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6368600000002

第2章 天文地理仪器(1)

地震仪的鼻祖

公元132年东汉都城洛阳发生了一件事,太史令张衡发明了一种仪器,它能知道什么时候、哪里发生了地震。只要那个方向发生了地震,仪器上那个方向的龙口就张开,龙口中的小铜珠就落入下方的蟾蜍口中而发出响声。

这件事引起朝中大臣们的纷纷议论,有不相信的,也有表示怀疑的。但时间一久,人们对这件事也就淡忘了。过了几年,公元138年的一天,张衡发明的那架仪器朝西方向的龙口突然张开,小铜珠落入蟾蜍口中。这说明小钢珠落入蟾蜍口中的时候西方发生了地震,但当时洛阳并没有人感觉到有什么震动。于是满朝文武又是议论纷纷,说张衡的那架仪器不可靠。但过不多久,现在甘肃境内的地方官府奏报来到,奏报称那里发生了一次强烈地震。这件事使当时的人们对张衡的那架仪器十分信服,史籍中也称其“验之以事,合契若神”。

张衡发明的那架仪器就是世界上第一架地震仪——候风地动仪。《后汉书·张衡传》记载说“地动仪以精铜制成,圆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

尊里部主要构件是中间一根高而细的铜柱,张衡称之为“都柱”。都柱在接受到地震产生的地震波后,就向波源方向倾倒。在都柱周围架设有8条通道,使倾倒的都柱只能往一道中滑倒,其所倒方向即是地震发生的方向。尊外相应地设置8条口含小钢珠的龙,分别朝着8个方向。每个龙头下面都有一只蟾蜍张口向上,准备接住落下的小铜珠。都柱受地震波的震动而倾倒时,敲动一个像弩机装置似的牙机,利用杠杆原理传动,使龙首张开口,小铜珠便落入蟾蜍口中发出声响,人们就知道什么时候什么方向发生了地震。

张衡发明的候风地动仪虽然只能测知地震震中发生的大概方位,但在文明发展史上却是一项了不起的发明。一直到19世纪,世界才出现真正用来观测地震的仪器。候风地动仪领先世界地震科技达1800年,因此被公认为地震仪的鼻祖。

著名的浑仪

浑仪是中国古代用于测量天体球面坐标的观测仪器,它是由一重重的同心圆环构成,整体看起来就像一个圆球。有资料表明,在公元前4世纪中叶,中国就已经使用浑仪观测天象了,比古希腊约早60年。

浑仪的最基本构件是四游仪和赤道环。四游仪由窥管和一个双重的圆环组成。窥管是一根中空的管子,类似于近代的天文望远镜,只是没有镜头。

双重圆环叫四游环,也叫赤经环,环面上刻有周天度数,可以绕着极轴旋转,窥管夹在四游环上,可以在双环里滑动。转动四游环,并移动窥管的位置,就可以观测任何的天区。赤道环在四游环外,上亦刻有周天度数,固定在与天球赤道平行的平面上。这样,就可以通过窥管观测到待测量的天区或星座,并得出该天体与北极间的距离,称“去极度”,以及该天体与二十八宿距星的距离,称“入宿度”。去极度和入宿度是表示天体位置的最主要数据。

浑仪的改进和完善,经历了一个由简而繁,而又由繁而简的历程。从汉代到北宋,浑仪的环数不断增加。首先增加的是黄道环,用以观测太阳的位置。接着又增加了地平环和子午环,地平环固定在地平方向,子午环固定在天体的极轴方向。这样,浑仪便形成了二重结构。唐代起,浑仪又发展成三重结构。最外面的一层叫六合仪,由固定在一起的地平环、子午环和外赤道环组成,因东西、南北、上下6个方向叫六合,故名。第二重叫三辰仪,由黄道环、白道环和内赤道环组成,可以绕极轴旋转。其中白道环用以观测月亮的位置。最里层是四游仪。北宋时,又增加有二分环和二至环,即过二分(春分、秋分)点和二至(夏至、冬至)点的赤经环。

多重环结构的浑仪虽是一杰出的创造,在天文学史上也起过重要的作用,但其自身也存在着两大缺陷。一是要把这么多的圆环组装得中心都相重合,十分困难,因而易产生中心差,造成观测的偏差。二是每个环都会遮蔽一定的天区,环数越多,遮蔽的天区也越大,这就妨碍观测,降低使用效率。

为解决这两个缺陷,从北宋起即开始探索浑仪的简化途径。这个浑仪改革的途径由北宋的沈括开辟,元代的郭守敬完成。沈括由两个方面进行改革:一是取消白道环,借助数学方法来推算月亮的位置;二是改变一些环的位置,使遮蔽的天区尽量减少。而郭守敬又取消了黄道环,并把原有的浑仪分为两个独立的仪器,即简仪和立运仪。

简仪由四游仪、赤道环和百刻环组成。赤道环的位置移至旋转轴的南端,这一方式,至今在各国的天文台上安装望远镜时,还广泛地被采用。百刻环的安装是一创新,环上等分成100刻,分为12个时辰,每刻又分作36分。

它固定在赤道环内,既可承托赤道环,又可得到真太阳时的读数。四游仪窥管两端各设有十字线,这是后世望远镜中十字丝的肇始。

立运仪与简仪装于同一底座上,由两个圆环组成。一个是平铺的“经纬环”,代表地平环,环面上刻有方位。一个是“立运双环”,中夹有窥管,可测量天体的地平经度和纬度。

简仪和立运仪的设计和制造,在世界上领先300多年。近代天文台的赤道装置,测量仪器经纬仪等,都可从中找到其原始形态。

还应该指出的是,中国古代浑仪采用的是赤道坐标系统,比西方采用的黄道坐标系统要先进得多,今天已为各国天文台所广泛采用。

现在,人们还可以在南京紫金山天文台,看到明代正统二年至七年(1437~1442年)间制造的浑仪和简仪。

浑象的制造

浑象是一种表现天体运动的演示仪器。它最初是在公元前2世纪中叶的西汉时,由天文学家耿寿昌创制的,而东汉著名科学家张衡在浑象的发展史上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浑象的基本构成是一个可以旋转的中空圆球,上面按观测到的实际天象布列星辰。转动圆球,即可演示天体的运动,其作用相当于近代的天球仪,堪称天球仪的始祖。

张衡制造了第一台自动的天文仪器——水运浑象。它以一直径5尺(约1.18米,东汉1尺约23.5厘米)的空心铜球表示天球,上面画有二十八宿,中外星官,互成24度交角的黄道和赤道等,黄道上又标明有二十四节气。紧附于天球外的有地平环和子午环等,天体半露于地平环之上,半隐于地平环之下。天轴则支架在子午环上,天球可绕天轴转动。同时,又以漏壶流出的水作动力,通过齿轮系的传动和控制,使浑象每日均匀地绕天轴旋转一周,从而达到自动地、近似正确地演示天象的目的。此外,水运浑象还带动有一个日历,能随着月亮的盈亏演示一个月中日期的推移,相当于一个机械日历。

张衡的水运浑象对后世浑象的制造影响很大,宋代的水运仪象台则达到历史上浑象发展的最高峰。历代制造的浑象大都已经毁亡,现存仅有两架,一架在南京紫金山天文台,一架在北京建国门古观象台,均是清代铸造的。

除了天球仪式的浑象外,中国古代还创制有假天仪式的浑象,开了近代天象仪之先河。

现在北京天文馆里,有一个大圆顶的天象厅。当你坐在里面仰观屋顶,便会感到宛如置身于无涯的苍穹之中,看到繁星点点,其布列与实际天象一致。假天仪的功能和作用即与此相似,假天仪何时发明,现尚有争议,有人认为三国时即已问世。但有明确记载的,则以北宋时苏颂主持制造的浑天象为最早。

浑天象是苏颂主持创制水运仪象台后的又一杰作。它的天球直径有一人多高,在球面上相应于星辰的位置处凿有一个个镂空的小孔,外面的光线漏进后,人坐在球内就好像看到天上闪闪发光的星星。天球亦是由水力机械带动的,可控制其旋转与天体运行同步。与现代天象仪所不同的是,浑天象的光源在外,表演内容比较单一,而天象仪的光源在内,且能表演众多复杂的天象。

世界上第一座天文钟

1092年,在北宋都城开封的西南部,出现了一座形状奇特的木构建筑物,它就是“元浑天仪象”,一般通称之为“水运仪象台”,由当时著名政治家、科学家苏颂所主持创制。这是中国古代最宏伟、最复杂的一座天文仪器,在古代世界上也是绝无仅有的。

水运仪象台的形状呈正方形,上狭下广,高三十五尺六寸五分(约近11.3米,宋代一尺约31.6厘米),底宽二丈一尺(约6.64米)。台分三重,第一、二重安装水力驱动系统和报时系统,第三重安装浑象。台顶平台上安装浑仪,浑仪由“板屋”覆盖,板屋上装有9块可以启闭的活动屋面板。由此可以看到,整座水运仪象台集观测、演示、计时等功能于一体,实际上成了一座小型的天文台。

水力驱动系统包括有提水机构、注水机构、回水机构和枢轮等部分,可以使水周而复始均匀流动,并驱动枢轮运转。枢轮直径十一尺(约3.48米),是全台机械装置的原动轮。其顶部附设有一组杠杆装置,起着控制枢轮定时转动,以及转动固定的距离的作用,相当于近现代机械钟表中的“擒纵器”。

它和欧洲17世纪的锚状擒纵器非常相似,堪称擒纵器之始祖。

报时系统的前部建造成半座5层木楼阁式建筑的形状。第一层是昼夜钟鼓轮,轮上有3个不等高的小木柱,可按时拨动3个木人的拨子,拉动木人手臂,一刻钟木人击鼓一次,时初摇铃,时正敲钟。第二层是昼夜时初正轮,轮边有24个司辰木人,随着转子的转动,木人按时在木阁门前出现,表示1日12个时辰的时初、时正,相当于现今的24小时。第三层是报刻司辰轮,轮边有96个木人,每一刻出现一人。第四层是夜漏金钲轮,可以拉动木人击钲报更,并可以按季节调整,以适应昼夜长短的变化。第五层是夜漏司辰轮,轮边设有38个木人,木人位置可以按节气调整,从日落到日出按更筹排列,依次出现。

浑象为一球体,直径四尺五寸六分(约1.44米)。球面上绘有283个星座,1464颗星辰,并绘有银河,黄赤道和二分、二至的位置。浑象下有木柜,使之一半露于柜外,一半隐于柜中。浑象经传动机构与驱动系统相连,可随机轴由东向西转动,和天体的视运动一致,使球面上星辰的位置和实际天象相合。

浑仪亦经由传动机构与驱动系统相连,可随天球转动,以观测天象。这是现代天文台跟踪仪器——转仪钟的先驱。其覆盖的活动屋板,则开了现代天文台自由启闭式屋顶的先河。

整个水运仪象台结构精密、巧妙,标志着中国当时的天文仪器和机械制造的高超水平。现国内外学者已公认它是世界第一座天文钟,并认为是现代天文钟的祖先。

最早的指南针

李约瑟论证了磁罗盘是从中国传到欧洲去的论点。在欧洲的文字记载中,首次提到磁罗盘是在1190年。当时亚历山大·尼卡姆在《来自大自然》一书中写道:“海上航行的水手们在晴天可以靠阳光导航,但是遇上阴天或在漆黑的夜晚,就无法辨别此时船正驶向罗盘的哪个方位。于是,他们就用一根针触一下磁铁,然后旋转此针,当针停止旋转后,针就指向北方。”

磁罗盘似乎不是经阿拉伯地区传入欧洲的。因为直到大约1232年,阿拉伯的文字中才出现关于磁罗盘的记载。记载描述了当时的水手用经磁石磨擦过的鱼形铁片来辨别方向的情景。而这鱼形铁片是非常典型的中国式样。由此看来,欧洲人和阿拉伯人通过在航海时与中国人的接触,大约是在相同的时间内获得了航海磁罗盘。只不过欧洲人也许要比阿拉伯人早几十年拥有磁罗盘。

我们可以从当时的书籍中发现能证明上述观点正确的依据。中国中世纪的科学家沈括在其著名的著作《梦溪笔谈》(约刊印于1086年)中清楚地写道:“术士用磁石磨一根针的针尖,针尖就能指向南方……在指甲上或碗口上也同样可以指向,且其转动的速度很快。但这些支承物坚硬而平滑,针容易坠落。最好用一根新蚕丝以芥子大小的蜡拴在针的中心位置,吊在一个无风之处,它就会指向南方。其中有些针磨了以后可以指北。我家有指南的也有指北的针。”

这段文字记载的年代要先于欧洲首次提到磁罗盘的年代整整1个世纪。

李约瑟评论说:“沈括提到的指南、指北两种针当然是在天然磁石的两极进行了磁化的……沈括描述的实验条件说明了当时人们做了大量仔细的研究。

悬挂时仅用一根丝线可以避免因丝线相互缠绕所产生的影响;采用丝线意味着线仅由一条纤维组成,而不像麻线(几乎可以肯定地说,在沈括所处的时代,棉还不为中国所知),麻线是由多根短纤维在拉力作用下纺成的;采用新的丝线则说明,线上的弹性应处处保持一致。”

朱彧于公元1117年写的《萍洲可谈》一书中,也有关于中国人使用航海磁罗盘的明确记载。该书同样是在欧洲首先提到磁罗盘之前写就的。朱彧的父亲曾是广州港口的高级官员,后又做了广州的知州。在这部名称有些古怪的书中,朱彧写道:“根据官府对海船的规定,大船可载数百人,小船可载百余人……舵手熟悉海岸构造;夜间根据星辰的位置掌舵行船,白天则根据太阳的位置辨向驾驶。在阴天及无星月的夜里则看指南针辨向。他们还可以用一根端部带钩的30米长的绳子放下去,取海底的泥嗅一嗅,就知道他们到达了什么地方。”

文学家孟元老在他的《东京梦华录》(约公元1126年)中写道:“在黑夜或雨大,或多云之夜,水手靠罗盘行船。由大副负责此事。”

在《宣和奉使高丽图经》(1124年)中,作者徐兢写道:“夜里常常不能停船,因为风和海能使其漂移,所以舵手只有靠星星和大熊星座来辨向驾驶。如果夜间多云则使用指南浮针来测定南北。”

以上两段文字记载也都早于欧洲关于罗盘的文字记载。

很明显,用一条天然磁石来指示方向是磁罗盘最初和最简单的形式,它比使用磁针这一先进方法要早很长的时间。究竟是在什么时期中国就开始使用天然磁石罗盘(即司南)?如果罗盘在开始之时不是用于导航,又是用于什么目的呢?

我们有把握将中国使用天然磁石罗盘的年代追溯到公元前4世纪。当时一部名为《鬼谷子》的书(书作者不详,但有人认为可能是思想家苏秦)对此有过记载。书中有一段文字写道:“故郑人之取玉也,必载司南,为其不惑也。”另一条记载出自思想家韩非子公元前3世纪写的《韩非子》一书,从中我们可以读到:

“臣民侵犯国君及其君权,就像漂移的沙丘和堆积起来的土坡逐渐形成一样。这就使君主忘却其位置,把东西方向搞反了而不自知。所以古代君王设立司南,以区分朝夕的方向。”

同类推荐
  • 世界未解之谜

    世界未解之谜

    本书以知识性和趣味性为出发点,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各个领域最有研究价值、最具探索:卷义和最为人们所关注的300多个世界未解之谜,分为神秘宇宙、远古文明、帝王之谜、后宫之谜、生命探奇、军事之谜、神秘宝藏、文化迷踪、科学奥秘、动植物之谜等13个部分。编者在参考了大量文献资料、考古发现的基础上,结合最新的研究成果,客观地将多种经过专家学者分析论证的观点一并提出,展示给读者,使读者既多了一个与大师们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又驳了一条了解真相的途径,从而见微知著、去伪存真,揭示谜嘲背后的真相,满足其探奇心和求知欲。同时,本书配有400余幅精美图片,包括实物图片、出土文物、自然风光、建筑景观、摄影照片等。
  • 探索未知-中国三大三角洲

    探索未知-中国三大三角洲

    探索未知,追求新知,创造未来。本丛书包括:奇特的地理现象、遗传简介、生活物理现象解读、奥妙无穷的海洋、认识微生物、数学经典题、垃圾与环境、湛蓝浩瀚四大洋、生物的行为、漫谈电化学、数学古堡探险、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古代物理知识、中国三大三角洲、中国的地理风情、多姿的中国地形、认识少数民族医学、悠悠的中国河流等书籍。
  • 探索神秘的大自然:大自然的奇闻趣事

    探索神秘的大自然:大自然的奇闻趣事

    大自然是一种客观存在,早于人类诞生之前就已经诞生了,千万年来,人类就在大自然的“拥抱下”一路走来。大自然包含了太多太多的神秘和奇闻,虽然从诞生伊始,人类就与大自然零距离接触,并且在很早就开始了对大自然的探索,试图了解大自然的种种奥妙之处,但到目前为止,人类还不能说已经了解了大自然,大自然依旧以它的神秘傲立于世。
  • 怎样做好焊工

    怎样做好焊工

    本书以问答的形式介绍了焊工的基础知识,内容包括焊工的工作原理、注意事项等,是一本实用的入门指导、浅显的技术手册与操作教程。
  • 必知的生物科技(青少年科技爱好培养)

    必知的生物科技(青少年科技爱好培养)

    科学是人类进步的第一推动力,而科学知识的普及则是实现这一推动的必由之路。在新的时代,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为我们青少年的科普教育提供了新的契机。抓住这个契机,大力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精神,提高青少年的科学素质,是我们全社会的重要课题。
热门推荐
  • 唯宠甜妻

    唯宠甜妻

    轰的一声,前男友被炸伤,赶去的途中出了车祸,醒来已经失忆了。面对突如其来的帅哥,他该怎么应对......5年的离开,又带回来一个小孩...
  • 浪生混沌天

    浪生混沌天

    诸天之中,万族林立,各种文明不计其数。然,其中有一域,乃是以人族占绝大多数的修道之域。因其具独特混沌神气,故谓之混沌神域。百万年前,一场旷世的神域之战,危亡之际,一代混沌神域神主以大神通封印神域外围战场百万年,以此换得混沌神域休养生息的时间,期望后辈人族强者在封印解除之日能有能力与域外敌对势力一战。本文故事就发生在神域封印后的第九十九万九千年零一年,距离封印解除只剩不到一千年。故事的主人公就是被公认为废材的石脉武者沈浪生。然而,人生没有废材,每个人从呱呱落地就是一个成功者,能成功者永不言败!一千年对于修道世界而言,时间不算长亦不算短,到底能发生一些什么事情呢?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 进化无限乐章

    进化无限乐章

    秦七晚怎么也不会想到,她竟然要连死两次!突然一恍惚,眼前就是另外一个副景象。在两年一换的世界中,一个个看不透的内幕世界,向着她涌去
  • 斗罗之时空双圣

    斗罗之时空双圣

    本书以斗2为基础的一本书,想要看的请收藏。
  • 王者荣耀之女帝成长手册

    王者荣耀之女帝成长手册

    一觉醒来竟然穿越成了新登基的女帝,带着王者荣耀系统,召唤英雄,开疆扩土。不过这都是谁啊?!
  • 凡人意识

    凡人意识

    什么是意识?是所有生物都拥有意识,还是人类独有?察觉杀气果断反杀,遭遇GANK提前离开,意识存在万物之间。在不断萎缩的世界反面,少年背负起旧神的灵龛,从灰暗的历史中走了出来,决定带给凡人们新生。
  • 夏至末至丨殇轩

    夏至末至丨殇轩

    她,冰冷。她,任性。她,可爱。活泼的她们是高傲的公主,她们是高贵的女王……她们拥有着令人羡慕的容貌。为了报复隐瞒了身份进入了贵族学院,她们的眼中充满了嗜血与愤恨!当然,她们的复仇之路不会充满血腥的,还有酸酸甜甜的爱情。他,冷漠,霸道。他,高贵。他,花心。帅气的他们是天子骄子,他们是高高在上的王子……遇上了我们三位公主之后会怎么样呢?
  • 天道无情之破天

    天道无情之破天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天道本无情。玄天大陆,强者一怒,流血百万;弱者一怒,不过以头抢地尔……这便是天道,弱肉强食,且看一少年,如何斗命运、破苍天。
  • 长路破局——阳魔

    长路破局——阳魔

    长路漫漫,唯风作伴。大道万千,殊途同归。如火燃冰,未死已亡。茫茫世道,谁能破局?
  • 中国现代文学经典收藏馆-我的母亲

    中国现代文学经典收藏馆-我的母亲

    中国一世纪的经典绝唱震撼几代人心灵的不朽篇章,作者包括鲁迅、朱自清等作家,丛书包括:茶杯里的风波、沉郁的梅冷城、春风沉醉的晚上、春风回梦记、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三生命、丰收、光明在我们的前面、荷塘月色、红烛、狂人日记、等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