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8885000000013

第13章 文萃弘海(1)

古往今来,什刹海可谓诗文书画荟萃之地。

这片水域像一块海绵,从历朝历代吸纳了每一个时期的文化营养。从元代着名画家、诗人、位列“颜欧柳赵”书法四大家之一的赵孟到主持明代文坛数十年的“神童”首辅、“茶陵诗派”核心李东阳,到“公安派”文学创始人三袁兄弟(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从清初第一才子纳兰性德到《红楼梦》作者曹雪芹,从被称为“民族魂”的鲁迅到京味文学的大师老舍,诸多文化大家,全都在什刹海边留下了深深的足迹,并且多有关于什刹海的诗文、事迹传世。从古至今,在有着“西湖春、秦淮夏、洞庭秋”之美誉的什刹海畔多的是寺庙、王府、私家园林,多的是花朝雅集、上巳春褉、辞章应答等文人活动,多的是闹元宵、逛花灯、洗御马、浴贡象、阅冰鞋、护国寺庙会、放荷灯、观莲节等热闹场面,多的是城隍出巡、火神诞日道场、广化寺盂兰盆会、烧法船等宗教与民俗活动。充满历史积淀的什刹海文化,内涵极其丰富,包含了建筑、宗教、民俗、漕运、商业、科教、衙署、诗文、故事、名人、古代报时、地名演化等诸多方面,这些文化的方方面面如一棵参天大树,在什刹海这块沃土上枝繁叶茂、开花结果,以物质的和非物质的形式、文学艺术和民俗的方式展示着古都的兴衰演变。

什刹海畔诗词活动繁盛,各个历史阶段成立过诸多文学团体。饱学之士们在这里唱和不断,名作迭出,佳话频传。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方面面的感触与论述,充分体现出历代优秀的知识分子延续中华文明的传统与高度的社会责任心。

历代文豪对什刹海的讴歌赞美、浅吟低唱,对什刹海这个美丽的湖泊和这块宝贵的土地,犹如镶嵌其间的串串珍珠、颗颗钻石。读到这些诗文的人,总会觉得什刹海更加耐人寻味。

可以说,什刹海的旖旎灵性所以时常拨动着今人的心弦,所以被认同为我们民族文化的精华,和这些文坛巨擘的如椽大笔有着相当密切的关系。

我们今天所要弘扬的什刹海文化,与先贤们的优美诗文有着密切关系。今人继承前人传统,且有新的作为,这本是历史前进的必由之路。展望未来,作为进入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时代的中华子孙,我们当然不能仅仅重复前人所做的工作,我们负有承前启后的历史使命。

作为今人,我们应做的综合、归纳、升华的工作更多。换句话说,我们首先需要把什刹海的方方面面尽可能研究深,从中挖掘出什刹海在历史上和当今时代的价值,使其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前进,而且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从而对继承中华传统文化做出弘扬光大的贡献。只有这样,才能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真正地继承前人的传统,才能促进什刹海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中共西城区委、区政府自1983年整治什刹海以来,一直把什刹海地区的学术研究作为自己最重要的任务之一,由于有各界专家学者的直接参与,由于有中央、市、区各级领导同志的大力支持,又有市民群众特别是当地居民的积极配合,什刹海地区在学术研究与文化建设方面,经过坚持不懈地努力,陆续取得了一批研究成果。在什刹海自整治以来逐渐“热”起来的过程中,特别是什刹海总体规划的编制完成和《什刹海志》编纂过程中,一个词语诞生了——什刹海文化。这看似瓜熟蒂落的事情,又凝聚了多少自觉继承、弘扬什刹海传统文化人的心血和汗水。

什刹海文化,既是由于古人的千锤百炼千百年积累,也是由于近年来什刹海研究与实际工作的深入开展与提炼,什刹海文化的新概念陆续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同。应该说,近年来关注什刹海历史与前途的专家学者们、领导干部们、北京市民们已经促成了一个“什刹海热”。在北京市学术界逐步注重北京历史文化研究的大背景下,形成了一个热爱、研究什刹海文化的群体。

这对继承与弘扬什刹海的文化传统、提高什刹海的知名度,做出了积极的、有益的贡献。本记标题“文萃弘海”,其基本意义核心内容即在于此。

一、什刹海研究会的成立与什刹海文化研究起步

1990年成立的什刹海研究会,源起于1983年西城区依据党中央书记处对北京工作的“指示”及党中央、国务院对北京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的“批复”精神对什刹海开展的大规模整治工作。市政府批准西城区整治什刹海风景区方案的同时,批准成立了由区委书记陈元任指挥的什刹海风景区整治指挥部(简称“指挥部”)。什刹海研究会是在指挥部大规模整治工作基础上组建起来的学术研究团体,借助指挥部之力,借鉴西城区工作中“内脑”与“外脑”结合的经验,大胆将“外脑”(北京市、全国的高端人才)作为学术研究的主体,组织熟悉西城且有一定政策水平的离、退休领导与干部作为驻会领导和工作人员,视为“内脑”。他们具有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实际、尊重群众的服务精神。“内脑”、“外脑”结合,融为一体,同时还邀请中央机关、市、区有关领导作为名誉会长参与研究,指导工作,形成一个既有理论知识水平又有实际工作经验的学术群体。什刹海研究会的所有研究成果均凝聚着这一群体的智慧和辛勤劳动。

这一群体十几年中始终将什刹海的研究思路与目标置于“指示”和历次“批复”精神指导下,结合什刹海的实际,根据党中央、国务院批复的北京城市性质、功能,服务于建设历史文化名城和国际城市的目标开展研究工作,推进具有什刹海特色的文化建设。什刹海研究会的一些最重要的研讨活动,都是在党中央精神的指引下进行的,如1996年以“什刹海建设管理工作的回顾与展望”为题向区委区政府作的总结汇报,是根据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市委七届八中全会精神所做的工作总结,1997年请示区委区政府召开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精神文明建设研讨会”是建议区委作为落实党的十五大精神的一项重要措施而举办的,2004年2月请示区委区政府召开的“什刹海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研讨会”是为学习落实党的十六大及十六届三中全会、树立科学发展观而主办的。什刹海研究会所提出的一些重要意见与建议,如合理利用景区资源,大力推进文化建设,提高景区居民精神文明水平,加强什刹海文化的研究等都是认真学习党中央精神的结果。

什刹海研究会的工作是紧密结合什刹海实际的。1998年出版《诗文荟萃什刹海》一书的《代序》和2004年“什刹海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研讨会”上的一篇发言稿《初探什刹海文化的保护与发展》,从历史发展的大量事实中梳理出什刹海文化的脉络、提炼出什刹海文化的属性和特色,提出“什刹海文化的历史延续性决不可中断,平民性(民俗性)决不可泯没,多样性(兼容性)决不可任其消失”的重要意见,并针对社会上有些人对文物保护、环境保护不以为然的状况,研究会旗帜鲜明地提出:有些人错误理解邓小平同志的一句名言:“发展才是硬道理”,把发展仅仅理解为GDP 的增加,片面强调经济增长的速度,并以此作为衡量政绩的唯一标准。对其他有关的重要方面不予重视,甚至造成严重破坏也在所不惜。现在党中央提倡的是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我们一定要从保护入手求发展。如只讲“发展”而把“保护”丢了,就必然产生“建设性破坏”而难以挽回。这是什刹海丛书执行副主编康奉先生为代表的专家学者、有识之士对什刹海工作的基本态度,也是为什刹海文化研究开的一个好头。这为日后什刹海研究工作提供了重要的研究思路和判断依据。

什刹海的研究工作,是西城区和北京市历史文化保护区域研究的一个组成部分。什刹海研究会这一学术群体从实际出发,尊重专家,依靠专家,同时依靠群众、注重调查研究,保证什刹海的研究工作一直在党的方针政策指导下逐步开展。“外脑”的高水平因“内脑”的虚心请教与服务而得以发挥,“内脑”的愿望因“外脑”的指导和参与而得以实现,“内脑”与“外脑”的结合和良性互动推动着什刹海历史文化的研究与时俱进。

二、《什刹海历史文化名胜风景区专号》出版

什刹海研究的起步得到《燕都》杂志的大力支持与合作。什刹海研究的第一组学术研究成果是什刹海研究会成立当年,以刘季人先生为主组织编辑的《什刹海历史文化名胜风景区专号》,刊登在《燕都》杂志1990年第4期上。

专号特例刊登了《什刹海研究会章程》和征集《什刹海志》资料的启事,与多篇论文、散文同时刊载。因而可以说,这本《专号》向社会各界宣示:什刹海有史以来第一次有了专门研究她的学术组织,也向社会初步展现了什刹海的历史文化风景名胜区域性质和什刹海研究会的基本任务,在北京历史文化研究领域开始引起注意。

在《专号》中,共收录28篇文章。其中既有侯仁之、单士元、朱家溍、赵其昌等学界顶级专家撰写的关于什刹海与古都演变的论述、文化寻踪和海域风情的回忆,又有各界实际工作者的真知灼见,涉及古今中外有关方面的论述及景区规划前景的展望,还有一些历史亲历者的直接记录,凸显了研究什刹海队伍的高层次。社会上对什刹海的关注度与这些高层次的作者群体及他们高水平文章的影响力关系十分密切。

中科院院士、历史地理学泰斗侯仁之先生在《什刹海与北京城址的演变》一文中论证了什刹海与北京城址的演变的紧密关系,论证了什刹海在七百余年前元大都最初城市规划中的重要地位。阐述了元初政治家、古代城市规划大师刘秉忠规划建设元大都,既继承了古代《周礼·考工记》中“匠人营国”的传统规制,又密切结合了当地河湖水系分布的特点而有所创新。元大都城市规划的基本依据,即紧傍什刹海东岸选定了全城自北而南的中轴线,大都城东西城墙的位置乃是源于积水潭东西两岸的宽度。明确了大都城规划的几何中心起点就是什刹海岸边的“中心台”,而当时水面浩瀚的积水潭,就自然落在了类似全城心脏的部位上。侯仁之教授的论述,确立了什刹海在北京城历史地位中处于发端的地位,而且至今仍在发挥重要影响。

着名历史学家、档案学家、故宫博物院名誉院长单士元先生发表了一篇文章《汪兆铭埋炸弹地点及被捕后的供词》。这是一篇对世传汪精卫在银锭桥埋炸弹刺杀摄政王案的考证文章。该文列有单老1925年在清室善后工作委员会工作时清点文物文献中发现的汪兆铭供词原文。结合作者少时亲历,认为,“汪所藏炸弹地点是在载沣府第稍东与什刹海河套相连处有一水洼,以青石板叠一小桥通行,在其北有明代古刹瑞应寺,现已拆建为学校”。

纠正了世传刺杀地点为银锭桥的不实说法。这样的文章,为什刹海的研究工作树立了严谨务实、深入考证、绝不人云亦云、以讹传讹的范例。

着名文博家、文物鉴定家、清史专家、戏曲研究家朱家溍先生为《专号》撰写了散文《什刹海梦忆录》,代表了很多老北京人对旧时什刹海的依依怀恋之情。他提到聆听鼓楼打鼓的感觉,提到张之洞故宅前“白云青山图开大米;斜风细雨春满天街”的自书联,提到少年时所见到万宁桥完整的白玉石栏杆,提到福兴居灌肠铺、聚顺和干果店、宝瑞兴酱园、庆云楼、烤肉季、会贤堂等老字号,提到火神庙热闹又庄严的火祖诞日的道场,提到诸多京剧名角在会贤堂的演出,提到会贤堂与张之洞换房子的鲜为人知的历史……他还将自己充满感情的诗作“作为‘什刹海梦忆’之一的结束”。附此诗以飨读者:

黄叶飘零尽,寒烟隔岸林。

笛声惊倦鸟,曲意澈冰心。

盛会应难再,悲时四序侵。

离愁望善遣,雾冷自披襟。

着名考古学专家赵其昌发表一篇《什刹海考古》专论,证明零星片段的地下资料带来一点信息,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什刹海之地曾是礼贤乡,考古资料证明,唐代的礼贤乡龙道村现在地名龙头井。赵其昌先生感慨道:“龙头井又正是考古名家郭沫若的故居所在。郭老一生从事考古学的研究,他却万没料到他后半生生活写作的地方,正处在唐代古村之上。

地下有知,他该会含笑而眠。”赵其昌先生还进一步谈到,元代建大都,把什刹海围在城内,水滨的小小村落是非迁不可了。龙道小村的名称,微不足道。礼贤之名,大有来历,怕是不会轻易泯没的。今天北京东南50华里处有一个礼贤村,现在是镇,如果不是地名的巧合,很可能是唐代礼贤乡民的迁徙新居。

《专号》还刊登了赵光华、宁巨川与张文进、溥任、葛文、张宁、司剑平、张传彩、宋馆、郭平英、苏菲、孙荣芬、修明、靳麟、杨树屏、王德芬、刘季人、周肇祥、董毓麟、孙建宁、崔淑敏、王光远与姜中秋、汪元澂、朱自煊等名家撰写的26篇文章。这些文章,从历史、文化、名人及故居、事件、民俗、建筑、规划等方方面面作了既有分量又多姿多彩的历史介绍和富有现实意义的宣传。

《专号》虽然只是什刹海研究工作迈出的第一步,但它标志着什刹海的科学研究已经起航。它激起各界专家学者和老北京们更多的期待,也吸引了更多的研究者来关注什刹海。

同类推荐
  • 当代中国文化1000问

    当代中国文化1000问

    为什么说国学不应只是一种文化产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的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主义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为此,了解先进文化、学习文化知识,是落实胡总书记这一指示以及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首要环节。
  • 中西文化理解与中国主体观的兴盛:以清末出洋游学游历为实证个案

    中西文化理解与中国主体观的兴盛:以清末出洋游学游历为实证个案

    基于“大历史”和“大教育”的研究范式,构建“中西文化理解”的分析框架,提出“中国主体观”的研究理论模式——偏重以思维衡量标准,即注重考察明清之际到清末时期“中西文化理解”进程中存在的“中国主体”意识的阶段发展与深刻变化,从而深入探析明清之际以来中国思想理论和社会实践的文化基础,探索其中形成与发展的深层根源,进行文本的解读与历史的诠释,阐述内涵特征、递嬗过程与影响作用,由此深刻揭示中国近代化思维发展逻辑形态特征。
  • 儒家文化的困境:近代士大夫与中西文化碰撞

    儒家文化的困境:近代士大夫与中西文化碰撞

    古代中国人是怎样看待传统中国文化圈以外的世界的?他们对外部世界所具有的文化心理,是在什么地理环境中形成,并在两千多年的时间里受到哪些社会政治因素的影响而进一步强化的?这些问题对于认识近代中国士大夫对西方挑战的消极的态度和反应,无疑有着重要的意义。让我们就从考察这些问题开始。
  • 我读故我在:胡适论读书

    我读故我在:胡适论读书

    胡适研究已成为一门学问,作为一代“文化圣人”,他是如何读书治学的?他如何把读书、治学与做人连在一起的?本书作者在解读胡适原文的基础上,注重历史背景和资料的钩沉,注重对胡适思想做历史的分析,以期客观了解胡适,择善而从,向读者打开一扇了解胡适这位民国大师的求学之门,引导读者走近大师、学习大师、敬仰大师。
  • 中国人的精神

    中国人的精神

    本书是辜鸿铭具有世界影响的著作,全书由作者1914年发表于英文报纸《中国评论》、以“中国人的精神”为核心的系列英语论文结集而成。是东西方文化比较的早期代表作品。辜鸿铭论述的主旨就是揭示中国人的精神生活,阐发中国传统文化的永恒价值。
热门推荐
  • 我是读书人

    我是读书人

    母亲死了,都说是营养跟不上。可真的是这样吗?父亲是个状元,可却只是个小县令。本来以为自己是高手,可出了县城后随便来一个人就把自己揍得爹都不认是什么情况?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雪婷纪

    雪婷纪

    我孤身闯过阎罗殿,摘叶作船游过黄泉,见奇花生彼岸,见花不见叶,见叶不见花,周而复始千年,找一未亡人。可找到?未果。放弃?你可曾见过苍梧山平,黄泉水尽?未曾那此生便心系姑娘,待苍梧山平,黄泉水尽,我便离开,若苍梧山未平,黄泉水未干,那此生此世,至死不渝!
  • 华发天下

    华发天下

    一觉醒来,为毛我堂堂杀手女皇变成了一个遭人唾弃的废物?不管啦!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看我如何用一根发簪倾天下!!!
  • 载梦白舟千辰

    载梦白舟千辰

    载梦,一生纯挚的梦。邂逅如梦,从今,便为你守候,白辰河边,你,可愿归来?
  • 永不言败之创世少年

    永不言败之创世少年

    杨阳一直梦想着哪天能和马云喝喝下午茶,和比亚盖茨打打高尔夫,和巴菲特谈谈股市。。。
  • 卫辉府的传说

    卫辉府的传说

    朱翊镠明朝隆庆皇帝朱载垕之子,万历皇帝朱翊钧的同母弟,生于1568年,四岁即册封为潞王,1589年就藩卫辉府至死。这个昏王藩居卫辉几十年里,凭借自己的特殊地位,仗势豪夺、野蛮盘剥,兼并土地四万余顷,遍布九府二十多县。他勾结地方官府横行乡里,肆无忌惮地欺男霸女、杀人害命,给黎民百姓造成了数不清的苦难灾祸。潞王陵中,断碑残竭记满了潞王的污德秽行;殿宇楼台浸透了百姓的辛酸血泪;衰草荒冢、枯骨干骸,昔日的封建王侯早已腐臭于历史的垃圾堆;斗转星移、岁月流逝,永存于人民心中的是善恶爱憎。至今,卫辉流传着多少委婉凄凉、悲壮惨烈的民间传说。
  • 凡人意识

    凡人意识

    什么是意识?是所有生物都拥有意识,还是人类独有?察觉杀气果断反杀,遭遇GANK提前离开,意识存在万物之间。在不断萎缩的世界反面,少年背负起旧神的灵龛,从灰暗的历史中走了出来,决定带给凡人们新生。
  • 顽石斩仙录

    顽石斩仙录

    天道轮回,我又是谁?人?仙?妖?既然没能把我磨灭得魂飞魄散,千载后,我再证一次天道又何妨。
  • 棠叶心事

    棠叶心事

    人都说棠叶心事重,可比棠叶心事更重的,是人的心事。因为南安公主的一场策划,她被拉进一个很深很深的深渊。这个深渊中,有她爱的,有她恨的,有她想忘记的,也有她留恋的。一场场看似可笑的闹剧,一个个看起来毫不相关的人,不断地钩织出一张张无形的网。她明明是最无辜的,却偏偏是最受伤的。当她真的能选择时,她该怎么割断同以前的一切?棠叶心事重,随风,却无影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