尽退,却因一人疯狂逃窜。抢我灵宝夺我兽符还想要我的身体,你做梦。男人邪魅扬手:“夺了我的魂就得和我同修。”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