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9479100000066

第66章 当代传播学视野中的中国传统信息接受观(3)

2.咀嚼性与反复性。中国古代受众对挑中的书,在观赏时总是长时凝视,一观再观,读读停停,慢慢品味,反复咀嚼。古人认为,书是不可只读一遍的,更不可一目十行,而应该一遍一遍读,边读边想,边想边读,这样才能理解其义。

中国的汉字,与西方拼音文字截然不同,其独特的形制、结构和寓意也需要观者反复观照、再三玩味、慢慢品咂。据当代心理学研究,汉字在词形和长度上没有激活前中央窝视觉的信息差异,于是中国读者需要集中注意更小的组块,也就是在阅读时凝视文字的时间更长,在每个汉字上总是要花些注意力和时间,从而也降低了阅读速度。还有,中国文化典籍中的“久视”、“详观”、“谛观”、“回味”、“咀味”、“寻味”、“研味”、“玩味”等词语所描述和强调的也都是信息接受的咀嚼性和反复性问题。

3.细致性与深入性。对于读书,古人历来反对蜻蜓点水、浅尝辄止或者粗心大意、似懂非懂的阅读态度。在古代中国,要做一个读书人即意味着要付出艰苦卓绝的努力,要废寝忘食地仔细阅读大量的与口语分离的文言写成的书籍,并要求以超人的记忆力和独特的探寻技巧,孜孜不倦、深入细致地寻求和品味文章的意义和字词的出处,而且津津有味、自得其乐。

同时,中国学者更乐于亲身体味,独立钻研,那些试图从百科全书中寻找答案的“学者”往往被人看不起。对此,林语堂说:在中国古代,“好的学者是不需要百科全书的。我们有不少这样有血有肉的百科全书”。中国古代学者大概正是靠这种深入细致的独自探求的“个人英雄主义精神”,才编纂出了《说文解字》、《梦溪笔谈》、《本草纲目》等许多不朽巨著。“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著一字空”,提倡的也正是这种精神。

4.层次性与递进性。中国古代文人观文读书一贯主张要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由文到义。“观”论认为:“观微”可以“知著”,“观过”可以“知仁”,“听其言而观其行”则可以“知人”。“味”论也认为,“味”有层次:由“味象”到“味神”,由“知味”到“余味”。

“知”论更明确指出:“见之”方能“知之”,“知声”才能“知音”,“知音”才可“知人”。

信息接受坚持层次性、递进性,既符合信息接受的基本规律,也可以避免由于颠倒接受顺序而造成的以名、以官、以貌、以衣论文的不当反应或接受偏差。在我国信息接受史上,曾多次发生因先“知人”后“知文”而形成的不当反应——晕轮效应。据史书记载,张率12岁便擅长诗文,每日一篇,至16岁,已有二千余首(篇)。一位权威人士虞讷得知后看了他的诗,将其批得一文不值。事后张率又重写了几首诗,托人仍转呈此人,谎称此乃大诗人沈约所作,请他品评。“(虞)讷便句句嗟称,无字不善。(张)率曰:‘此吾作也。’讷惭而退。”东汉桓谭也说:“凡人贱近而贵远,亲见扬子云禄位容易貌不能动人,故轻其书”。

就是说,一旦受众预先知道了传播者的形貌(美的或丑的),那么他会随之将其不加分析地扩展到对作品的评价上去。可见,只有坚持从作品实际出发,对作品进行有序的接受、细致的分析和客观的评价,才是正确的信息接受。中国古代的这一信息接受观念,即使在信息爆炸的媒介社会里依然富有生命力。

5.联系性与窥探性。中国古代受众在信息接受活动中,总是由文联系到人、由诗品推测到人品,人们认定:“文如其诗,诗如其文,诗与文如其人”;“诗品出于人品”;“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这种联系性,源于中国受众对传播者的强烈窥探欲望。《尚书大传·大战》写道:“爱人者,兼其屋上之乌”,即所谓“爱屋及乌”。欧阳修联系受众的信息接受特点写道:“爱其书者,兼取其为人也。”中国人一见面的一句问候话(吃了吗)和接下来的交谈,就是充满窥探欲望的。在中国受众看来,如果某种鸡蛋(作品)好吃,那么接下来就想看一眼下这种蛋的老母鸡(作者),最好连这只老母鸡也让他(她)尝一口。于是就有了信息接受中的“票友”、“梅党”(梅兰芳的票友)“影迷”、“歌迷”和“追星族”、“发烧友”等,就有了对信息本文的任意吹捧、胡乱引申和肆意联想。谭献在《谭评词辨》里甚至提出“作者未必然,读者何必不然”的鉴赏品评主张,为牵强附会的解释鸣锣开道,把自己的未必正确的理解强加给作者。在信息接受中,一味吹捧有时会葬送天才,而恶意理解又会造成文字狱。据说仅在编纂《四库全书》期间就有二十多起文字狱,作者或被革职,或被监禁,或被杀头。

所以,在今天,负责的中国受众应对自己的创造性理解和窥探性欲望予以合理控制,不能听任其发展到无视信息作品的客观规范性和特定“回旋余地”等不适当的程度,发展到与传播者的即存立场和传播意向相背离的地步。

结论

通过对“观”、“味”、“知”三个中国古接受概念的细致体察及特色分析,不但对于当代传播的研究和实践具有启发性,同时我们还可以窥见古人在认识和接受层面所体现出来的深厚而极富当代意义的东方智慧。它们体现了一种宇宙全息的人类文化观和具有中国特有的传播人种学特色。在这个意义上说,古代的“言”指向事物,却并不停留在言和物。而是必须通过“观”、“味”、“知”等等方式获得一种“言外之意”、物外之旨;指向意却不脱离对言和物的依持,注重物的呈现和言的韵味。人们在接受过程中不仅仅在寻找自己的“影子”,也许更重要的还在于以言“观”物,以物悟意,沟通天地万物,最终达到一种物我融和、“天人合一”的至高文化境界。它们还巧妙地体现了传播过程中传受一体的整体观。从物到言最终抵达意,这个过程并没有被强行的分割开来,而是通过“观”、“味”、“知”的方式使言不离物,物不离意,以意致物,意在言先,最后统一在古老的意境理念之中。充分反映中国古老智慧中的有机的普遍联系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模式。这和西方近代以来物质和精神文化两分的机械思维方式有着显在的区别,应和了当代文化生态学和文化人类学的思想潮流,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及很强的认识价值和实践意义。

最后,值得指出是,对于中国古代受众的信息接受特色,我们不仅可以从传播学、符号学和接受学的视野加以观照和推论,还可以运用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的知识和方法对其加以描述和反映;而其中任何一种理论视野中的中国古代受众的信息接受形貌,都只能是一维的和平面的,而不可能是多维的和立体的;只有将多种理论视野中的“画面”予以科学的重组和整合,才可能得出一个客观而全面的结论。因此,本文至多也只是反映了中国古代受众在信息接受中的“部分真实”,笔者深知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要从中探寻和整合“整体真实”的中国信息接受的特质和规律,还有许多研究工作要做。

(原载《中国传媒报告》2004年第3卷第6期)

作者附言:

首先敬祝老校长沈善洪教授八十华诞快乐,晚年幸福!

我虽然无缘成为沈老的学生,但有幸成了他的员工。在他执掌杭州大学最辉煌时期,我正同江浙沪高校联系工作调动事宜,不知天高地厚地提出了几项“人才”引进条件,当时他老人家一口答应。进了杭大之后,听到有关他的爱才、惜才特别是重用年轻人才的种种校园故事,自己也强烈地感受到了他的关心与爱护。每次见他,话虽不多,我都像刚充了气的皮球跳得更欢。现在,我们已经建成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博士点,下设五个二级学科,两个省级重点研究基地,回顾学科建设和个人学术的点滴进步,在每一个关键时刻都离不开沈老的关心与指导。沈老八十寿庆,我选择此文参与,最能让我想起在杭州大学工作与生活的那段美好时光。

[作者简介]邵培仁(1953-),男,江苏淮安人。现为浙江大学人文学部副主任,浙江大学传播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传媒报告》杂志主编,中国传播学会副会长,中国传媒经济与管理学会副会长,浙江省传播学会会长,浙江省会展学会会长,中外多种新闻与传播学刊副主编或编委。发表论文280余篇,出版传播学和媒介管理学方面著作20余种,其中国家重点教材4种。

同类推荐
  • 必知的语文学家

    必知的语文学家

    语文作为基础性工具学科,想要学好并不容易。它体系博大,内容浩繁,融思想、知识与艺术为一体,需逐步培训良好的感知与接受能力。但在学生阶段,需要学习的是扎实的文字、语言功底,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顺畅的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而达此目的,有一个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过程。
  • 石油大王:洛克菲勒成长日记

    石油大王:洛克菲勒成长日记

    本书讲述了洛克菲勒的成长以及创业故事。洛克菲勒堪称是一个商业奇才,他从来都认为自己的成功完全在于自己。他内心非常强大,很小的时候就懂得理财,具有超强的财商。在成长过程中,一次次准确的判断为他带来的大量的财富。他曾经说过,即使把他放在沙漠身无分文,即使有个驮队经过,他也能东山再起。洛克菲勒一直是一个狠角色,所以他的成长更具有传奇色彩。因为作者研究日久,采访了洛克菲勒家族的后人,并且掌握了第一手很多外界并不知道的秘密,在本书中都是首次披露。
  • 爱国主义教育丛书:盛宣怀

    爱国主义教育丛书:盛宣怀

    盛宣怀,字杏荪,号次沂、止叟,江苏省常州府武进县(今常州市)人。他生于1844年11月4日,正是鸦片战争后《中英汇宁条约》、《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等不平等条约签订,中国社会正经历着急剧的变化之时。他死在1916年4月27日,终年73岁。这时民国成立,清朝已被推翻。他的一生十分矛盾:一方面是清朝腐败封建统治的支持和维护者,反对革命,曾做到邮传部尚书;另一方面,他又积极主张保护和发展资本主义的工商业,成为我国早期民族工商业的开创者之一。
  • 毛泽东与地名文化

    毛泽东与地名文化

    毛泽东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与影响,习俗文化也在他的文化性格上打上了难以磨灭的烙印。他对习俗文化很熟悉,在对待这一问题上,从来是持批判的继承态度,承其精粹,弃其糟粕。本书收录了毛泽东与乳名习俗、称谓习俗、起居习俗、春节习俗等16个方面的件件趣事和段段佳话。
  • 张纯如

    张纯如

    出自张纯如笔下的畅销书《南京大屠杀》,永远的改变了人们看待二战亚洲战场的视角。这一切始于一张照片,照片里,数百名中国平民的尸体漂满江面。张纯如的灵魂因此被触动。这些人是谁?她无法忘怀那一景象。她无法忘怀自己看到的一切。短短几年后,张纯如将这场堪比反犹大屠杀的暴行公之于世。《南京大屠杀》在《纽约时报》的畅销书榜单上停留了10周之久,销量近50万本,赢得了广泛的国际关注。然而就是这个赤手空拳打破国际社会长达60年沉默的女子,2004年11月9日,终结了自己36岁的生命。这之后的6年,张盈盈,张纯如的母亲,忍痛写下了这本回忆录,为读者细腻地呈现了女儿的生平:童年时自办的报纸,早年作为新闻记者的经历,一名年轻历史学者的冉冉升起,与儿子的自闭症作斗争的历程,以及悲剧性的自杀。《张纯如:无法忘却历史的女子》一书充分证明,张纯如确为她那一代人中的佼佼者,同时,这本书也展现了母女之间深切美丽的爱与疼痛。
热门推荐
  • 阑界

    阑界

    少年被少女所凭依,得知了「世界」与「终端的王」的真相,为了突破「阑界」,决定走上成为「特异点」的道路。无限的可能性存在于这时空皆不连续的世界之中。芸芸众生的冒险已经结束了,亦或是才刚刚开始?
  • 驱魔约之恶魔在身边

    驱魔约之恶魔在身边

    我叫尤诺,是一名大学生,原本我的家庭很幸福美满!但在何芸芸生日那天起,我就莫名的变得不寻常起来,我开始能看见鬼了。接着何芸芸意外的死亡,加上妈妈被鬼附身后,燕子和孙义等一些异能之人出现在我的生活,我也才知道,真正的恐怖才刚刚开始!
  • 洛神之鬼仙主

    洛神之鬼仙主

    五岁时,妈妈离奇死亡长大后,却得到一个机会,知道妈妈死去的真正原因她从懵懂小女,经历很多,变成能独当一面的角色可是,事情往往不能全尽人意当她知道事情的真相时......
  • 冷血王子vs冰窖公主

    冷血王子vs冰窖公主

    那天,一年甲班迎来了,第一个学期的插班生,是个带着忧郁气质的男生,他扫视过每个角落之后,安静的坐在了一个不宜北发现他,而且却能观察到全班的一个角落里,他渐渐的对那名女生有了不知名的兴趣,竟然打听起她的喜好,性格,于是,从此纠缠不休。宋雅,一个安静清秀的女生,向来以安静著称,她从不凑热闹,从不显摆,却以外成了学生会的首席执行官。欧正轩,一个十足的王子,笔挺的身板,高傲的气质,看起来那么的内敛,却不易近人,感觉那么的安静,内心确实那么的波澜不惊!
  • 凤翱九天,邪王你别宠

    凤翱九天,邪王你别宠

    堂堂世界第一杀手夜魅邪医紫瞳穿越到了蕴灵大陆的一个废物洛千璃的身体里,她表示真的要崩溃了,不过,既来之则安之,看她怎么称霸蕴灵大陆。不过,这个男人是怎么回事?“娘子,爷爷说让咱们给他生个小包子。”“啊啊啊!我不是你娘子,你认错人了!还有那是我爷爷!不是你的!”某男画风突变,邪魅一笑“那我就证明给你看。”甜文哦,作者是小学生所以更期不定。
  • 古武神技

    古武神技

    一艘古老的石船,载着李青飞入了一幅横在星空中的万里画卷,回到了一个浩瀚无边的神话世界。在这里,有长生仙术、不死魔功、无量佛法、通天古武、十万神通……仙佛并起,神魔争锋,谁为第一?李青以宿命为引寿命为祭,燃烧十二万九千六百寿,推演最强神通,终成一代天帝,号令八方!
  • 五行圣主

    五行圣主

    这是一个小人物踏上武道,称霸天地的故事。
  • 兽世女主是大佬

    兽世女主是大佬

    这一个大佬中的大佬,在兽世混的风生水起的故事。女强男不知
  • 叶罗丽精灵梦命运的赌局

    叶罗丽精灵梦命运的赌局

    内心的痛苦,过往的悲伤。亲人的背叛和离去,使她内心变得脆弱,原谅还是无情,她该何去何从(本书主角:冰公主、陈思思、灵公主)
  • 终极学生高手

    终极学生高手

    一个小小的戒指中,竟然藏着一个美女剑灵。从此楚阳平凡的人生不再平凡,各种奇遇接连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