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8933300000023

第23章 佛教的倒流(1)

我们讲“文化交流”,其中“交”字是关键。既然说“交”,就不会是向一个方向流,形成了所谓one-way traffic,而是相向地流,这才是真正的“交流”。一方的新东西、新思想、新科技等流向另一方;另一方的新东西、新思想、新科技等也流向这一方。有时候,流过来的东西,经过这一方的改造、加工、发展、提高,又流了回去。如此循环往复,无休无止,一步比一步提高,从而促进了人类文化的发展,以及人类社会的进步。这种流出去又流回来的现象,我称之为“倒流”。

这种现象在科学技术方面特别明显而常见。但是在意识形态方面,则比较隐晦。至于在意识形态中最微妙的那一部分——宗教中,由于宗教的排他性特别强,则几乎是难以见到,甚至可以说是根本不见。

有之,自中印之间的佛教“倒流”始。这在印度佛教史上,在中印文化交流史上,甚至在世界宗教史上,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一个非常值得深思的现象。为什么会在佛教中出现这种现象呢?这现象是否在其他宗教中也出现呢?如果不出现,那么原因何在呢?这样一些问题,对研究佛教史,对研究中印文化交流史,对研究世界宗教史,都有深刻的意义。但是,就我浏览所及,还没有哪一部佛教史或有关的书籍,认真地谈到这个问题。我认为,这不能不说是一件憾事。我现在试着对这个佛教倒流的现象作一些阐述,最后提出我的解释。

佛教是从印度传到中国来的。中国人接受了这一个外来的宗教以后,并不是墨守成规、原封不动地把它保留了下来,而是加以改造和提高,加以发扬光大,在传播流通过程中,形成了许多宗派。总起来看,在律的方面——僧伽组织方面的改变,比起在教义方面的改变与发展,要少一些,要不太引人注目一些。在佛教义理方面,中国高僧在几百年上千年的钻研与学习中,有了很多新的发展,有的又“倒流”回印度,形成了我所说的“佛教的倒流”。中国佛教典籍中对于这种现象有一些记载。我在下面举几个例子。

元念常集《佛祖历代通载》卷十三:玄宗隆基开元二年(714年)十月十七日,永嘉玄觉禅师示寂……与东阳策禅师偕谒六祖……须臾告辞。祖曰:“返太速乎?”师曰:“本自无动,岂有速耶?”祖曰:“谁知非动?”师曰:“仁者自生分别。”祖曰:“女(汝)甚明得无生之意。”师曰:“无生岂有意耶?”祖曰:“无意谁当分别?”曰:“分别亦非意。”祖曰:“善哉!善哉!少留一宿。”时谓一宿觉。及回,学徒奔萃。着《证道歌》一篇,梵僧归天竺。彼皆亲仰,目为东土大乘经,又着《禅宗悟修圆旨》十篇及《观心十门》,并盛传于世。

这一段话讲的是中国禅宗中所谓机锋。禅宗,虽然名义上是菩提达摩从印度传到中国来的,但是实际上是在中国发展起来的一个佛教宗派,流行的时间最长,最富于中国色彩。永觉禅师拜谒禅宗六祖慧能,二人耍开了机锋。永觉从中悟得大道(觉)。六祖连声高呼:“善哉!善哉!”《证道歌》中的思想大概也不出中国禅宗的这一套东西。这一套东西印度人可能是陌生的,认为是莫测高深的。因而《证道歌》终于在唐玄宗时期(8世纪)传回了印度,为那里的人所“亲仰”。

最有典型意义的“倒流”现象是宋赞宁的《宋高僧传》二七《含光传》所讲的情况。《传》中说:时天台宗学湛然,解了禅观,深得智者膏腴。尝与江淮僧四十余人入清凉境界。湛然与光相见,问西域传法之事。光云:有一国僧,体解空宗,问及智者教法。梵僧云:“曾闻此教定邪正,晓偏圆,明止观,功推第一。”再三嘱光,或因缘重至,为翻唐为梵,附来,某愿受持。屡屡握手叮嘱。详其南印土多行龙树宗见,故有此流布也。光不知所终。

这个短短的《传》里讲到湛然见含光,含光谈到一个印度僧人再三叮嘱含光把智的着作翻成梵文,传到印度。看来智对大乘空宗的研究水平超过了印度空宗大师龙树。

赞宁是一位很有眼光,很有远见的高僧。他写完了《含光传》以后,心有所感,在《传》后面又写了一个《系》,发挥自己对含光遇到梵僧这一件事情的感想。这一个《系》是中国佛教史上的一篇重要文字,内容丰富,含义深刻。为了具体地阐明我对佛教倒流的看法,我把这一篇不太长的《系》全部抄在下面:

系曰:“未闻中华演述佛教倒传西域,有诸乎?”通曰:“昔梁武世,吐谷浑夸吕可汗使来,求佛像及经论十四条。帝与所撰《涅盘》、《般若》、《金光明》等经疏一百三卷付之。原其使者必通华言,既达音字,到后以彼土言译华成胡,方令通会。彼亦有僧,必展转传译,从青海西达葱岭北诸国,不久均行五竺,更无疑矣。

故车师有《毛诗》、《论语》、《孝经》,置学官弟子以相教授。虽习读之,皆为胡语是也。又唐西域求易道经。诏僧道译唐为梵。”二教争“菩提”为“道”。纷拏不已,中辍。设能翻传到彼,见此方玄赜之典籍,岂不美欤。又夫西域者佛法之根干也,东夏者传来之枝叶也。世所知者,知枝叶不知根干,而不知枝叶殖土,亦根生干长矣。尼拘律陀树是也。盖东人之敏利,何以知耶?秦人好略,验其言少而解多也。西域之人淳朴,何以知乎?天竺好繁,证其言重而后悟也。由是观之,西域之人利在乎念性、东人利在乎解性也。如无相空教出乎龙树,智者演之,令西域之仰慕。如中道教生乎弥勒,慈恩解之,疑西域之罕及。将知以前二宗殖于智者、慈恩之土中枝叶也。入土别生根干,明矣。善栽接者,见而不识,闻而可爱也。又如合浦之珠,北土之人得之,结步摇而饰冠佩。南海之人见而不识,闻而可爱也。蚕妇之丝,巧匠之家得之,绣衣裳而成黼黻,抽之妪见而不识,闻而可爱也。懿乎!

智者、慈恩西域之师,焉得不宗仰乎!

你难道不认为这是一篇蕴藏着许多深刻内容又十分有启发性的《系》吗?我现在根据原文内容顺序,对文中所谈的问题,加以必要的诠释,然后作出我认为是合情合理的结论。

先谈梁武帝。

我在这里要谈的是虔诚的佛教信徒萧衍,而不是身为一代人王帝主的梁武帝。因此,二十四史中的《梁书》等所谓正史,我一概不征引,我只从《高僧传》《佛祖统纪》《佛祖历代通载》等佛教典籍中征引必要的资料,来说明我要解决的问题。佛教典籍中当然认为梁武帝是一个非常值得赞扬的人物,吹嘘他是一个虔诚的居士,一生几次舍身出家。但是,在提到辟佛者的意见时,也间或提到萧衍。譬如唐代的韩愈就是这样。这些辟佛者抓住他一生虔诚拜在佛教莲台之下,终于还是落得了一个在侯景之乱中饿死台城的下场这一条辫子不放,使信佛者处于非常尴尬的情况中。

佛教典籍中吹捧梁武帝的地方,比比皆是,我举几个例子。《续高僧传》五《智藏传》说:“逮有梁革命,大弘正法。”

说:“(梁武帝)剪离德如振槁,取独夫如拾遗,其雄才大略,固不可得而称矣。既悬白旗之首,方应皇天之眷。而布泽施仁,悦近来远,开荡荡之王道,革靡靡之商俗,大修文学,盛饰礼容,鼓扇玄风,阐扬儒业,介胄仁义,折冲樽俎,声振寰区,泽周遐裔,干戈载戢,凡数十年。济济焉,洋洋焉,魏晋以来,未有若斯之盛也。然不能息末敦本,斲雕为朴,慕名好事,崇尚浮华,抑扬孔墨,流连释老,或终夜不寐,或日旰不食,非弘道以利物,唯饰智以惊愚……”

这是一个崇奉儒家者的意见。可以参照。《佛祖历代通载》用极长的篇幅来为他树碑立传,记述他学佛的过程。他从高僧宝志交游,宝志示寂,梁武建浮图五级,葬大士其下。“凡大士(宝志)所为秘谶偈句,多着《南史》。为学者述《大乘赞》十篇,《科诵》十四篇,并《十二时歌》,皆畅道幽致,其旨与宗门冥合,今盛传于世”。天监三年(504年)月8日,梁武帝亲制文发愿,乞凭佛力,永弃道教。五年(506年)帝注《大品》。十年(511年),诏法师僧旻入惠轮殿讲《胜鬘经》。十一年(512年)有旨命宝亮法师授《涅盘义疏》,帝为之序。又下诏蔬食断肉,造《断酒肉文》及《净业赋》,普通元年(520年),帝于禁中筑圆坛,将禀受归戒。

以惠约为师,太子诸王公卿道俗从约授戒者48000人。时释子多纵率,帝患之,欲自以律行僧正事。帝开放宫禁,恣僧游览。大通元年(527年),帝幸同泰寺舍身。中大通元年(529年)9月,上幸同泰寺舍身,群臣以钱一亿万奉赎回宫。10月,上幸同泰寺,升座讲《涅盘经》,11月,讲《般若经》。太清三年(549年),侯景作乱,梁武帝萧衍死。《佛祖历代通载》九评论他说:“幼而好学,六艺备闲,基登逸品。至于阴阳纬候卜筮占决草隶尺牍骑射,并洞精微。虽登大位,万机多务,犹手不释卷,然烛测光,尝至戊夜。撰《通史》六百卷、《金海》三十卷,《五经义注》《讲疏》等,合二百余卷,赞序诏诰铭诔箴颂奏诸文,凡一百二十卷。晚奉佛道,日止一食,无鲜腴,唯豆羹粝饭而已。或遇事拥,不暇就食,日才过中,便漱口而坐。制《涅盘》《大品》《净名》《三惠》诸经义记数百卷。听览余暇,即于重云殿同泰寺讲说,名僧硕学四部听众常万余。衣布衣木棉皂帐,一冠三载,一被二年。自五十外,便断房室,不饮酒,不取音乐,非宗庙祭祀大会飨宴及诸法事,未尝举乐。勤于政事,每冬月四更竟,即敕把烛看事。执笔触寒,手为皴裂。然仁爱不断,亲亲及所近悻,愆犯多纵舍。坐是政刑弭紊。”

根据上面的叙述,梁武帝应该说是一个非常难得的虔诚的皇帝。虽然由于“仁爱不断”等可能是佛教影响过分姑息的做法,终致以耄耋之年饿死台城,但是总不失为一个有学问、有道德的帝王。他的有关佛教义理的着作能影响到西域,以致吐谷浑夸吕可汗派人来求佛像及经论,完全是可以理解的。至于他的《涅盘》《般若》《金光明》等经疏能够“均行五竺”,看来只是通慧大师推测之辞,还没有找到有关的记载。

梁武帝这样一个人,从佛教倒流的角度来看,当然使我很感兴趣。但是从同一个角度来看使我更感兴趣的却是同梁武帝有某些牵连的一个印度和尚,他就是有名的菩提达摩大师,所谓东土禅宗初祖。他是天竺南印度国香至王第三子。父王死后,他出了家。《佛祖历代通载》九,把菩提达摩事系于梁大通元年(527年)。下面一段记载值得注意:

(达摩)遇二十七祖般若多罗,付以大法。因问:“我既得法,宜化何国?”多罗曰:“汝得法已,俟吾灭度六十余年,当往震旦阐化。”曰:“彼有法(浩)器,堪继吾宗,千载之下,有留难否?”

多罗曰:“汝所化方,得菩提者,不可胜数。吾灭度后,彼有劫难,水中文布善自降之。”

《佛祖统纪》二九有类似的记载:

(达摩)出家之后,遇二十七祖般若多罗,付以大法。谓曰:

“吾灭后六十年,当往震旦行化。”多罗既亡,师演道国中,久之思震旦缘熟,即至海滨,寄载商舟,以梁大通元年达南海。

这里没有讲震旦“法器”,只讲“缘熟”,指的是震旦与大法有缘分。

《释氏稽古略》二也有这个记载:

姓刹帝利,本名菩提多罗。二十七祖般若多罗至其国,受其父王供养。得所施珠,试其所言。祖谓之曰:“汝于诸法已得通量。

夫达摩者,通大之义也。宜名菩提达摩。”磨谘之曰:“我既得法,当往何国而作佛事?”祖曰:“汝虽得法,未可远游。且止南天,待吾灭后六十七载,当往(生)震旦东也土,设大法乐,获菩提者不可胜数。”

下面谈到一个名叫佛大先的和尚,遇到般若多罗,舍小(乘)趣大(乘),与达摩并化。后来达摩“念震旦缘熟,行化时至”,于是来到中国。

《续高僧传》十六《菩提达摩传》里只说:“南天竺婆罗门种,神慧疏朗,闻皆晓悟,志存大乘,冥心虚寂,通微彻数,定学高之,悲此边隅,以法相导。”没有讲到同中国的缘分,对中国的期望。

《佛祖历代通载》《佛祖统纪》和《释氏稽古略》等三书中所讲的情况,实际上已经够清楚的了。但是,到了大同元年(535年)十月,达摩行将示寂的时候,他对自己选定的接班人惠可说的一番话,更是明白清楚:

吾有《楞伽经》四卷,亦付与汝,即是如来心地要门。吾自离南印,来此东土,见赤县神州有大乘气象,遂逾海越漠,为法求人。际会未谐,如愚若讷。今得汝传授,吾意已终。

菩提达摩信奉的是佛教大乘,上面已经谈到过了。他在这里说得明明白白,他到中国来是“为法求人”,这“法”就是大乘。他在中国看到了大乘气象,找到了大乘传人,“吾意已终。”他满意了。众所周知,中国千余年来,崇奉的就是大乘。这中间有什么必然性吗?这同我在本文中要探讨的问题有什么联系吗?我在本文结束时再来谈一谈我的想法。

还有一段神话似的故事,也值得提上一下。就在同一书中,在《佛祖历代通载》九中,讲到达摩示寂以后,“明年,魏使宋云西域回,遇师于葱岭,手携只履,翩翩独迈。云问:‘师今何往?’曰:‘西天去。’及云归朝,具言其事。门人启圹。唯空棺只履存焉。”难道这里面蕴含着什么微言大义吗?

同类推荐
  • 星云日记36:学徒性格

    星云日记36:学徒性格

    本书为“星云日记”系列的第三十六册。收录星云大师1995年7月1日至8月31日期间的日记,分为“不生气”、“讲清楚、说明白”、“学徒性格”、“欣赏欢喜”四部分。日记详细记载了星云大师每日的弘法行程、心得、计划,熔佛法、哲学、文学、慈心悲愿于一炉,实为一代高僧之心灵剖白与济世旅程,为现代佛教历史的进展保存或提供了至为珍贵的第一手资料,亦为吾人陶冶心性之良方、修养精神之津梁,从中可获得许多做人做事的启示与新知。
  • 佛眼观生死

    佛眼观生死

    人活在这个世上,最关心的事情莫过于生死。人从哪里来,又将往哪里去,这是一个相当具有诱惑力,但是又常常被人避忌的课题。佛教利用其精妙的“缘生观”为我们解读了生命的密码——“一切有情,因缘生成;人身难得,佛法难闻;人生无常,不必执着;生生死死,死死生生;珍惜眼前,活在当下;父母是佛,提早尽孝;生命是宝,务必珍惜;众生平等,慈悲为怀;把握自己,把握人生;临终关怀,直面死亡:涅槃境界,得大自在。”只要参透了这些道理,就可以自在地活在世上,不悔地走完人生旅程。本书从佛教经典的阐述、佛学大师的讲话和专著,以及佛学界人士的研究中,精心挑选了百余篇关于生死问题的章节,分门别类,集合成书,教化大众。
  • 爱是勇者的游戏

    爱是勇者的游戏

    在这本书中,年轻的仁波切首先展示了自己对众生的爱和探索真理的勇气。他用朴素的语言,谈论真相、美、信念、痛苦、祈祷、当下等终极问题。这些讲述坦率、幽默、智慧。作为与众不同的生命引领者,他说“宗教的目的从来不是跟从宗教本身,而是透过教法去改变自己”。他祈愿所有的读者,“读到这本书后,不是增添了某种知识,而是成为一个放松、自在、清净的人,成为智慧的勇士。生活不再是一个障碍,而成为一个欢乐的游戏”。
  • 在此刻

    在此刻

    济群法师:一代高僧用佛法智慧解读世人困惑,指导世人找到心灵的家,回归觉性的故乡《在此刻》(寻真问道的不二法门)身在此刻,心不能定,皆为想要得太多。物质的丰裕并不能带来身心的安顿,需要向内在去寻找。本书是济群法师随笔集,作者立足于当下,讲生命轮回,讲日常生活,通过寻常人生的悲欢喜乐来阐释禅机妙义,知道人们理解生命真相。如一盏明灯,点亮蒙尘的心灵,踏实淡定活在此时此刻。
  • 《坛经》注解(谷臻小简·AI导读版)

    《坛经》注解(谷臻小简·AI导读版)

    本书用通俗的语言将佛法三藏经律的核心内容传递给大地的有缘人。作者出生普通农民家庭,感受到人生苦空无常与虚妄。为解脱人生困惑,26岁开始接触佛法。为弘扬禅宗正法,2004年于云南鸡足山剃度出家。近年来,在多个地方教授六祖禅宗文化。
热门推荐
  • 西行玛法

    西行玛法

    玛法大陆本是一片乐土,受黑暗力量侵袭之后,人类的乐土变为怪物的乐园。大陆各地出现多处黑暗巢穴,其内更是有无比强大的怪物首领。辛木穿越到玛法大陆,在这个熟悉又陌生的世界,挣扎生存,努力探寻一条回家之路。回家之路注定凶险,辛木该如何面对?他又是否能够回到原来的世界?……
  • 倾世魔妃:逆天而行

    倾世魔妃:逆天而行

    所有人都不敢置信的擦了擦眼睛,那真的是他们的废物三小姐么?眼花了吧,假冒的吧.....“今天我要你看看谁是废物。”凤墨兮发丝飞扬,语气冰冷,目光冷冽。。。
  • 极限勇士之武器专家

    极限勇士之武器专家

    一颗子弹,破碎万里山河。一枚炸弹,湮灭万里长空。一尊机甲,踏碎天地星域。杨峰承前世记忆,在这个以武为尊的世界,以科技时代的机甲武器,开启了与当世无数天才的争锋之旅。
  • 忘记流年,忘记爱

    忘记流年,忘记爱

    花儿绽放的季节,蜂逐蝶舞的年代,花开不败的青春,爱情飞扬的梦里,那一季缤纷的心情,花朵的睡梦里也满是甜蜜的味道,花瓣飘落的姿势也是优美浪漫的温馨,那些花开的声音也是如此的美妙。那个男孩女孩的青春里,那段纠结不清的罗曼史,后来怎么样?也许花开有时,不能不败,青春有梦,也有伤……
  • 海飘

    海飘

    小说以一对现代中年人的事业和家庭关系为线索,描述了人间烟火中的悲喜冲突
  • 暗恋的那个人

    暗恋的那个人

    每个人都会有暗恋的人这,而这部作品里写的是洛千雅的暗恋故事。他会和慕铭有怎样的生活锁事呢!敬请期待吧!
  • 山村布依

    山村布依

    《山村布依》是关于贵州山村布依族的书。里面向读者介绍了布依族的各种风俗习惯。祭天祭神风俗,婚、丧、嫁、娶习俗。年轻男女美好的爱情,对歌,跳圆的热闹情景,山寨一路的变化,从大山深处发出的最简单、纯真的声音。山村里的各种美食,书里都有详细的做法介绍,四姑娘的童年趣事,布依山寨的美丽风景,瀑布,山洞,小河边等。如果你喜欢山村,喜欢探险,喜欢美食和美景,有兴趣了解布依族的各种生活习俗,这将是一本不错的书。我的写作特点是纪实中带点描写,让读者们见到地地道道的当地方言,见到那个年代当地人最真实的生活,把布依族仅有的美好传统传播开来。话不多说,读者慢慢去领略吧!最后,希望大家喜欢《山村布依》。
  • 绝世强神

    绝世强神

    地球最牛逼的修真者言枫穿越到斗气世界后修为剩下不到十分之一,又被一个美女拉回家硬说是她弟弟,而且连身上的伤疤啊胎记啊什么的都神奇的一致!言枫只能装失忆蒙混过关,在异世有了一个家。姐姐们一个比一个性感漂亮,妹妹们也渐渐长成小美人,作为家中唯一的男生,言枫表示自己鸭梨山大,因为保护姐姐妹妹们不落入色狼之手是一件很艰难的事情,在发生了一些事情后,言枫意识到,只有让人自己变强大了,让家族变强大了,自己才不会这么蛋疼!因此,言枫走上了一条异世争霸的逆天之路!动我姐姐的,干掉!碰我妹子的踩死!挡我泡妞的,你最好没修侣姐妹阿姨什么的……
  • 黑玫瑰与白玫瑰

    黑玫瑰与白玫瑰

    一个平凡的夜晚,在一座庄园里发生了一场血案,于是两个孩子走上了完全不同的道路。
  • 老宅的邪恶

    老宅的邪恶

    天知道这是个是什么,我应该怎么才能逃出这个死亡寂静的地方,啊,谁来救救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