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文学创作高潮中的批评方阵
随着山西文学的再度兴盛,山西的文学批评方阵也引起了人们对它的思考。这就是在山西文学第三次高潮的逐步推进中,山西的文学批评做了哪些工作,它的现状如何?这里我们试图对这些问题做一些简单的描述。
首先是山西的文学批评在近年来表现出一种比较强劲的势态。其典型的表现就是属于这一方阵的人陆续出版了一批批评专著。如董大中的《鲁迅与高长虹》《李敖评传》,李国涛的《世味如茶》,蔡润田的《独语集》,艾斐的《时代精神与文学的价值导向》,韩石山的《李健吾评传》《徐志摩传》,段崇轩的《乡村小说的世纪沉浮》,杨品的《赵树理传——颠沛人生》,苏春生的《中国解放区文学流派论》,谢泳的《教育在清华》《教授当年》,傅书华的《蛇行集》《山西作家群论稿》,沉风的《精神的危城》,宋曦业、武锦华、王彩萍的《女人讲的故事——女作家散论》,阎晶明的《鲁迅与陈西滢》等十数种。这还仅仅是就我有限的了解中近一两年来出版的著作,不包括此前的其他著作和大量在各级各类报刊发表的文章和我还不了解的作品。除了比较集中地出版了一批著作外,山西的批评工作者还参与了许多全国性的批评话题的讨论,一些人获得了全国性的奖励。如在中国文联2000年度文艺评论奖中,山西的李有亮以《中国作家缺什么——中国作家主体素质研究》一文获奖。不久前,阎晶明又获得了“冯牧文学奖——青年评论家奖”。这些都标志着山西的文学批评在全国产生了较为重要的影响。
从以上有限的罗列中,我们可以看到近年山西文学评论的几个特点。一个是批评的自觉性和独立意识明显地增强了。批评不再是创作的附庸,不再仅仅满足于追踪目前的创作现象,而是成为“批评自己要批评的现象”。除了对当下文坛的关注外,大部分人都对某一领域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如董大中对鲁迅和高长虹关系的研究就非常具有典型意义。高鲁冲突是现代文学史上的一桩公案,历来众说纷纭,多片面贬高,缺少比较客观、深入的学理性研究。董著在认真梳理了当时的历史之后,特别从文化的、个性的角度进行了论述。他既分析了当时的历史文化背景,又详细地论述了存在于以高长虹为代表的狂飙社作家群和韦素园等组成的未名社作家群之间的矛盾;既肯定了在共同创办《莽原》时高鲁之间的紧密合作以及高长虹对《莽原》、对现代文学的贡献,又详细地分析了他们之间在处理问题和文化观念上的不同和分歧,对一些重要的关键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考证和分析,是一部客观、公正和具有浓郁的学理意义的理论论著。杨品的《赵树理传》在对赵树理的一生进行了分析后,指出了赵树理人生的悲剧性,在对赵树理的研究方面作了突破性的努力。此外,如艾斐对时代精神和文学价值的研究,苏春生对解放区文学流派的研究,段崇轩对当代农村题材小说的研究,沉风、宋曦业等对女性创作的研究等,都有较为独到的见解。
近年来,山西文学批评的另一个特点是表现出较为宽广的眼界和视角。既立足本地,又面向全国;既关注一般的创作现象,又探求具有典型意义的理论问题,产生了一批重要的成果。对山西省文学创作的关注,是山西文学批评工作者天然的、不可推卸的责任。他们在研究山西的创作成就和文学走向等方面自然作出了不可否定的贡献,因而对繁荣山西的文学、培养和鼓励新人的创作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他们的研究视野也越来越广泛,关注的问题也越来越深刻。在全国的文学评论队伍中表现出十分活跃的态势。如韩石山批评谢冕,议论张中行,就“马桥事件”发表自己的看法等;段崇轩在关注山西本地农村题材创作的同时,对山西省外的许多作家如田中禾、刘玉堂、张继以及张炜、刘醒龙等人的农村题材小说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此外,如对知识分子人格问题的讨论,对一系列重要文化论争的参与,对许多重要创作现象的批评等,都表现出非常积极的姿态。
从山西文学批评队伍的结构来看,可谓老中青三代人都处于创作和批评的成熟期和活跃期。六十岁以上的老批评家成果迭出,五十岁左右的批评家也笔耕不辍。而四十岁上下的一批批评家,更是精力旺盛,思想活跃。从他们的社会构成来看,大致可以分为这样三类。一是在省作家协会担任各种工作并从事文学批评的;二是在各高校担任教学活动并从事文学批评的;三是在社会各有关部门工作,业余从事文学批评的。从他们的批评风格来看,有论理缜密的所谓学院派风格;有敏锐轻巧的所谓报刊派风格;也有突出感觉,强调描述的感觉派风格,等等。以上的论述仅仅是针对近一两年来有著作出版的批评工作者而言的。虽然出于论述的方便,还有许多人没有论及,但我以为就山西文学批评而言,这样的角度也还是有其典型意义的,起码也起到了从一斑窥全豹的作用。
2001年6月
2004:晋军新锐之锋芒再露
——对2004年山西文学创作的一种理解
对于山西文学来说,2004年是一个值得提说的年头,出现了许多可圈可点的事情。其中之一即是一批新锐作家表现出不俗的创作力,引起了较为广泛的关注,一批新人以自己亮丽的身影登上了文坛。
对山西的作家,人们有一种大致的划分。仅当代文学来说,首先是一批在上世纪40年代中晚期表现出鲜明创作风格的作家,即以人们习惯称为“西李马胡孙”的马烽、西戎、李束为、孙谦、胡正等人为代表的作家。他们的创作延续了半个多世纪,到今天仍然有人在古稀之年持笔耕耘,和赵树理一起形成了山西当代文学的第一代作家。另外一批作家是新中国成立后培养的第一批作家,我们可以称之为山西当代文学的第二代。而在80年代崛起的“晋军”,锋芒毕现,实力不凡,是为山西当代文学的第三代作家。在上世纪末,另一批更为年轻的作家的创作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被誉为“晋军新生代”,是为第四代作家。尽管他们的创作参差不齐,但仍然是山西文学中引人注目的风景线。在他们之后,山西还会出现新的阵容整齐的作家群吗?这似乎也成为考验山西文学能否保持“大省”地位的一种证明。在人们的观望与犹疑中,一些佼佼者欲抱琵琶半遮面式地露出了自己的面容。不过,2004年似乎给了人们一个还算满意的交代,那就是山西更年轻的一代作家不断地引起人们的关注。他们以群体的面貌而不是个体的形式影响了文坛。2004年,青年作家是山西文坛的一个热门话题。除了召开全省青年创作会、各类新锐作家研修班和研讨会外,首先是他们的作品出版后引起了关注。如李骏虎的《公司春秋》、卢丽琳的《妇人》等都是在2004年出版的。山西省作家协会特别召开了包括李骏虎、卢丽琳、张乐朋、玄武在内的新锐四作家研讨会,就他们的作品进行研讨。一些评论文章也先后面世。其次是这些作家的作品发表后,被广泛转载。仅《黄河》一刊就有葛水平的《甩鞭》《地气》《天殇》、畅的《假装的爱情》、李来兵的《一天》、曹向荣的《泥哨》等数部作品先后被《小说月报》《中篇小说选刊》《小说选刊》《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通俗文学选刊》《小说精粹》等刊物选载。其中葛水平的《甩鞭》先后被四种选刊选载。再次是他们的作品纷纷登上了各种类型的排行榜,并被选入年度优秀作品选中。如罗盘的纪实文学《特别关注:写给中国人民的故事》进入2004年上半年当代中国文学最新作品排行榜,又被选入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出版的《2004年全国优秀报告文学作品选》一书。葛水平的数部作品先后进入《文艺报》作品推荐榜和《北京文学》2004年上半年当代中国文学最新作品排行榜,收入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出版的《2004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选》和作家出版社编辑出版的《2004年〈小说选刊〉优秀中篇小说选》等。他们的广受关注是多年来少见的。从年龄的角度来看,这批作家都很年轻,基本上是上世纪60年代中晚期和70年代出生的,今年也就是三十岁上下,正是风华正茂的时候。不过,我们还不能单纯地以年龄来下结论,这要看他们今后的发展。从作品来看,他们的风格各异,关注的题材也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表现出比较强劲的创作实力。可以看出,他们的发展是有很好的基础与条件的。
在这批作家中,尤为引人注目的是李来兵、葛水平和李骏虎。李来兵在《黄河》的《期期见》专栏中已经连续发表了一年的作品。虽然不能说篇篇见好,但一直保持着旺盛的创作态势颇为不易。葛水平由写诗歌在突然间转为小说,出手不凡。就全国来看,也可以说她是今年转载率、推荐率和入选率最高的作家。除此之外,国内的几家重要刊物也先后向她约稿。从某种意义上说,葛水平成为今年山西文学中十分引人注目的一个亮点。李骏虎此前已在文坛引起比较广泛的关注。他虽然年龄较小,却也应该算是一位“老”作家了。在2004年,他除长篇小说《公司春秋》外,另有《北京的梦影星尘》和《婚姻之痒》两部长篇小说即将出版。应该说这一年是他的丰收之年。
除了这些步入社会的作家之外,还有诸如王晖这样的在校读书的作者也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王晖目前是某高校的在读学生。他在读高中时即出版了一部长篇小说《青色柠檬》。那是他十八岁时创作的。进入2004年,他的作品先后在《黄河》《都市》等刊物发表。从这些作品中,可以看出他人生成长的轨迹和创作风格的变化。在《青色柠檬》中,他还是一位像诗一样透明的少年。他不关注现实生活的变化,而侧重于对少年心理的诗意表达。他的语言感觉也非常得好,语言风格能够比较确切地与作品的题材统一起来。在这部长篇中,作者描绘了一种拒绝社会生活的纯粹的少年心理世界,表达了他们对理想、对情感的理解和追求。而在今年发表的中篇小说《翡翠绿》中,我们看到了少年的蜕变。作者企图对现实生活有所批判、选择。作品的叙事性加强,但隐含在故事及人物命运背后的是对理想价值的选择。虽然我们还感到他对题材的把握和表达均不够自如、老到,但他从诗意的纯粹自我中走出,投入到丰富的社会生活的怀抱之中,却是十分积极的抉择。王晖的存在,为2004年山西新锐作家的整体阵容增添了重要的一个方面。
对于山西的文学来说,这一批作家的出现意义重大。山西历来文化积淀丰厚,文人辈出。山西的文学创作更是独树一帜,在中国文学史中占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新中国成立以来,一批一批的作家涌现出来,以他们独特的艺术追求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为我们的文坛创作了大量的优秀之作,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文学宝库。新的世纪,当人类发展开始进入新的里程的时候,我们有理由期待山西文学继续保持强盛的发展势头。而这一批新人的出现,无疑为我们增添了信心。尽管他们今后的发展如何还需拭目以待,但我们将从他们身上发现我们文学的未来。
2005年1月
2004:山西文艺创作之“获奖年”
回顾2004年,山西的文艺创作可谓硕果累累。据不完全统计,仅获得国家各类相关的奖项即达104项之多。虽然这一统计还不能说是非常精确,但也大致反映出2004年全省文艺创作的基本状况。称2004年为山西文艺创作的“获奖年”应该是比较准确的。
首先是各个艺术门类都有许多作品获奖。文学方面有鲁迅文学奖、郭沫若散文随笔奖、艾青诗歌奖、徐迟报告文学奖、新世纪散文奖等,戏剧方面有文华新剧目奖及各单项奖、曹禺戏剧文学奖、梅花奖、小梅花奖等,电影方面有百花奖、华表奖、神农奖等,电视方面有飞天奖、金鹰奖、星光奖、兰花奖等,音乐舞蹈方面有第七届国际合唱节金奖及第六届中国民间艺术节优秀组织奖等,美术曲杂方面有全国第十届美术作品展优秀奖、第六届中国民间艺术节银奖、第四届全国小品大赛表演金奖和牡丹奖等奖项。此外,在第六届中国民间艺术节和全国首届民间艺术博展会中获取了十多项各类奖项,还有多人获得诸如华表奖优秀出品人奖、全国百佳电视艺术工作者称号、德艺双馨奖和文艺理论与评论方面的奖项等荣誉。
在百余项奖项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几项大奖填补了我省文艺奖项的空白。主要是鲁迅文学奖、曹禺戏剧文学奖、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华表奖优秀出品人奖、中国摄影金像奖。
第三届鲁迅文学奖中共有29项各类作品获奖。其中由王祥夫创作的短篇小说《上边》和赵瑜、胡世全创作的报告文学《革命百里洲》双双获奖,而且《上边》名列短篇小说类第一名,改写了山西在前两届评奖中无人问鼎鲁迅文学奖的状况。山西向来被人称为“文学大省”,山西作家先后获得过包括茅盾文学奖、庄重文文学奖、全国优秀小说奖等各类文学奖项。但在此之前唯独没有获取鲁迅文学奖。这与“文学大省”的形象很不匹配。但2004年同时有两位作家的作品获得此奖,为我们再一次证明了“文学大省”的实力。需要提到的一个现象是,在第六届茅盾文学奖的评选中,山西作家亦有不俗的表现。不久前公布的26部候选作品中,山西即有成一的《白银谷》和李锐的《银城故事》两部作品入围。虽然此一中国文学界的重大评奖事项至目前还没有评出最后的结果,但也从一个侧面看出山西作家的创作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