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6466300000034

第34章 信仰何用(4)

信仰在认识活动中的动力作用还在于,它能赋予认识者以探索的信心,从而增强其探索的勇气。认识是一种不断探索的过程,是一种向未知挺进的带有冒险性的精神活动,因此从事这一事业需要有相当的信心和勇气,尤其是要对自己所从事的探索活动有充分的信心,坚信自己能达到目的。在这方面,自然科学家探索自然奥秘的活动是颇有代表性的,坚强的信念和信心使他们克服困难,不断发现新的真理,尤其是关于自然界的客观性和规律性的哲学信念给了他们极大的信心和勇气。列宁对此作过充分的肯定,他赞扬了自然科学家的唯物主义哲学信念,并要求唯物主义哲学家要与自然科学家结成联盟。许多着名的科学家如爱因斯坦和普郎克都认为,如果不确信外部世界实实在在地存在着,就不可能有真正的科学家。

关于外部世界的规律性和统一性的信念对于科学家们来说也是同样重要的。爱因斯坦之所以倾其半生精力来建立“统一场论”,就是受到这一信念的鼓舞。在他看来,“量子力学固然堂皇,可是有一种内在的声音告诉我,它还不是那真实的东西。我无论如何深信,上帝不是在掷骰子。”他在回答一位宗教领袖的提问时说;“我信仰斯宾诺莎的上帝,他显示于存在事物的有秩序的和谐中。我不信仰干预人类命运和行为的上帝。”爱因斯坦在这里尽管用的是宗教的语言,但实际上谈的却是哲学信念,或者可以说是宗教信仰形式的哲学信念。这种情形也适用于一些其他的科学家,他们由于所处文化背景的关系而信仰上帝创造和安排世界,表面看来似乎是宗教信仰推动了他们的科学研究,但实质上起作用的是包含在宗教信仰中的某些哲学信念。

自然,认识主体的信仰状况也可能阻碍其探索活动,妨碍其发现新的真理。这主要是由于盲目的信仰能窒息人的探索热情,因为科学研究和认识活动总是需要不断地提出疑问,对现成的结论进行大胆的怀疑,而盲目的信仰则不允许人们怀疑,只允许人们相信。

如果一个人陷入某种盲目而狂热的信仰之中,他就会陶醉于这种信仰的狂热,失去冷静的头脑和对其他事物的兴趣,失去批判的探索精神。在宗教信仰占绝对统治地位的中世纪,有些科学家竟然把自己探索自然的好奇心当作对信仰的亵渎而不断地忏悔。而在我国“文革”时期的“无限忠于”和“无限信仰”中,出现了“知识越多越反动”的口号。这都是信仰阻碍认识发展的典型事例。不论是正确的理论还是荒谬的理论,对它施以绝对盲目的相信都是不好的。科学的信仰本身是推动认识发展的,但对科学理论的盲目信仰易于使它教条化,从而也不利于认识的进步。荒谬的信仰就更不用说了,由于人们信奉的是一些荒谬的结论,因而这种信仰多半是阻碍科学发展和认识进步的。宗教信仰就是如此,在西方社会的历史上,基督教信仰对科学发展的阻碍和破坏作用是有目共睹的,被称为“世纪的智者”的英国哲学家罗素专门写了《科学与宗教》一书来追溯宗教与科学相互冲突的历史,揭示宗教信仰对科学发展的阻碍。

信仰对认识活动的影响还在于它在一定程度上导引和规范着人的认识活动。

首先,认识主体的原有信仰总是使该主体的认识活动带有或多或少的价值取向,尤其是认识主体的信仰良心本能地影响乃至左右着他的认识活动。一个人只要他有真诚的信仰,那么他的认识活动就会自觉不自觉地向着有利于维护自身信仰的方向开展,并自觉不自觉地回避那些可能对自身信仰造成威胁的认识方向。他的这种倾向是以信仰良心的形式出现的,当他的认识活动有利于证实和巩固自己的原有信仰时,他就会受到自己信仰良心的嘉许而感觉心情愉快、精力倍增,他也就更加积极主动地沿着这一认识方向继续探索下去。相反,当他的认识活动有可能得出不利于乃至十分有害于自身信仰的结论时,他就受到信仰良心的责备,感到内疚和负罪,这样他在这一认识方向上的探索活动就会受到来自内心的阻碍,不得不转变认识的方向。

其次,信仰本身包含有一定的世界观,这一世界观构成人的认识背景和认识框架,对人的认识发生着一定的影响。任何人的认识活动都是在一定的框架中进行的,正是这种框架使人知道自己的认识活动在认识世界方面所处的位置和所具有的意义,而这种框架实质上就是人的世界观,就是人的认识活动的世界观背景。这种背景可能并不直接干预和左右人的每一认识活动,而是间接地不知不觉地对人的认识活动发生着影响,但这并不说明它的影响小,而是说明它的影响大,因为间接的潜移默化的背景性影响往往比直接的干预性影响更为根本和深远。自然,人的世界观也是在认识中形成的,并可能被认识的进展所突破,但总的说来,人的世界观一旦形成就对其以后的认识活动产生着不能低估的影响。

最后,一种信仰往往意味着一种根本性的思维方式,它对人的思维和认识活动发生一定的影响。一种特定的信仰就是一种对于世界的特定理解,一种新的信仰的出现和兴起,往往意味着一种新的理解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出现和流行。社会对其成员的信仰教育并不只是向人们灌输一种现成的结论(这无疑是很必要的),而且是向他们灌输一种能导致这一结论的思维方式,这就是不同信仰之间难以进行对话与沟通的原因之一。对于同一个事物,不同的思维方式往往导致不同的结论,信仰就是在这样不知不觉中对认识过程和结果产生了影响。

14.信仰促进理解

理解与信仰的关系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一个重要问题。特别是在西方思想史上,这个问题纠缠不清。有的主张理解是信仰的基础,有的主张信仰是理解的基础。主张后者的往往是有基督教背景的学者或者干脆就是宗教思想家。这方面人物多得很。如奥古斯丁、安瑟伦等。库萨的尼古拉写道:“我们的古代作者们一致断定信仰是一切理解的根基。在每一种科学里,如果要理解一个主题,就必须把某些东西作为它的根本原理;而这些根本假定只能以信仰为基础。谁要想获得知识,首先就必须相信那些缺了它们的知识就不可能的东西。以赛亚说:‘除非你相信,你就不会理解。’因此,信仰包容每一个可领会的东西。理解就是把那些裹藏在信仰之中的东西打开来。所以,才智受信仰支配;信仰由理解加以扩展。如果没有坚实的信仰,那就没有真正的理解。”他的这种论述虽然谈论的是一般科学问题,但还是从基督教信仰出发的,其中引用了《圣经》中以赛亚的话作为根据。

主张先理解而后信仰的,往往是具有自由思想和理性精神的思想家,尤其是具有启蒙精神的思想家。

在这些争论中,我们当然是站在理性的立场上,反对盲目的信仰主义的。但是,信仰与理解的关系问题比较复杂,它不简单地是个宗教与科学的关系问题,而是涉及人类的一般认识活动和信仰活动问题,涉及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体系和信仰体系的关系问题。

我们通常知道,理解能促进信仰。即当我们加深了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时,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也就更为坚定了,我们信仰马克思主义不是盲目相信,而是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的相信。这些无疑都是正确的,我们必须努力钻研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断地结合新的实际,加深理解,从而坚定我们的信仰。

理解促进信仰,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信仰也能促进理解。我们也要用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去加深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有的同志听到这里可能觉得有点奇怪了,信仰促进理解,这不是有点像过去宗教家所说的“信仰为了理解”或“先信仰而后理解”吗?且慢下结论,信仰也能促进理解,这不是一种简单化的主张,因为理解与信仰的关系是复杂的。信仰有不同的形式和发展阶段,简单说来就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本能的前理性的形式,一种是自觉的后理性的形式。就前者而言,是信仰在前,人们往往是先不知不觉地通过文化传统等形成一种本能的信念或信仰,而此后,他才用理性加以审视。就这种情形而言,是信仰在先,理解在后。但就后一种形式而言,真正可靠的信仰是经过理性审视后而重新建立起来的,是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的。就这点而言,是先理解而后信仰。信仰的这两种形式在日常生活中同时并存,因而对不同的人和不同情形而言,理解与信仰的先后问题,也就不太一样。

有的人,需要用理解来促成信仰,而有的人则更需要用信仰来促成理解。

一定程度的相信和信任,对于加深理解是有重要作用的:

第一,信仰是一种关心,没有这种关心,人们就会觉得某种思想与自己无关,而对于无关的事情,人们是不会努力去寻求理解的。

很多事情,人们之所以不理解,不是因为他们不能理解,而是由于他们不去理解。理解,意味着付出,至少是付出时间和精力,而且还往往付出同情心。现代社会中,人都很忙碌,属于自己的思考的时间不多,人们大多没有额外的精力和时间去力图理解自己所不关心的事情。比方说,现在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很多人不感兴趣,虽然他们可能有很强的理解力,但不去理解,而只有那些仍然执着地信仰马克思主义的人,面对现实的困惑,还在不倦地力图结合新实际加深它的理解。

第二,信仰是一种立场,从而是一种理解的特定角度,站在这种角度上就更容易理解,而站在局外,就不容易理解。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站在相信马克思主义是真理这样的立场上,就能理解一些原理的合理性和正当性,而站在敌对的立场上,就不易理解。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但不等同于自然科学。当说到科学时,人们心里想的是或首先是自然科学。就对自然科学的理解来说,虽然也需要一定的条件和限制,如知识的准备等,但在这方面一般不存在阶级立场的问题。不论站在哪个阶级的立场上,都可以很好地理解和掌握自然科学。这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但马克思主义作为一门科学与此有所不同。首先,它是科学,但也是信仰。它不仅向人们提供一种关于世界的客观知识,而且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追求的价值目标,一个人生的目的。这一点是与自然科学不同的。自然科学的精确知识对于人们了解周围的世界无疑是十分必要而不可离开的,但它并不直接地为人提供追求的价值目的,提供人生的目的和意义。而且,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不是自然科学,而是社会科学,或说得更正确些,是一门世界观的科学。关于这种世界观的科学的特点,人们还研究得不多,没有全部揭示出来。但至少有一个特点是值得注意的,即在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上,有一个理解的立场问题。只有站在一定的阶级立场上,只有在为实现马克思主义所提出的理想目标的过程中,才能对这一世界观科学作出更深入的理解和掌握。刘少奇对于马克思主义的性质有过比较深入的探索,他揭示了信仰对于理解的重要性。他说:“马克思列宁主义是无产阶级的革命的科学,是工人阶级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科学。只有彻底站在无产阶级立场的人,以无产阶级的理想为理想的人,才能彻底了解和掌握它。没有坚定纯洁的无产阶级的立场和理想,是不能彻底了解和真正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这门科学的。”

第三,对于马克思主义来说,有的原理,如果仅仅从逻辑上、理性上理解,还不太够,而如果从信仰方面来理解,则就能一下子抓住要害。比如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如果用科学比方说天文学来证明,那是无止境的,因为世界无限大,我们现在能证明100亿光年内是物质的,那么100亿光年以外呢?如果等到科学都证明完了,才来承认世界的物质统一性,那么也许就永远没有唯物主义了。所以,在这样的地方要有大胆的思维跳跃,发挥信仰的作用,从人类以往的现实经验中发挥信仰的能动性,大胆地作出结论,而且是确凿的结论。如果我们没有这种理论勇气,怎么当战斗的唯物主义者,怎么改造世界?这就是一个信仰的问题,即唯物主义的哲学信念,它是建立在科学已经揭示的一定范围的世界物质性基础之上,而又高于具体的科学成果的。

15.信仰是从认识向实践转化的中介

在认识与实践的关系中,有许多方面的内容,其中一个方面就是从认识到实践的飞跃问题,在这个飞跃过程中,信仰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认识(理性认识)向实践的转化因角度的关系而有不同的提法,比如知识到行为的转化,理论到实际的转化等,这些提法使认识向实践的转化问题变得更为具体和便于操作,因此我们在行文中有时用不同的提法,但基本含义是一样的。

同类推荐
  • 小校长大责任: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

    小校长大责任: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

    教育随笔集出版之后,反响良好。幸甚于自己散记的文字得到大家认可之余,不觉心有所动,萌发了将几年来的办学体会和教育心得结集的念头。一则与教育界同事分享切磋,二则也是对自己办学的阶段性自省和梳理。因了本书的定位更加侧重于思想性和系统性,故而动笔之前,难免惴惴然斟酌良久。其意固然是不敢与周永新、刘彭芝等前辈的专业深度和博闻广识比肩,更重要的,还是对“幸福教育”的提法如何更加精准和科学而不停推敲。
  • 传播中的心理效应解析

    传播中的心理效应解析

    本书为读者提供了一个看似熟悉(如对心理效应词条和具体的传播活动)但又有些陌生的内容。它是以词典的形式,把精心选择的130条心理效应和生机勃勃的传播活动(包括新闻传播、广告传播、影视传播等)联系起来,用心理效应所包含的理论和知识去诠释传播活动中的传者及受众的心理特点和规律;反之,又用丰富多彩的传播实践活动去验证心理效应的内涵。本书既可作为高等院校新闻与传播心理学案例教学的教材,也可以把它视为一本传播心理效应的词典,同时它还是一本有关传播心理学方面的趣味读物。
  • 中古汉语判断句研究
  • 聚焦中国新课改-新课改之教育探究

    聚焦中国新课改-新课改之教育探究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是与行为主义学习论相对立的、源自于格式塔学派的学习理论。20世纪50年代中期之后,随着布鲁纳、奥苏贝尔等一批认知心理学家的大量创造性的工作,使学习理论的研究自桑代克之后又进入了一个辉煌时期,他们认为,学习就是面对当前的问题情境,在内心经过积极的组织,从而形成和发展认知结构的过程,强调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系是以意识为中介的,强调认知过程的重要性。因此,使认知主义的学习论在学习理论的研究中开始占据主导地位。
  • 广播电视一体化教程

    广播电视一体化教程

    本书是集编导、戏文、导演专业于一体的综合性教材,不但可以。帮助学生熟悉演播厅内部现场制作的创作流程,学会现场指挥与调度,掌握“自编、自导、自拍及后期自己独立合成各种类型节目”的基础技能,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电视节目创意理念、策划和创作能力。《广播电视一体化教程》不仅适用于艺术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从事广播影视创作的人员,同时对广大的影视艺术爱好者也有相当的参考价值。
热门推荐
  • 书穿之恶毒女配生存记

    书穿之恶毒女配生存记

    柳乔不想穿越啊!可是老天偏偏就让她穿越了!穿越就罢了,也不要穿成一个乞丐吧!就算是穿成乞丐,也不要让她当劳什子恶毒女配啊!她干不来!柳乔欲哭无泪。没错,柳乔穿越了,穿成一个恶毒女配,专门和女主作对的那种,下场奇惨,家破人亡不说,还被发配到边疆充当军妓!她只是一个死宅女,而女主据说是特工出身,她可不想和女主正面冲突啊,如果可以,她还想抱紧女主大腿呢!(某人:干啥抱别人大腿,我这不就是有现成的!)片段一:破房子中,几个五大三粗的男人正想对他们身下的少年行不轨之事。柳乔看清了少年的样子,真真是姿容绝色,眉宇间便可窥见他长大后的倾城之色。少年眼中写满了怨毒,他看到了一旁的柳乔,羞愤一扫而过,转眼间又是我见犹怜。救我!少年明明没有开口,柳乔却感觉到了他在向自己求救。从几个男人手中救出了少年,少年非但不感激,还想恩将仇报,对她拔刀相向!柳乔已经知道了少年是谁!阴险又恶毒的炮灰男配白连华!人如其名,真是好大一朵白莲花!片段二:“我不喜欢她!不想见到她!”女主独孤嫣窝在黑衣男子的怀里,撇着嘴指着柳乔道。黑衣男子宠溺的摸了摸她的头,“嫣儿不喜欢,我让她出谷便是。”女主一句话决定了柳乔的命运,她被赶出了她生存了三年的无人谷。柳乔背着包袱上路,不想女主半路杀出,夺了她的包袱。“这是谷里的东西,你不许带走!”好好好,给你罢!柳乔决定不跟女主计较,还送了她一个大大笑脸。柳乔暗中鄙视自己,真窝囊!可谁让人家是女主呢!女主一个不高兴就可以咔擦了自己,柳乔清楚她不是女主的对手。多年后,柳乔不计前嫌救了女主,女主却给了她一巴掌!柳乔无语望天,为什么她就专门做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呢!PS:本文不虐女主,女主自私自利,花痴无度,时而冷酷无情,时而大发善心,堪称矛盾综合体!总之女主不是善茬!千万不要被她外表给骗了!
  • 高中生的小日子

    高中生的小日子

    高中三年,冷暖自知有过辉煌,也没落过,但是回忆任就是那么的美好
  • 你的左耳

    你的左耳

    “你很讨厌我吗?”“嗯,很讨厌”,她哭了,他看了她几眼,接着说“我讨厌你假装坚强的样子,讨厌你不懂得保护自己,讨厌你老是给自己受伤,讨厌你哭的样子,因为好丑哦”!她抬起头,眼睛里还存着泪,却笑了,他也跟着笑了!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贪恋红尘三千尺

    贪恋红尘三千尺

    本是青灯不归客,却因浊酒恋红尘。人有生老三千疾,唯有相思不可医。佛曰:缘来缘去,皆是天意;缘深缘浅,皆是宿命。她本是出家女,一心只想着远离凡尘逍遥自在。不曾想有朝一日唯一的一次下山随手救下一人竟是改变自己的一生。而她与他的相识,不过是为了印证,相识只是孽缘一场。
  • 极致长青

    极致长青

    自古以来都有龙凤相配,风女龙孙之说,可是,凤凰本是一风一凰女性为风男性为凰一男一女阴阳相济方为凤凰,千万年来凤凰之凰何去?他们又有怎样的传说?大千宇宙万物茫茫,凤凰何时又能傲然恒宇。。。。(此小说设定凤为女,凰为男,请不要深究,务要对号入座)
  • 做人越简单越好

    做人越简单越好

    本书共八章,内容包括不伪饰自己:外圆内方,坚持自己的底线;不苛求自己:做人有性格,做事有风格;不放弃自己:不可有傲气,不能无傲骨;不强迫自己:制定规则而不是遵守规则;不欺骗自己:做独一无二的自己等。
  • 天使,请继续爱我

    天使,请继续爱我

    她,因一场车祸失去了生命,只因她为人心地善良,上帝破例让她成为了天使。他,是一个富家少爷,因为她的死他变成了人人所怕的恶魔。她,为了拯救他。她不惜一切的下凡接近他。上帝说,你可以去找他,但前提是他已不再是已前那个你所爱的男孩,上帝要把他对她的记忆全部抽走,如果你们有缘的话,那么他便会记起你们过往的点点滴滴。如果你们无缘那么他便会不再存在有你的记忆。她在人间不能随便使用法力,只要每使用一次你回天堂的机会就会增加。她不想回天堂,她要在他的身边永远和他在一起,当所有的一切迷题都解开后,她却要再次的离开。天使、凡人,能够幸福的在一起吗?请期待宝贝的,天使之恋吧!
  • 佛说海意菩萨所问净印法门经

    佛说海意菩萨所问净印法门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嗷呜嗷呜的小狐狸

    嗷呜嗷呜的小狐狸

    你知道什么叫爱情嘛,就像一心一意的对一个人好,因为他的一声呼唤就可以连命都不要的扑向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