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8404700000005

第5章 藏在汉字数字中的奥秘

“一”能幻化成天地之间的万物

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凡一之属皆从一。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

汉字是以象形字为基础的。当古人想要表示一个具体的实物时,可以画出实物来,如想要表示一匹马时,可以画出一匹马来。但是,对于一些抽象的事务,则无法用这种方法表示,如想要表示一天时,就不知该如何是好了。古人经过长时间的探索后,用一横来表示比较抽象的概念。这一横便是“一”字。

“一”是一个神奇的汉字,从古至今,“一”的外形始终如一。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甲骨文、金文,还是小篆、楷书中,“一”始终都是一横。清代学者段玉裁说:“一之形于六书为指事。”意思是“一”字按照六书的分析为指事字,“一”是古人的记数符号,可能是画的一道横杠,也可能是一个筹码。可见,“一”字的本义为最小的正整数。

不仅如此,“一”在汉字里是最简单的了,笔画最少,书写最便捷。俗话说:“扁担横在地下,不知是个一字。”那是形容一个人目不识丁,是“一字不识”的文盲。但“一”字的含义却不仅限于最小的正整数这个本义。随着社会的发展,“一”字延伸出了极其丰富的含义。

“一”字丰富的含义不胜枚举,由于“一”字常用以表示人或事、物的最少数量,所以便有了“最少”的意义,由“最少”又可以引申出“偶然”的意思。“一”字还可以表示序数,如“一不做,二不休”。此外,“一”字还有“专一”、“纯正”、“全部”等义。

在古人眼中,“一”是至高无上的,是万事万物的开端,由于有“一”,才派生出了整个世界。正如老子在《道德经》中所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切的道理、一切的事物,都是由“一”发端的。一是万物之母,看似结构简单,却是天地间万事万物最初的源头。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开动脑筋,善于把握住关键的“一”,就等于扼住了成功的喉咙,达到以简制繁、一两拨千斤的奇妙效果。

“二”不再那么完美、孤立

贰,副益也。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

数字中,“一”的后面就是“二”;文字里,“一”是一条横杠,“二”是再加一条横杠。古人云“积画为数”,同“一”一样,古人也是用两个筹码或画的两道来表示“二”字。

我们可以看到,“二”字的写法,从古到今都没有多大的变化。从甲骨文开始,“二”字就是这么两横,如果非要追究其差别的话,也只不过是甲骨文中“二”字的两横一样长,而到了楷书时,上面的一横要略微短一些。

“二”为指事字,本义为数字“二”。一加一等于二,那便是数目。“二”字还表示序数,有“第二”的意思。二字加第,表示第二。有时不加第,也表示第二。“二”字由“第二”的解释还引申出“副”的意思,如京戏有二花脸,就是副净。二掌柜,也就是副掌柜。船上除了大副外,还有二副。此外,“二”有“再次、两次”的意思,如《宋史·吴璘传》:“此孙膑三驷之法,一败而二胜也。”另外,“二”字还可作“匹敌,可比”解,也就是“天下无双”之意。《汉书》上说:“天下少双,海内寡二。”这里,双就是二,二就是双。

在实际使用中,“二”字还有一个大写的“贰”字。其实“贰”当初并不是表数目的。《说文解字》云:“贰,副益也。”段玉裁作注时说:“当云副也,益也。”可见,“贰”的本义为“副”,“副”作为表数目“二”字的大写是一个假借。但是这个假借,让“二”引申出了有二心、背叛的意思。叛逆之人被称为“贰臣”。

《清史列传》中有一个部分名为《贰臣传》,其中所收录的均为降清的明朝官员,即便是李永芳、洪承畴等曾为清朝立下汗马功劳的降清之士也收录其中。另外,那些如龚鼎孳之辈,先投降了李自成,后又投降了清朝之人,按乾隆的说法,即为不只做了一次贰臣的人,自然也全部收录其中。乾隆指出:这些人“遭际时艰,不能为其主临危授命”,从封建道德出发,实在是“大节有亏”。这些人尽管为清朝作出了贡献,其子孙甚至还在清朝做官,但以“忠君”的标准衡量,他们是不完美的。在古代以忠君为标准的道德观念下,“贰”是一个永远都无法抹去的污点。

“二”有数目成对的意思,它不再像“一”那样完美、孤立。老子在《道德经》中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老子深刻地注意到事物正反两面相辅相成的哲理,没有长,也就无所谓短,同样,没有高,也就无所谓下,没有困难,也就无从去克服和超越。“二”辩证地表达了矛盾对立双方的依赖关系。

任何事物都存在着它的对立面,当我们在人生中遇到困难或对手时,大可以怀着感恩的心去看待,因为它们的出现,往往是我们前进的动力。

“三”为爆发前的静待时机

天地人之道也。从三数。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

“三”是一个表示数目的字,和“一”字、“二”字一样,都是原始的记数符号,且古今的写法变化不大。

“三”字在甲骨文里的写法就是三条横杠,直到楷书中仍然如此,一写就是几千年不变。

中国人偏爱三或三的倍数,古今皆然。《说文解字·三部》:“三,天地人之道也。”人们观察天地、日月星辰及人类社会,常“以三为法”,来描述自然与社会。如“三才”指天、地、人;“三光”指太阳、月亮、星星;“三星”指福、禄、寿;“三友”指松、竹、梅;“三伏”指初伏、中伏、末伏;古代说“三军”,是指上军、中军、下军;今天说“三军”,则是说陆军、空军、海军。

道教和佛教也对“三”情有独钟。道教的最高神称为“三清”,即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和太清道德天尊;道教将宇宙划分为上界、地界、水界三部分,将时间划分为无极界、太极界和现世界。佛教的经典分为三藏:经、律、论;佛教对信徒提出了“三皈依”,即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佛教中的“三生有幸”,说的是前生、今生和来生。以上的“三”皆是实指。

“三”还有虚指之意,泛指多。丹齐克的《数:科学的语言》一书指出,许多原始民族用于计数的名称只有一和二,他说:“南非洲的布须曼民族,除了一、二和多之外,再没有别的数字了。”列维·布留尔在《原始思维》一书中写道:“在非常多的原始民族中,用于数的单独名称只有一和二,间或还有三,三的意思实际上是多一个。”可见,“三”是人类早期所能认识的最高数了。

“三”代表多,在汉字的造字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如三“木”成“森”,《说文解字》中说“森,木多也”;三“水”为“淼”,《说文解字》中说“淼,大水也”;三“火”为“焱”;三“人”为“众”……无不体现了“多”的含义。

平常所说的“三人行,必有我师”中的“三”,并非实指三个人,而是说,只要是几个人一块走,总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可以选择好的人向他学习,选择其中不好的人作为我的借鉴,不做人家做过的错事。成语“韦编三绝”,来源于孔子晚年常读《易经》,以致把编竹简的皮条都弄断了很多次。这里的“三”便是多的意思,故而“韦编三绝”用来形容人勤奋好学。

凡此种种,无论是实指的“三”,还是虚指的“三”,都是历来被人们所看重的一个数字符号。

“三”字笔画简洁,既能实指,又能虚指,同时还能体现出“多”的含义,正因为“三”字具有这么多内在的优点,才会被人们喜爱。人也是一样,只有真正有才华、有品德、有准备的人,才能得到机遇的光顾,学会抓住它。

“四”要冲破思想的禁锢,望向远方

四,阴数也,象四分之形。凡四之属皆从四。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

“四”是一个数目字,它也是在数目字里,写法古今变化最大的。

古时“四”跟“一”、“二”、“三”一样,都是叠起的横画,只是“四”到了小篆阶段,又借用了金文中发“四”时的口形,再经简化,才逐渐演变成目前的“四”字。

古希腊智者普罗泰戈拉最著名的哲学命题便是:“人是万物的尺度。”正如他所提出的理论,人有十根指头,所以世界各地都独立地发明了十进制的计数方法。人的眼睛、鼻孔、耳朵都各有两只,所以不少古民族都曾用过二进制。每个人都有两只手和两条腿,所以古人称人体各个部分为“四肢百骸”,摔上一跤便叫“四脚朝天”。不只是人,动物也大多是四条腿的,所以,在各个民族的语言当中,“四”是神奇的,都曾一度被重视过,中华民族也不例外。

在中国传统的文化里面,人们对双数总是格外地喜欢。古人并不认为世界是单的,是唯一的,完整的状态应该是双的,也许对立,也许并行。数字四是双的双,所以更有非凡的意义。如中国古代四大发明: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印刷术;古代四大神兽:东方青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等。在天文历法中,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即“黄帝四面”的内涵。佛教中,中国四大菩萨:观音菩萨、地藏菩萨、普贤菩萨、文殊菩萨。道教中也有四大名山:江西龙虎山、湖北武当山、安徽齐云山、四川青城山。民间有四大美人:西施、王昭君、貂蝉和杨玉环;四大才子:祝枝山、唐寅、文征明、周文宾等。就连武侠的世界中,也有四大恶人:段延庆、叶二娘、南海鳄神和云中鹤;四大名捕:无情、铁手、追命和冷血。

随着时间的发展,“四”逐渐变成了一个“不吉利”的数字,因为“四”和“死”谐音,于是,人们便把二者联系了起来。

在电话号码中,人们对“四”避之唯恐不及;在大楼里,没有“四”层,甚至连“十四层”都成了禁忌。这无疑是一种盲目的迷信,我们不知在何时摒弃了传统文化中富有哲学的认识,将其转换为一种毫无根据的文字游戏和民间迷信,这是一种文化的迷失。其实与其相信一些莫须有的东西,抱有莫须有的迷信思想,不如看清眼前和当下的事情,做好分内应该完成的事,人才会活得实际、活得充实。

“五”福临门,吉祥如意的象征

五,阴阳在天地之间交午也。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

积画为数到“五”时,已经不能再用简单的几横来表示了,正如《说文解字》中所说的:“五行也。从二。阴阳在天地间交午也。凡五之属皆从五。”

甲骨文的“五”字,从二,从乂,像二物交错之形,“二”代表天地,“乂”表示互相交错,“五”的本义为交错。先民以结绳记事,用两根小枝斜插在第五个绳结上,这便是古文字中的“五”。“五”字在古籍中常与“午”字通用,本义为“交午、纵横交错”,后借用为数目名称。

数字“五”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特殊的含义,它象征着吉祥、如意,比如“五福临门”等。其中,“五行”指古代称构成各种物质的五种元素,即水、火、木、金、土,福娃的创意便基于中国的五行之说;“五方”指东、西、南、北、中;“五音”指宫、商、角、徵、羽五种音调,也叫“五声”;“五经”指儒家的五部经典,即《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五常”指仁、义、礼、智、信;佛教称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为“五戒”。

此外,耳、目、口、鼻、身为“五官”;心、肝、脾、肺、肾为“五脏”;酸、辣、苦、甜、咸为“五味”;花椒、八角、桂皮、丁香、茴香为“五香”;青、黄、赤、白、黑为“五彩”;金、银、铜、铁、锡为“五金”;泰山、华山、衡山、恒山、嵩山为“五岳”;稻、黍、稷、麦、豆为“五谷”。

无论是“五行”、“五常”,还是“五谷”,无不代表了人们对生活的一种希望,展现了人们对幸福的一种企盼。这个充满吉祥意味的数目字,以其特有的方式,从古到今,一步步地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表达了我们对生活最美好的祝愿,而“五”也就变成了幸福的引领者。

“六”六大顺,事事顺心才能吉星高照

易之数,阴变于六,正于八,从入,从八。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

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中,“六”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备受喜爱的数字。

“六”的甲骨文和金文犹如一间结构简陋的房屋。“六”的本义是指草庐,是一种建于田间或郊野作为临时居所的房子。“六”为“庐”的本字,所以借“庐”的形状作“六”字,另造一个“庐”声的字来代替它的本义。

“六”在人们的观念中,只不过是一个数目字而已,其实它有一段惊心动魄的历史,曾成为一些人身份的象征。早在远古时代,东夷部落首领的后代散居在江淮一带,于是,周王将安徽六安一带的土地分封给他们,并允许他们建立“六国”。到了春秋时期,六国被当时的楚国所灭,后代的国君便都以原来的国名“六”作为姓氏。

“六”在其发展的历程中,逐渐地丰满起来,成为了一个充满文化内涵的数目字。如“六合”指上下和东西南北四方,代指天下或宇宙;“六亲”指父、母、兄、弟、妻、子,又泛指亲属。佛家认为,眼、耳、鼻、舌、身、意六者是罪孽的根源,如悉皆消除,谓之“六根”清净。美术范畴中画忌“六气”,即俗气、匠气、火气、草气、闺阁气、蹴黑气;画有“六要”,指的是气、韵、思、景、笔、墨等。戏曲中有六场,即胡琴、月琴、南弦子、单皮鼓、大锣、小锣。

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三个“六”加在一起就代表吉祥与顺利,符合“六六大顺”之意,所以,三个“六”连在一起的日子,便成了新人喜结良缘的“黄道吉日”。但这样的时间在西方人的眼中会引起恐慌,因为在《新约圣经》的最后一章《启示录》中,提到“666”这个数字与魔鬼撒旦有关,所以,他们总是竭尽全力地想要避开这样的日子。

同一个数字,在不同的文化中,代表着不同的含义;同一个事件,在不同的人眼中,具有不同的意义。在别人看来毫不起眼的事物,也可能会让我们的人生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我们总是会变得“六”神无主,手足无措。明代陈眉公的《小窗幽记》中有一副抒情志联,虽然是描写为官之人应有的态度,但也适用于人生中的起起落落,即“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与其让自己的人生在慌乱中度过,不如以一种宠辱不惊的心态去面对现实,以一种博大的胸怀去看待人生路上的悲与喜,那样才算得上是真正的风流人物。

“七”是事物的关键点,凡事先从弱点改善

七,阳之正也。从一,微阴从中斜出也。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

在甲骨文和金文中,“七”字是在一横画中间加一竖画,表示划物为二,从中切断之义,“七”为“切”的本字。后来借用为数目字,于是在“七”字的基础上再加刀旁,作为切断的专字。《广雅·释诂》:“切,断也,割也。”“七”的形、义都有“切”的意思,所以古人便把七月作为处斩犯人的月份。

随着金文的出现,甲骨文和金文的“七”字,与金文的“甲”字和小篆的“十”字非常相像,容易混淆。为了避免这种现象,到了小篆阶段,便把甲骨文和金文“┼”字的竖笔的下半截变成了“竖弯竖”,于是以小篆为基础,便相沿发展而成为现在的“七”字。

“七”是一个神秘的数目字,它既深入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当中,又存在着一种莫名的禁忌。在中国文化中,与“七”有关的很多,如古诗多以七言为主体。战国有七雄,汉有建安七子,晋有竹林七贤。太阳的光线有七色:红、橙、黄、绿、青、蓝、紫。人有七情:喜、怒、哀、惧、爱、恶、欲。这些应该归源于“七”在人体及天地万物中的规律性。《易经》曰:“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天行也。”王弼注:“阳气始剥尽至来复,时凡七日。”孔颖达疏:“天之阳气绝灭之后,不过七日阳气复生,此乃天之自然之理,故曰天行。”“七日来复”之说,揭示了天地阴阳的循环规律及人体的节律变化。就连西方也以七天为一个星期。

但同时,汉人对“七”又有着一定的忌讳,如福建闽南、河南部分地方有逢七不出门的说法;与丧事相关联的经常是“七”,有些地方人死后七天、十四天、四十九天都会举行一些活动,以悼念死者。这些大概始于古时对“切”的理解。

在中国远古神话传说和古史记载里,有着对数字“七”的崇拜。这可能源于月亮周期,月初、上弦月、满月、下弦月,以七日为周期,而人的生理周期也与数字七有多种关联。除了日月和五大行星外,北斗七星也与重要的数字七有关。而在中国传统文化里,七其实是阴阳与五行之和,即儒家强调的“和”的状态,也是道家所谓的“道”或“气”,与“善”和“美”相关。

“八”是兴旺发达,勤劳创造财富

八,别也。象分别相背之形。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

偶数当中“八”是近年来最受中国人喜爱的。由于“八”与粤语的“发”谐音,人们于做生意、开店、给汽车上牌照等涉及数字的事,都要挑“八”,因而“八”便成了生意兴旺发达之数,所以民间有“要得发,不离八”的说法。“八”更深受商业界、企业界人士的青睐。他们给商品定价几乎离不开“八”。有的单位开业择日时,也要选择带有“八”的日子。

“八”是“五”以后的数目字变化最小的,无论是甲骨文、金文、小篆,还是楷书,从古到今,“八”字的形体基本相同,均是由两条相背、分开的曲线构成,像分别、相背的形状,是一种近似符号性质的指事字,借“背”为“八”之声。《说文解字》:“八,别也。象分别相背之形。”“八”字的本义为将物分开,与古代民俗“七不出门,八不还家”的说法相吻合。“八不还家”,意思是说所有逢八的日子,凡是游历在外的人都不宜归家,因为这一天是分离的日子。这种民俗的形成,或许是古人造“八”字时的心理的一种反映。

“八”假借为表数目的字以后,便失去它的本义,变成了一个与财富相关的数目字,这其中蕴含着一个民族的文化内涵。世界各地华人在一九八八年八月八日隆重地庆祝“八八八八”节,就连北京的奥运会也定于二○○八年八月八日晚八时举行开幕仪式。

中国人似乎格外偏爱“八”,这一点可以从古代追根溯源。在中国古代,10以内的数字都与天地对应,奇数象征“天”,偶数代表“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天子喜爱土地,而八就是“数之大者”。古代天子祭祀用“八簋”,用车需“八鸾”,驭臣用“八柄”,统率万民用“八统”,治理国家用“八政”。

“八”在今人心中身价倍增,虽然是一种主观的臆想,但是表现出了一种对美好的向往与追求,无论是古人还是今人,都有一种远离悲伤、靠近幸福的愿望。

“九”五虽尊,但人都可以追求幸福

天地之数,始于一,终于九。

——《素问》

“九”是十以内奇数中最大的数,即为单数之至也,数字到了这里,就上不去了,故表示“多”。刘师培在《古书疑义举例补》一书中写道:“凡数指其极者,皆得称之为‘九’。”《素问》中说:“天地之数,始于一,终于九。”八卦阳爻用“九”,“九”为太阳,也就是“大”阳。九九重阳,阳之至也。阳寓意生命,阳寿就是有生之年,所以九九重阳为老人节,祝愿老人阳寿绵长。九九八十一,更是大吉大利的数字。“九”因其达到了一个极致,逐渐演化为“神圣”,古代皇帝为了表示自己的尊贵,便把自己跟“九”联系在一起,如皇帝称为“九五至尊”;紫禁城里的房屋有九千九百九十九间;天安门城楼正面宽九间,门上装有九路门钉;传说中上古有九个行政区,所以用“九州”代表中国;“九鼎”,相传是夏禹铸造,象征九州,是夏、商、周三代的传国之宝。

“九”最初产生之时并不是用来表示数目的。甲骨文和金文中,“九”像屈曲了的手和肘的形状,指手肘,“九”原为“肘”的本字。古人造数目字是从一开始,他们认为数到最终会发生变化,就借用“肘”的弯节变化之形来表示“九”字。

关于“九”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位老汉小名九,故家人都回避“九”以示尊敬。老汉的儿媳妇非常聪明,不只避开“九”字,连“九”的音也会一并避开。同村有九个老头要和老九打赌,说如果他儿媳果真不说“九”,他们便输一桌酒菜;若他儿媳沾上了“九”的音,老九就得输一桌酒菜。老九欣然答应。次日,九个老头趁老九不在家,每人左手提一个小酒壶,右手拿一把韭菜,来到老九门前,要他儿媳务必转告老九,说他们今天几个人来,每人拿着什么东西。说完后便假装离开,藏在墙角处偷听。一会儿,老九回来后,听到儿媳说:“公公,刚才来了四公加五公,每人左手提把扁扁壶,右手拿着把扁叶葱,要请公公到对面小楼上去喝几盅。”九个老头听了,赞叹不已。

“九”是一个尊贵的数字,单是“九五至尊”便展示无疑。尊贵的人总是难免自大,就如同贫穷的人难免自卑一样,其实早在法国大革命时的《人权宣言》中便已经明确地提到了“人生而平等”,你拥有了生命,便拥有了追求幸福的权利,这与尊贵与否毫无关系,放下心中的包袱,勇敢地去追求你想要的。

“十”分完美源于细致专注

十,数之具也。一为东西,丨为南北,则四方中央备矣。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

“十”为数目字,由于“十”是十以内自然数中最大的、最末的一个数,因此古人称之为满贯之数,所以“十”又引申为“完满”的意思。《说文解字·十部》云:“十,数之具也。一为东西,丨为南北,则四方中央备矣。”许慎的这段阐释,把“十”的形体看成囊括四面八方的地,又包含着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基于对“十”的理解,中国人向来便对“十”特别青睐,关于“十”的成语和事物也特别多,例如,“十全十美”、“十面埋伏”、“十口相传”、“十万火急”等;各种评选活动也离不开“十”,例如十大名曲、十大元帅、十大上将等。这些都是我们民族的一种心理习惯,人们喜欢追求“十全十美”。

“十”在形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变化,在甲骨文时期,“十”字为一竖画,是个指事字。这一竖画反映了古人的计数方法。先民以一横(一)作为数字的开始,以一竖(丨)作为数字的结束,满了“十”,又从“一”开始,说明夏商时代先民已有了十进位的概念。后来,为了区别于“一”(因“一”也写成“丨”),在金文中,便在竖画中间加点以区别于一般竖画。到了小篆时期,将加在中间的点改为短横,才逐渐演变成了楷书中的“十”。

“十”具有完备的含义,在其他国家中也有所体现。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十”是最完美的数字;但丁的《神曲》把“十”视为“完全”的化身。在西方宗教界,“十”字是基督教的徽号。基督教认为,耶稣是为了替世人赎罪而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的,故尊十字架为信仰标记,基督教徒在胸前画十字的仪式,也是由此而来的。这一礼仪象征基督在十字架上受罚死亡,以拯救世人的功德。国际红十字会中的“十”字是伤兵救护的徽号,代表着中立和人道主义,成为医疗救护事业的标志。绿十字是国际通用的劳动安全卫生标志。蓝十字是国家医疗机构的统一标志。“十”所表达的圆满已经遍及世界各地。

“一”与“丨”是所有的笔画中最简单的两个,将这二者结合起来却构成了人们心目中的完美。究竟何为“完美”?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自己的定义,正如“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一样,其实它也可以像“十”字一样简单。

“百”字寓意多,删繁就简须找方法

百,十十也。从一,从白。数,十百为一贯。相章也。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

关于“百”有这样一个故事。

有位老先生过寿诞,有人送来一副寿联:

人生不满公今满,世上难逢我独逢。

老寿星看了十分高兴,寿联中只字未提他的岁数,却又清楚地道出了他的年龄。

这副对联巧妙地省掉了熟语中的后面一部分,第一句是“人生不满百”,省了个“百”字,再加一个“公今满”,便知老先生有百岁高龄了。第二句是“世上难逢百岁人”,省了“百岁人”,加上“我独逢”,还是道出了老先生的百岁之龄。两句都含了百岁难得的赞美之意,故而很得老寿星的欢心。

“百”字在甲骨文时代就有了。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里解释说:“十十也。”“百”就是十个十。又说:“百,白也。”古人祭祀时用一百只羊、一百头牛,为了方便记录,古人便用同音的“白”字来代替。

“白”本是个象形字,像一粒两头尖尖的白米,米身上还有一两道线纹。“百”便是在“白”基础上演变而来的。

甲骨文的“百”字是在这粒尖尖的“白”米的顶上加一横为基数符号,以表示“十十”之数,是数词。这个字发展到周代中期时,金文里的“百”字下部的“米粒”已失去尖形,渐趋方形了。这时的金文为以后“百”字的形体结构定了型,逐渐发展成了后来的小篆和楷书。

一般来说,“百”多作数词使用。比如百子图,上面确实画着一百个小孩子;百寿图,写的确实是一百个寿字。后又引申出“所有的”、“众多的”意思,如《孙子兵法》“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百”,便是众多之意。

“百”是“一”字加“白”字,“白”记录口语里的“百”的声音,加上“一”表示一百。“百”表示数目繁多,而“一”笔画简洁,代表数目纯一;将“一”稍作变通,就变成了“百”字,我们不能不惊叹古人化繁为简的智慧。一种最简单的方式,表达了一个抽象的数字概念,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将抽象的东西具体化了。其实世事也是如此,有时最简单的方法可能最有效。

“千”山万水始于足下,千秋万代以人为本

千,十百也。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

千字和百字一样,都是记音的字。千是一个“人”加上一个“一”字,“人”记录着语言里“千”这个声音,和“一”字加起来表示一千。

“千”字的构形,在甲骨文里,是“亻”(人)腰上加一横。古代“人”“千”二字同一音部,因为“千”这个数字不可能用积画来表示,所以便借“人”来表音,在人腰上加一横以表示“一千”的基数,表示成千上万,极言数目之多。所以,表示“数目众多”便是这个指事字的本义。安子介先生认为“千”是个重要的数目字,因此先民们总是用人来表示,这一横则是画在人的肚子上的。这个字和金文、小篆里“亻”(人)的形体变异不大,但隶书“千”却把人身和指事符号变为“十”字了,于是发展成为现在的楷书。但“数目众多”的原义,仍至今不变。也有学者认为,“千”很可能是受早期人类文身现象的启发所创造。《诗经·周颂·噫嘻》:“亦服尔耕,十千维耦。”这两句话所描写的是古代万人致力于耕作的浩大场面,其中的“千”就是十个百。

千,常用于虚指,千秋万代、千古兴亡、千方百计,都是极言其多。千虑一得,出自《史记》,原话是:“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意思是说:“聪明人再精明也难免百密一疏,有个考虑不周到之处。愚笨的人呢,再不成偶尔也有可取的意见。”千虑一得常常用来作为人们的自谦之辞。我们平时称呼人家的女儿,常用“千金”一词,千金本是“千金市骨”的“千金”,后来富有人家的孩子被称作“千金之子”,再后来,专门用来称呼人家的女儿,含有尊贵之意思。

一个积画为数无法表示的数目字,古人用简单的“一人一横”便轻松地解决了。“千”字是在“人”的基础上诞生的数目字,其实不只是“千”,所有的数目字,无一不是在“人”的基础上产生的。从“千”字的造字法可以看到,在很大程度上,古人是以人自身作为标准和尺度来造字,“以人为本”是被现代社会普遍认同的理念,但它早就被古人认识到了,从“千”字上就可以看出。

“万”化千变,变通为要

万,虫也。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

几千年来,“万”始终是常用字,用作数词,十百为千,十千为万。我们现在常用的是“万”字的简化字,“万”字的繁体字写作“萬”。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个司空见惯、常挂嘴边的“万”字,竟是以毒著称的蝎子的象形。

甲骨文中的“万”字像一个巨螯屈尾的蝎子形状,其本义是指蝎子。甲骨文强调了它身上的斑纹、钳肢、毒钩等特征。这种虫繁殖能力惊人,很快便会繁衍出千子万孙,于是,先民便以这种动物作为数字中的“万”字。经过长期的演化之后,才发展成了楷书的繁体“萬”字。

在汉语的日常用语中,常用“万”来作为上限数。凡要形容数量之多、范围之大、程度之深,总是离不开“万”,如皇帝称“万岁”。不过,世上谁也没见过真能活上一万岁的人,“万岁”依然如海上仙山,可望而永不可即。又如汉语中的“万事如意”、“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等,其中的“万”都是极大的概数。“万”字还引申为极其、非常、绝对等义,如万全之计、万无一失等。

关于“万”字有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个老翁,家道殷实,但他家祖祖辈辈都是文盲,他尝够了不识字的苦头,于是,他决心让儿子念书识字,聘请了一个读书人教他的儿子。第一天,老师在纸上写了一笔,告诉他儿子说:“这是个‘一’字。”他儿子牢牢地记住了,回去后就写给老翁看。第二天,老师又在纸上写了两笔,说:“这是个‘二’字。”到了第三天,老师在纸上写了三笔,说:“这是个‘三’字。”儿子仿佛悟到了什么,扔下笔就兴高采烈地奔回家,对父亲说:“认字实在简单,孩儿已经学成了。不用麻烦先生了。”老翁见儿子这么聪明,便辞退了老师。

过了几天,老翁想请一位姓万的朋友来喝酒,就吩咐儿子一大早起来写个请帖。时间慢慢地过去,眼看太阳都快偏西了,还不见儿子写好,老翁便去催儿子。一进门,老翁见拖在地上长长的纸上,尽是黑道道。儿子一见父亲来便埋怨道:“天下的姓氏那么多,为什么偏偏姓万呢?我从一大早写到现在,手都酸了,才写了不到3000划。”

一只蝎子的形象,取代了积画为数所带来的困难。确实“一”、“二”、“三”,都是因积画为数而产生,但一贯的思维并不代表就是完全正确的,因此,才有了对于数目字的不断地创新性发明与借用,避免了画一“万”画所带来的麻烦。“万”字让我们看到,做事情只有懂得变通,才不会走进死胡同,才能处处逢源,得心应手。

同类推荐
  • 山西四大梆子唱本精粹

    山西四大梆子唱本精粹

    这是一套面向农村,供广大农民朋友阅读的文化丛书。它涉及戏曲、曲艺、民间歌舞、民间工艺、民间故事、民间笑话等多个门类,涵括了编织刺绣、建筑装饰、酿酒制醋、剪纸吹塑、冶铁铸造、陶瓷漆艺等林林总总的艺术形式,是老百姓熟悉的艺术,是我们身边的艺术,和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 中国民居建筑艺术(影响世界的中国元素)

    中国民居建筑艺术(影响世界的中国元素)

    本系列图书介绍了医学,建筑,功夫,汉字文化,军事文化,儒家文化等多种中国元素文化。
  • 盛唐见证:大明宫(文化之美)

    盛唐见证:大明宫(文化之美)

    在大唐几百年的历史洪流中,大明宫始终巍然屹立。王维曾写道“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足以窥见当时之盛况。作为唐朝的政治中心和国家象征,这里曾经充满了后宫的勾心斗角,朝廷的尔虞我诈,也见证了一代代帝王的文才武略,感受到黎民百姓的悲苦与安康。推开大明宫的斑驳城门,呈现在眼前的是一个朝代的恢弘盛世。
  •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故事文库三、名言警句卷——团结互助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故事文库三、名言警句卷——团结互助

    本丛书筛选内容主要遵循以下原则要求:(1)坚持批判继承思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既不全盘肯定,也不全盘否定。坚持抽象继承、演绎发展、立足当代、为我所用。(2)坚持系统整体的原则。注意各历史时期分布;注意各民族的进步人物;注意各层面人物;注意人物各侧面。做到:竖看历史五千年,纵向成条线;横看美德重实践,横向不漏面。(3)坚持古为今用,为我所用原则。在发掘美德资源时,特别挖掘古代人物故事、言论,注重寻找挖掘各阶层、各民族的传统公德、通德、同德;注重人民性、民主性、进步性、发展性、普遍性、抽象性,不求全古代,不求全个体。
  • 中国历史文化百科——音乐

    中国历史文化百科——音乐

    此系列书籍介绍了中国历史文化百科的知识,内容包括字谜,中医学,武术,政体,哲学,战争,天文学,诗歌,服饰等。
热门推荐
  • 独家蜜恋,极品校花请签收

    独家蜜恋,极品校花请签收

    老莫老说我考不进好学校,这不,一出门砸个瓶子一座贵族学院就这样下来了,老莫老说我嫁不出去,这不,就有好几个极品美男争着抢我。她是吃的了美男的小李子,却无缘无故的被伤,她是打过了小三的小李子,却无缘无故遇上极品美男,她是揍的了流氓的小李子,却无缘无故被人间接接吻,她是吃的了美男打的过小三揍的了流氓的小李子,可是这三男争一女是什么鬼戏码?!泥煤!怎么又来一个?!
  • 诗经

    诗经

    《诗经》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它描写现实、反映现实的写作手法,开创了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历代诗人的诗歌创作不同程序地受到《诗经》的影响。《诗经》曾被译为多国文字,日本、朝鲜、越南、法国、德国、英国、俄国都有译本,流传非常广泛。作为创造民族新文化的基石,我们一定要很好地继承这一光辉灿烂的文化遗产。孔丘编选的《诗经》对诗经的诗篇进行了翻译和解说,是一本很好的研读《诗经》的工具书。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三公主的爱之恋

    三公主的爱之恋

    十年前,女主的父亲杀死了母亲。让女主的心中有了一种伤疤,永远抹不去的伤疤。十年后,女主强大了,回来复仇时,不料有了一段爱情故事。接下来请看看女主与男主会有怎样的故事,又是如何复仇
  • 起源之纪

    起源之纪

    远古复苏,改天换地。远古天庭,至尊魔境,众神之国,幽冥地狱。随之而来的是异空间入侵,遮天之翼,蔽日之眸,人类的末日即将来临!顾羽,以凡人之躯,以人类之名,在绝望之中,寻找一丝希望的曙光。“谁人生来命不凡,敢叫乾坤换新颜!”这是一个少年成长的故事。
  • 凡山

    凡山

    滚滚红尘,万丈人生,一苇渡江去,笑傲人世间
  • 农家小仙姑

    农家小仙姑

    本文收集了若干个人性丑恶龌龊的小故事,不喜的请绕道,喜欢的请入坑~
  • 永久的我们

    永久的我们

    性格不同的几个人,他们陪彼此度过生活中的各种酸甜苦辣,各种欢喜忧愁,他们之间的感情也逐渐深厚…但不管经历多少,他们依然坚守着最初的那份纯粹…
  • 不可思议的世界

    不可思议的世界

    一位神秘的杀手组织一款出现在现实的游戏当东方武者与异界能力的碰撞会产生什么颜色的火花…
  • 真虚幻境

    真虚幻境

    警告!胆小者慎入!非真虚之人不可进入!被所有黯者所称为幻境的地方这里即是地狱,也是梦魇这是一片被抛弃的世界!—我既行走于黑暗之中,也曾出现在光明之时—林迹《真虚幻境》恭迎观看神秘世界,逐步揭晓在第一人称的世界里,一切都仿佛真正发生过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