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6301500000016

第16章 报恩:不容回避的人生主题(1)

所谓“恩”,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欠他人的情,这是需要偿还的,也就是“报恩”。日本的“报恩”与“恩”是两件完全不同的事。这一点在西方的伦理学中是混在一起的,英语中一般用如obligation(义务、恩义)与duty(义务、任务)之类中性词来表示。这让日本人觉得不能理解,就好像我们不能理解经济债务中没有区分“借款方”和“贷款方”一样。在日本人看来,如果称得上“恩”,在接受之后,就是一生的债务;“报答恩情”应该是积极的,无时不刻地偿还这样的恩情,用一系列不同的概念充实“报恩”的内容。知恩不报是不道德的,而报恩的行为则是令人提倡的好德行,就是美德的开始。

让美国人理解日本人的这种道德观念,最容易的角度就是把它看做一种经济行为,看到如果不偿恩情会有什么后果。在商业行为中我们遇到了不能按照合同履行义务,甚至是故意想方设法不履行自己应尽的义务时,我们是绝对无法容忍的。如果你欠了银行的钱,那就不能不去偿还,而且是必须履行偿还债务的义务。作为一个债务人不但要还上本金,还要把利息还上。但我们对国家、对家庭并没有这样的看法。我们总把爱看成一种不被强制、自由赋予和高尚的一种感情。对国家的爱也就意味着国家利益是我们眼中最高的东西。我们并没有像日本人那种一出生就在身上背负着巨大债务的基本观念。我们会同情和援助生活贫困的双亲抚养好孩子,不会打自己的妻子。不过对待这些,是不会像金钱债务那样一清二白,斤斤计较的,我们也没有从中必须得到的回报。但我们却觉得日本人对待这些事情就像在这些事情背后有一种像美国人对待金钱债务一样强大的约束力。日本人的这种对“爱”或者“恩”的观念时刻都存在,他们不仅只是在一些如宣战或家庭出现重大变故的紧要关头才会体现出这种观念,而是像纽约的市民总是害怕抵押、华尔街的资本家在自己卖空脱手后总是盯着行情是否上涨一样,无时无刻不存在。

日本人还将“恩”分为几种不同范畴:一种是无限的,无论是“数量”上(有多的大恩就报多大的恩)还是持续时间上都永存的“恩”;另一种是“数量”上相等并且应该在一定时间内将恩情还清的。无限的恩,也就是日本人所谓的“义务”,是他们认为的那种“无以为报”的恩情,这种恩情主要有两类:一类是父母的养育之恩,也就是“孝”,另一类是对于天皇的恩赐,也就是“忠”。孝和忠是没有任何商量余地的,是每个日本人必须应尽的义务。就像日本的初等教育被称为“义务教育”一样,义务这个词太恰当了,因为这是必须完成的事。

虽然一生中的偶然情况或许能改变一些义务中的细节,但总的来说义务是自出生以后就被决定的并且任何偶然情况也无法让义务有本质性改变的东西。下面,我们列一个简表看一看日本人一生中有哪些无法逃避的义务:

一、日本人在一生中能够接收到的恩惠:天皇所赐的皇恩。

父母的养育之恩。

主人的知遇之恩。

师长的教诲培育之恩。

在人生中所接受的各种帮助之恩。

说明:所有对自己有恩的人都被视为是自己的“恩人”。

二、受恩之后自己应尽的义务:

义务的产生是因为受恩之人自己的主动报恩行为产生的。

A.无法通过时间或数量来偿还的无限的“义务”。

对天皇、法律、国家尽忠的义务。

对双亲、祖先尽孝的义务。

对自己的工作尽责的义务。

B.可以通过时间或数量来衡量的有限的“义务”。

(一)社会中应尽的情义

对主君应尽的义务

对亲戚应尽的义务

对他人应尽的义务——比如偿还从他人所借的金钱,回报他人的好意,感谢他人在工作上的帮助等。

对特殊亲戚(如伯父母、叔父母、表兄妹、堂兄妹等)的义务——此处的义务并非因为从他们身上得到什么“恩”情,而是因为有着共同的祖先,所以必须承担一定的义务。(二)对自己名声的义务如果受到了侮辱或失败,那么需要履行“洗刷”污名的义务,也就是报仇或复仇的义务。

从不怀疑自己(专业上)失败和无知的义务。

遵守礼节的义务。

日本人一生中所受的恩惠和受恩之后的报恩义务是需要无条件而必须完成的,也因此它们在日本人的人生中成为了绝对性的东西,这也是与如中国那样对国家的义务和孝道所不同的地方。自从七世纪开始,日本大量引进了来自中国的各种伦理观念,如日语中“忠”、“孝”都是汉文。不过,与日本人相比,中国人对于道德的态度并不像日本人那样绝对无条件。中国对于忠孝都是在一定前提下进行的,因为忠孝之上还有“仁”,这是中国人最高的道德,英语通常用“benevolence”(慈善、博爱)来表示,不过,“仁”的内涵几乎涵盖了所有的、良好的人际关系内容。对于子女,父母应该有“仁”。任何地位较高的人如果不“仁”,那么地位比他低的人就有理由反对他。所以,忠义需要一个先决条件,那就是“仁”。能够成为尊贵的皇帝,其前提就是因为他对臣民施行仁政。皇帝手下的各种官员也是如此,需要遵循“仁”的道德标准而行事。在中国,“仁”就是衡量和评价所有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试金石。

对于中国人的这个前提,日本人从来没有接受。日本着名的学者朝河贯一在论述中日两国在封建社会中的差异时曾经设计过这个问题,他认为:“中国对于‘仁’的信仰显然与日本对于天皇的信仰彼此不容,因此,虽然这是一套完整的学术理论,但日本从来都无法照搬”。①其实,日本的伦理体系是把“仁”排斥在外的,与“仁”在中国伦理体系中具有崇高地位的情况完全不同。“仁”在日语中仍然用汉字表示,其读音是“jin”,施行仁义或仁政,并不是日本人具有强制性的道德。被日本人排除在伦理体系之外的“仁”从而不像忠孝一样是日本人必须遵行的道德行为,“仁”具有了“强制性以外之事”的内容。比如进行慈善事业的捐款、赦免犯人等等,这显然只是分外之事,没有不得不做的意思。

还有一种“强制性范围之外”的内容体现,即是地痞流氓黑社会之间所遵循的的道德标准,这也被看做是“仁”的一种。比如在德川幕府时代,如果一个职业杀手因为仇敌追杀而向并非自己集团的同行请求保护,后者为了避免前者的仇敌危及杀手的生命,便会答应这个可能是素不相识的人的请求,将他藏起来,这种“见义勇为”的行为就被认为是一种“行仁义”。现在的日本,“行仁义”被演化得更加低贱,通常在讨论惩罚某些人的不良行为时被使用。比如,日本的报纸写道:“那些下等劳工到了现在还在行什么仁义。对于这样的行为,应该严加惩处。警察要取缔他们,不让他们举行这些到现在还在日本各个角落盛行的仁义。”这里的“仁义”其实指的是黑社会中所谓“盗亦有道”的道德标准。总之,在中国有着崇高道德位置的“仁”,在日本已经难以附加地被贬抑,不再是道德的至高点。①日本人虽然篡改并贬抑了中国体系中地位最为崇高的“仁”,但却在吸纳中国体系的同时没有为这个体系找到一个足以代替“仁”的新的道德标准。“仁”作为履行道德的前提和条件,在日本行不通。所以,日本的孝道就成了无条件遵循的义务,即便父母是有着恶行或无德的混账父母,也必须无条件地孝敬。除非,对于父母的孝道与对天皇的皇恩出现冲突的时候可以不顾孝道而顾及皇恩,其他所有的情况,都是无条件的,而不管父母是不是值得尊敬,是不是在破坏自己的幸福。

有一部现代日本电影,能够反映日本人基于自己的孝道看待父母的问题:母亲、儿子、儿媳一起生活,其中母亲经营着一家小餐馆,规模可观,手头富裕。儿子则是乡村学校老师。有一年,儿子的一个学生因为家里遭灾而生活窘困,以至于学生的父母打算把这个学生卖到妓院去。作为老师,儿子对于此事非常痛心,于是向村子中的人提议,筹集了一笔钱准备为这个学生赎身。可是这钱却被手头富裕的母亲偷走了,村民们对此非常不满,儿子虽然知道这是母亲干的,可他没有任何说法,自己承担了失去村民集款的惩罚。在此过程中儿媳知道了真相,为了救自己的丈夫,她把责任全部归到自己身上,也没有揭发自己的婆婆,儿媳最后怀抱婴儿投河自尽。在这整个事件中,没有人去追究母亲的责任。最后儿子只身前往北海道,锻炼自己的人格,成了一个品德卓绝的英雄。以一个美国人的角度,这幕悲剧的起因很简单,那就是偷钱的母亲应该负全部责任。可是对于这样的说法,我的一位日本朋友非常强烈地反对。他说,尽孝道经常会遇到和其他道德发生冲突的情况。在这部电影中,主人公实在不够聪明,他选择的办法造成了一些悲剧。但是,若是因为这件事而谴责母亲,即便只是心里谴责,他自己肯定也将十分内疚辜负了母亲的大恩。

在日本,只要是结婚成家之后,青年人就真正开始了沉重的孝道义务,无论是日本的文学作品还是现实生活,我们都能够看到这种例子。除了部分“摩登”人物,日本大多数年轻人的婚姻对象都是父母通过媒人的方式挑选的。最关心能娶一个什么样媳妇的人,不是儿子本人,而是儿子的整个家庭。这里面的原因除了有关金钱的问题之外,更为重要的原因是媳妇进门之后将会载入家谱,并且生出儿子,为家族传宗接代。大多数的惯例是通过媒人安排,让青年男女主角在各自父母的陪同下,制造偶然的见面,见面过程中没有交谈。另外一些婚姻可能是在利益驱动下进行的,比如嫁出姑娘的父母或许因此而得到一些钱财;娶媳妇的男方可能只是为了与名门望族联姻。当然也有男方的父母因为姑娘人品不错而不问儿子意见决定婚姻的,这时儿子必须遵从父母的安排,因为这是报答父母之恩的表现之一。当儿子结婚以后,对于父母的尊重和报恩仍然继续。若是长子,还需要与父母一起生活以继承家业。不过,我们都知道,婆婆与媳妇总是存在着矛盾,婆婆似乎总是找媳妇的茬儿,就算夫妻二人非常和睦,但如果婆婆不愿意,也有可能把媳妇赶回家,出现离婚的情况。这样的事在日本小说或者人物传记中,能够见到很多,这不仅对于媳妇来说充满了苦难,对于丈夫来说,也同样充满痛苦。遵守孝道的丈夫,最终一般都会顺从母亲的决定而离婚。一位现居美国的“摩登”日本女人在东京的时候曾经帮助过一个被婆婆赶出来的年轻孕妇。这位媳妇其实与自己的丈夫非常恩爱,但却因为婆婆的决定而不得不与自己异常悲痛的丈夫分别。此时的媳妇身上还有重病,但是她没有责怪自己的丈夫,而是把自己的所有精力都倾注到了马上出生的孩子身上。可没想到,孩子刚生下来,婆婆就带着俯首贴耳的儿子来索要孩子,因为孩子是婆家的。最后,婆婆带走了孩子,并把孩子送进了孤儿院。

这些行为在日本都被看做是在孝道之内的事情,子女不能不进行报答和屈从的,这是被认为在偿还欠父母的债的事情。可是,这些行为在我们眼里就会被认为是无理地干涉个人应该享有幸福的例子。日本人从来不把它们视为“外来的”的干涉,因为“恩情”是所有的基础。就像一些美国故事中所塑造的那些诚实人一样,日本人就是不管需要如何艰难地付出总之都要把欠债还清的人,上述的这些故事正是在赞美这些高尚的品德,告诉世人日本人的自尊是什么,并且告诉世人日本人有着何其坚强的意志和抵御不幸的忍耐力。日本人不会因为磨难就留下仇恨、憎恶和愤懑,因为在“恩情”的义务面前,这些都是不应该的。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关于亚洲国家“最可恨之物”的谚语。比如,缅甸的是:“火灾、洪水、盗贼、知事(官吏)、坏人”;而日本人所说的则是:“地震、震雷、老头(家长、父亲)”。

与中国的孝道不同的地方是,日本的孝道并不包括有着上几百年历史的祖先,而有着共同祖先的庞大宗族也不在这一孝道体系照顾范围之内。日本人的孝道主要针对的是近祖。他们每年都要整修祖坟,重新描绘墓碑上的文字,不过若是后代子孙已经忘记了祖先,那么这位祖先的墓碑也就不会有人过问,而其灵位也会从家中的佛龛上撤下来。日本人所隆重纪念的只是他们记忆中仍然占有一席地位的祖先,目光着眼的是当下而并非远古。有不少专着都提到,日本人对于一些抽象的思辨或者幻想中的形象构想兴趣非常缺乏。如果我们比较一下中国,就能发现,这些说法是很有道理的。日本人最看重的就是现在仍然活着或者仍然活在他们心中的那些人。

孝道并非只是尊敬和服从自己的双亲或祖先,这一点在中国和日本都是一样的,孝道还有着更为丰富的内容。比如,西方人认为,父母对于子女的照顾是出于母亲的本能和父亲的责任感,可是在中国和日本则认为照顾好自己的子女也是对祖先尽孝的内容之一——继续延续祖先的血脉。日本对于这一点尤其明确,他们觉得如果把自己从祖先和父母那里得到的恩情传承到自己对待子女的身上,就是一种对祖先之恩的回报。日语中并没有什么词汇表示父亲对子女有不能回避的义务,所有表示父母义务的概念都涵盖在孝道的道德观念之内。在孝道的要求之下,家长应该抚养子女或者幼弟并让他们获得受教育的机会,家长要管理家中的财产,保护自家的亲戚以及其他类似的日常义务。另外类似制度化的日本家庭对于承担这些义务的家长人数有限制,也就是说,父母的义务,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不能被取代的,都需要父母亲自去履行。比如,一个成家的儿子因为意外而去世,那么儿子的遗孀和子女今后的照顾和抚养义务就成了父母应尽的责任。若是女儿丧夫,成为寡妇,那么父母也得收养女儿和她的子女。不过,如果是外甥女或者侄女丧夫,对她是否收养与照顾,就不是强制性“义务”的内容了,即便是收养了她们,也已经属于另一种含义不同的义务了。一般来说被抚养、教育的侄甥,都会在合法的程序下过继为监护人的养子。倘若仍然以侄甥的身份被抚养,那么,叔伯如果不履行让他们接受教育的义务等等问题也就不是非法的,因为这并不是叔伯辈的“义务”了。

直系亲属出现了困难而给予援助,也不在孝道的义务之内。一个被收养的年轻寡妇,通常只是所谓的“冷饭亲属”,所谓“冷饭亲属”就是指在家庭中地位比较低,她们只是吃冷饭和剩菜,而需要听从家庭中任何其他成员的支使,家人对她的所有决定,她只有毫无怨言地听从的份儿,包括她们的子女在内也是这样的地位。当然也存在一些特殊的情况,让她们受到比较好的对待,不过良好的待遇并不是收养她的家人的“义务”。

同类推荐
  • 经典超译本·道德情操论

    经典超译本·道德情操论

    《道德情操论》是亚当?斯密出版的第一本主要着作,他一生中共修订过六次。斯密从人类的情感和同情心出发,讨论了善恶、美丑、正义、责任等一系列概念,进而揭示出人类社会赖以维系、和谐发展的秘密。《道德情操论》对于促进人类福利这一更大的社会目的起到了更为基本的作用,是市场经济良性运行不可或缺的“圣经”,堪称西方世界的《论语》。译者在领会原著者思想脉络的同时,于编译中巧妙加入了现代理解与思考,缩小了阅读中的历史距离。行文简洁、有力,一改以往译文的晦涩拗口。该译本可从任何一页翻开阅读,精致的排版与精巧的开本适合随时、随地、随意、随性翻阅,特别适合非专业、非学术人群。
  • 巴蜀文化研究集刊(第7卷)

    巴蜀文化研究集刊(第7卷)

    段渝主编的《巴蜀文化研究集刊7》内容介绍:伊尹是商王朝开国的辅弼良臣,一名伊挚、尹挚,单称伊,又名阿衡,辅佐成汤伐灭夏桀,建立了商王朝。汤之后,太甲不遵汤法乱德,伊尹放太甲,摄朝政,保证了早期商王朝王室政权的平稳过渡。伊尹的治国大略流芳后世,到春秋战国时期乃有伊尹学派形成。
  • 中国传统文化指要

    中国传统文化指要

    中国文化的起源及其发展阶段、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及基本精神、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系统、中国传统文化与宗教等。
  • 阅读西藏

    阅读西藏

    《阅读西藏:注释神奇的土地》沿新修的青藏铁路进藏,从藏北到达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然后,从拉萨到达西藏的各个地区,去实地感受西藏的神奇和美丽。请注意,《阅读西藏:注释神奇的土地》分区是按旅行线路划分的,只是为了叙述方便,并不完全符合现在的行政区划。
  • 斯文在兹:《论语》讲读

    斯文在兹:《论语》讲读

    如果找一位对中国影响最大的人,自然就是孔子;如果找一本对中国影响最大的书,自然就是《论语》。孔子研究院院长杨朝明、《孔子大学堂》主讲李文文,倾情奉献,带你一起品读《论语》,与孔子一起同行,深入性情,长养生命!
热门推荐
  • 原谅我的懒豆

    原谅我的懒豆

    我出生在这个世界上,就注定了我的一生要么碌碌无为要么光宗耀祖。我们的路还很长,我选择用文字把我的一生记录下来!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飞天海贼

    飞天海贼

    海贼王同人,第一次写,什么都还不会,见谅啊。。。我只是想保护,不想留下任何的遗憾。
  • 十里红妆赠予君1

    十里红妆赠予君1

    有多个故事,每一段故事都值得被爱。闲来所写,更新较慢。望君喜欢。
  • 君恨相逢晚

    君恨相逢晚

    陆长晚迫于压力嫁给了北城沈家的沈君付。朋友问沈君付“你真要娶传闻中的貌丑脾气古怪的陆家小姐?”沈君付眯着眼“只不过占着沈太太的名分罢了!”嗤笑一声。过了不久,朋友发现那个传闻中的陆家小姐竟然美的不可方物,而沈君付屁颠屁颠的跟在她后面。“老婆我错了”
  • 夕阳如此美好

    夕阳如此美好

    词的确是我中华文化中的明珠瑰宝,是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值得每个诗歌爱好者研究和学习。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当下,人们的生活节奏也越来越快,甚至文化都成为了迎合人们生活的快餐文化。人与人的关系越来越疏离。生活的压力带了更多负面情绪:焦虑、苦闷、烦恼、孤独、空虚、痛苦等等随之产生。如何适当调节心中的情绪、化解精神矛盾,成为当今人们所面临问题。当你遇到这些情况是不妨来读一读这本诗集。希望,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古典诗词的和谐意蕴能为您打开另外一扇门。
  • 律师大人轻点宠

    律师大人轻点宠

    四年的恋人关系,出国留学后,彻底终止。再遇时,他是名气大震的金牌律师,手腕刚硬果决。她是家道衰败的都市白领。他牵着孩子,佳人相伴,与孑然一人逛超市的她相遇。她四年的思念与牵绊,终化成一句问候,“你还好吗?”他说,“没你的日子,便是安好。”如鲠在喉,如针穿心,如悲如泣的都市虐恋,拉开序幕……--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禅宗经典智慧故事全集

    禅宗经典智慧故事全集

    聆听圣哲教诲,汲取人文涵养,感受生命关怀,获取智慧启迪,当你为人生的种种烦恼所困时,当你为生活种种不平怨恨时,请读一点儿禅的故事吧!凝聚着东方智慧的禅宗以其对个体生命和心灵的关注,对真实人生的追求,空前绝后的惊人妙语和大智慧,让人拍案叫绝,回味无穷。
  • 重生萌妻甜又甜

    重生萌妻甜又甜

    重生前,云归晚最大的心愿就是嫁给程澈,为了救程澈失身怀孕最后车祸而亡。重生后,云归晚最大的心愿是虐渣一时爽,一直虐渣一直爽。至于男人,呵,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倒贴她一个亿都不要。只是某天,看到沙发上衬衫微开,吞云吐雾的男人,云归晚慌了。“顾总,昨晚就是个意外,您放心,我对您绝对没有非分之想。”“哦?”男人音调提高,语调蕴藏危险。云归晚:“因为我是弯的!!”顾修辞:“无妨,我不介意你变个性。”云归晚:“……???”我介意,谢谢!!!陵城最英俊矜贵的顾公子看上云家名声狼藉的小女儿,从此一门心思想着把人拐回家,每个早晨么么哒,每天晚上更爱她……【1V1爽宠文】
  • 迟钝佳人

    迟钝佳人

    这次的任务算是不情之请,她是来给火晴那个所谓”世交“的哥哥称霸世界的船王”疗伤“,还是情殇,结果一开始就差点给他掐死,真是歹命,不过怎么越慰籍就越不对劲,她迷失了自我,她觉得她需要给自己”疗伤“了,同样也是情殇!他才不需要什么女人剖析他的心理,可恶,他现在最恨的就是女人!可是当她不顾伤痛诉说自己身世开始,他已经无法忽视她了,女人?到底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