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7764900000001

第1章 你所不了解的真实自我——人格心理学

延迟欲望,有关棉花糖的故事

本来决定每个月定额攒一笔钱,年底用来投资,结果这个月超额买了一件“华丽丽”的衣服,下个月超额买了一双换季打折的鞋子,再下个月电子产品大促销,不如把早就想要的数码相机也买了吧……欲望太多,总也实现不了,年底看自己用来储蓄的卡里分文未剩,大的投资计划只能推到明年。可是,明年又会有些什么迫不及待想要实现的愿望呢?

棉花糖的故事

幼儿园里,老师给小朋友们每人一颗棉花糖。老师说:“现在,每个小朋友都得到了一颗棉花糖,如果你一下子把它吃掉,那么就不会再有了。但如果你能够忍耐20分钟不吃掉它,那么20分钟后,你将再得到一颗棉花糖。”

老师话音未落,有几个小朋友已经把手里的棉花糖放进嘴里了。他们太小,棉花糖的诱惑太大,想要抗拒真的很难。

有几个小朋友决心忍耐,但是看得出来,他们忍耐得非常辛苦,尽管很想分散精力,然而他们的目光总是不断聚焦到手中的棉花糖上。终于,有人忍不住了,在快到20分钟的时候,一个小朋友最终还是把棉花糖塞进了嘴里。他的行为带动了很多坚持忍耐着的孩子,他们终于没有扛住棉花糖的诱惑,当然也得不到新的棉花糖。

在这之后,依旧有少部分小朋友还在坚持,他们从一开始就淡定地去做别的事情,而把棉花糖晾在一边。20分钟过去后,老师如约给这几个坚持到最后的小朋友再发了一颗棉花糖。这个时候,早早吃完自己手中那颗棉花糖的小朋友只能羡慕地看着他们一口气吃下两颗棉花糖。

多年以后,人们发现那几个当年忍住棉花糖诱惑的孩子事业都非常成功,不是做了高管,就是拥有了自己的公司,成就都超过了一般人。因为他们比别人更能忍受痛苦,遇到困难的时候更善于坚持,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

而那些经不住诱惑,马上就把棉花糖吃掉的孩子则过得很不顺利。因为他们总是犹豫不决,多疑而且不自信。他们一直无法忍受那些未实现的愿望,所以容易偏离自己的既定目标,而去寻求短暂的满足感。相比之下,他们的婚姻、工作以及健康状况都不是那么令人满意。

如果迟些实现欲望

心理学上有一个词叫“延迟满足”,其实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忍耐,为了追求更大的目标,获得更大的享受而暂时克制自己的欲望,放弃近在咫尺的诱惑。它是指一种克服当前困难情境,力求获得长远利益的能力。

研究表明,即刻得到的满足是与我们的情绪中枢密切相关的,而延迟的满足则是被抽象推理能力所控制。也就是说,即时的满足能带来实在的快感,而延迟满足则需要足够的定力和自我控制的能力。这样看来,延迟欲望通常也是心理成熟的表现。

生活中,有的人习惯把喜欢做的事情放到前面去做,但是当这些喜欢做的事情耗尽了自己精力的时候,就会发现原本那些不喜欢做的事情已经变得难上加难,且毫无期待感了。

如果你恰好也是那个先吃了棉花糖的人,那么不用灰心,延迟满足是可以培养的。

比如,做事情的时候尽量避免先处理自己喜欢的事情,可以把那些最不愿做的事摆到面前,而把喜欢做的事情放在抽屉里。处理不愿意做的事情时,可以给自己一些积极的心理暗示,像完成时的小奖赏等,同时可以分散一下自己专注的讨厌情绪,来杯咖啡或者放点音乐。

这个策略可以用在很多方面,比如有攒钱买大件东西的计划,那么平时上街就尽量不带信用卡,只装很少的零钱,工资一发下来就把一部分存成定期,不给自己取来花的机会。

延迟满足绝对不是对美好人生说不,只是在潜移默化地帮助我们达成一种短期欲望和长期收获之间的平衡,让我们的生活能够由自己掌控,而不是变得一团糟。

有趣的九型人格

俗话说,“龙生九子,各有不同”。即使是同一个家庭出生的孩子,性格上也会存在区别,有的人喜欢竞争和挑战,而有的人喜欢安宁与平和;有的人脾气暴躁而好斗,而有的人脾气温和且善良;有的人做事大大咧咧不拘小节,而有的人做事却谨小慎微且墨守成规……为什么会有这样巨大的差别呢?

什么是九型人格

通常意义上,我们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因为每个人的个性不同,也有的解释是说因为每个人都具有其独特的人格。然而,世界上有如此多的人,想要研究每个人的个性,几乎是一件不可能做到的事情。于是心理学家们冥思苦想、废寝忘食,终于研究出了一种精妙的工具,可以用来分析不同的性格,除此之外,通过这个工具还能够历练人们的洞察力,有效地进行自我提升。

这个玄妙的工具就叫做九型人格。

九型人格又被称为性格形态学,指的是婴儿时期人身上的九种气质,包括活跃程度、规律性、主动性、适应性、反应的强度、感兴趣的范围、心境的素质、分心程度、专注力的持久性。

九型人格能够揭示人们内在的最深层的价值观以及个人的注意焦点,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它不会被外在行为的变化所影响。它能够真正让人们“知己知彼”,了解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同时也明白别人的优点和缺点。可以这样说,九型人格能够让你一眼看到人内心深处的真实东西。

九型人格的英文是“Enneagram”,这个单词源自希腊文“ennea”(九)以及“gram”(形态)。它的确切起源时间已经不可考证,但可以肯定的是它的历史非常久远,至少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500年。

有一种说法认为九型人格源自中亚细亚地区,数千年前的智者探索出来了一种提升人格的学问,后来被苏菲教派继承。作为一门古老的智慧,只有教内的灵性教师会使用,主要用于开启教众的灵性,千百年来一直隐秘流传。但它既神秘又广为人知,原因就在于每一个去请求灵性教师解答困惑的人,都得到了满意的答案。

九型人格的符号历史则大概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时代(大约在公元前580年),甚至更早,而九型人格理论则是现代学者的研究成果。

20世纪初期,乔治·古德杰夫首先用九型人格学说来阐释人的九种特质。到了20世纪50年代,奥斯卡·伊察索将人类的九种欲望放进九型人格学说中,并将这套学说引入了人类心理训练的教材。

1944年,美国斯坦福大学举办了第一届九型人格大会,参会人员来自20多个国家。到如今,九型人格学说已经是多所世界著名高校最热门的课程之一,并风靡全球。

一号性格

九型人格中的一号性格属于典型的完美主义者。他们的人生总是不断追求进步,他们认为只有得到所有人的肯定的人生才能称得上完美,于是他们不断地努力,以期获得别人的肯定。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会记得因为做错事情而被批评的痛苦,于是对自己要求更加严格,避免再度出现错误。

他们以为,所有人都和他们一样,希望能够不断地提升自我,为达到完美人生而努力。而当他们发现世界一点也不完美,而其他人也和他们不一样的时候,内心会感到很失望。

完美主义者很少拷问自己的内心真正想要什么,他们只知道去做正确的事情。

二号性格

这是一批给予者。他们喜欢与人相处,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需要确定自己的受欢迎程度。他们渴望被认可,渴望得到别人的爱,并与别人建立良好的关系。如果没有得到,他们能够牺牲自己的喜好和个性来迎合他人的需要。他们甚至会强迫自己去改变习惯,放弃需要,以换得他人的关爱。

他们很清楚地知道应该如何表现自己才能获得欢迎,尽管他们会暂时屈从于别人,但从不会放弃内心的真实想法。他们是生活的演员,你所看到的他们不一定是真实的他们。有时候,他们会觉得自己在愚弄全世界。

三号性格

这是一批从小成绩名列前茅的实干者。他们的房间里通常贴满了奖状。他们不需要拉拢任何人或融入他人生活,只习惯用成绩说话,依靠自己的能力赢得一切。他们从小就忘记了自己的情感,习惯用出色的表现来获取想要的爱。

在他们心中,只有成功能表明一切。为了成功,他们不断调整自己的心态,整理自己的性格,最后,他们用成功人士的心态取代了自己的真实情感,产生了严重的自我欺骗。

四号性格

四号性格的人属于悲情浪漫者。他们的眼神总是略带忧郁,会为落叶知秋而掉泪,总爱感伤失去的美好。

他们的生活似乎更加充满戏剧性,不管什么样的成就都不能让他们彻底开怀。他们总是渴望一种遥远的、失去的或未来的爱,似乎只有这些爱才能带来幸福。

他们的生命中最常充斥的两个字就是“如果”,“如果”封闭了他们的注意力,使他们只专注于自己的情感。

五号性格

五号性格是智慧型的观察者。他们理性的时候居多,感性的时候比较少。他们喜欢待在家里,不接电话,仿佛与世隔绝,当别人在积极投入的时候,他们却无动于衷。他们的内心就像是一座壁垒森严的城堡,容不得半点入侵。他们像是小时候被偷走秘密的孩子,内心戒备,尽量将自己的需要最小化,以防止有把柄落入他人之手。

他们冷眼看世界,总是避免与社会发生关系,会因为别人的期待而产生压力,他们喜欢“不被包括在内”的状态。如果可以,他们只去图书馆和海边,不愿与任何人共处。

六号性格

六号性格是忠诚的怀疑论者,这是一种矛盾的心态。一方面,他们希望能够找到一个好的领导人,将自己的忠心全部奉献,但同时,他们又怀疑任何权威的领导机构。这种怀疑让他们表面顺从,内心却充满质疑。

他们做事情很难善始善终,无论有多么好的开始,但是在过程中,他们都会对自己的期待和努力产生质疑,最后导致放弃。他们通常喜欢说“……是的,但是……”,不断的自我否定让他们在通往成功的路上步履维艰且焦虑不堪。

七号性格

他们是一群活泼开朗的享乐主义者。在九型人格图形中,五号、六号、七号性格占据了它的左半边,分别代表童年时期对恐惧的不同表现,与五号、六号性格不同的是,七号性格的人根本不在乎那些恐惧,他们喜欢努力吸引对方,希望通过快乐来消除紧张。

他们永远不会感到焦虑,给人的感觉是阳光而活泼。他们几乎拥有世界上最乐观的世界观,对未来雄心勃勃,希望得到最满意的生活。

八号性格

八号性格是具有领袖能力的保护者,他们的童年充满斗争,胜者王败者寇的局面让他们学会了自我保护,并下定决心一定要做强者。

他们不会在冲突中退缩,相反,他们会把自己想象成为正义的执行者,当身边的人受到伤害,他们会伸出双手去保护他人。

他们一生都将注意力集中在外界,找寻那些应该受到惩罚的人,然而,“每个人都会犯错,都需要承担错误”的事实却能够让他们崩溃,甚至轻生。

九号性格

他们是和平型的调停者。他们从小就被忽视,学会了忘记自己,学会了知足常乐。他们总是站在中间倾听各方面的意见,却从不关心自己的意见是什么,别人的需要似乎总是高于自己的需要。长此以往,他们学会了自我麻醉,忘记自己是谁。

他们的时间越充足,做的事情反而越少,因为他们容易将注意力转移到那些不重要的事情上去。

在他们的人生中,说“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拒绝别人比自己遭到拒绝更难受,所以他们宁愿点头。

存在的意义

九型人格理论能够帮助我们认识性格的类型,却不是为了驱动我们去区分这些类型,如果我们不小心陷入了性格区分的泥沼中,就很容易将所遇到的人统统进行分类,并把这个类型的特征扩大化,使之更加明显。同时,我们只会关注别人眼中的自己,并把自己贴上这样那样的标签,以求去达到别人心中的理想状态。

九型人格系统的奇妙之处就在于它能够让你抛开自身的表象,去挖掘更深层次的自己,去弄清楚那些影响自己生活的性格模式的根源,最终的目的是把这些模式放到一边,让我成为真正的我。

血型能决定我们的性格吗

从古希腊医师希波克拉底提出的体液气质说,到2000多年后血型的真正发现,再到风靡日本的血型决定性格之说,血型与性格的关系一直困扰着人们。到底这个由血液抗原形式表现出来的遗传性状是不是真的能够决定人的性格呢?

体液学说

人类从很早以前就开始关注决定性格的种种因素,并且将焦点之一对准了体质。

2500多年前,古希腊医师希波克拉底提出的体液学说是最早的关于气质与体质之间关系的理论。他认为人体内有四种体液,分别是:血液、黏液、黄胆汁和黑胆汁。由于这四种体液在不同人身上的比例是不同的,因此造成了人气质上的差异。

血液占优势的人为多血质型。他们易于适应环境的变化,善交际并且精力充沛、效率高,但兴趣转变也很快,容忍不了一成不变的生活。黏液占优势的人为黏液质型。这类型的人反应相对缓慢,却很沉着,不会冲动易怒,也不会轻易流露出感情。稳健,但灵活性不足。黄胆汁占优势的人为胆汁质型。这类型的人一般都容易情绪激动且暴躁,同时充满热情,甚至不能自制。做事情时有股执著劲,却很少考虑自己的能力。在努力耗尽却没有达到目标时,会顿时沮丧到底。黑胆汁占优势的人为抑郁质型。他们有很强的情绪化特征,一点小事也能当做很强的刺激来受用,并且持续地受这个刺激困扰。他们大多孤僻,遇到困难时也无法果断解决。

尽管后来的科学研究已经证明希波克拉底对于气质的成因一说并不正确,但他提出的气质类型名称及划分还是被后人沿用下来。

血型的发现及成因

2000多年过去了,无数科学家将毕生的精力都消耗在体液、血液、气质和性格的研究上,直到1901年,奥地利维也纳大学的卡尔·兰德斯泰纳首先发现了ABO血型系统,为人体内循环流动的血液创造了最科学的分类。随后的研究则将人类常见的血型定为A型、B型、O型和AB型四类。关于这四类血型的成因,科学家作出了有趣的推论。

O型血的历史应该算作最悠久的,大概在公元前6万年至公元前4万年之间,当时的O型血人吃野草、昆虫,甚至是野兽吃剩下的东西。到了4万年前的克鲁马侬人,才开始以狩猎为生。很快,他们猎光了生存地所有的野兽,便开始由非洲向欧洲和亚洲迁移。

A型血的出现年代稍晚,大概在公元前2.5万年至公元前1.5万年之间。这个时候,农耕出现了,祖先们发现从土地里耕种出来的东西似乎更适应自己的饮食爱好,于是他们开始大规模地推广农耕文化,同时驯养了牲口。这个时候,A型血人的饮食结构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生活地点大部分在今天的西欧和日本。

B型血的出现大概在公元前1.5万年至新纪元之间。由于地壳运动,当时的东非有一部分人被迫迁徙,从热带来到了寒冷的喜马拉雅山一带。气候的巨大改变催生了B型血,并给予了他们与众不同的血型性格特征。在蒙古人种身上,B型血性格得到了最显著的体现。

AB型血出现的年代最晚,大约在1000年以前,属于一个非常现代的血型。AB型血是由携带着欧洲风格的A型血人与富含蒙古人游牧特点的B型血人结合在一起产生的,这样的人继承了耐受性,免疫系统的功能比较强大,但是患恶性肿瘤的危险更高。

血液人间学

到了20世纪70年代,日本的一名叫做能见正比古的人提出了自己的“血液人间学”。

他认为,O型血的人总是敢爱敢恨;做起事来足够狠;他们吃东西不挑剔,甚至什么新鲜玩意儿都敢吃;他们最容易入睡,就算是在路边或橡皮艇上,都丝毫不影响他们的睡眠;而且他们大部分偏爱登山和旅游。

A型血的人,多半都是完美主义者,他们天生敏感,过分顾虑周围人的想法,对所处的团队和组织有较强的依附性;他们善于自我克制,而不是随着情绪来表达,所以看起来有原则有思想,但你却难以了解他们的内心。

他还提出,尽管A型、B型血出现的时期几乎是相连接的,但是这两种血型的性格特征却截然相反,在很多A型血人的身上凸显的性格本质的反面,恰好就是B型血人的性格特征。比起A型血人对别人情绪的顾虑,B型血人显然对这方面并不在意,他们独立性较强,通常喜欢“我行我素”。

AB型血具有非常明显的双重性格的特征,他们一方面能够表现得非常冷静,分析事情头头是道,但他们也可能迅速表现得情绪失控,喜怒无常。他们在生活中显得更重视细节和趣味,会有意识地参加社会活动,并希望由此而获得一份与自己能力相称的工作。

血型真的能决定性格吗

从心理学角度来讲,性格是人稳定个性的心理特征,它表现在人对待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上,不同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的结合构成了人区别于他人的独特性格。性格的形成有多方面的因素,包括遗传因素、家庭因素、生理因素等。而是否包括血型因素,却没有统计学上的数据支持。

尽管血型决定性格之说对日本人的影响非常巨大,但是一些严肃的日本心理学家在研究了血型和性格的关系之后发现,二者之间几乎没有关联,就算是有微弱的关联,也是出自被试者的心理暗示。也就是说,被试者受到了血型性格学说的影响,从而形成对自己的一个自我实现。比如一个O型血的人,由于了解了O型血人具有的特征,便会要求自己朝着这个方面去发展,逐渐将自己塑造成为具有这个共性的O型血人。

真正的关联竟然只是由于自我暗示?这不禁让很多心理学家感到沮丧,于是科学的实验地转战到了西方。

早在1964年,在美国一本著名的学术刊物上,几位心理学家撰写了一篇论文,内容是他们对500多名意大利人进行了16项性格指标测定,发现其中只有一项与ABO血型显著相关,即B型要比A型和O型更加温顺,这个实验结果与血型学说提出的理论恰好相反。

此后,又有很多心理学家针对不同国家的人做了很多性格指标测定的实验,最终得出的结论是:ABO血型和性格无关。这样就彻底推翻了之前似乎坚不可摧的血型性格说。

从医学角度上说,ABO血型是由红细胞表面抗原来决定的,这些抗原在人的唾液中能检测到,但是在脊椎液中却不存在。再者,由于大脑和血管之间有一道脑血屏障,血液是流不进脑组织中的,那么,血型抗原当然也不可能和中枢神经接触。由此,影响性格之说也就站不住脚了。

尽管很多血型性格的支持者辩解说,即使血型抗原不能影响到中枢神经,那么也必然有与血型基因联系在一起的其他基因决定着人的性格。尽管遗传因素的确能够影响性格,但这样的遗传基因也是很复杂的,绝不可能由单纯的几个基因遗传方式来决定。

这样说来,血型决定性格之说不但缺乏科学依据,也没有一个站得住脚的原理来解释。那么,它们之间究竟是真有关联,还是只是一个统计假象呢?这仍然没有定论。反而是那么多人坚决地相信血型性格说这一伪科学的现象,更加让人感到好奇。

对此,一位心理学家也做了一项调查,结果显示,越是自我认同感及集体认同感强的人,对血型性格说的迷信程度就越低,这是不是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那些偏向于迷信血型性格说的人,大部分都是对自我和所归属的集体缺乏信心的人呢?

人为什么会感到害羞

自然界中有一种植物叫做含羞草,当你用手轻轻触碰它时,它就会立刻将叶子合拢,不一会儿又慢慢复原。这种神奇的植物勾起了人类的好奇心,经过研究发现,含羞草的叶柄下有一个叫做“叶枕”的鼓包,叶枕里面充满了水分,当它的叶子被触摸时,叶枕中的水就会流向两边,因而瘪了下来。

肥皂泡游戏

实验室中,一群五六岁的孩子在玩肥皂泡。孩子们玩得很专注,有的高兴得大叫,有的追着五光十色的肥皂泡跑来跑去。突然,一个头戴骷髅面具的人出现在他们面前,孩子们的反应各不相同,有的孩子更加兴奋,试图把泡泡吹向恐怖的骷髅头;有的孩子悄悄躲在门后,观察眼前的一切;有的孩子则被吓得大哭。

这是心理学家事先设定好的实验,所有孩子的表现都被记录下来。心理学家试图通过这些反应来回答一个问题:为什么有的人喜欢追求新鲜事物,有的人却更习惯于墨守成规?

很多人都认为,这里面一定埋藏了一个关于害羞的秘密。害羞的人总是容易眼光躲闪,神情不自然,易于选择离人们远一点的地方,不喜欢新鲜的东西。

而实验结果也证明,那些对新环境抱有抵触情绪的人,更愿意将自己的想法埋在内心深处,他们在今后的生活中更倾向于产生紧张和消极的情绪。

心理学家把害羞归为人类性情正常范围内的一部分,但实际上那些因为害羞而想极力逃避社会的人,对害羞的正常范围却不是这么认为的。

天生敏感

通过一系列的大脑扫描和行为研究,心理学家们逐渐发现,害羞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状态。当我们在面对陌生人的时候,首先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就是害羞,这种害羞情绪可能都盖过了紧张,也盖过了对陌生人那种半信半疑的猜度和焦虑。

羞涩可能和性格内向有关,但不是所有性格内向的人都会害羞。

在人体内有一种化学物质叫做5-羟色胺,这是一种神经传递素,能够影响人们的焦虑、沮丧等精神状态。在对不同性格的孩子进行DNA分析的过程中发现,那些羞怯的孩子的大脑中,与5-羟色胺有关的基因更短。

虽然没有完备的基因决定害羞之说,但很多人依然认为它至少能产生一些影响。那些基因如此的人可能会更加羞怯,对压力更为敏感,这一部分是天生的。

家庭环境

即使有一些天生就敏感和害羞的孩子,难道不能通过成长过程中的培养和塑造,最终让他脱去敏感吗?为了解答这个疑问,心理学家卡格恩进行了为期二十多年的跟踪调查。

20多年前,卡格恩找到了一批2岁孩童,这些孩子都具有害羞的倾向。等他们长到十多岁的时候,卡格恩再度找到了他们。这时候,区别显示出来了,那些当初有羞怯倾向的人,整整有1/3的人克服了羞怯对性格的抑制作用,而剩下的那2/3的人则依然很害羞。于是,他询问了每一个孩子的家庭教育方式和这十多年来发生在孩子身上的事情,最后发现,父母的教育方式、社会环境以及机遇,都能够对孩子的性格产生影响。

卡格恩说:“如果你天生就很害羞,那么你很难成为比尔·克林顿那样的人,但你可以朝他这个方向靠拢,发展成介于两者之间的性格。”

对害羞的综合评判

害羞的人对面部表情的判断能力相对较弱,他们始终难以解读出那些愤怒和毫无感情的面部照片。可以说他们不太善于“察言观色”,那些写在脸上的情感交流的信号对他们的作用太小,因而他们的社交能力不强。

但害羞也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那些害羞的孩子比起开朗的孩子可能朋友要少得多,他们也不喜欢去人多的地方凑热闹,所以他们涉及犯罪、暴力、吸毒等情况的概率也相对较低。

很多人的口头禅:不管了,赌一把

一个很古怪的富翁,他的钱多得几辈子都花不完,但是又不想用来捐赠,于是想出了一个刺激的玩法,找到很多人,同他们打赌,一张10亿美元的支票和一把能装6颗子弹的转轮手枪。打赌的人把一颗子弹放入手枪内,随便转动转轮,然后对着自己的脑袋开枪。如果他没有死,就可以带走这10亿美元。

俄罗斯轮盘

当有人用这个题目发起测试的时候,他会发现生命似乎并不那么可贵了,更多的人都抱着“赌一把”的心态选择愿意尝试。因为毕竟死去的概率只有1/6,如果走运不死,便能得到大笔财富。

这种选择就像是布了一出赌局,人们称之为“俄罗斯轮盘”,就是把自己的喜好、欲望甚至命运放到一个大转盘中,任由老天做主。结果可能满盘皆输,也可能大获全胜,一切都不会是定数。

于是人们又发起另一项测试:如果你的身体有一点小毛病,可以做手术根治,治愈率为83%,手术失败就是死。如果不做手术,你会一直感到难受,不过没有生命危险。

投票的结果,有将近70%的人选择了手术,宁愿赌一把,也不愿终身受折磨。

按机关的小白鼠

心理学家利用小白鼠做了一个关于赌博心理的实验。首先将两只饥饿的小白鼠放进一个装有机关的箱子,它们到处觅食,无意中碰到机关,一块奶酪掉了下来。反复几次后,小白鼠都知道去触碰开关,然后得到期待中的奶酪。

这时,心理学家将两只小白鼠分别放进两个箱子里。

第一只小白鼠所在的箱子,开始的时候每次按机关都会掉下奶酪来。但过了几天,不管小白鼠怎样用力触碰机关,都不再有奶酪掉下来。在坚持了几天无望的挣扎后,这只小白鼠放弃了,再也不去理会那个机关。

第二只小白鼠所在的箱子则是有时候碰开关能掉下奶酪,有时候不能,其中没有任何规律。此后几天,这只小白鼠都没有放弃去按机关,因为它总觉得“也许下一次就会有奶酪掉下来”。

看来,这个“赌一把”的心态不只是人类独有,连动物也同样拥有。

赌客和赌徒

人生就是一次超级赌博,每个人都是赌客,可赌的东西很多,比如金钱、地位、健康等。当人们对自己说“不管了,赌一把”时,是心理期望最明朗的时候,希望最大限度地利用赌博规则来作出最佳的决策,获得最大收益。但是,不是每个人都能赌赢自己想要的那一把。面对赌局,有的人懂得见好就收或知难而退,但有的人却孤注一掷甚至执迷不悟,沦为赌徒。

赌徒们都有一套属于自己的谬论,共同点在于他们总是相信自己期待的目标一定会到来。比如,轮盘上的红与黑,其实每局出现红或黑的概率都是50%,但如果一个赌徒押了红色,而连续几盘出现黑色的情况,他便会执迷不悟地认为黑色已经出现了那么多次,红色在下次出现的概率一定会增加,如果下次没有出现,那么下下次的可能性更大。事实是,可能性永远是50%。

去冒险还是等后悔

然而,在选择是否“赌一把”的时候,让你更害怕的,究竟是选择后可能会遇到的风险,还是因为不选择而可能会有的后悔?

事实证明,每个人都会为自己的将来作一个风险评估,经济学上称之为“前景理论”:如果要在确定的收益和“赌一把”之间选择,人们往往会选择确定的收益,即所谓的“见好就收”。

而如果是在确定的损失和“赌一把”之间选择,那么人们倾向于选择“赌一把”,两害相权取其轻嘛。

原来,“赌一把”远远不仅是口头禅。在说这句话之前,说话的人心中早已经权衡利弊,一番算计过了。

我们是因为笑而幸福,还是因为幸福而笑

我们是先哭了,才感觉到发愁;先动手打了,才生气;先发抖,所以害怕?还是因为我们愁了所以才哭,生气了才动手打,害怕了所以发抖?

笑是面部表情

面部表情是指通过脸上各部分的肌肉变化来表现各种情绪状态。人们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说明眼睛是最能够传达内心所想的器官,不同的眼神可以表达人不同的情绪和情感。然而眼睛也不是“独霸”表情天下的,心理学家的研究证明,人脸上的不同器官具有不同的表达作用。比如,眼睛对于表达忧伤尤其重要,而口部则主要表达快乐或厌恶,前额能够提供惊奇的信号。

于是,心理学家又进行了下一步实验。给被试者看各种面部表情的照片,让他们判断照片里的人此刻的情绪是怎样的。结果显示,快乐和痛苦是最容易被辨认出来的情绪,而诸如恐惧、悲哀等情绪则较难辨认,最难的,甚至是分辨不清的,是怜悯以及怀疑。

幸福是情绪和情感

情绪和情感是与生俱来的。

在大脑皮层的支配下,皮层和皮层下神经协同作用,产生情绪和情感。

研究显示,大脑的下丘脑后区与情绪的反应关系密切。这里是产生愤怒反应必不可少的区域,与恐惧也有关联。当刺激人的下丘脑以及周围部位时,人会有快乐或者痛苦的情绪产生。

而大脑的边缘系统,则是整合情绪体验的重要区域。如果通过手术切除了动物的双侧杏仁核,那将会减少这个动物凶暴的情绪。

网状结构也与情绪有关,它主管激活与唤醒,是产生情绪的必要条件。

谁来诱发情绪

情绪管理大师哈里斯提出了情绪ABC理论。A是指情绪诱体,引发情绪产生的客观存在及事实。B是指情绪孕体,导致情绪的思想认识及观念理念。C是指情绪本体,情绪发生后的直接表现以及后果。

一般认为,情绪诱体能够直接引发情绪本体,就像人遇到好的事情就会高兴、兴奋,而遇到坏的事情就会沮丧、愤怒一样。可是一些心理学家却认为这只是表象,真正的情绪本体是情绪诱体通过情绪孕体才能够产生的。因此,他们做了一个实验,分别找了两组大学生作为被试。

首先给他们都注射了能够产生情绪反应的肾上腺素,但告诉他们注射的是需要进行试验的维生素。随后,将第一组被试放在了能让人产生快乐情绪的情境中,而将第二组被试放在了能够产生愤怒情绪的情境中。

结果是,快乐情境中的被试感到很快乐,而愤怒情境中的被试感到很愤怒。他们的情绪并没有因为注射肾上腺素而产生一致的反应。

这个实验证明情绪的产生源自于人的认知经验。

情绪学说

从古至今,有关情绪的学说有很多种。

詹姆士-兰格情绪学说认为,任何作用,凡是能够引起广泛的在血管神经系统功能上的变化的,都有一种情绪的表现。也就是说,他们仅把情绪当做了一种因为内脏器官变化所引起的机体感觉的总和。于是他们的学说又被称为“情绪的外周说”。

巴甫洛夫的情感学说认为,大脑皮层的动力定型的维持和破坏,都会引起皮层上的兴奋,因而改变皮层下中枢神经的活动。这种改变引起内脏器官和腺体活动的变化,再引起骨骼肌的相应活动。然后这些变化又传入神经冲动,返回大脑皮层。这时,我们就体验到了情绪。

到了现代,情绪学说强调情绪的发生依赖于有机体过去以及现在的认知经验,以及对环境、事件的评估和愿望。

这样看来,面部表情是情绪产生后的外在表现。也就是说,我们感到幸福了,然后微笑。

有关“山洞实验”

如果让你独居在一个清幽的山洞中,那里设施齐全,你可以随心所欲地看电影、做运动、培育植物、唱歌或自言自语……除了与人交往,你可以做任何你想做的事情,在这里没有世俗的纷扰,甚至没有汽车喇叭的噪声,有的只是你自己,你愿意吗?

独自住在山洞里

1996年,意大利著名洞穴专家蒙塔尔为自己设计了独特的“先锋地下实验室”的生活。他在意大利中部山区的一个地下溶洞里搭建了一个大帐篷,里面摆放了许多科学仪器设备,还专门设有起居室、工作间、卫生间,以及一个植物园。他的任务就是:独自在这个帐篷中生活一年。

一年中,蒙塔尔看了100部电影,吸了380盒香烟,体重下降了21千克。当他“重见天日”的时候,已经面色苍白,形容枯槁,免疫力也下降到了最低点。如果同时有两个人和他说话,他的头脑就会一片混乱。他不再善于与人交谈,甚至连最基本的交往都感觉很困难。他时常情绪低落,不发一言。

这种状况经过了很长一段时间的调理才有所改善,但是想要恢复到实验以前的能力,还需要很长的时间。

蒙塔尔说:“原来,人只有与人在一起的时候,才能够享受到作为一个人的全部快乐。”

我们都害怕孤独

为了弄清楚人在孤独的情境下究竟能不能生活下去,心理学家做了大量实验。事实证明,独居也许并不会扼杀人的生命,但他们很难忍受孤独的感觉。当独居者回到群居生活中时,基本上无法完全恢复与人交往的能力。

究竟孤独是怎样一种情绪,会让人如此难以忍受呢?在心理学上,孤独是指个体对自己社会交往数量的多少和质量的好坏的一种个人感受,属于个人体验。

人们都惧怕孤独,是因为孤独的确存在危害。研究表明,人如果长期被孤独感笼罩,那么他会变得情绪抑郁、精神不振、寡言少语,严重的时候会影响正常生活。另外,孤独者体内的肾上腺素水平要高于正常人,当面临压力的时候,他们的“压力激素”比常人释放得快且多,更多地压制了“快乐激素”,引起疲劳感和困顿感。

等待电击

社会学家沙赫做过一个实验。他将被试者分为两组,第一组被告知将要进行一次强烈的电击,第二组则被告知进行的是一次轻微的电击。当然,两种电击都不会对身体造成任何伤害。同时,沙赫告诉被试者,要静心等待几分钟才能开始电击,他们可以选择与陌生人一起等待或是单独等待。结果是,被告知将要受到强烈电击的第一组被试者中,有超过60%的人希望和别人坐在一起等候,而将要受到微弱电击的第二组被试者中,只有30%的人选择了与别人共同等候。

沙赫说:“那些将要受到强烈电击的人感到很害怕,与他人共同等候,在一定程度上似乎缓解了他们的恐惧情绪,所以他们更愿意与其他人哪怕是陌生人待在一起。”

最后,他总结说:“人们要求交往是出于解除恐惧感的需要,而孤独则会实实在在地加剧恐惧感。”

突破孤独的困境

要摆脱孤独,通常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是自己积极主动地去接近他人,以获得交往的快乐。第二种是改变自己的行为,吸引别人来同自己交往。

想要积极主动,就要学会关心他人,将目光放一些在其他人身上,了解他们的需要和困惑,用自己的真心去安慰或给予帮助,这样不仅能够赢得朋友,也是摆脱孤独的最有效办法。

改变自己,就从微笑做起,每天出门的时候给自己一个微笑,遇见别人的时候保持微笑的表情。笑除了能让别人感觉到你的开心,觉得你容易接近之外,也能给自己的心灵带来愉悦之感。距离感一旦消除,孤独感也随之跑远。

嫉妒,是折磨还是激励

《黄帝内经·素问》中说妒火中烧可令人滋生疾病,那么什么是嫉妒呢?嫉妒是指一个人会对与自己处在同一竞争领域的比自己强、比自己优越的人产生的不安、恐惧、羞愤、怨恨等复杂的情绪。这种情绪的引导是双向的,有时候会令人做出过激的伤害他人的行为,有时候则会逼迫自己去超越,取得比他人更大的成就以填满内心的不平。

猴王心理

每个人潜意识里生来就有一种“唯我独尊”的意识,认为“我就是最重要的、最强的,是不容置疑、不容超越的”,这就是“猴王心理”。

在猴群中,猴王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典型的猴王心理表现为以自我为中心,不能够正确地评价他人,认为没有人能够超过自己,当然也不能忍受别人比自己强。

猴王心理将一直伴随着人们的一生。在人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如果别人也把自己当做是重要的、无可取代的人,那么个体就会表现得喜悦、兴奋,甚至得意扬扬。如果别人的猴王心理占上风,而自己也发现确实不如别人的时候,个体就会出现自卑、伤心、焦躁的情绪。

这里还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从性别上来说,男人和女人因猴王心理而产生的外在表现是不一样的。男人会认为拥有的财富越多,权力越大,学位越高,就越能证明自己是强者。女人更关心自己的外在形象,她们会为了服饰、化妆品大把大把地花钱,当她得到别人的赞美,成为别人的羡慕对象时,她们会认为自己是最有魅力、最漂亮的女人,这能给她们最大的满足感。

典型的“猴王”更容易出现典型的嫉妒,他们对于别人的才干、造诣、地位等都会感到不舒服,不管别人拥有什么,他们都做不到平心静气地去祝福,甚至对于别人的美貌、好身材、优雅气质,都会感到莫名的怨恨。

出丑效应

为了搞清楚嫉妒这个复杂的心理现象,心理学家们做了大量实验。

1980年,一个名叫阿伦森的心理学家通过实验,证实了“出丑效应”的存在。他把用来做评判对象的人设计成四种类型,分别是:优秀但犯错误型、优秀且不犯错误型、不优秀且犯错误型、不优秀但不犯错误型。阿伦森分别找来了四名大学生扮演这四个角色,然后让同样是大学生的被试者凭自己的主观看法给这四个人打分,显示对他们的喜欢程度。结果是优秀但犯错误型赢得了最高支持率,成了最受欢迎的人。

扮演优秀但犯错误型的人的错误很微小,只是在谈话的时候打翻了一杯咖啡,但比起其他类型,却赢得了差距如此大的支持率,一杯咖啡的效用不容小觑。

扮演优秀且不犯错误型的人则收到了最低支持率。人们认为他咄咄逼人,让人望而生畏,不但没有想要与他交往的愿望,而且从第一眼就不喜欢他,不愿与他接近。

优秀且不犯错误型的人真的就这么让人讨厌?还是人人都有嫉妒心理在作怪?

嫉妒也有两面性

嫉妒心理一般有三个层次,最先是程度较浅的嫉妒。这种嫉妒往往埋藏在人的内心深处,不易被察觉。

较浅的嫉妒继续发展,就会形成程度较深的嫉妒。这个时候,个体由无意识到意识到了自己的嫉妒,开始表现出一些具体行为。这些行为一般偏向于通过抬高自己来贬低别人。

当这个层次的嫉妒再往下发展,就会形成非常强烈的嫉妒。这个时候人的心态就已经脱离正常了,容易做出极端的事情来伤害他人,或者伤害自己。

其实不需要把嫉妒放在那么可怕的位置。因为除了伤害,嫉妒也可能转化为奋进。当人心中有了正确的评价标准,也就有了克服不良嫉妒的前提。

人不可能是全世界的“猴王”,总有别人会在某些方面比自己优秀。聪明的人善于扬长避短,寻找自身未被开发的潜能,从而去拓展新的领域。这样,人们就能在一定程度上补偿内心的嫉妒,也能够在实际中缩小与嫉妒对象的差距。

当嫉妒来袭,能够控制自己心性的人总是会用它去刺激自己努力。

24重人格

对于韦斯特来说,他的躯体不啻是一家“伤心旅店”,他的24位“分身”或者说“他我”,一个个提着行囊来到旅馆入住。有些只逗留几天,然后就悄然离去;有些住进来就赖着不走,大有与旅馆共存亡的架势。他们盘踞着韦斯特的心灵,接管了他的身体。结果就是韦斯特变成了24个人:当他操着低沉浑厚的男中音与你侃侃而谈时,极可能会突然用一种童稚的声音说:“我想尿尿。”甚至在与妻子接吻时,他会突然变成一个4岁的小女孩。对此,你会不会惊骇莫名,以为大白天撞见了鬼?

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

这并不是鬼,而是一个人的亲身经历。这个名叫韦斯特的美国人患上了一种叫做“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的疾病。这个疾病将他分裂成为24个人,有时候他是温柔体贴的男朋友,有时候却变成只有4岁的淘气孩童。这些改变让任何人都觉得可怕,然而他自己却控制不了。

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是心理疾病的一种,在以往被称为多重人格障碍,患者的每一重人格都是完整且稳定的,拥有独立的记忆和思考模式。分裂出的人格包罗万象,不定期地跳出来控制患者的行为,当某一重人格占主导的时候,其他的人格是没有记忆和意识的。

分裂出的人格可能知道其他人格的存在,也可能不知道。有的患者曾经出现过十多年的记忆空缺,就是因为他的多重人格并不认识彼此。

但是一般情况下,总有一重人格是知道所有事情的,当这个人格占主导的时候,患者自己就能给出很多信息。

主体人格和后继人格

一般而言,知道所有事情并且符合患者成长特征的那重人格被称为主体人格,而不定期出现的人格则被称为后继人格。

主体人格和后继人格在情感、态度和知觉上是完全不同的。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如果个体在儿童时期经历的家庭关系不是和谐与关爱的,而是冷漠忽视的,那么个体的需要就经常可能遭到忽视,他们会感到愤怒和不满,但却因为害怕遭到惩罚而不敢发泄,于是只能压抑自己的真实情感,在没有人的时候独自幻想自己成为内心真正想要的自己。

如果他们长时间处在压抑与幻想中,很有可能就此被分离出来,最初形成“我”和“他”,我是好人,而他是坏人。

有时候,“我”和“他”能够友好地交流,但是当“他”做出一些为“我”所不容的事情之时,“我”会立刻和“他”翻脸,导致个体的极端行为。

随着挫折和不满的积压,这些无处释放的情绪会越来越多地被压进分离出的人格部分,导致后继人格和主体人格的距离越来越远,隔墙越来越厚,最终会导致双方或者是多方之间互不认识,各自独立,主体不再能够意识到他们的存在。

但是这个时候,不满和挫折也许正在延续,隔墙那边的后继人格开始跃跃欲试,想要取代主体人格,于是他们跳了出来,周期性地接替主体人格。个体开始变得怪异、行为紊乱,甚至间歇性失忆。

我只想要我自己

后来,韦斯特回顾自己的童年,最终发现导致自己变成很多人的原因与他的外婆、母亲和一位陌生男人有关。在他小的时候,他们都曾强迫他进行过某种性行为。当时的韦斯特没有办法抗拒,为了自我保护,他极力试图把自己从这种恐怖的经历中拉出来。于是他开始与受虐待的自己分离,使自己暂时忘记了这些痛苦的感受。然而,多年以后,这些藏在内心深处的记忆突然都回到了韦斯特身上,他们扮演了不同的人格,再次将韦斯特分裂。

为了摆脱多重人格的困扰,韦斯特对自己进行了积极的治疗,他努力让自己的主体人格和后继人格成为朋友,鼓励他们相互交流,力图拆除中间的隔墙。他积极地配合催眠,通过宣泄,去接受原先无法接受的不满和愤怒……

终于,他找回了真正的自己。

怀旧:真的是过去太美好吗

社会似乎陷入了集体怀旧的情结。父母们退休闲下来之后,就开始忆苦思甜,把或艰苦或辉煌的过去翻过来覆过去地讲了个遍。接着,那些奔三而立的人也开始回想当年的美好,不用上班不用养家,想怎么玩就怎么玩的日子彻底过去了,但心中却无限怀念。

忘不了的男人

一项网络调查显示,在随机选取的2400多名网友中,有44%的人表示自己有时怀旧,而超过37%的人则表示经常怀旧。

任何人都有过去,怀念一下过去的美好又有何不可呢?过去能够帮助我们整理思路,知道自己曾经是个什么样子,后来又变成了什么样子。这种怀念能够让我们很好地调整现在的状态,并且预见自己的将来。

但是,太多的怀念却是有风险的。太爱怀旧,沉浸在过去而不可自拔,就会逐渐丧失现实感。

梅子在25岁的时候爱上了一个男人,爱得轰轰烈烈,两人很快就同居了。

一转眼,7年过去了。梅子并没有从这段感情中收获婚姻,最终两个人毫无理由地分手了。只是在一天之内,这个男人就搬走了自己所有的东西,还搬走了他们共同买的家具,然后就像空气一般从梅子的世界里消失了。

很长一段时间,梅子都无法忘记这个男人。工作不能够专心,回到家所有的思绪就会陷入回忆,总是想着他,不管做什么事情,都会想到这件事两个人曾经一起做过。

太多的怀念让梅子根本无法面对现实。她整天在幻想,想着门突然打开,男人回来了,他们再像以前那样生活在一起。

终于有一次,梅子在一条小巷中和这个男人偶遇。他长胖了,满脸的邋遢相,然后很明显地回避她,嘟囔着说:“我得走了,我太太特别爱妒忌……”

梅子突然觉得什么都放开了,甚至连他的背影都不愿回头去看。念念不忘的过去并不是因为太美好,只是因为自己太过执著,不愿对伤痛放手。

拒绝正视自己的内心

一位精神治疗专家说:“那些一直纠结在过去中的人,其实是拒绝正视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他们拒绝把从前和现在作对比,拒绝相信从前那个如何成功如何幸福的自己如今会过到这步田地。因为现在很不堪,所以宁愿沉浸在过去的事情当中。

还有的人则是拒绝忘记往事。那些往事时常将他们拉回去,从而阻止了他们向前行进的脚步。假如是一个非常亲近的人离开了他们,不管是因为何种原因离开,他们都不愿意正视现实,就像梅子一样,总是沉浸在过去之中,不断地怀念,只是试图证明这个人从未离开,还活在自己的世界中。

无法翻开新的一页,一味地怀念旧的感情、旧的事物,实际上包含了“做不到与过去决裂”的心理机制。因为迈步前行太困难,而只有回头看看过去,才觉得会开心起来。

过去未必真那么美好

这样说,并不是阻止人们去怀念旧情。有旧可念,说明你是一个感情丰富的人。但惦念过去,绝不只是因为过去有多美好。所以,不管多怀旧,都应该抽身出来正视现实,前方的路是你必然要去走的。

活在当下,而不是总活在过去。我们应该用身体的每一个部位来感知。现在,去大口地呼吸新鲜空气,在运动中挥汗如雨,再去听音乐、去跳舞,总之,这是当下的生活,而且并没有多糟糕。

总是沉浸在过去,不愿面对现实,有可能是现实当中有一些事情让你感觉到是无法逾越的障碍。那么就用笔写下自己害怕的东西,找到自己不愿面对的症结所在。

过去的事情不管是开心的,还是伤痛的,都不适合紧紧攥在手里。越是怀旧,就越容易将过去人为地美化,曾经的地方,曾经的人,被一次次惦念,从而趋于完美,于是事实被大大歪曲。去看看那些所谓的完美,你有可能在“幻想”被打破的一瞬间学会面对现实,正视自己的现在。人人都需要抛开过去,轻装前行。

超级话痨,我为何管不住自己的嘴

一位法国著名精神分析师认为,“如果说话的人是自己言语的受害者而不是主导者,如果他总是无法停止唠叨,好像不停地说话是他与外界唯一的联系方式,那么这种口舌之快很可能是某种心理疾病的信号”。

无法忍受不说话的感觉

苏菲是个超级话痨,随时随地都要喋喋不休地叨叨,包括在生孩子的危急关头,她依然可以一边等待疼痛一边不停地抱怨自己为这个孩子付出了多少心血。最后,一个忙得脚不点地的护士忍无可忍,大声喊道:“快拿胶布来,封上这个女人的嘴!”

这个故事虽然可笑而略显夸张,但在现实生活中,像苏菲这样的人并不在少数。他们似乎永远都不知道应该怎样管好自己的嘴巴,仿佛只有不停地说,才是真正的生活,而关于如何闭嘴,他们却从不去考虑。

话痨的背后藏着很多的深意。就连苏菲自己都承认,如果不让她说话,不如干脆叫她去死。只要3分钟不说话,她就会憋得浑身难受。沉默是她最不能忍受的局面,所以有的时候,她甚至会不分场合地说话,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平静下来。

琳每次谈起她的一位女同事就不停地翻白眼,恨不得能立刻冲到她面前,一脚把她踢飞。“唐僧在她面前算什么,她简直是骨灰级的唐僧。”琳总喜欢用这么刻薄的语言来形容那位女同事。

追其原因,是因为那个女同事非常能说,可以毫不夸张地讲,她几乎一天到晚都在说话。不管是在茶水间、办公室,甚至卫生间、楼梯口,都能听见她叨叨的声音,简直无处不在。她的实际语言已经被人剥离了,幻化成一种符号,飞快地钻进别人的脑子里。不管她说的内容是什么,只要声音一响起,就已经让人烦躁不堪了。

可是突然有一天再次谈到那位女同事时,琳一改刻薄的语气,只是淡淡地说了一句:“我知道她为什么这么能说能惹人烦了,因为她十多年来一直同一个不断贬低她、打击她的男人生活在一起。”

说话其实是在防备

追究话痨形成的根源,你会发现他们似乎更容易把他人视为威胁,因为有了防备心理,他们试图掌控局面,而方式就是抢到说话的主动权。于是他们不停地说,不让对方抢去话头。在这种情况下,交流就变成了一个人的舞台,对方除了听,没有其他选择。

这样的现象在一些癔症患者身上经常出现。这些人将语言当做工具,也就是说,说话成了他们唯一能够主导自己与他人关系的工具,他们认为不停地说话仿佛是有一种神效,对方似乎会为自己的魅力所倾倒,尽管真相是对方早已无比厌烦。

一些人的滔滔不绝则成为自欺欺人的工具。不停地说,是因为不想去思考,不想听到自己内心真正的声音。他们或许非常焦虑、暴躁、冲动,或者有梦想,但是却又不知道如何去应对、去实现。语言之外的世界,是他们无法到达的地方。

如何管住想说话的嘴

想要管住自己的嘴,实际上也不是很困难。

当你发现自己有这种不分时间、不分场合地滔滔不绝说话的问题时,务必对自己进行进一步的观察。最无法控制想说话的时候经常出现在什么场景?咨询那些和自己关系亲密,经常充当自己听众的亲人朋友,记录下自己一般在什么情况下会格外唠叨。这是有效控制自己语言行为的第一步。

当你非常想开口,但自己也清楚这个场合不适合开口的时候,那就做一些分散注意力的事情吧,比如在纸上涂鸦,或者玩手指游戏等。这样做的目的是让自己安静下来,并且躲避想要说话的冲动。慢慢地,你就会发现,一些小习惯已经逐渐取代了频繁的语言表达。

当然,最重要的是要反思自己的内心。非常想说话,是因为不说话的时候自己会感觉恐慌?还是害怕被周围人孤立,害怕没有人注意到自己?或是想通过说话来引起别人的注意?

对内心的真正需要看得越清楚,就越能够坦然面对一切,而不会试图通过不停地说话来掩饰内心的不安。妈妈的话,成为左右你将来的“咒语”

“你真笨哪”,“看看你自己,你还差得远呢”……妈妈的话毫无恶意,甚至可以说是出自对你深深的爱,但这样的表达方式无疑成了你人生中的黑色咒语。于是,我们很可能因为在母亲眼里的不优秀,而顺理成章地不去奋斗,或者在面对竞争的时候,毫不犹豫地当了逃兵。

如何擤鼻涕

意大利著名幼儿教育家蒙台梭利曾经讲过这样一个事例。有一天,她给幼儿园的孩子们讲了一堂有些幽默的课——如何擤鼻涕。在讲台上,她认真示范了手帕的不同用法,以及如何把用手帕擤鼻涕这件事做得不动声色,自然到位。她动作轻柔,尽量保持表情自然,但内心还是对自己的示范隐隐发笑。奇怪的是,没有一个孩子因为她的动作发笑,他们很认真地倾听和模仿,并在这堂课结束的时候给予了热烈的掌声。

蒙台梭利感到吃惊,这些小手掌竟然能够拍出这么响的声音,可见他们是多么喜欢这堂课,可是这在大人的眼中不过是一个常识而已。后来,她意识到问题出在母亲身上。大部分母亲都认为擤鼻涕接近于本能,是一件无须指导的技能,所以只是给孩子买了手帕,但当孩子使用错误时,得到的只有叫喊和责骂。

母亲的责备和不理解深深地刺伤了孩子们的感情,所以当有一个人如此认真地来教他们做这件事情时,他们才感到抵偿了过去的羞辱感。

妈妈在“念咒”

聪明的妈妈不但会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而且会给予他们适当的鼓励和引导。“你真棒”,“你真是个了不起的男孩”,这样的鼓励无疑会让孩子信心倍增。

然而一些糊涂的妈妈却很少这样做,她们甚至害怕这样的言语会让孩子满足现状不思进取,所以她们做得更多的是不断给孩子的进步泼冷水,让他们不会轻易安于已经取得的成绩。

这种感觉就像拿着一个放大镜不断在孩子身上找缺点,而妈妈们说的话,则像咒语一样笼罩在孩子们的身上,甚至成为孩子们一生都挥之不去的梦魇。

静的妈妈最爱对静说的一句话就是“你就是个一般人,平平淡淡地生活,别去奢求那些不切实际的梦想”。

这句话影响了静的一生。

小学时,静很喜欢舞蹈。看着最好的朋友参加了舞蹈班,她也想去。但妈妈却认为静没有天赋,彻底打消了她学习舞蹈的欲望。

中学时,老师发现静的口才很好,鼓励她去参加市里的小主持人选拔赛。但妈妈却觉得静的资质一般,不适合参加,也不会得什么奖,于是静再次放弃了自己的梦想。

长大以后,静喜欢上了一位很优秀的同事,而对方也明里暗里地透露出对静的喜爱。然而,母亲却说:“你也就是一般人,他条件那么好,怎么可能看上你?完全是错觉,不可能,不要奢望。”

于是,静最终还是错过了这段本该属于自己的美好爱情。

母亲的咒语就这样一直缠绕着静。小时候母亲这样说的时候,静也曾经想过反抗,认为自己也能成为很优秀的人,但是母亲说得多了,她也就相信了,认为自己的确是一个很平凡很一般的人,既不适合婀娜起舞,也不适合拿起话筒主持节目,更不适合拥有高大帅气的男朋友。慢慢地,静彻底放弃了对梦想的追求,她真的变得很平凡很一般。

解开妈妈的咒语

其实我们每个人的内心力量都很强大,但这种力量却埋得很深,要拼命挖掘,才能释放出来。解除妈妈的咒语,需要内心深藏的力量。

你必须把妈妈的观点同自己的观点区分开来。她虽然是爱你的,为你好,但方法未必正确。你有你自己的想法,不必处处都尾随妈妈的价值观。

真正了解自己是谁,了解自己有什么优点和缺点,想要什么样的生活,该通过怎样的方式去实现。当自我价值感足够丰满,不需要妈妈的鼓励也一样能前进之时,妈妈的咒语或许就被彻底解开了。

心理测试

让我们开始吧!

测测你的表里如一指数

你的心里还有一个“你”吗?看看你的表里如一指数有多高。^_^

遇到下面哪种情况,你会感觉最尴尬:^_^

A 陌生人不明原因地瞪着你。

B 最讨厌的同事一直拉着你说个没完。

C 无意中给同事差评,被他听到了。

D 不得不忍耐上司的呼来喝去。

快来看看你在表里如一指 数排行榜上的位次吧!

A陌生人不明原因地瞪着你。

你表里如一的程度为100%。基本上,你就是心里想什么,脸上就会显露出什么的那种人。别沮丧,鲁迅也说过了,清澈见底的小溪比浑浊不堪的小泥塘要好很多嘛。正因为你的简单,所以反而会降低他人的戒心,受到更多的欢迎呢!

B最讨厌的同事一直拉着你说个没完。

你表里如一的程度为80%。你心里很清楚地知道有些时候需要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但你总是不能控制自己,常常流露出自己的真性情。天生直率说的就是你,做最真的自己吧,别纠结了!

C无意中给同事差评,被他听到了。

你表里如一的程度为60%。你正在向表里不一的方向努力,希望能够把脸皮磨炼得厚一点,但目前功夫还有点不到家,偶尔会因为脸上的表情泄露了自己的真实心情而感觉尴尬。或许再过一段时间,你就能完美地掩藏自己的真心了。

D不得不忍耐上司的呼来喝去。

你表里如一的程度为40%。你的忍耐力非常好,绝大多数时候都能做到喜怒哀乐不形于色,想要看到你的真心实在是太难了。你已经习惯为自己准备多种面具,随时替换。虽然你由此获得了极强的适应环境的能力,但是被你抛弃掉的那部分真性情不是太可怜了吗?

笑容灿烂似花,内心阴郁似海,说的不是你吧?

同类推荐
  • 成长,长成自己

    成长,长成自己

    《成长,长成自己》是资深心理咨询师肖雪萍又一部心灵励志佳作,其立意是提供一系列自我成长的方法,而不仅仅是一些观点。它更关注的是功能性和实用性。《成长,长成自己》核心要解决的问题,是人们在生活中常遇到的心理困扰。包括:自卑感、无力感、挫折感、纠结感、自我矛盾、自我攻击、自我困惑、情绪困扰、内心混乱等,它还试图解决身体的亚健康状态,以及在中国文化之下常有的焦虑和内疚感
  • 全世界人都在读的心理学故事

    全世界人都在读的心理学故事

    本书通过轻松易懂的心理学故事,揭示了一个个错综复杂的心理谜团,并介绍了相应的预防方法,帮助读者了解和掌握心理学的知识和规律,并且能够在工作、生活中加以应用。
  • 跟专家学情绪调节

    跟专家学情绪调节

    每个人都是有情绪的,因为情绪是与生俱来的东西,高兴、悲伤不用别人教,天生就会。但是,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情绪,控制自己的情绪,调节自己的情绪,这些能力却是通过后天学习得来的。所以,只有学会并提高自己表达、控制、调节自己情绪的能力,才能够自由地体验不同的感受,并将它融入我们心理的不同层面,使自己成为一个更加成熟的人。
  • 每天懂点好玩心理学

    每天懂点好玩心理学

    本书精选了百余个生活小场景,呈现了心理学最基础的面貌,展示了心理学在职场、消费、爱情、生活、影视等领域拥有的神奇魅力。阅读本书,是一场奇妙的心理阅读旅程,你会慢慢发现,心理学并没有你想象的那么高深,而且,那些难解的生活现象本质上也没有那么深奥。
  • 聪明男人要读女人心理学:女人那些不想让你知道的秘密

    聪明男人要读女人心理学:女人那些不想让你知道的秘密

    告诉你一个不一样的女人世界:这是一本为男人量身定做的女性心理书,它不仅对女人的内心世界进行了最全面、最深刻的挖掘,而且总结了最实用、最有效的应对女人的技巧。有了它,即使不会读心术,你也可以轻松掌握女人的所思所想,并在交往中赢得主动。
热门推荐
  • 异域韶华

    异域韶华

    人倒霉起来,喝凉水也会塞牙缝,这不,旅个游,被石碑给吃了,幸好福大命大,赶上了穿越大潮
  • 修真界的垃圾佬

    修真界的垃圾佬

    垃圾佬穿越到修真界,苏阳发现他能魔改法宝。千音盒魔改天听功能,仙子非常喜欢。狮子吼魔改震天动地功能,魔功再世。蓝葫芦魔改坎龙水炮功能,轰出一片天地。……一不小心,改多了,仙子非常喜欢,居然要嫁给苏阳。他还改了一堆飞剑,竟成就天下第一剑宗蜀山,创宗高人。他还改造了天道,天下的气运彻底改变,魔道不存,天下大昌!
  • 绝世仙少

    绝世仙少

    万族林立,群雄四起,新兴势力强势冲杀,无上宗派四方征伐,从荒岭中走出的少年,无意中闯进这热血对抗的世界。上古战场,先人遗迹,少年一路披荆斩棘,高歌狂进,在血与火的洗礼中征服,,,
  • 精灵宝可梦之有毒系统

    精灵宝可梦之有毒系统

    一位少年天歌,在现实世界,奇葩的穿越了到精灵宝可梦的世界,得到有毒系统,开始一段旅程!
  • 宇宙一大锅

    宇宙一大锅

    宇宙非常大,一锅炖不下。一个负债累累的快餐店小老板,被带到了宇宙深处,漫漫回家路,顺便解决点宇宙智慧种族灭亡的小问题。
  • 尴尬境地之一场浮梦

    尴尬境地之一场浮梦

    一次残忍的生活解剖,一番苦痛的挣扎反思,一场寒酷的黑夜之行,一块废柴的绝望奋斗!以真实的笔触刻录了这段难忘的尴尬经历,也发出来了一个沉重的疑问:究竟我们处在一个什么样的时代?是非成败,好坏难辨,一起在作品中探个究竟!
  • 生活虽惨有你陪伴

    生活虽惨有你陪伴

    一个命运坎坷的女孩碰到另外一个女孩的故事!
  • 那年冬天好大雪

    那年冬天好大雪

    一个被天帝眷顾的孩子,手拿天使魔杖从此便开始了她那史诗般的命运。孙晶能否替明国打败暗国,又能否统一全天国,结局没人知道。为了维护国家的统一,孙晶不得不和好友刘裴天共同抗击十年前那早已命中注定的三个人,又能否感化他们,为了共同的敌人,共同的利益,一起征战,最终双双成神。
  • 平凡女孩开挂记

    平凡女孩开挂记

    平凡中的不平凡,命中注定的机遇,让一群平凡的人终将有一段不平凡的人生!新的机会意味新的开始,看大家如何开挂人生……
  • 我是一柄异世剑

    我是一柄异世剑

    作为整个仙侠世界的最强兵器居然被异世界召唤了???什么鬼,等等别擦拭我,哪里不可以啊!你不要过来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