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8513200000008

第8章 贺兰山森林资源变迁(2)

贺兰山天然林区,据对古森林火灾遗迹——古炭核的研究,林区建群树种源远流长,古代除了在优势树种间有所消长变化外,基本无大演替。但从第3号炭迹的资料看,古林区要比现在扩大很多。第3号炭迹是前山新沟柴渠门北坡中下坡、海拔1680m处的古炭迹,炭核C14:4000年±77年,是个宽56cm、高85cm的窑式堆积,炭核树种鉴定全为针叶材炭,其中油松材炭占95.4%。很可能是游牧民族先民们烧臭油(用以治疗牲畜皮肤病)的遗址。虽然现场考察,“窑底”并无截油导油的石片排砌痕迹,但考虑到4000年前,或许当时只知夯实底土,并不掌握用石片砌底更具效益。4000年前3号炭迹所在海拔部位,虽然未必全是针叶纯林,油松也未必占到95.4%的绝对比重,但这个高度油松必然很密布,应是毋庸置疑的,因为肯定不会在山高坡陡的贺兰山,进行上下串坡背运聚松材于此烧制臭油。依据3号炭来探明远古更多情况是困难和根据不足的,但对贺兰山显著的植物垂直分布带来讲,犹如“一叶知秋”具有典型说明问题的意义。因此,进入全新世后至少在距今4000年前,贺兰山油松——山杨林层下限不是现代的海拔2000m,至少是海拔1700m上下,也就是说4000年来,贺兰山乔木林层下限至少上升了海拔300m左右。同在荒漠草原气候植物带的罗山、香山、米钵山等山地森林,也应当与贺兰山的变迁规律相同,从而丰盛现代森林植物的景观。

全新世以来同现代一样,贺兰山森林都是非地带性的山地植被类型,但它们的自然兴衰,同所在地带性植被类型存在着“荣辱与共”的正相关性。上述地质学界研究认为的全新世气候类型趋向暖、旱,地带性植被是草原,这是比较普遍公认的看法。但联系到六盘山地区出土古木和贺兰山古炭核的研究,这种暖、旱的气候趋势看来是对更新世而言的。如果同现代相比,全新世上段还是应该比现代冷、湿得多。所以在全新世各地区乃至第四纪各个时期,在草原植被植物花粉名录中,总是程度不同的存在非草原树种的花粉如松、桦、云杉、冷杉、铁杉等。

第二节各历史时期贺兰山森林变迁

人类历史时期森林变迁,除受自然因素作用外,人类活动是主导因素。人类的出现,标志着森林纯自然发展阶段的结束,开始朝着利用与破坏森林阶段迈进。由于人类的进化、人口的增加、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类向森林索取越来越多,再加上战争等因素的破坏,导致森林经历着从多到少、从好到坏的演变过程。因此,一部森林变迁史,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说是人类与森林的关系史。

根据陈加良对贺兰山林区6处历史森林火灾遗迹的发掘研究,以及引用宁夏地质学全新世地质沉积的植物“孢粉”资料,贺兰山古林区针叶林分布广阔,源远流长,森林资源历史衰竭严重,4000年来森林垂直分布下限上升了300m。

《1980年水洞沟遗址发掘报告》和《考古学报》1987年第4期报道:“最迟在4万年前,银川平原的黄河两岸就有人类活动,是人类发祥地之一”。在贺兰山东坡洪积扇上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说明宁夏原始农业起始于“甘肃仰韶文化”,距今五六千年。2000多年来,宁夏北部,尤其是引黄灌区的开发和发展同贺兰山森林的兴衰息息相关。

秦汉以来,贺兰山东侧向为塞上重镇,因地广人稀,历来远离全国政治经济中心,为巩固边防,历代王朝无不热心于推行屯垦和戍边政策。历史上曾频迁徙秦、晋、江、淮之民来宁,有力地促进了贺兰山东侧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但也给贺兰山森林植被和整个生态以极为深刻而持久的影响。

一、秦汉至北魏时期

据有史可查,这是人类社会因素迫使贺兰山森林出现第一次历史大变迁的时期。公元前215年,秦始皇帝派蒙恬率30万大军征战匈奴,收复河南地,修筑长城,沿黄河两岸屯垦,汉代继承和发展了屯垦戍边的事业,特别是大规模地兴修了汉渠、唐徕渠、美丽渠和七星渠等大型水利工程。近年来考古发现的城址遍布南北,汉代墓群在银川、贺兰、吴忠等地大量出现,并发现新莽、东汉的墓葬。经秦汉两代积极经营,宁夏平原造成了第一个引黄灌区,农业生产力得到巨大飞跃,使地处半荒漠的宁夏平原成了“沃野千里,谷稼殷积”“牛马街尾,群羊塞道”(《后汉书·西羌传》)的人工绿洲,这固然是人类改造自然取得伟大胜利的一曲凯歌,但同时,这又是以牺牲环境条件,尤其是贺兰山森林资源为代价的。这里地属寒冷荒漠之域,人口大量涌入,又举办如此浩繁的水利工程,能源和建材的需求量大而急,岂有不就近大肆砍伐贺兰山森林之理。正如汉文帝刘恒采纳募民徙塞下居的奏议之后,晁错再奏的那样:“使(募民)先至者安乐而不思故乡,则贫民相募而劝往矣。种树畜长,屋室完安,此所以使民乐其处而有长居之心也”(《汉书·晁错传》)。尔后汉武帝以及历代多次募民实边,开发宁夏平原,不可能有什么例外。恰如马克思所精辟论述的那样“文明和产业的整个发展,对森林的破坏从来就起很大的作用,它所起的相反的作用,即对森林的护养和生产所起的作用则微乎其微。”贺兰山历经秦汉以来几百年的大量耗费到北魏时已无造船巨木,至少浅山区已经没有。

另外,根据宁夏回族自治区林业部门调查,在贺兰山西侧的哈拉乌沟、东侧的西峰沟等处,在海拔1680~2180m的坡地上,发现6处炭迹,经同位素炭14测定,距今约2090~4000年之间。其中,在新柴沟渠门海拔1680m处发现的炭核,经测定完全为针叶林木炭,距今4000±77年。而现在的油松针叶林,主要生长在海拔2000m以上的地方。这就是说,在4000年前,贺兰山的针叶林还分布在低中山地区,海拔比现在低300多米。贺兰山现存森林,多为次生林,而有的地方还有原始森林,是古代森林的“直接历史孑遗”(陈加良《贺兰山自然保护区森林历史考察报告》)。这又从另一个角度证明,古代贺兰山是有繁茂森林的。

据考,在唐代以前,由于贺兰山地区人口稀少,技术落后,人对自然界的影响微乎其微,对森林的破坏也只能是局部性的。所以,贺兰山的森林植被是良好的,没有受到根本性破坏。“贺兰山下果园成,塞北江南旧有名”的美丽景观的形成,与贺兰山丰富的森林资源和良好的涵养水源也是息息相关的。

二、唐宋元代时期

贺兰山见诸史籍记载,起始于《汉书·地理志》,当时叫卑移山,实际上涉及山上森林的记载则始于唐代,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贺兰山”条:“山有树木青白”,是古文献中第一次对贺兰山森林植被的直接记载。“树木青白”可以理解为,深绿色的油松和浅绿色的山杨、白桦混交生长,显示出青白斑驳的色彩,说明贺兰山森林植被的繁茂。当时山上树木色青白,远看如驳马,驳者毛色不纯之谓也,古游牧民族称“驳马”为“曷拉”,演绎为“贺兰”。因树而得山名,可见山上森林到了唐代还是可以称道的。有唐诗曰“贺兰山下果园成,塞北江南旧有名,水木万家朱户暗,弓刀千骑铁衣明”,山下一派经济繁荣景象,但仍然衬托在边境屯戌的紧张气氛之中。这对山上森林不能不继续起着消极的影响。

到了宋代,西夏国割据政权很重视贺兰山,是七大重兵驻守地之一,山上屯兵五万,仅次于京城兴庆府(指今银川市)。现今阿拉善蒙古族牧民习住蒙古包,而支撑蒙古包喜用轻直耐用的青海云杉幼树,八九百年前游牧的党项族早就如此,《宋史》卷486记载:西夏按官兵民分级。“其民一家号一账”,“团练使以上账”,“刺史以下幕梁”。“幕梁织毛为幕而以木架”。另外还有取自于幼树、灌木的大量弓箭消耗。西夏更视贺兰山为皇家林囿,元昊不仅在府城营造“逶迤数里,亭榭台池并极其胜”的宫殿,更在贺兰山“大役民夫数万于山之东,营离宫数十里,台阁十余丈。”西夏这些频繁而浩大的营建,用木之大,从后代嘉靖志记载“元昊建此避暑宫遗址尚存,人於朽木中尝有拾铁钉长一二尺者”可以窥见其一斑。上有好者,下必甚焉,在皇家贵族的带头影响下,贺兰山上大兴土木之风盛行,到了明代“贺兰山上有颓寺百余所”,其中有相当多数为西夏所遗留。

近年的考古调查中,在贺兰山发现多处西夏建筑遗址。这众多的遗址和“营离宫数十里”的记载,说明当时的贺兰山是树木葱郁、山清水秀、风景优美,可供西夏统治者“晏游”的好地方,但也是贺兰山森林开始受到损伤的有力证明。成吉思汗灭亡西夏的战争,使西夏都城兴庆府和贺兰山西夏宫苑、陵园建筑付之一炬。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贺兰山良好的景观,无疑也会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

贺兰山乃银川屏障,在战乱频纷的历史时期,历代攻守各方均不会怠慢于用火之术。以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辽夏一次大战为例,辽主兴宗起兵十六万七千骑,南北夹击元昊,八月五日辽韩国王自贺兰北与元昊接战,数胜之,辽兵至者日益,夏乃请和,退十里,韩国王不从。如是退者三,凡百余里矣,每退必赭其地,辽马无所食,因许和。”夏乘机反攻,大获全胜。元昊放火烧的,虽然主要是草场,但竟不殃及山上的森林,这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这次战乱贺兰山北部百余里内不少森林则化为灰烬矣。

元代战乱依旧,垦荒交替。至元元年(公元1264年)由于战乱“民间相恐动,窜匿山谷”,郎中董“文用镇之以静,民乃安”,唐徕、汉延、秦家等渠“兵乱以业,废坏淤浅”,文用疏浚乏术,才调来京畿水利专家郭守敬,诸渠“皆复其旧”,并“垦水田若干,”从而“民之归者”不少,悉授田种,颁农具。“至元八年(公元1272年)徙鄂民万余于西夏,使耕以自养,官民便之”。又言“西夏羌、浑杂居,驱良莫辩,宜验已有从良书者,则为良民,从之得八千余人,官给牛具,使力田为农”。众多人口战乱窜匿山谷,战后返回乡里,又从湖北徙民万余,生产生活资料的耗费和重建家园的需要,无不依赖于对贺兰山森林资源的索取。

宋、西夏、元朝间,由于社会经济发展,宁夏北部人口增加,人类对贺兰山的影响逐渐加深。西夏建都银川,使银川平原的政治、经济中心由河东移到河西,与此相应,人口的重心也由东向西转移,人离贺兰山更近了。如果说,汉唐时期,人们的主要活动仅仅是在洪积扇上,而且数量有限;而西夏在贺兰山大兴土木,营造离宫别院,不但规模大,而且直接插入贺兰山本体,这就不能不给贺兰山的森林植被造成重大影响。

综上唐、宋、元3代,尤其将近200年的西夏,是贺兰山森林第二次历史性大破坏时期。对此历史上不乏有识之士以各种形式发出过保护森林的呼吁,如宋代张舜民《西征》诗曰“灵州城下千株柳,总被官军砍作薪。他日玉关归去路,将何攀折赠行人”。灵州距贺兰山如此之近,灵州城下千株柳都难保,贺兰山上万株松更难幸免于难。

三、明朝时期

到了明代,对贺兰山产生严重消极影响的,莫过于长城的修建。数万兵丁役夫涌来,建造营房、炊事取暖、施工架木、箩筐扁担,无一不用木材。长城修好后,调遣重兵把守,用材烧柴,全要仰仗贺兰山。加上常年不断的樵牧采伐,更加剧了贺兰山林木的消耗,于是形成了如《明经世文编》卷228中所记述:浅山区“陵谷变迁,林莽毁伐,樵猎蹂践,漫漫成路”,林木“皆产于悬崖峻岭之间”的状况。更有甚者,在今三关口和大坝之间,也即明代长城的西关门,在嘉靖十年(1531年)“役屯丁万人”,挖修壕堑,结果是“风扬沙塞,数日即平”,“随挑随淤,人不堪其困苦”。这说明,植被严重破坏,部分地区出现沙化现象。

明代人口、战乱因素影响更甚过往,明“洪武五年(公元372年)废(宁夏)府徙其民于陕西。有人据此研究,当时明军为“北虏”而坚壁清野,将银川、灵武、鸣沙州等地居民迁到关内,使银川成为一座空城,使整个宁夏北部成为“真空地带”。可为时不久,大概这一战略无济于事,洪武“九年(公元376年)立宁夏卫徙五方之民实之”。人口大进大出,猛增猛减,莫不给贺兰山森林带来灾难。据《嘉靖宁夏新志》记载,贺兰山“自来为居人畋猎樵牧之场。弘治八年(1495年),丑虏为患,逐奏禁之。然未禁之前,其患尚少,既禁之后,而患愈多。何也,盖樵牧之人,依穷岩绝壁结草庐、畜鸡犬。虏骑乘夜而入,鸡犬鸣吠达于台,烽炮即举。每每兵至山麓,虏方进境,扼之无所掠矣,或闻炮即回。禁后,止以台为恃,风雨晦冥,耳目皆所不及,往往获利出境始觉。是故患益滋矣。说者或谓:‘林木采尽,恐通入寇之路’。殊不知木皆产于悬崖峻岭之间,非虏骑之所至者。使林木可以遏寇,岂特严于禁止,尤宜勤于栽植。”

同类推荐
  • 乌鳢规模养殖关键技术

    乌鳢规模养殖关键技术

    《金阳光新农村丛书》围绕农民朋友十分关心的具体话题,分“新农民技术能手”“新农业产业拓展”和“新农村和谐社会”三个系列,分批出版。“新农民技术能手”系列除了传授实用的农业技术,还介绍了如何闯市场、如何经营;“新农业产业拓展”系列介绍了现代农业的新趋势、新模式;“新农村和谐社会”系列包括农村政策宣讲、常见病防治、乡村文化室建立,还对农民进城务工的一些知识作了介绍。全书新颖实用,简明易懂。
  • 新农村十万个怎么办·畜类养殖·如何科学饲养波尔山羊

    新农村十万个怎么办·畜类养殖·如何科学饲养波尔山羊

    本书以问答的形式,介绍了波尔山羊的品种特性,讲解了波尔山羊配种与繁殖、不同阶段的饲养与管理、饲料科学、疾病防治、养殖场建设等的基本知识和科学方法。
  • 农村科学种植常识——苹果种植新技术

    农村科学种植常识——苹果种植新技术

    种植即植物栽培,包括各种农作物、林木、果树、花草、药用和观赏等植物的栽培,有粮食作物、经济作物、蔬菜作物、绿肥作物、饲料作物、牧草等。科学,原指分科而学的意思,指将各种知识通过细化分类(如数学、物理、化学等等)研究,形成逐渐完整的知识体系。是关于发现发明创造实践的学问,是人类探索研究感悟宇宙万物变化规律的知识体系的总称。
  • 农村科普知识常识——科学除草

    农村科普知识常识——科学除草

    科学普及简称科普,又称大众科学或者普及科学,是指利用各种传媒以浅显的、让公众易于理解、接受和参与的方式向普通大众介绍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推广科学技术的应用、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的活动。
  • 农村科学养殖常识——果子狸

    农村科学养殖常识——果子狸

    农家书屋是为满足农民文化需要,在行政村建立的、农民自己管理的、能提供农民实用的书报刊和音像电子产品阅读视听条件的公益性文化服务设施。每一个农家书屋原则上可供借阅的实用图书不少于1000册,报刊不少于30种,电子音像制品不少于100种(张),具备条件的地区,可增加一定比例的网络图书、网络报纸、网络期刊等出版物。这套图书为农家书屋必备书系—农村科学养殖常识篇。
热门推荐
  • 子时商铺

    子时商铺

    阴阳商铺,子时开张,可典当,可买卖,你说你的要求,我提我的报酬,可以帮你实现你的愿望,你的委托,只要你愿意付出相应的代价。交易一定,不可反悔。
  • 异脑不夜人

    异脑不夜人

    这是一个重生的超脑异能者,在都市的前尘往事爱恨情仇里,寻找死亡真相,悬疑探案加探险,有一点点烧脑,开脑洞的故事...
  • 三人行必有我爱人

    三人行必有我爱人

    一日丈夫回家见妻子嚎啕大哭便问:“老婆你杂地拉谁欺负你了”。妻子:“老公我我洗澡被人看了身子,我......我....我不纯了我”。老公一听那还得了:“是谁?连我王二麻子的老婆都敢欺负,看我不把他眼睛给挖了”。妻子:“还不是你大表姨家的二姑妈的三舅家的四婶婶的那个四岁小外甥…”。老公:“O__O"…………”。妻子:“老公,你说我是不是等他长大了我在去看一次他洗澡?”。老公:“@#&¥…”
  • 超自然班级

    超自然班级

    在异界事变后,各种超自然现象开始充斥于现代社会。魔王,勇者,精灵,外星人,异能者,灵能者,天使,吸血鬼,修真者……这些原本只存在于传说中的存在一个接一个出现在现代社会。为了管理这些拥有超常力量的存在,国家为他们开设了一个特别的班级——超自然现象对策班。简称超策班。而担任这个班的班长的则是被认为是事件元凶之子的凌风,一名‘普通’的高中生。这是一个普通人(自称)在一个不普通的班级里,充满幻想与冒险的故事。
  • 心里的秘密

    心里的秘密

    这个世界上的人心里或多或少的都有自己的秘密,有关于金钱的,有关于权利的,有关于爱情的,都不想被人知道,那么你有没有秘密是不想让别人知道的呢?看看大街上拥挤的人潮,他们又有多少秘密藏在自己的心中呢?如果是你,你又是否愿意说出自己心里的秘密呢?
  • 青春:暧昧

    青春:暧昧

    青春的暧昧只是人生路途上的一个站点,走过后有的只是回忆。
  • 末世道士之复苏的世界

    末世道士之复苏的世界

    总感觉哪里不对劲。似乎……有人来了……
  • 重生真爱追求

    重生真爱追求

    一穷二白的人记忆完全付托给了一个富家子弟,完成想做的心愿
  • 青梅竹马心之初

    青梅竹马心之初

    同村不同姓的三人,从年少无知到爱恨缠是幸运还是悲剧......安小忧:我的两个大哥哥不见了!李文博:我以为的喜欢和爱最后只是我以为!付储旭:原来我的爱不过是习惯。小忧你坐在这里,看着哥哥给你掏鸟蛋烤着吃。付储旭:小忧鸟蛋不好吃,我给你摘酸酸甜甜的杏子。再充满激情的爱或恨经过岁月的洗礼,也会变得平淡,平淡才是真才是生活的真谛!现实生活中有多少人忘记了初心!!!此书主要讲平凡的农村小孩从迷失本心到回归初心的故事。
  • 流星刀

    流星刀

    流星,一种自由的象征。原始的静谧,亦来源于流星。当流星划过天际的时候,它是很美的。它的光茫虽然短暂,但那一瞬间,却已是永恒。今夜,月色之下,风清树影。凄黑的天空里,划过了一颗流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