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5860200000018

第18章 茶食、茶具与收藏之乐(8)

笼体上下周边压以金丝编成的涡纹条子。该笼编织极其精巧美观,通高15厘米,重335克。

鸿雁毯路纹笼子:功用与上述笼子相同。整个笼子外观近圆球形,有手提梁,平底,下有四只短足。圆拱形盖与笼身以子母口相扣合,盖蒂有一银链与提梁连接。整个笼子用银板模冲成形。通体作镂空毯路纹,上面饰有30只婆金飞鸿,栩栩如生。在盖沿与笼口上涂金,契刻一周海棠二方连续图案。在笼子底部边缘刻有“桂管臣李杆进”六字,系大臣进奉。通高17.8厘米,重654克。

鉴金鸿雁流云纹茶碾子:形制如老式中药铺中的药碾子,但体形小。茶碾通体呈长方形,由碾座、碾槽、碾盖三部分构成。碾座底脚两端长出,作如意云头状,以利平稳和美观,碾座四面板身有镂空壶门8个,两侧饰麒麟流云,两端各饰三朵流云纹。碾槽嵌于碾座之中,形似尖底船,中部深,两头浅,槽口沿外折与碾座铆接,在槽座上口设一平面抽闸式槽盖,盖板可在轨槽内推进拉出。盖板面上饰以飞鸿流云纹,中间置一宝珠形钮。设置盖板既可防尘、保洁,又可使整座茶碾美观完整。茶碾通高7.1厘米、长27.4厘米,总重1168克。在碾底契刻有“成通十年文思院造银金花茶碾子一枚,共重廿九两”。证明茶碾为公元869年唐皇宫文思院所制。陆羽在《茶经》中说茶碾用木制,其实并不尽然,在宫廷里有银制的,西安唐代西明寺遗址出土了一件石茶碾,很是粗大,是供僧人聚饮用的;北京首都博物馆藏有一件唐代黄釉瓷茶碾,应是一般人所用的。

碾轮:是与碾子配套使用的。由轮与轴构成。碾轮呈圆饼形,直径8.9厘米,中部较厚,边缘略薄,轮边有平行勾槽,如细密的齿轮状,用以增加对茶饼的碾磨力,利于碾碎。在轮子的中心有一圆孔,以穿碾轴,在轮孔四周饰有莲花流云纹。碾轴中间粗两端细,在轴的两端刻有花纹。碾轴长21.6厘米,与碾轮共重527.3克。在银碾轮的一面錾刻“硐轴重一十三两,十七号”铭文。可知唐代称碾轴为碉轴。这套茶碾与碾轴小巧别致,用茶量小,轻推慢拉,是用粉黛玉手“碾成黄金粉,轻嫩如松花”的上乘佳器,透出一股少有的呈冢气息。

银质金花茶罗子:是把茶饼碾碎后过罗,筛出茶水用的。该罗呈组合箱式,银饭金成形,由罗箱、罗盖、罗座、罗框和茶屉五部分组成。罗盖为孟顶,上面饰两个飞天,翔游于流云间,盖刹饰流云和一周莲瓣纹,与罗箱用子母口开合。罗箱内分上下两层,上层置罗框,下层置屉盒。在箱的两侧外面各饰两个褒衣束髻执幡驾鹤的仙人,旁饰流云,栏界饰莲瓣。箱的一端饰云气山岳,另一端饰双鹤流云。罗座四面设镂空扁桃形壶门10个,底部鉴刻“成通十年文思院造银金花茶罗子一副共重专七两”字样。罗框为银板双层套合式,用以将绢罗夹牢绷紧,出土时残存在罗框上的罗面料为纱绢,极为细密,可知罗下的茶粉是极细的。屉盒置于罗的下面,茶粉经罗后自动散落在屉内。在屉的面板上有环形拉手,以便抽出取茶。罗箱通高9.5厘米、箱长13.

4厘米、宽8.4厘米。此罗设计制作独运匠心,极富创造性,结构合理,精巧无比,是陆羽《茶经》中罗与盒的结合体,较之分体的罗、盒要先进得多,历代文献均未记载,为首次发现。

银涂金盐台:即《茶经》中的“鹾簋”,是贮盐用的器皿。因唐人饮茶需加食盐和椒粉调味,所以就有了盛装调味品的器皿。这件盐台由台盘、盘盖和三足台架构成,整体似一簇荷叶、莲花、莲蕊、荷叶杆的立体造型,并有小鱼、花草等附件装饰,新颖别致,为首次发现。台盘,为莲瓣纹宽沿,浅腹平底形,内可盛盐。台盘上罩叶盖,盖顶中部擎一莲蕾蕊,很似盘盖的把手蒂。莲蕊中空,分上下对半开,边有纹链相接,可开启,蕊内放椒粉。莲蕊与盘盖间用粗银丝盘屈成弹簧状焊接在一起。三足架用银丝制成,上部与台盘相接,足架中部置附件花饰,用银丝连接十字形张开,可颤动,如鱼跃花动,极富情趣。在台脚架上数刻“咸通九年文思院造银涂金盐台一只”字样。盐台通高27.9厘米,盘面径16.2厘米,共重820.5克。

银茶匙、银茶则:二件均为勺形,只是一件柄较长,一件柄较短。据《茶经》所说:“则者,量也,准也,度也。”则,即是取茶酌量用的茶勺。从宋徽宗《文会图》中备茶的童子有一人正持长柄匙自茶罐向盏内酌茶末来看,长柄银匙为茶则。北宋“妇女洁盏”画像砖上的茶匙之形制与短柄匙相近,故短匙应是点茶时所用之匙,也即蔡襄在《茶录)中记载的“茶匙要重,击拂有力,黄金为上。人间以银铁为之,竹者轻,建茶不取”。茶则柄扁长,上宽下窄,有三段蓄花流云纹,全长35.7厘米。茶匙柄稍扁,上粗下细,柄面錾花夔金,上段饰两只飞鸿,下段饰菱形图案,通长19.2厘米。在山西大同出土的元代冯道真墓室壁画的《进茶图》中,我们看到与其他茶具放在一起的茶则,说明元人饮茶还用茶则。

法门寺地宫内出土的金银茶具除上所述外,还有煮茶夹炭用的火荚、烧水用的炭炉、贮茶用的银盒、饮茶用的琉璃碗与托,以及稀有的秘色瓷茶碗等。虽与茶书记载相比尚不完备,但足已反映晚唐时期辉煌灿烂的茶文化了。

独特功用的兔毫、油蒲、鹧鸪斑盏

在饮茶器具中,茶盏是一种不可缺少的器具,在斗茶之风盛行的宋代尤其显得重要,黑色的兔毫、油滴、鹧鸪斑纹茶盏则又是备受欢迎的茶具。

宋代饮茶风俗盛于唐代,饮茶不仅讲究技艺,还讲求意境。晚唐盛起的斗茶之风,在宋代达到了高峰,上至皇帝,下至民间百姓,往往是二三人聚集在一起,在精致雅洁的室内,或在花木扶疏的庭院,各自献出珍藏的茶叶极品。斗茶包括对茶的色、香、味三项进行评品,说长道短,同时还要看茶汤在茶盏上的粘附能力,以茶汤先在茶盏周围沾染水痕为负。这是因为宋代饮用的茶是经过蒸、捣压后做所的膏饼或团,在茶内含有黄色染精和胶质,时间久了茶汤便会在盏内染上一圈水痕。另外,茶饼经过碾成细末后,放入盏内用开水冲注,这时在水面上往往浮起一层白沫或形成类似某种图案的花面,所以宋代瓷质茶盏虽然有黑、酱、青、青白、白色等各种釉色,而斗茶独用黑色茶盏。白色茶水,要看水痕,当然以黑盏最为适宜,两者对比极为鲜明。宋代蔡襄在《茶录》中又说,黑盏中以“建安所造者组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焙之久热难冷,最为要用。出他处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其青白者斗试家自不用”。如此可知在诸多黑盏中福建建安窑的产品是最好的,不仅釉黑纹美,而且胎体较厚,使茶水不致凉得太快,尽早地沾染上水痕。距离京皇宫很近的曲阳定窑生产的黑釉盏,不但胎质好,釉色也好,只是胎体较薄,以至于宋徽宗舍近求远,向偏远的建窑索取贡品。在福建建阳永吉镇的窑址中发现不少盏底足上刻有“供御”、“进氆”字样的茶盏,说明建窑曾一度专为宫廷烧造御用茶盏。

建盏还有一大特点未被史家所记载,即根据现代的有关考古学家研究认为,建盏的造型在斗茶中也起着很大作用。它们的形制均为深腹、斜壁、小底形,有敛口的,彝日的及束口的,其中鼻、口的在盏内壁口沿下约1.5一2厘米处往往有一周倒钩形的凹固。深腹、斜壁是为了“茶宜立而易于取乳”和“运宪施彻而不碍击拂”。彝口和口沿内壁的倒钩形圈痕,是能使茶汤存留于凸线圈以下,保证茶面不破;又因斗茶注汤水量要适当,圈痕还可以起到注汤的标尺作用;又能使汤热不易散发,促使“茶面聚乳”,“茶发立耐久”。这种造型,后来为其他生产黑釉盏的窑场所仿造。

黑釉兔毫盏,是在缉黑发亮的釉面上,并排地闪现出银色光泽的丝条纹,形态有如兔子毫毛,垂流自然,细雨霏霏,与色地相对照非常明快。这种风格独特、古朴雅致的盏,在四川、山西等地瓷窑中也有烧造,但为数较少。

在黑釉茶盏中,油滴、鹧鸪斑、袱婿、剪纸漏花等纹饰的盏,也为当时社会所崇尚。其中鹤鸽斑纹盏与兔毫盏一样很负盛名,并得到宋室朝廷和文人学士的赞颂。苏东坡的《送南屏谦师》中有:“道人晓出南屏山,来试点茶三昧手。忽惊午盏兔毛斑,打作春瓮鹅儿洒。”

陶毂在《清异录》中则记:“闽中造盏,花纹斑盏,试茶家珍之。”宋徽宗《大观茶论》曰:“鹧鸪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黄庭坚诗“研膏溅乳,金缕斑鹧鸪”,“兔褐金丝宝碗,松风蟹眼新汤”;杨万里诗“鹰爪新茶蟹眼汤,松风鸣雷兔毫霜”;陈赛叔诗“鹧鸪斑梳云萦字,兔毫瓯心雪作乱”等等,都是对上述几种珍贵茶盏的描述与赞美。

鹧鸪斑纹盏,是在乌黑的釉面上散布着有如鹤鸽鸟羽毛上的斑点一样的黄褐色纹饰,自然匀称,美丽大方,给人一种美的享受。这种盏在江西吉州窑烧造较多。

油滴盏,是在黑色的釉面上呈现出银灰色似金属光泽的小圆点,它们不规则地散布着,在日光照耀下闪烁出光辉。这些小圆点就好像菜汤中的油滴一样晶莹透亮,使人眼花缭乱。此种盏烧造的地点较多,南方福建建阳,北方的河北、河南、山东、山西等地都有出产。

玳瑁纹盏和剪纸漏花纹盏主要是江西吉安永和镇窑的产品。砒渭纹盏釉面色泽变化万千,以黑黄等色釉交织混和在一起,有如海龟的色调,协调滋润。这种窑品极其少见。流散到日本的几件,如今被视为“国宝”级文物。剪纸漏花是将我国民间的一种装饰手法移植到瓷器上,在入窑前揭去剪纸剥掉釉层,留下纹样轮廓。在黑储色的釉面上衬一幅凤梅蝶等剪纸图案,显得非常豁亮、明朗,很有情趣。

以上各种纹饰的黑釉茶盏,随着我国饮茶方法的改变,逐渐隐没不见了。日本来华禅僧把唐宋时代的饮茶技艺传人日本的佛教寺院,又由寺院传到民问,逐渐成为日本民间的重要习俗,使作为斗茶器具的建盏(日本称为“兔毫天目”)也一起传到了日本并流传至今。随着日本茶道的兴起,仿制建盏也获得了成功,并成为茶道中的名贵茶具,至今仍能见到它的踪迹。

小巧玲珑的紫砂器

说到饮茶器具,自明清以来素有“景瓷宜陶”的说法。就是说瓷茶具以景德镇为首,陶茶具以宜兴紫砂为最。景德镇瓷器可不必细说,因它那优美的造型,丰富的釉色,耐人品味的花纹图案和精细的胎骨使人一目了然,而并不起眼的紫砂器具为何这样大受人们的喜爱呢?

江苏宜兴紫砂器创始于宋代,至明代中期开始盛行。它是用一种质地细腻、含铁量很高的特殊陶土制成,无釉,呈赤褐、淡黄和紫黑等色。由于它既有一定硬度,又保存了一定的气孔,因而盛茶既不渗漏,又富有良好的透气性能。所以古人说用该壶饮茶,“既不夺香,又无熟汤气”;“用以泡茶,不失原味,色、香、昧皆蕴”;“注茶越宿,暑月不馒”。此外,这种器具还有耐冷热急变的特点。寒冬腊月注入沸水不因温度剧变而炸裂;盛暑六月把盏壶,也不会炙手。紫砂壶使用越久,壶身色泽越发光润,气韵温雅,玉色晶亮。因此,寸柄之壶,往往被人珍同拱璧,贵如珠玉。

紫砂器艺人在艺术上的审美追求,也是博得人们喜爱的原因之一。我国人民饮茶,唐代时讲究技艺,宋代时讲究意境,到了明代由于散茶泡饮的兴起,为讲求品茶情趣创造了条件。饮散茶在明初已和当今炒青绿茶的芽茶相似,茶汤的汤色由宋代的“白”色变为“黄白”

色。这样对茶盏的要求不再用黑、青色,而是崇尚白色了。可是到了明代中期以后,随着瓷茶壶与紫砂茶壶的崛起,使得茶壶和茶汤的色泽不再有直接的烘托对比关系。人们不再注意茶具的色泽,而转向追求茶壶的雅趣上来。这时的紫砂器及时地创出形态各异、千姿百态的造型,不但典雅庄重,大小相宜,质感细腻,还常配以篆刻诗词与书画。据明人周高起《阳羡茗壶录》等有关文献记载,明代嘉靖、万历年间的龚春(本名供春,以其姓龚,又称龚春)和他的徒弟时大彬是当时着名的民间紫砂艺人,他们把紫砂器推到一个新的境界。龚春的制品被称为“供春型壶”。其造型新颖精巧,质地薄而坚实,曾被誉为“供春之壶,胜如金玉”。可是,供春制做的壶,因年代久远,传世品如凤毛麟角,少得可怜。

供春制壶还有段传说。供春幼年曾为进士吴颐山的书憧,他天资聪慧虚心好学,随主人陪读于宜兴金沙寺,闲时常看老和尚做壶,十分入迷,就偷偷地学。可是他没有泥料,偶然间发现老和尚每天洗手的小水池中沉积着很多泥。泥经过漂洗沉淀,变得很细腻,他就用这些泥趁主人读书时做起来。寺院里有棵参天银杏,盘根错节,树瘤多姿,他朝夕观赏,摹拟树瘤捏制出一把树瘤壶。这把壶造型独特,生动异常,老和尚看后拍案叫绝,便把平生制壶的技艺倾囊相授,使他成为着名的制壶大师。

现存于中国历史博物馆的一件供春款树瘤壶,有人认为是传品,有人疑为赝品。1965年在南京市明墓出土的一件紫砂提梁壶,壶腹圆正,壶盖扁平,有葫芦形的盖钮。提梁断面呈圆角四棱形,在壶的顶部弯两个矮角的拱形,后部有一个小系。壶的质地比较粗,根据墓志表明下葬于嘉靖十二年(1533年),证明壶的制作时间是供春制壶的时代,这是早期紫砂壶的惟一标准器具。

时大彬的作品,突破了师傅传授的格局,多作小壶,点缀在精舍几案上,更加符合品茗的趣味。他的杰作“调砂提梁壶”,上小下大,形体稳重,紫黑色,杂以砂钢土,呈现星星白点,宛若夜空繁星。现存的还有葵花壶,气韵古朴深厚。人称时大彬的作品是“千奇万状信手出”、“宫中艳说大彬壶”。

清代紫砂茶具在前人的基础上有了更大的发展,制壶名家辈出。驰名于世的有清初陈鸣远,嘉庆年间的杨彭年,其他还有邵大亨、黄玉麟、程寿珍、俞国良等名家。陈鸣远制作的茶壶,线条清晰,轮廓明显,壶盖有行书“鸣远”印章。现存于世的有东柴三友壶、朱泥小壶等,均被人们视为珍品,予以收藏。杨彭年的制品雅致玲珑,不用模子随手捏成,天衣无缝,被人推崇为“当地杰作”。当时江苏漂阳知县陈曼生是一位书画刻篆家,着名的“西冷八家”之一。他好饮茶,同时又迷恋紫砂茶壶,在宜兴任职期问与杨彭年合作,设计了“十八壶式”,并在壶上题刻诗句铭文。他们的作品人称“曼生壶”,一直为鉴赏家所珍藏。清代还有紫砂茶叶罐,制作十分精美。

同类推荐
  • 学生主题阅读空间(异国风情卷)-小导游去墨西哥

    学生主题阅读空间(异国风情卷)-小导游去墨西哥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是写作内容与语言的重要来源。写作的素材、语言的积累、习作的技巧唯有通过大量阅读才能获取。主题阅读为学生进行习作创造了极其有利的条件,因为主题阅读与随意读、泛泛而读效果是不一样的,有主题的阅读首先是主体的提炼与确立,在一个主题的统领下,让学生阅读相关的文章,积累了大量的语言,丰富了情感体验,并从中习得方法,是解决学生作文时不再无话可说、无内容可写的有效途径。
  • 年谱与家谱

    年谱与家谱

    《年谱与家谱》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
  • 中华成语故事(利)

    中华成语故事(利)

    成语源远流长,是汉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多源于历史典故诗词歌赋和寓言故事中。成语把丰富的历史知识和浓郁的文学色彩融为一体,堪称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是中国历史文化的精华。每个成语都是个故事,它的形式虽然简单,但却形象生动,十分富有表现力,往往几个字就能说出一个非常深刻的道理,发人深省,读了让人受益匪浅。
  • 端午

    端午

    在传统节日中,端午是个大节,它的历史久远,传播广袤,节俗繁缛,内涵深广,旧时与年节、冬至并称“三节”。迄至于今,各地城乡仍有划龙船、吃粽子、挂菖蒲艾草等风俗活动。可以说,端午是上古风俗遗存最多的节日,也是风俗形成最复杂的节日。就岁时节令的研究来说,它的风俗意义比其他节日更为丰富。
  • 中华成语典故全读本

    中华成语典故全读本

    中华成语作为历史的缩影、智慧的结晶、语言的精华、文明的积淀,处处闪烁着睿智的光芒,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成语以其言近旨远、华美简洁、形象生动的独有特点,传承了中华几千年丰富的历史精华,反映了古代中国的政治、军事、文化、民间习俗、道德风尚和理想志趣。成语中包含的内容极为丰富,一般都有其由来、典故和史实,这些精彩的历史片段构成了一个个鲜活有趣的成语故事。通过这些故事,读者可以了解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探寻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中华成语典故全读本(超值白金版)》取材广泛,着重选取了实用性强、具有启发和教育意义的成语故事,并集知识性、准确性、可读性和趣味性于一体。
热门推荐
  • 山野市井总来客

    山野市井总来客

    你从小到大什么都没有,希望以后你以后能什么都有,干脆就叫全有吧!这名字听起来太随便了吧,不要。那你想叫什么?“全”……就行。好吧,你跟我姓,就叫司空荃。说着,青年用手在空中划着这几个字的写法。以后我会教你怎么写。在心中默念了两遍自己的名字,司空荃别扭地转过头,用余光偷瞄身边不断用手比划着的青年。
  • 脸要穷养,身要娇养

    脸要穷养,身要娇养

    作者从专业角度指出众多流传甚广的换肤、美白广告秘方的实质,辨别那些所谓新技术、新产品的圈套。全面系统呵护身心:从女性心理到各种女性常见病,从美白去皱到塑身减肥,全面系统呵护女性的身心美。
  • 爱思顿学院

    爱思顿学院

    一个富商男,全世界第二富商。在全国有明的高中,发生了一段真挚的爱恋
  • 灵玄武帝

    灵玄武帝

    一代天帝,因寻求突破,却不知为何遭多为天帝暗算,究竟是为了什么?,后在在一件传闻来自星空的至宝,并在重生后老者的帮住下一步步逆转全局,在一步步逆境中,成长起来,成为这片星空的主宰!
  • 王源.追星星的我们

    王源.追星星的我们

    他的眼睛仿佛有星星他的容貌仿佛老天刻意雕刻.
  • 开荒土帝

    开荒土帝

    继承坑人的开荒系统,浪荡在灵气复苏千年后的修仙世界。成刚:我不想称王称霸,更不想做什么天才,我只是想平凡的修个仙,顺便混个长生!
  • 真形记

    真形记

    这是一个英雄的故事,一次奇幻的旅行,更是一场超凡的冒险。一个年轻人,一块神石,一枚印记,一场梦境让他找到四位守护者,一起走进了终南山。一位老者,指引他们开启了一段不平凡的寻道之旅。一本神奇的“无字天书”就此打开,他们将如何破解……一场道与魔,正与邪的暗战由此拉开,拯救苍生,却不得不逆天而行,最终铸成一个修仙成神的天劫因果。
  • 旧日囚徒

    旧日囚徒

    蒸汽机,飞空艇。这里是蒸汽时代吗?不对好像混入了奇怪的东西,卧槽这个世界真的有神?兄弟们。撤了,玩不了了。等等,大人时代变了,吃我符文科技炮了。什么,时代又在左右横跳。神灵们要抢回他们的荣耀?艾伦停止了思考。
  • 腹黑王爷之魅影之恋

    腹黑王爷之魅影之恋

    你只为我一人所爱~~~~我只为你一个存活~~~~她是21世纪的体育大学的大学生,因为发现黑暗组织的秘密被杀。她死后竟然穿越过去竟成了的夏家最没用七小姐!在一次偶然的机会,皇族四王爷遇到了她,高冷并不进女色的四王爷竟然发现他喜欢了她,便开启了一段追妻之旅,但他们的爱情路上却危险重重,被人陷害,被人谋杀。因此展开了一场艰险的爱情之旅!!!!
  • 绝爱:与吸血鬼共度之夜

    绝爱:与吸血鬼共度之夜

    当吸血鬼发现自己爱上了人类,就等于饥饿的人爱上了自己的食物;当吸血鬼渴望阳光,那么他已不再是吸血鬼。懂得温暖的含义,因为已经找到了阳光。文章搞笑兼煽情,希望这篇文可以温暖你我他……我不惜一切代价找到你,哪怕等待漫长的岁月,哪怕灵魂遭到了干涸,哪怕与整个世界为敌,也要与你生生世世在一起,永远没有尽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