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代编写的启蒙教材中,数《三字经》影响最大,流传最广,全书只有一千余字,却概括性极强。
《三字经》编写上的高明和独到之处在于,采用三音韵语的形式,或六字成句,或十二字成句,读起来朗朗上口,便于记诵,再加上语言上通俗易懂,令人百读不厌。
温璟越读便越是能感受到其中的意蕴,也惊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三字经》最大的特点便是劝勉儿童少小须努力向学,如:“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不知义,为人子,方少时……”
以及为人父母者,为人师长者应该对孩童善于教导的道理,如:“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传,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
还列举了历史上许多勤奋好学人的人物故事,对儿童进行榜样教育,如:“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如囊萤,家虽贫,学不辍……”
《三字经》中的很多句子在后世都广为流传,可见其教育魅力传承之久远,对后世的影响之深。
综合上述情况,即使《三字经》只有短短的一千多个字,温璟也不敢小看它,对于它的学习更是认真了几分。
在温璟研读《三字经》的这段时间,李氏已经托了村长王大柱打听私塾的事。王大柱对李氏让温璟读书的举动大为不解,在劝说了几句后,见李氏依然坚持,也不再多说什么,倒也尽职的为李氏打听了消息。
今天王大柱刚从镇上回来,把东西卸下后就朝着温家的方向走去。到温家后,不出他所料,温家母子早已在正屋等候着他了。
知道他们着急着知道情况,也不磨蹭,直接把打听到的消息告诉了他们。
从王大柱打听到的消息,温璟得知镇上共有三家私塾,一所为童生所办,两所为秀才所办。
童生办的那一所,温璟想也没想就给排除了。老师自身都没到秀才的水平,所能教授给学生的知识就非常有限,不满足温璟现阶段的需求。
不过像这种类型的私塾本也不是教授科举学子的,只是有点余钱的家庭,会把孩子送来识几个字,将来可以到铺子里做个账房掌柜那些,也算是有出息了。
这样便只余两所私塾可供选择了,其中一位吴秀才学问比较好,但是只有三十余岁,很有机会考上举人,怕是还会再参加科举,并不会将太多的精力放在学生身上,开私塾大概也是为了挣赶考的盘缠,这位也被温璟排除在外。
剩下的一位秀才姓徐,现在已有五十多岁了,在四十五岁时才考上秀才,之后便是屡次落第。在多次落榜之后,徐秀才便也绝了再次去考的念头,在家里开了一个私塾,收几个子弟安稳度日罢了。
这位徐秀才的学问虽不是很好,但他的科举经验丰富,倒也和温璟现在的情况正好合适。
他现在需要的是一个稳定的学习环境,吴秀才的学问虽要好些,可是他的不稳定性太大了。
过不了多久,吴秀才去赶考了他们便会被停学,若是吴秀才考试通过了便是举人了,必定是不会在继续教授他们了。
若是没考过,他也会继续准备下一次的考试,这一来二去的便会被耽搁掉不少时间,这是温璟不希望看到的。
向对而言,徐秀才就比较适合他,年纪大绝了科举的心思,便意味着不会有太大的变动。虽说他的学问上要差上吴秀才一些,但也足够教授他考上秀才。考上了秀才,自然需要再换老师,这对他的影响倒是不大。
温璟的目标从一开始便不是科举,对他来说,科举只是一个踏板,这一点,他一直很清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