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8566100000007

第7章 斯蒂芬逊

姓名:乔治·斯蒂芬逊

出生地:英国诺森伯兰

生卒年:1781-1848年

历史评价

乔治·斯蒂芬逊一生未受过正规的文化教育,但他刻苦自学,勤于钻研创新,发明和制造了世界上第一辆蒸汽机车,被尊为铁路之父,开创了人类交通史上的新纪元。

斯蒂芬逊于1781年6月9日出生在英国诺森伯兰(今纽卡斯尔)的华勒姆村。父亲是煤矿工人,母亲是普通的家庭妇女。全家八口人全靠父亲一人挣钱养活,生活非常困苦。为了分担家中的生活重担,8岁起他就去给人家放牛,10岁时在煤矿上做些零活,14岁就跟随父亲到煤矿正式上工。

当时,煤矿里已经广泛使用瓦特改良的蒸汽机抽水。斯蒂芬逊来到矿上,先是担任蒸汽机司炉的助手,擦拭机器,给机器加油,做烧火工。斯蒂芬逊生性好钻研,他对蒸汽机能带动抽水机极感兴趣。别人修理机器时他在旁边细心观察,了解机器的构造和性能。他还利用工余时间用泥巴制作蒸汽机、锅炉、汽缸、飞轮,做得和真的差不多。

为了填补科学知识的空白,斯蒂芬逊决心从头学起。他开始在附近的一所夜校里读书,每周三个晚上上课。从此,他节衣缩食,把每一分能省下来的钱都积蓄起来,用来选购必要的书籍和交纳学费。白天他要到煤矿干活,随身带着书本,不放过可以利用的分分秒秒,有空就学;晚上下班回家,吃过晚饭,就伏案灯前,又如饥似渴地攻读起来;为了贴补家用,还得抓点空暇时间给人家刷补皮鞋、修理钟表,生活过得非常紧张。在夜校里,斯蒂芬逊和七八岁的孩子们一起上课,他一点也不感到害羞。他坚持刻苦学习,春夏秋冬,风雨无阻。随着时间的推移,斯蒂芬逊的知识也逐渐增多。他阅读各种科学知识的书籍,探求蒸汽机的奥秘。这样,他不仅熟悉了各种机器的使用情况,而且掌握了它们的理论知识。到1800年,19岁的斯蒂芬逊已经是矿上一名心灵手巧、艺高技深的机械师了。

斯蒂芬逊生活的十八九世纪是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时期。特别是1769年,苏格兰的瓦特发明了蒸汽机。蒸汽机的广泛使用,使手工业性质的小生产发展成大生产,大大推动了工业革命。这就把交通工具的改革提到日程上来。

相关链接

蒸汽机车

蒸汽机车是利用蒸汽机,把燃料(一般用煤)的热能变成机械能,而使机车运行的一种火车机车。它主要由锅炉、蒸汽机、车架走行部和煤水车四大部分组成。

蒸汽机车按工作性质分为客运机车、货运机车、调车机车。

客运机车是适用于牵引旅客列车的机车。

货运机车是专门用于牵引货物列车的机车。

调车机车是专门用于编组站或调车场进行列车编组、解体作业的机车。

蒸汽机在20世纪中开始被内燃机车取代。

1801年,英国人特列维蒂克制造出了第一台蒸汽机车。可是试车的时候,他在点火以后跑去喝水,等他喝水回来,机车早已烧坏了。3年以后,特列维蒂克又制造了一台机车,取名“新城堡号”。这台机车只有一个汽缸,机身很大,力量很小,靠齿轮传动,开起来声音震耳欲聋,一摇一摆,变换速度困难,经常出轨。特列维蒂克连遭失败,灰心丧气,就不再研制机车了。

1807年,美国的富尔敦发明了汽船,基本上解决了水上运输问题。但陆上交通工具仍以马车为主,不能适应生产发展的需要。这一年,英国的特勒维也制造出了一个火车头。这个火车头重5吨,每小时能走8公里,最多拉十几吨货物,但经常出事故,因此没有实用的价值。许多人都嘲笑特勒维说:“你的火车,还不如我的马车跑得好呢!”特勒维一生气,再也不去研制火车了。

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斯蒂芬逊开始了研究火车。斯蒂芬逊想,煤矿上的蒸汽机能把深井里的水抽上来,特列维蒂克和特勒维制造的机车能拉得动十几吨重的东西,这力量是从哪里来的呢?他仔细观察,反复思考,终于悟出了其中的奥妙。原来,火车拉得多,跑得快,全靠着“大力士”蒸汽机。

为了掌握蒸汽机的原理,斯蒂芬逊不怕吃苦,长途跋涉,步行1000多公里,特意来到瓦特的故乡苏格兰,在那里整整工作、学习、研究了一年。他不知疲倦地阅读了许多有关蒸汽机的书籍,研究了蒸汽机的发展演变历史,实地考察了各种类型蒸汽机的特点。

从瓦特研究发明蒸汽机的过程中,斯蒂芬逊懂得了飞轮可以积蓄能量,保持机器的匀速运转;通过曲柄连杆的传动,可以把活塞往返的直线运动,变成车轮旋转的圆周运动。更重要的是,斯蒂芬逊明白了能量转变和能量守恒定律。煤燃烧放出能量,水受热变成蒸汽得到能量。啊,原来是蒸汽的能量推动活塞往返运动,带动车轮旋转,火车便向前运动了。所以,汽缸里的蒸汽温度越高,能量就越大,火车就可以拉很多的货物,而且比马车跑得更快。

斯蒂芬逊在总结和掌握了前人制造蒸汽机车的经验教训以后,便开始研制新的蒸汽机车。他把当时的立式锅炉改成卧式锅炉,用扩大炉膛的办法,来增加锅炉的受热面积和蒸汽。而且,把立式锅炉改成卧式,高度降低,行走、转弯也就平稳、灵活多了。此外,他还在车轮的圆边加上了轮缘,防止火车发生出轨事故,保证行车安全。

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反复的试验,斯蒂芬逊在1814年,制造出了他的第一辆蒸汽机车“布鲁海尔”号。7月25日,斯蒂芬逊的机车进行了第一次试车,吸引了不少人前往观看。这辆火车头运行在平滑的轨道上,载重30吨,牵引着8节车厢,行驶时不会脱轨,但行驶的速度很慢。从坎林沃斯煤矿到港口,距离不到15公里,要行驶近2个小时。由于没有装配弹簧,车开起来,震动得很厉害。观看试车的人们议论开了。有人讥笑斯蒂芬逊:“你的车怎么还不如马车呀!”有的人找到他说:“你那玩意儿拉东西不中用,可声音比打雷还响,把牛马都给吓跑啦!”人们说的倒也是实情。试车时,由于震动太大,连路基都震塌了;放汽时声音尖得吓人,把沿线附近的牲口惊得乱跑乱叫,引起农民恐慌。一些原来赞成试验蒸汽机车的官员,现在也起劲反对,断言用蒸汽机车作交通工具是不可能的。

机车模型

斯蒂芬逊并没有因为试车的不理想而气馁。他以巨大的勇气和毅力,决心总结经验,对火车头继续进行研究和改进。

为了减轻火车行进时的震动,斯蒂芬逊在火车上装置了减震弹簧。

为了进一步提高锅炉的受热面和蒸汽量,加大机车的牵引力和延长锅炉的使用时间,斯蒂芬逊在锅炉里面增设了20多根小烟管。让炉膛里冒出来的高温烟,从小烟管排出去。

经过改进,斯蒂芬逊于1815-1816年,又重新制造了两台更为完善的蒸汽机车,分别是“威灵顿”号和“我的上帝”号。机车的牵引力和行驶速度都有显著的提高。

1823年5月30日,英国国会通过了火车法案。但是当时还没有一家专门的机车制造工厂。6月,斯蒂芬逊和皮斯及迈克(制造锻铁钢轨的铁工厂主)决定共同出资,合作开设一家机车制造工厂。这是世界上第一个机车制造工厂。他们在纽塞的福街购买了土地,雇佣工人开始为斯托克顿及达灵顿公司制造两部火车头。

斯蒂芬逊在这种机车的对轮上首次采用了联轴组装,使机车的性能比过去大大提高了一步。

为了防止温度太高引起锅炉破裂,斯蒂芬逊从薄玻璃杯传热快、不会炸裂中得到启示,没有采用增加锅炉壁厚度的办法,而是在锅炉的烟道中添置了一些预热管,使废热气从管外经过。这样,加入锅炉的冷水先经过预热管预热。然后再进入锅炉,就可以避免加入冷水时,因温度剧烈变化引起锅炉破裂。

为了流通空气,减少噪音,斯蒂芬逊把汽缸里的废汽,用小管通到烟筒里去,利用小管里蒸汽向上冲力,使煤烟出得比原来更通畅,使炉膛中的空气循环加快,煤也就烧得更欢了。

经过这一系列的改进,斯蒂芬逊终于造出了牵引力大、运行安全的机车“旅行1号”。1825年9月27日,斯蒂芬逊亲自驾驶这辆机车在斯托克顿—达灵顿铁路上成功进行了试车表演。

不久,英国政府决定,在利物浦和曼彻斯特两大城市之间修筑一条铁路。斯蒂芬逊被聘请为负责修筑这条铁路的工程师。在当时的条件下,这是一项规模空前的大工程。他和工人们一起,克服了重重困难,很快就把这条铁路修成了。与此同时,斯蒂芬逊继续致力于火车的研究和改进工作,并与他的儿子罗伯特·斯蒂芬逊一起,设计制造了一台取名“火箭号”的新火车头。

斯蒂芬逊在研制火车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功,大大鼓舞了人们研制火车的兴趣。1829年10月,在利物浦附近的赖布尔,举行了一次火车比赛。应征参加这次比赛的共有三列火车,一辆马拉车,比赛刚开始,有一列火车因为锅炉破裂,退出了比赛。另一列火车跑了44公里,因为汽缸破裂而失败。惟有斯蒂芬逊的火车——“火箭号”,以46.4公里的时速(平均时速22.6公里),拖着17吨重的货物,安全行驶112.6公里,顺利到达终点站曼彻斯特。它的速度比那辆四套马车高出两倍以上,荣获比赛冠军。

从此,火车得到了人们普遍的称赞和重视,正式登上历史舞台,使陆上交通运输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1848年,终生致力于发展铁路交通运输事业的斯蒂芬逊与世长辞,终年67岁。

——传世佳言——

既然基础等于零,那就从零开始吧。

同类推荐
  • 中华帝王第三卷

    中华帝王第三卷

    《中华帝王(全4卷)》帝王作为历史的重要角色之一,是当时左右和影响国家、民族的关键人物,研究他们的是非功过,治乱兴替,在一定意义上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个人成败,并对我们现代人有着极大的借鉴意义。《中华帝王(全5卷)》所选辑的帝王传记,以皇家修订的正史为主线,辅之以别史、小说家言、笔记、见闻等,以修补正史的不足。
  • 寻找中国的血型

    寻找中国的血型

    本书是广元市公安局人员的文学作品集,是对公安工作的英雄事迹的讴歌。内容健康向上,是公安警营文化的体现。
  • 力挽狂澜

    力挽狂澜

    本书呈现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个保罗·沃尔克,更是一套理论、一段历史。它让读者了解了一个真实而完整的英雄沃尔克,以及他所推动的每一次重大变革及其深远意义,较为清晰地介绍了上个世纪中叶以来,美国乃至世界金融、经济体制的发展过程。
  • 纳兰容若

    纳兰容若

    纳兰容若,这位清代最著名的词人,以其传奇的人生和情感经历,始终吸引着世人的目光。他声名显赫.却向往平静恬淡的生活;他才华横溢,却英年早逝;他追求永恒真挚的情感,却屡屡受到命运的打击……纳兰词哀感顽艳、痛彻肺腑。令人不忍卒读,它传达了纳兰容若至真至哀的心声,“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人知”,他最真实悲恸的情愫,又有几人深知?本书以传奇笔法,描述了纳兰容若短暂而灿烂的一生。以纳兰词中最动人的词句,串连起他真挚哀婉的爱情篇章,揭示了他凄美悲情的内心世界。
  • 列夫·托尔斯泰

    列夫·托尔斯泰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19世俄国最伟大的作家。出生于贵族家庭,1840年入喀山大学,受到卢梭、孟德斯鸠等启蒙思想家影响。1847年退学回故乡在自己领地上作改革农奴制的尝试。1851~1854年在高加索军队中服役并开始写作。1854~1855年参加克里米亚战争。几年军旅生活不仅使他看到上流社会的腐化,而且为以后在其巨著《战争与和平》中能够逼真地描绘战争场面打下基础。1855年11月到彼得堡进入文学界,其成名作:自传体小说《童年》(1855)、《少年》(1857),这些作品反映了他对贵族生活的批判态度,“道德自我修养”主张和擅长心理分析的特色。
热门推荐
  • 人间半茶

    人间半茶

    有的人生来就在罗马,有的大佬他还有外挂。宋槿:你直接报我身份证号得了……
  • 大话西域

    大话西域

    五个不同朝代的人穿越时空,来到清朝时的玉门关外,发生一些列离奇故事。感谢创世书评团提供论坛书评支持!
  • 鼓人

    鼓人

    一份汉武帝编制的鼓谱,一面康熙皇帝御封的大鼓,一对慈禧太后钟情的鼓槌,化作如椽大笔,浓墨重彩地描绘出太行山区一个谷姓轿鼓世家五代传人的命运长卷。在这幅命运长卷上,有谷家人的荣誉、辉煌和笑声,也有伤痛、悲怆和泪水……无论得意还是失意,轿鼓世家传人的言行就像咚咚的轿鼓声那样直白、清澈、响亮,在民族危亡的紧要时刻敢于挺身而出和流血牺牲;在改革开放的年代,能够积极顺应历史潮流,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应有的贡献……
  • 维权进行时

    维权进行时

    本书包括:购物消费篇,文化娱乐篇,学习教育篇,旅游服务篇,婚姻财产篇,知识产权篇,隐私保护篇,劳动保护篇等27篇内容。
  • 查理九世之潘多拉的魔盒

    查理九世之潘多拉的魔盒

    预告:班上转来了两名学生,她们是敌是友?惊喜,唐晓翼回来了!近乎完美的潘多拉的盒子再次打开忌妒、怨恨、复仇向四方飞散唯有希望——人类的信仰被关在箱底墨多多等人是否能找到关在箱子底下的希望——第五件秘境珍宝希望之石最后的两件徽章,只给拥有善良和力量的人……
  • 我真的是个有钱人

    我真的是个有钱人

    一觉醒来,名下多了一笔存款,和一套价值近千万的大房子。上班是不可能上班的,只能养养猫,泡泡茶,过过悠闲的小日子。群号:281634095。
  • 超级杀手玩转网游

    超级杀手玩转网游

    强悍的超级杀手进入虚拟游戏,会开辟出怎样的一番天地?各种游戏人物,又会给予主角何种机遇?看我杀遍天下,血流成河,达到人类极限。
  • 重生之一世枭雄

    重生之一世枭雄

    为女人,杀戮天下,为权势,血流成河,翻手为云覆手为雨间骨垒成山,他究竟是枭雄还是英雄?当主角站在这个世界的巅峰时,却悲哀的发现一切都只不过刚刚开始。一个信仰,一段人生,一个男人的传奇,权势跟阴谋的对撞,枭雄跟英雄的争锋。
  • 消失的二十年

    消失的二十年

    我死后回去哪里,会不会有人爱我,人间毫无留念,一切散为烟……
  • 五代名画补遗

    五代名画补遗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