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这一天,满族人都要聚在一起,载歌载舞,庆祝自己的节日,缅怀昔日的辉煌与梦想。节日里,满族同胞穿起旗袍等民族服装,跳起民间传统舞蹈,唱起民间歌曲,庆祝活动丰富多彩,同时,还要准备奶茶、萨其玛、打糕、金丝糕等满族特有的民族食品。许多满族的画家、书法家、摄影家等艺术家还要挥毫泼墨,写诗作画,表演精湛的技艺,使得庆祝活动丰富多彩而又富于品味和内涵。1989年10月,在丹东“首届满族文化学术研讨会”上,正式把每年公历的12月3日定为“颁金节”。
二、锡伯族节庆
(一)西迁节
西迁节是200多年来锡伯族的传统节日,每年的农历4月18日,是一部分锡伯族人从东北各地迁往新疆的纪念日。为了纪念这次西迁,人们就把这一天定为西迁节,又称“418节”。因有怀念亲人之意,又叫怀亲节,新疆锡伯族同胞称为“杜音拜专扎坤”。
16世纪之前,锡伯族世代以狩猎为生,善于骑射、聪慧机智、坚强勇敢、豪爽坦诚,原居呼伦贝尔大草原,后南迁至辽宁沈阳,锡伯族文化与满族相近,锡伯军属满清八旗之一。据史料记载,乾隆二十九年(1764)驻防伊犁的将军明瑞,因边防紧急,请求增调能征善战的锡伯兵,上奏道:“闻得圣京驻兵一万六七千名,其中锡伯兵四五千名。伊等未弃旧习,仍以狩猎为主,技艺尚可”。乾隆御批:“由圣京锡伯兵内拣其精明能牧者一千名,酌派官员,携眷前往。”圣旨下,锡伯族官兵及其家属踊跃报名,并定于4月18日启程。他们出章武门,取道克鲁伦和蒙古,经乌里亚苏台,科布多,翻阅科齐斯山,于次年7月20日到达新疆伊犁绥定一带。据载,出征时登记在册者为4295人,途中出生婴儿350人,自愿随军者405人,到达伊犁时实际为5050人。在进入绥定城前,男女老少换掉如褛的旧衣,穿戴上最好的衣帽,佩带武器,精神抖擞地接受了伊犁将军的检阅。锡伯官兵与眷属,舍离故土亲人,克服了无数的艰难险阻,行程万余里效命国家,将原定3年的行期缩短了大半,在祖国和民族历史上写下光辉的一页。现在新疆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就是他们当年的驻地,那里的锡伯人就是他们的子孙。
4月18日,出征远行的日子到了,锡伯族人齐集在太平寺锡伯族家庙中,设盛宴为远征的将士及其亲属饯行,共饮壮别酒,鼓励官兵发扬锡伯族忠勇善战之风,不远万里,为国戍边,并表达了族人的赞美与怀念之情。从此,沈阳的锡伯族人,在每年期的4月18日都在寺庙里搭起锅灶,杀猪宰羊,煮高粱米饭,每户的当家人都来聚餐,纪念西迁的壮举并举杯祝福万里之外的亲人。聚餐祝福后,年轻人身穿节日盛装纷纷地加入进来,弹起“东不拉”,吹着“墨克调”,姑娘们的“抖肩”,小伙子们的“鸭步”惟妙惟肖,以表达对亲人的思念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同时赶庙会,举行赛马、叨羊、摔跤、射击等传统体育赛事。远在伊犁河畔锡伯族人同日而庆,缅怀先祖万里戍边的光荣历史,遥祝远在沈阳的族人吉祥幸福。
如今,西迁节已成为全族的节日,两地亲人来往密切,每年在新的族人都会派人赶回辽宁家庙祭祀,两地均极为重视并隆重举行庆祝,纪念先祖当年的壮举和屯垦戌边的英雄业绩,借以继承和发扬先辈们的热爱祖国、勇于牺牲的西迁精神。西迁节已成为展示锡伯族历史文化的平台,并赋予浪漫、动人的吉祥意义。
【知识小百科】
蒙古土尔扈特部东归
蒙古土尔扈特部最初活动在今天塔城一带地区。17世纪30年代,为了避免被准噶尔部兼并,就离开故乡向西迁徙,到今天的伏尔加河流域地区游牧定居。而后不久,沙俄强大,向外拓展势力,逐渐控制了这一地区,沙俄用尽威逼利诱等种种卑劣手段,强迫土尔扈特部归附俄国。但是他们始终怀念故乡,坚不屈从,并一直同清朝保持着密切的联系。随着沙俄对土尔扈特部的欺凌和政治压迫日渐加深,土尔扈特人的日子越来越难过。1770年冬季,土尔扈特部首领渥巴锡顺应民意,决定率领部众共17万人离开伏尔加河畔,踏上东归祖国的旅途。1771年8月底,土尔扈特部首领渥巴锡带着部众历尽千难万险,进入新疆境内,回到他们魂牵梦萦的祖国,人员幸存者只有7万多人。东归的英雄受到清朝政府的热情欢迎,并分别被安置在裕勒都斯草原与和布克赛尔地区游牧,成为今天我国新疆蒙古族的组成部分。他们的东归壮举在世界上产生了重大影响,并将成为我们永久的纪念。
(二)抹黑节
“抹黑”即是涂抹黑色,引申为丑化他人或自己。但抹黑的原始底蕴中并没有丑化的恶意,在原始居民的观念中,黑色往往具有某种神性并加以崇拜。在人体上抹黑是一种具有神秘色彩的巫术礼仪,是驱邪祈福、求吉的象征。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就直接继承了尚黑的原始风习,并将黑色上升为国家标准色,建立起较为完整的尚黑的服色制。而今,居住在大兴安岭地区的锡伯、鄂伦春、达斡尔、鄂温克等民族中依然可以寻见这一原始的文化意蕴,每年的农历正月十六朝脸上抹黑以表达善意的祝愿,从而形成了饶有风趣的“抹黑节”。
抹黑节
相传,在久远的过去,锡伯族以渔猎为生,一对老夫妇救活了一支受伤的小燕子,燕子衔来麦种作为报答,于是锡伯族人开始种麦为生。巡天神知道后,派神犬告诉大家,以后人吃面粉,狗喂麸皮,各有所食。但有一年新年时,一位年轻的媳妇不慎将面饼烙糊后喂狗。巡天神知道后大怒,使麦种长了黑色霉菌,播种后全部结黑籽,无法食用。于是全村人向巡天神祈祷请求恕罪,愿往自己脸上抹黑,以免小麦再生黑霉。巡天神应允了,但用手在麦根处由下往上一捋,捋走了麦秆上所有的麦粒,只留下尖端处的一截麦穗,所以从此麦子的产量就没有过去那么多了。以后每年巡天神下凡巡视的正月十六日,锡伯族人就相互抹黑,并将这一象征五谷丰收的节日沿革了下来。
这一天,天未亮人们就争相起床,手里拿着准备好的浸了清油、沾上锅底烟的“库肚苦”(布或毡片),走街串巷,不分男女老幼,逢人就往对方脸上抹黑,相互观望,笑声不止,十分有趣。年轻人往往成群结伙挨家串户去抹黑,有些人还没起床,就被抹的一团漆黑。姑娘们也在所难免,但却很开心,并毫不畏惧地往小伙子脸上抹黑。见到老人也不放过,不过要先请安,后跪施礼,再向老人额头上抹一小点黑。据习俗,这天如果有人未被抹黑,就会一年不吉利。随着社会的发展,“抹黑”已渐渐被废除,“抹黑节”变成了相互祝福,期盼丰收、嬉笑娱乐的活动。
三、朝鲜族的“敬老节”
朝鲜族人尊老敬老的习俗历史悠久,凡在朝鲜族聚居的地区都要过“敬老节”,只是时间各不相同。居住在黑龙江宁安地区的把“老人节”定为农历6月24日,而吉林延边地区则定为8月15日。
敬老节
朝鲜族对老人的尊重,首先体现在生活细节中。晚辈对长辈说话要用敬语,当着老人的面不许抽烟喝酒,在非喝不可时也要背席而饮,不论何时何地都不许向老人借火或对火点烟,不许说粗话,否则被视为大不敬。吃饭时盛饭、盛汤、盛菜都要先敬老人,有的人家还要单为老人摆桌,儿女将饭菜端到老人面前,老人不动筷晚辈不能先吃。外出时与老人同行不能走在老人前边,如有急事则须向老人说明方可超前。路遇老人须恭敬地让路,老人外出时全家人鞠躬送行,回来时须向老人问安,如有对老人不尊者则被视为野蛮,为大家所不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