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5671600000009

第9章 中国古代的仕进制度(3)

乡试,亦称“大比”,每三年举行一次,照例在子、卯、午、酉年的秋天举行,所以又叫“秋闱”。乡试的举行地点是南、北二京和各省省会。各地乡试由皇帝特命的考官主持,每一考场有主考二人,同考四人。考官亦称内帘官,一般由中过进士的京官和教官担任。此外还有由地方行政机构布政使司司官担任的提调一人。地方司法机构按察使司司官担任的监试官二人。提调、监试官统称外帘官,负责乡试的具体事务和监场,但不得侵夺考官的权力。参加乡试的考生主要是成绩优秀的生员和国子监学生监生。以及个别成绩十分优秀的童生和未入流的小官。参加考试的人数受到录取名额的限制,其比例大致上是三十比一。明初,大多数省份的乡试录取名额是三、五十人左右。明中叶,南北二京增至百人乃至一百三十余人,其余各省增至四十至六十五人不等,全国乡试录取名额达一千至一千一百余人。乡试连考三场,初场考经义和四书义,二场考论、判、诏、诰、表,三场考经史时务策。考试之日,考生先报名签到,然后进入考场“贡院”。贡院门口和四周有士兵把守,考生入场时要验明身份,严禁冒名顶替。还要经过搜身,防止夹带。考场中隔成若干小间,叫作“号房”,每房只有一名考生,并派有一名“号军”看守,严禁考生作弊。每场考试时间只限一天,天黑之后未交卷者,可以给蜡烛三支,用完为限。考卷收齐后,要经过弥封、誊录。考生答卷时只准用墨笔,叫作墨卷。誊录时则用朱笔,叫作朱卷。考官集中在贡院判卷,判卷时要“封锁内外门户”。判卷结束后发榜,考中者称举人,前五名举人叫五魁,头名叫解元。举人也叫乙榜或桂榜。中了举人也就取得了做官的资格。但由于举人所得之官大多是清贫的教官,在官场上受歧视,所以,绝大多数举人不愿做官,宁愿参加会试。

会试和殿试是中央主持的最高级考试。会试也是三年一次,在乡试的次年,即辰、未、戌、丑年的春天举行,所以亦称“春闱”。举行地点是京师,由皇帝特命的主考二人、同考八人主持,主考例以大学士为正,翰、詹为副,同考例由翰林官充任。明中叶,同考增至二十人,其中翰林官十二人,科部官各四人。此外设有礼部官充任的提调一人,御史充任的监试官二人。由于会试的具体事务由礼部负责,所以又叫“礼闱”。会试也考三场,考试的内容和考场规则与乡试相同。考中者称贡士,头名称会元。会试录取名额无一定之规,少则数十,最多则达四百七十二人。明中叶定为三百人至四百人。会试录取不仅考虑成绩,还要考虑考生的籍贯。明中叶,会试录取名单分南、北、中卷,其比例为南取百分之五十五,北取百分之三十五,中取百分之十。“中”指云、贵、川和中都凤阳。南指淮河以南各省,北指淮河以北各省。会试的次月举行殿试。殿试亦称廷试,由皇帝主持,皇帝特命大学士、翰林等任读卷官。殿试只考一场时务策。殿试中不淘汰,只依成绩上下将考生排为三甲。殿试之后的第三日发榜。皇帝亲自主持发榜仪式,叫做“传胪”。一甲称“进士及第”,只取三名,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三甲名额不限,分别称“进士出身”和“同进士出身”。一、二、三甲统称为进士。亦称甲榜或杏榜。传胪之后,皇帝赐宴,吏部授官。状元例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例授编修。二、三甲进士中的优秀者选人翰林院学习,称庶吉士。庶吉士学习三年后一般授翰林官。其余进士授御史、知县等官。

清代基本上承袭明制。只是清初在科目上比较重视制科,如优待明朝遗老遗少的博学鸿词科。在进士科中设优待八旗子弟的翻译科。在考试上增加试帖诗,规定题目用经史子集中的句子,限定韵脚,体裁为五言或七言,限六韵或八韵,即十二句或十六句。还规定前四句要用上题目中的全部字眼或绝大多数字眼。在会试之后增加了朝考。

明清两代在三年一次的乡、会试之外,遇有国家庆典,皇帝可下诏加科,叫做“恩科”。而正常举行的则被称为正科。正、恩科的考试内容、方法完全一样。读书人凡是通过中举人、进士而做官的叫“俩榜出身。”如果兼有解元、会元、状元三个头衔,就被称为“链中三元”,十分荣耀。

明清的科举制度条规更加森严,对士人的束缚更加严重,日见其僵化腐朽,但仍不失为笼络士人的上策,所以直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才被废除。

(第六节)秦汉以后选拔官吏的其他方式

历代王朝选拔官吏都不是只依靠一种方式,而是“多途并用”。虽然汉代以察举征辟为主,隋唐以后以科举为主,但都辅之以学校培养、军功吏进、荫袭捐纳等办法,以求广开才路,笼络官吏和士人,扩大统治基础。

一、官学

古代的官学是传授管理国家经验,培养治国人才的场所,因而受到历代统治者的极大重视。宋代教育家胡瑗说:“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化之所本者在学校。”

按孟子的说法,夏商周三代已有学校。“夏日校,殷日序。周日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夏代学校的情况不详。商代学校虽有卜辞的证明和补充,但详细情况我们仍不甚了了。只有周代的学校在典籍和金文中留下了较多的记载。西周“学在官府”,没有私人设立的学校。官学分为国学和乡学两种。国学又有大学、小学之分。周天子的大学叫辟雍,诸侯的大学叫泮宫。乡学亦称庠、序,由乡官掌管。入学者均为贵族,“八岁入小学,学六甲五方书计之事,始知室家长幼之节。十五人大学,学先圣礼乐,而知朝廷君臣之礼。”学习科目为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六艺之中书、数为小艺,是小学学习的课程。学了识字计数之后,再在大学里学礼、乐、射、御等大艺。大学由大乐正掌管,学生称造士。天子、诸侯从学生中选拔优秀者,授以官职。

以后历代统治者都很注意通过学校培养和选拔人才。如汉武帝时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创立太学,并设五经博士,置弟子五十人。博士弟子通一经以上者皆可授官。明初朱元璋虽行科举,但更重视通过学校选官。国子监监生毕业成绩优异者甚至径直被任命为三品大员。

二、军功

军功之法是秦汉以后历代王朝采用的重要选官方法。

汉代察举有“勇猛知兵法”、“明兵法有大虑”等科。隋唐以后的科举中有武举、武科。但是由于察举、科举和学校都有名额限制,范围比较狭窄,更由于各种类型的战争绵绵不断,军功反而成了选择武官的主要方法。如汉武帝时,为了提高对匈奴作战的士气,“有司奏请置武功赏官,以宠战士”,“军功多用超等,大者封侯、卿大夫,小者郎。”唐代可以凭战功取得勋官,“凡以功授者,覆实然后奏拟,战功则计杀获之数。”宋代,“凡人仕,有贡举、奏荫、摄署、流外、从军五等”。所谓“从军”,即凭军功取得官爵。明代武官的来源“其途有四,日世职,日武举,日行伍,日纳级。”清代“武职以行伍出身为正途,科目次之。”所以,清代“以兵丁积功保至提、镇记名者,殆难数计”。历代名将中的李广、薛仁贵、岳飞、韩世忠等人均为行伍出身。

三、吏进

吏进是历代选拔中下级文官的主要方法。“吏”可以泛指官员,也可以特指负责收发、抄写公文的小吏,此处指后者。秦汉时重视吏进,吏员可以通过察举征辟得官,也可以通过其他途径得官。如,东汉规定郡国的典郡书佐一职必须从郡吏中选拔,还规定郡国上计吏留补郎官。秦汉时,公卿大臣之中有不少是吏员出身。魏晋南北朝重门阀,实行九品中正制,官和吏的界限森严,吏员升高官的机会很少。隋唐以后虽废除了这种森严的界限,但鄙视吏进的风气仍然存在。

唐代以九品以上官为“流内官”,不足九品的官职为“流外官”,以吏部郎中主持流外官的选授,称为“流外铨”,亦称“小选”。“凡择流外,取工书、计,兼颇晓时务……每经三考转选,量其才能而进之,不则从旧任。”唐代,人流官员数量很大。开元十七年(729年),国子祭酒杨玚上疏说:“天下明经进士及第,每年不过百人,窃见流外出身,每岁二千余人。而明经进士不能居其什一,则是服勤道业之士不如胥吏之得仕也。”宋代流外补选流内,先要具备一定的资历和劳绩,有本衙门长官的保荐,再经过尚书省的统一考试,成绩优秀者才能人流。

元代不重视科举,重视吏进。元代规定,每年从各府州儒学中挑选“行义修明、文学优赡、通经史、达时务者”作吏员。“各路司吏有阙,于所属衙门人吏内选取。”选取方法是由本路长官参佐和儒学教授进行考试,考试内容是数学、书法、言辞和《诗经》、《尚书》、《论语》、《孟子》等书。地方官每年要向中央选送吏员,选送标准“以性行纯谨、儒吏兼通者为上,才识明敏、吏事熟闲者次之”,至于资历虽深,但“才能无取者”则不许选送。被选送的吏员到京师后要接受中书省和御史台举行的考试,“必中程式,方许录用”。所以,元代“虽名卿大夫,亦往往由是跻要官,受显爵;而刀笔下吏,遂致窃权势,舞文法矣”。

明清时对吏员入流作了较严的限制。如明代规定,吏员出身者一般最高只能作到外府、外卫的长官,如在京内供职,只能作僚属。清代则进一步规定,吏员出身者只能作“佐贰杂职”,不能作主官。

明清时还有一种类似于“吏进”的入仕之途,即靠做幕僚起家。秦汉时长官可以自辟僚属,幕僚是国家的正式职官。魏晋以后,特别是隋代以后,选官权逐渐收回中央,幕僚往往是长官私人聘用的,不算正式职官。但是,长官建立了功勋,可以“赞画”、“嚷助”等名义向朝廷保荐幕僚,使之获得官职。

四、荫袭

秦汉以后的荫袭制度是一种官职世袭制度,是世卿世禄制的变种,也是封建权力再分配的一种方式。就严格的意义而言,“荫袭”一词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荫”指官员的子弟亲属取得做官、入学等政治上的优待。“袭”指官员的子弟亲属承袭父祖的官职爵位。秦汉以后,官职一般不能世袭,但爵位可以世袭。官僚子弟,特别是高级官员的子弟虽不能直接取得父祖的职位,但可以取得低于父祖的职位。

秦国在商鞅变法中打破了世官制,规定“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实行军功受爵、吏进得官的办法,使大批地主阶级分子获得官爵,形成了以军功地主为基础的统治集团。新的统治集团形成之后,出于狭隘的剥削阶级本性,力图使自己的子孙长久地享受荣华富贵,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世官制的残余。秦代有“葆子”制度,葆子即汉之任子。秦简“法律答问”中还记载有“可(何)为“后子”?官其男为爵后”,“后子”即官方认可的爵位继承人。秦朝的名将蒙恬就是“因家世得为秦将”的。

西汉时,诸侯王可以一子袭王爵,其余诸子封列侯。列侯只能以一子袭侯爵,其余诸子不得袭爵。但是二千石以上官吏可以享受“任子”制度的优待。《汉仪注》云:“吏二千石以上,视事满三岁,得任同产若子一人为郎”。按此规定,三公、列卿、郡守、国相、将军、校尉均可享受此特权。实际上任子的范围不限于儿子,兄弟、侄子也可通过任子得官。如昭宣时的名臣霍光就是靠其兄霍去病得任郎官的。西汉由任子而得官的人数相当多。汉武帝时,董仲舒指出:“夫长吏多出于郎中、中郎,吏二千石子弟选郎吏,又以富訾,未必贤也。”到宣帝时,由于“今使俗吏得任子弟,率多骄骜,不通古今,至于积功治人,亡益于民”,所以,谏大夫王吉建议“宜明选求贤,除任子之令”。绥和二年(公元前7年),哀帝即位,下诏废除了任子制度。东汉时,为了照顾豪强地主的利益,恢复了任子制度,并将享有任子特权人员的范围扩大到尚书和大宦官。

同类推荐
  • 新课程师资培训教程-高三历史优秀课例

    新课程师资培训教程-高三历史优秀课例

    为新课程实施和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而精心编写,选取了大量教案,内容上充分体现了知识性和趣味性。接受课改新理念,感受课改新思维,使用课改新教材,至始至终课改给人一种焕然一新的感觉。它是一次革命,一场对话,一座平台,一把迈向成功教育的钥匙。
  • 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是现代文学家鲁迅的散文集,作者用夹叙夹议的方法,以青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线索,真实生动地叙写了自己从农村到城镇,从家庭到社会,从国内到国外的一组生活经历,抒发了对往昔亲友和师长的怀念之情,对旧势力、旧文化进行了嘲讽和抨击,同时也留下了青年鲁迅在追求真理的人生道路上沉重的脚印。
  • 新闻传播法规与职业道德教程(第二版)

    新闻传播法规与职业道德教程(第二版)

    与旧版相比,《新闻传播法规与职业道德教程》(第二版)具有明显优势:第一,强调实时性。紧跟我国新闻传播法制的发展步子,书中引用的法律条文或所依据的法律渊源都是最近发布的现行法律、法规,所用案例,除了小部分经典案例外,大都是新近发生的案例。第二,强调实践性。本书虽有新闻传播法律与伦理理论的介绍与解读,但重点是阐述新闻传播法律与伦理的实际状况、新闻传播法律与伦理的建设实践。第三,强调实用性。在结构上打破原教材原理、历史、业务三大块的体例,以阐释现行法律规范、伦理规范为重点,将历史部分移至新闻传播法规或新闻传播伦理部分的最后一章,录以备考。
  • 打开心灵之门

    打开心灵之门

    生命走到青春时节、也就是到了最灿烂的花季。这是一个如梦如幻的季节,一个渴望自由的季节,也是一个逐步走向成熟的季节。
  • 食品添加剂学

    食品添加剂学

    全书共分六章,第一章为绪论,第二至第六章从延长食品的储藏期限、提高食品的营养价值、改善食品的组织结构、增强食品的可接受性和方便食品的加工操作五个方面阐述食品添加剂的功能和作用,以向学生提供为什么使用添加剂、怎样正确使用食品添加剂等方面的知识,结构新颖、内容前沿。本书理论联系实际,深入浅出,重点突出,主次分明,不仅可作为高等院校食品类专业的基本教材,还可供食品相关从业人员参考、学习。
热门推荐
  • 快穿怎奈清风入梦

    快穿怎奈清风入梦

    君不见情从何起,只见清风入梦藏于发间难言,不可说当她选择忘却所有,走进三千世界寻找他的踪迹被小世界影响的性格,灵魂深处始终不变的本质他们能否跨越人间重重阻碍,走到一起敬请关注快穿文:怎奈清风入梦第一个世界世人皆言女子无才便是德?我偏不信这些,女子为何不能成一世才女,千古流传!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凭何那些武将看不起读书人?以武为尊的时代,看不起读书人的时代,同样隐藏武功以才问世的两位,又将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 风起综武侠

    风起综武侠

    一觉醒来,身处综武侠世界。仗剑侠客行,争锋江湖路...ps:主要是金庸的武侠世界,目前主要涉及《笑傲江湖》、《连城诀》、《七夜雪》、《绝代双骄》、《鹿鼎记》、《小李飞刀》、《天龙八部》、《倚天屠龙记》等更新一般放在晚上...
  • 溟渊剑

    溟渊剑

    溟渊剑,杀戮,噬主,无情之刃,这是它的特色。即可嗜血妖魔,也可屠戮仙神,这是它的神力。它的存在即可是末日的风暴也可是黎明前的希望。少年偶得溟渊剑。他斩妖除魔不为名他替天行道不为利只为我们都能有尊严的好好活着。溟渊剑原名冥怨,威力强大,可召唤魂兽撕裂空间。溟渊剑身有七颗墨绿色的宝石,乃是传说中的混沌空间的灵脉的灵核冥魂宝石。冥魂石有,嗜血,噬魂,之力。一把溟渊问世生灵涂炭!以灵魂凝聚剑魂兽,剑魂兽以吞噬灵魂增强威力!
  • 国学中的家教智慧

    国学中的家教智慧

    中国本土最具文化底蕴的家教读物!一本好书可以让孩子受益终身,一个智慧足以改变孩子的命运!本书作者独辟蹊径,选取了在教育方面具有代表性的国学经典,如《论语》《孟子》《道德经》《弟子规》等,对著作中的教育观点进行了认真而细致的梳理,并结合现代教育观点,对这些国学精华进行了细致而独到的分析、诠释。
  • 佛说鸯崛髻经

    佛说鸯崛髻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排行榜

    排行榜

    在这个世界有一样东西标示着每一个人的强弱——排行榜家族排行榜,世界排行榜······强者前,弱者后百年未曾发生过变懂的排行榜因为他的崛起开始颠覆人们心中的位置······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无上玄天战帝

    无上玄天战帝

    特种兵王陈玄霸重生在玄天大陆之上,遭人强挖至尊古,性命一线。巧得上古不灭战帝传承,得无上神器玄天灵珠,且看他如何虐杀仇人,扼杀各路天骄,终成无上玄天战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