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6891700000021

第21章 学习李镇西:把教学技术锤炼成艺术(4)

新课改强调学科整合,强调综合性学习,但这绝非意味着要弱化学科界线。学科的独立性不容忽视;而综合或整合必须建立在较为扎实的学科基础之上,并且更多的应该是学习主体自我内化的一个过程。李镇西的课,学科地位始终那么坚实、牢固,没有一点被削弱的倾向。小至生字词的正音解义,解题,大到对课文“形象表达”的研究、学习和借鉴;小至对一个细节化的生活情景的想像、品味,大到对学生质疑意识、批判精神的培养……无一不是“语文”的,简而言之,无一不是工具性或人文性的。这点真的很难得。

第三句是李镇西自己讲的,“师生之间自然而然的心灵呼应”。

当今,不少教师教学设计很严密,教学技艺也很娴熟,但就是缺乏与学生心灵的自然而然的沟通,这样的课,起承转合天衣无缝,但总觉得缺点什么。缺什么呢?就是缺李镇西所言的“师生之间自然而然的心灵呼应”。

就设计的严密、技艺的娴熟来说,上述讲例未见得堪称典范。但恰恰是“心灵呼应”,很少有课能与之比肩。如,关于案例中的“读出自己”,李镇西以读《青狐》和听《同桌的你》时的心理体验为例,由于纯粹是个人的经历和感受,因此非常容易让学生产生亲切感、共鸣感;如,一个学生说最喜欢“幸福绝大多数是朴素的”,因为“朴素教我们做人的道理”,李镇西真心赞赏他很小就知道做人的哲理,并且围绕“朴素即美”的人生信条谈了自己的一点认识;最后李镇西以一位朋友甘守讲坛、不愿从政的事例作结,说她坚守了自己的幸福观,“余音绕梁”,相信这个事例能在课后引起学生心灵久久的颤动和回音……

李镇西说“课堂应成为学生思考的王国,而不只是教师思想的橱窗。”他打开自己明净亮丽的“橱窗”,又以“平等中的首席”角色引领学生开辟一方“思考的王国”,并且在这个“王国”里尽情驰骋——这种努力和追求或许才是最值得我们学习的。

语文教学“生活化”,学生生活“语文化”

我们知道,“语文”虽然只是作为一门课程存在于学校的教育之中,但是它和我们的社会生活有着广泛的、密切的联系。语文本是一门得天独厚的课程,因为它是“母语”,这就提供了贴近学生生活的最大可能,提供了实现他们作为一个人的生命活动、心灵活动的最大可能。

但是,长期以来,在我国中小学教育领域中奉行以知识传递为价值取向的教学观,致使课堂中教师的讲授成为主要的教学形式,轻视甚至否认主体活动给予学生素质发展的真正价值。随着未来科技的迅猛发展,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现行的教学体系,确立学生主体活动在教学中的地位,将活动教学引入课堂教学中,以使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要摆脱那种在教师帮助下学习和掌握书本知识的传统教学法,重视实践、探索、发现在教学认识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保证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学生自始至终应该是自觉主动的行为者,而不是教师的追随者。学生学习的内容更应以生活为基点,注重学习与生活的联系,教学如果不和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融合,就没有现实的感觉,学生也就缺乏学习的动机。

语文教师更应注意从文化生活和社会实际中选取为学生关注的话题,将沸腾的、变幻的生活及时纳入课程和课堂中。要使书本世界与学生的现实世界贴近,强调对“生活的回归”,从生活中来,再到生活中去,使知识不再是零散的,孤立的与生活隔离的东西,而是使学生意识到生活中的一切都充满知识、蕴含知识。总之,要让生活走进课堂,再将课堂引向生活,注重学习与生活的联系。

在这方面,李镇西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他的办法就是:

让语文教学“生活化”,学生生活“语文化”。

一、语文教学“生活化”

所谓“语文教学‘生活化’”,强调的是教师在传授语文知识和训练语文能力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进行生活教育,让学习明白“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陶行知语)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学习生活并磨砺人生。

1.语文讲读“生活化”

所谓语文讲读“生活化”,是指课堂语文讲读要面对学生生活实际,在课堂教学中营造一种宽松平等而又充满智力活动的智力氛围,使学生通过具体课文的学习,自然而然地受到灵魂的陶冶和思维的训练。比如:

讲《一件珍贵的衬衫》这篇课文前,李镇西先请学生们起来谈谈当前出租车行业的不良风气,学生们谈到报上所载几天前成都街头某司机撞了人还要将受伤者打个半死然后扬长而去的社会新闻,让他们义愤填膺;在随后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学生们自然会比较两种天渊之别的人格境界,进而整个心灵都被周总理的崇高品格所震撼。学《长江三峡》,李镇西又引导学生回顾长江从“两岸猿声啼不住”到刘白羽笔下的“迂回曲折的画廊”再到如今人们惊呼的“第二条黄河”的变迁,使学生在课文上欣赏长江昨天瑰丽景象的同时,忧虑地关注长江明天的生态状况。

可见,李镇西推崇的这种语文讲读“生活化”,实际上就是要求教师善于寻找课文内容与学生生活的最佳结合点,尽可能地使课文贴近学生的生活,同时又让学生的心灵不但与作者的心灵产生共鸣,而且与周围的世界息息相通。

2.语文训练“生活化”

所谓语文训练“生活化”,就是要求教师的训练应着眼于学生的学以致用,而非学以致考。所用的训练材料,应尽可能来自生活;即使是教材上的练习,也应尽量挖掘其与学生生活的联系。这样,学生在接受训练时,便会感到掌握知识,培养能力不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是为了更好的生活。

这方面的手段很多的。比如,讲短语、句子知识,可以从学生交来的请假条人手;改病句练习,最好从学生日记、作文中找例子;修辞方法的训练,不妨联系学生熟悉的各类广告……

另外,语文训练是最容易在“统一标准”中扼杀学生的思维个性的,因此,我们尤其应该注意保护甚至鼓励学生的创造欲望。在这方面李镇西也有自己的心得。他在一篇文章中曾这样写道:

我布置初一学生每天写日记,刚开始有不少学生总喜欢编造脱离自己生活真实与认识能力的“成人化”语言、“英雄化”思想,我批评学生时,他们还不服气:“以前老师就是这样教的嘛!”于是,我反复给他们讲,说真话、写真事、抒真情,是日记的生命;同学们在没有成为雷锋之前,却人人编造“雷锋日记”,这首先不是日记是否真实的问题,而是做人是否真诚的问题;每一位同学的生活都是一道独特的风景,每一位同学的心灵都是一个独特的世界,为什么到了日记本上却如此“规范单一”呢?经过多次引导和训练,学生们逐渐明白了,日记不是交给老师打分的“好人好事讲演稿”,而是自己心灵的轨迹和生活的镜子。他们现在越来越习惯于写充满童真、童趣、朴实无华而又各具个性的日记了。

(《李镇西与语文民主教育》,李镇西著,第126~127页)

李镇西的做法确实应该引起我们深思。

3.语文教育“生活化”

思想性是语言学科的性质之一,所以语文教学中的教育功能是理所当然的。但这种教育应紧扣课文本身的教育因素,又须符合学生的思想实际,还要注意这种教育的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对此,李镇西也为我们作出了表率。他在语文课文教学中是这样做的:

学弗兰克林的《哨子》时,我要求学生们以“我的‘哨子’”为题进行讨论,引导他们反省自己曾经犯过的类似错误;学莫泊桑的《福楼拜家的星期天》,我和学生一起审视我们今天的星期天是怎么度过的,并思考怎样让我们每一个普通的日子都闪烁着思想的火花;学鲁迅的《孔乙己》,我既让学生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理解孔乙己的不幸命运,又让学生以今天素质教育的眼光来评判孔乙己的悲剧性格,同时还结合当今一些社会现象剖析一下身边的“咸亨酒店”式的冷漠,进而感受鲁迅那穿越时空的深邃目光;学《“友邦惊诧”论》时,恰逢以美国为首的北约野蛮轰炸我驻南使馆,不久又抛出了一个所谓的“考克斯报告”,诬蔑中国长时间广泛“窃取”美国的各种军事技术,于是,当年鲁迅先生的满腔义愤就化作了学生们对美国霸权主义的万丈怒火——《质问克林顿》、《“友邦惊诧”新论》、《如此“误炸”!》、《驳“考克斯报告”》等等,一篇篇感情炽热、语言犀利的文章就这样从学生心灵深处喷发了出来……

(《李镇西与语文民主教育》,李镇西著,第135页)

也许有人会觉得李镇西的这些教育是“非语文”的——如果把“语文”仅仅理解成“语言文字”的话。但从本质上说,它确实是非常“语文”的,因为这些教育无一不是根植于教材本身的思想内涵和文化内涵,因而这样的教育不但是自然而然的,而且它既紧扣着学生的生活,又与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息息相关,所以对学生无疑是具有极大的心灵震撼力的,

二、学生生活“语文化”

所谓“学生生活‘语文化’”,强调的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形成“语文是生活的组成部分,生活须臾离不开语文”的观念,并养成事事、时时、处处吸收与运用语文知识,在社会生活中培养语文能力的好习惯。

1.日常生活“语文化”

这实际上就是让学生逐步具备一种在日常生活中情不自禁学习或运用语文的“本能”。为此,李镇西认为,要让学生不但认真阅读课文,而且更应习惯于课外博览,并把这种“阅读”化为人生的一道风景;要让学生不但认真地写好每一篇作文,而且更应习惯于写信、写日记、写随笔,不是为了应付教师检查打分,而是为了表达自己的心声。比如:

有一次,李镇西班上的学生强烈要求成立足球队,于是他要求学生写一封信,谈谈“为什么要成立足球队”。学生交上信后,李镇西特意安排一节语文课就“成立足球队是否有必要”’与学生展开辩论。在写信、辩论过程中,连最不喜欢作文、最不好意思发言的学生也表现出极大的热情。最后,李镇西终于被球迷们“说服”了,学生们十分兴奋。

学生们当然不会不兴奋,因为不仅能成立足球队,而且这件事也让他们感到了语文是一种生活的需要。

可见,李镇西这种日常生活“语文化”的教学法确实是富有魅力的。

2.班级生活“语文化”

早在几年前,李镇西就说过:“十多年既教语文又当班主任的教育实践告诉我,不但班级文化能够积极影响学生的语文学习,而且班级建设也可以与语文素质教育互相促进并相得益彰。既有集体共同追求又有个人心灵自由的丰富多彩的班级生活,是语文素质教育的良田沃土。”

于是,我们可以看到,班委选举,李镇西让学生先写自荐书或上台讲演;每堂课安排一位学生进行“一分钟讲演”,评论班级生活:班干部在黑板上写个通知,让全班同学看看有无错字、病句;要开新年联欢会了,让学生写《我设计的联欢会》的说明书……参加教育工作这么多年来,李镇西每带一届学生,都要在该班毕业之际和学生们一起编写一本反映班级风采的“班史”,而这个打算在学生们进校第一天李镇西便告诉他们了。这样,在三年中的每一天,李镇西不但教育学生用奋发向上的言行为班争光,而且还引导学生平时便留心把班级生活中的有意义或有意思的事笔录下来。由此,一篇篇感情真挚、文笔朴素、内容鲜活的文章却宣告诞生。

可见,李镇西倡导的“班级生活‘语文化’”实则一箭双雕:学生既是在进行语文实践,又是在进行班级建设;教师既是在进行语文训练,又是在进行班级教育。

当然,这一切是需要像他那样将二者结合得巧妙而又不露痕迹的,否则,就难以达到应有的效果。

3.社会生活“语文化”

所谓“社会生活‘语文化’”,就是要求学生在社会生活的广阔天地中,自觉运用语文这个生活的工具、人生的武器“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在李镇西的眼里,目前学生所面临的语言文字环境可以说是“无错不成书”、“不错不成报”、“无错不成招牌”、“无错不成广告”,连电台、电视台里的不少主持人也常常读错字!但这恰好为训练学生辩字正音提供了生活化、社会化的“语文试题”,对这些现象的“查错”也就成了李镇西班里的一道风景。而且,李镇西还进一步引导学生始终保持着热爱生活、关心改革、思考社会的好习惯。比如:

在(1993年)北京(第一次)申办奥运未成,王铜写下《北京不是失败者》;面对徐悲鸿画展在成都受冷落而与此同时“逃税歌星”刘德华备受蓉城追星族青睐的现象,陈蓓写下《悲鸿不悲,德华缺德》;看到电视上小山智丽赢了邓亚萍以后的狂妄表现,谢宇写下《小山,你高兴得太早了吧?》;针对创建卫生城市活动中的某些形式主义现象,王劲写下《“创卫”杂感》……96年4月,我班年仅12岁的马宁同学,撰文对某些国人热衷于“愚人节”等洋节的现象提出批评:“中国人百年来被洋人愚弄得还不够吗?为什么到了今天有的中国人却要借洋人的节日来愚弄自己的同胞呢?……我盼望有那么一天,所有美国人能在他们的国土上放鞭炮、舞龙灯,心甘情愿地过春节。那才是我们的祖国以世界强国的身份屹立于地球东方的日子,那将是中华民族最辉煌的节日!”这篇题为《盼望美国人过春节》的文章在《成都商报》发表后,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李镇西与语文民主教育》,李镇西著,第254页)

我们相信,在李镇西的课堂上,学生所收获的除了不断提高的语文实践能力,一定还有日益增强的民主、独立、批判、创造等现代公民意识。

总之,李镇西所倡导的“语文教学‘生活化’”,学生生活‘语文化’”,对我们转变语文教学观念,改变语文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是有极大的启发意义的。

结尾延伸,激发思考

有位教育专家说过:“有些课讲完后,不应是学生学习的结束,而应把课尾作为联系课内外的纽带,引导学生向课外延伸,开辟第二课堂,从而达到拓宽、发展课堂教学内容的目的。这样课内指导课外,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兴趣。”

这位专家的话没错,一堂有品位的好课,不只是学生学习的结束,而是应把结束作为一种新的开始,即把结课作为引导学生联系课堂内外的桥梁,让他们把学到的知识能力在课外得到延伸、扩张、充实,真正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一堂课如果只能完成课本的内容,还不能算是出色。那些名师或专家们往往能够在下课前运用自己丰富的知识,登高望远,适当点拨、拓宽,挖掘出教材内部更深一层的意思,使学生豁然开朗,发现新意,把学生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学生就会尝到学习的甜头,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从而增强学习的信心。

在这方面,李镇西的做法堪称典范。下面我们先来欣赏他在教《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这篇课文时的精彩片段:

……

学生:老师,我想对最后一句话提个问题。恩格斯说“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现在我们在悼念谁的时候,都只说“某某永垂不朽”,这里却说“将永垂不朽”,这和我们现在的说法好像不太一样。

教师:哦,你认为多了一个“将”字不好理解,是吧?

学生:对。

同类推荐
  • 改变决定人生

    改变决定人生

    人的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工作。对普通人而言,工作是他们最普通的生存状态。人之为人,都应当乐意并有能力去工作。诚实劳动的人认为要生存就必须工作;其实,对于一切生存着的和处于各种社会关系中的人来说,同样如此。当别人辛勤劳动的时候,怎么会有人游手好闲呢?那他怎么能保住自己的社会地位、赢得荣誉并承担责任呢?工作是最好的老师,它迫使每个人和其他人以及现实的社会打交道。如果我们研究名人传记,就会发现:那些最伟大的人都是那些在工作中最勤奋刻苦的人;都是那些在科学研究中孜孜不倦的人;都是那些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顽强拼搏的人。实际上,人类的知识、才干和社会的进步、文明,都源自人的体力和脑力劳动。
  • 有一种幸福叫守候

    有一种幸福叫守候

    本书内容包括:幸福是一个保温杯、温馨的回忆、幸福就是在一起、幸福可以选择、幸福的约定、幸福的尾巴、夸张的幸福等。
  • 一看就懂博弈思维

    一看就懂博弈思维

    如果你在吵架时总是处于下风。麻将出招招招点炮,想提出加薪却又找不到合适的时机……或者你的父母已经拿你当“处理品”,多次相亲都被对方“看扁”,找工作总是不能把自己“卖”个好价钱……那么你就真是需要懂一点博弈思维了!成为一个从容的人,未必需要多少数字的财富,或许只需要一个懂得博弈的头脑。
  • 后发优势

    后发优势

    笨女孩麦悠,长相一般,身高一般,学习成绩一般,是那种扔在人堆里就找不到的人。她做事慢吞吞的,从来没有抢到过第一。这样一个平凡的笨女人因为一个“后发优势”理论的启发,竟然在职场上一帆风顺,打倒无数竞争对手,从一个实习生升任了部门总监。同时爱情路上一帆风顺,和自己心爱的男人永结同心。丑小鸭如何变成白天鹅的?“后发优势”的秘籍真的无所不能吗?翻开本书,你将找到答案。
  • 生命需要赞美

    生命需要赞美

    主要内容包括充满爱与力量的故事能感动每一颗纯真的心灵,温馨动人、真诚深刻的生命故事,最能带给人们心灵的滋养与智慧的启发。给充满爱的心灵注入更多爱的勇气与能量,也能让缺少爱的心更勇敢、更充实,体味人生中的精彩和美好。短小、灵动、真切、睿智、感人是《心灵鸡汤:生命需要赞美》的特色;青春、活泼、真挚、真情、直爽是《心灵鸡汤:生命需要赞美》的感怀。
热门推荐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开挂世界:NPC养成录I

    开挂世界:NPC养成录I

    “离琳,请选择。魔法世界还是数据世界?”“数据世界。”啧啧,强制学习?还100%?有点厉害的样子。嘛~人家在数据世界啦……
  • 重生古代的别样人生

    重生古代的别样人生

    秋静一个从小生活在军营的孩子,一次意外当她再次醒来时发现自己到了古代,而且还身处荒郊野外,身边跟着个包子……看她们如何回家……
  • 葬尸禁忌

    葬尸禁忌

    不是所有的庙都供奉着神明。堂哥结婚闹洞房,漂亮嫂子洞房夜受不了凌辱,穿着血红色的新娘装自杀而死,为了镇邪,尸体被埋在了深山的一个古庙,至此,恐怖笼罩着整个小山村。我也被莫名其妙的牵扯到其中,一连串莫名其妙,极其恐怖的事情,犹如一个个的噩梦,根本就没让我有醒来的机会,甚至都来不及喘口气。…………
  • 独家私宠:总裁的小娇妻

    独家私宠:总裁的小娇妻

    深山老林里,他从色狼手里,救下了她。他对她,一场娇宠!“冰冰!你是我霍天擎的女人”“冰冰!吻我”他一次次又一次的精力充沛,在她不断沉沦的内心深处,叫嚣着!
  • 超级修真学生

    超级修真学生

    叶逸,路边都能捡到神器,却被神器坑了重生在一个废柴豪门子弟的身上。麒麟高校是蓉城最著名的高校,叶逸作为全年级的吊车尾,意外‘占有’了校花,故事便从这里开始……(推荐一本书《特种护花高手》,请大家投票,多谢!)
  • 夜

    一夜浓缩一生,五十年跨越两个社会,是一部台地村人的生存史,也是整个中国的农村人在社会变革大潮中生存奋斗的缩影。
  • 大叔,别傲娇

    大叔,别傲娇

    “相信我,我会护你一世周全”"恩"“我爱你,老婆”“我也爱你”
  • 请叫我啸哥

    请叫我啸哥

    想当年大圣爷爷做个保镖一不小心成了战斗圣佛,天蓬哥哥和卷帘哥哥也都成了净坛使者与南无八宝金身罗汉,就连白龙弟弟也成了八部天龙广力菩萨。想到此,哮天犬决定向二郎神申请下基层,二郎神想也没想就同意了,对于这个跟了自己多年的忠诚手下的想法还是很认同的,抬起一脚就把哮天犬同志踹下届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