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8299600000009

第9章

【译】

孔子说:“觚,不像个觚的样子,还能算是觚吗?还能算是觚吗?”

【解】

这一章反映了周礼在孔子思想中的重要地位。名与形相依存,实与质相表里。天下之器皆有矩,失其棱角,则失其形制,则无规矩,也就丧失了其存在的意义和依据。故孔子有此感叹。

【原文】

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①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②也,不可陷③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注】

①仁:人。②逝:往。③陷:陷入。

【译】

宰我问道:“对于有仁德的人,如果别人告诉他说,‘井里掉下去一个人’,他是不是会跟着跳下去?”孔子说:“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有仁德的人是可以前往营救的,但是不能陷自己于井中啊;有仁德的君子可以被欺骗,但绝不可被人愚弄迷惑。”

羵羊辨怪

【解】

孔子认为,一个有仁德的君子,可以拟定救人之法前往援救,可以杀身成仁,为真理而牺牲,但绝不会被迷惑,不会上当受骗,更不会被庸人的荒唐说法引诱而去跳井。一个真正的智者不仅要在为人处世上做到问心无愧,还要本着“大爱”之心对待万事万物,懂得因时因势而灵活应变。

【原文】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①之以礼,亦可以弗畔②矣夫!”

【注】

①约:约束。②畔:通“叛”。

【译】

孔子说:“君子广泛地学习古代的文化典籍,用礼仪来约束自己,其言行也就不会离经叛道了。”

【解】

这一章孔子提出了成就君子的两条重要措施——“博学于文”和“约之以礼”。孔子认为,只有广泛地学习古代的文化典籍,用礼仪制度来约束自己的言行,才能治国、平天下。

【原文】

子见南子①,子路不说②。夫子矢③之曰:“予所否④者,天厌之!天厌之!”

【注】

①南子:卫灵公的夫人,操行失礼,行为淫乱。②说:同“悦”,高兴,愉悦。③矢:同“誓”,发誓。④否:不对,此处指做了不正当的事。

【译】

孔子拜会了南子,子路很不高兴。孔子发誓说:“如果我做了不正当的事情,就让上天谴责我吧!让上天谴责我吧!”

【解】

据说南子是一个淫乱的妾妇、一个不道德的人,但孔子却拜而不避。所以平日很亲近孔子的学生子路都有意见了,孔子被逼得无法解释,只好对天发誓以表白自己。这里的孔子是一个活生生的生活化的孔子,没有板脸孔,更没有滥用权威,可爱而有趣。

子路

【原文】

子曰:“中庸①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注】

①中庸:适当,折中。中,谓之无过无不及。庸,平常。

【译】

孔子说:“中庸作为一种道德标准,应该算是最高的了吧!长期以来人们已经很少能够做到了。”

【解】

庸,《说文解字》谓:“用也”。朱熹谓之“平常也”。徐复观认为,“庸”就是把“平常”和“用”连在一起,以形成新的内容。中庸,也就是万古常行的平常事物、普遍行为。因为是万古常行,所以随时随地,时时刻刻皆能被践行。其中蕴含的不仅是道德规范,更有普遍的人性关怀。

【原文】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译】

子贡说:“如果有人对百姓广泛地施予好处,又能救济贫困大众的人,怎么样?可以算是仁德之人了吗?”孔子说:“怎么能只是仁人呢?简直就是圣人了!唐尧、虞舜恐怕都难以做到。凡事有仁德的人,自己想要有所建树,必须先帮助别人成就事业,自己想要显达,必须先帮助别人通达。这样凡事推己及人,就可以说是实行仁德的方法了。”

【解】

此处孔子在“仁”之上,又提出了“圣”的概念。比起“仁”,“圣”更包含了外在的功业和所有客观的成就,并不只有一己之道德修养。同时,孔子还说尧舜也难达到“博施于民”的境界,说明孔子对人心、社会皆有充分的认识,并非一味追求“天下大同”的理想主义者,这一点和后世的儒学是有区别的。

述而第七

【原文】

子曰:“述①而不作②,信而好古。窃③比于我老彭④。”

【注】

①述:传述。②作:创造,新制。③窃:私自,私下。④老彭:彭祖,商朝贤大夫。为人自爱而谨慎。

【译】

孔子说:“阐述前人学说而没有创建新的理论,相信而且喜好古代的文化,我私下认为可以和商代的彭祖相比了。”

【解】

孔子自谓“述而不作”,但是其思想其实已暗含在所“述”里了。孔子继承周礼,同时又阐发了“仁”的观点,并使“仁”成为儒家的重要观点。此外“述而不作”的特点也延续到中国古代学者的身上,所以中国传统多集解类图书,注重对前人思想的阐发,而少专著类书籍。

【原文】

子曰:“默而识①之,学而不厌,诲②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注】

①识(zhì):记住。②诲:教诲。

【译】

孔子说:“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努力学习从不感到厌烦,教诲别人不知道疲倦,这些品德我做到了哪些呢?”

【解】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早已成为人们所熟知的名言,它反映了孔子教育方法的一个侧面,强调的是一种学习育人的态度和精神,这对中国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原文】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①,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注】

①徙(xǐ):迁移,奔赴。

【译】

孔子说:“品德不去修养,学问不去讲求,听到仁义之事而不能奔赴去做,有了不好的行为却不去改正,这些都是我所忧虑的事情。”

【解】

不讲品德修养,不讲学问,不讲仁义原则,不改正自身缺点,孔子慨叹世人不能自见其过而自责。孔子所忧虑的事情是他所处的时代的反映和社会现实的写照,但实际上也是每个时代、每个人都可能出现的弊病。

【原文】

子之燕居①,申申②如也;夭夭③如也。

【注】

①燕居:安居、闲居。②申申:衣冠整洁大方。③夭夭:情态舒畅自然的样子。

【译】

孔子闲居在家的时候,衣着整洁大方,仪态温和舒畅。

【解】

孔子会忧心“道”之不行,会感慨世风日下,但是在家的时候并没有一张愤世嫉俗的脸,这种平淡旷达的态度也许值得今天的专家学者学习。

【原文】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①。”

西狩获麟

【注】

①周公:姓姬,名旦,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的弟弟,鲁国的封始之君。

【译】

孔子说:“我衰老得很厉害了,已经很久没有梦到周公了。”

【解】

孔子一直把周公视为周代文化的代表,周公是孔子最敬服的古代圣人之一。在孔子的这段话中,反映了他对周礼的崇拜和拥护,同时也体现了孔子对周公的崇敬和思念。

【原文】

子曰:“志①于道,据②于德,依③于仁,游于艺④。”

【注】

①志:志向,向往。②据:根据,坚守。③依:依靠,固守。④艺:指孔子教授学生的礼、乐、射、御、书、数六艺。

【译】

孔子说:“志立于道,据守于德,依据于仁,活动于礼、乐、射、御、书、数六艺的范围之中。”

【解】

从育人方面来讲,孔子始终以道、德、仁为中心,以六艺为基本点,使每个学生得到全面均衡的发展。志道、据德、依仁、游艺,是孔子自我修养的基本原则,也是一个人全面发展的需要。

入平仲学

【原文】

子曰:“自行束脩①以上,吾未尝②无诲焉。”

【注】

①束脩(xiū):十条干肉。脩,干肉,又叫脯。古人相见,必须执物为礼,束脩是其中最菲薄的一种。②未尝:从来没有过。

【译】

孔子说:“自愿带着十条干肉以上的礼品来拜见我的人,我从没有不给予悉心指点教诲的。”

【解】

孔子的这段话,反映了他诲人不倦的精神,也体现了他“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表明了孔子施行教诲的思想品德的前提条件,即“自行束脩以上”。只要真心前来求学的人,无论生活贫困还是富足、身份高还是低,孔子都一一指点教诲,这一点是非常可贵的。

【原文】

子曰:“不愤①不启②,不悱③不发。举一隅④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注】

①愤:苦思冥想却未得真谛的样子。②启:开导,诱导。③悱(fěi):想说又不能明确说出来的样子。④隅(yǔ):角落。

【译】

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想要求弄明白而不得要领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教给他一个侧面的知识,不能由此而推知其他几个方面,那我就不再教他了。”

【解】

这一章反映了孔子“启发式”的教学思想。“不愤不启”是为了启发学生思考,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不悱不发”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说,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旨在锻炼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培养学生立体思维方式,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原文】

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子于是日哭,则不歌。

【译】

孔子在有居丧的人旁边吃饭,不曾吃饱过。如果孔子在这一天为吊丧而哭泣,就不再唱歌。

【解】

有同情心、恻隐心的成人皆会如此吧。

【原文】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①,惟我与尔有是夫②!”子路曰:“子行三军③,则谁与④?”子曰:“暴虎⑤冯河⑥,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注】

①藏:隐藏,远离。②夫:语气词,相当于“吧”。③三军:指大国的军队。古时,天子六军,大国三军,小国一军,每军约为一万二千五百人。④与:一起。⑤暴虎:空拳赤手和老虎搏斗。⑥冯河:徒步过河。

【译】

孔子对颜渊说:“国家任用我,我就推行我的政治主张;国家不任用我,我就远避世事,只有我和你才能做到这样吧!”子路问孔子说:“老师如果统帅三军,那么您与谁同行呢?”孔子说:“赤手空拳和老虎搏斗,不用船只而徒步涉水过河,这样死了都不后悔的人,我是不赞同的。我一定要找遇事小心谨慎,又善于谋划而能完成任务的人共事。”

【解】

此为门人间有趣的小对话。孔子盛赞颜回,喜欢夸耀自己勇敢的子路在一旁听了,所以提出这样的问题。没想到孔子并未直接回答,而是从侧面指出“光勇敢是不行的啊”。

【原文】

子曰:“富①而可求②也,虽执鞭之士③,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注】

①富:财富。②求:合乎道义可以去追求的方法。③执鞭之士:指地位低下的官吏。

【译】

孔子说:“如果财富是可以求得的,即使是给人执鞭这样的下等差事,我也愿意做。如果富贵是不可求得的,那我宁愿舍弃它去做我所喜欢的事情。”

【解】

孔子谈论财富的“可求”和“不可求”,指出财富并不是求而必得的。这种“尽人事、听天命”的财富观和今天的投机致富似乎大相径庭。

【原文】

子之所慎:齐①、战、疾。

【注】

①齐:通“斋”,斋戒。古人在祭祀前要净身以示虔诚。

【译】

孔子谨慎处理的三件事是:斋戒、战争、疾病。

【解】

这一章孔子明确指出国君应该谨慎对待的三件事——斋戒、战争、疾病(传染病)。

【原文】

子在齐闻《韶》①,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②为乐之至于斯也。”

画息鼓琴

【注】

①《韶》:舜时古乐曲名。②不图:不曾想到。

【译】

孔子在齐国听到了《韶》乐,沉浸其中,以至于很长时间都尝不出肉的滋味。他说:“想不到音乐的快乐竟能达到如此境界。”

【解】

孔子重视音乐,也重视以乐教化,因为音乐无关乎知识、技艺,而是直接作用于心灵,有感于心,陶冶性情。

【原文】

冉有曰:“夫子为①卫君②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

【注】

①为:赞同。②卫君:即卫出公,名辄,卫国的君主,卫灵公的孙子。

【译】

冉有(问子贡)说:“老师赞同卫君吗?”子贡说:“好吧,我去问问老师。”于是子贡进去问孔子,说:“伯夷、叔齐是什么样的人呢?”孔子说:“是古代有贤德的人啊。”子贡又问:“他们有怨恨吗?”孔子说:“伯夷、叔齐追求‘仁’的境界结果达到了,他们又怨恨什么呢?”子贡出来对冉有说:“老师是不赞成卫君的。”

【解】

卫君,即卫出公辄,是卫灵公之孙,太子蒯聩之子。太子蒯聩因得罪了卫灵公的夫人南子,逃在晋国。卫灵公死后,立辄为国君。此时晋国的赵简子又把太子蒯聩送回,借以侵占卫国。卫国抵御晋兵,自然拒绝蒯聩回国。也就是说蒯聩和辄父子俩在争夺卫君的位置,这和伯夷、叔齐两兄弟相互推让抛弃君位相比,恰恰形成鲜明对照,所以子贡借伯夷叔齐之事试探孔子对卫君的态度。

【原文】

子曰:“饭疏食①饮水,曲肱②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注】

①疏食:粗粮。②曲肱(gōng):弯着胳膊。肱,胳膊。

【译】

孔子说:“吃的是粗粮,喝的是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其中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在我看来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虚渺啊。”

【解】

这一章反映了孔子乐道而守义的高贵品德,“安贫乐道”是孔子一直称赞的。君子追求精神上的愉悦和心灵上的快乐,违背道义而得的富贵和我没什么关系。

【原文】

子曰:“加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②,可以无大过③矣。”

韦编三绝

同类推荐
  • 老子的智慧

    老子的智慧

    《老子的智慧》: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 季风讲圣贤家训

    季风讲圣贤家训

    本书详细介绍了诸葛亮、颜之推、谢安、范仲淹、欧阳修、包拯、苏洵、朱熹、张英、曾国藩10位历史名人的治家之道,这些家训沉淀着丰富而又厚重的智慧,具有丰富的教育功能和深刻的生活意义。也正是由于这些家训的存在,才使得一个人、一个家族,乃至整个国家都拥有了灵魂,使得华夏文明亘古长青。这是一部治家图书,也是一部修身指南。这些古圣先贤所留下来的家训给我们带来了谆谆教诲,也令我们感受到了一股浩然正气。读书志在圣贤,为官心存君国,这正是我们所要牢记的,而这种高尚的情操也时刻激励着世人。
  • 易学史论

    易学史论

    《易学史论》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文化原典,对中国古代史学、哲学、文学、艺术、天文、历法、乐律等都产生过重要影响。然而,由于《易学史论》从一开始就披上了一层占筮的神秘外衣,加之数千年来治《易》者的种种猜测和附会,遂使这部语言最简、文字最少的文化原典变成一部注释最多且又最难读懂的神书。因而,揭开《易学史论》的神秘面纱,恢复其文化原典的本来面目,从而使其走向世俗化、大众化,是易学研究的重要任务。
  • 我们如何思维

    我们如何思维

    杜威认为教育必须以反省思维为目的,在书中运用了大量日常生活中的案例,详细阐述了我们进行思维时的不同过程。全书主体为三大部分,第一部:思维训练的问题,说明什么是思维、训练思维的必要性、思维训练的天赋资源、学校情境和思维训练、心理训练的方法和目标。第二部:逻辑的探讨,说明完整思维行为的分析、系统性的推论、判断、概念和理解、具体和抽象的思考、实证和科学思维。第三部:思维的训练,说明活动和思维训练、具体与抽象、语言和思维训练、心灵训练的观察和信息、讲课和思维训练。
  • 旋转与升腾:新经典主义文学的哲学视野对话

    旋转与升腾:新经典主义文学的哲学视野对话

    《旋转与升腾——新经典主义文学的哲学视野》承接《于天上看见深渊——新经典主义文学对话录》,根据哲学家邓晓芒与作家残雪在前部著作出版之后的数次对话辑录而成,两人分别从文学和哲学这两个截然不同的角度进入对诸多问题的探讨,话题涉及中西文化比较,宗教和无神论和自然主义,古典主义和现代主义,文学和现实的关系,信仰与生命的关系,艺术与认识的关系,等等。本书的读者在书中读到的更多的是一种思想探索的历程。当一个艺术家想对自己为之献身的艺术进行一种哲学把握的时候,当一个勤于思考的人想对自己的生命进行定位的时候,他就可能陷于这种探索之中。读者对本书可以期待的是,这种探索不是一个人冥思苦想,而是由两个不同的人,一个是代表女性思维的作家,另一个是代表男性思维的哲学研究者,在对话中进行一种身体力行的示范或演习。
热门推荐
  • 镜中之月

    镜中之月

    冥帝莫名其妙地成了她的妹妹、魔帝是她的哥哥、墨·大魔头·瑾魔皇是......夏云卿有些想哭,她越发觉得这趟世界之旅不简单,怎么各界大佬都来凑热闹。。。
  • 仙女不愁嫁

    仙女不愁嫁

    没有权谋,没有争斗,没有女配,笨蛋小仙女和夫君一起历劫的故事……不虐微甜……
  • 呆萌小青梅,腹黑竹马强势爱

    呆萌小青梅,腹黑竹马强势爱

    爱,是一种陪伴,是一种守候,似乎缘分是从他们第一次见面开始,就已经埋下了情索,两人的感情随着时间的流逝越来越浓厚,青梅竹马的爱情让每个人都向往着如同淡淡墨痕般的美好。
  • 你带走的春天

    你带走的春天

    相传皇上为一个姑娘种了满山的梨花,羡煞世人。相传皇上为一个姑娘创了一种夜里能绽放在天空中的火花,见过的人都不禁感叹,漫天华彩。相传皇上为一个姑娘建了一处杨妃色的别院,别院里皆按照皇宫配置。相传皇上为一个姑娘杀光了半城的百姓,血染京城。相传那姑娘常常身着奇装异服,似乎并非这世间的寻常女子。相传那姑娘被斩于街市,最终一把火,连遗体都不曾留下。
  • 一城木槿

    一城木槿

    木槿花朝开暮落,犹如昙花一现。求而不得,得而复失。城槿觉得她这一生旁人看着艰辛,实则不过几十年的辗转反侧,从没什么后悔的。她身边的人都带着虚伪的假面,在她最幸福的时候;当所有人都露出了真面目,她却不得不戴着假面生存。乱世狼烟,谈何初见。“这一场荒唐的梦做了百年还不曾停息,可我知道,它落下帷幕的那天已经不远了。”
  • 只是爱上你:豪门新婚

    只是爱上你:豪门新婚

    喜欢的男孩不喜欢她,十七岁的生日被人遗忘,而那天,她救了他,他许了带她离开的愿望。揪着她的辫子说“纪萌萌别喜欢他了,嫁给我,当我媳妇好了。”“我才十七岁。”纪萌萌觉得他在无理取闹。他说“没事,先上车后补票!”
  • 黑白界

    黑白界

    一个同时拥有两界血脉的少年……两个因他殒命的双一个拥有两界血脉的少年,一个不知明的神秘妖灵,说是背负复仇,为何成了炼心。妖都大比盛名传播,他以一个例外成了妖都之主的徒弟……但是,为什么父亲竟然是自己的师兄,妖灵黎玥竟然是妖族公主,曾经的侍女也竟然是海族皇室,还有那……看起萝莉实则冰冷的大师姐也不简单。他该如何一人一刀一灵行走两界,最后踏上那至高之位…………三条奇怪的榜文铭……四次生死不论的任务……两界纷争,就此而起……
  • 封锁在角落里的爱

    封锁在角落里的爱

    一场车祸,夺去了她蓬勃的生命,让她成为了植物人,与爱人相隔。昏迷两年后,她终于醒来,却要面对自己的爱人和自己的亲妹妹要结婚的消息。看着自己亲妹妹和爱人亲昵的动作,她的心,撕裂般的疼痛,却不得不逼着自己去放手,她不能让妹妹肚子里的孩子一生下来就没了爹!她沉重的步伐有序,一步又一步的踏上了爱人与妹妹的婚礼殿堂,同时,也踏上了复仇之路。
  • 影响孩子一生的56个机智故事

    影响孩子一生的56个机智故事

    本书精选了许多典型的事例,内容包含古今中外的各类蕴藏着智慧的故事。以科学的思想方法引入的生动有趣、紧张而又有章法的故事情节,是关于孩子们如何动脑筋的方法的总结。通过多元的阅读,以多元的智慧,触动自己对事物、道理的思考与领悟,从而构建自己在成长路上知识与智慧的坐标。
  • 村庄的故事

    村庄的故事

    青山,绿水,田野,小河流;菜圃,竹篱,茅舍,看家狗;老人,夕阳,水烟袋。构成一幅乡村纯净的画面,画面里还有一个系冲天小辫的孩子,手拿狗尾巴草,奔跑在乡间小路上,银铃一般的笑声,漾起记忆深处最温馨的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