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3527600000001

第1章 成功的幽径

没有什么比反省自己的过错、宽怒他人的过错更让我们虚怀若谷了。

弗朗西斯·德·S.费奈隆

批评别人毫无意义。如果经常沉溺其中,那么你得小心了,这可能会葬送你的事业。

戴尔·卡耐基

怎样采蜜而又不让蜂蜜蜇

世界上没有谁是自己“造就了”自己。

那些真正凭借自己的卓越成就而赢得世界尊重和钦慕的人,总是能很快指出影响他们一生、帮助他们到达人生顶点的良师益友。

你并非生活在真空里,因此如果没有外界的帮助和鼓励,是不可能收获人生累累硕果的。作为茫茫人类社会的成员,你的成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每天、每时、每刻打交道的人。没有友谊和帮助,人生的成功率几近于零。即使鲁滨逊那样的人也会为发现“星期五”而欣喜若狂。

那么,为什么还有这么多人控制不住自己,用责骂和不公去批判和攻击别人呢?为什么这些粗鲁的言辞时常在我们心中回荡呢?为什么我们会口无遮拦地在自己前进的道路上设下障碍,无功而返呢?是因为前面所提到的“失败的欲望”作怪吗?或许吧。

如果你的言语、口舌为你不断树敌,而你根本不需要这些人来与你为敌,对你产生危害……那么现在是悬崖勒马的时候了。如果为这个小小的恶习而毁了自己的前程,那该多么令人心痛啊!

下面这课的重要内容选自五十年来高居畅销排行榜的书《怎样赢得朋友,怎样影响别人》!没有人能比本书的著名作者戴尔·卡耐基更有资格来教你处理人际关系之道了……

1931年5月7日,纽约城经历了该城有史以来最轰动的一次追捕行动。经过几周搜捕,“双枪克罗利”这个不抽烟也不喝酒的杀手终于走投元路,陷于穷途之境,被困于西区大街他情妇的公寓内。

150名警察和侦探把嫌犯所在顶楼的藏身之处团团包围,他们在屋顶凿洞,用催泪弹想把这个“警察终结者”熏出来,他们还在周围的建筑物上架上机枪。于是,整整一个多小时,纽约的富人区里一直回荡着子弹声和机枪扫射声。

克罗利躲在一张堆满杂货的椅子后面,不停地向警察疯狂地扫射。上万名惊恐的群众看着这场枪战。要知道在纽约的人行道上,他们还从来没有见到过这样的事情发生呢。

当终于抓获克罗利后,警长莫鲁宣称,“双枪”是纽约历史上最危险的亡命之徒。警长说:“一眨眼的工夫,他已在大开杀戒。”

然而,克罗利又是怎么看待自己的呢?现在我们都知道了,警察向他的公寓开枪时,克罗利曾写过一封“致有关人士”的信。写信的时候,伤口流出的鲜血滴在信纸上,留下深红的印记。他在信中写到“我的外套下面是一颗疲惫的心,虽然疲惫但却善良——这是不会伤害任何人的一颗心。”

然而不久之前,他在纽约长岛一条郊外公路上与女友温存的时候,有个警察走了过来,说“让我看一下你的驾照”。

克罗利二话不说,掏出枪射杀了警察。垂死的警察倒在地下,克罗利跳出车外,夺下警察的左轮手枪,朝着躺在地上的警察又开了一枪。这就是那个声称“我的外套下面是一颗疲惫的心,虽然疲惫但却善良——是不会伤害任何人的一颗心”的人所做的一切。

克罗利被判处以电刑。当他被押到纽约州新新监狱的行刑房时,你以为他会说“这难道就是杀人所受的惩罚吗?”他可没这么说,他说的是,“这是我保卫自己所付出的代价。”

这个故事要说明的是:“双枪克罗利”从来不认为自己做错了什么。

难道这只是罪犯特有的一种态度吗?如果你这么认为,那么不妨听听下面的这段话吧:“我把人生最宝贵的年华献给了别人,为人们谋取幸福,使他们快乐。而我得到的只是如此的虐待和凌辱,过的是整日被追捕的生活。”

这是阿尔·卡彭的话。没错,他是以往美国的头号公敌,是芝加哥最危险的黑帮老大。卡彭也不认为自己有错,相反,他认为自己是大众的福音,是一个不被人理解、不被人感恩的福音。

死于黑帮混战的“荷兰的舒尔兹”也是如此。他是纽约最恶名昭彰的匪徒之一,却在一次采访中口口声声说自己是公众的福音,而且还对此深信不疑。

我曾经和新新监狱的典狱长劳斯讨论过这种现象。他说,“在新新监狱里,几乎没有犯人认为自己是坏人,他们认为自己只是与你我一样的普通人而已。因此,他们会说理,会辩解,会告诉你他们为什么会撬保险箱,为什么善于用枪。他们中的大部分人都会据理力争,无论是否合乎逻辑,以求为他们的反社会行为进行辩护,至少是说服自己。最终他们坚信自己根本就不该被囚禁。”

你看,就连双枪克罗利、“荷兰的舒尔兹”,还有那些监狱高墙后的每个亡命之徒都不会自责,更何况是你我平时接触到的普通人呢!

已故的约翰·沃纳梅克(1838—1922,美国商人,慈善家)曾经说过:“三十年前我就深知,责骂别人不是明智的行为。在尽力克服自己的缺陷时我已经苦恼不堪了,哪里还想到上帝对人类的智慧会不会分配公允。”

沃纳梅克很早就明白了这点。然而我却有三分之一个世纪都在这条老路上不知所向,一百次里有九十九次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无论犯了多大错误,也没有人会责怪自己。

批评指责无济于事,因为那只会把人们置于防卫的境地,只会使他们拼命为自己辩护。批评指责是危险的,因为那会挫伤人们宝贵的骄傲,伤害他们的自信和自尊,激起他们的愤恨和怒气。

在德国军队里,不论发生了什么事情,士兵们都不允许立刻提意见,道短长。他们必须先反思自己的怨恨,尽量冷静下来。如果他们立刻抱怨起来,就会受到军法处置。所以与此相同,民事生活中也应该有这样一项法律,来约束那些抱怨不停的父母、那些唠叨罗嗦的妻子,还有那些怨声载道的职员和那些惹人生厌、揭人短处的世人。

在数千页的历史书中不难找到例子,证明批评无济于事。西奥多·罗斯福和塔夫托总统之间的争吵就是个著名的例子。这场争吵甚至分裂了整个共和党,最后却将伍德罗·威尔逊推入了白宫,并让他在世界大战的进程上写下粗亮的一笔。这场争吵改变了整个历史的流向。还是先让我们快速重温一下史实吧。1908年,罗斯福退出白宫,让塔夫托接任总统,自己则去了非洲狩猎狮子。可当罗斯福回来后,简直气炸了,他指责塔夫托的保守主义,然后为了自己能获得第三次连任的提名,他又成立了公牛雄麇党(1912年成立,1916年解散)。而他所做的一切,最后只是毁了“光荣古老的共和党”。在接下来的大选中,威廉·霍华德·塔夫托和共和党只获得了两个州的选票,分别是佛蒙特州和犹他州,这是有史以来共和党遭遇的最惨痛的失败。

西奥多·罗斯福责怪了塔夫托,那塔夫托总统有没有怪自己呢?当然没有!他眼含热泪地说:“我真不知道不那么做,我还能怎么做。”

到底该怪谁呢?罗斯福,还是塔夫托?坦白说,我不知道,我也不关心。我只想说,罗斯福的责难非但没有说服塔夫托,让他明白自己错了,反而更让塔夫托竭力为自己辩护。塔夫托眼含着热泪,一遍又一遍地说,“我真不知道不那么做,我还能怎么做。”

再看看“茶壶盖石油丑闻”舞弊案吧。这个案子让整个报界愤愤不平了好几年,甚至还轰动了全国!在这一代人的记忆里,美国公众生活中还从来没发生过这种事情呢。那桩丑闻的事实是这样的:哈丁总统的内政部长阿尔伯特·福尔授权出租艾尔克山和“茶壶盖”地区的政府储备油田。这些储备油田是提供海军的不时之需的。福尔部长有没有同意公开竞争投标呢?他没有。他直接把这份有利可图的合约交给了朋友爱德华·L多哈尼。而多哈尼又做了些什么呢?他给了福尔部长十万美元,还欣欣然称之为给福尔的“贷款”。然后,福尔部长采取了高压政策,命令美国海军开往该地,把竞争对手统统赶了出去,因为他们的油井汲取的正是艾尔克山附近储备油田的原油。枪和刺刀赶走了这些竞争对手,结果一气之下,他们冲进法庭,使这场上亿美元的交易丑闻大白天下。这件事情影响如此之大,以至于哈丁政府的政治生命到此结束。全国民众嗤之以鼻,无比嫌恶,信誓旦旦要把整个民主党拆个七零八落,把阿尔伯特·福尔关在铁窗里面。

福尔遭到了严厉的唾骂和谴责,甚至被看做公众生活的败类。但他反省了吗?从来都没有。几年之后,胡佛总统宣布哈丁总统由于过度劳累、殚精竭虑而死,而这些都是由于一个朋友的背叛所致。福尔太太听到这话,立刻从椅子上跳起来,愤怒地摇着拳头,尖叫着说:“什么!福尔背叛了哈丁?不!我丈夫从没有背叛过任何人,就是一座金山也不会让他犯罪。他才是被背叛的人!他被杀害了,被钉在十字架上。”

没错,这是人类的本能反应。错的人只会抱怨任何人,但却除去反省自己。我们都这样。所以,明天当你我再想指责别人,不妨想想双枪克罗利,想想阿尔·凯彭,想想阿尔伯特·福尔。让我们意识到指责就像信鸽一样,总是记得回家的路。让我们意识到那些我们指责和更正的人们极有可能会为自己辩护,反过来指责我们,或者和塔夫托一样说:“我真不知道不那么做,我还能怎么做。”

1865年4月15日,星期六的早晨,林肯奄奄一息地躺在廉价客栈的卧房里,街的正对面就是福特剧院——正是在这里布斯刺杀了林肯。林肯高大的身躯斜躺在那个下陷的小床上,这床对他来说太小了,床的上方挂着罗莎·鲍奈尔《马市》的廉价复制品,煤气灯发出昏黄、凄凉的灯光。

林肯躺在那儿,快要死了。作战部长史坦顿说,“这里躺着世上有史以来最杰出的统治者。”

林肯是怎样成功处理人际关系的呢?我花了十年研究林肯的生活,又花了整整三年的时间全心全意的写作修改《鲜为人知的林肯——人性的光辉》一书。我相信我对林肯的人格和家庭生活做了最为详尽、最为广泛的研究,尤其研究了林肯与别人的交往方式。他喜欢指责别人吗?嗯,是的。在印第安纳州鸽溪谷,年轻的林肯不仅指责别人,而且还写诗写信取笑别人,把那些诗信放在乡村路上那些人肯定会经过会看到的地方。其中一封信引就起了一个人一生都难以熄灭的怨恨之火。

即使当林肯在伊利诺伊州的斯普林菲尔德当见习律师时,他还是时常在报上发表公开信,攻击对手。但是,他得到了教训。这样的教训对他来说一次就足够了。

1842年秋,林肯狠狠讽刺了一个骄傲好斗的爱尔兰政客,他名叫詹姆斯·西尔德。他在《斯普林菲尔德日报》上发表匿名信讽刺詹姆斯,结果全城都快笑疯了。敏感骄傲的西尔德羞愤难当。他查出是林肯写的信,立刻跳上马,找到林肯,向他挑战,要求决斗。林肯本不想与他决斗,因为他向来反对决斗,但是为了保全名誉,他又不得不应战。林肯双臂细长,所以他选了骑士的宽剑作为武器,还拜一个西点军校毕业生为师,学习剑术。当相约之日来临时,两人约在密西西比河沙滩的一个酒吧,准备决一死战。好在最后一刻,双方的助手阻止了他们,结束了决斗。

这是林肯一生中最恐怖的一件事。这件事给了他一个巨大的教训,使他学会了怎样为人处事。从此以后,他再也没写过一封侮辱性的信了,再也没有去取笑别人了,再也没有因为任何事而指责任何人了。

在南北战争中,林肯一次又一次换掉了波托马可军团的将军,从麦克莱伦、蒲柏、伯恩赛德、胡克到米德,可是他们还是不断犯错,一次又一次惨败,让林肯几乎绝望。全国有一半的人都严厉谴责那些难以胜任的将军。然而林肯却“心无恶意,虚怀若谷”,和将军们相安无事。他最喜欢引用的一句话是:不作臧否,不受非议。

当林肯夫人和其他人强烈抨击南方奴隶主时,林肯说:“不要指责他们,我们在那样的情况下也会跟他们一样。”

所以,如果真有什么人有资格去指责的话,那非林肯莫属。

1863年7月的前三天,葛底斯堡战役。7月4号晚,天降暴雨,南方军队的李将军率军南撤。当到达波托马可河时,他发现前有河水暴涨,无法渡过,后有胜利之师北方盟军的追击,进退两难,无路可逃。林肯看到了这一时机,这是抓住李将军即刻结束战争的天赐良机。林肯抱着极大的希望,立即命令米德将军无须召开作战会议,立即直接进攻。他以电报命令外加信使传令,命米德立刻行动。

而米德将军却是怎么做的呢?正好相反,他无视林肯的命令,召开作战会议,通过电报找出种种借口,一再拖延,就是不肯立刻攻打李将军的军队。最后河水退了,李将军率军成功逃离。

林肯火冒三丈。“这究竟是什么意思?”林肯对儿子罗伯特大声喊着:“老天!怎么会这样?他们就在我们掌握之中,唾手可得。不论我说什么,这些军队就是不肯挪动半步。本来在这种情况下,不管是谁都能擒住李将军的。如果我在场的话,我轻轻一鞭就可以抽到他。”

这时,万分失望的林肯坐下来给米德·格兰特写了一封信。那个年龄的林肯用词是极端保守、极端克制的,而这封1863年的信却无疑是最具谴责性的。

我亲爱的将军:

我不认为您对李将军逃脱这一巨大的不幸会喜悦不已。本来我们可以手到擒来,再加上近来的几次胜利,我们本可结束这场战争。然而,现在战争却要无限期拖延下去。上个星期一您连李将军都没能成功擒获,现在只凭着仅为当时三分之二的兵力,又怎能守住波托马可河南岸地区呢?再对您寄予期望是毫无理智的事情,而我也不会再期待您能有多大作用了。良机失而难返,我对此感到无限的悲痛。

你猜米德看到这封信时会有何反应?

他从来没有看到过,因为林肯从来没有寄出去过。这封信是林肯逝世后在他的文件里发现的。

我认为,当然只是我的猜测而已。写完这封信后,林肯望着窗外自言自语道:“等一下!或许我不该这么苛刻。我坐在舒适的白宫里发号施令,让他进攻,倒是很轻松。然而,如果当时我在葛底斯堡,如果我和他一样看到了上一周那么多的鲜血流失,听到了那些死伤士兵的尖叫哀号,或许我也不会这么急迫进攻了。如果我和他一样胆小谨慎,也许我也会这么干的。无论怎样,木已成舟。如果把这封信寄出去,我的怒火会得到发泄,却也会使米德竭力辩护,会使他反过来指责我,会抹杀他以后作为指挥官的作用,甚至可能会使他离开军队。”

所以,就像我刚才说的那样,林肯把信收了起来。因为惨痛的经历告诉他,强烈的指责无一例外都无济于事。

西奥多·罗斯福说,他当总统时也会碰到一些棘手的问题。他会经常转身看看那幅挂在白宫办公桌上方林肯的画像,问问自己:“要是林肯在这种情况下会怎么做?他会怎么解决问题?”

下次我们遇到什么事想把别人臭骂一顿的时候,不妨先从口袋里拿出五元钱的纸票出来,看看上面林肯的肖像,也问问自己,“要是林肯也碰到这样的问题,他会怎么做?”

你想改变自己所认识的一些人吗?想去管理他们,提高他们的素质吗?好!这样很好,我非常赞同。但是,为什么不从自己开始呢?从纯粹利己的观点看来,这样岂非更值得?对了,还会安全许多。

勃郎宁说:“当一个人开始和自己作战的时候,这个人就是有价值的人了。”可能从现在起到圣诞节,你已经可以完善自己了。那个时候,你就有很长的假期可以安心休息;在新的一年里也就有资格去管理别人,批评别人。

但是,先完善自己吧!

孔子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我年轻时,总希望好好表现一番。我曾给理查·哈丁·戴维斯写过一封滑稽可笑的信,那时他在美国文学界可是大红大紫。当时,我正为一个杂志着手准备一篇关于作家们的文章。于是我问到了戴维斯,向他讨教工作方法。几周后,我收到一封信,信封底下写着这么一句“口述,未核查”,这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写信前,我觉得理查是个大作家,一定特别忙。我可一点也不忙,但是我特别希望能给理查·哈丁·戴维斯留下深刻印象,于是我在信的最后写了“口述,未核查”,好让他能记住我。

戴维斯根本没有给我回信,只是把那封信退给我,在信封下面潦草地写着一句话:“你的无礼无人可出其右。”我确实做错了,罪有应得。但是,我毕竟是个凡人,因此对此一直耿耿于怀,以至于十年之后我在报上看到戴维斯的死讯时,虽然我羞于承认,但当时冲到脑中惟一的想法就是那次他对我的伤害。

如果我们试图煽起愤恨,而这愤恨让人几十年,甚至到死都刻骨难忘的话,那么就让我们放纵于谴责吧,不论责怪的事情多么小,不论我们的谴责多么正当。

与人相处,我们一定要记住,与我们打交道的不是理性的动物,而是情感的动物,是有着偏见和为骄傲及自负所驱使的动物。

“指责”是危险的导火线,是可以引爆“骄傲弹药库”的,而这种情感爆发则是加速死亡的催化剂。里奥那多·伍德将军遭到人们的批评,并且不让他随军前往法国,这沉重的一击让他的骄傲不再,并极有可能是使他生命过早结束的导火索。

猛烈的谴责让敏感的托马斯·哈代,这个英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永远放弃了小说写作。谴责将英国诗人托马斯·查特顿逼至自杀的绝境。

本杰明·富兰克林年轻时非常毛躁,后来为人处事如此圆滑,如此游刃有余,因而成为美国驻法国大使。他成功的秘诀何在?富兰克林说:“我从不非议别人,我赞扬我所认识的每个人的美德。”

傻瓜才会去指责别人,谴责别人,抱怨别人;并且大多数的傻瓜也确实是这么做的。

然而,只有品格高尚,自制力强的人才会理解别人,宽恕别人。

托马斯·卡莱尔(1795—1881,苏格兰作家,历史学家)说,“伟人的伟大之处在于他对待小人物的方式。”

与其我们指责他人,倒不如学着理解他人。让我们去了解他们为什么会这么做,这比单纯的指责要有价值、有意义的多。这样才会带来同情、宽容和善意。“了解一切,宽恕一切”。

约翰逊博士说过,“上帝自己尚且会等到末日到来才对一个人下定论。”

你我又有什么资格去评断别人呢?

一旦你记住这条成功秘诀,并付诸实践,那你就会惊喜不断。

罗伯特·康克林

怎样让别人助自己成功

你们已经知道,不去批评别人是多么宝贵的经验。

受你无心的话语和行为伤害的人会联合起来敌视你。甭指望他们会帮你了,他们只能毁掉你和你的事业。

现在,怎样才能使人们不与你作对,并转而与你同心协力呢?怎样才能将他们拉入你的阵营,鼓舞你、激励你走向成功呢?如果不使用武力、恐吓或操纵的手段,怎样才能使别人心甘情愿地把你想要的东西给你呢?事实上也就是说,怎样才能让别人为你办事呢?

如同一切伟大的真理都拥有简单的答案一样,这个问题的答案也并不复杂。为了从别人那里得到我们想要的东西,或使事态朝着我们期待的方向发展,我们往往愿意去找一个更加繁冗复杂的答案,同时却忽略了那看似简单的答案。运动教练、销售经理、行政官、谈判人员、管理者、教师、宗教领袖,当然,还有家长,所有人都想摸索到别人身上火辣辣的“启动钮”,好让他们的工作干得更起劲。与此同时,全国各地到处充斥着各种各样昂贵的研讨培训班,花上两三天的时间学习一些技巧,可是这些技巧在接下来的几分钟里你马上就能学到。

罗伯特·康克林身兼数职,既是作家义是教师,还是全国闻名的演说家以及两家公司的董事会主席。每年,成千上万的人在他一系列动机的“激励项目”中获益匪浅。本课富于启迪的内容就取材于他的一本优秀作品《怎样让他人工作》。如果你真正掌握了书中的启示,并且能够每天运用,那你得到的价值将会是不可估量的。

所有的过来人都承认,成功的取得绝不是一场独角戏。这里便教给你一种更轻松、更简便的方法。不过获得多大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是否将它牢记于心。

“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讲,你给别人他们想要的,别人才会把你想要的给你。”

威斯康辛大学管理系的比尔·史迪威在一个为期两天、主题是“激励和说服”的会议上做出了以上总结。

我拿起笔,记下了他的话。这真是足以改变我们人生之路的至理名言啊!我若是几年前就领悟到这一点,那该有多好啊!

“在一定程度上,你给别人他们想要的,别人才会把你想要的给你。”当你让别人为你做事,这条原则便是关键,例如在从事劝说、领导、激励、销售、管理、感化或指导工作中,这条制胜法宝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你可以读遍所有的书籍,学遍所有的课程,花掉所有的时间,去苦苦寻觅那能够影响他人思想与行为的秘诀。最终你会发现,所有这一切归根结底一句话——在一定程度上,你给别人他们想要的,别人才会把你想要的给你。

这答案简单到让人难以置信,若你真正领悟了这句话的含义,也许它也确实如此简单。但是很少有人能做到这一点,因为在付诸实践之前,有几条要领你得牢记于心。否则,这秘诀的作用就会适得其反:让人们对你反感,与你作对,逆你的本意行事。

例如,你必须首先给别人他们想要的,然后他们才会把你想要的东西给你,然而大部分人都将这二者的关系颠倒了。

一个丈夫自言自语道:“如果我妻子对我再温柔些,我就送她一盒糖果。”

一位上司觉得,雇员应该在付出更多的努力之后才能得到嘉奖与认同。

“孩子在学习上取得好成绩,我才能对他们有信心。”一位家长抱怨着。

“如果乔治没有这样冷冰冰的坏脾气,我对他早就热情多了。”莫迪心中暗想。

一位推销员对上司说:“唉!要是能拿下弗兰尼科斯这个客户,我就会劲头十足。”

这些人都把公式用反了。

·那个丈夫应该首先给他妻子送一盒糖果;然后妻子才会对他更温柔一些。

·为了使雇员工作更努力,那位上司应首先给出他的嘉奖和认同。

·那位家长应首先对孩子表现出强大信心,而后孩子们才会在学业上取得进步。

·莫迪应首先用热情去温暖乔治;这样乔治的冷漠与乖戾才会被熔化。

·那位推销员必须首先鼓足干劲,振奋精神,然后那笔利润丰厚的大生意才能到手。

这样,这条法则才会发挥作用。你先要给别人他们想要的,而后他们才会把你想得到的给你。

当然,这需要耐心,以及一些其他要领。

例如,我们应该知道别人想要什么(我们将在后文谈到);怎样把别人想要的东西给他们(我们在后文也会谈到);你想要什么;为了得到回报,你又甘愿付出什么。现在,我们就开始探讨一下这些问题吧。

如果你想要按自己的意愿指挥旁人;如果你试图通过管制脆弱的人而获得自我满足;如果你在寻找一种手腕来诱使顾客买下一堆废物;如果你想要征服、统治或控制他人(也许甚至是你的家人);如果你总期望发现什么“心理杀手和启动按钮”,让事物按自己的意志发展,那么你在我这里学习只能是浪费时间。

我这里讲的不是索取而是给予,以及爱心与成功的关系。事实上,这里讲述的是怎样取得巨大成功的秘诀。你如果能在和睦快乐的人际关系中取得成绩,协助他人取得发展并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良好工作状态中,那你便拥有了人人都可以掌握的最宝贵的技巧:这世界需要你,它在等候时机对你进行物质上与精神上的嘉奖,把你想要的东西给你。

人们误人迷途

这条道路如此平坦宽阔,可为什么大多数人还是到达不了理想的目的地呢?也许问题出在了途中的岔路口上。人们都沿着其中的一支分叉走了下去,他们都只关心自己想要什么,而不是别人想要什么,抑或认为自己想要的就是别人想要的。很多人都被个人需求蒙蔽了双眼,而对别人的需求却视而不见。

·玛丽知道自己想从丈夫那里得到些什么,但是丈夫的需求她却从未放在心上。

·工头希望在铸件通过流水线之后每一个螺钉都已紧紧固定,但他知道那些螺丝工又有什么要求吗?

·家长们想为孩子定下成长的道路,然而他们对于孩子们的精神需求又表现出多大兴趣呢?

·推销员渴望卖出灶具,但又惟恐产品不对顾客的胃口,却从不去了解顾客的要求。

·保罗觉得珍妮并不像他期望的那样表达爱意,也许这是因为他没有注意到珍妮的需求。

·教师希望满眼睡意而又死气沉沉的学生能够积极活跃起来,然而那些年轻的幼苗又需要什么呢?又有多少人对他们的要求给与足够的重视呢?

就这样,每个人都想从别人那里有所获得,一旦希望落空就极度沮丧。你猜,这之后他们会怎样反应?他们便开始逆法则而行。为了得到他们想要的东西,他们开始试着报复别人,而这恰恰是别人所不想看到的。

当玛丽的要求无法从弗兰克那里得到满足时,他们之间的气氛紧张了。工头也开始厉声叱骂螺丝工人。孩子们违反了纪律,家长便是一顿呵斥、痛打和恐吓。推销员则拼命对早已失去兴趣的顾客说个没完。“如果让珍妮尝尝吃醋的滋味,她的态度肯定就会有所改进,”保罗琢磨着。而那位老师则徒劳的用威吓、羞辱和纪律去驱赶学生们的睡意。

这些故事就发生在高度个性化的人类社会中。离婚、家庭分裂、频繁跳槽、沮丧与忧郁、荒废的事业、破碎的美梦、孤独的生活——这一切都归结于人们与他人沟通的失败。

去找出人们想要什么吧。

再去帮助他们得到想要的东西吧。

这样,大部分令人苦恼的局面就可以得到扭转了。这是对我们这条法则的一种解释,也可以理解为第一部分,即“在一定程度上,你要给予别人他们想要的……”

变“想要”为“需要”

我已经花掉了数年时间用以观察这一过程的成功作用。比起第一次听到这个法则的时候,现在的我对其投入了更多的热情与精力,我的生活也因此而变得丰富多彩。若你投入全部激情去应用这个法则,那贫瘠荒芜的生命也会因此而生机勃勃。

在这个公式中,我只做出了一处变动,用“需要”替换掉“想要”。

“想要”与“需要”是不同的概念。“想要”是肤浅、贪婪、富于攫取性而又永远难以满足的欲望。一个“想要”得到满足了,又会产生更多的“想要”。

但是“需要”则是人们深层次的意向要求。它更具意义与价值,不像“想要”那般反复无常。

·人们想要同情,而需要共鸣。

·人们想要财富,而需要成功。

·人们想要名车豪宅,而需要交流与庇护。

·人们想要功名,而需要承认和鼓励。

·人们想要权力,而需要支持与合作。

·人们想要统治,而需要影响与指导。

·人们想要声望,而需要尊重。

·孩子们想要自由和放纵,而需要纪律与秩序。

·人们想要虚假的人际关系,而需要诚实与友善。

·人们想要安逸与享乐,而需要成就与工作。

·人们想要崇拜,而需要爱。

所以我们说:“在一定程度上,你给予别人他们需要的,他们才会把你需要的给你。”

让我们想一想,人们真正需要什么?你我真正需要什么?只有缩短彼此间的距离我们才能找到答案,而你我完全可以做到这一点的。

因为没有哪种关系能比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关系更亲密了。这是一种无声的默契,没有言语的间隔与阻碍。这是一种非常私人性质的二人关系,不会有外人的加入。若是一位诚恳的作者,他的话是发自肺腑,就能得到最多数读者的理解。读者以他们乐意的方式作出反应,或反对,或接受,或思考,而不用冒险附加其他何种的交流方式。

这是一种温馨而又奇妙的关系。就自己来说,我可以感受到每个字的美好,我希望你也可以做到。我愿做你的朋友,这意味着我必须敞开怀抱,袒露心胸。那样,你不仅可以了解我,对于自己对于他人也会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这就叫做“关联”。

在使用这个公式的过程中,你也了解了别人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你给予别人他们想要的,他们才会把你想要的给你。”让我们拉起手,敞开心扉,摘掉虚伪的面具,别人也会以真诚回报我们。

了解自己便是了解他人

摘掉自己的面具吧,你会看到这样做的作用。当我在谈论自己的需要时,你会发现我谈的也是你的需求。我愿说:

“爱我吧!”

“当我在生命的长河中游弋时,请把关心我的人赐予我吧!人群中,他一眼认出我,注意我,记住我,让我相信我的与众不同。”

这是每个人心底的呼唤,这是生命中最强烈的渴望。

爱为心灵上满发条,它充实了生命的意义,增添了无尽的欢乐,洋溢在河谷与群山之间。

爱洗灌去身心的污秽,滋润我们的灵魂,塑造性格,为人类的思想添彩。她是内心深处的欢笑,是生命中永恒的旭日。

最重要的,爱是一种感情,因此她对生命的脉动有着非比寻常的重要意义。人是有感情的动物,他们的行为都受到感情的影响。

真希望自己能把更多的情感向你倾诉,将它们归类,按强弱顺序排序,通过言语的描述而为人理解。但是这好比我们口头描述蘑菇的味道一样,根本不可能是品尝蘑菇的准确味道。

我只了解自己的感觉,而感受不到你的,那永远都无法准确体会到别人的感受。我能在你的笑声中欢笑,在你的悲伤中垂泪,在你的欢乐中欣喜,在你的绝望中焦虑,这样我们便产生了共吗。不过,我们还是无法准确无误地感受到他人的情绪。

只有你才了解你的感受,而只有我才能感受到自己的情绪,然而我们对于这一点都不甚明了。

若彼此间能够敞开心扉谈一谈,我们就能够相互比较,相互理解,认可更优秀的一方。这有助于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从而改善人际关系。

我把自己的感受说给你听,也许在这同时,你对自己的感觉也看得更清楚了。

我们不会真正长大

情感趋向的很大一部分早在儿时就已经形成,年纪越大,我们对它的印象也就越深刻。作为一位饱经世事的成年人,孩童的天性似乎早已远离自己;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我知道,就算将来的我也不会失去它。

我在争取友谊、接纳、关爱和认同的奋斗中度过了童年。就像区分雏鸡一样,孩子们中间也有了等级排名。谁是最伶俐的?谁是最有趣的?谁是最壮实的?谁是最可爱的?谁是最讨人喜欢的?谁跑得最快?谁石头扔得最远?谁憋气时间最长?谁赢得弹子最多?……

我最终都没能成为获胜者,但同时也有很多孩子和我一样没能成功,他们与我有着相同的感受。那时候,没人会把心中的苦闷与自卑讲出来,以至于我们看上去如此孤独,仿佛游离于整个世界之外。批评、回绝、失败、非难都在我们本已受伤的心灵上又撒了一把盐。我不愿别人发现我的自卑,它是那样让人丢脸,它标志着我的无能,也许它才是我难以出类拔萃的明证。

我铭记着每一句认同与关爱的话语,像八年级时我的英语老师曾这样鼓励我的作文:

“你和亚伯拉罕·林肯有点像,”她说,“你话虽不多但言之有物。”过后她才告诉我她已经知道我和几个男孩子一起推倒了她家的小棚子。她是多么宽宏大量的一个人呀!在六年的学校生涯中,她是惟一一位表扬我有学习能力的老师。

不必惊奇,有时我会自认有些愚笨有些迟钝,毕竟我的智力水平毫无疑问只能算作中等。

我相信,树木都不会停止对养料、水分和空气的需求,哪怕它现在已长成参天大树。我这个成年人这时才发现,在过去的日子中,自己的需要也从未改变。

我仍在寻找着认同与接纳。

面对嘉奖,我仍会欣喜万分;而批评与回绝也还会使我沮丧失望。

我时而还会感到孤独,它并非来自独处或与熟人相聚时,而身处陌生人群中这感受来的才真切。举例来说,在人群拥挤的购物中心,我会感到不安,感到与他人的距离是如此遥远。人们投来的目光不是在看一个人,而像看商品。我想看到友善的面孔,迎接热情的目光,再也不愿与那种拒人于千里之外的眼神相遇。商场员工一句热情的话语,一个甜美的微笑,都会使我身心愉悦,原因也许自在其中吧!

在我对爱的强烈渴望中,一些空白出现了。我所指的并非物质上的爱,而是情感上爱的交流。这些空白通常在我的一段轰轰烈烈的爱情马拉松之后,悄然浮现。这看上去好像我需要休息了,用喝杯咖啡的工夫放松一下,从人生的旅途上撤下来。我要好好想一想,自己在争取“爱”的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是否有了回报。我应该去寻找那个真正关心我的人,轻松而又平静地掳获她的芳心,实现心中夙愿。

因此我发现,自己对生活的大部分要求只要在别人那里都可以实现。生活因此而变得简单。我可以这样说,我不需要别人,有了上帝,有了我的工作,我一样可以好好的生活,在清晨奔跑,在荷花丛中泛舟,仰望群山之巅,自由自在。

我深深陶醉于这份平静与安逸。但生活若真的如此却又那般乏味无聊,我想把自己的经历说给别人听,我必须与众人分享我的生活。生命中,我仍有许多目标尚未达到,有了朋友的帮助我的心愿才得以实现。我需要人们给予我关注、鼓励、接纳、表扬与关心。

你也许会说:“你难道不知道你早已拥有了这一切?”

我会回答:“是的,我当然知道。是你一直陪伴在我身旁,因而我才把你当朋友。你为我主持婚礼,你并肩与我一同工作,你为我汽车加满汽油,你伴我打高尔夫球。但是如果你不表达,我便无法感受,你的情感我也永远无从得知。如果你爱我,请轻触我;如果你愿与我为伴,请向我微笑;如果你想念我,请写信告诉我。这样我的感受,我的心灵才能体会到彼此间的关爱与友谊。你将使我受益匪浅,因为在生命中情感是我永恒的动力。它激励我勇于拼搏,努力成长,踏实工作,不断进步,最终超越自我。”

“当你表达心意的时候,我就像一只小狗。你轻抚我的绒毛,柔情尽情流露,我摇晃着尾巴,又蹦又跳地跟在你身后,驯服乖巧任由你指挥。”

“然而你的轻抚与柔情必须出自真心,如果你的殷勤只是用来操控我的卑劣手段,我会马上察觉,不再上当。”

我们是相似的人吗?

敞开心扉对于我来说也是件难事,在这一点上,你和我,还有我们都是相似的。我们都把真正的自我藏了起来,掩盖住了一切不安、疑惑、弱点和需求。也许我们会说:“我的确需要他人,但我不会因此就食嗟来之食。我不要你的可怜和恩惠,我想要的是你的关爱与尊重。”为了保证能从别人那里得到我们所期望的东西,我们隐藏了心底最深切的渴望。

也许这并没有什么过错,毕竟事实如此。可我为何煞费苦心地把这一非正常的过程又描述一遍呢?因为我相信你我之间没有巨大的区别。我们的经历也许有异,我们的情绪状态或有不同,但从内心来看,我们又如此的相似。

我们都渴望为他人所需,为他人所爱,我们想要成为人们心目中的重点,我们需要赏识、满意、认同、接纳和成功,以及我们所期望随之而来的一切。

大部分人都如你我一样,记住这句话,“在一定程度上,你给予别人他们需要的,别人才会把你需要的给你。”

别人需要什么呢?仔细审视一下自我,你会发现自己与别人的相似之处。你所需要的他们也需要,而最能打动你的也对他们最起作用。你是自己的标尺,是自己的测量仪,用自己去估量自己的付出,这样你对生活的需求才能得到满足。

一分投入一分收获

现在,你已经知道了让别人助你成功的诀窍,它是不是很简单呢?你出生在一个千万人和睦相处的社会中,只有与他人合作,相互信任,你通常才会取得最好的成绩,分享到其中的快乐与满足。

这方法如此简单,连小孩子都会使用。不管你是何种性格,你都拥有与别人融洽相处的能力,只要你肯奉献与分享。

这让我又联想起了一个人。他生活在一个荒芜的山区,周一至周六靠卖苦力工作赚钱,周日则是主持教堂礼拜的牧师。他所在的小教区坐落在偏远的高山地区,这个人仅有的一点津贴来自人们在周日早上的捐赠。一个星期天,牧师六岁的女儿随他一同来到教堂。走进这座小型木制结构的教堂,大门正对面的桌子上放着一只收集捐赠的篮子。他们刚进门,女儿就看见爸爸在人们到来之前把五毛钱投进了那只藤编的篮子里。

当礼拜完毕,人们纷纷离去,牧师和女儿也要回家了。他们走到门口,两个人都满怀期待的向篮子里望去,却发现他们惟一的收获还是牧师早上投进篮子里的五毛钱。

小女孩打破了两人短暂的沉默,说道:“爸爸你看,如果你投进去的更多一些,那你的收获也就会更多了呀。”

这里有七把钥匙。它们将帮助你逃出牢笼的束缚,摆脱单调、被动、顺从的状态。

而后,你内心深处隐藏的那只老虎便可重振雄风!

奈娜和乔治·奥尼尔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

你是为了继续发展而有自尊地活着,有目的地活着,有计划地活着,还是有如一个提线木偶任由他人摆布?

出于自卫本能,羊总是成群生活。任何对于冒险、探索的渴望,甚至是对于食物和水的需要都会令其强行忍住。因为它们知道,危险会潜伏在羊群以外那些不受保护的地方。

为什么我们当中的许多人会像羊那样做呢?为什么我们要放弃掌控自己命运的权力,将其交与别人,而自己却每天挣扎于绝望之中,仿佛只在等待下一个命令去跳跃去鞠躬?或者,为了吃上一顿晚饭而表演?

一旦允许别人掌控我们的命运,我们也就将自己的未来交付于他人之手了。我们放弃了对自己有利的选择,也扼杀了一切发展的机会。我们没有目标,没有需要优先考虑的事,也没有自己的生活策略。平庸无奇有如无边无际的草原,我们跟随自己的群体,随波逐流,碌碌无为。甚至连我们曾经珍视的那诸多梦想,就算一小部分也都实现不了。

这样的情景是凄凉的,不过还是可以挽救的。你可以学习怎样主宰自己的命运,怎样树立、追求自己的目标,怎样将群体中的其他人甩在后面。你还要学习怎样选择自己的立场,怎样说“不”而并非唯唯诺诺,点头称“是”,以及怎样主动出击而不是被动挨打。

你不是一只羊,也不是失败者。你曾失去的任何控制权都可以重拾回来,这样,你又是自己命运的主宰了。请注意了,两位著名作家以及人类学家奈娜和乔治·奥尼尔将会帮助你重拾尊严和个性。本课这充满挑战性的内容,就选自他们的书《换档吧——改变态度》。

如果我们无法接受来自自身独特能力的挑战,去塑造我们自己的生活,去寻找最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式,那么我们便不会有任何安全感。那样,我们将生活在可耻虚伪的世界里,由别人的意志决定我们命运;我们也因受到来自周遭变化的持续打击而变得日渐孤独。没有选择权,我们找不到方向;没有属于自己的生活策略,我们便失去了自我的意义,或者永远找不到它。这样,我们就变成了无足重轻的人,变成了微不足道的人。

就像人类学家朱利·亨利所说:“若一个人没有价值,那他只能在外界的影响下生活。从表面上看,他只是个普通的家伙;不过内心却有如布满恐惧的水面,稍有风吹草动,便翻云覆雨。由此,两种环境的碰撞冲突促成了思潮的消长;它又如恐惧的气旋,来自外界的冲动而在里面胡乱地碰撞。”朱利·亨利又接着说,“当我们生活在一个虚伪的世界里,我们便不去考虑现实,而仅仅是试图击败它。”

如果我们想发展,那么,我们周围的现实世界,包括变化所带来的影响,是我们所必须面对的。我们不能向它屈服,也不能放弃做出选择的权力。为了防止我们受到周围力量的压制和阻碍,惟一的办法就是寻找自己的中心?相信自己,不去理睬周围矛盾的言语,只听从你内心深处的声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做到和外界互动,并且满怀信心,充满信念,目的明确。

若放任变化发生,而没有积极主动参与,不论是从社会角度还是个人角度,其结果都是对外部暴虐控制的退让。一旦我们失去独立自治和自由选择的权力,那么挫败、孤立、侵略以及暴力将是必然结果。如果你没能掌握自己,那么由于你的这种疏忽,即将控制你的不是环境就是别人。“现代人需要的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信念’,”哲学家莫里丝·弗雷德曼说,“而是一种生活姿态,那是一片可以站立的土地。从那儿我们可以走出去,应对这个地球大变革时代,以及不断变化的现实和荒谬。”而我们的生活姿态是:“……在个人或社会领域,可以让我们抵制官僚主义,抵制监管行为,即抵制无数军事、工业、生态、经济和政治力量对我们个人生活的入侵。”

为了明确我们个人的生活姿态,找寻自我,发现我们所信仰和所坚持的,我们不仅要明确为了变化和发展所制定的生活策略和方针,还要了解怎样综合那些方针,并使它们为我们效劳,而对驾驭自我的理解,可以帮助我们实现这种生活策略的综合。

确定你的立场

确定生活中的立场,一个你自己的立场,这是改变态度所必备的,也是要在自主变化发展中所不可或缺的。以下是关于进行创造性自我驾驭的七个方针,它们可以帮助你确定生活中的立场。

1.不要请求许可——尽管去做。

2.不要报告——这无异告诉他人你自轻自贬。

3.不要多余的道歉——由你自己检查,而不由别人。

4.不要反责你自己——这只会使你错失进步的良机。

5.不要说“我应该怎样”或“我不该怎样”——要问“为什么”或“为什么不”。

6.不要害怕说“是”或“不”——要按你所想所感的去做。

7.不要将自己完全置于别人的掌握之中——要做一个有主见的人。

以上这些方针,每一个都是否定形式。这是因为我们必须抵制向那些“权威的断言”妥协,因为那些“权威的断言”只会强调让我们遵从,只会告诉我们要和别人一样才能获得安全。然而,他们所说的安全并不是在持续的发展中满足个性的要求。话又说回来,这些否定形式并不意味着我们必须摒弃他人,或不去考虑他人。事实上,我们可以理解他人、关心他人,当然要在我们自己足够坚定、强壮的情况下。如果我们自己就是元足重轻的人,而且又受控于他人,那么我们什么也给不了别人。只有我们开始掌控自己的变化,才能真正做到奉献自我、为他人着想、与他人分享。我们帮助别人、扶持项目、开展工作,这些完全出于我们对于独立、自恃以及安全的感受,绝不是由于自我的轻视或脆弱。由这些方针我们得到的推论是:善待自己。只有善待自己,我们才能够善待他人。

这些方针可以让我们更有建设性地实现变化和发展。当然真实情况是,若我们对别人说了“不”,若我们不再请求许可,我们就会失去很多老朋友。如果友谊只建立在我们脆弱的一面,而不是我们强壮的那面,那又有什么意义呢?有了新的力量,我们就可以结交新的朋友,而这些新的朋友本身便很有力量。如果必须要伤害一些人才能决定我们自己的生活,那说明我们不再愿意让别人伤害,不再愿意别人阻碍我们认清自己。

一旦我们阻止来自他人的伤害,那么我们通过自己的力量帮助他人将成为可能,因为我们想这样做。同样,我们也会更加容易接受别人说“不”,而不会觉得受到伤害或拒绝。

一旦我们开始主宰自己的命运,支配自己的生活,就再也没有任何必要去请求别人的许可了。如果你要做的事影响到了另外的人,那么你不妨问一问他们的感受,收集他们的反馈意见,然后利用这些新信息做出你的决策。聆听别人的感受,仔细考虑这些感受,这一点很重要,但它和请求许可不是一回事。请求许可是把否定你命运的权力拱手相让,而询问反馈意见则是收集信息,以便与你自身的需要和价值达到平衡。

了解到你的价值,又遵照其行事,这意味着你已成为独立的个体,完全属于你自己,你是自己的上司和顾问。但这并不意味着不去关心别人,也不表明你要承担起对他们的责任,为他们负责。我们可以向别人解释我们制定决策、采取行动的原因,或者说明我们因一时冲动或草率所犯下的错误。我们这么做是因为尊重别人,而不是因为觉得被他们控制。向他们解释实际上是在称赞他们,是把他们当成像我们一样成熟的人来对待。如果别人由于他们自身的问题,不能接受我们对于决策或行动的真诚解释,那么他们一开始就不值得我们去道歉。解释,可以;道歉,不行。

如果仅仅凭借我们对他们的意愿有多么顺从来衡量我们的价值,那么他们就是要让我们变得毫无价值。这些人本身就不成熟,他们对于我们追求成熟的反对是毫无根据的。

一旦你能够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并可以向别人解释自己的所作所为;一旦你能够找到自身积极和消极的方面,并由此找到改变自己的途径,那么别人也一定会接受现在这个真实的你。否则,他们就会是一种“弱化剂”,因为他们只有在你表现不成熟,比他们更不确定自身价值的时候,他们才能觉察到自己的价值。所以,不要对他们表现得过于谦卑,只要本着足够的尊重,告诉他们你真实的需要和想法。

对于我们提出的这些自我驾驭方针,有些人无疑会将其滥用、误用,目的是为了追求所谓的“忠实自己”。于是就有了目前的一种错误做法:什么都毫不保留地诉说,做什么事都丝毫不顾及他人。这些体现了对自我驾驭方针的误用。你并不欠别人一个解释,但如果你不能又不愿作出解释,你便不会走向成熟,不会完成有建设性的改变,而只是试图逃避现实,陷入自我空想中,因为在那儿你不必再与世界互动,也不必再与身边的人交流。心理学家罗伯特·W.怀特写道:“……人们试图相信这样一件事:只要我们打开门,释放‘真实’。清白的冲动,就可以改变自我。”但误用自我驾驭的方针并不能实现任何变化。我们再看看怀特是怎么说的吧:

变化永远不会如此简单。真正相关的不是释放真实的自我,而是产生新的自我——一个可以慢慢超越旧有自我限制,摒弃旧有卑劣性的自我。只有在与别人的互动中,通过彼此不同的表现,这一点才能得以实现。我们必须采用新的策略,以表达新的意图,同时也鼓励别人在更融洽的人际关系中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互惠互利。

我们这些自我驾驭的方针只是一种工具,然后才是一个新策略,用以处理与他人的关系,使得我们可以表明自己的需要,尽管有时文化背景和要求会抑制我们。这些方针表明了一种新意图,与它们相伴,我们对自己的行为给出真挚而诚恳的解释,那么便可以实实在在地鼓励别人,在有建设性的改变中取长补短。

正因为这点非常重要,你才不必去请求许可;你才要自己去发掘,而不是处处汇报,处处希望别人的指教;你才不必去做那些多余的道歉。不必为过去的失败反责,这一点也十分重要。向自己道歉是自我轻视的基础,这会导致向别人不断道歉。如果你的时间都花在自我谴责上,对过去经历、对已失去机会全是自责,那你并不是在驾驭自我,而是在让往事控制你。你的过去存在着许多错过的机会,可同样也蕴含着许多潜在的机遇,它们也许距未来仅有一步之遥。要挖掘过去经历中有用的东西,要从错误中学习经验,那你才真正什么也没浪费。

当你说“我应该这样做”或“我应该那样做”!你正是在这诸多的情形里使自己陷入了往事,谨守着父母、老师及其他顾问定下的规矩,即使在现在充满危机和变数的文明中那些规矩对你早已没有任何意义。我们的社会保留着大量的传统箴言,其中很大一部分,比如代代相传的那些应该做的事和不应该做的事,的确特别值得保留和遵守;但是其他一些只有在那早已消亡的社会中才有意义。为了今天好好活着,为了步入美好的明天,也是为了充分发挥自我价值,我们必须分清什么是在当今世界应该做的,而什么是这时候不应该做的。当你自己说“我应该做”,那就问问自己“为什么”,而当你说“我不应该做”,那也问问自己“为什么不呢”。如果你无法得出一个结论让自己信服,也不符合发展和满足的需要,那么该是时候,摒弃过去传下来的那些规矩了。

也该是时候说“不”了。对流传下来已不适用的规矩,你可以说“不”。对社会中的发展变化,如果你认为对自己无济于事,而且与你的内心不相协调,那么你也可以说“不”。如果你愿意,甚至可以对改变说“不”。正因为有些历史遗留下来的东西对我们个人没有意义,所以当前有一些改变对我们也是没有意义的。同一个女孩可能既会对妈妈那种“堕胎有罪”的观点说“不”;与此同时,也会对邻居家用情不专的夫妇说“不”。

但正因为她对妈妈和邻居同时说了不,这个女孩将会更准确地定义她自己可以认同的事情。一旦我们学会说“不”,我们就允许自己对想要的东西说“是”。如果能很好面对太多太多的选择,你就会经常说“不”——对没必要的娱乐说“不”,对虚假的期望说“不”,对额外的要求说“不”,对给你钳制感和挫败感的人、环境和压力说“不”。但反过来你也要开诚布公、诚心诚意地对那些重要的人和环境说“是”。

最后一个自我驾驭的方针是基本方针。永远不要完全将自己置于别人的手心。我们都需要他人的建议、支持、鼓励和帮助,但仅仅是作为一种加强自立的方法。负责任的治疗专家不会操控病人的生命,而只是作为一个重要的、人道的催化剂,帮助病人发现自我、积极改变自我。在一些复杂情况中,人们需要获取来自专业领域的专业知识的帮助。总有一些时候,总有一些活动,我们必须依靠飞行员、外科医生和总统来解决。但是对于驾驭自己生活的最高控制权,必须也一定要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将自己完全置于他人掌控与保留一些个人控制是不同的,这种区别就好像有个女人面临一个可能不太成功的大型手术要作决定一样。也许她立即同意,不加任何思索(可后来才发现?这也许没有必要);还有一种情况是当她面临重大决定,会将一个医生的意见同其他医生比较,考虑风险,搜集信息,然后才做出决定——一个她认为正确的决定,因为这是根据她事先所收集的信息作出的。你不可能坐在手术台上指导医生,但你可以事先明确,即将施行的手术是慎之又慎的,这就是自我驾驭的基础。

自我驾驭方针的发展可以使你实现自我控制。但是请不要混淆控制其他事物和掌控自我之间的区别,即便你自己与整个世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那种只会机械顺从的人惧怕任何新鲜事物,而是坚持根据现有模式作决定,他们担心失去控制,他们并没有掌控自己。他们没有自我控制力,只是完全受控于外部力量、条令和期许,这些东西早已被他们内化了,怎么也消除不了。虽然你无法控制环境或别人,但你可以控制你自己,你可以在适应环境和适应他人的同时掌控并指导自己的行为。自我驾驭可以使你找到新的方向,给予你全新的自由感觉,当然是在真正自由所带来的责任和范围之内。

一个企图以消极方式掌控周遭事物的人,总力图给环境和别人加上一种预制的模式,这就好像到中餐馆,总爱从菜单第一栏点菜。而一个能够驾驭自我的人,一个能够保有决策力量的人?一个能够问“为什么”和“为什么不”的人,一个能够依照其所想所感行动的人,在点菜时总是有选择的,不会只从第一栏点,还会从第二、第三栏点;即便他点的菜都是第一栏的,那也是因为那正是他想要的,是他认为从各方面讲最合自己胃口的。当然他也可以选择什么都不点,径直走出餐厅。而企图以消极方式掌控周遭事物的人,就像在做一个事先安排好的生命旅行。他们认为“星期二一定要去比利时”,而这必将导致其认定“如果到了四十五岁,我一定会安然呆在家里”。但如果旅游汽车坏在半路,或者他发觉自己虽然已到四十五岁,却没能安然呆在家里,那么他将完全听命于外界环境的摆布,会因此错过生命中种种激动人心的时刻,还会失去发挥自己潜能的机会。而从另一方面想,对一个实践自我驾驭的人来说,当事情并不像预料那样的进行,他如果能运用才略,调动资源,调整计划,考虑新环境,那就能由此不断前进。只要我们愿意全身心投入,所有困苦和逆境都将转化为优势和好处。

通过自我驾驭,我们深切了解到我们究竟想要什么,我们也更清楚自己的优点、需求和不足。这些认识一定会带给我们更大的自由感;与此同时,也带给我们更强烈的安全感。可以认清自己并驾驭自己的人,不论男女老少,都可以宽容更多模棱两可的情况,也能够更成功的处理焦虑和冲突的问题,因为他很了解也相信自己的能力。这种人才能享受变化,才能够在陌生场合里临危不乱。正如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所言,这种人可以从容面对明天,因为无论发生什么,他们都充满自信。每当我们将自己完全置于别人的手心,每当我们请求允许、报告,或总是无谓的谦卑和道歉,自信就会一点点销蚀掉。如若我们不去询问他人,而是扪心自问心自问该怎样对待生活,自信便会倍增。自我驾驭丰富了我们人性的意义和价值,结果使我们获得了对自我价值和自我能力一种更为深刻的理解。

如果你的能量像抱负一样无穷无尽,那不妨下定决心,将全身心都投入到生活中去。

乔伊斯兄弟

怎样找到成功的捷径

让我们正视这一切。无论何时,你如果向一位成功人士询问他们的成功奥秘,答案总是“勤奋”。于是我们不禁要感到好奇——在好运的背后,成功究竟有什么真正的秘诀?

是偶然的机遇,是富有的亲戚,也许是狡猾的手段,为他们带来了财富、名望以及权势吗?诸如此类的疑问会使我们深受打击的自尊心得到些许安慰,却也使得我们无法看清事实。大多数情况下,事实是:那些成功攀上顶峰的人确如他们所说,是依靠勤奋实现了自己的目标!

可是你也很用功,对吧?你从不去开车兜风,也不去阿科普科(墨西哥西南大平洋沿岸的小城)消夏。然而,也许你把每周的工作时间最多定义为40一50小时,其他则在家享用丰盛的晚餐,周末是放松和娱乐。

那些攀上胜利顶峰的人所称的“勤奋”是:以所能承受的极限去工作,每周70—80小时,甚至更多。他们如此的热爱工作,仿佛怀有一种强烈的激情,把一切清醒的时间都投入到了思考、计划与努力实现目标中去——这在别人想来,那根本不可能。这才叫做全身心的投入!

全身心投入的生活方式并不适用于每个人。对许多人来说,它所要求的代价太高了。但仍有成千上万、不计其数的人确切知晓自己需要什么,并心甘情愿地竭尽所能来获取成功。如果你相信这一方式就能获得更多力量。那么在本课《怎样从生命中汲取想要的一切》中,乔伊斯兄弟将为你提供宝贵的信息,使你得以像其他人一样,从容熟练地全身心投入工作。

你愿意以勤奋工作来获取成功吗?你愿意全力以赴吗?你的时间和精力必须全部投入目标之中;所以你愿意牺牲自己的一些乐趣吗?做出这样的牺牲你会快乐吗?

倘若你回答“是”,你想全力以赴,那么你已经有所追求,找到了深藏在心中的真正目标。但如果你认为自己会为了放弃夜晚的娱乐而抱怨,为了不得不拒绝周末的乐趣而愤恨,那么还是请三思而后行吧。也许你并不想攀上顶峰,只要到达半途就足够,那你真正的目标不在于此。

那些事业成功的人为了目标一心一意,专心致志地献身其中,这即是所谓的“全身心投入”。有人把这些成就超常的人们归为工作狂。不过这种说法暗示了一种病态,如果你所做的工作比世上其他任何人都多,为什么会削减自己的乐趣作为惩罚?

事业的成功并不排斥幸福的婚姻。但那些意在登上顶峰而赌上一切的男拐女女常常发现,当他们全身心投入之后,已经没有多余的空间留给婚姻。另一方面,这类人(不包括女性)想要的是我称之为“公司的成功”,而并非“企业家的成功”。他们很清楚,比起单身情况,结婚可以带来更迅速的提升。

在大企业对男女职员的升职与等级划分上,心理学家分析出最关键的一个品质。候选职员如果拥有这样的品质,就确实能得到提升,反之,则没有胜出的希望。这个关键品质就是“全身心投入”,有能力也有要求去最大限度的工作。这类人即使每周工作40、60、80甚至100小时也毫不在乎,因为他们觉得工作是激动人心并且值得付出的,因为他们在追求成功。在成功的男男女女中,“全身心投入”是普遍存在的共性,当然对它的重要性也不可高估。

对于成功,健康的身体与无穷的精力是不可或缺的。不论是珠穆朗玛峰还是某个公司的高层,想要攀登上去就需要力量。人们与生俱来的能量储备各不相同,那些容易劳累,往往很快就筋疲力尽的人还是修订目标的好,或在目标上加一些限制。与其梦想成为某家国际多元联合经营企业的董事长,不如当个面包连锁店的上司来得实际,甚至只要在街坊开一家烤面包店也就足够了。对于精力不够充沛的人来说,当个部门经理,不去当总裁已经算得上事业有成了,虽然略为逊色,却也风光体面,可以满足了。对于这种程度较低的事业心满意足之后,人们还可以拥有更丰富多彩的生活,可以有空闲时间看看书,上剧院,和孩子们一起远足,建立牢固的家庭联系,享受友谊的快乐,培养人生价值。但对于其他精力无穷与抱负远大的人来说,对那些想攀上顶峰的人来说,全身心投入并不是一种牺牲,按照他们的思考方式,他们是在收获,感到的是满足与快乐。

波士顿歌剧制作公司的著名导演萨拉·考德威尔即为其中之一。“我热爱我的事业。”她这样说,“为了工作我可以整日不眠不休,因为在制作与导演一出歌剧的过程中,每个细节都深深地吸引着我。每当一切就绪之时,仿佛魔幻的一刻光临。人们肯定可以生活在魔幻当中的。”

她指的是,一切准备都融合在一起,舞台上的魔幻时刻终于降临。她偶然选择了歌剧事业,并成为顶峰上屹立的寥寥数人之一。但对于全身心投入的人来说,每个行业都存在着魔幻时刻,心理学家将其归为“忘我”的结果。“忘我”是一种极端的经历,因此,在是否应该全身心投入这个问题上,人们产生了激烈的争论。

对世界上大多数人来说,全身心投入是不值得的,甚至是疾病的标志。全身心投入的人都是工作狂。但正如我一开始就提到,这些人只是做了他们想做的事,眷恋着工作时的每一分钟。他们是与众不同的一群人,是奋斗者,总想比别人到达更高的高度,也比自己的过去攀登得更高。他们的婚姻也许不是一场引人注目的成功,但这番人生路上的艰辛前行却是值得的——财富、权势、力量、声望以及“忘我”的乐趣。

那么,什么是“忘我”?它又带来怎样的乐趣呢?萨拉·考德威尔恰如其分地将之描述为“魔幻时刻”。那与慢跑的感觉十分相似。研究者把“忘我”定义为“当人们全力投入时感受到的一种激情的颤动”。进入忘我状态的人似乎是无意识地根据某种内在的逻辑实施一系列行动,不慌不忙,没有任何心烦意乱,从此刻到彼刻,过去与未来都消失不见,留下的只是现在。人与行动的界线也消失得无影无踪。

几年前一份心理杂志作过如下报道:一位外科医生深深专注于手术之中,竟完全没有意识到手术室天花板的一角塌了下来。直到为病人的伤口缝上最后一针,医生才深深呼吸了一下,又伸了个懒腰,接着环顾四周,惊讶地问道:“地板上的灰泥是哪儿来的?”而此之前,他完全处于忘我的境界之中。

一位研究人员想知道人们为什么会努力,于是对忘我状态展开了的一次颇具前沿性的调查。国际象棋与西洋双陆棋,网球与手球,排球与足球,尽管这些都不同,但其中有什么共性使得人们倾尽全力,甚至不去考虑是否值得?几个世纪以前,柏拉图就曾提出过这一问题,却没有找到任何答案。弗洛伊德也是一样。然而芝加哥大学的米哈里·斯卡岑特米哈依教授分析出了其中的共性。他询问了175个人,其中包括30个攀岩运动员,30个篮球队员,30个现代舞选手,30个国际象棋男选手, 25个国际象棋女选手以及30个现代音乐方面的作曲家。教授向他们询问:作曲时,下棋时,爬过陡峭的岩石表面时,究竟是什么使他们如此享受?是哪样一种吸引力、魔力?还是成功的希望?结果证明,当他们深深沉浸于象棋、篮球或其他任何事物当中时,首要的吸引来自他们享受的那种变幻的状态。

进入忘我状态时人会感到放松,活力充沛,精神饱满,同时集中注意力也显著提高。他们感觉可以很好的控制自我以及自我的世界。这种“忘我”的电流如同快乐一样,是个附产品。要进入这个状态,你首先必须面对挑战,去尽可能地努力。当然这不是无法取胜的挑战,而是以此使你产生紧张感,意识到今天所做的比昨天或以前的努力都更好。另一点也很重要,那就是时间上不可间断。事实上,任何少于半小时的努力都是无法达到忘我境界的,在老被打搅的混乱状态下则更不可能。

通过实践,有可能以调整身心的方法来进入忘我境界,就像通过自我调整有效学习一样。奥妙在于对你以前享受过的那种“魔幻时刻”加以分析。它们有什么共性吗?当你分析出那种共性,就可以开创出一个“忘我”的境界。

玛格丽特知道自己该怎么做了。她是华盛顿的一名说客,为“西部资源保护委员会”工作。有天晚上,玛格丽特坐在椅子里,舒展着身体,感觉很好。在这之前她一直在努力工作,整理有关弃置造纸业废弃物的新标准的国会法案。这一法案如果得以通过,会对木材与制浆公司产生直接的不利影响。

玛格丽特把该法案目前的状况做了摘要,总结了向木材和制浆股份公司的游说以及自己所做的活动,并建议采取步骤使形势得到公众关注:如果能激起民愤,就有可能改变议员们的态度,使他们对环境保护的重视超过对公司利益的重视。

此刻玛格丽特瞥了一眼表,又立刻仔细看了一下。天!已经四点了!已经是凌晨了!她核对了一下自己的表,没错,就是四点。昨天晚饭后她就一直致力于这篇报告,虽然玛格丽特发誓,自己在桌前绝坐不了两三小时,然而由于太过全神贯注的工作,她对于时间的飞逝竟毫无察觉。

过去玛格丽特也曾有类似的经历。以前时常总会有那么几天,当玛格丽特抬起头看看办公室,却发现四周早已空空如也,这才意识到下班的时间已经过了。那些天玛格丽特总是沉浸在工作当中,午饭的时间过了也不觉得饿。

通过分析,玛格丽特意识到,自己的这些“忘我”情形非常类似,要么是某一个计划将近完成,要么是她为计划的某一阶段已经收集了所有的必要信息,正准备总结问题,概述归纳出反方的利益和他们会采取的相关态度,好为接下来的行动提出建议。同样,在分析中,她还意识到“忘我”的那几天办公室相对比较安静,没有突发事件,没有重要会议,也没有外来宾客。

当这些念头在玛格丽特心里变得逐渐清晰起来,她整理出安排工作的方法,从而更频繁得益于“忘我”的状态。每逢类似情形,她就把工作带回家,以获得一段不受打扰的时间。有时当她坐到办公桌前,她还会采用言语的方式来提醒和调整自己:“现在我要尽可能地集中注意力。”当然,这种方法也许不会每次都起作用,有几回玛格丽特在准备报告的中途就筋疲力尽了;不过,更多的时候是使她悄然进入忘我的境界,注意力也明显集中了。

没人可以或应该不断保持一种“忘我状态”,因为那会使人精力枯竭,就像经过长久的忍耐而一时兴奋一样。在这个意义上讲,这个比方并不微不足道,因为“忘我”的状态并不只局限于工作。在一切要求我们集中精神的活动中都体现了与生俱来的潜力,如运动、绘画、写作、学习,当然也包括性。这是一种真正能使人兴奋的境界,在全身心投入中达到心醉神迷的极致。

不过,“忘我”还是一种紧张状态,因为整个过程是人的生理反应,整个运作机制达到一种巅峰。好在这种紧张程度是一种健康的压力。研究人员发现,成功人士比不成功或是半成功人士都健康。有个对事业非常成功的人士的调查表明,他们的死亡率比事业没有获得成功的同龄人低1/3。通常认为,压力会使人操劳过度,但在此却成了成功人士健康的实际要素。有些压力当然会使人疲惫,但重要的是我们应认识到有压力是健康的。那些成功人士颇为享受克服困难时的紧张感。正是一位研究人员所谓的“呼唤可控制的冒险”吸引了这些成功人士。他们活力充沛,因此喜欢不断尝试。当他们积极行动起来就会更觉得自己精神抖擞。积极的人,大脑功能优于习惯久坐的人,正如前者的身体素质也优于后者一样。所以忘我状态中的紧张感是有益于健康的,这如同自然的运转,如同变化的更新。但不论是哪种压力,如果超过了一定界限都会带来危险,忘我的状态也不例外。不过不必担心,我们的身体都有一种自我保护体系。忘我的状态总不会持续太久以致过度,导致最后成为不健康的压力。

“讨论‘全身心投入’与‘忘我状态’的陶醉并无不可,”有位实业家反驳道,“但我知道,有些人工作起来就像头驴子,可却什么也没干成。”

“我也认识这样的人。”我认同他的话,“但这恰恰因为他们工作起来像驴一样!要知道,光有辛苦是不够的,还必须有一个目标,而且必须知道怎样使自己的努力获得好的回报。”

全身心投入并不仅仅是努力工作,它有着广泛的内涵。砌石墙是极其辛苦的工作,有些人一生都在砌石墙,到他们辞世之时,留下的纪念惟有几英尺的石墙,默默展示着他们的辛劳。

但其他有些砌墙的人却一直把石块向上垒,心中怀着一个梦想作为目标:也许他们的目标是屋顶下石壁上爬满蔷薇的花藤,也许是为懒洋洋的夏日摆放好的椅子;也许是以石墙围成一个苹果园,再标上边界。等到墙都砌好了,他们得到的东西可远不止一座墙。是目标导致了结果的不同。正如贝思与特露迪的经历所揭示的那样:

她们的工作都是空中小姐,她们都希望看看这个花花世界。然而特露迪的理想并不仅仅如此,她还想从商,梦想有自己的旅行社或为连锁大饭店工作,梦想一切与旅游有关的事,尽管她自己还不确定这些事情到底是什么。这份空姐的工作是特露迪向目标前进的第一步。她不断地旅行,学习有关世界各大城市和旅游者的知识:他们喜欢去哪些地方,他们为什么喜欢去那些地方。特露迪度过了一段精彩奇妙的日子,她像海绵一样汲取着信息。当乘客们向她询问与目的地有关的问题时,她能提出许多建议。“两星期前我正在那儿呢。”她会这样说,并向客人们推荐一家餐厅,“那儿的食物棒极了,我足足长了5磅呢!”她总在本子上记下自己最欣赏的去处,喜欢把特别的商店和在旅游路线上没有标出的餐厅告诉给客人们。

为了检查员工的服务状况,一位航空公司管理督察隐瞒自己的真实身份,乘坐了这趟航班并对工作中的特露迪进行了观察。她手脚麻利,能力很强,常常为旅客带来莫大的帮助。当特露迫不分发食物时,就会帮一位母亲抱会儿孩子,好让母亲的腿脚舒展放松一下,或者回答乘客们任何关于目的地的问题。

“这个女孩当乘务员太可惜了。”督察员在回程中想到,“她简直就是一部活的百科全书,对于在哪个城市中该干什么、看什么全都了如指掌,而且还那么勤快。”几周后特露迪得到提升。她的新职务是编辑一系列城市旅游的小册子。十年后的今天,她已经拥有自己的旅游中介公司,并且是同行中经营最为成功的一家小型中介公司。

那贝思又怎样呢?她曾一度热爱自己的工作;当一名乘务员曾经是她的梦想。但她最终改变了,不再抱有任何幻想。她有的只是极其辛苦的工作,在走道间忙上忙下,分发食物,取走餐碟,回答问题,为醉酒、疲劳与晕机的乘客盖被子。十年后她仍然只是个乘务员,辛苦工作,小心谨慎。她现在有了另一个目标——结婚,并把这作为摆脱无休止的工作的惟一方法。

在很多方面贝思与特露迪一样努力,但贝思毫无目标。于是,不知道何去何从的人通常只能一事无成,在原地停留。

如果你知道自己想从生命中获得什么,如果你为之全力以赴,那么形形色色的机遇之门会为你敞开,它们当中有不少是因为惰性而打开的——当然是他人的惰性而非你的。每个人本质上都有惰性,甚至包括那些蒙受上天垂青而拥有无穷活力的人。可秘诀在于意识到这一点,并向自己承诺:决不向惰性妥协。那么,相比之下其他人就会更轻易的做出让步。这么做,可以使成功的可能性变为最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埃里奇是一家大型会计事务所的职员。这家事物所以工作量大而著称,似乎它付出的每一分工资都要物有所值。“我们总是不停工作。”埃里奇的同事不断抱怨,“每晚都要加班,太过分了!他们为什么不多雇些人手?”听过这些话之后,埃里奇却更勤奋了。他打定主意,只有把工作做得更多更好才是令自己从同事们当中脱颖而出的惟一方法。至于怎样把工作做得更好,他制定了一个计划,对工作流程进行重新整改,从而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埃里奇制定出重新整改的计划,把自己设计的表格用备忘录的形式写好,然后交给了经理。

这份备忘录埃里奇经过精心设计,打印得也很整洁,却一点也没有公文般的刻板和程式化。埃里奇没有请事务所的打字员帮忙,而是自己动手。他想明确表示,这份备忘录仅仅是给经理一人看的,所以经理不必担心埃里奇越过自己把它交给更高层的领导。

埃里奇不仅描画出了改革的大纲,而且还表示,如果经理觉得这个计划不错,只要同意即可,其余的一切都由埃里奇来办。而事实上经理确实觉得这个计划不错。有天晚上加班时,经理与埃里奇一边吃着三明治一边讨论。埃里奇向经理说明,如果对办公室进行改组,工作效率得到提高,经理在上级面前也就能留下良好的印象。

他的话使得经理很轻易就同意了这一计划。瞧,埃里奇把一切都做好了,而他不过是利用了经理的惰性。他的计划非常成功,于是经理得到了提升。在此之后也被提升的是谁呢?当然是埃里奇。经理需要一个得力助手,而埃里奇如今已上升到与其他行政管理人员平起平坐的位置,比正常的提升早了好几年,这都是因为他利用了惰性的力量。

同在一个起点上,往往只有做了许多工作并由此得到他人信任的人,才能最迅速地获取成功。

所以,我们要表明的寓意即在于此:千万不要把全身心投入当作一种疾病,而应当把它当作一种生活方式。你会发现,事实上你只是做了自己最想做的事,一切的牺牲因此变得无关紧要。所以,当你感受到全身心投入这一方式的吸引时,别再抗拒。

在很多情况下,你的外在形象比你的本领或是过去的辉煌更有价值。

麦克尔·柯尔达

同类推荐
  • 职场进化论,教你如何度过事业瓶颈期

    职场进化论,教你如何度过事业瓶颈期

    本书从HR的角度出发,以众多职场老将的亲身经历为案例,从他们或成功或失败的职场经历中汲取经验,带你了解初入职场时不可不知的那些事。
  • 禅与清心工作技艺

    禅与清心工作技艺

    好好工作,好好生活。不论我们的工作是什么,都应该尽心尽力把眼前的一份做好。不论大家过的是什么样的人生,我都鼓励你们把它当作你们的每日修行。《禅与清心工作技艺》是世界著名的庭园设计师、寺院主持、大学教授、畅销书作家枡野俊明得心善意运用禅的思维和方法(即极简思维和方法)梳理了工作中遇到的一些问题、麻烦,指出了解决问题办法,帮助大家斩断迷思、立除烦恼。不单单是工作技艺提升,更是为了自我完善,愿你成为一个内在和外在都优雅的人。愿我们大家能有智慧的心,清心工作、轻松工作、快乐向前。工作本身就应该使人幸福,不是吗?
  • 读懂自己,读懂你身边的人

    读懂自己,读懂你身边的人

    人是世界上最复杂的物种,与人打交道的难度超过与任何一种其他生物,因为这个物种有一项最基本的机能,就是伪装。任何一个人都会隐藏自己的内心,或深或浅,或是善意之下的自我保护,或是征服之前的老谋深算。像变色龙一样,随着环境的改变把自己伪装起来,不轻易展现真实的一面。无论是你的亲人、朋友、同事、领导、伴侣,有时候你会觉得本以为已经足够了解他,却发现他只是一位熟悉的陌生人而已。读不懂自己,读不懂别人,只能活得不知所以然。
  • 最伟大的励志故事全集

    最伟大的励志故事全集

    我们和主人公一道,经历成功的喜悦,面对机遇的挑战。也许你会点点头,因为你赞赏主人公超凡的胆识,过人的毅力,神奇的智慧;也许你会拍拍腿,因为你叹息主人公的一时不慎,满盘皆输的下场。合上书,闭上眼,刚才的那些男女老少从脑海中一个一个闪过,其中的道理也汇集到了你的心中。借鉴别人的经验,吸取别人的教训,都能让我们事半功倍,得心应手。所以。从故事中获得人生的道理和智慧,实在是件再聪明不过的事了。本书所选的都是一些小巧简练的小故事,力图以小见大,滴水藏海。希望您在茶余饭后,休憩之时,轻松的阅读,有一份新鲜的感觉、愉悦的享受,不知不觉当中,也为自己点燃了一盏心灵的明灯。
  • 读懂人生全集

    读懂人生全集

    读懂人生是一种成熟的淡定,是洞察世事后的超然达观,是禅悟后至简至真的人生境界。《读懂人生全集》是一本让你能策划自己、战胜自己、驾驭自己、光扬自己的人生读本。借助生动的语言、有趣的故事和耐人寻味的哲理,揭示了人生的许多奥秘。为解决青少年朋友的困惑,从人生励志、修身、仕途、治学、人际等方面提出了宝贵的建议。以哲学的角度启迪人生,用生动的小故事娓娓道来,让我们在轻松的阅读中,渐渐重新开启感悟的心灵,让思想慢慢复苏。
热门推荐
  • 没人比我更懂火影

    没人比我更懂火影

    长门:宇智波斑,你的眼睛我收下了!啥?想拿回去,你真当我不会用须佐能乎吗?小南:将一张纸折叠39次,其蕴含的能量,和6000亿张起爆符相比谁更大呢?鼬:在那个世界里,我将助宇智波颠覆木叶,君临天下!鬼鲛:鲛肌,你为什么有生命?你为什么能把嘴张那么大?我想学!角都:咦!我似乎捡到了一颗不得了的心脏!飞段:万能的邪神大人,请您降临在我身上吧!蝎:勘九郎,你又双叒叕捡我的玩具啦!啥?人傀儡,你不会到现在还用那玩意吧!迪达拉:价值连城的艺术品?快!拿来让我升华一下!绝:为什么你们都在秀,只有我在挨揍?啥?我的抗击打能力提高了?额……阿飞:前辈!等等我!我是跟在你们身后喊加油的小彩虹屁鸭!季之兴:大家冷静点!我们的目标是星辰大海!你们再这样浪下去,等会大筒木家的人来了怎么打?注:萌新上路,前期灌了不少毒,后面有在进步。各位大佬忍一忍,本书后面还是很有看头的!
  • 战神情缘

    战神情缘

    他是战神转世,他的转世仅仅是因为避不开天劫吗?还是有其他别的原因?开天神斧是远古盘古大神所用,和他究竟有什么关系?开天神斧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秘密?天界和魔界的争斗,究竟有什么渊源?这些都和他有什么关系?
  • 凤舞隋末

    凤舞隋末

    被亲外甥女买一送一带着穿越了,没想到啥都没有!金手指没有,狗也没有……就连装备都没得捡,不过问题不大,要枪要炮自己给她造呗!可是,外甥女要当女王是什么鬼操作?!不管了,这可是要星星都得给她摘的亲外甥女,做舅舅的一定得满足她的愿望呀!
  • 篮球妖孽

    篮球妖孽

    《礼记·中庸》:“国家将亡,必有妖孽。”《NBA记录》:“乔丹退役,必有妖孽。”《中国记录》:“姚明完美谢幕,妖孽闪亮登场。”..........................................刚签约!我会一如既往的为大家服务,希望大家收藏,推荐,谢谢。QQ聊天群:196041332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豪门隐婚:娇妻哪里逃

    豪门隐婚:娇妻哪里逃

    失恋后醉酒,一不小心乱了性。醒来后.......某女:“一千三应该够了吧?”某男:“你觉得够吗?”某女:“那你要多少?”某男:“一亿。”某女(惊):“什么?!”某男:“没有一亿也可以,那你要还我十万次。”某女:“!!!!!”不小心帮了个老人......某男:“我们结婚吧。”某女:“为什么要结婚?”某男:“因为我爷爷喜欢你。”某女:“!!!!!”有一天......某男:“老婆,我们还没有履行过夫妻义务呢。”某女(脸红):“第一次认识的时候,不是已经那个了的嘛。”某男:“那天晚上什么都没有做成。”某女:“!!!!!”
  • 山海在前

    山海在前

    一个年轻人满怀着对于现代新生活的美好向往,来到新兴城市——活力之城。这里既有拼搏的火热,奋斗的充实,也有难以忍受的疲惫、孤独、困惑和忧伤……一个偶然的机会,这个年轻人来到一个现实与虚拟交融的世界——山海在线,遇见了许多不同行业的奇能异客,感受了截然不同的世界,极大的扩宽自己的视野,感受着踏实的历史纵深,触摸着时代的脉搏,洞悉着激动人心的未来……这个年轻人更加坚实走着自己的人生路!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十品帝尊

    十品帝尊

    地球最后的一个修仙强者赵林,渡劫成功却在飞升时被天地壁障强行抹杀,不知是天命还是时运,赵林的灵魂却重生了……
  • 帝无君

    帝无君

    帝无君,二十一纪绝世强者,一朝陨落,变成了世人眼中的废物;一代魔神,绝世天颜,翻云覆手天下间,一朝诡计,魔神身陨。封神大陆当她遇见他……“吧嗒”一滴鲜红的血液自某女鼻中流出……某人面色阴沉……“其实,我只看到了……”一道凌厉的攻击猛然袭来。“我发誓,我绝对没有看到关键……”“你很好……”男人咬牙切齿的声音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