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6799400000039

第39章 六边形合力驱动的时代——明清之际的三场对局(4)

清朝统治者的这种策略,明朝君臣却没有料到,也没有应对的办法。皇太极死后,1644年,多尔衮还专门派使者去擅自提出和农民军合作,提出平分天下的主张。可见,清朝统治者虽然身在关外,但是对明朝内部的局势一清二楚,而且南下的准备十分充足,完全不因为一个吴三桂而有什么影响。

那么,吴三桂到底在其中扮演了一个什么样的角色?既然他的立场对历史的进程没有什么重大影响,为什么他还要甘愿背上汉奸的罪名?

吴三桂长期在辽东生活,对明朝的政局和关外的清军都十分了解。一方面,辽东的将领们,如袁崇焕、祖大寿这些最优秀的军事指挥者,都成为明朝中央党争的牺牲品,袁崇焕甚至被凌迟处死,这种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现实让吴三桂对明朝政府有些灰心,虽然在明朝灭亡之前,作为辽东将领中硕果仅存的吴三桂被明朝封为平西伯,但他知道那不过是因为他有非凡的军事才能,而不是因为他对明朝的忠心。

另一方面,因为兵败而投降清朝的祖大寿,是吴三桂的舅父,吴三桂本人也出身于辽东祖氏军事集团,无论从血统上还是出身上,吴三桂与祖大寿都有很多相通之处。吴三桂对清朝的政策也比较了解,知道他们十分优待那些有才能的汉人,无论是自愿投靠还是被迫投降,清朝统治者都能予以重用。

而且,清朝当时最为倚重的军事大臣,无论是范文程还是洪承畴,都是汉人,洪承畴还曾经在辽东指挥明军与清军作战。这样的比较,自然会令吴三桂心中有一个得失的权衡,一旦发生了非常事件,他会选择与清朝合作,而不是为那个翻脸无情的明朝政府尽忠。

实际上,清朝早就对吴三桂进行过策反工作,前后几次对他进行招降,但都被吴三桂所拒绝。可见,吴三桂并不是那种不知廉耻卖国求荣的阴险小人,否则他早就投入用人政策清明、国力蒸蒸日上的清朝的怀抱了。

在崇祯十七年(1644年)二月,在李自成农民军已经向明朝发动最后的总攻时,崇祯皇帝召见了吴三桂的父亲吴襄,询问了吴三桂的兵力情况,然后提升了吴襄的官职,大有把明朝的命运托付在吴三桂身上的意思。在李自成已经占领山西、威胁北京的时候,明朝紧急召吴三桂回师保卫北京。可是吴三桂当时迟迟没有动身,这也成为他被指责为待价而沽的一个罪证。

实际上,那是因为他迫不得已——他手下的军兵,大部分都是辽东本地人,如果军队从辽东撤回关内,军队的家属就没有安全保证。他们与清军仇杀多年,所以辽东军兵的家属很可能会因为军队调走而被清军杀害,所以这些将士都不愿意把自己的家属留在辽东,吴三桂不得已只能先把军人家属运往关内。

正是这样一件事,耽误了吴三桂的行程,当他的军队刚刚从山海关行进到丰润的时候,农民军已经攻陷北京了。

明朝灭亡了,吴三桂也面临着一个十分现实的问题:应该如何选择未来。当时他的前途不外乎以下几种,一是马上投降李自成,二是出关投降清朝,三是依靠兵力自保。

当时,从北京到山海关一带的明军将领,都投降了李自成,所以吴三桂如果要依靠兵力自保,或者和明朝的残余力量联络,是最不可能的选择。一来,他如何突围,二来,他的军需供应从哪里来,这两个问题就是他无法解决的。

而投降清朝,对吴三桂来说,大门是永远对他敞开的,首先来说有他的舅父祖大寿在清朝,其次清朝还有优待投降汉人的政策,加上吴三桂在辽东防线上的重要地位,他如果投降,将是清政府十分欢迎的。不过,吴三桂此刻正在去北京的路上,沿途关卡都已经在李自成手中,如果转身投清,势必要杀出一条血路,代价太大。

而且,当李自成进入北京之后,明朝的几千名官员都投降了,其中还包括吴三桂的父亲吴襄。所以,吴三桂自然要考虑到父亲的处境,做出自己的选择。李自成对吴三桂也十分看重,进入北京之后就马上派使者招降吴三桂,并且对吴三桂进行了十分有诚意的安抚。当时吴三桂手下的将士已经长达十四个月没有军饷,生活十分困难,而李自成招降吴三桂的时候,就率先派人对他的部队进行了犒赏,并且发放了粮饷,这对吴三桂而言,无疑是久旱逢甘霖。所以,他马上和李自成达成共识,愿意投降李自成。不过吴三桂对李自成投降是在秘密状态下进行的,后来他投靠清朝之后又极力掩饰此事,所以给人们造成的印象就是,吴三桂一开始就首鼠两端,最后因为陈圆圆的事情才投靠清朝。

可惜好景不长,李自成的军队进入北京之后,就开始了对明朝官员没收家产、追缴赃款的行动,很多明朝官员身受酷刑甚至被折磨至死,吴三桂的父亲吴襄也被严刑拷打。这个消息传到吴三桂耳中,他十分气愤,于是秘密率兵返回山海关,准备向李自成报复。吴三桂知道,如果自己去北京,免不了也和父亲一个命运,那还不如另谋出路,为父亲报仇。

但他背叛李自成,马上就陷入了腹背受敌的命运,南边是李自成的农民军,北边是清军,凭他的实力,无法和这两支力量抗衡,于是,吴三桂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投降了清朝。

不过,他当时是有所保留的,他与多尔衮进行接洽的时候,是以明朝臣子的身份,请求清军帮助他报国恨家仇,剿灭农民军,而且要求多尔衮入关之后,辅佐明朝的皇太子登基,并且不允许清军从山海关入关,把这个重要关口牢牢控制在自己手里。

可能有人会觉得吴三桂提出的让多尔衮拥立明朝皇太子登基的想法是幼稚的甚至可笑的,但是实际上,清军虽然多年与明朝作战,但一直都没有放弃讲和,而且多次表示愿意接受明朝的统治,只是想做东北的主人而已。所以,吴三桂才会觉得,清军不过是和自己一样,都是明朝的臣子,他认为,清朝就像唐朝那些割据的藩镇一样,所以才提出要辅佐太子登基的条件。多尔衮对此满口应承,并且马上派兵,在山海关附近和吴三桂联手击败了李自成。

随后,清军马上大举入关,占领了北京,可是,多尔衮并没有遵守先前的诺言拥立明朝太子登基,反而把清朝的小皇帝顺治搬到北京君临天下。吴三桂与多尔衮订立的契约是秘而不宣的,所以吴三桂吃了一个大亏,虽然报了家仇,但是国恨却并未得报,反而是他引清军入关这一事实让他背上了汉奸的罪名。后来,多尔衮等清朝统治者又有意利用吴三桂,让他去追缴明朝的残余势力,吴三桂亲手杀了明朝的桂王,让汉奸这个名声坐实了。

从吴三桂本人来说,他在明朝灭亡之后,先降李自成,后投靠清朝,都是迫于形势,毕竟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像文天祥那样以身殉国,生存还是乱世中难得的权利,吴三桂去争取生存权,这件事本身是不应受到太大指责的。可是,他却被多尔衮蒙骗,恢复明朝江山的愿望没有达成,自己还落得一个汉奸的罪名,但他在清朝也获得了极高的地位,为了自己的现实利益,他没有澄清,也无法澄清,反而随波逐流。更可悲的是,他的投降,对清朝来说,只不过是锦上添花,而不是雪中送炭。他的投降举动没有对历史产生任何有效的影响,只是让清军入关更为顺利。可是,深受民族主义熏染的汉族文人们,却不能原谅吴三桂的投降,他们认为异族统治中原完全是吴三桂的罪过,把所有的怒火都发泄在了他的身上。对清朝统治者来说,他们也愿意为自己找一个替罪羊,因为这样就可以减轻他们被汉人仇视的程度,更利于他们的统治了。于是,在汉族士大夫与清朝统治者的合力设计之下,吴三桂背负上了无数恶名,甚至被描写成了一个因为争风吃醋而不顾民族气节的败类。

回过头来看,吴三桂之所以要投降清朝,一来是因为他自己要争取生存的权利,二来是明朝已经无力回天,无法找到一个可以替他报国恨家仇的力量,所以他只能把清军作为合作者。作为合作者,多尔衮依靠当时的形势利用了吴三桂,但是并没有给予吴三桂他所承诺的那些条件,反而继续欺骗吴三桂,而且在汉人面前突出吴三桂的汉奸形象,让吴三桂无路可退。最后,吴三桂作为一个孤立的人,无法扭转形势,也无法尽自己的力做光复明朝的事,只好任由多尔衮摆布。

在形势出现压倒性优势的时候,如果想要利用这个形势来尽自己的一点人事,恐怕不大容易。吴三桂过于天真,以为多尔衮会信守承诺,结果,他失败了。

就在这三对关系的相互作用之下,明朝灭亡,清朝建立了。如果没有皇太极设计杀掉袁崇焕,那么明朝的边患也许不会那么严重,如果边患没有那么严重,也许明朝会有更多的力量来应付李自成的起义军,那么明朝也许就不会灭亡,如果明朝不灭亡,那么吴三桂就无法以一个总兵的身份引来清军入关。

这三组一环扣一环的关系,结成了一个六边形,而这个六边形,就是明清之际历史的走向。

同类推荐
  • 什么样的女人命运最好(黄金智慧版)

    什么样的女人命运最好(黄金智慧版)

    好命运的女人总会意识到:昨天是一段历史,未来是一个谜,我要将今天当做我人生中最美好的日子,好命运的女人总会领悟到;一段挫折可以带来地狱般的生活,也可以让我涅槃重生;好命运的女人总会偷笑;生活中不会总是出现一些小幸运,但我总是在作好抓住它们的准备;好命运的女总是这样认为;选择和美好的事物共存,是保持长久美丽的秘诀……
  • 距离寂寞还有几米

    距离寂寞还有几米

    内容充斥着白领小资情调的喃语,特别是对城市男女所处的工作、所生活的都市都有若隐若无却无比真实的反映,都市人多多少少都能在文中找到自己的工作映照与生活寄托。除此之外,作者在几米的经典语句中品味生活的哲理,同时融入都市人共通的情感,通过清新舒洁的语言、诗意的忧伤、逝去的童真回忆等来探索人生的真谛,释放人们生活与工作中的压力,缓解人们生活中的焦灼感,引导人们以健康乐观的心态对待生活。
  • 怎样为自己赢得深刻的第1印象

    怎样为自己赢得深刻的第1印象

    本书分为“印象力是成功的阶梯”、“印象力来自个人素质的磨练”以及“印象力是获取机会的关键”三部分,阐释了有关影响力的方方面面。
  • 十三不靠:依靠自己去成功

    十三不靠:依靠自己去成功

    生活中有许多琐事都暗藏玄机,只要细细体会,就能品出人生真味。麻将吸引人的魅力在于:智慧+心理+技巧+运气,人生亦如此。小小牌桌上,短短时间内能让你体会到人生喜、怒、哀、乐四种感情的瞬间变换。本书由麻将谈起,又似乎与麻将没有多大的关联,由麻将想到的一些成功的哲学,由麻将想到的一些成功的智慧,希望此书能给你一些启发。
  • 金领手记:领导为什么不生病

    金领手记:领导为什么不生病

    这是一本金领自己写自己的杂文集,作者是美国通用电气中国公司公关传播总监。《金领手记》写商业、商务人士的生活、职场生存的秘诀,这些听来严肃的主题在作者笔下变成“成功必有怪癖”,“老板为什么不生病”,“商务人士为什么都白头发”,“你会不会雇漂亮的女秘书”这样轻松诙谐的故事,故事中又带着对职场、对人生的体验和思考,让人读来时会意而笑,时怅然若失,时击节叫绝,时颌首无语。一部值得关注的职场佳作。
热门推荐
  • 轩辕演义之金龙破天荒

    轩辕演义之金龙破天荒

    自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后,人类很快进入了群聚时代,慢慢发展为了部落,但部落势小,无力对抗自然之力,此时上天下令,若能击退巨人,找齐九鼎,可安天下,这时三个部落的青年才俊轩辕氏,神农氏及蚩尤,为安天下共同合作,一筹莫展之际,天外流星,改变了他们的一生……
  • 缺点国历险记

    缺点国历险记

    面包狼是一只用面包做成的狼,身材高大,外貌丑陋,但是心地善良,憨厚可爱。面包狼有面包的物性,如弹性好、外形可变化、吃了发酵粉力气大等,也有狼的物性,如长相凶、嘴巴大、肚子大等。同时,面包狼又具有多彩的人性,如可爱、傻乎乎的、助人为乐、富于同情心、有时贪小便宜、有时投机取巧等。作者皮朝晖的童话剧抓住了儿童的独特幻想,洋溢着浓郁的儿童情趣,语言简洁、欢快、诙谐、幽默,富于音乐感,是真正的属于孩子的“浅语艺术”,他是儿童世界独特的发现者和表现者。
  • 三界风云志

    三界风云志

    【创世2016奇幻新锐作品】【创世2016人气作品】【创世第一部“玄幻+仙侠+神话+奇幻”融合式大作】天地初开,鸿蒙初始,盘古和女娲有一个古老的约定。两人联手创立三界,随后进入三界。(仙界、凡界、冥界)。然而盘古却身死,身体让女娲拿出补天,只剩下一块石头……石头吸天地精气,日月精华,被冥界至尊魁拔带到了冥界……没想到这块石头竟化作了“齐天大圣”!于此同时,三界大战爆发在即……“天选之子”后羿……天蓬元帅……齐天大圣……越来越多的绝世天才纷纷横空出世……
  • 雁行千里终须归

    雁行千里终须归

    音乐天才刘玉锋,多年前在一名小女孩的引领下,踏上追逐音乐的道路。多年之后,他邂逅纳兰,并爱上了这如烟花般的女子,再然后,他惊讶地发现,这位纳兰姑娘竟与他多年来一直念念不忘,苦觅而不可得的那个小女孩有着百分之九十九的相似度......每天上午11时准时更新。
  • 军少娇宠:早安,亲爱的

    军少娇宠:早安,亲爱的

    对于其他人来说,叶宁泽是军神,是所有基层军官心目中的高山,兵王的号令者;然而对她丁羽沫而言,叶宁泽只是一个男人,一个在迷茫时指引她、需要时帮助她、痛苦时安慰她、危险时保护她的男人。这样的好男人,该出手时就出手,丁羽沫无不得意地想着。世界上的爱情有千万种,丁羽沫的选择是——虽九死其尤未悔,而叶宁泽,不屑冷哼,“死?有我护着,谁又能伤得了她?”这是一个关于守护与被守护的故事,这是一个关于如何爱一个人到了骨子里的故事。
  • 楚隐墨香残

    楚隐墨香残

    想要超然物外,却卷入世俗纷争;想要明哲保身,却被推到风口浪尖;想要独自一人终老,却始终藕断丝连。当真是剪不断,理还乱!且看这一抹残香——荡漾心头。
  • 安之鱼之乐

    安之鱼之乐

    她出身卑微,不喜金银,却独爱石头;他出身高贵,成为帝王,却只爱清贫;谋权,篡位,杀戮...却又一生贡献给平民。一切都不符合世人的标准,他们想打破一切常规,可有时事世却难以捉摸....什么是对,什么时错,什么是善,又什么是恶呢?
  • 自成位面世界

    自成位面世界

    那是十万年前,一次不可思议的穿越,让她遇到了他,两个本来互不相干的人,就这样相遇在一起,到底发生了什么?谁可以说得清,谁又会知道?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匆匆岁月:最熟悉的陌生人

    匆匆岁月:最熟悉的陌生人

    我们也许记不清自己遇到过谁,但一定数得清自己爱过多少人。时光像剪辑师,不断地在名为“人生”的电影里,减掉许多细节。十年,好像做了一个冗长的梦。时间总是在我们身上留下许多东西,也带走很多东西。最难过的是你明明在我面前,我们却永远回不去了。曾经的我想和你永远在一起,曾经我想好了所有的未来,可未曾想过,当初那刻苦铭心的友谊,终有一天会这么随风逝去。一晃十年,曾经的天长地久竟是曲终人散,可这一散,我知道,便是一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