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8170800000018

第18章 生死纶音

生死是大事。古往今来,从帝王将相到普通草民,有几人能在无常迫促、大限来临时做到真正的从容镇定?生死,是人类最大的恐惧,是人类最大的心结,人生代代无穷已。这种心结,伴随着生命的逝川,千年又千年,顿不去,挣不脱。

到现在为止,我至亲的亲人已经有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叔叔、姨妈、亲表妹等相继离开人世。我奶奶是在我十岁时去世的,没有活到花甲之年。那时乡村医疗条件差,我奶奶是在公社医院简陋的病房溘然逝去,一袭破棉絮把奶奶的遗体卷回老家,因为不是在家里走的,所以只能在生产队的仓库旁边搭了一个简易的棚子安置棺木,供亲友凭吊。我还记得十岁心灵里凄风苦雨般的感受,以及失去至亲至爱的人(奶奶最疼我)的苦痛和对无常的恐怖。我爷爷承良公在七十一岁那年离开,我至今仍记得他在弥留前见人就说:“曾外孙女才一岁,太可怜了,让我把她带到三岁好不好?”外公是在一次车祸中去世的。在他去世前一两个月,他因肠癌手术不是很成功,以为不治,交代了后事,但奇迹般地却病好了。没想到不久就出车祸,终究没有逃得过去。外婆是在九十岁高龄时离世的,离世前交代子孙千万不要将她火化。我二叔是四十七岁那年患恶疾去世的,亲友们说他死前一直在念叨着我,怕是指望我这个在外面吃工资饭的侄子有办法救他一命。我唯一的姨妈也是在四十六岁左右患胆管癌去世的,这个病平常根本没有什么征兆,但一发现基本上就是晚期。亲友们纷纷去医院看她,她总是绝望地摇头:你们来有什么用呢?还有我一个表妹,从小到大心脏病缠身,三十岁就离世,留下一双小儿女,让亲友哀恸不已。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我不厌其烦地举自己亲身经历的事件,想表达的一个意思是,人生在世,不管是谁,都免不了面对无常苦痛。人们见惯了大限来临前的绝望惊恐,看惯了失亲去爱的哀恸号啕,在这个最大的苦痛面前,活着的人和即将离去的人谁都无法太上忘情。

日常生活中,人们通过拼搏奋斗无以复加地强化生的热闹和生的质感,对“死”这个与生同样概率的事件,却总是讳莫如深,竭力淡化。人们恐惧这个字眼,回避这个字眼,尽量让自己活在阳光当中,尽量不去碰触无常的阴焰。但无奈的是,急急流年,滔滔逝水,到头这一身,难逃那一日,不管你是面对还是回避,生关死劫面前,对谁都公平。不管你在世如何叱咤风云、如何富贵逼人、如何倾国倾城,都逃不脱无常归命的结局。正如宋代释法泉《北邙行》所写的那样:

前山后山高峨峨,丧车辚辚日日过。

哀歌幽怨满岩谷,闻者潜悲薤露歌。

哀歌一声千载别,孝子顺孙徒泣血。

世间何物得坚牢,大海须弥竟磨灭。

人生还如露易晞,从来有会终别离。

苦乐哀感不暂辍,况复百年惊梦驰。

……

洛阳城里千万人,终为北邙山下尘。

沉迷不记归时路,为君孤坐长悲辛。

昔日送人哭长道,今为孤坟卧芳草。

妖狐穿穴藏子孙,耕夫拨骨寻珠宝。

老木萧萧生野风,东西坏冢连晴空。

寒食已过谁享祀,冢畔余花寂寞红。

日月相催若浪矢,富贵贤愚尽如此……

在生死面前,人是那样的渺小,但人又是那样不甘。在古埃及,人们把遗体做成木乃伊,指望着有朝一日能够重生于世;古代帝王把陵墓修得与现实中的的宫殿同样美轮美奂,指望把人间荣华富贵、烜赫威势延续到地下;一统天下的秦始皇,曾派方士和五百童男童女漂洋过海去寻不死之药;无数道家子弟远避尘嚣,辟谷食气,炼丹烧汞,以求长生不老,羽化登仙。在科学高度发达、宇宙飞船都已上天的今天,我们会对他们的所作所为不以为然,甚至感到可笑。但是我们不能否认,可笑的行为背后隐含着人类对无常归命的挣扎,隐含着趋生避死主题的严肃性。

难道这道生死方程式永远无解吗?千百年来,人类一直不断冥思、观察、辩难,人们从哲学的认知上、从宗教的实践上来探索生死、来抗拒生死,试图取下这柄悬在人类头顶上的无常之剑,斩断这个纠缠人类心魂的宿命之结。一代又一代的先贤智者们的穷思冥想、思辨生发或者直觉观照。他们发现,生命并不是人死灯灭那么简单、那么令人绝望,生命是一个普通的现象,又是一个神秘的现象。先哲们或断言人的肉体生命是有尽的,但精神灵知是永恒不灭的;或断言人的生命是流转不息,此生彼死,此死彼生;或断言人的死亡不只是关上了一扇的门,更是打开另外一扇永生之门;等等。生命的归宿是福是罪,是凶是吉,是苦是乐,要看在世时候的伦理道德,所行善恶。只要人们愿意去努力,去追求,人是可以在此生结束后获得更加圆满的存在,获得更加圆满的归宿,因而完全是可以从容对待生死,就像佛教的高僧一样,坐脱立亡,来去无碍,生死自如。先哲们或宗教家提供了怎样的解决方案?下面让我们出入古今中外,出入哲学宗教,看看先哲们给我们开了一些怎样的药方。

先来看看属于我国纯粹本土的儒家、道家方案,再来看西方的基督教和伊斯兰教方案,然后回到我本人认为思辨最精微、体悟最究竟、法门最殊胜的佛家方案。最后我们来探讨,作为凡人,我们如何来安顿生命,从容看待生死问题。

先说儒家。关于生死这个问题,儒家基本采取了重视生、回避死的态度。孔子并不否认死后的生命如神鬼现象,对周朝时期的事鬼敬神之制,还是俨然维护的,“祭如在,祭神如神在”,“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强调要敬畏鬼神,敬畏天神,只不过依照周代的原则,“敬鬼神而远之”,“未知生,焉知死”,“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子不语怪力乱神”。六合之外,存而不论,孔子认为死生幽冥之事,既然杳不可知,就不必要花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它,应更多地把精力放在实实在在的人生问题的解决上。但对不可知的生死问题,尽管不去追究它,还是要在现实人生中来解决它,所以呢,基本上采取了三种手段来抗拒死亡,求得不朽。

一是要在现实人生的积极进取中创造不朽。《左传》载叔孙豹云:“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徐幹《中论》载后汉人荀爽云:“其身殁矣,其道犹存,故谓之不朽。”太上立德,指以“内圣外王之道”,实现道德的圆成,以精神志不朽超越生死,留给后世以永远的人格楷模,如孔子、王阳明等;其次立功,指的是在世间做出辉煌业绩,功垂天地,惠及后世,比如李冰建都江堰,比如曾左彭胡力挽狂澜匡扶清室等;再次立言,指的是著书立说,给后人留下精神财富,比如司马迁著《史记》等。二是要通过子孙、家族的绵绵嗣续以达到不朽。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以子孙后代的生命延续来实现自身生命的不朽是比较容易实现的一种方式了。儒家强调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终极的意义还是在于生命的另一种延续。“断子绝孙”被中国人视为恶毒的诅咒。在计划生育时代,不少农民倾家荡产,罚光夺尽,也要生个儿子。子孙成群,数世同堂,家族发达,绵绵万世被一般人视为人生不朽的最好的载体。三是“重生安死”。“有生者必有死,有始者必有终,自然之道也。”(《扬雄·法言》)儒家认为生死是不可逆转的自然规律,天命不可违,应听天由命,生则乐生,死则乐死,也就是说,活着要好好地活着,活完了就要安安静静地离去。

如果要用一个什么主义的话,儒家是功利主义生死观。儒家的这个方案,虽说是抗拒死,不如说是看重生,所以说,这是一个指东打西的不是方案的方案。

伊人若茶:小时候惧怕死。现在觉得“生则乐生,死则乐死”这话有道理。生与死,似乎仅一念之差。但结果却迥然有异。现在不再想这么深远的问题,感觉顺其自然,活好当下便好。

大伟:我是不怕死却有些怕老。不过自然规律不可违逆。所以,尽量让自己的心态更加年轻。

大音希声:听天由命,生则乐生,死则乐死—活在当下。

绝处逢生:生死由天定,我们无法把握。人生苦短,乐天知命。该吃吃,该喝喝,遇事别往心里搁。

荷素:济慈有诗云:生若是梦,那么死,将只是从梦中醒来。

老子的哲学核心是“道”,道是永恒的,是宇宙之母;一个人欲实现不朽,必须与道同体,与道相应。那不死或死而不亡的东西,是虚灵不昧的精神,像母性一样,是化育万物的根本。

道家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对于生死,老子《道德经》着墨不多,但从一些零星的观点来看,他基本上采取一种自然主义态度。“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人和万物,生于天地,复归于天地,法尔如是。老子认为,“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从事于道者,同于道”,“谷神不死,是谓玄牝”。“死而不亡”,王弼解释为“身没而道犹存”。老子的哲学核心是“道”,道是永恒的,是宇宙之母;一个人欲实现不朽,必须与道同体,与道相应。那不死或死而不亡的东西,是虚灵不昧的精神,像母性一样,是化育万物的根本。欲令“谷神”不死,当“致虚极,守静笃”,使心体空虚灵明,恬淡寡欲,去奢去泰,如此才能与道契合,在精神上超越生死。要把自身小我看淡乃至忘舍,“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吾所以有大患,为吾有身”。

庄子基本上系统地阐述了道家的生死观。他比较典型的观点是“齐生死”。第一,生死是自然的。“生之来而不能却,其去不能止”;“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有生必有死,如白天之有黑夜,这是不可逆转的自然现象。“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我死也”,生未尝不是苦,死未尝不是休息,既然生为苦,死为乐,对于死亡就不必恐慌,要顺其自然。第二,生死是一体的。“人之生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人是“气”的一种存在形式,生死不过是形式的转化。“以无有为首,以生为体,以死为尻”,生死存亡,好比人身上的脊梁与屁股,本来是一体的。“假于异物,托于同体”,就不同的人来说,是“异物”,但他们又都是由“气”变而成的,是一个本原的展现、生化过程,所以生和死没有本质区别。第三,生死是相对的。“物之生也,若骤若驰,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生命瞬息即逝,“方生方死,方死方生”,生与死的界限,是无法确定的。所以,生死是相对的。

既然生死是自然的,生死是一体的,生死是相对的,所以庄子得出了“以死生为一条,以可不可以为一贯”的“齐生死”观点。庄子认为人不要“悦生而恶死”,理智的人生态度,就是要顺其自然。“彼以生为附赘悬疣,以死为决肒溃痈,夫若然者又恶知死生先后之所在?”“明乎坦途,故生而不悦,死而不祸,知终始之不可故也。”这个肉体的生存,庄子认为并没有什么值得贪恋的,甚至把它看成“附赘悬疣”,死如同“决肒溃痈”,说不定是大解脱,更快活。就好比丽姬嫁给晋国,死活不肯去;等到了晋国,发现荣华富贵大大的有,因而破涕为笑。此外,庄子非常向往生命的绝对自由,强调利用“心斋”、“坐忘”等手段,“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道”,获得精神生命的绝对超越。

基于这个生死观,庄子本人对生死很豁达。据《庄子·至乐》篇记载:庄子妻死,友人惠施前往吊唁,发现庄子他老人家坐在那里伸长双腿,敲着瓦钵唱着歌,悠然自得。惠施责怪道:大嫂和你一起生活了几十年,为你生儿育女,现在死了,你不但不哭,而且还敲瓦盆唱歌,太过分了吧!庄子回答说:哪里呀!她刚死得时候我还是挺伤心的,但后来我考察她的元始,本来就没有生命,没有形体,没有精气。有了形体,有了生命,有了精气,终于又衍变到死亡,这就好比春夏秋冬四季的自然变化。她现在安然地长眠于天地之间,我如果此时号啕大哭,那太没道理了!不过,后有网友开玩笑说,据考证,这庄妻是“河东狮”,这老庄是“妻管严”,难怪他那么开心。

庄子病危,儿女们围着他哭,庄子说:快走开,不要惊动了造化。旁边的朋友问:造化要把你造成什么呢?是鼠肝吗,是虫翅吗?庄子说:我把天地当做火炉,把造物主当成铸造师,有何不可?庄子将死,学生们打算选块风水宝地,建一个大陵墓,上面刻些“学术泰斗”字样,同时把一些金银珠宝放在棺材里。庄子说:我以天地为棺材,把日月作为玉环,视星星为宝珠,以万物作为陪葬,我还缺什么呢?学生们说:我们怕老师被乌鸦、鹞鹰吃掉呀!庄子说:在地面上被乌鸦、鹞鹰吃,在地面下被蝼蛄、蚂蚁吃,夺了这个的食物给那个,你们怎么这么偏心呢?

这样看来,庄子还是“知行合一”的。老庄随顺自然、不喜不惧对待生死的态度,大大地影响了后来魏晋南北朝的风流名士以及后世的一些知识分子,比如陶渊明、阮籍、嵇康、刘伶等人,他们都以达观著称,视死如归。陶渊明在《挽歌诗》中写到:“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刘伶喜欢喝酒,每次出去喝酒,都带一个童子,说:死便埋我。嵇康更绝,他被人陷害受刑,临死之前居然潇潇洒洒地弹了曲《广陵散》,还摇头叹气:自此广陵绝响矣。

道家的方案,如果要安一个名字的话,我们可以称之为自然主义方案。道家的方案,个人的感觉是比儒家的具体一些,但还是有些玄。老子的幽玄之语,庄子的悠谬之言,只有知识分子能听懂一些,普通老百姓还是不明就里。所以,中国的民间还是以信鬼神的居多,认为人死后,福德大的,成神;普通的,都做了鬼。所以清明节,七月半,都要给祖先们烧些纸钱,供应些粮草,杜牧诗云:“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看来全世界的人都在试图寻找某种蕴涵在死亡和个人困扰背后的事物,一种持续、真实、永恒的事物,他将其称为是上帝或是许多其他的名字,并且尽管大多数人并没有亲身体验,他们仍然能够信仰那种事物。”(吉多·克里希纳穆提)中国人在探索生命的解脱,外国人也没有“坐以待毙”。我们再来考察世界上的基督教、伊斯兰教的方案。

相对东方先哲的玄之又玄,西方开的药方,逻辑明晰,比较易懂。基督教认为,死是生命中的一个必然过程。对于基督信徒来说,死不是关上了的门,而是敞开另一道门,通向永生之门。他们相信一个人只要诚心忏悔,承认自己所犯的一切罪愆,虔诚依靠耶稣基督,死了之后,就会与主亲近,与主同在、同行、同住,所以,死亡不会断灭,“不至灭亡,反得永生”。

基督教认为,死是另一个全新的开始,是期盼的兑现,是归回的门户,是通向永生的桥梁。《圣经》上讲,人的死是土(身体)归于土,灵归于赐灵的上帝。人身体的本质是土,来自土必须归土,这是尘世肉身的回归;灵魂来自上帝却要归回到赐灵的上帝,这是灵魂的返乡。人活着时,灵魂拘于肉体枷锁,是不自由的。死后,从此活在纯粹的精神世界里,也就是主的天堂,灵魂得到解脱。因此,死亡并不可怕,反而要全身心拥抱它。基督教视死为“新生”,这种“生”不是佛教所讲的轮回式的再生,而是从此生过渡到天国,从暂时过渡到永恒,从异土过渡到故乡的“生”。新生,必须要经历死;死亡,却充满归乡的喜乐和温馨。保罗说:“情愿离世与基督同在,因为这是好得无比的。”所以,基督教的丧礼某种意义上是一个庆典,是忧伤话别,更是庄严相送。

基督徒有“三生有幸,一死安稳”的说法。哭哭啼啼来到世界谓之“一生”,因耶稣而经历重生谓之“二生”,将来到天堂里永生谓之“三生”。获得生命是荣幸,生命的重生是荣耀,永生更是生命的永恒安顿,故曰:“三生有幸。”死,是对人类罪孽的惩罚,是所有亚当的子孙都必须承受的,必须勇敢面对它。死有三种,一种是肉体生命的死,一种是灵魂生命的死(和上帝断绝了关系),一种是将来死后审判下的永死或曰第二次的死。然而基督徒只用经历肉身的死,《圣经》以温馨之语来形容,是在主的怀抱里“睡”了,安稳无比,是“安息”。因为在主的怀抱里死的人,脱去尘世的劳苦,卸下俗世的重担,去除肉身的枷锁,斩断世务的缠缚,生命以全新的姿态在永恒中安憩,此所谓“一死安稳”。基督徒视死亡如归,就不奇怪了。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临死时,连说三次:“我把我的灵魂交在你手里!真理之神啊,你已救赎了我。”约翰·弥尔顿(《失乐园》作者)临死留言:“死亡是开启永恒之宫的伟大钥匙。”

源自阿拉伯民族的伊斯兰教,透过阿拉伯半岛的先知穆罕默德及其门徒、波斯人与土耳其人的发扬光大,形成广布五大洲的三大世界宗教之一。伊斯兰教义的主体是创世论和末世论。和基督教一样,伊斯兰教主张唯一真神创造宇宙万物,最后并创造所有生命中最尊贵的人类,来代理真神掌理万物。这个唯一的真神就是真主安拉。末世论则认为,宇宙终将毁灭,死亡只是从今生过渡到后世的一个阶段。在世界末日,真主将以其大能使所有逝去的人类从坟墓中复活,并接受最终的审判。审判以每人在此世时所作的善恶为标准:如果某人信仰正确并且行善积德,他就能得到救赎,进入永生天国,并得到天园的赏赐;如果某人不信真主且干尽坏事,结果将是打入地狱接受火刑的惩罚。伊斯兰教导人们信仰后世,遇到任何艰难困苦,都必须克服,因为生命是真主赐予的,因此要好好利用生命,侍奉其主,执行真主代理者的职务,所以伊斯兰教的人生观积极有为。对伊斯兰教徒来说,死亡只是通往永生的过渡,今世只是人生旅途的客栈,真主才是生命的最终归宿,今世的功修只是为来世天堂永生及真主无限恩赐做准备,而今世所获得的荣华富贵只是身外之物。当最后审判来临,真主判断一个人的善恶果报之奖惩是不考虑这些的。死亡除了是一个休止符外,更是一项真主所赐予的救赎契机,使人看破世俗得失毁誉之虚幻性,以积极追求永恒真理。从这一点来说,颇类似于东方的佛教。

(注:本节未注明出处的引文基本出自《老子》、《庄子》)

伊人若茶:生与死的思考,铸就了人类哲学的恢弘与博大。中国古代哲学中关于生死之论,不乏智者和睿者。比较起来,偶更喜欢道家先哲们以“齐同万物”的开阔视野来看待生死。

大伟:基督教视死为“新生”,是从此生过渡到天国,从暂时过渡到永恒,从异土过渡到故乡的“生”。新生,必须要经历死;死亡,却充满归乡的喜乐和温馨。保罗说:“情愿离世与基督同在,因为这是好得无比的。”所以,基督教的丧礼某种意义上是一个庆典,是忧伤话别,更是庄严相送。所以生也好,死也罢,都是一种存在方式,无足惧也。

大音希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我不贪生,也不怕死。

绝处逢生:人生一世,如驹过隙。所以,珍爱生命,不辜负!

淡饭粗茶:幸福据说就是生得好(健康)、活得老(快乐)、死得快(到该死的年龄),所以……

佛教认为有形的世间万象包括人本身本质是空,人的念头和思维本质也是空,是有生灭的,而那不生不灭的、无形无相的、能化能作的、究竟圆满的,就是真如、佛性,就是本来面目,就是修行者所要追求的彼岸。

佛教的生死观,有助于人们不断审思自己、调整自己、净化自己,去寻找一种平衡点,既让此生更有意义,又促使自己在有生之年行善积德,自利利他,为社会作贡献,使自己百年之后有一个更好的生命流向。

步入佛家门槛前先听个故事:有一老员外晚年得子,人们纷纷到他家去祝贺,一位禅师也去了,但他没有祝贺的意思,反而忧戚满面。员外不解,问道:“禅师啊,有什么伤心事呀?”禅师答曰:“我是伤心你家多了一个死人。”生就是死,死就是生,这个故事隐含了佛家的生死观。

在两千五百多年前的古印度,佛祖释迦牟尼在尼连禅河边的菩提树下趺坐四十八天,证得无上正等正觉,大彻大悟,获得了生命的大解脱。在禅定中,佛祖彻知宇宙的本然、生命的真相。随即在鹿野苑初转法轮,度了陈如等五人,此后住世说法四十五年,开创佛教,度人无数。佛教关于生死的基本思想是轮回观、苦空观和解脱观。

首先看轮回观。

与基督教、伊斯兰教一次性转换不同的是,佛教认为生命的流转是无始无终的,生而有死,死而有生;生是死之始,死是生之初。佛教否认造物主,不认为生命是由上帝或神造出来的,而认为生命因缘而起,因缘而灭,是谓缘起。“此有则彼有,此生则彼生,此无则彼无,此灭则彼灭。”(《阿含经》)任何现象都是依一定的因缘集合而生灭相续、生死相续、因果相续的不断连续的过程。佛教以“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之“十二因缘”来描述生死的轮回相状:有情生命与生俱来就有“无明”烦恼;无明是生死的根本,为多生累劫所造的因,遇缘投胎转世的过程是“行”;生命轮回的主体,是“阿赖耶识”;阿赖耶识在母体子宫里渐渐孕育成生命体是为“名色”;名是生命体的精神部分,色则指物质部分,数月之后,生命体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成熟,称为“六入”。胎儿脱离母体后开始接触外界,在婴儿的阶段都属于“触”;长大以后,渐渐对外界有许多苦乐感“受”,从而对苦境、乐境产生“爱”与“不爱”,并且努力去求“取”所爱。生命体身、口、意的行为造作,又种下了后“有”生命体的因。根据爱、取、有三支苦因,依因感果,又出世投生,生而又死,如是不断轮回。十二因缘中,生死犹如连环钩锁,相续不断。

佛教认为,整个宇宙有十法界,即佛、菩萨、声闻、缘觉、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佛界即涅槃境界,彻底了脱生死,断除烦恼;菩萨是悟了道的,但还有微细烦恼未除;声闻,缘觉证得了空性,解决了生死,但还没有完全悟道。这四个法界是了脱生死的境界,是超凡入圣的,所以叫“四圣”;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六道都是众生,即便是天上的神仙,天福享尽,还是要下堕轮回,所以这六道又叫“六凡”。众生就因着“十二因缘”,在六道中生生死死,像车轮一样转动不停,轮回不息,“始终相成,生灭相继生死死生,生生死死,如旋火轮,未有休息”(《大佛顶首楞严经》)。佛教认为,众生轮回到哪一道上去,是到天上去享天福,是在人间继续做人,还是下地狱受罪,完全看你前生的行为,也就是所造的业(身、口、意三业)、所积下的因,来决定你此生的去向。行善业,积善因,可入天、人、阿修罗三善道;如行恶业,积恶果,便会堕入三恶道。

其次看苦空观。

佛教认为,众生依存的这个世界,是有缺陷的娑婆世界,是五浊恶世,有生皆苦,有受皆苦。佛教有“八苦”之说:一是生苦,人受胎、出胎都要受到极大的苦痛;二是老苦,齿摇发落,耳聋目盲;三是病苦,一病就了无生趣;死苦,四大分离,如乌龟脱壳;怨憎会苦,讨厌的人总晃来晃去;爱别离苦,喜欢的人一年到头见不到;求不得苦,想得到的东西总是不能如愿;五阴炽盛苦(色、受、想、行、识)。那么,造成苦的原因是什么?是因为“集”,即人们对外物有欲望,欲望得不到满足,就产生痛苦,因痛苦产生种种行为和烦恼,使生命处于轮回之中。“灭”就是要灭除欲望,证得空性,灭烦恼,了生死,这就是佛教所说的“灭”。“道”即实现灭“苦”的法门。这就是佛教所说的苦、集、灭、道“四谛”。

佛说,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一切有为法,如露亦如电,如梦幻泡影,应作如是观。宇宙有成住坏空,自然有寒暑冷热;生命有生老病死,山河大地及一切现象都有毁坏的一天,一切皆流,一切皆幻,一切无常。佛经云:“须弥虽高广,终归于消灭;大海虽渊旷,时至还枯竭;日月虽明朗,不久则西没;大地虽坚固,能负荷一切;劫尽业火燃,亦复归无常。”生命无常变灭,刹那不停地变化着。所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金刚经》)。佛教认为有形的世间万象包括人本身本质是空,人的念头和思维本质也是空,是有生灭的,而那不生不灭的、无形无相的、能化能作的、究竟圆满的,就是真如、佛性,就是本来面目,就是修行者所追求的彼岸。

再看解脱观。

人可以解脱生死吗?人人都能解脱生死吗?第一个问题,佛祖释迦牟尼本人在菩提树下证道了生死,这是无疑的。但是人人都有佛祖这样的可能吗?佛祖证道后在菩提树下叹曰:“奇哉,一切众生都具如来智慧德相,皆因妄想执著,不能证得。”在这里,佛祖郑重地昭告众生:任何众生都有佛性,只要去除妄念,证得本性,都能得到解脱。

佛家的解脱可分几个层次:一是佛菩萨层次。即见性成佛,证悟大道,彻底解决生死烦恼,然后回到倒驾慈航,回到娑婆世界,度化众生,这个层次是佛教的大乘境界。二是声闻缘觉层次。这一层次解决了生死,但还没有完全悟道,还有烦恼,不能去度化众生,被称之为“自了汉”。“五百罗汉”就是这一层次,这个层次是佛教的小乘境界。三是人天层次。这一层虽然没有脱离六道轮回,但是能够进入比较好的天道和人道。这一层次相对来说是一个不是解脱的解脱,毕竟免于堕入三恶道。

佛祖证道后说法四十九年,因时契机,应病与药,说法三百余会,为众生解脱无量法门,留下经典三藏十二部,浩如烟海,一时难以尽说。根据佛教的经典和八万四千法门,后世形成了禅宗、净土宗、律宗、天台宗、法相宗、密宗等宗派。在坚持基本原则的前提下,修行的法门各有侧重,但万法归一,目标是同一的。禅宗讲顿悟,净土宗讲念佛往生西天极乐世界,律宗重戒律,密宗讲灌顶。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又差别,不管哪个法门,要修成佛道,大致都要强调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行六度万行;必须行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八正道;必须破我、法二执,做到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要修人天乘,就必须修十善业,不杀生,不偷盗,不淫欲,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不嗔,不痴。

佛教的生死观,打通了人死断灭的死胡同,宣示了生命的另一番天地。一个认清生死本来面目、了解因果的人,面对生死,就不会乱了方寸。尽管这个世界有比断灭更为恐怖的一面,但毕竟也有走向更好、更殊胜生命的选择,甚至有安住涅槃,获得永恒的可能性。佛教的生死观,有助于人们不断审思自己、调整自己、净化自己,去寻找一种平衡点,既让此生更有意义,又促使自己在有生之年行善积德,自利利他,为社会作贡献,使自己百年之后有一个更好的生命流向。

所以,对于训练有素的佛教徒来说,生死就不是一件恐怖的事情了。特别是明心见性、彻悟生死的大师,更是从从容容,来去自如。有先祭而灭,有坐立而亡,有入水唱歌而去,有上山掘地自埋。丹霞天然禅师策杖而死。隋朝惠祥法师手捧佛经跪化;唐朝良价禅师来去自如,要延长七日就延长七日而死。古灵神赞禅师问弟子知不知道什么叫做“无声三昧”,弟子答不知道,禅师把嘴巴一闭便死了。僧肇大师因事罹难,临刑前赋诗:“四大原无我,五蕴本来空。将头临白刃,犹似斩春风。”道楷禅师示寂时说:“吾年七十六,世缘今已足。生不爱天堂,死不怕地狱,撒手横身三界外,腾腾任运何拘束。”而庞蕴居士一家四口,则是这样死的:先是女儿灵照抢先坐在父亲的蒲团上化逝,庞公只好卧着死;儿子在田里锄地,一听父亲去世了,就丢下锄头立化;庞夫人见他们个个都去了,也拨开石头缝隙,随口留下一偈而去:“坐卧立化未为奇,不及庞婆撒手归。双手拨开无缝石,不留踪迹与人知!”

因为勘破生死,所以这些禅师、居士们死得轻松潇洒,来去无碍,甚至还有点幽默和诗情画意。或许,这就是佛教的魅力?

依依江水寒:人总想着生不想死不现实,总想着死不想生又太悲观,如何寻找生与死之间的平衡呢?

伊人若茶:佛教对生死的看法,是生不贪求,死不畏惧。常人是难以做到的吧。

记得佛教里“涅槃寂静”形容说:不生不死,不生不灭,真正的生命是超越无常,超越无我的。

呵,偶是无神论者,但还是很喜欢佛家的境界和胸怀。

丑鱼:“生之来而不能却,其去不能止。”

不仅是生死,与个人相关的很多东西,都只是顺其自然。

大音希声:从从容容,来去自如,尽量拓展生命的厚度。

绝处逢生:生是死之始,死是生之初。管它生生死死,生时要珍惜,死时自无憾。

清醒地审视它,看到生命的局限性,不要让欲望无限膨胀,因为本质上这是徒劳无益的,因此要掌握好人生的脚刹,保持一点速度,同时也注意感受生命的情味,看一看周边的风景。

对中外几大哲学和宗教的生死态度、解脱救赎之道逐一考察后,试着来作个小结:

首先,不认为生命只有一次,死是精神和物质的双重断灭。儒家比较注重生的价值,但也没有否定死后的生命;道家认为生、死都是“气”的不同转化形式,但讲到了超越生命的精神自由;佛家认肉体生命死了,但“阿赖耶识”不灭,并随“业力”三世循环流转;基督教认为死亡开启了天堂或地狱之门;伊斯兰教则主张人的末世重生并接受审判。其次,除了儒家把终极的关怀投射到生的经营之外,其余都为生命的归宿提供了通道:或曰涅槃,或曰升天,或曰永生,或转入另一种生命层次和生命方式。再次,生命的流转基本上是和伦理道德捆绑在一起,不管是六道轮回,还是天堂地狱,都强调了善恶因素,善可得超升或救赎,恶则须下堕或入地狱。换言之,“善”是得到救赎的最根本条件。

当然,关于生死问题,还有一个非常强大的声音,那就是,人死后,形神俱灭。中国历史上也曾有神灭论和神不灭论之辩,在全世界范围内,也存在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争。但从全球范围来看,尽管科学日益发达,但无疑相信死后生命的存在或上帝的存在的还是占绝大多数。统计数字表明,本世纪初全球人口为62亿,宗教信仰人口数为48.71亿,占总人数的78.52%。其中基督徒20.5亿,占世界总人数的33%;伊斯兰教徒12.39亿,占世界总人口数的19.97%;印度教徒8.37亿,占世界人口总数的13.48%;佛教徒3.68亿,占世界人口总数的5.92%。

宗教本来就是人类期待解决生死和孤独问题的产物,一般来说,凡是信仰宗教的,基本上都可以获得心的安顿,并根据各自的药方来对治生死问题。但是在宗教观念淡泊环境下的庞大人口比如你我辈,如何来化解这个恐怖的心结呢?经过“出生入死”,窃以为应如此看待它:

第一,要客观地直面它。

我们不能对任何客观存在视而不见,包括生死。当然,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我感觉我们周边的人,基本是不愿去、不敢去碰这个问题。不愿、不敢的本质还是害怕。但是不愿、不敢,它就不出现吗?生死是躲不过的,有生就有死,在我们的身边,生死时时刻刻都在发生,碰到了,我们就要直面它,甚至审视它,乃至研究它。第一次,害怕;第二次,好一些;第三次,习以为常了;第四次呢,麻木了。这种东西,你越躲,它越会冷不丁地出现在你面前;你越躲,它就越要侵入你的梦魇,让你胆战心惊,深宵悸动;你如果直面它,习惯它,即使你经常碰到,也会产生视而不见的效果,从而让这种恐惧感淡化,甚至在日常生活中消失。更何况,直面这个问题,有助于人们清醒地看待人生,消解生命中的妄念狂图,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成吉思汗弯弓射雕,灭国无数,到头来需要的也就是三尺之地。“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有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清醒地审视它,看到生命的局限性,不要让欲望无限膨胀,因为本质上这是徒劳无益的,因此要掌握好人生的脚刹,保持一点速度,同时也注意感受生命的情味,看一看周边的风景。

第二,不要在有和无之间刻意站边。

死生幽冥之事,有谁能实证过?比如死后的生命,如果说你进了天堂,那有谁能够去了之后又能回来告诉我们天堂的存在?如果说你死后又投生了,那你又如何来证明你就是曾经死去的那个人呢?尽管文献上记载这方面的案例不少,但是大家没亲眼见,怎好相信呢?如果说是断灭,更是无法证明,因为,如果你只认为眼睛看得到的东西存在,但实际上,又有多少肉眼看不见的东西存在呢?比如说射线、磁场。

所以,我的观点是,不要去刻意站边,不要轻易去否认什么。或者说,权从大多数,认定死后的种种可能是存在的,吸取宗教中某些比较有益的思想,来指导自己的人生,净化自己的人生,说不定能够营造一个更加完美的人生。对生死,我们不妨博弈一次,认定死后的种种是可能的,那我们就摘掉了头上这把时刻悬着的无常之剑,安顿了这颗恐惧断灭的心灵,更加从容平和地对待人生,按照善赏恶罚的因果律来规范自己的思虑行为,优化自己的道德人格,实现此生的生命价值,那么,即使事实上的结果是断灭的,我们也赢得了此生。如果说,事实上的结果一如我们所认定的,那更是大大地赚了。断灭的人生观,会使人无比执著于此世的生命,以及由生命而产生的利益得失。在需要为某种道义和使命付出生命和利益的时候,容易畏首畏尾,不敢大义凛然,勇敢付出。更有甚者,由于执著于只有一世的生命观,一些人正途得不到的东西,就会去偷、去抢、去骗、去杀、去奸,引起社会道德的沦落甚至国家和社会的动乱。

我们为什么要儒家、道家、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结合起来考察,就是要冷静地审视它,摸一摸它的边际,同时接受一些有益的思想熏陶,以期更加完善自己。在历史上,很多道德完善者、舍生赴义者,尽管不是宗教徒,但是因为这方面的熏陶,关键的时刻,往往能够比一般人更勇敢,更决绝,引刀一快,气贯千秋。民族英雄文天祥抗元失败被俘后,唯求一死,威逼利诱,毫无所动。“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毫无疑问,文天祥是一个纯粹的儒者。据他自己在一首诗的序中说:“遇异人指示以大光明正法,于是死生脱然若遗矣。”可见佛学方面的修养,使他勘破了生死。谭嗣同,著名的“戊戌六君子”之一,一个忧国忧民的热血青年,积极参与变法,失败后,拒不逃生,慷慨弃市,以唤醒世人。不为人所知的是,谭嗣同又是一个佛子,大乘佛教的“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牺牲精神和度世精神,深刻地影响了他的思想和行为。共产党的先驱李大钊、瞿秋白在接受马列主义学说之前,也具有良好的佛学修养。瞿秋白在生死关头异常平静。在临刑前的最后一夜,他畅然酣眠,梦到了青山隐隐,流水潺潺,小径迢迢,夕阳明明灭灭,鸟儿百啭千鸣。醒后,瞿秋白脑海中涌出许多唐人绝句,并集韵成诗:“夕阳明灭乱山中(韦应物),落叶寒泉听不穷(郎士元)。已忍伶俜十年事(杜甫),心持半偈万缘空(郎士元)。”行刑时,他高歌《国际歌》,在草地上盘腿而坐,点头道:“此地很好!”可以说,佛家的万缘皆空、生死如一的思想,对成就瞿秋白的视死如归,如大休息,是有增上缘的。

第三,要善待生命,把握当下。

不管是只有一次的生命,还是多次的生命,不管是多大的偶然,还是必然,来世一遭,是弥足珍贵的。佛教说,能得人身者,如指甲上土;沉沦下三道者,如大地土。伊斯兰教说,人们来到这个世界是真主赋予了使命的。所以,我们要珍惜这生命,善待生命。珍惜这个生命,就是要努力实现自己,努力成就自己,立德,立功,立言,都可以;善待生命,一是要善待自己,尽量让自己过好些;二是要善待别人,要利己利他,与人同乐;三是要善待众生,不管是猫,还是狗,都是一条命,我认为一切生命都是等值的。善待生命,还有一方面的意思就是,要生死自然。这一点,我们要学点儒家,生则乐生,死则乐死;要学点老庄,要有点生如寄、死如化的通脱思想,如果没有对死的通脱,生的自在就要大打折扣。所谓把握当下,就是把握当下的精彩、当下的生趣。因为生命的长河就是由无数个当下相续不断而成。人之一世,既要放眼量未来,忆过往,更要把握当下的事业、当下亲情友爱、当下的秒秒安详。当然,还要把握当下的善恶、当下的是非。把握了当下,就是把握了一生。

瑶曳也:全文认真复读,受益,受教育。看来我就是你身边的那种人,回避、害怕死的问题。吸取宗教中有益思想,指导人生,净化人生,营造人生,直面人生,谢谢。

青青:是的,在我的心中,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道教,都是合一的,那就是在我们之外,一定会有一个神秘所在,她无所不知,俯瞰人的命运。我们不论信什么教,按日月老师所说的道理去消化,就能和谐快乐。

因果律,如同一面高悬在空中的明镜,一把高悬在空中的慧剑,时刻警醒着人们:诸恶莫做,众善奉行。这成为除了法律条文之外的一种重要的道德力量。

同类推荐
  • 活着是一种修行

    活着是一种修行

    这是一本让当下社会中的人们转换心念、远离烦恼的幸福顿悟书和心灵安顿书。本书从生命、信仰、抉择、自我、挫折、欲望等最受人们关注的人生关键问题着手,通过对这些问题的精彩分析和诚恳而深入的解读,让读者收获心灵的宁静,在繁华纷乱的世间拥有一个圆满的人生。
  • 40岁女人最应该注意的事

    40岁女人最应该注意的事

    本书总结了40岁女人从外表、内涵、职场、理财、婚姻、教子、友情、健康等10个方面介绍和指导对这些方面进行详细阐述和解析。
  • 做自己想做的人

    做自己想做的人

    当今世界,人们也许会在繁华中盲从,在喧嚣中浮躁,在灯红酒绿中迷失,在人生的路口徘徊,但永远也不会忘记自己的幸福和前途。看一下本书,或许能带你远离城市的喧嚣和繁华,在迷失中找回自己!要想达到成功目标的人,不仅能时刻预见危机,坦然面对已有的挫折,还要把这种危机与挫折当做自己新的机遇,适时调整自己,向人生发起新的冲击。
  • 女人赚钱靠什么

    女人赚钱靠什么

    独立是现代女性的重要标志,女性不仅要在人格上独立,还要从经济上获得真正的独立。女性不要轻易放弃自己的事业。因为事业是基石,是资本,是女性与社会联系并保持自信、自尊的一个重要纽带。女人赚钱离不开经验,更离不开知识。因为经验往往是从失败中得来的,而知识却是成功的起点。聪明的女人,如若能运用智慧的头脑辨明真伪,捕得商机,那它的“附属品”——财富,也就“鱼贯而入”你的”私囊”了。
  • 感恩做人责任做事全集

    感恩做人责任做事全集

    拥有一颗感恩心,我们的灵魂才会纯净;怀抱一颗责任心,我们的生命才会升值。若说感恩是做人根本,那责任就是做事基础,二者紧密相连,在成功路上发挥着各自的优势。本书从不同角度阐述了感恩做人和责任做事的重要性,希望读者可以从中获得感悟,得到启迪。
热门推荐
  • 野男遇上小红帽

    野男遇上小红帽

    保守乖乖女,无知小红帽,这一次要踏上冒险的旅程啦!不过,森林里危险的动物,并不是每一个都像大野狼那样,最后会被你征服——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九天焚世

    九天焚世

    一枚玉佩,引发整个修真界的争夺!我不是嗜杀者,我只是想守护要守护的人,而已!!!
  • 吕无敌异闻

    吕无敌异闻

    “正义虽然会迟到,但永远不会缺席”吕无敌手持长棍,在高山上怒吼。
  • 王俊凯早到的夏天

    王俊凯早到的夏天

    高二开学的时候,班里来了两个新同学,王俊凯和慕云可。小凯在吉他社遇到了夏天并与她教了好朋友,可可因为喜欢小凯然而嫉妒夏天可以和小凯一起。夏天是学校的校花,有好多的男同学都爱慕她,最为出众的就是毛浩恒,但夏天却不喜欢他,夏天的好闺蜜依璇却深爱着毛浩恒,但他一直伤了她的心,坚强的女孩依璇不会因此倒下,他们会在一起吗?跆拳道女孩舒杭,也暗恋着高冷王子吴彦超。可可的心虽然一直爱着小凯,但是她却不坏,最后还是祝福夏天和王俊凯,与另一个陪伴在他身边的傻男孩幸福的在一起了。小凯与夏天的爱情是没人知道的,最后他们和所以人公布了,得到大家的认可,小凯和夏天也幸福的在一起了,成为了学校里羡慕的情侣。
  • 龙裔至尊

    龙裔至尊

    少年禹言因为一次意外穿越到了另外一个世界,并在滥觞池中获得新生,开始了他的征途。
  • 山脚下的蔷薇花

    山脚下的蔷薇花

    “别哭了,好吗?”一位小男孩用他那仅有的干净的衣角轻轻的帮助面前的小女孩擦拭着眼角的泪花。“呜~呜~呜~”“你别哭了,我给你讲个故事听。”小男孩还在擦拭着小女孩眼角的泪花说道。“我不听,我不听,你要答应我,以后不能再和其他的同学打架了。”小女孩甩开了正在给自己擦眼角的手闹别扭的说道。“嗯。”“那我们拉钩吧。”“好”“拉钩上吊一百年不许……”
  • 超能力宗师

    超能力宗师

    都市宅男突然有了超能力!你会干嘛?钱?权?女人?NONO!我只想拯救世界!做好一个救世主!我自己都不信!
  • 大学生活从古代经过

    大学生活从古代经过

    19岁的梁玥上着一所不太出名的大学,在忙碌锁碎的时间里,碰上了个古代公子哥刘易,这恋爱谈的是个艰辛呐……
  • 拯救复联英雄

    拯救复联英雄

    穿越美漫的复联,可能是很多人的梦想!没有想到,自己就这样被选中成为美漫复联的穿越者!什么,这系统竟如此之破?开局只有一个无敌防御技能,升级全靠刷任务!不过,既然让我穿越了,那我一定要干一番事业。复联的英雄们,将由我来拯救!喜欢漫威的同志们,一起加入拯救之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