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5670300000023

第23章 《毛泽东和他的儿子》

影片名称:毛泽东和他的儿子

影片分类:伦理(生活)片故事片

色彩:彩色

出品年份:1991年

导演:张今标

编剧:方涛初骆炬

主演:王仁姚刚

制片公司:潇湘电影制片厂

1950年夏,美帝国主义悍然出兵朝鲜,战火很快蔓延到鸭绿江边。毛主席决定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战,任命彭德怀为志愿军司令兼政治委员。临行前,毛主席设家宴为彭总送行,并把长子毛岸英交给了彭总让他到战场接受锻炼。1950年11月25日,是志愿军入朝后第二战役打响的第一天。凌晨,山谷里突然响起空袭警报,四架美国轰炸机飞掠而过。警报解除,毛岸英立刻走出防空洞,回到了指挥部。没想到那四架敌机忽然又折了回来,扔下凝固汽油弹。木板房顷刻间被烈火吞噬了,毛岸英壮烈牺牲。毛主席的生活秘书兼机要秘书叶子龙拿着彭总打来的电报找到了总理,总理考虑到主席正集中精力指挥朝鲜第二战役,且正患感冒,决定将电报压一压,并叮嘱叶子龙不要让新婚燕尔的刘思齐知道。第二战役胜利结束,主席神采飞扬,兴致勃勃,使准备向他报告岸英牺牲消息的总理欲言又止。叶子龙鼓足勇气,对主席讲出了噩耗。毛主席浑身一抖,沉默良久。发出一声催人泪下的叹息:“谁叫他是毛泽东的儿子啊!”自得知爱子牺牲的消息,主席几天几夜睡不着觉。这天,他又工作一个通宵后斜靠在藤椅上睡着了。睡梦中,他见到了心爱的岸英……不料,卫士不小心把他的梦境破坏了,毛主席不禁勃然大怒。院子里,卫士在抹眼泪。主席走出门,默默地将手绢递过去。卫士痛哭失声,主席戚然无语,热泪盈眶,用颤抖的手不住地为卫士擦拭着泪水。

毛泽东强忍老年丧子的巨大悲痛,把全部心血倾注到国家大事上,竭力用工作冲淡对岸英的哀思。而一直蒙在鼓中的思齐每周的拜晤,成了主席的一场感情折磨。总理便想办法劝主席去外地视察,换换环境。主席回京后,刘思齐又来向他诉说对岸英的思念。主席感到自己再也不能瞒下去了,终于向思齐道出了实情。思齐悲痛欲绝,扑到主席怀中放声痛哭。忽然,她触到了主席冰凉的双手,思齐的心颤抖了,她强抑哭声,一把抓住主席的手,紧紧贴在自己的面颊上……

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志愿军胜利凯旋。志愿军司令部请求把岸英的遗骨运回来安葬。毛主席语言铿锵:“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朝鲜志愿军烈士陵园中,“毛岸英同志之墓”的墓碑连同无数烈士的墓碑,屹立在青山的怀抱里,屹立在中朝人民的心中。

中国电影似乎不太习惯运用内心独白这种方式,更不习惯将影片故事的整个过程处理成某种内心独白般的叙述,所以大多数中国电影只是在扫描一个故事,而不是在进入一个主人公的内心。可是,潇湘电影制片厂这部《毛泽东和他的儿子》,却出现了这种风格上的转变。故事的发展变得不重要了,但情绪的发展显得波澜起伏。影片使人入戏,不是在一些外部冲突上,而是借助冲突所表现出来的,并且游漫于始终的心理氛围中。

导演无疑是要表现一种常人的感情,但我们可以看到,他是自觉地去实现,是去展示一个伟人的胸怀。《毛泽东和他的儿子》就是以两种内心世界的互相表现来塑造作品风格的。一个是导演的内心世界,一个是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在导演的内心中,他实现着对主人公心灵的探索;在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影片则提供了他的希望与失望,他的惊恐与忧患,他的对于痛苦的化解,以及他的精神境界和胸怀。

这种执着于展示内心的艺术追求,使影片的声画处理产生了一种内心独白式的风格。它显得静谧、单纯、深沉,带着一股逝去的淡淡哀思。就算是取胜起到所谓“煽情”效果的段落,它也只是使你的泪水静静地流下,那些激动的场面总是一晃而过,很快地就把你从场面的关注又拉回到对于内心关注之中。例如“访问烈属”一段,当老奶奶颤声喊出:“小喜子,你快来看呀,毛主席来看咱们了!”老乡们也闻讯赶来围拢了草屋时,情绪的渲染一下子达到了高潮,画面上随即出了我们曾经熟悉的情景,人们高喊着“毛主席万岁”。可是,这个几乎是全片唯一的“热”的场面,转眼就过去了。戏马上就冷下来,接着是另一段的开始,剧情又回复到表面上平静得很的叙述中。“怒骂小卫士”那场戏同样如此。毛泽东甜梦被扰,情不自禁把痛苦迁怒于小卫士。当他感到内疚而把手绢递给小卫士时,小卫士突然向他喊道:“主席,你为什么不骂我,你大声地骂呀,为什么一直心里窝着……”毛泽东听得热泪盈眶,但影片没有再让人物激烈地表现下去,而是空然让一切声音凝固起来,变成了在场的工作人员共同的无声低泣。乍热还冷,方闹忽静,使一切情感的冲突和波动都迅速归于彼此的内心。追求理智的结果,自然是使内心揭示突现起来。这就是影片刻意地将表现冲突的剧情心理化的手法。

影片画面和画外的声音都是很单纯的。一个场合只有一种声音,甚至只有一个人的声音,几乎所有重要的对白都是告诉,而不是交流。告诉对方一种想法,告诉对方一个决定,告诉对方如何如何。这些单纯的对白连贯起来就形成了内心的流露。而影片又总是把人物说话的场面处理得很轻,就像摇篮边的轻吟一般,很自然地就使人产生了一种内心流露的感觉。

尽管没有出现多少内心独白,但由于影片作了如此处理,其中的语言和画面就罩上了内心独白般的气氛。内心独白般的声画处理,使全片产生了一种艺术的格调:深沉而庄重,博大而凝练,用内心的刻画控制住了张力的形成。从以往大多数影片总是惯于表现主人公如何去“做”,到这部影片表现的是主人公内心如何去“想”,可以说,这是中国电影在艺术风格、艺术形式上再次作出可喜的尝试。

抗美援朝英烈、伟人之子:毛岸英

“……意将毛岸英同志尸骨埋在朝鲜,以志愿军司令员名义刻碑,说明其志愿参军和牺牲经过,不愧为毛泽东的儿子,与其同时牺牲的另一参谋高瑞欣埋在一起,以此对朝鲜人民教育意义较好,其他死难烈士家属亦无异议……”这是1950年11月,彭德怀司令员关于安葬毛岸英事宜发给周恩来总理的电文。

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美国纠集了所谓“联合国军”武装干涉朝鲜。朝鲜土地上燃烧着战火,朝鲜人民惨遭蹂躏,侵略者还把战火烧到了鸭绿江边。在这紧急关头,党中央和毛主席审时度势,英明决策,决定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前线,与朝鲜人民军共同抗击美国侵略者,中国人民的优秀儿女积极响应号召,纷纷报名参军参战。

我们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儿子毛岸英也和千千万万个年轻人一样,有着强烈的爱国思想,积极投入到“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伟大运动中去。虽然当时毛岸英刚刚结婚一年时间,爱人还有病住院,但他还是克服了重重困难,毅然报名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前线,毛岸英在志愿军总部当翻译兼做机要秘书工作。

毛岸英和刘思齐的结婚照

1950年11月25日,志愿军打响了第二次战役。清晨,敌人的十二架战斗轰炸机向志愿军总部的上空飞来,盘旋一个多小时后向北飞去了。彭德怀马上意识到情况紧急,他命令总部的同志赶快撤离作战室,到临时的防空洞里隐蔽。可他自己却依然站在指挥所的地图前,考虑战役部署。大家连推带拉地终于把彭总推进了防空洞。这时总部作战室里,只有作战处副处长成普、参谋高瑞欣和毛岸英三个同志。上午10点钟,那十二架敌机又飞回来了。听到隆隆的机声,成普副处长几步窜到门口,探出头来向空中眺望。半空中,除了敌人的几架轰炸机外,还有许许多多的小亮点,多日的战争经验告诉成普,这些亮点不是一般的炸弹,是用铝皮包着的凝固汽油弹,这种汽油弹,打哪哪着火。成普大喊一声:“不好,快跑!”话音刚落,汽油弹

已落到地面上爆炸了,志愿军总部作战室顿时火光四起,硝烟弥漫。副处长成普被爆炸的气浪顶出去摔进了沟里,衣服烧着了,脸也烧起大泡,作战室门口已呈现一片火海。这时候,别说往里冲,就是站在外边都烫得难以忍受。首长和同志们望着滚滚翻腾的火海,急得直跺脚。当战友们将毛岸英、高瑞欣的遗体抬出来时,尸体已难以辨认。当时毛岸英年仅28岁,到朝鲜刚一个月时间。

终于得知毛岸英牺牲的消息之后,“不!不会的!这不是真的,这不是真的!”毛岸英的妻子刘思奇失声痛哭起来。毛主席强忍内心的悲痛,深情地说:“我们家为中国革命牺牲了六位亲人,你们的开慧妈妈,泽民、泽覃叔叔,泽建姑姑,还有楚雄、岸英。他们是当代的英雄豪杰,是我们的骄傲啊!”思齐哽咽着说:“爸爸,我懂了,只求你让岸英回来吧,他一个人留在朝鲜我不放心啊。”主席沉思后,一字一句地说:“中国人民的优秀儿女牺牲了成千上万,岸英只是其中的一个,一个很普通的战士,岸英也应和他们一样呀。”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毛岸英的遗体,安葬在朝鲜会昌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他高大的塑像与丰碑位于烈士陵园之首,中朝两国人民永远缅怀着这伟人儿子——毛岸英。

1991年中国广播电影电视部优秀影片奖

同类推荐
  • 瓷之源:上虞越窑

    瓷之源:上虞越窑

    本书介绍瓷器最早的发祥地上虞越窑的起源,发展,窑址的分布,瓷器器物种类,器形特征,花纹装饰,瓷器业兴衰原因,专业运输销售等。还附有各种陶瓷小知识以及大量精美的图片。
  • 演员的诞生:中国百年戏剧表演教育目录(谷臻小简·AI导读版)

    演员的诞生:中国百年戏剧表演教育目录(谷臻小简·AI导读版)

    演员的诞生,是一个不断地、反复地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本书是对百年来中国戏剧表演教育历程的回顾,具体些说是对我国话剧表演教育历程的回顾。其中既有对史实的比较系统、详尽的梳理,也有对某些带规律性的史识的比较深入的阐释。
  • 规范的限度:哈贝马斯“美学”的缺场与重构

    规范的限度:哈贝马斯“美学”的缺场与重构

    《规范的限度》旨在探讨哈贝马斯思想体系中“美学”缺场的原因。哈贝马斯倡导“范式转型”,认为社会规范的基础不再依赖于主体对内在意识活动的设定,而取决于社会层面上以交往为取向的符号互动,从而决定了批判理论的哲学基础从意识哲学转向语言分析哲学。哈贝马斯旨在从符号互动的主体间性视野重新阐明认知及道德领域的知识根据,审美领域由此不再占据主导地位,但作为现代性分化不可或缺的维度之一,其规范问题仍亟待解决。“美学”问题涉及“范式转型”的合理性,尤其涉及批判理论当代发展与观念论传统的亲缘性与当代论争。除此之外,本书还综合上述思想史视野,试图将哈贝马斯关于“美学”的思想重构为一门旨在处理艺术现象诸维度之规范的“艺术理论”,部分地回应了批判理论当代发展中美学/艺术理论的日渐式微。
  • 境界--广东亚视演艺职业学院十周年文集

    境界--广东亚视演艺职业学院十周年文集

    艺术教学有很强的互动性。一个角色的塑造、一首歌曲的演绎、一幅作品的构图、一个画面的捕捉等,往往都需要师生共同完成。经过十年的摸爬滚打,有过踌躇,有过烦恼。更有过欢乐,有过向往。学院教师对艺术教育的认识在不断深化。本书所收文章便是教师们朴实无华的肺腑之言,是建院十年教学工作最生动的佐证。
  • 兵器和乐器的收藏艺术

    兵器和乐器的收藏艺术

    早期的时候,没有发现古人佩剑的实物资料,但从剑鞘的形制大约能看出古人是如何佩剑的。甘肃灵台西周墓中出土了一件带鞘的短剑,鞘是镂空的,上面装饰牛、蛇等动物花纹,在鞘的前端两侧有两个对称的小穿孔,这两个小孔应是穿绳系剑用的。在洛阳中州路春秋墓小山土的一件牛象牙剑鞘的一侧,凸出一块来,上面有三个小孔,这些小孔也是用来穿绳系剑的。看来,早期的剑多是先用小绳系住剑鞘,然后再以小绳的另一端系在腰间。最早的王彘,发现于春秋晚期,剑鞘上有了王彘,就不必再用小绳系挂了,可以将腰带穿过王彘彘的孔眼,直接挂于腰间。这种佩剑法在战国直至秦汉时期都非常流行,现在还能见到许多以王彘佩剑的实物图像。
热门推荐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我喜欢幻

    我喜欢幻

    她走上孟婆桥的那一刻,我恰好与流星许愿。这个幻,我愿用余生来陪你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都市黄金瞳

    都市黄金瞳

    家中遭逢巨变,视力遭到影响,成绩一落千丈,被人嘲笑,女朋友冷漠分手。但,男儿当自强,喜获透视,开启巅峰人生。不懂医治,却成为内外科知名专家;不懂鉴宝,却被业内人士追捧;不懂格斗,却被各国邀请前往担任教练。
  • 宝石失窃案·国际饭店里的僵尸

    宝石失窃案·国际饭店里的僵尸

    三剑客来到求助者莉琪家里,发现这并不是一件简单的盗窃案。婶婶苏茜女士半夜悄悄去了当铺:大伯马先生暗中提出用钱息事宁人:姑姑马女士的卧室简直像藏宝室;堂哥马丁深夜不归,却藏在外面窥视三剑客……到底谁是偷拿珠宝的人?三剑客通过一本特工手册。抓住了真正的窃贼……
  • 奇才刘涣

    奇才刘涣

    公元1178年,北宋都市东京开封府“开封”正值繁华时分。人群熙来攘往,可见当时的热闹程度。这时刘府传来声声婴儿哭啼声,没错,我们主角诞生了。
  • 惊天动地小师傅

    惊天动地小师傅

    【打碎苍蓝帝国的护国神器,沧海琉璃碗】【放走雷域奴役万年的紫雷灵种】【趁着百花圣女睡着时,夺走了圣女初吻】任何一件放在九天十地都是惊天动地的大事,让天门大师兄愁白了头。大师兄:师尊,您到底要干嘛啊?徐惊天:我要干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 那些人那些事2010

    那些人那些事2010

    每个人都有那么一段值得怀念的学生年代,高中往往师求学年代最值得珍藏的那一杯酒。
  • 思瑶

    思瑶

    观音庙后,蓝曦臣闭关,实则在前往闭关途中带回一女孩,取名为蓝婉,字思瑶。拥有奇异天资的她到底从何而来,为何世间上下,竟没有对她的父母的任何记录?魏无羡师姐江厌离、姐夫金子轩为何会重现于乱葬岗?晓星尘为何重生于义城?而这一切惊天动地,会不会和蓝思瑶有关?敬请期待同人文-思瑶
  • 乱世北洋

    乱世北洋

    乱世,清末民初是正逢中国三千年未有之变局,俗话说‘时势造英雄’,这就是个英雄并起的时代;北洋,由李鸿章到袁世凯,再到冯国璋,段祺瑞......这是一个中国近代历史中正反相对的团体,他们中在一定意义上维护了国家名义上完整,但也开启了军阀混战,这是个在新旧时代,封建与民主之中诞生的矛盾团体.....这时一个现代人穿越到了这个时代,他会如何对待这段历史,是随遇而安,碌碌无为,还是奋力抗争,改写国运?这个故事从宣统元年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