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7010800000004

第4章 民俗(3)

(四)挂艾叶菖蒲。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家家都把菖蒲、艾叶挂在门边以避邪驱瘴。据说用菖蒲做剑,插于门楣,有驱魔祛鬼之神效。“五月五日午,天师骑艾虎。手持菖蒲剑,瘟神归地府”。这是一首广为流传的歌谣。古人认为这是一个恶月,而尤以初五最恶,连这天生的孩子都不吉利,因此悬艾叶和菖蒲。农历五月是酷暑炎热将临之际,也是流行病、瘟疫流行之时。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中医学上以艾入药,是治病的重要药材。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狭长的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可见,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

(五)饮雄黄酒。民间有“饮了雄黄酒,百病都远走”的说法。故端午节这天,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有饮雄黄酒的习俗,至于儿童,长辈则将雄黄酒涂于其脸上或身上以驱虫除秽。事实上,雄黄是一种有毒矿物质,外用可以消毒杀菌,但如果直接饮用则容易致癌,不宜提倡。

(六)佩香囊。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做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夺目。

(七)挂五色丝线。应劭《风俗通》记载:“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一名长命缕,一名续命缕,一名辟兵缯,一名五色缕,一名朱索,辟兵及鬼,命人不病瘟。”中国古代崇拜五色,以五色为吉祥色(也有说五色是代表五条龙)。因而,节日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色线。系线时,禁忌儿童开口说话。五色线不可任意折断或丢弃,只能在夏季第一场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时,抛到河里。据说,戴五色线的儿童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扔到河里,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儿童由此可以保安康。

过去端午节还有躲午的习俗,此种习俗源于一种信仰,即:五月为“恶月”,瘟疮蔓延,重五是个不吉利的日子,所以父母都于是日将未满周岁的儿女带往外婆家躲避,以逃脱灾祸,故称躲午。这无疑是古代科学不发达而产生的观念,因为五月酷暑将至,蚊虫滋生,在没有医疗卫生设备的民间,容易发生传染病,遂给人们带来一种恐惧心理,于是产生躲午习俗,如今这一节日的一些古老习俗已经随着时代变迁而消失了,只有吃粽子、赛龙舟这两项习俗仍然流行。

七夕节

据民间传统,农历七月初七被称为乞巧节,现在也称为七夕节或女儿节。乞巧节是中国传统节日里最有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最为古代女子所重视。它起源于汉代,在古代文献中所能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节的记载出现于东晋葛洪所著的《西京杂记》,书中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后来的唐诗宋词也多有提及,如唐朝王建在其诗中所说“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开元天宝遗事》也有相关记载:唐太宗与妃子在每年的七月初七,都会在清宫中设宴,而宫女们则进行着乞巧或赛巧这样的活动。岁月沧桑,时代变迁,这一习俗依然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延续和流传着。到了宋元年间,乞巧节已经相当隆重,京城之中甚至还设置了专门卖乞巧物品的市场,称为乞巧市。关于当时这类市场的情形在古籍中也可以找到佐证,宋罗烨、金盈在其所著的《醉翁谈录》中有如下记载:“七夕,潘楼前买卖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车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车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复得出,至夜方散。”从中可推知此时的乞巧节在人们心目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节日庆祝活动从七月初一开始,延续七天,后三天更是盛况空前。这说明乞巧节在古代是很受人们喜欢的节日之一,其隆重程度甚至可与今日的春节相媲美。

除了文献记载,关于乞巧节还有着优美动人的牛郎和织女的传说。相传很久以前,牛郎是南阳城西牛家庄的一名憨厚老实的小伙子,因为父母早亡,只好跟着哥嫂生活,谁料想嫂子为人狠毒,经常逼他干很多活。有一天嫂子逼他去放牛,给了他九头牛,却让他带着十头牛回家,否则就不能回去。

牛郎织女牛郎赶着这九头牛进了山,坐在一棵大树下休息,又伤心又发愁,不知道如何才能赶十头牛回家。就在这时,有位鹤发童颜的老者出现在自己面前,并问他为什么如此伤心。牛郎如实跟老者诉说了一遍,老者轻抚白须会心一笑,对牛郎说道:“不要难过,在伏牛山里有一头生病的老牛。你去好好喂养它,等它病好以后,你就可以赶着十头牛回家了。”

牛郎听到这里很是高兴,正要欠身表示感谢,老者已然不见了踪影。牛郎于是赶着牛朝伏牛山走去。经过长途跋涉,牛郎终于找到了老者提到的那头病牛。老牛告诉牛郎,自己本是天上的灰牛大仙,因为触犯了天规被贬下凡,受伤的腿需要用百花的露水洗一个月才能痊愈。一个月后,老牛在牛郎的精心照料下终于治好了病,牛郎高高兴兴赶着十头牛回了家。回家后,嫂子对牛郎依然不好,最后索性把他赶出了家门,牛郎只向嫂子要了那头他救回的老牛与自己相伴。

有一天,天上的织女和诸仙女来到凡间游戏。在老牛的帮助下,牛郎认识了织女,两人情投意合。后来织女偷偷下凡来到人间,做了牛郎的妻子。两人结婚后过着男耕女织的幸福生活,并且生了一男一女。可惜好景不长,织女偷偷下凡能事情被天帝得知,王母娘娘亲自下凡,把织女强行带回天上。就在牛郎一筹莫展之际,老牛告诉他,用自己的皮做成鞋子,穿着就可以上天。牛郎按照老牛说的,穿着老牛的皮做的鞋子拉着自己的儿女一起上天追赶织女。就在快要追到的时候,王母娘娘拔下头上的金簪用手一挥,一道浊浪滔天的天河就出现了。牛郎织女相隔两岸,泪流满面,如此情景感动了喜鹊,成千上万只喜鹊集聚天河,搭成了鹊桥,让牛郎织女走上鹊桥相会。王母娘娘见此情形也无可奈何,只得允许他们俩人在每年的七月七日于鹊桥相会。

后来,每年农历的七月初七,人们便抬头仰望星空,找寻牛郎星和织女星,希望看到牛郎织女一年一度的相会。织女是一个美丽聪明、心灵手巧的仕女图仙女,凡间的妇女于是就在这一天举行各种各样的活动,向她乞求智慧和手艺,同时希望她能赐给自己美满的姻缘,所以七月初七被称为乞巧节。

乞巧节又有很多的别称。日与月都逢七,又称重七;因七月初七有乞巧的风俗,也被称为巧七;乞巧节以少女乞巧、赛巧等为主要活动,所以也称女节或女儿节、少女节;农历七月古称“兰月”,所以乞巧节又称“兰夜”;因乞巧、赛巧等民俗活动多是少女参与,所以又称为小儿节;因这天有穿针的习俗,又称为穿针节;牛郎织女两颗星在天空中的方位很特别,一年才能相遇一次,所以又把这天称为星期;传说中这一天织女要梳妆打扮、涂脂抹粉,满天飘香,所以也称香日。

乞巧节的主要参与者是女孩子。因为传说中,织女的手艺非常精巧,能够织出云彩一般美丽的天衣,因此乞巧节最常见的习俗,就是妇女们在七月初七的夜晚进行各种乞巧活动,以这样的形式祈愿自己也拥有织女一样的巧手。乞巧最普遍的形式是姑娘们穿针引线考验技巧,或者做些小物品进行比赛。

乞巧的主要用具是针,针又有双孔、五孔、七孔、九孔之分。具体有两种乞巧形式:第一种是到了晚上,手里拿着线对着月光穿线,最先穿过去的那个人就是“得巧”,被称为巧手。第二种方式是丢针卜巧,在乞巧节的中午,放一盆水在太阳底下,把针丢进水里,针浮在水面上。再看针在水中呈现的倒影,如果形成花朵、鸟兽的形状就是“得巧”;相反的,如果出现细如线、粗如槌的倒影,就是没能“得巧”。

在中国各地,乞巧节有着各不相同的风俗习惯。虽然表现形式不尽相同,但都各有趣味。如山东省各地流行着不同的乞巧活动形式。简单一点儿的,如在济南、惠民、高青等地,只是把瓜果陈列起来就可以了,如果有喜蛛在瓜果上结网就表示“得巧”了。而在鄄城、曹县、平原等地就相对复杂一点儿,这些地区的风俗是吃乞巧饭。七个姑娘各自带了粮、菜用来包饺子,然后在饺子里包入一枚铜钱、一根线和一颗红枣,传说吃到铜钱的有福,吃到线的手巧,吃到红枣的会早结婚。在福建,姑娘们在节日里要摆放香炉和各种祭品:茶、酒、五子(包括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和织女用的脂粉。首先是祭拜牛郎织女双星,之后把胭脂分成两半,一半投向屋顶给织女,一半留下自己梳妆美容。其中的寓意是,与织女共用脂粉,可以使自己更加美丽。祭拜的过程中还有乞巧小游戏,分别是“卜巧”和“赛巧”。“卜巧”是用卜具问自己是巧还是笨,“赛巧”是谁穿针引线快,谁就“得巧”。在广西的西部地区,乞巧节也很具特色。七月初七这一天,人们在清晨鸡啼的时候要争先恐后的去河边用新瓮取“双七水”,留到日后食用。所谓“双七水”是传说中七月七日早晨仙女下凡的洗澡水,喝了它可避邪治病延寿。浙江金华一带,七月初七家家户户都要杀鸡。这里的人们相信只要没有公鸡报晓,这夜相会的牛郎织女便能永不分离。此举表达了人们祈愿牛郎织女能天天过上美满幸福的生活。在广州,每逢乞巧节来临之际女孩们都要“拜仙禾”、“拜神菜”、“迎仙”。女孩们喜欢用五颜六色的纸、通草、线、绳等材料编成各式各样奇巧的小玩艺。她们还将经过浸泡发芽至二寸多长的谷种和绿豆用来拜神,被称做“拜仙禾”、“拜神菜”。待到初六晚至初七晚,女孩们穿上新衣裳、佩戴新饰品,点蜡烛烧香,跪拜上天,从半夜三更到五更要连续跪拜七次,以表诚意。

中秋节

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全国众多民族中的传统文化节日。中秋节在农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据说此夜月球距地球最近,月亮最大最圆最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节又称“团圆节”。

中秋节是远古天象崇拜——敬月习俗的遗痕。据《周礼·春官》记载,周代已有“中秋夜迎寒”、“中秋献良裘”、“秋分夕月(拜月)”的活动;汉代,又在中秋或立秋之日敬老、养老,赐以雄粗饼;到魏晋时期,中秋逐渐融入人文色彩,在晋时偶尔有中秋赏月之举,不过不太普遍;直到唐代,在经济繁荣、政治开明、四夷臣服、自信与浪漫的时代氛围中,中秋节俗得到随意而自由的演进。将中秋与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杨贵妃变月神、唐明皇游月宫等神话故事结合起来,使之充满浪漫色彩。

唐人留下了许多中秋赏月的诗篇。如李朴《中秋》:“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狡兔空从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灵槎拟约同携手,更待银河彻底清。”刘禹锡《八月十五桃园观月》:“尘中见月心亦闲,况是清秋仙府间。”徐凝《八月十五夜》云:“皎皎秋月八月圆,嫦娥端正桂枝鲜。一年无似如今夜,十二峰前看不眠。”但遗憾的是,唐代中秋赏月似乎述只是文人骚客的风雅之举,缺乏老百姓酬神欢娱的内容。

北宋,正式定八月十五为中秋节。这个时候,随着商业的繁荣,出现很多新兴城市,市民阶层不断扩大,这些都促进了中秋赏月风气的空前兴盛。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弦重鼎沸,嫦娥近内延居民,深夜逢闻笙芋之声,宛如云外。间里儿童,连宵婚戏;夜市骈阗,至于通晓。”吴自牧《梦梁录》也称:“此际金风荐爽,玉露生凉,丹桂香飘,银蟾光满。王孙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危楼,临轩玩月,或开广榭,玳筵罗列,琴瑟铿锵,酌酒高歌,以卜竟夕之欢。至如铺席之家,亦登小小月台,安排家宴,团圆子女,以酬佳节。虽陋巷贫篓之人,解衣市酒,勉强迎欢,不肯虚度。此夜天街卖买,直至五鼓,玩月游人,婆娑于市,至晓不绝。”除赏月玩月外,也有拜月以表达祝愿的。如《新编醉翁谈录》记载,人们“登楼或中庭焚香拜月,各有所期:男则愿早步蟾宫,高攀仙桂。……女则愿貌似嫦娥,圆如皓月”。

唐宋时期,中秋赏月的娱乐性较强,明清两朝,中秋赏月的宗教性开始强化,与之相对应,中秋赏月慢慢形成了一套相对固定的祭拜仪式。比如,拜月时,各家都要设“月光位”,在月出方向“向月供而拜”。所陈“祭果饼必圆”,寓意团圆。祭拜之时要置月宫符象,陆启泓《北京岁华记》载:“中秋夜,人家各置月宫符象,符上兔如人立;陈瓜果于庭,饼面绘月宫蟾兔;男女肃拜烧香,旦而焚之。”因月亮为阴象之物,有些地方祭拜月亮时,男子不得参与,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每届中秋,府第朱门皆以月饼果品相馈赠。至十五月圆时,陈瓜果于庭以供月,并祀以毛豆、鸡冠花。是时也,皓魄当空,彩云初散,传杯洗盏,儿女喧哗,真所谓佳节也。惟供月时男子多不叩拜。”

在赏月拜月的同时,吃月饼也成为中秋节的固定风俗。中秋吃月饼,最早见于苏东坡的“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之句。月饼作为一种食品的名称并同中秋赏月联系在一起,始见于南宋的《武林旧事》。明代以来,有关中秋赏月吃月饼的记述就很多了。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云:“民间以月饼相邀,取团圆之义。”明浙江《嘉兴府志》日:“八月望以百果为大饼,名曰月饼。”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称:“中秋月饼,以前门致美斋者为京都第一,他处不足食也。呈供月月饼到处皆有。大者尺余,上绘月宫蜡兔之形。”清人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记:“十五日祭月,香灯品供之外,则团圆月饼也,雕西瓜为莲瓣,摘萝卜叶做婆罗。”

由于月饼成为中秋祭月的必备供品,其制作由家庭自制慢慢转变为市面出售,种类越来越多,工艺也越来越讲究。明末彭蕴章在《幽州土风俗》中写道:“月宫饼,制就银蟾紫府影,一双瞻兔满人间。悔煞嫦娥窃药年。奔入广寒归不得,空劳至杵驻丹颜。”到近代,月饼的制作日益精致。饼面多印有“嫦娥奔月”、“三潭印月”、“西施醉月”等各种图案,品种日趋多样,有苏式、广式、潮式、京式、宁式、滇式等,其口味馅心依各地而有所不同,各具特色。

此外,各地还有各式各样的中秋民俗。北宋年间,浙江一带在中秋节还盛行“观潮”,苏轼在《八月十五看潮》中云:“定知玉兔十分圆,已作霜风九月寒。寄语重门休上钥,夜潮留向月中看。”南宋临安中秋节还有赏桂、放水灯等习俗。安徽地区,中秋时节,儿童以瓦或砖堆垒七层,奉祀塔神,称为“堆宝塔”。北京一带的塑泥兔,用泥土和泥浆,塑成兔子代替月宫中的“玉兔”,供儿童玩耍。四川一带每年中秋夜,儿童以神香插满气柑而舞,称为“舞流星香球”。广东潮汕各地在中秋还有吃芋头的习惯。

同类推荐
  • 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生肖文化

    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生肖文化

    本书详细讲述了取人名的方法、技巧以及禁忌,同时介绍了商业领域的取名原则、思路、方法等。
  • 最是人间留不住

    最是人间留不住

    《最是人间留不住》是冰心儿童图书奖获得者、全国十佳教师作家陈振林先生的全新力作,是作者作为炎黄子孙,面对中华传统文化写下的些许断章。虽是断章,却有线索。以中华传统文化的外在表象为明线,以个人对文化的感悟为暗线,自然地分成了精美风俗画、壮美旧俗事、淳美脱俗情、秀美履痕处、大美民俗风五部分。“精美风俗画”是描写与中华传统节日有关的习俗,“壮美旧俗事”是叙写与中华文化相关的系列旧事,“淳美脱俗情”是记录人与人之间纯朴、淳厚的情感,“秀美履痕处”是我四处游走时的点滴感悟,“大美民俗风”是展现炎黄子孙身上的系列优秀品质。
  • 中国回族金石录

    中国回族金石录

    《中国回族古籍丛书:中国回族金石录》所收录的碑记和匾额楹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回族的发展演变和主要特点,从而为研究和编写中国回族通史、回族伊斯兰教史提供了重要的参阅资料。然而,分布于全国而未收录进《中国回族古籍丛书:中国回族金石录》的回族碑记还有很多,我们希望各省、市、自治区古籍办和热心人士继续收集、整理这方面材料,为在21世纪初推出《中国回族古籍丛书:中国回族金石录》的续编而共同努力。
  • 汉族风俗史(第三卷):隋唐·五代宋元汉族风俗

    汉族风俗史(第三卷):隋唐·五代宋元汉族风俗

    本书是我们三人精诚合作的结果。本卷的写作启动于1990年,经过六七年的风风雨雨,直到1997年万建中和陈顺宣才将各自承担撰写的初稿交给主编审阅。1998年底,主编提出了具体的修改意见。
  • 文化视野下的近代中国

    文化视野下的近代中国

    《文化视野下的近代中国》展示了2007年7月1—2日由北京师范大学中国近代文化研究中心主办、北京文化发展研究基地协办的“近代文化与近代中国”学术研讨会所取得的丰硕成果。书中选录了参会论文中的五十二篇。这些论文大致分为文化与社会、文化思潮及知识分子类;学术、史学类;教育、艺术类;社会文化及文化事业类;中外文化类等六部分,作为《文化视野下的近代中国》的主体内容。
热门推荐
  • 小子我爱你

    小子我爱你

    女主:小子,不要这么嚣张,老姐我可比你大!!!男主:大婶,你这么老了,还有人要你吗?长得也平凡,一点身材也没有!!女主:你说什么,本大姐要什么有什么,你懂什么,与臭味干的小子。毛也没长齐,敢评论我!男主:是吗?大婶,那要不要试一试与臭味干和毛还没长齐的厉害呢?女主:不要啊!!!!!!男主最终扑到了女主。
  • 前妻,我不会放开你

    前妻,我不会放开你

    惨遭白莲花陷害我?我忍了。心上人不爱我,和别的女人上了床?我忍了。还敢把主意打到我未出生的孩子身上?我怒了。以为我是好欺负的啊,我只不过不想搭理你。我要是想让你死,那都是分分钟是事。我爱你,你心里却爱着另一个人。你说我是心机girl,凭什么啊。现在好了,我也不在乎你了,这回行了吧。你以为你是什么好货啊!记住是我不要你了,不是你不要我!哼!
  • 三殇传

    三殇传

    世界对分黑白,人鬼平解阴阳。人有生死,鬼有始末。我叫易方,是个行走阴阳界的阴阳先生。在我眼里,丑陋的鬼不代表邪恶,貌美的人也不代表善良。东北易家,除魔卫道。魔非鬼,道非正用我三殇令,寻我本心道!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尊上心尖宠鬼医毒后

    尊上心尖宠鬼医毒后

    谁能告诉她为什么蹦个极就穿越了?二十一世纪超强异能者,鬼医沐玖儿一朝穿越变小孩。看着这具脆弱的身体,她心里只有一句mmp!好在她有金手指——紫云空间!从此左手丹药右手毒药。说她是没有灵力的废物?抱歉,功法灵技不在话下;说她穷买不起灵药首饰?抱歉,用紫晶币能砸死你;某师父高雅的笑着。来看师尊盛宠沐玖儿,开挂人生!
  • 九儿的芦笙

    九儿的芦笙

    QQ群号,3314005404活着活着,有的人活成了动物,而有的动物却活成了人。一—摘自本书第三十二章
  • 倾城:再忆芙蓉花开时..more

    倾城:再忆芙蓉花开时..more

    你可曾想过,借一件衣服回到你的今世,亲眼看一看古老龟甲上的文字,一家名为“魔幻衣橱”的服装沙龙可以满足你这个愿望,水灵在挚友余香的怂恿下,加入了这个疯狂的梦境,连神秘的巫师也算不出她的过去,却因为一件古代的衣服,她清晰经历了三千年前所发生的一切。纣,商王朝历史上最后一个皇帝,以残暴和荒淫著称,他的王后妲己,是史上最富盛名的狐狸精的化身,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历史的长河中,妲己究竟拥有怎样惊艳的容貌,
  • 空之刃

    空之刃

    世界差点被毁灭,只留下无数古代的遗迹。雷云携着最强禁术,在怪物横行的城市中探索。不小心捡到一个精灵,又发现了几个宝物……这是一个冒险的大时代!
  • 重生之游戏侵入现实

    重生之游戏侵入现实

    重生到了《造化》还未正式开始之前,所有的一切都还来得及改变。现实和游戏的融合,前所未有的大变革之世,宁远步步为先,成就永恒神帝。
  • 象棋速成

    象棋速成

    本书共六章,内容包括象棋基础知识、象棋布局、象棋各个兵种的运用、象棋基本杀法、象棋残局技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