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5457700000016

第16章 生命科学,从1946年到现在(3)

围绕着生命起源还有其他理论。有一种理论颇为流行,也受到生物学家萨根的支持。这个理论主张,形成有机分子所需的碳来自地外含有碳的小行星对地球的撞击。正如彭南佩鲁马以及不少人所发现的那样,许多陨石里存在含碳分子——这就使生命的种子遍及整个宇宙的思想更为可信。这一理论就叫胚种论。

但是无论哪个设想更接近真实,在这个领域里做的工作都是既令人激动,又发人深省,它们向许多习以为常的假设发起了挑战:有机物和无机物的截然区分;生命及其进化的本质。

生命过程:生长因子

正当米勒、尤里、史密斯等人就生命起源问题进行研究时,对自然及其基本组成,细胞以及人体的其他方面及其机制问题的研究也在继续进行。20世纪上半叶终于有了巨大的进展,由于改进了着色技术和显微镜技术,细胞的许多精细结构已经得到辨认。关于生命过程的许多基本问题已经开始取得进展。一个事例是列维-蒙塔尔西尼对生长因子所做的研究,她因此获诺贝尔奖,她和其他人发现生长因子对胚胎细胞的生长有重要作用。

列维-蒙塔尔西尼从小就着迷于生理学。她和她的孪生妹妹泡拉1909年4月22日出生于意大利的都灵市。她不顾父亲的反对,进入医学院学习,她的妹妹成了著名艺术家,两人终生保持亲密友谊。(列维-蒙塔尔西尼终生未嫁——她的双姓是对母亲的赞颂。她母亲姓蒙塔尔西尼)。

列维-蒙塔尔西尼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完成医学学习,但是在获得学位后却不得不立即隐居起来,以避免被德国纳粹送到集中营里。尽管战争时期很难读到专业杂志,但她还是有机会读到了生理学家汉伯格尔的论文,文中描述的研究激起了她的兴趣,她因此而设计了一个实验方案,只要把鸡蛋藏在自己的卧室里就能进行。她的兄弟吉诺帮助她准备了所需设备,用于考察胚胎发育的最早阶段。这时细胞开始分化,她特别关注的是神经细胞。后来证明,这些正是最终通往诺贝尔奖之路的第一步。“二战”之后,列维-蒙塔尔西尼来到密苏里州的圣路易斯,汉伯格尔正在这里从事研究工作。多年来她都是轮流在圣路易斯和罗马居住。她经常旅游,又在她的研究领域里享有名气,她对神经生长因子(NGF)的实验研究备受推崇,NGF是一种能够促进神经细胞在周围神经系统中生长的物质。1986年与她的学生柯恩一起分享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柯恩得奖是因为发现了表皮生长因子,而她是因为发现了神经生长因子。

正当列维-蒙塔尔西尼、柯恩及其他生命科学家继续探索生命过程、化学和生理学时,另有一些生物学家转向处于生命边界的一种令人惊奇并且威胁健康的类生命研究。因为许多理由,它带来了挑战,从而激起研究者的兴趣。

病毒:位于生命的门槛上

在生物和非生物之间的交界处,无处不在、介乎其中的就是病毒,它是一束分子,很像生物,能够自我复制,却又不像生物,只能寄居于活细胞内才能繁殖,必须从宿主细胞获得基本要素。最小的病毒叫做类病毒,在它们的染色体上仅仅携带240比特的信息,相比之下,人体携带有30亿比特。尽管类病毒简单到如此程度,却能在其生命周期里在植物细胞内自我复制,并致植物于严重疾病状态。病毒的种类繁多,不同的病毒对其宿主产生不同的影响,并强迫宿主付出各种代价。

病毒及其在人类中引起的疾病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有许多由病毒引起的疾病,例如天花,可以追溯到2000年前。但仅仅在19世纪八九十年代,我们才知道病毒是一种特殊的实体。今天我们可以有把握地说,我们已经根除了天花,自从1977年以来从未这张照片里显示的是微生物学家赫尔希,他与卢里亚及德尔布吕克由于在病毒的复制机制和遗传结构方面的工作而分享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有过该病例报告(除了实验室的偶然事故以外)。但是人体免疫缺陷病毒(HIV)——现在流行的艾滋病的病源——又是另一回事。至今我们还没有能力控制或者理解这种病毒。显然,医学关怀为研究这些处于生命边界上的微小生物提供了迫切的动力。

例如,病毒可以给我们对癌症及其起因和(未来的)防治带来新的认识。病毒有时会通过搅乱宿主细胞,歪曲它的功能和信号,引起癌症。通过辨认这些被歪曲的功能和信号,我们从分子的角度对癌症有了新的认识,并且为新的治疗方法提供了途径。在台湾进行的一项崭新的计划中,给63 500名新生婴儿接种疫苗,以防治乙型肝炎病毒,根据1996年9月出版的《10年追踪调查》,这一接种疫苗的结果,使85%的潜在患者得到了防治。

但是病毒也提供了一种样品,让我们了解有机体在最简单水平上的运作机理,于是它们给研究者提供了一扇理解更复杂的生物的窗口。

正如微生物学家德尔布吕克在1949年所写:“任何活细胞都携带有它的祖先数十亿年摸索所取得的经验。”[德尔布吕克和微生物学家赫尔希(Alfred Day Hershey,1908—1997)及卢里亚由于在病毒遗传结构方面的工作而荣获196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如德尔布吕克暗示,从这些水平上进行观察,我们了解到了许多东西,我们还将继续询问并且探索这些问题:什么是病毒?它们是活的吗?它们看起来像什么?是不是有许多种不同的病毒?是不是每一种病毒都引起一种特定的疾病?病毒是怎样引起疾病的?病毒是怎样自我复制的?我们从病毒中学习到哪些知识可以运用于人类?

20世纪30年代时,科学家同意用“病毒”一词表示能够穿过细菌过滤器的任何媒介,今天这一定义仅仅局限于亚微观的媒介(小于0.3微米)。所有病毒都需要宿主细胞,以便自我复制,这一寄生行为往往引起宿主细胞的死亡或变化,这就是为什么大多数病毒会引起疾病的原因。

20世纪30年代还有两大事件推动了对病毒及其特性的认识。第一件,1935年斯坦利(Wendell Meredith Stanley,1904—1971)表明病毒可以采取结晶形式。第二件,德国电气工程师鲁斯卡(Ernst August Friedrich Ruska,1906—1988)引进了新的工具——电子显微镜。它利用的是电子束,而不是可见光。仪器的强大聚焦能力使分辨率一下子增大了400倍,后来很快又得到了改进。(鲁斯卡由于这一工作获得了198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这一奖励晚了点。)到了20世纪40年代末和50年代,放大倍数增加到了100 000倍,可以分辨小到0.001微米直径的物体。从1959年到1961年,芬兰细胞学家威尔士卡(Alvar P.Wilska)和法国细菌学家杜波依(Gaston Dupouy,1900—1985)设计了一种方法,使得病毒的各个部分可以立体展示,随后用电子显微镜对活病毒进行观察。现在电子显微照片可以使科学家看到病毒的微观世界,而在以前他们只能依靠猜测。

研究者发现,病毒的核心是包含遗传信息的核酸,围在外面的蛋白质则提供保护机制。有的外壳的形状有点像网格球顶,由20个等边三角形的面组成。有些病毒利用DNA作为遗传密码的载体(正如非病毒的生物体那样),有些则利用RNA。

至于病毒是否具有生命力的问题,争议仍在进行之中。它们具有活细胞的许多特性,而且可以和生物体一样运用同样的遗传密码——如果不是这样,它们就无法成功地依赖细胞生活。它们按照计划发挥功能,并且能够在一个细胞的范围内安排自己的复制。和其他生物体一样,病毒会演变,并且能够适应周围环境的变化。这些特性描述的难道不是最简单的生物吗?或者,它们描述的难道不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分子系统——一群化合物吗?

逆转录病毒

逆转录病毒最早大约是1908年在小鸡身上遇到的,它们使鸡患上白血病,但是最初没有人想到它们会有如此不可思议的生命周期。后来证明,逆转录病毒遗传信息的载体原来是由RNA,而不是由DNA组成的。逆转录病毒起先被称为RNA病毒,它产生DNA复本,或者叫前病毒,而前病毒又转录为RNA病毒。(这是逆转,因此叫做逆转录病毒。)1970年梯明(Howard Martin Temin,1934—1994)和巴尔的摩(David Baltimore,1938—)分别宣布在病毒粒子内部发现一种酶——逆转录酶——使得遗传信息的流动方向是从RNA到DNA(与大多数细胞中发生的转录正好相反)。这一过程对于某些病毒复制至为关键。它还提供了一种新的工具,允许分子生物学家把任何RNA样品复制为DNA。对于20世纪70年代基因克隆和遗传工程的革命来说,这也是关键的一步。研究逆转录病毒所获得的知识构成了对癌症的现代理解的重要基石。

逆转录病毒附着在宿主细胞表面的特殊接收器上,然后钻进宿主细胞的细胞质。在那里,这个鬼鬼祟祟的入侵者脱掉自己的保护外壳,通过逆转录,把它的RNA转为DNA双链。双链的DNA又转移到核内,整合到宿主细胞的染色体(或基因组)中。整合后的DNA产生一个DNA复本(叫做前病毒),它又转录成病毒RNA。现在病毒已经被宿主细胞的后代继承。在细胞的正常复制过程中,当RNA来到核外,进入细胞质中的核糖体,翻译成为蛋白质时,某些酶与细胞质中的病毒RNA相结合,并且转移到细胞周围的质膜上。这就启动了增殖过程:病毒颗粒从被感染细胞的质膜那里借来外壳,把自己团团围住,离开细胞表面,寻找新的宿主细胞,于是开始了下一次循环。

有些逆转录病毒并不杀死宿主细胞,这些宿主细胞在它的DNA结构中携带前病毒,不断复制和繁殖。其他的逆转录病毒则引起宿主细胞发生变化,产生肿瘤。第三类包括艾滋病病毒,它们杀死宿主细胞,而其作用机制和采用的手段至今仍不完全清楚。

尽管其他逆转录病毒通常都不是不能控制,但艾滋病病毒却是过去二三十年里研究者面临的最大挑战。事实证明它是一个诡秘、顽强和险恶的对手。

鬼祟而阴险:艾滋病的故事

20世纪70年代末,纽约和旧金山的医生们开始遭遇到一些不同寻常的真菌感染病例以及一种被称为卡波西(Kaposi)肉瘤的罕见癌症。80年代初,佐治亚州亚特兰大的疾病控制中心(CDC)有一位名叫福特(Sandra Ford)的技术人员注意到,大量的卡氏肺囊虫肺炎病例突然出现,这是一种罕见的肺炎,通常只是袭击免疫系统衰竭的病人,以前大多数是癌症化疗后的副作用,但是现在却出现在健康人的身上。

于是疾病控制中心开始进一步关注,结果找到了大约500个曾经报道过的神秘疾病的事例——一种致命的折磨摧毁了受害人的免疫系统。最早知道的病例中,五分之四是同性恋男子和双性恋男子,于是起初这种疾病叫做与同性恋有关的免疫失调,但是这一名称很快改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或者简称艾滋病(AIDS)。在20世纪80年代初,这一现在已经广泛知晓的疾病相对还是比较隐蔽。但是到了1982年底,美国30个州已经报告了800个以上这样的病例。

后来在1985年8月,据新闻透露,著名的电影明星哈德森(Rock Hudson,1925—1985)也得了艾滋病,不久他就死于这种疾病。现在艾滋病突然成了公众谈虎变色的话题,随着受害人数的迅速增加,成了极其严重的问题。不久就澄清,这种病不只限于男性同性恋者。自从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它一直在非洲和亚洲的人口中蔓延,研究表明,1992年非洲的一些地区估计有5%~20%的有性行为的成年居民受到感染。再有,到了1992年,艾滋病成了南北美洲、西欧和撒哈拉大沙漠以南非洲地区主要城市中育龄期妇女(在20至40岁之间)死亡的第一原因。更有甚者,研究表明感染了艾滋病病毒的妇女所生婴儿中,24%~33%会得艾滋病。

问题的紧迫性最终得到了公认。是什么引起了艾滋病?它是怎样传播的?怎样才能治愈,或者得到控制?此时人们已经清楚,艾滋病是一种传染病,并很快就认识到有一种叫做艾滋病1型的病毒很可能是罪魁祸首[1983年分别由法国巴斯德研究所的蒙塔尼亚(Luc Montagmer,1932—)和美国健康研究中心的研究员伽罗(Robert Gallo,1937—)发现]。这种病毒事实上完全依赖血液或精液传播,尽管研究者在其他一些体液中也发现了艾滋病病毒。这些体液包括唾液、眼泪、尿、母乳、脑脊髓液以及某些子宫颈和阴道的分泌液。起初,艾滋病病毒有时经输血传播,并且在某些情况下,通过治疗血友病所用的凝血剂传播。最早的一种防治措施就是测试血液供应和凝血剂供应,以防止艾滋病1型(HIV-1)病毒,结果,这种感染源在1985年终于被切断了。

1983年1月,美国出现了异性恋受害者的首例报告,他们共用静脉注射器注射毒品。疾病可以通过微量的被感染血液传播,事实上,当吸毒者把用过的针从一人转到另一个人时,针上的一滴血就足以传播艾滋病。静脉毒品使用者很快就被公认为是这种疾病的主要危险人群。

艾滋病病毒攻击宿主的免疫系统,从而导致宿主死亡。免疫系统是身体的一部分,专门用于对付病毒、细菌和其他入侵者,以抵御疾病和感染。艾滋病病毒附着在宿主细胞表面的特殊接受器上,钻进细胞内部,在里面复制,再杀死细胞。艾滋病病毒最喜爱的接受器,是人体免疫系统中的重要成员,叫做CD4 T细胞。CD4 T细胞识别血液中外来的攻击者,帮助系统中其他细胞制造抗体。它们还帮助第三种类型的细胞发展成为效应T细胞。所以,CD4 T细胞的损失对免疫系统的另两个部分具有破坏性作用,既影响抗体对付进攻的病毒,又影响效应T细胞的产生。

同类推荐
  • 我的儿子皮卡:尖叫

    我的儿子皮卡:尖叫

    这是一个叫皮卡的男孩,快乐而又波折的成长故事书。这个孩子,在出生前就因医生误诊而差点丧命,出生后还没来得及享受父母爱护,就被送回老家做了“半留守”儿童;好不容易在乡下闯出了他的一片天地,又忽被带回北京开始了上学。多彩的乡下与单调的城市、撒欢的生活与规矩多多的生活,皮卡在人生开始就经历了身不由己的苦恼。随后,又身体力行地带我们去经历了一系列的成长的故事和生命的考验,比如友谊的、家庭的、人性的、道德的,甚至社会的。皮卡的故事是真实的、平凡的,也是多彩的。让我们跟随他,去继续体味人之初的真善美,体味成长的酸甜苦,体味人生的意义和真谛吧!
  • 东湾村的小伙伴们

    东湾村的小伙伴们

    这一年,山子又长高了一截,他上了五年级。在他的东湾村,有慈爱的父母,善良的乡亲,淳朴的风情,充满童趣的校园生活……这段时间里,山子经历了很多事:和老歪的遭遇战、闯了一次大祸、拜师学武、养了一只“饿死鬼投胎”的狗羊……东湾村的孩子虽然在物质生活上艰辛不易,但山子和他的小伙伴们人不缺少快乐。
  • 探访成功者的足迹(学生素质规范教育)

    探访成功者的足迹(学生素质规范教育)

    《探访成功者的足迹》收录了各个行业的成功典范,诉说了一个又一个从平凡走向成功的故事,目的就是要用无数事实告诉我们——成功并不遥远,成功就在我们身边。实现成功梦想的人曾和我们一样平凡。我们正站在成功的起点,或许已经出发,正驶向成功的彼岸。
  • 喵卷卷来了:尖叫游乐园

    喵卷卷来了:尖叫游乐园

    《喵卷卷来了4(尖叫游乐园)》是段立欣的童话作品。富有冒险精神的喵卷卷这次被小茉莉带到了所谓的“尖叫”游乐园,这里到处是惊险无比的游乐设施,喵卷卷一次次出洋相,虽然暴露了自己的胆小,但他乐于助人,富于冒险精神的性格没有改变,这次他和小茉莉帮助一对矛盾父子重新和好。
  • 少儿科普百问百答-海底生物探秘

    少儿科普百问百答-海底生物探秘

    我们当中很多人,特别是生活在沿海地区的人,经常会吃到虾皮。但是,我们对虾皮却知之甚少。下面就随我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热门推荐
  • 10拉克的璎珞石

    10拉克的璎珞石

    。。。。。。。。。。。。。。。。。。。。。
  • 冷王掠心妃你不可

    冷王掠心妃你不可

    一朝穿越,她成了心狠手辣的相门毒女。前世恋人对她恨之入骨,几次三番至她于死地。因果循环,她且笑之。“北辰依欠下的债,我替她还。”她本以为她的心狠,只是对他爱的她下了毒。却不曾想还害死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人。一本毒门禁药,让她对她彻底寒了心。“北辰依,你的爱太狠。”昔日故人出现,破解毒女身世之谜。原是相府不为人知的二小姐,因经不起嫡姐哀求,双生代嫁。而她也成了他救治爱人最关键的一步。鬼谷遇险,她对他情愫不减。虐心升级,他对她开始残忍。美人心计,嫡姐无情。栖身王府,只求伴他左右。她爱得遍体鳞伤!是什么让她开始残忍,又是什么让她在爱与被爱中徘徊不定。
  • 北笙以北

    北笙以北

    本文讲述了苏伊曦的恋爱成长史以及围绕在她身边朋友们的爱情故事,人都是会越长越大的,越看清的多就失去的越多,听说北城有个古老的爱情传说,与爱人一起携手到达北城,经过当地人的考验,寻找出当地人事先藏好的笙,在亲自请来笙的制作者,并亲自为他们吹笙,便可以得到爱情的祝福,永永远远在一起。
  • 未来戒指

    未来戒指

    柳芒,小小的卫校生,获得未来世界手表,成为神医。左手带表,控制时间。右手持针,医治病人。富可敌国。正义,努力的公务员,获得能量探索器,走上官途。左手能量,怀抱女人。右手持印,重权在握。权势滔天。正义与柳芒的战争,权势与金钱的较量,不看实在可惜。
  • 短篇文章集

    短篇文章集

    你的生活,和别人看你的生活,是否是一样的;那些所谓的努力时光,是真的头脑风暴了,还是,只是看起来很努力而已。
  • 锦鲤烛龙

    锦鲤烛龙

    所谓烛龙,传说中的龙族最高形态,具有开天辟地的无上能力。乱世之中,一尾最丑的小锦鲤,从兽人的盘中美餐一步步进化成长为最强神龙。血雨腥风,永怀斗志,相信自己,永不言弃。坚信希望总有奇迹!
  • 我是九尾仙狐

    我是九尾仙狐

    莫名穿越的白歌变成了一只小白狐,并且修练跟呼吸一样简单,可是后来他时常为修练得太快而烦恼。白歌:“不小心又毁了一座山,好烦。”白歌:“~( ̄▽ ̄~)~”
  • 重生日本当神豪

    重生日本当神豪

    本书只是轻描淡写的讲述某普通高校生的日本神豪生活........................“老贼!这一百万美金想要吗?我每天用它扇你一下,你日更一话怎样?”“我独家出资10亿日元,来个《K-ON》第三部好吗?”书群:52250945,欢迎大家加入!
  • 竹马,别撩我!

    竹马,别撩我!

    他和她从小一起长大,她像个牛皮糖一样一直粘着他,他虽总露出嫌弃的表情,可心里还是很甜蜜的。直到有一天,她不再粘着他了,而去粘着另外一个男生,他急了,他轻轻钳住她的下巴说:“傻丫头,你给我记好了,这辈子,你只能粘我一个人!”
  • 我在南美的那些日子

    我在南美的那些日子

    命运开了个玩笑,他重生于19世纪中叶;领着一帮苦兄弟,成为山姆大叔邻居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