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9268700000062

第62章 大乘佛教主要经典的若干考察(四)(9)

对于阿梨耶识的这套说法,涉及世界观和宗教观的方方面面,相当重要,但与新译相比,差别极大。现在在这里介绍,便于我们对瑜伽行派有个全面认识,也有助于同新译的比较研究。

六、 通达“如来法身”的途径:“三自性”之成为思维方式

上文是说“离欲果”的。下文则解释“离欲因”:为得此法身,见谛道、修道所摄;由境界故,说无分别智,有三义与日相似:无流清净故,与日轮相似;能照了一切境界故,与日明相似;能对治一切真见暗障故,与日光相似。“如来法身”是由“见道”、“修道”所得;见修二道,贯彻的是“无分别智”。这一说法是大乘通论。问题是,既然“无分别”,又怎么会成为一种见知(智)的呢?在这个问题的讨论中,才显《佛性论》的特色。论云:如来法身离欲,云何见知?谓如实思量,不见想及不见境。境者名分别性,想名依他。不见分别依他二性故,名为真实见知一界。又想者人,境者法;不见此人法想境,故名二空。所谓“无分别智”,论文给出了一个明晰的解说,即“不见想”和“不见境”的“如实思量”;“想”的主体是“人”,“境”则是所想的“法”,所以不见“想”、“境”,即是人法二空——可“想”、“境”都不见了,还有什么“如实思量”?于是论文进一步解释:原来所谓“想”,不是指思量全体,而是特指依据因缘条件产生的所有现象。按“唯识无境”之说,此因缘条件所生之诸现象,说到底是“想”造就的;所谓“依他”,即“想”依以活动的因缘条件;“想”的产物是所谓“相”,在“三自性”中称做“依他起自性”。“境”也非指一切境界,而是指对“依他起自性”妄做“分别”,认为他们本身即具有真实自性的那类妄境,在“三自性”中称做“分别性”。“如实思量”即是去除“分别”、“依他”二性的思量,亦即“无分别智”;此智所思量之境,是离言的“真如理”,在“三自性”中即是“圆成实性”。

因此一句话,按“三自性”的思维方式去认识一切法,就是“如实思量”,如论谓:如是一切诸法,如来悉见悉知,由平等已通达如真实故。境、智等无增减,是名平等观。此观能除真实见暗障,是如来法身至得家因,见、修二道所摄故。以是义故,此离欲因,不离二修,而得成就。通过三自性,如来即能如实地通达一切法,何谓唯识现象,何谓妄执,何谓真实,都能按照他们的本来性质,平等地、无需主观增减地“悉见悉知”,由此就能回到如来法身之家,是谓“离欲因”。

由此说来,“无分别智”并非没有思量,而是要按“三自性”的思维方式去思量。这种思维方式可以通过两种修习方法去获得,所谓“如理修”、“如量修”,简称“二修”。论云:世间所知,唯有二种:一人、二法。若能通达此二空者,则为永得应如实际,是故名为如理;如量际者,穷源达性,究法界源,故名为际。这样,“如理修”是对“实际”的正确认识,此指对“二空”的把握;“如量修”是“如理智”的推广,令一切法悉合如理的认识,令一切众生悉能成就如理智。由此出发,论文对此“二修”又作了专门分析。

其一,“如理修”,即“如理智”。论云:不坏人法。何以故?如此人、法本来妙极,寂静为性故,无增无减,离有离无。寂静相者:自性清净,诸惑本来无生,见此二空名寂静相。自性清净心,名为道谛;惑本无生,净心不执,名为灭谛。这话讲得有些啰唆,但意思很简单:通达二空之理,并非是去破坏,亦即否认人、法的存在。因为从般若性空看来,人、法本来无生,寂静为性。如果达到这样的认识,就是自识“自性清净心”,也就是“道谛”;由此不生惑,不执净,即是“灭谛”。因此,“如理修”即是“人法”与“二空”的统一,就像“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一样。

对于般若学的这一回答,《佛性论》似乎并不满意。它对“如理修”作了合乎“如来藏”的解释:是心有自性清净及有烦恼惑障。如此两法,无流界中善心、恶心独自行故,于一念中两心不相应故,此两法难可通达。如《胜鬘经》说:世尊,善心念念灭不住,诸惑不能染;恶心念念灭,诸惑亦不染。世尊,烦恼不触心,心不触烦恼,云何无触法而能得染心?如此而知名如理智。此说叫染、净不能互熏说:自性清净与烦恼惑障,性质完全相反,互不干涉。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才叫“如理智”。染、净同处于一心,两者是否互相作用,以至所谓“互熏”,在中国佛教义学界意见不完全一致;此处又将善恶各自独行,限制在“无流界”范围,也很特别,遗憾的是没有作进一步解释。

其二,“如量智”,即“如量修”。论云:究竟穷知一切境名如量智。若见一切众生乖如境智,则成生死;若扶从(如)境智,则得涅槃。一切如来法,以是义故,名为如量。“一切境”本质“二空”,亦即是“如”;究竟穷知一切境的“二空”本质,就叫“如量智”;这个道理也应该推向一切众生,令其知道:违背此智的就流于生死;服从此智的就得涅槃。

关于此二智的性质,论文还有这样的发挥:此二智有二种相:一者无著,二者无碍。言无著者,见众生界自性清净,名为无著,是如理智相;无碍者,能通达观无量无边界故,是名无碍,是如量智相。此“如理智”,关键一环是承认“众生界自性清净”;“如量智”即是以此如理通达无量界。就此而言,“此二智有二义:如理智为因,如量智为果。言如理为因者,能作生死及涅槃因;如量为果者,由此理故,知于如来真俗等法具足成就”。如理智是对真如的体认,如量智是对真俗诸法的丰富和无完备。

七、 “法身”证明中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这个体现着常乐我净、神妙莫测的“如来法身”,是《佛性论》所持如来藏观念的最终目标。但它是否真的存在,如何证实它的存在,是一个理论难题。论文以“外”论置难、“内”学作答的方式,进行辩护。外曰:如汝所立,法身应决定是无,不可执故。若物非六识所得,决定是无,如兔角。兔角者,非六识所得,定是无故。法身亦尔,是故法身决定是无。答曰:汝言非六识所见故法身无者,是义不然。何以故?以由方便能证涅槃故。“想”称正行,是名方便;由此方便,是故法身可知可见。譬如由他心通故,则能得见出世圣心。“六识”是凡圣三乘共许的认识主体。凡存在的实在事物,六识都应该认识得到;反之,凡六识认识不到的,就是不存在的,故曰“若非六识所得,决定是无”。这个判断过于抽象和绝对,很难成立。反驳的理由是“想”;“想”在一定条件下,即“想称正行”时成为“方便”,就会变成另一种认识途径,并且譬喻说,“他心通”能见到“出世圣心”。这等于在六识之外给认识又开辟了一条渠道,所以颇值得考察。

先看它的这个譬喻:他心通者,有三种因缘所得:两是方便,一是正道。方便二者:一因天耳,二由天眼。因天耳故,闻觉、观声;由此声故,得知他心。依天眼能见他肉心孔中有水;水相若黑则知痴,生黄则知贪,赤则知瞋,青白则知善,见缥色时知是无记。因于耳目方便故,比知他心。次正道者:若欲得他心通,须缘自心,先修观行——不用现在心观现世心,自体不得一时见故;以现在心能观过去心。何以故?可追缘故。从远至近,次第向后。初则观无量念,如是渐渐至一刹那,乃至灭一刹那,于自心观中而得自在。然后取前人心作自境界以修观行——初入观时,须作愿心,起要期意。先须假想观前人身,身相具足;如是遣析,除皮肉骨,三相都尽,唯余心在,细细修习。缘前人心,随其利钝、远近、奢促,自能彻见。如彼所缘,我皆能见种种诸心故。

如他圣心,虽过六根境,亦能得见,如来法身亦复如是,虽非六识所见,由方便正行,所以能见。故知是有,不得同无。此处把“天眼天耳”抬出来,毫无意义,因为它们得不到普遍的承认。即使得到承认,眼耳仍属六识凭借的器官,与“想”没有直接关系。但此处提出的其他三点,就有普遍性了:一、 “因于耳目方便故,比知他心”;二、 “以现在心能观过去心”;三、 假想他人身,“遣析”而知他人心。

此中“耳目方便”,“耳目”是经验,“方便”是“称正行”之“想”,此“正行”指正确推理和思维,“想”即表象概念。此话意指,由耳目经验上升为概念性认识;又,通过概念推理,可以得到“比量”知识,即所谓“比知”,这也是“想称正行”的认识活动——如是,在六识之外,确乎存在另一类认识机能,而这种机能又确乎是凭六识所不能见的。因此,所谓“非六识所得决定是无”,不能成立。至于二,那是用现在回想过去;三,以观自身方法——“遣析”,用于假想他身。这既包括推理,也包括想象,都是正确认识的方法,也都不是用“六识”可以概括的。

附带说明,从部派佛教到瑜伽行派,都是把六识作为“心王”即认识主体来看的;至于“想”,理应附属于心王而被列入“心所”,正行的“行”,既不属于“心”也不属于“心所”,从这个意义上说,此处肯定“方便”为六识之外的另一认识渠道,可以成立,对于佛教认识论也是一种丰富。但这与我们一般所讲的认识论,大不一样;上述所举的例证大约来自禅定想象,没有普遍意义。

关于“法身是有”还有许多论证,主要是针对小乘和般若家提出的。论文的正面说法是:若法身无者,则诸正行皆应空失,以正见为先行,摄戒定慧等善法故,所修正行不空无果。由此正行能得果故,故知法身非无。正行是因,必得相应之果,此果即是法身。但这个结论在佛教内部行不通,因为占统治地位的意见是,“正行”的结果是“五阴灭尽”,并非成就法身。于是论文驳道:若汝说法身定无,而正行能令至五阴入等灭尽故,当知正行不无果者,是义不然。何以故?涅槃不有故。若五阴等无是涅槃者,则去来二世阴等并无,应是涅槃,而此二世阴等无处既非涅槃,故知不取阴无之处名为涅槃。结论是:“烦恼灭处不名涅槃”。

按二乘理解,涅槃是五阴无处,或烦恼灭处;论文意见,涅槃不是止于“灭”,而是实在的“有”,是成就法身。

此类论辩还有很多,其中之一,是把“无生”作为涅槃的内涵。为了更具体地了解瑜伽行派的论辩方法,不妨再作些观察。论文曰: 汝立无生,其义云何?为是有惑故无生,为是无惑故无生?若烦恼有则无无生。何以故?有无二法不得一时同处故……烦恼在时,则不得立以无生故。若无烦恼,立无生者,是时烦恼既无,约谁而辩无生耶?这是用揭示“无生”这一概念的矛盾令“无生”不得成立,以驳斥把涅槃解做“无生”的主张。这种方法,在般若中观学派中运用最多。复次,汝立烦恼无生者为是物有,为非物有?是物有者,如四大等有实法、有假名,此等是有物。非物有者,如空花兔角等,了自无故,故言非物有。若言是有物者,则由四缘所成;四缘所成故,无生义则不立,以是义故,有为无为则无差别。若汝说是物有不为四缘成者,即同邪见外道所执自性、隣虚、我、时、方等故。若非有物是涅槃者,但有名字,便如人说兔角尖利。若尔即同前破,则修道无用。这是设定两个对立判断,置论敌于两难推理中:不论肯定或否定,使“烦恼无生”的命题皆难成立。这种论辩方法,般若中观学派也很常用。

那么,“若不取无生为涅槃者,云何佛说无生灭尽为涅槃耶?”“答曰:‘道’依涅槃,能使烦恼未来不生,现在者灭。因中说果故,名涅槃为无生灭尽。”由此带来的论辩依旧很多,且多与“外道”的思想有关,恐繁且止。

八、 如来性及其不净位:如来藏的内在规定

同类推荐
  • 东晋宋齐梁陈比丘尼研究

    东晋宋齐梁陈比丘尼研究

    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先是依附于中国传统思想中的道术、玄学,至东晋时与中国传统文化进一步融合,影响遍及全国。当时,无论在文化或思想上,佛教逐渐地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心灵之中。特别是佛教深入到士大夫阶层,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东晋文人的诗歌和文学创作。东晋的玄言诗、山水诗、佛理诗中都可以见到佛教的宗教理想和佛学理论独特的思维方式。佛经故事丰富的想象力,佛教宣扬的神通变化尤其是当时流行的观音感应故事,为中国古典小说带来了新的生命力,拓展了新的叙事领域,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 禅宗经典智慧故事全集

    禅宗经典智慧故事全集

    聆听圣哲教诲,汲取人文涵养,感受生命关怀,获取智慧启迪,当你为人生的种种烦恼所困时,当你为生活种种不平怨恨时,请读一点儿禅的故事吧!凝聚着东方智慧的禅宗以其对个体生命和心灵的关注,对真实人生的追求,空前绝后的惊人妙语和大智慧,让人拍案叫绝,回味无穷。
  • 佛门100种消除烦恼的方法

    佛门100种消除烦恼的方法

    人生之所以滋生烦恼、苦痛,只因人之本心远去,心为俗世尘埃所染,身为名利之欲所苦,拿得起却放不下,让自己成为一只“负重的骆驼”,艰难前行,不知何时会被“最后一根稻草”压下。听从佛陀的劝诫,清扫心灵的尘埃,也就远离了烦恼苦痛的人生,修得了欢喜圆满的人生。
  • 佛陀和原始佛教思想

    佛陀和原始佛教思想

    本书根据梵文、巴利文文献和汉译佛经,系统研究了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创教教过程及原始佛教思想。本书内容丰富,言简意赅,于1995年出版后深受广大读者喜爱,故重新排版,以飨读者。
  • 古兰经概述

    古兰经概述

    伊斯兰教传入中国已经一千多年了,从过去到现在,真正懂得伊斯兰教的人力数不多。正是这个缘故,伊斯兰教在解放前曾长期遭到一些教外人的误解和歧视,甚至还引起过多次惨痛的流血教案。
热门推荐
  • 穷养男孩富养女孩100招

    穷养男孩富养女孩100招

    《穷养男孩富养女孩100招》由石赟编著,男孩、女孩天性本不相同,每个孩子的个性也不一样,父母们应该根据家庭的经济情况来养,而最关键的是要用“爱”来养才对。《穷养男孩富养女孩100招》:家长在培养孩子的时候,无论是男孩还是女孩,都应该注重让孩子自身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相结合。这样,才能培养出真正优秀的人才。
  • 黑势

    黑势

    他们是从小苦命的孤儿,长大后踏入社会,一切都将有个归结,是活色生香的美人做伴,还是刀光剑影的兄弟情谊……
  • 天地长生道

    天地长生道

    人一生的追求无非就是,金钱,势力,权利,以及那遥不可及的长生……云霄大陆,强者如云,林浩宇穿越异界,来到云霄大陆,又会迎来怎么样的一个人生……
  • 易烊千玺,听你说爱我

    易烊千玺,听你说爱我

    我想做你的轻松熊,倾听你的开心事和你的难过,和你一起分担!我只想做你一个人的小可爱,听你说我傻的可爱!想让你宠我!可,事情却并不那么美好。你––––易烊千玺,只是我的亲表哥,我是你的亲表妹,我们不可能有未来!现在没有,以后更不会有!我多么希望你不是我的亲表哥,不会让我那么心痛。我宁愿我们是陌生人,你也不会出现在我面前了,我也不会这么心痛,难过了!表哥,表妹!这两个称呼刺痛我的心,为什么老天让我这么痛苦!为什么?爱!我不敢对你说出来……作者:宝宝是新手,所以文笔不好咩!不要介意哦!如有雷同,纯属巧合!本宝宝也不喜欢抄袭别人的文文,黑粉绕道!
  • 末世之宇宙之心

    末世之宇宙之心

    一颗外域虫族的殖民种子,受宇宙风暴影响偏离了预定航向,错误的坠落在地球,种子在地球发芽、进化,感染了地球上生活的人类,使人们变成一种恐怖的怪物和虫族种子的催化剂,一场抵抗虫族入侵的惨烈战争在地球上展开。同时,在宇宙深处,两个种族为地球上的战争,也在进行着尔虞我诈的较量,他们在观望地球上人类与虫族战争的胜负,一场人族与虫族之间的星际战争在悄然酝酿着。一支侦察连部队、一个异星的公主、一只智能机器狗,在怪虫肆虐的末世里为人类生存的权利战斗着,他们能否带领人类战胜虫族的军队......
  • 人杰的抒情志

    人杰的抒情志

    读史可以明智,读史亦可以知兴衰,最真实的是历史,而最模糊的也是历史,历史的魅力与精彩就在于此。“人杰”是历史中极具魅力的一群人物。顾名思义,“人杰”简单地说就是人中之杰,是芸芸众生中的杰出人物。既包括那些定国安邦、成就霸业的人杰,也包括那些心怀壮志的豪侠之士,而那些忧国忧民、满怀豪情的文人墨客,也可以称之为人杰。人杰应该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
  • 斗破之灭世大战序章

    斗破之灭世大战序章

    域外邪族蠢蠢欲动,炎帝萧炎、武祖林动、青衫剑圣、不死之主,四位主宰者现身域外世界,牧尘洛璃重游圣灵山,开启尘封已久的故事。大千世界边缘之地、无尽火域、武境、剑域等势力,太古神族之中巅峰强者尽数现身,对战域外邪族王者、妖皇。无尽火域少主萧霖掌天地间第二神火,连番大战,力挽狂澜。神秘禁忌之地,薰儿、绫清竹相继现身,探查未知之秘。域外邪族强者入侵无尽火域,九彩吞天蟒大战吞天之帝,萧玄霸道出手,天才战阵师率领炎神卫与魔阵天皇以战阵斗法。魔王苏醒,世界震动,两大阵营,谁能取得最后的胜利?这一切,不过是真正灭世大劫的开端而已...
  • 北斗星辰缘

    北斗星辰缘

    一个危机中的小孩,遇到一个奇怪的师傅,最后改变了他一生的命运,让他的生命充满了神奇的。他将会有怎样的经历呢,请各位朋友和我一起关注......我本新人,请大家多多我鼓励,多多提意见。谢谢!!!!
  • 我的咸鱼爸爸

    我的咸鱼爸爸

    我一直以为我爸爸是条扶不起来的咸鱼。有一天,我发现他……。(我被骗了十几年,呜呜呜。)
  • 性本恶

    性本恶

    本书讲述人性从善到恶。生活由白入黑。平凡之人的不凡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