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黄丝桥那天是晚上,风云变幻着。面对月夜下城墙,觉得有一种荒残之美,仿佛是一弯残月组成一个荒凉的古文长句,令人谈不完,道不尽。
黄丝桥古城是老县衙,建于唐垂拱二年。古城原名渭阳村,是上贵州、四川必经之地。因附近有一条小渭阳河而得名,建城者竟是中国第一个女皇武则天。据说武则天的外婆住在贵州松桃县,这位美人进宫时从其外婆家出发,途经此地,入住在胡氏人家,并认胡氏之妻武氏为姑妈。胡氏颇懂天文地理,暗示武则天的未来,预言她今后会派人来这里。果然,由于地处西南边陲,在武则天眼中又是风水宝地,为防“五溪蛮”起义反抗朝廷,她派内弟来此修城,取名为“土城”。
古城为青石建筑,城墙高5.6米,厚2.9米,宽2.4米,东西长153米,南北长190米,周长686米,占地面积2900平方米。石面精钻细凿,平整光滑,工艺讲究。砌筑时以糯米、稀饭拌和石灰而灌缝,数百米城墙浑然一体,坚固牢实。城墙上部为锯凿形状,箭垛300个,尚有两座外凸炮台。登上炮台,遥想当年,箭垛旁刀戟林立,炮台上人影浮动,城外山头碉楼狼烟滚滚,刀光剑影杀声,声声入耳,一片悲壮。走下炮台,古城的三座城门令我震惊,当时如果将城门关上,再勇猛的士兵也无法攻破。城门呈圆拱形,有铁门严严关着,10多米高的城楼上有炮台和箭孔,谁又能冲到城门下?三座城门分东、西、北,东为和育门,西为实成门,北为日光门。三座城楼的屋为歇山式,下层覆盖腰檐,上布小青瓦,飞檐翘角,分外壮观。据说除三座城门外,还有南门——双汇门。清康熙年间重修古城,把南门给封了,原因是南方属火,风大,在未封南门前每年都要失火几次,故才封门。三座城门的取名各有用意,东门和育门,意为和睦相处,生儿育女,新婚嫁娶,皆从此门进出;北门日光门,意为凡人死后埋入泥土,不见日光,村里死人出殡,皆从此门出城;西门实成门,意为出兵征讨从此门出,打胜从此门进,打败则从日光门进。今天,这里的人们依然沿用这个习俗生活着。凡是结婚、死人、外出发生意外的,都要这样做。
黄丝桥当地人说不叫黄丝桥,而是叫王氏桥。相传清康熙四十四年,传说有满姓族人满朝荐中进士在朝廷当官,康熙帝派其回乡按原有规模重修此城。满朝荐之孙私自动用修城之银去云南以营鸦片,结果导致修城经费不足,只能缩小规模,成为今天这个样子。满朝荐孙媳王氏见丈夫不争气,只能自己行善,将积蓄捐出,把小渭阳河上的木板桥改为一座三拱的石桥。桥修成后,带着全家离开黄丝桥,来到邻县麻阳兰里定居,后人为纪念她,将桥取为王氏桥。解放初期,一个外地陈姓连长派来此地工作,由于方言语音问题,陈连长常常将“王氏”读成“黄丝”。日子一久,村民也跟着他读“黄丝桥”,后经县民政部门更名为“黄丝桥”。
黄丝桥这座城堡住着100多户人家,有汉人、苗人和土家族人,市场经济的今天,有人对古城要进行旅游开发,在对面山上建一座苗族军事博物馆,古城里的老人搬出了城,住进政府新修的住房。他们面对那座一千多年的古城时,有许多的留恋,有许多的深思。那是祖先的文化遗产,铭刻在古城的石墙上,将传之不朽。这古墙有一种苍劲,一种力度,有一种悲壮,也有一种惆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