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有人提出“管理方格图”来说明不同的领导管理方式。这是一张九等分的方格图,横坐标表示管理者对教育、教学业务关心的程度,共分九等;纵坐标表示管理者对教职工关心的程度,也分九等。如下图3-1所示:
图3-1
从方格图上可以看出五种管理者的类型:
第一种是1.1型。这种领导人对工作对人
都不关心,一心只想自己。第二种是9.1型。这种领导人有单纯任务观点,对工作抓得很紧,但是不关心群众,也不愿意做人的思想工作,可以说是“见物不见人”。工作方式往往简单粗暴,单靠行政命令办事,不管别人是否接受得了。
第三种是1.9型。这种领导能够关心人,一般来说,人缘很好,大家都谈得来,就是不抓工作,这种单位的工作也是上不去的。
第四种9.9型。是比较理想的领导人,他关心人,既抓人的工作,又抓业务工作,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都是最高的。在处理“人情”和“事情”上都是合情合理的。
第五种是5.5型。这是处于中游状态的领导,仅仅处于能维持局面的状态。
学校领导人,可以参考上述理论对照检查自己属于那一种类型,找出自己不足之处,定出具体措施来,逐步求得改进。
如何理解学校教师的组织管理形式
人有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恩格斯曾把人的生活需要分为三个部分:一是生存需要;二是享受需要;三是发展需要。所谓发展需要就是要表现自己的才能、自己的个性。生存、享受的需要是属于物质、安全方面的需要,而发展的需要可以说是属于精神需要的一个方面。一个人的物质、精神方面的需要得到满足,其积极性就有可能发挥出来。
心理学家对人们的需要,作了如下不同的分类:
一是二分法。认为人们的需要分为二大类:一类是生理的需要,也叫物质需要。它包括衣、食、住、安全、结婚、延续后代等方面的需要。这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本需要。它是推动人们动机和行为的最强有力的动力。正如恩格斯所说,人们必须有了吃、穿、住,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的、哲学的、科学的、艺术的活动等。一类是心理的需要,也叫做精神需要。除了生理上的需要以外,都属于心理的或精神的需要。例如,学习、艺术、基本成就、自尊等的需要。
二是三分法。认为人类的基本需要有三种:
(1)衣、食、住、防御安全等基本物质需要。
(2)与他人交往的需要,亦称为社会需要。
(3)要想得到他人和社会承认或认同、尊重、信任等的“自我需要”。
三是五分法。把人们的需要分为五种:
(1)生理的需要。
(2)安全的需要,主要指人身安全、生活保障等需要。
(3)社交需要,就是社会交往的需要。
(4)心理的需要,包括自觉、自信、荣誉、地位、被别人和社会承认,尊敬等的需要。
(5)自我实现或自我成就的需要。即对工作、事业做出成就,实现理想和抱负的需要。
在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教职工可能有哪些需要呢?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政治生活方面的需要:教师都希望我国政治稳定、长治久安,希望自己在政治上、社会地位上得到关心和尊重。如在政治待遇上能享受到一般干部所能享受到的待遇,对他们的入党入团要求能得到关心和帮助等等。
(2)个人的才能、特长得到发挥的需要:教师都有搞好工作、为学校领导应当了解教师的这种心理,尽量为他们提供发挥特长的机会。
(3)改善生活条件的需要:改善生活中必要的条件,是一个人的最基本需要。如工资收入低、住房条件差、婚姻或恋爱发生了问题、家务劳动负担重、子女受教育问题、夫妻两地分居问题等等。这些问题不能解决,往往会影响教职工的情绪,使他们不能以全部精力投入到本职工作中去。
(4)学习、进修方面的需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各门学科的内容、研究方法和实验手段也在不断更新,因此有些教师深感知识不足,希望获得再学习的机会和条件。这方面应根据需要和可能,尽量满足他们。
(5)业余生活方面的需要:教职工在自己的工作、学习之余,希望业余生活过得丰富,更有意义。他们希望有健康的文化体育活动,如爬山、游戏、旅游、交朋友、阅读新的文学作品,看到新电影或戏剧等等。对于在边远地区或山区工作的教师,这些要求会更为迫切。文化生活长期贫乏而得不到解决,也会使一些人对工作产生厌倦的情绪。
总之,不管从哪个角度来分析,也不管用什么方法来研究,教职工的需要都是多方面的。
学校领导者能真正关心他们正当的合理的需要,就会激起他们的工作热情和创造精神。学校领导要经常了解教职工的需要,分析研究他们的需要产生的条件,尽量满足他们的正当合理的要求。可是事实上教职工的需要也不是完全一样的,我们必须分析哪些是合理的,哪些是不合理的,哪些是当前能满足的,哪些是暂时不能满足的。这就要辅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善于引导和培养教职工的需要,教育教职工正确对待需要,正确处理个人与国家的矛盾、暂时与长远的需要的矛盾。
合理安排教师的工作,既是科学管理学校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发挥教师积极性的重要条件。
一、合理安排教师工作
(一)深入了解教师,是安排教师工作的前提
学校领导在安排教师的工作时应尽可能对每个教师有全面的了解,使安排尽可能恰当、合理。了解教师的主要内容是:
(1)政治思想情况和道德品质情况。
(2)工作态度:对自己所从事的本职工作的认识,努力勤奋的程度、遵守各项规章制度等纪律情况。
(3)专业基础:主要是教师接受专业教育时的情况。这虽然并不能完全准确反映一个人的专业理论知识、业务能力水平,但也是衡量教师专业基础的一个尺度。当然,还要估计到教师从事工作后勤奋学习、自学和实践中得来的知识。
(4)业务能力:
①运用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能力。作为教师主要表现为理解和组织教材的能力。
②根据学生实际,科学地选择教育、教学方法和有效运用这些方法的能力。
③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④灵活运用专业知识和教育科学理论知识解决教育和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
⑤科学研究能力。就是结合教育实践进行教育科学实验和科学总结教育经验和教育方法的能力。
了解教师的主要方法是:
(1)看档案资料:主要从历史上了解教师的各方面的基本情况,这是了解教师的基础。
(2)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观察了解。
(3)谈心,可以获得对教师的直接印象和内心活动情况。
(二)安排教师工作的原则
(1)工作需要。学校要根据教学计划和学校实际工作需要安排各学科的任课教师,以保证国家规定的教学计划和学校的各项工作任务的全面完成。无论是校长还是教师都要把服从国家规定的教学计划的需要和服从学校实际工作的需要,作为组织安排好教师工作的基本原则。否则,学校的各项工作就无法顺利进行。
(2)发挥专长。安排教师工作,要求做到专业对口。这是发挥教师专长的基本条件。在此基础上考虑教师的具体长处。基础知识好、语言生动形象、感情丰富、组织能力较强的教师,适宜任低年级的教学工作和班主任工作;系统理论知识扎实、逻辑推理能力强、感情稳定含蓄、善于发挥学生作用的教师,就较适宜任高年级的教学和班主任工作。
(3)便于团结互助。安排教师工作时,还要考虑到教研组、备课小组教师的整体从思想上互相帮助,共同进步;在业务上扬长避短,合理搭配。只有在教师的政治思想、知识、能力、年龄、性格等方面注意合理搭配,才能使全校每个年级的教师形成最佳结构,以促进教师互相学习,互相补充。有人把它称为互补原则。
(4)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安排教师工作既要立足当前工作需要,又要从培养提高教师水平,提高教学质量的长远需要出发。那种只顾毕业班,不顾初一高一新生班的做法,必须纠正。
(5)照顾特殊,不同要求。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特殊的兴趣、爱好,也有不同的需要,在安排工作时,应当在可能条件下尽量给予照顾。同时,对不同情况的教师,如对老、中、青三种类型教师就应提出不同的要求,分配不同量的工作。
二、充分调动教职工参加学校管理工作的积极性
(一)让教师参加学校的部分管理工作对调动教职工积极性的意义(1)可以增强教职工当家作主的思想感情。
(2)由于参加管理能把教职工的要求、愿望、建议反映到目标、任务、计划、措施中去,这能更好的使学校集体目标与职工个人目标统一起来,增强教职工自我意识,从而愿为实现这一统一目标努力工作。
(3)参加管理,可使教职工更好的了解国家、学校各方面的具体情况和困难,易于取得教职工对工作中困难的理解;利于消除工作中遇到的矛盾,密切党群、干部、教职工之间的关系;加强团结,促使他们在工作中互相谅解和支持。
(4)教职工参加学校的计划决策,易于取得教职工的认同。即是教职工与领导在认识一致的基础上,发自内心的、自觉的、思想上的接受,而不是依靠行政命令去接受,这样就能提高教职工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二)让教职工参加部分管理工作的主要形式
1.实行教职工代表大会制
教职工代表大会,是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实行民主办校,调动教职工积极性,更好地贯彻教育方针政策、完成教育任务的一个重要的、主要的组织形式。教代会的职权主要有:
(1)听取和讨论学校领导的工作报告,审查学校的教学、科研、财务、劳动工资等方案、措施,发动教工努力贯彻实现,并定期检查执行情况。
(2)审查和讨论学校基金、福利费、工会经费的使用情况,集体福利设施建设和使用情况等,并督促和协助学校行政执行。
(3)监督于郭正确执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对某些严重失职或作风恶劣的领导管理人员,有权向上级机关建议处分或撤换,对于工作成绩显著的优秀干部,建议上级给予奖励。
(4)对上级机关的规定,有不同意见的时候,可以提出意见,如上级机关经过研究仍坚持原来的决定时,应贯彻执行。
2.成立教学问题研究会
这种研究会既是学术研究团体,又是学校领导教学的咨询和参谋机构。学校领导通过它可以充分发挥一些学有专长又有丰富经验的教师的作用。它能给学校的教学改革带来更多的科学根据。但它不是行政机构,其成员是不脱产的。
3.建立各种委员会或工作小组
这种委员会或工作小组,吸收热心群众及有特长或有专门爱好的教职工参加。如课外活动指导小组,学校体育、卫生工作小组,校园美化设计组,校刊编辑组以及文艺创作、书画展览、科技作品评选小组等。这些小组要尽量减少兼职过多现象,要让更多人有机会参加各种工作。
三、正确运用评比、奖励手段
运用评比、奖励手段来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即对一切有利于实现学校整体目标的行为都应给予及时肯定、表扬和奖励;对一切不利于实现学校目标的行为都应及时给予否定、劝阻、说服、批评、处分等。如果对有利于集体的积极行为不及时肯定,必然意味着积极的行为没有什么价值,得不到学校、集体等的客观承认,因而积极性就会减退乃至丧失。反之,如果对不利于集体的行为不给予及时否定也必然意味着对不正确行为的姑息、怂恿,从而使之泛滥成灾。所以,奖励手段对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是必要的,奖励、惩罚应以奖励为主。
如何理解学校学生的组织管理形式
一、当代学生的身心特点与学生管理的理论基础
(一)当代学生的身心特点
这里的学生主要指的是中学生。作为中学校园的管理者,必须了解当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中学是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中学生具有“半少年、半成人”或者说是“半幼稚、半成熟”的年龄特征。他们在身心发展方面,处于一个充满矛盾又很不稳定的时期。调查表明,当代中学生主要具有以下几方面的心理特点:
1.要求独立,自尊心、好胜心强
中学生在身体迅速成长的同时,自觉或者不自觉地感到自己不再是叫、孩子”而是个“大人”了。他们喜欢模仿成年人,希望能够挤到成年人的行列中去,因此,他们不希望别人仍用对待小孩子那样的态度来对待他们,否则会引起他们的反感,易产生逆反心理。因此,在管理过程中要肯定和尊重他们的独立性,相信他们已经具有独立活动的能力,安排学习及各项活动的时候,不能包办代替,而应该发挥他们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中学生在独立性发展的同时,自尊心、好胜心都发展起来。这种自尊心主要发自争取荣誉与好胜之中。
2.自我意识明显发展
这个主要表现在:自己的行为,但有时为了表明自己是“大人”而好表现自己,容易出现冒险行为。总之,中学生的自我意识已经从评价别人而转到认识和评价自己。
3.抽象逻辑思维有了一定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