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魂回祖籍地则更多的与迁徙性的民族特性有关。因为迁徙频繁、距离遥远、地域分散,祖籍地这一族群所共有的记忆“万流之源”就更具有凝聚精神、贯通情感的意义。记忆中的祖籍地美好又温暖,但现实中的祖籍地已难考,肉体更难以穿越时空回到美好的、曾经的祖籍地。灵魂却能在精神构建的世界中穿越、回溯,并带给现实世界中的子孙以慰藉和希望。灵魂回祖籍地的观念也与瑶传道教结合,需要经过超度仪式达成。打上瑶传道教烙印的祖籍地更模糊,更成为精神世界的超现实存在,祖灵回祖地的观念和仪式,也更具有回溯族群历史、延续族群意识的意义。
还有一个灵魂被供奉在家中的神龛内,能够保护家庭和家族平安,躲避灾害、战胜困难、带来福禄。
茶山瑶认为祖宗有三个魂,一个在流浪,一个在坟墓里,一个除祭祖以后的五天不在外,其他时间均在家。
没有经过道教仪式、没有子女的祖先不能成为家先,得不到后代供奉和祭祀就成为孤魂野鬼。而家族以外的灵魂被视为鬼或神。值得一提的是,没有子女不是指没有亲生子女,领养的子女不论本族外族,都被当成亲生子女来对待,也为他们所供奉和祭祀。
瑶族认为,家先一般会保护家人,但如果有心或无意怠慢、触犯、得罪了家先,则会遭到病痛等惩罚。必须供奉祭品,通过度戒等道教仪式的男子或师公用“走阴”等仪式与祖先沟通,获得祖先的原谅。
对家先的祭祀,不同支系、不同地方的瑶族在时间、形式上有所不同,但都有在平时进行供奉和在固定的日期举行祭祀仪式的特点。因为家先的一个灵魂就住在家中,瑶族在平时经常性地供奉家先。盘瑶认为祖宗天天在家,平日只要有较好的饭菜时,就供给家先。一个房族还有专门的木质偶像,由长户保存,春节后各户集会,祭祀偶像,并由年长者念“家先单”。茶山瑶每餐都要孝敬祖先,念祖宗名字,叫祖宗吃饭后自己才吃。
一年中逢年过节、婚丧生庆更要以美酒美食供奉家先,有些节日,供奉的祭品因节日的特点而各有不同,如大年以年猪祭祖,端午节用粽子,有些地方清明节也用粽子为祭品,尝新节以新蒸的米饭祭祖。此外,还有专门祭祀家先的家神节、清明节、七月半鬼节等。云南的瑶族普遍过家神节,家神节与汉族的元宵节同日,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杀鸡、蒸糯米糖包、包粽子祭祀家神和祖先,为牛、马、猪、鸡招魂,同时也是年轻男女对歌求偶的场合。广西资源县的瑶族和苗族、汉族在每年农历七月半鬼节时,除了烧纸钱,还制作河灯、对唱山歌,缅怀祖先。
家先崇拜比其他崇拜更密切、更有针对性地贴近个体、家庭的利益,也更为契合瑶族特别是过山瑶以小家庭为主要活动对象、以迁徙为主要生存方式的特点。它是个体对死后在另一个世界获得能力、幸福、永恒的憧憬和寄望,是子孙以看起来虚无甚至迷信的方式祈求最有效保护的途径。在文化的传承上,家先崇拜则以其榜样作用、道德戒律等规范着家庭成员的行为,以经常性和固定性的祭祀仪式维系着家庭、家族直至一个族群的情感、精神和文化绵延。
第三节瑶传道教
道教的不同支系在不同时间传入瑶族地区后,与瑶族的本土信仰相融合,形成了大范围存在的极具本民族特点的道教,即瑶传道教。因为不同地区与道教不同支系结合的时间、程度不一样,瑶传道教又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瑶族地区流传的瑶传道教主要有三个派别,分别是闾梅派、梅山派和完满派。其中闾梅派在勉瑶系的大多数地区存在,梅山派和完满派一般共同存在于拉珈瑶和勉瑶系的蓝靛瑶,又称山子瑶中。
一、闾梅派
闾梅派的道教成分复杂,主要来源为闾山和梅山二派,在经书中常有闾(又写作“驴”“吕”等音近字)梅并称,此外,还有天心派、龙虎山天师派、茅山派等成分。这一派将瑶族本土的万物有灵和祖先崇拜观念与道教教义相融合,形成了独具民族特色的“得道为家仙”的成仙思想与驱鬼驱邪祈神的济世思想。其宗教从业者都为师公,瑶语称“塞翁”。
经书有数十种之多,主要有《开坛书》、《伸香意者》、《上呈意者》、《咒奏经》《挂灯书》、《解意书》、《传度答文戒民书》、《传度书》、《度曹》(或称《度朝》)、《三戒书》、《三戒疏牒表文》、《三戒加职戒民书》、《请圣科文》、《下禁书》、《法书》、《送亡法书》、《招魂书》、《安龙妥谢》、《安香火》、《追魂》《戒饭》、《问卦》等。经书多为师公根据汉族道教经书编写流传,抄本至今多为毛笔小楷繁体汉字,夹杂一些根据汉字特点和瑶语发音自创的文字。瑶传道教的一个显着特点是融合了本民族的神话、传说、历史、经验等,这些也在经书中得到记载。
这一派的神只非常多,大部分来自汉族道教,也有部分为瑶族的神和宗教人士,经书《请圣科文》中神只多达360位。在宗教活动中,以成仙为主要目的的活动有挂灯、度戒、加职、加太四个阶段的仪式,其中挂灯又分为挂三台灯、七星灯和大罗十二盏灯等由低到高不同级别的仪式。挂三台灯是过山瑶的入教仪式,挂三台灯者称为“初教二戒弟子”,挂七星灯者称为“初教三戒弟子”,挂大罗十二盏灯者称为“升度一戒弟子”,度戒者称为“升度二戒弟子”,加职者称为“升度三戒弟子”。不同级别决定了死后在神灵世界的地位。级别越高的仪式,花费越大,请的师父法力也越高。过去因为贫穷,很多人只挂三台灯和七星灯,加职者很少,而最高级别的加太只存在于观念中,几乎没有人到达过。现在因为法力高的大师父很少,很多人也只挂三台灯和七星灯,或三台灯和七星灯一起挂。
瑶族的挂灯仪式最具瑶族特征,其中挂三台灯和度戒为道教的入教仪式,并具有成年礼性质。过山瑶师男挂灯期间有种种斋戒的规定,如挂灯之前一个月夫妻不能同房,定好挂灯的日子后直到挂灯仪式结束这段时间内,挂灯者不能杀生。正式挂灯时只能吃素,只能住在楼上,不能住在楼下,不能让其他人从头上走过。不能与他人讲话,只能跟师父说话。他们用的烟筒其他人不能用,但可与师父共用,等等。这些戒条均不能触犯,否则预示着请神神不来,从而导致挂灯失败。在此期间,还要学习道教的教法、瑶族社会的历史文化等。挂灯时,于坛中立一竹竿,如果挂三台灯,在杆的顶端置一盏灯,称为本命灯。在离顶部三五十厘米之处横置一竹竿,此竹竿的两端再各置一盏灯,分别称为开教灯和保证灯。挂七星灯和大罗十二盏灯的布置大致与此类同,只是灯的数量要增加,挂七星灯要置七盏灯,挂大罗十二盏灯则要置十二盏灯。
没经历过度戒的男子被认为得不到神兵相助,没有能力,相当于没有进入瑶族的族籍,不能参加日常社会活动,不能担任村寨的社会公职。而挂过七星灯的男子才能成为师公。妻子要随丈夫一起挂灯,或在订婚时或婚后与丈夫一起挂灯。有的家庭比较贫困,无力举行仪式,就与亲戚一起挂灯。有的到了五六十岁才挂灯,甚至在死后由儿子为之挂阴灯。挂阴灯时要多请一个师父,把挂灯仪式扩大一倍。不过这种情况在改革开放后就很少出现了。
在瑶族的挂灯和度戒仪式中,最让外界感到神秘的有上刀梯、过火海、睡阴床等。被度者要“上刀梯”,即用杀猪刀搭成梯的梯子,不同地方刀的数量不同,有用12把,有用36把,有的地方用钝刀,有的地方用真正的刀子,刀越锋利越好,爬梯者打赤脚不准穿鞋。“过火海”,是光脚在圣水的保护下,走过烧红的12块火砖。现在已经很少能见到这些高难度的仪式了。
闾梅派的另一个方面是驱鬼驱邪祈神,遍及瑶族社会的方方面面,有个人和家庭的仪式,也有全寨性的仪式,只要入教的人都有一定的这方面的能力。挂三台灯的男子可获得36个神兵,挂七星灯者可获得75个神兵,挂大罗十二盏灯者可获得120个神兵,而其妻可分别获得24、35、60个神兵。师公所用法器有牛角、鼓、锣、镲等。其中牛角和鼓是其最重要的法器,经书中有专门用于敕鼓和敕牛角的经咒,鼓和牛角的主要功用是请动天兵神将驱鬼禁鬼。
二、梅山派和完满派
瑶传道教的成仙思想和济世思想普遍存在于瑶族社会,在闾梅派中二者合一,而在拉珈瑶和勉瑶系的蓝靛瑶中则分别主要表现在梅山派和完满派中。
梅山派的主要教义是驱鬼驱邪,在瑶族社会中的作用主要是济世,其宗教从事者为师公,法名中以“胜”或“法”为标志。与捉鬼驱邪有关的活动几乎都要用到梅山派。经书为师公仿照道教经书编撰而成,瑶族化较深,有度戒时用的《三请地官》、《三请神目》、《太上吹禄度皆准南歌唱》等,有跳神时的《曲子》、《洪门意者》等。而完满派得名于其主要经典《完满科》,来源于道教以成仙思想为主的正一道,宗教从事者为道公,法名中以“道”或“玄”为标志。经书多为道教经典的直接抄载,有作送终道场的《稽首》,有度戒用的《安龙科》、《开启科》等。因为抄写造成的变化等原因,不同地方的经书有所不同。经书中同样也有本民族的神话传说,有本民族的神、仙。
如此,在信仰这两个教派的地区将道教分了文武。“文”为主要从事驱鬼驱邪的道公,度戒之后不可杀生(主要指家养的家禽家畜,不包括野兽飞禽),只能帮人超度亡魂等。“武”为以超度为主的师公,度戒之后可以杀生。二者并非截然分开,在举行仪式时,有时单独进行,有时以一方为主,一方为辅,有时二者联合举行仪式。而到底选择度道还是度师,长子与父亲相同,次子与父亲和其兄相反,独子则需文武双全,既度师又度道。
度戒仍是最具特色的仪式。这两派的度戒在入教仪式后,不像闾梅派还有更高等级的仪式,但有大、中、小之分,大度大做者称为“金楼民真度戒”,做七天七夜至半个月,耗费巨大。中做者叫“贡筵度戒”,也耗费一定时间和经费,一般为三天三夜。小做者叫“旧午度戒”,时间为一天一夜,物质消耗小,大多数人只做小度。度戒可单人做,也可数人合做,合做者费用由各户平摊。如果度师,师公主持仪式,道公在一旁辅助;如果度道,道公主持,由师公辅助。
受戒前,受戒者要择吉日到道公或师公家住,烧香拜师“修斋”。这期间不准吃饱饭,不准吃油荤,不准昂头走路,不准看日月星辰,不准与姑娘交谈,不准吸烟喝酒。到度戒日,由二师公领受戒者回到家中动鼓起斋一夜。而最为人关注的“跳五台”或称“跳云台”的仪式为度师者所进行。度师者在家门前搭好2米左右高的“五台”,道师弟子在“五台”拉起藤网和棉被。在道公或师公的指挥和念诵下,锣鼓齐鸣,受戒者蹲在五台上,手指交叉紧抱双膝,低头紧靠在两膝盖上,象征胎儿在母体中。受戒者从五台上翻滚到网被里,象征从天而降,若仍曲身抱膝则算成功。师公在他的胸口、前额、手、脚等处盖上“上元印’,证明他已脱胎换骨,全身都有神兵保护。各位师父上前砍断三根拉藤网的藤子,象征割断脐带,受戒者脱胎重新做人。受戒者还要受到《阴阳牒》十条戒律的约束:一戒不得呼天骂地,二戒不得毁骂父母长辈,三戒不得瞒师骗友,四戒不得误杀生灵,五戒不得偷抢害人,六戒不得贪财爱色,七戒不得怒气凌人,八戒不得欺贫爱富,九戒不得贪生怕死,十戒不得隐经瞒教。
从度师的过程可以看出明显的成人礼性质。受戒者通过象征二次诞生的仪式,从自然的人成为社会的人,为社会其他成员所接纳。与信仰闾梅派的瑶族地区一样,未经过度师或度道仪式的人不被社会认可,得不到神力保护,也不能参加社会活动。
值得一提的是,瑶传道教中等级较高的师公或道公,在瑶族民间以及在与瑶族毗邻的民族中,颇具神秘色彩。他们可以用法术做出常理和科学难以解释的事情,如前述的上刀山、过火海、下油锅。笔者在调查中,还听过用法术点燃石头、点燃淋湿的芭蕉树,极短时间内接骨疗伤、极短时间内祛除充满屋子的尸臭等。对这些行为,不能一概以迷信斥之。然而,在这方面的探究还未开始之时,具有这些神秘法术的师公却因为种种原因急剧减少,而施展高难度的法术因为被认为“损阴功”,不常实施,现在已经很难见到。
无论是闾梅派,还是梅山派和完满派,都是道教与瑶族地区信仰文化的融合。在形式上,如教义、组织、仪式等很多方面都有共通之处。经书大量仿照或融合汉族道教的经典编撰而成,宗教从业者并不脱离生产和世俗生活,入教仪式极具瑶族特点,戒律和禁忌成为瑶族社会道德判断的重要标尺,等等。更重要的是,这三派在深层次的观念和哲学思想上,具有瑶族共有的特点。这三派具有瑶族特点的虚构的彼岸世界,有以升天成仙为“家先”中心的系统的宗教哲学思想,而且其道教信仰已深入到了其文化的每一个角落,对其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