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的培养
积极心理学的观点和有关理论,对打上“高考落榜生”、“学习基础、心理准备不足”等烙印的高职学生而言,无疑提供了令人鼓舞的视角。激发高职学生的积极力量,挖掘高职学生的无尽潜力,是高职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积极心理学概述
(一)积极心理学产生的背景
著名心理史学家、美国心理学家舒尔茨在其著作《现代心理学史》中将积极心理学称为当代心理学的最新进展之一。积极心理学即是关于普通人力量和美德的科学。积极心理学要求人们以一种更具开放性和欣赏性的眼光去看待人类的潜力、动机和发展能力。由此可见,积极心理学研究的是普通人,其研究的内容为人的潜力、发展能力、美德及善性,这与当代主流心理学的研究方向有很大的不同。在过去的一个多世纪中,心理学家的任务似乎只是在消极心理及消极情绪的研究上下工夫,着重于研究人类的心理疾患,从而忽视了积极品质与积极力量的研究。在即将进入21世纪之时。前美国心理学会主席Seligman及其搭档Csikszentmihalyi提出了“积极心理学”这一思想,给处于消极取向的心理学模式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使得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将目光投入到这一崭新的研究领域中来。他们更关注人性的积极面和正向品质,奢求通过这些研究,使得人们快乐幸福,家庭美满安康,劳动者心情舒畅,整个社会安定和谐。
1879年,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创建心理学实验室之举,宣布了心理学彻底脱离了它的母体哲学的怀抱,继而成长为一个新的个体——当代科学心理学。自诞生之日起,心理学就被赋予了三项使命:治疗精神疾病,使普通人的生活更加丰富充实,发掘并培养天才。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这三项使命受到了同等程度的关注。
1.历史发展的要求
二战后的特殊情况,使得心理学成为一门治疗的科学。各种各样有关心理修复与重建的咨询与治疗方法不断涌现出来,给那些饱受战火摧残的心灵以抚慰。此时的心理学将精力几乎都投放于对心理的测评和纠正上,无暇他顾。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病理学式的心理学,其重心由抚慰战争时创伤的心灵转变为对心理障碍、婚姻危机、毒品滥用、家庭暴力和工作压力等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的研究。但研究的重点仍放在心理问题的研究和解决上。虽然这些研究和实践取得了一定意义上的成功,但也给心理学带来了非常大的负面影响,使人们觉得心理学就是一门用来治疗心理疾患的科学,从而给心理学套上了一件“白大衣”。由此造成了消极心理学长期占领统治地位,进而忽视了人的积极品质的研究,使得心理学的发展有失偏颇。我们的耳中充斥的是病态、抑郁、焦虑和沮丧等消极词汇,而很少听到勇气、爱、幸福感、及乐观等具有积极色彩的字眼。心理学文献过分集中在个人生活的消极层面,心理科学中关于消极心理研究的论文远远超过研究积极心理学的论文,此比例高达17∶3。此时的心理学严重背离了其存在的本意,也使人类忘掉了心理学的最大使命——使普通人的生活更加丰富充实。从而导致了很多心理学家几乎不知道正常人怎样在良好的条件下获得自己应有的幸福。马斯洛早就指出:科学家们对诸如幸福、欢乐、满意、宁静、风趣、健康、欣喜与入迷等这些人类行为的积极方面视而不见,而且还忽视了仁慈、慷慨和友谊等好的秉性。科学研究的重点,被放到了人的缺陷上,而对人的力量和潜力却很少或根本不加考虑。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一些心理学研究者开始探索人类的积极品质与积极力量。同样始于60年代的人本主义思潮及其所倡导的人类潜能运动,为当代积极心理学的崛起奠定了理念基础。20世纪末,Seligman与Csikszentmihalyi共同发表了《积极心理学导论》,宣布向占主导地位的消极心理学模式开战,要将其从主导地位上拉下来,以积极代替消极,给沉闷的心理学带来新的活力。积极心理学很快以其强大的动力和清新的活力牢牢地吸引了人们的眼光。积极心理学的使命在于理解和促进那些使得个人、社团以及社会良好发展的因素,也就是使个人生活更美满,人与人之间更加融洽,社会更加和谐,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充实。这恰与当代心理学长久被人们弃之一隅的使命之一——使普通人的生活更加充实不谋而合。在这里,当代心理学的使命回归了母体的怀抱,它的研究方向趋于完整。它不再只是埋头于人性消极面、阴暗面及病理性一面的研究,而且也关注人性的积极面、善性面和健康发展的一面。尤其是更加注重人的潜力、发展能力、美德及善性,使人类的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充分地发挥,使生活更加美好。
2.社会及个人发展的要求
有人曾描述过这样的现象:当一个人回顾一生并总结说自己是个不错的人时,心理学家会迅速的给他贴上个“自恋妄想”的标签。当一个陌生人帮助他人的时候,心理学家会快速找到他行为中的自私之处,而不愿承认利他主义的存在。在消极心理学的字典中不存在无私、利他、同情、善性及美德,有的只是自私、利己、自负和恶行。“消极心理学只看到人的心理问题和外在世界的不良事件与恶劣环境,把心理学的目的定位于消除人心理和社会的各种问题,期望问题被消除的同时能给人类和人类社会带来繁荣。在消极心理学看来,消极的社会动机是真实的,是放之四海皆准的,积极的社会动机只是副产品,是人类偶尔为之的。心理学的价值取向因此走向消极。
然而,情况正如Seligman所言,当一个国家被饥饿和战争困扰的时候,社会科学和心理学的任务主要是抵御和治疗创伤;但在没有社会混乱的和平时期,致力于使人们生活得更美好则成为他们的使命。随着物质生活的日益丰富,精神生活也再次成为人类生活探讨的主题。而怎样挖掘并培养未成年人的天赋,怎样使个人的潜力得到充分的发展,怎样才能生活得更充实,如何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诸如此类带有积极性质的问题便摆放在心理学家的面前。面对这些具有和平时期特性的、随着物质生活的丰富而涌现出的”新“心理学问题,心理学除了张开臂膀迎接它们外,还能做些什么?由于这种社会性的要求使然,当代心理学的任务使普通人的生活更加丰富充实,挖掘并培养天才,便顺利地回归了母体。而积极心理学正是连接它们之间的桥梁。
(二)积极心理学的主要观点
1.实现心理学的价值平衡
积极心理学是对前期集中于心理问题的消极心理学的反动,强调心理学应实现其本体价值回归的再次平衡。积极心理学消解了消极心理学过于偏重问题的片面性,恢复了心理学本来应有的功能和使命:使所有人的潜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并生活幸福。积极心理学不是把人的优点仅当作克服其缺点的工具,而是把培育社会成员的积极品质作为社会科学研究本身的根本目标。
2.强调研究每个人的积极力量
积极心理学提倡用一种开放和欣赏的眼光来看待每一个人,强调心理学要着力研究每一个普通人具有的积极力量。具体来说,从三个方面来研究积极力量:从主观层面上主张研究个体对待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积极主观体验;从个体层面上主张研究积极人格;从集体层面上主张研究积极的组织系统。
3.提倡对问题做出积极的解释
积极心理学提倡对个体或社会具有的问题要做出积极的解释,并使个体或社会能从中获得积极意义。积极心理学主张从两个方面寻求问题的积极意义:一是多方面探寻产生问题的原因;二是从问题本身去获得积极的体验。
二、积极地面对过去和现在
(一)引导学生积极地认识过去
在以高考为主要特征的应试教育的体制下,不可避免地会以考试分数将学生分为数个等级。现在的高职学生,在中学阶段一般为学业平平者或学业不良者。相对于学业优秀者,他们的学业被誉为失败,他们的表现和需要一般不会被迫于升学压力的教师重视;他们在学业上会比优秀者面临更多的挫折;他们的自信,甚至自尊不同程度地受到过打击;他们在高考志愿上填写高职院校,不少是出于无奈等等。这些虽已成过去,但作为人生链条上的一个阶段或一些事件,会或轻或重地影响到当下。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过去的经历对现在或将来的影响是通过人回忆过去产生的情绪体验起作用的,并不是过去的事件(好的事件或不好的事件)仍在真实地起作用。回忆过去,有些事件会让人愉快,有些则会让人伤心。但不管是愉快还是伤心,这些事件本身已经发生,即使对那些过去的不快或不幸耿耿于怀,这些事件本身也不会改变,但由此而产生的消极体验却可能使人当下的生活不幸。因此,应该引导高职学生积极地面对过去:过去的就让它过去,不管过去怎样,现在都走过来了,能够走过来就是胜利。
积极心理学提倡人们对事件要做出积极的解释,并使人们能从中获得积极意义。对同一事件,人们既可以去看它好的一面,也可以去看它坏的一面,从某种程度上说,积极与消极掌握在人们自己手中,关键是人们到底去刻意注意什么。
寻求事件的积极意义,首先是多方面找出事件产生的原因。如某位同学中学成绩平平可做如下归因:①从个体来看:学习欠用功;小学基础不好;智力低下;优势智力不在学业上;学习习惯和方法不当;学习动机不强;对教师有成见,迁移到教师所教学科等。②从家庭来看:家庭经济不宽裕,不能提供满意的学习条件;父母素质欠佳,对孩子造成负面影响;家人关系不和睦,使孩子学习分心等。③从学校来看:教师只关心优秀学生,对其他学生的鼓励和帮助不够;和其他同学相处问题多,用到学习上的精力不够等。④从学业评价来看:学业成绩侧重语言智力和数理逻辑智力的评定;不适应纸笔为主的考试方式;存在怯场心理,平时成绩尚可,但每面临考试,尤其是重要的考试,发挥不了正常水平等。从心理方面来说,原因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人们怎样归因,如果人们把原因归结为可控制的、暂时的,就会以一种积极的态度去面对,反之则会出现消极的态度。
其次是寻找事件所引起的或有关联的其他有意义的事件。仍以上例成绩平平的同学为例,可能该同学更注重发展与同学的友谊,交往和组织能力较强;可能该同学的科技发明颇有创意;可能该同学艺术有专长,体育有专攻等。
再次是减少事件的消极意义。笔者曾遇到过一位学生家长,总以为自己的孩子会因为中学阶段的基础差而必然导致高职阶段的学习跟不上。笔者告诉她,这种担心大可不必:高职学生的入学基础差异不大,基本上都在同一起跑线上;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和中学教育不同,高职教育尤其注重动手能力的培养;高职教育的教学方式方法有别于中学,如在教学过程中,常用到实习实训法等。
(二)会同学生积极地面对现在
高职学生中途退学已不是个别现象。调查表明,其原因大多为对教学现状不满,对学业成绩失望,对就业前景悲观等。辍学是对现状不满的抗议,是对学业失望的逃避,是对就业前景悲观的无奈。高职学生的不良行为时有发生,如通宵达旦地上网,课堂教学的应付,晚自习的打闹,大庭广众之下的亲热,频繁地与社会青年交往等。这些行为的产生,有对校纪校规的反叛,有对学业不良的逃避,有变异的自我张扬,有青春活力的宣泄,有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有对教学内容和方式的不满,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