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下南山,又入长安营。俗称“宝庆二府”的长安营在南山脚下,横亘千余里,环绕百余峰。上接霄汉,高至云齐。巉崖不可攀,峥嵘若绝壁。中间是平缓小丘,南立武川隘雄关,北是滩头坳要险,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只要把守一方,可牵动湘桂黔三省,故被历代兵家取为军事要地。
明宣德三年,始置横岭峒,清乾隆六年,设军事重地长安营,隶属镇竿镇,常驻官员、兵丁1000多人,重点分防城步、绥宁两县,防止少数民族起义。乾隆八年,为了加强防卫,清廷下令修筑长安营城。城墙上建有12座炮台,有东南西三门,北筑藩楚楼,城外有校场坪、跑马槽、教壁、点将台、演武厅、靶垛等军事设施。长安营建立后,曾盛极一时,连同文武官员及眷属、兵丁、商人、居民等达6000多之众,成了五溪大湘西地区最繁华的地区,直至清溥仪宣统三年,长安营才被撤销。
长安营古城虽衰败冷落,且遗留名胜古迹不少。有南北两段城墙,有几座炮台,有近千斤的大铁钟,有10多块字碑等。东门的长安溪上,有一座单孔石拱桥,桥上筑有风雨亭。左桥堍上方的巨岩中间有“虎踞”二字,系乾隆三十二年城步知县贾构所题,桥上游有担水码头,可供洗濯。东门外半边街沿城墙脚下向北延伸,有文昌阁;南门外一里处长安溪东岸巨石上刻有“龙蟠”二字,与“虎踞”遥相呼应,意为长安营为“虎踞龙蟠”之地。在西门外的正龙岭山嘴上立有一块长条禁碑,刻有“文武公共禁止,不许埋葬”等字样,这是当时长安营统治者害怕葬人,葬坏地方,不出皇帝出草寇所下的一条禁令。
长安既是一块风水宝地,又是一个最最重要的军事重地。它可控制湘桂黔边界,又是一条必经之路。这里虽闭塞偏僻,但这里的人民却有聚众反抗封建王朝残暴统治的革命斗争传统。明清时期,就有李天保、李再万、杨清保等首领举行数十起农民起义。他们隐伏深山箐林,持险抗拒,使当时朝廷屡败。明英宗正统元年,蒙能父子在长安坪举行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义军达30多万人,坚持斗争20年;明景泰七年4月,李天保继为首领,以长安坪为根据地,与官军抗衡,李天保自称武烈王;明孝宗弘治十四年春,李再万领导苗民起义,五峒四十八寨的农民纷纷响应;清高宗乾隆五年,杨清保又揭竿而起,举行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这次的农民起义,震惊朝廷,令朝廷担忧,一次次地派兵去血腥镇压,兵力高达7万。为防农民起义,朝廷才在长安营设立军事,驻扎官兵,修建烽火台和炮台20多座,一旦发生战事,防守官兵及时举火报警。白天燃放烟燧,夜间点烽火。若有起义军来犯,立即点火炮击。在朝廷的血腥镇压下,长安营的农民起义虽没有成功,但留下了不少抗清故事。
粟贤宇大王用糁粑之计击退清兵,用毒雾歼灭清兵;李天保起义失败,并不罢休,在三个地方亲手栽下三棵杉树,慷慨激昂地说:“这杉树如果活了,我李天保必定打回来!”结果不但活下来,还长出十八个树梢,于是有民谣留传:长坪府、大寨县,长安有座真龙殿,湖广三树十八尖,树树连成一根线。李再万起义占领五峒四十八寨,朝廷派兵6.5万,分八路进行征剿。起义军凭借龙头山险要地势,奋力抵抗,使用滚木、雷石、弩箭、鸟铳,打死无数清兵。最后清兵四面包围,纵火烧山,一片火海,青山密林化为灰烬,数千义军壮士壮烈殉难。出乎所料,第二年春天,本无竹林的龙头山都长出密密麻麻的竹笋,竹节上天然地有眼有角有嘴有舌有泪。竹子是农民起义军的血肉变的,是起义军忠勇坚贞的正气不死,才化变成千万根竹子。那茂盛稠密的枝叶,象征着起义军精神青春常在,那竹节上的眼睛,时刻注视着清兵,那张开的嘴巴和舌头,好像在放声呼喊:“冲啊,杀呀,战斗到底!”那滴滴泪珠,是数千义士牺牲前流下的,化作在竹节上……
人们为了纪念这些起义勇士,长安营每年六月六日定为“山歌节”,用山歌来揭露清廷的黑暗统治,鞭挞贪官污吏鱼肉人民的罪行,讴歌人民的智慧、勇敢与斗争精神。
山沟小坳出黄金,苗乡侗寨出能人。
粟贤守来杨清保,率领峒民抗清兵。
练就一身好武艺,南山猛虎他敢擒。
胯下一条长板凳,像骑战马杀敌人。
甩过绑腿桥架好,驾起簸箕能腾云。
屋檐茅草摔出去,万支神箭射清军。
长安营是一座古镇,经历了数百年的世道沧桑。有些遗迹被保留,有些却不复存在,但我认定它是一座古城,无可厚非。在我看来,它却非常美丽,是一个游览的好地方,它不仅有福寿桥、风雨亭、文昌阁、天王庙、烽火台、香云庵,还有飞山大古杉、古墓群、红军烈士墓及纪念碑,除此之外,长安营处处美景如画。有栉比鳞次的侗寨,庄严肃穆的萨坛,蜿蜒纵横的石板路,巍然屹立的寨门,耸入蓝天的风水树,鹤立寨中的鼓楼,错落有致的吊脚楼,横卧溪中的风雨桥……
这一幅幅侗乡山寨的壮丽图画,是长安营侗族人民辛勤劳动的结晶。长安营侗乡的风景如诗如画,非常美丽,非常迷人,给我留下难忘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