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4232300000002

第2章 家人家事

作者《故乡的水》:鱼塘里的鸭蛋、芡实、各式各样的鱼,在最困厄的年代,这些家乡的元素丰富了自己,更成了现在的幸福回味。

读者 以登峰的经历与笔力,驾驭这类美文是他的拿手天赋。

作者《我的十七年》:这篇文章到底要不要选入这本书,确实纠结了好久,只是因为其中涉及不少个人的隐私。

读者 这篇应该是读者最感兴趣最喜欢的一篇。任何人纵使再平凡,都有值得珍视和记载的经历。

作者《致英国Glasgow大学的信》:我写我女儿,这篇推介信开启了女儿走向世界的大门。

读者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父亲的理想在女儿身上得到一一实现。这也是理想的一种实现方式。为这样的女儿骄傲,更为这样有见识有容量的父亲点赞。

作者《父母和他们的私立学校》:办学校是我父母的梦想,这个梦想实现的时候,我为他们记录了那段光荣,以此向我的父母致敬。

读者 题目就挺有意思。一直认为,全椒是皖东文化的代表,全椒人有着厚重的崇文尚学的风气。这篇说的是父母在乡村创办私立学校,就是一个证明。

作者《想让女儿早点上大学》:女儿上大学之前,正是做父母的最忙时候,忙急了,就幻想着一夜之间能让女儿上一个好大学,既是对义务的逃避,也是对女儿的疼爱,更有对胜利成果的展望与期待。

读者 作者的女儿现在已经大学毕业,又到英国留过学,现在上海当老师。此时再看这篇文章,作者爱女之情溢于言表。因着这种深沉而细致的爱,女儿的每一步才能走得更踏实——女儿永远是父亲贴心的小棉袄,而父亲,永远是女儿前行路上最稳固的靠山。

01 故乡的水

时钟已指向午夜,可还是没有睡意。一个人坐在电脑前,望着窗外,望向远方,不由得想起了故乡,想起了儿时水边发生的桩桩往事。现在看,这些水边乐事不仅丰富了困厄的当时,更丰富了现在。

于记忆中首先展现的,是故乡的当家塘。塘很深很大,从未干涸过。十二岁那年旱情重,需要放水灌溉庄稼,水位因此下去了不少,四周的滩地也裸露出来。因为塘水要供全庄人使用,所以在放水的同时,自然要往水塘里补水,以保持蓄水量的基本平衡。

那是一个下午,我和妹妹在进水口戏水,突然发现即将被淹没的浅滩上有好几个鸭蛋!瞬间的反应是,鸭蛋是在塘里过夜的鸭子们生的,浅水处有,深水处也一定会有。令人欣喜不已的是:居然真的有无数个鸭蛋没在水里。我迅速跑回家,拎着一只大篮子再度下水。因为水越来越深,我们只能蹚着水伸手下去仔细摸,最深处要潜入水中拿,像摸河蚌一样。约莫一个小时光景,我们竟然摸了两篮子鸭蛋。

那个年代,吃得最多的是自家菜地里生长的蔬菜,鸭蛋无疑是改善伙食的好东西,可没有几家舍得吃,通常是积攒着,攒到一定的数量,拿去卖钱换油盐。

至今还清楚记得那些鸭蛋给我们全家带来的欣喜。母亲从篮子里取出几个鸭蛋打在碗里,开心地说,这塘水真好,鸭蛋全是好的。有这么多鸭蛋相伴,我和妹妹功臣一般地憧憬着接下来的生活。母亲却说,鸭蛋得卖了,想吃的时候再去买,因为放久了会坏的。我相信母亲,如果我们真想吃鸭蛋,她会给我们买。第二天一大早,我和妹妹小心地把两篮鸭蛋提到集市卖了。回来的时候,我们按照母亲的吩咐,各自买了几根油条和麻花,边走边吃,算是对自己的奖励了。

故乡的水多,水里生长着许多现在市场上畅销的土产品,摘芡实的故事,始终未曾忘怀。

村子西面有一面塘,儿时就听说里面有水鬼,曾有伙伴溺亡其中,传说是被水鬼拉了去。大人们说,水鬼力大如牛,酷暑盛夏的正午,总能看到它上岸歇息。现在看来,那应该是一种叫水獭的动物。这种动物可以在瞬间从塘底打洞逃脱追杀,机灵无比。

就是这面塘,里面长满了芡实。芡实又名鸡头米、鸡头莲,和莲子相似。芡实果可食用,先煮再炒,特别香;也可药用,具有强身功效。现在,芡实已成了“名贵果实”,可那个年代,它和许多现在看来简直就是极品的原生态农副产品一样荒落郊野,无人问津。因为没有可供下塘的小船,加之芡实浑身是刺且塘深“有鬼”,没有人敢下去,于是,年复一年,塘里的芡实繁殖得越发浓密,秀丽壮观,生机盎然。

七八岁时,我就有了很好的平衡感。于是,在一个早上,父亲带着我,让我坐自家澡盆下塘采摘芡实果。澡盆不大,里面放一个小凳,我勉强坐进去,却稳当悠闲。小盆载着我,悠悠地划向塘心,我用剪子小心剪下芡实果放到盆里,盆里稍满即返回,待父亲将芡实拾到岸上后,我再划向塘的中央。因为叶子繁密,加之在空间有限的盆里只能用巧力不能用蛮劲,往深处前行越来越难。一个小时左右,我已摘了好多。看我“丰收”,许多邻家伙伴在家长带领下也纷纷赶来,但他们无一例外地全都翻了“船”,被浑身是刺的芡实扎得大哭大叫。所以,那次摘芡实成了我的个人专场表演。回想当年,父亲还不无自豪地说,那是一场智慧的较量。

我们是在正午回的家。父亲提出挨家挨户送些果子,我同意。因为对我而言,这是我的“战利品”。在送芡实给乡亲友邻的时候,我得到了不少老人的夸奖。一个姓管的老人还借此判断,我将来一定会有作为,一定会成为“国家的人”。老人早已经离世,不过,在他晚年时,我真的成了“国家的人”。

儿时关于水的记忆,还有雨。因为雨,还想起鱼。印象中,儿时雨水很多,而且只要下雨,只要有落差有流水的地方,就一定会有鲜活的鲫鱼、白鱼和泥鳅在迎水。在水的下游用网一扎,再在上游稍加击打,鱼就在惊慌中乖乖地落入网底。在一个雨天,父亲从菜园里摘菜回来,看到一面塘的进水处有无数条泥鳅在迎水,随手腾出摘菜的篮子扎在下游,结果,一篮子泥鳅瞬间成了我们的猎物。

父母重视我们学业,不让我们捉鱼摸虾,家里也就没有像样的捉鱼工具,只有一个小网兜。用这个小东西最多能逮一些在水面迎水的小鱼虾,那是不被邻家看好的。每次塘坝干了的时候,只能眼睁睁地看人家逮到好多鱼。与鱼无缘,心里自然有点委屈,总在想,如果有网,我也能逮鱼。

故乡东面有一条长长的河,家乡人称其为“涧湾”,几十年没干过。那年夏天,河干了。我随着逮鱼大军,冲进茫茫河道里。中午饥肠辘辘,才想起没有吃饭。“兴许父亲会来吧!”我想。可是,茫茫人流中,即使父亲来了,也未必能找得到我,何况逮鱼的人都只是露出脑袋、全身是泥,根本看不出人的原样。然而,父亲不仅如愿来了,而且在捉鱼人流中找到了当时还十分年幼的我。

父亲一手拿一根铁丝,铁丝上串了一串小白鱼,另一只手举着一小包摊饼。这些小白鱼都是被浑水闷晕,漂在水面上,可以信手拈来。在独立谋生、为人父亲之后,回忆当年的情景,我才明白父亲他分明是来送饭给我而根本不是来逮鱼的。吃了父亲带来的摊饼,又跟着父亲,随着逮鱼的人流流往朝家的方向。在即将离岸的时候,我看到了舅舅。他在十分钟内,用鱼罩卡到了两条非常大的鱼,人群中一片惊呼。我悄悄地靠近了舅舅,仰视着舅舅,骄傲着,我想对所有的人说,我虽然没有逮到鱼,可我舅舅夺得了“冠军”。

回家后,我催促父亲,把家里的鸡罩整修一下,准备在机会来临的时候下塘罩鱼。这一天说来就来。与当家塘紧邻的一个塘在放水,家家户户都赶过去准备逮鱼。在等待水位下降的时候,渔网一时还派不上用场,大人们在等待,小伙伴们在嬉闹,我学着舅舅的操作要领,带着父亲为我整好的鸡罩下了水。在齐腰深的水中,我盲目地一次次举起鸡罩,再奋力卡向水中。终于有一次,当鸡罩卡向水中时,抓罩的手分明地感到有硬物“咕咚”一下撞到了罩壁上:有鱼进罩!我伸手去摸,果然,一条滑滑的大鲢鱼被我堵得结结实实。这是当天第一条被捉的鱼,可能是鱼比较大,可能在大家的眼中我没理由拿第一块“金牌”,我分明听到当初舅舅逮到大鱼时人群中发出的惊呼声。我大受鼓舞,一连罩了七条,足有三十多斤,而其他人却几乎没逮到一条。

那天晚上,父母把许多乡亲请来联欢。在当时家境还十分困难的情况下,父母没有把难得的鲜鱼腌制起来留着慢慢享用,而是让乡亲们吃光,于我而言,这无疑具有很好的身教意义。时间过去了很久,儿时的事情,有些已经记不太清楚,我们兄妹也都已长大,并各自成家。父母搬进城里,故居久已无人居住,故乡也好一段时间未回。可在内心,我从未淡化过对她的思念,因为她见证了我生命的最初时光,而其间凝成的种种精神,也总在心头萦绕,历久弥新。

【背后的故事】

与许多人一样,我少年时期也十分困厄。事实上,那个时代就是那样。就贫穷而言,没有谁比谁更委屈。只因为我生在一个出身相对复杂的家庭,我比别的同龄人多了一份精神上的折磨,我的少年因而悲壮一些罢了。

这篇文章提及的就是在那个困厄年月里我的经历,没有任何声讨,也没有追究谁的意思,有的只是童趣与快乐。所以,我相信,儿时的一切困苦总有一天会成为美好的回忆。

深水塘里摸鸭蛋,自家菜园里成长着完全没有农药残留的果蔬,坐在澡盆里摘芡实,鸡罩捉鱼,儿时的天空与雨季,这些往事是一幅幅画,美得惊心,让人流连。我常常想,假如没有这些经历,假如不能记住这些过往,假如不写出来或是写不出来,那是何等的遗憾!

我有两个妹妹。年龄上的差距,加之岁月已久,我和她们一起生活的记忆很多都已淡出,如今她们都各自有了家庭,儿时零零星星的记忆显得尤为珍贵。这篇文章里,能找到我与她们的合影,能够清晰地感知一对父母与他们三个儿女构成一个温暖的家的画面。这也是我写这篇文章、喜欢这篇文章的原因。

去年的某月,市作协主办的杂志《明光文学》向我约稿,我把这篇文章发给他们。之前,围绕到底给哪篇文章纠结过,因为确实有比这篇文章更文学、更能为杂志产生效应的文章,但最终还是确定给这一篇。理由是,这是一篇温馨好玩的文章。

文章刊登出来后,圈内反响也还不小,有朋友专门找我,说文章里的几个片段几乎是大家的共同记忆,问怎样才能写好这样的文章。我告诉他们,只要用心用情,就会打动他人。更何况,这里面都是老家的事,都是萦绕一生的乡愁。

我又在想,该让现在的孩子多一些乡愁上的教育才是,否则,他们将来哪里会有乐趣,未来也不会有对过往的记忆与思念,他们能有的,可能只是不满足,甚至只是曾经向你要十块钱而你只给他五块的怨气以及由此生成的叛逆。

02 我的十七年

那是一段不堪回首的岁月。

一个孩子在根本不懂政治,甚至连世事都还没有晓明的时候,就被打上沉重的“政治”镣铐。此后的相当长时间里,我便背着这个镣铐于无望中搏击与挣扎。

爷爷是地主,爷爷的二舅哥是共产党,爷爷的大舅哥是国民党。听父亲说,那时候,他们力劝对方加入自己一方是常有的事,但最终谁也没有说服对方,爷爷在严重饥荒年代病逝,爷爷的大舅哥被他的内部人以“通共”名义杀害,爷爷的二舅哥参加了新四军,后来成为党的高级干部。

我没见过爷爷。可正是这位早早逝去的老人,他决定了我的家族的未来命运,也决定了我的命运。

按现在的观点看,有问题的当事人得到处置,在历史的长河中走向了自己命定的归宿,局外人应该不受影响才是。更何况,这个家族里还有人成为革命者,成为经得起考验的共产党人,所以,纵使复杂,功过抵消之后也该还这个家庭一份安宁才是。可是,没有。

爷爷给整个家族带来的影响是深远的。因为爷爷的缘故,这个家族被划为地主,奶奶成了“四类分子”,二叔因为家道没落没钱看病早早病逝,奶奶带着才几岁的小叔艰难度日,父亲不得不离开师范回乡,来支撑这个残破的家。

在故乡,父亲是文化人。那时候,样板戏一统天下,父亲会编曲。外婆家境甚好,母亲和舅舅都上过多年的学,母亲有机会唱样板戏,父亲唱李玉和,母亲唱李铁梅,他们也因此相识并相爱。受父母影响,我从小就会唱《我家的表叔数不清》。

舅舅强烈反对母亲嫁给父亲,理由很简单:父亲的家庭成分太过复杂。倔强的母亲没听舅舅的话,在外婆的默许下,一意孤行地嫁给了父亲。冷冷清清的婚礼上,没有祝福,没有彩礼,只有四目相对的一对新人。

母亲的任性让她的儿女吃尽了苦头。很长时间里,我没有来自舅舅家的关心与疼爱,还要饱受那边一些亲戚的冷眼。有一天,我趁着舅舅家没人,爬上了舅舅家门前的槐树摘槐花,不料舅妈突然回来,看到我在树上,远远地就骂我是“小地主”。无论这样的骂是出于凶悍还是什么,在当时,我内心充满的是“当小偷被捉”的窘境!我惊慌失措地从高高的树上滑下,裤子挂烂了,手和腿多处受伤。从此,舅妈给我造成的印象不可逆转。

在很长时间里,我不仅背负着“地主家庭”这一身份带来的社会歧视,更要经受亲情的缺失带来的无限落寞。因为经历痛苦,所以拼命学习。那时候,我不确定学习是否真的能改变自己,因为许多家庭出身不好的孩子在分数达线的情况下也不被录取。但是,在我幼小的心中,成绩是自己唯一可以改变的东西。也因此,我很少缺课,印象中,只有两次。

一次是因为生病。没病的时候我通常跟着母亲下田,那次我发烧了,爸妈无奈地把我锁在家里,放在摇篮中,吩咐我说,假如想吐就拼命下咽。我照做了,可还是吐得一塌糊涂。劳累一天的母亲回家,看到摇篮中的我满脸泪痕,满身吐渍,疯了一般地与父亲大吵。父亲无助也痛苦,低着头,任凭母亲数落和埋怨。我忽然想吃花生饼,父亲背着我赶集,一是抓药看病,二是到油坊找点花生饼。不知道是因为饼过于粗糙,还是因为仍在发烧胃口差,我闻了一下“花生饼”,就开始吐了起来,一口也咽不下去。后来才知道,所谓“花生饼”其实就是花生壳和少量的下等花生米制成的猪饲料。

第二次缺课是因为伤。现在看来,孩子之间的相互欺侮,比起成人间更为直白。有一天,邻居家的小孩无来由地用砖头砸破了我的头,血染红了我的脸。回来后,母亲抱着我大哭。那时候,我好像总要受到伙伴的欺侮。最让我委屈的是,在外面吃了亏,回来一定还要招致父母的再度惩罚。这双重打压让我一度不明白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后来,我才明白,那样的家境、那样家庭状态下的父母又能找谁去理论?他们这么做无非是想让我吃亏之后长见识。本来,惹不起人家是可以躲得起的,可毕竟还是孩子,哪能有那么好的记性,又哪能不在一起玩呢?

在艰难缔造了家庭之后,倔强的母亲目睹着自己孩子遭受的苦难,抹不平心中的忧愤。婚后不久,迫于家境原因,父母独立支撑起他们自己的门户,这意味着我失去本来该有的照顾,在当时,这是让年轻的父母一筹莫展的天大难题。

现在想来,在那样的年代,在贫穷失措、捉襟见肘的日子里,谁又能顾得了谁呢?

父母来到村庄的最东头,盖起了三间瓦房。瓦房虽小,却是独处一方,前面是当家塘,后面是暖暖的小山坡。我就出生在这三间瓦房里。

我尚在摇篮里的时候,父亲的婶婶看我无助,就让母亲将我和摇篮一起搬到她家。我睡在摇篮里,老人边干活边看着我,这样凑合了一年。

到再大一点能走的时候,母亲开始担心我的安全。男孩子都贪玩,尤其喜欢玩水,在几家孩子溺水而亡之后,母亲不放心我,就在劳作的时候把我带在身边。于是,炎炎夏日,冰天雪地,我被放到了故乡的每一个田头,唯一的玩具就是用筷子敲碗。在故乡,冬天要挖塘挖坝,父母挑塘泥的时候,我就在塘埂上待着;有风的时候,母亲就把我挪放到避风的地方。

穷人的孩子天生好养。我三岁时,大妹妹出生了,我便负责照顾她。等再有了小妹妹,我和大妹妹两个人一起照顾她。在母亲看来,我从小没人带,遭了不少罪,所以母亲一直觉得很愧疚。

父母从来不缺班,因为怕年终透支。那时候,劳力成群的家庭也少有不透支的,可父母支撑的这个小家却总要分一点红,这让父母十分欣慰,也让我明白:只要付出,就有回报;也只有付出,才有回报。还让我明白,生命成长的本身就是奋斗的过程。

尽管家里年终能分一点红,但对改善生活来说,自然是杯水车薪。有一个春节,家里没钱过年,母亲快挨到傍晚时才赶了一趟集。那时流行一句话,“穷人赶晚集”。母亲说,她买了点豆腐和骨头,怆然回家。在快到家的时候,母亲遇到了舅舅。

在那一刻,舅舅主动与母亲打了招呼,毕竟面前是他的妹妹,唯一的亲妹妹。一句问候让太多的艰难化作了泪水。舅舅掏出五块钱给母亲。母亲含泪折身再次赶集,买了二斤肉,一斤在大年三十的晚上红烧了,另一斤腌了当油吃。

母亲是坚强的,更多的是倔强。她从来都是有泪在家流,从不向困难低头。这也使我早早地就懂得给父母分忧,早早地就知道心疼父母,心疼妹妹。

妹妹睡在摇篮里,我按照父母的吩咐,背靠着摇篮晃妹妹,哄着爱哭的妹妹不哭。有一天,妹妹尿湿了,哭个不停,我不会换尿布,只好把妹妹两只小腿托起,不让湿尿布浸害妹妹的嫩皮肤。不知过了多久,母亲回来了,搂着我和妹妹就哭,哭了好久。

三岁的我也想玩,有时候,妹妹睡着了,我就一个人出去玩,玩泥巴,玩表哥给的万花筒,玩竹笛。但总能在妹妹大约快醒的时候往家跑。碰到妹妹哭醒,我也知道内疚。

然而,一个只有三岁的孩子怎么可能总能让父母省心?那是一个傍晚,父母收工回家,没有见到我,到处寻找也依然无果,乡人提醒说,该不会是落水了吧?本来就惊恐万分的父母,疯了一般四处求人到处找我,整个村庄顿时乱成一团。大人们三两组合挨个塘坝找我,母亲跌坐在门口的水塘边,惊恐地望着眼前的打捞。随着时间的推移,忧伤的母亲越发狂躁和绝望,“就算能捞到我的儿子,我的儿子还能活着吗”?

这当然是一场虚惊,因为我压根没有落水,而是被邻村的乡人带到山里摘野果去了。母亲说,这次事件让她心中的怨恨增添了数倍,好在,我却变得更加乖顺,甚至承担了家里的许多事务。

老家烧的是草,锅台有一米高,我还没有锅台高的时候就会做饭。父母劳作回来,总能吃上我做的饭菜,纵然缺油少盐,也让父母十分欣慰。家前屋后的菜地里有不少菜,随便拔几棵洋葱、大蒜、青菜,择好洗净就可以下锅。我很小就会煮稀饭,总能把握两个要点,一是防止煮开的稀饭外溢,二是适时地加一把火,好让父母能吃到又黏又香的稀饭。为此,父母总是夸我。

我对家庭的贡献从照顾妹妹开始,在喂养小猪的过程中表现到了极致。尽管家里穷,可母亲还是坚持喂一两头猪。那是人都没得吃的年代,喂猪简直就是不可思议的事。可母亲坚持。我放学就去打猪草,很多猪草我都能叫出名来,哪些有毒,哪些有营养,我都十分清楚。那些年,打猪草成了我的必修课。也因此,小猪才能茁壮成长。

除了打猪草,春夏季我每周还要陪母亲漫山遍野去挖刺芥。刺芥浑身是刺,但是煮熟了拌上糠就是最好的猪饲料了。山野间,我和母亲一边说话,一边戴着手套去采摘,中饭后出去,傍晚时回来。在那样一个艰难的年代,那份天伦之乐成就了一份难得的温馨和鼓舞,这让我相信,再苦的生活也有甜蜜的时候和甜蜜的部分。

人在孤独困厄的时候,一点点关爱都刻骨铭心。外婆始终在偷偷地关爱、呵护我们。漫山遍野的庄稼地里,我总能与外婆默契地“偶遇”。看着外婆头上沾满的油菜花,我总要说:“婆,你头上全是花呢!”外婆总是慈祥地看着我,对我说:“外婆头上有花难看,外婆大外孙头上也有呢,好看!”简短地温馨之后,外婆把自己篮子里的猪草转到我的篮子里,让我的篮子迅速地满了起来,然后催我回家写字。归途中,我总会不住地回头,看看外婆,看看我生命中这位最重要的老人,感受着外婆目送我走向归途并由此带来的无限温暖。

那是我在父母之外能获得的不多的温情。“你是外婆的大外孙”,这温暖的八个字不时地从外婆和母亲口中流出,温暖并激励了我整个童年。在异常艰难的那些岁月里,外婆成了我心中一座高山。然而,生活从来就不是希望好就马上能好的。

那时候,群众大会三天两头开,任何一个贫农都可以对“剥削者”进行声讨,每次总有我家族里的人挨斗。台上的家人低头被斗,台下的我被嘲笑得满头大汗,被奚落得满脸通红,被欺侮得满腹委屈。

在那样的社会背景和家境中,我没有资格高调,也没有资格跟别人争。我能做的就只有寡言少语,少说多干,或者是别人不干的活我干,别人做不了的事我做,公益劳动总是跑在前、干在前。总感觉,无助的日子一定会过去,只要坚持。

我忍受内心的考验,也接受外来的考验。通往学校的路上有一条河,河上没有桥,上学放学都只能在河床里走,碰上下雨,就只能踩着河里露出水面的石头走。如果水流不畅,凸出来的石头就会淹在水里,所以,清除沙石、畅通河床成了一项重要的公益劳动。石头下的蚂蟥很多,伙伴们不敢下河,我也不敢,我也怕蚂蟥。老师对我说,“你不是想加入少先队吗?考验你的时候到了!”一个少年想到这是一次重要的考验,默默地下了河。我知道,脚下就有蚂蟥,石头下面也都是,可我咬牙坚持着,将河里的小石头一块一块地搬上了岸。河岸上站满了看着我的同学和老师,那一刻,我心中油然而生的不是委屈,而是对鲜艳红领巾自豪地飘扬在脖子上的无尽期待。

这次考验之后,班里很快就发展了一批少先队员,可是,班长宣布的名单中没有我!没有人注意到我的眼神,没有人觉察到我内心是怎样的伤感与失望。我想知道这其中的理由,可是我没有问的勇气!回家的路上,班长告诉我说,我表现不错,但是还需要再接受考验。

此后,我又接受了不少的“考验”,但迟迟未获少先队的接收,我开始怀疑这份考验。直到有一天,那份少先队准入表真的落在我的桌上时,我怎么也欣喜不起来了。对少先队的虔诚我没有失去,但这份虔诚再也不能唤回往日的期待。

我入团是在初二时。入团那天,我没有参加宣誓。一个重要理由是:入团志愿书上有“家庭出身”一栏,这让我唯恐避之不及。我曾经天真地以为,只要远远地避开这种提醒社会划分的现实,就可以改变自己的家庭出身。

很小的时候,从填写第一份成绩单开始,我就对“家庭出身”栏无限惶恐。“地主”“地主崽子”“地主后代”,这些恶魔一样的阴影无时无刻不在缠绕着我。我觉得地主是罪恶的,而批判地主是正确的,这构成了我少年时代“原罪”一样的负疚感。我后来也反复想过,如果不是后来的政策普照,我会不会陷入一种病态中?当然,对当时的我来说,更多的是惶然失措。

有一次,老师布置我们写作文,题目是《忆苦难家史》。中午回家,我很快写好了给父亲先看,可是父亲看后说,可能“走题”了。我不服气,因为我觉得我把当时我家的窘境都写出来了,怎么会走题?果不其然,下午上课,老师在课堂上大声纠正我,说我家是地主,没有苦难的家史,说我们家参加的义务劳动很多,就写《记一次义务劳动》吧。那时候,语文课正学到“夺眶而出”这个成语,我当时的泪水应该就是“夺眶而出”。时至今天,我仍然能清晰地想起父亲说我作文“走题”时的无奈和老师当堂纠正我的情景,我以为那是一次不折不扣的当众羞辱,而羞辱我的是我的启蒙老师。

回故乡,听说这位老师还健在,还常问及我。我也想去看看他,毕竟他是我的启蒙老师。其实,所有的错和恨都源于那个荒唐的年代。更何况,多年之后,我对他的印象早已模糊,真的谈不上什么怨与恨。

事物总有两面性。这些年来,我不断地试图从辛酸的往事里找寻有意义的部分。我想,自己很多好的品质可能正是苦难的“恩赐”。比如说,那时候命题作文很少,可能老师也不知道写什么好,于是就让我们抄报纸。“好人家”的孩子总能得到老师的照顾,抄少少的字。而我,每次都要抄很多字,一个作文本最多只能抄三篇就没了。我那么快就用完了一本,家里拿不出钱买新本子,愁苦就写满了父母的脸,但最终,父母还是咬牙买来了本子。现在看来,我真的该感谢那位老师,并十分感谢我的父母,是老师的不断要求和父母的有求必应,才使得幼时的我比别家的孩子更多更早地感受报纸上的铅字,这种潜移默化对今天的我坚持以文字为职业是否起到了很好的启蒙呢?不管怎么说,至少是练的字比别人多得多,字好看了,毅力也增强了。

家境的贫困和精神上的摧折,从来就没有打垮我们这个家庭,相反,其间凝聚起来的信心与力量足以让今天的我泪流满面。

七八岁时,我不小心烧了家里的草堆,这些草是父亲从数十里外的山上自己砍自己挑回来的。这次教训之后,我学会并坚持放学之后上山搂草,主要是毛草,还有松针,当然也有一些树枝和树根。我总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搂最多的草。搂草不需要太多的体力,但挖树根就不同了。镢头刨树根,不是一个孩子所能对付得了的。遇到土层浅的树根我会窃喜,可有时候,挖了一半才发现树根盘根错节,特别是有的主根直入土层深处,即使把四周的树根全部切断,一时半会也难以取出。夕阳西下,快到掌灯的时候,父亲总能找到我,我们会合力拔出顽固的树根。尽管手上全是泡,全是血,但凯旋的喜悦写满脸上。

儿时的我和父亲一样勤快,心中装着亲人,装着家。记得有一次,我正上着课,突然下雨。想到晒在院子里的花生没人收,我不顾一切地往家跑去。我要抢收晒在屋后的花生,我不能让花生淋雨上霉,否则来年就没了种子,就没有花生换油吃了。那个年代,平常人家没有什么荤菜,只能靠花生油、菜籽油来增加营养,补偿繁重的体力劳动带来的消耗。我跪在地上拼命收花生,一个奶奶路过看到了,心疼地过来帮我一起把花生往口袋里装,一边装,一边嘴里不停地说:“好孩子,好孩子。”

那时候,挣工分的办法有好几种,除了常规的劳作,还有就是摘棉花,薅稻田里的草,还有积肥。我做得最多的是积肥,一旦家里的粪堆长大起来之后,就请村干部来丈量,根据粪堆体积大小换算成工分。我说不好一方粪堆能值几个工分,但是粪堆确实值钱是不争的事实。所以,儿时的我,每天清晨都要拾一筐鸡粪或猪粪后再上学。

拾粪有讲究,你得知道哪家的鸡多,鸡多鸡粪才会多,你还得知道哪里的猪粪多,更得知道什么时候什么状态下猪粪多,这些我都知道。我知道鸡在早上出门时、猪在运动状态下粪便最多,所以,每天早上,我早早在养鸡稍多的人家门口等着主人开门,放鸡出笼、猪出圈。那时候的早雾好像特别多也特别浓,常有狼出没于村口,也常有人家因此丢了鸡和猪,所以母亲不让我起早,也不让我拾粪。但我不去,父亲就得去,所以我坚持拾粪,而且总在很短的时间内拾很多。

到了星期天,拾粪的人多了,我就跑几里路到附近的庄子去拾。读书少年提着粪筐走村串岗,居然没有一点点不适感。我隐约感觉有人在议论我。我不管这些,我情愿把他们的眼神和议论朝好的方面去理解,也许是在表扬我吧。每次拾粪回来,我总能得到父母的表扬,表扬成了当时情况下珍贵的精神财富,成了我第二天接着做的重要动力。我在生活的最底层体验艰辛中的甜蜜,去争取一个拾粪少年从拾粪中获得的尊严。

庄子里的老人大多喜欢我,经常有老人摸着我的耳垂说,耳垂大,将来一定有出息,能找个好人家的女儿做媳妇。那时候听了这些话会脸红,心头却是热热的,很甜蜜。这份甜蜜,不是因为未来能娶个好媳妇,而是因为,在充满歧视的年代仍然有人肯定我。

艰辛和苦难终于过去。那一年,我以十分优异的成绩跳出了“农门”,离开了生我养我的那片故土。许多亲友来祝贺,舅舅也来了,那是他第一次来我家,来到这个充满辛酸、忧虑、泪水、无助和挣扎的家园。众多乡邻也都来了。我的内心涌动着波澜。面对乡亲们的庆祝,我想到了曾经受过的欺侮、歧视、打骂、嫉妒和羞辱……可是,在即将与这一切作别的时候,内心却没有了怨恨与仇视。相反地,自己的整个情绪都化作了对故乡对亲人的不舍。我知道,这是对生命的感怀,更是对曾经受过的些许慰藉的感恩。

我不满自己的身世和家境,无数次挣扎过悲哀过,儿时的点点滴滴总时不时地侵扰过来,让我的心绪不够明朗。我曾经不止一次地问父母和乡亲,爷爷是不是很坏?他们说,爷爷不坏,不过是因为土地多了一点。可是,一个不坏的人,何以让我那么小就经历了那么多莫名其妙的苦难?后来才知道,那个时代是荒唐的,生活在由荒唐织就的这张大网下,谁也不能保证不会做出什么荒唐的事来。

父母的坚强和倔强成就了我不屈的性格。正是因为这份不屈,我才能在无论怎样的逆境和困境中,都能够保持一份昂扬向上的姿态。怀揣着年少时代积累的财富,回望来路,看看远方,内心里我总是充满了对未来的期待和对生命的激情与热爱。我相信,太阳的光辉一定会照到我的身上。

【背后的故事】

把委屈说出来,然后放下。这是我写这篇文章的初衷。

十七年,已是一本很沉的书。用七个小时写出七千字的篇幅,把想说的和不想说的都说出来,无论轻描与重写,都一定有难度。只是,我都能记得我三岁时候的事情,想翻找出那些早已刻在骨子里铭记在心上的三岁之外的事来,并不难。

十七年,就这样被我深切地写了出来。反复看,反复被自己感动着。那么小的孩子,那么年少的岁月,怎么就承受那么多困厄?到底该由谁来为之负责?我要说,我少年以前的困苦经历足以让我向最该对我尽到义务的人们问责。如果换作我,我不会让我的孩子遭受那么多的委屈。

通篇似乎又看不出有多少埋怨,因为仿佛不能埋怨谁。但在内心,我是很委屈的。先是怨那个时代。再就是怨有些亲人。对那个时代,我也实在不想再说什么。对有些亲人,却又不知从何说起。

我原以为写出来之后就能尘封就能搁下,原来我高估了我的判断。尽管我坚守了底线,没让同城熟悉我的人看到这篇文章,没让我父母看到这篇文章,没让这篇文章发酵,但这篇文章最终还是被发表出来。

应该是2006年深秋,我的一位文友在我的博客里读到了这篇博文,她说她是在唏嘘中读完全文的,一边读,一边流泪,读了一遍又一遍,之后,她建议我发表。我说,那就选一个与我相距远一些的杂志吧,那样,至少身边的人看不到。不久,《芜湖文艺》刊登了这篇文章。

我与一批名家的结识就是从这篇文章开始的,他们希望我把此后的故事再写出来,一直写到三十而立那一年。算起来,三十岁的时候,我当上了组织部的科长。当然,如果我有高人指点,我的仕途会顺利得多。只是世事难料,得失也就由不得自己了。不管怎样,三十岁的我早已感悟出仕途的魅力与复杂,所以,如果写出来,一定也好看。

我没有继续写,基于两个方面的考虑,一是有再等等的思想,等到积累再深厚一点时再写。二是怕惹事,因为一旦写,就势必触击到与我仕途有关的一些人,进而会激起他们的反应。因为我清楚,这些人不像我的那些亲人,即便我冲撞了亲人,因为是亲人,所以也不会怎么样对我的。而另外一些人做不到这样,所以如此,又图什么呢?

这篇文章要不要收到这本集子里,也让我纠结很久。最终决定收进来,主要还是想找一个出口,把儿时的过往写出来,然后轻轻放下,不再为曾经的困厄而困扰,进而更加珍视今天的幸福。

03 致英国Glasgow大学的信

我叫张羊娃,一位阳光可爱美丽的中国女生。我成长在一个民主、温馨、和谐的家庭,父亲是一位正直、向上的公务员,母亲是一位善良、高雅的公司高管。我很小时,父母就严格教导我不断地完善自己,努力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这使我养成了性格坚强、充满责任感、热爱生活、渴求知识的好品质。我做了一些事情,也获得过很多奖励,比较高的荣誉有“上海世博会优秀志愿者”“全国优秀共青团员”“安徽省三好学生”。

我常惴惴不安,深感自己做得还很不够,唯恐愧对这些荣誉。但更多的还是感谢,感谢一直关心我、爱护我、培养我的老师们,是他们教会我如何做人,教会我怎样成为一名对社会有用的负责任的人。也因此,我一直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学习之余,我全面提升自己,努力帮助他人回报社会。

小学阶段,我坚持不要父母接送,自己步行三四里路上学,具有较好的独立能力;九岁时,参加全省小学生征文比赛,获得特等奖,具有较好的写作能力;经过层层选拔,参加全省夏令营活动,并出色地组织了其间的全部活动,具有较好的组织能力;在全市少年乒乓球比赛中获得双打冠军,具有较好的身体素质。

我初中阶段的文化课成绩一直为年级前三名,小学考初中成绩全市前十名,初中考高中成绩为全市前五十名;2004年被评为“安徽省三好学生”,即品德好、学习好、身体好;2005年被评为“全国优秀共青团员”,成为安徽省当年获此荣誉的5人之一;这个阶段,我初步形成了自己的人生观,“让别人快乐,就是自己最大的快乐”成为自己的座右铭。这期间,我坚持对贫困生结对帮扶,倾囊相助;对成绩不好的同学,我真诚关心,帮助他们坚定信心;对思想叛逆的学生,我积极主动地配合老师,帮助他们重新回到正确的成长轨道上来;对心理有些问题的后进同学,我总是对他们表现出真诚和友爱,让他们从中感到温暖,并在和谐温馨的氛围中快乐学习。

我的高中时期有幸在国内知名的创新型中学安徽省168中学度过。在这里,我系统地学习了中学全部知识。我在学习上一直确立高起点,坚持好方法,成绩也一直很优秀。一开始,我的立体几何部分没学好,感到吃力,但我不放弃,三个星期的针对性努力,就轻松地摆平这方面的问题了。我向来认为,学会动脑筋是学习的第一要素,勤奋不能代替动脑筋。我尊重我师,但我更崇尚真理。我不是老师说什么我就接受什么的那类学生,给我上课的老师常会说我善于思考,善于发问。我的发问常会使我的老师措手不及。我的努力换来了丰硕的果实,优异的成绩使我收获了荣誉,更收获了自信。紧张学习之余,我倡导“为父母洗一次脚”“向父母道一次歉”等感恩活动,影响很大;我还攒下零花钱,尽最大努力,帮助贫困学生。

我的大学学业是在国际都市上海完成的。大学四年,我成绩优秀,每年都是奖学金获得者,显现了较强的学习能力和专业特长;大学期间,我协助老师编写专业书籍,学术上孜孜以求,展示出了自己的天赋;我还多次参加演讲活动;我更关注并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经选拔,我成为中国上海世博会志愿者,多次被评为“每日之星”。

大学期间,我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有了浓厚兴趣和深刻的认识,决心在这方面有所探究和积淀。我相信,英国是一个能够让我圆梦的国家,是我学习本专业的最佳选择。目前,我的雅思成绩已经达到了7.5,英语口语比较突出,能与外籍教师顺畅交流,到英国学习和生活没有语言上的困难。此外,在英国学习期间的费用不是问题,均由家人承担。

我爱好广泛,演讲、朗诵、国画、书法、唱歌、钢琴、乒乓球等方面都有一定的特长。我很注意各方面能力的培养。我是一个EQ比IQ高的人。我最大的优点就是善解人意。我会在同学最无助、最伤心的时候悄悄送去关怀,而不使对方感到不自在;我也会在老师嗓子哑了不经意的时候,给他送去润喉片;我还会在同学吵架或闹别扭后,用自己的方式劝他们换位思考,让他们和好如初。其实,这些也是源自我妈妈在我小时候告诉我的一句话:让别人快乐就是自己最大的快乐!

中国有句励志的老话,叫“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我深信,未来我会走得更好。当然,我也明白,我还有需要进一步提升的方面,而这,正是我选择贵校的主要原因。我相信我会引起贵校的关注,我相信贵校的慧眼。

【背后的故事】

这是女儿2013年9月11日去英国留学前选择学校时我和她联手写给Glasgow大学的一封信。总体上,这篇文章把握得很好,可以考虑作为与外国人交流的蓝本。

英国人有自己特有的习惯,东西卖出去之后通常是不许更换的,只能先退货,再重新选购。到农场上班的人,说好十一点接班,十点四十左右一准到达农场指定位置,呈稍息状,等着前一班的人下班。于国人看来,与这样的人打交道,是需要调整思维才行。这也决定了写这封信要考虑到这个实际,既要把前后十几年的成绩讲好,因为英国人不赞成含蓄,又要考虑到外国人的习惯,做到恰到好处。

Glasgow大学向来牛气十足,排名一直靠前,与中国大学相比,应该与清华之类的名校齐名。当然,仅从排名也不能完全看出一个学校好与坏,尤其是对这样的国际名校,肯定是各有各的优势与强项,这里仅是表达一种概念。毕竟,许多东西都是在变的。

女儿只身前往英国,因经停迪拜,所以整个行程用时长达18个小时,那一段煎熬至今难忘。当然,煎熬在此后的一年里持续,幸亏有了微信,想看的时候就能看到。科技原来如此神奇,否则,远隔重洋横跨万里,作为父亲,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

又回到这封信上来。写这封信的时候,我们一家包括女儿对出国留学的态度是坚定的,不像有的人家总有隐隐的迟疑,总怀疑出国的意义,总认为国内一样能发展。但我们不这样想,当然,这一点更多的是取决于女儿的看法,因为她的坚定,我们才越发坚定。

不只是思想上,女儿的行动上也不逊色,考雅思就是这样,那是横下一条心,决心考出一个好成绩,一举突破了7分,实现了7.5分的成绩,女儿大学校长听说了这个成绩,也竖起了大拇指,认为这个成绩具有英语专业的素养。

回首一下,似乎从小到大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这一次远行。这是我们全家的光荣,更是我的伟大。看着孩子一天天进步一天天有作为起来,我更加相信,一切培养都是有价值的。

我又一想,父母挣的钱如果不让自己的孩子花,如果不花到点子上,如果对自己的女儿都不能铁了心百分百地投入,那从做人的角度看是不合格的,更别提做父亲了。于是,我觉得我做得很好了。

04 父母和他们的私立学校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情结。父亲的情结在于当一名出色的人民教师。40岁那年,有过一次民办教师的考试机会,父亲考了一个高分,却被村里平衡出局。也因此,更激发了他当教师的愿望。50岁那年,他在全椒县教育局和东王乡的支持下,亲手创办了全椒县黄垅小学,终于圆了自己的教师梦。

(一)

我是家里的长子,我还有两个妹妹。1992年8月,随着小妹妹考取大学,我们兄妹三人都离开了家乡,或工作,或上学,家里的负担越来越轻,父母就寻思着做点有意义的事情。看到很多孩子没有很好的学前教育,尤其是一些外出打工者的年幼子女留守在家无人照顾,1992年9月,父母开始在自己生活的黄垅自然村庄办起了一处托儿所。

那个时期,父母悉心呵护着孩子们,每天都不厌其烦地给孩子们端茶、递饭、穿衣、洗脸,还有意识地教孩子们认字、唱歌、做游戏、懂规矩,经常是风里接、雨里送。久而久之,孩子们身上的不良习惯改了,懂的知识多了,自理能力增强了,父母与孩子、与家长之间的情谊也越来越深,以至于一年后,已到入学年龄的这群孩子怎么也不愿意到别的学校去上学。黄垅私立小学就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创立了。

听说父亲办起了私立小学,很多乡亲都把孩子送去读书。到1997年9月,父亲的私立学校已发展成了有5个年级、1个学前班、1个托儿所、100多名学生的完全小学。此后,他的学校一直保持着这个规模。

父亲早年就读于全椒师范,品学兼优,后因家庭负担过重等原因而不得不放弃当教师的机会。由于他文化素养好,善于琢磨事情、研究问题,且有一种“不达一流不罢休”的精神,所以村子里的“技术活”基本上都由他包了,不久便担任了农科所的技术员。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他十分注重勤俭持家,表现出超出常人的意志和品质,经常跑十几里路到山上砍草砍柴,一口气跑几个庄子拾粪几乎是每天的“必修课”,而且冬天不怕冷,夏天不嫌热,做事不觉得烦、不知道累,深得远近乡邻的赞许。

父亲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学习,而且能持之以恒。在大集体年代,村民们干活儿累了歇班时,他便拿出揣在怀里的书看一会;每天晚上睡觉前,他总要看点书或做几道习题。我和两个妹妹都比较敬畏他,因为他总要与我们开展“做题比赛”,还会时不时地胜出。或许正是因为父亲的有效辅导,我们兄妹三人才顺利地跳出了“农门”。在乡亲们的心中,父亲是一位成功的“教育家”。也因此,父亲才会得到众多家长的信任,他创办的小学也才能成为众多学生的首选。

(二)

如果说对父亲的信任是家长们义无反顾地将孩子交给他的最初动因,那么在后来的几年里,外乡外村的数十位家长也不远几里、甚至十几里路将孩子送去,便是对他独特而有效的教学方法和人性化教学理念的充分褒奖与肯定。

在父亲的学校,有一句由父亲提出并践行至今的流行语,那就是“不让一个孩子掉队”。为了做到这一点,在每个班,坐在最前面的一定是个子最矮的学生,上课时被提问次数最多的一定是成绩不太好的学生。父亲十分注重教师的聘用和教师素质的再提高,经常深入每个课堂听课,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他还注重检查每位教师的备课笔记,要求每位教师针对接受能力不同的学生,因人而异地备出不同的课,确定不同的教学办法,并采取“个别辅导与上大课相结合”的方法,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够共同进步。为此,父亲和他聘用的教师每天备课的时间比正常备课要多出1个小时。

父亲善于总结、归纳和演绎,实践中,他勇于创新,成功地探索出了一系列好的教学方法,诸如“学生轮流上台讲课”“无教师课堂管理法”“图示与抽象结合解题法”“难题一起做”“一天一次日记评比”“一周一次作文小竞赛”等等。不少家长说,父亲手中有很多“偏方”,可以让他们的孩子变得聪明起来。但父亲却不认可“偏方”一说。他认为,所谓的“秘诀”,无非就是在孩子身上多用一些真心、多尽一点责任罢了。在他看来,“只有落后的老师,没有落后的学生”。一个叫陈婷婷的学生在刚入学时不会数“16”,总是从“15”直接跳到“17”,但父亲发现她特别在意别人摔跤,于是,每当她念到“15”时,父亲就故意摔一跤,并同时念出“16”。时间一长,陈婷婷一念到“15”,就条件反射般地想到了摔跤、想起了“16”,也就自然地念出了“16”。

为了能够专心教学,父亲在没有征求我们意见的情况下,将原有的16亩耕地大部分退给了村里,只留下一块口粮田和一块已到盛果期的果园。更遗憾的是,这一块果园也因长期没有时间整枝修剪而成为废园。为此,他没少挨抱怨,因为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因为一亩园相当于十亩田啊!

(三)

或许正是因为这些有效活动的开展和对这些教学方法的有机运用,黄垅私立小学的孩子们智商都得到了较大程度的开发。在这所学校,95%以上的学生能够熟记语文课本上所有要记的内容,能够熟练演算数学课本及规定的课外辅导资料上的全部习题,而且能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在全椒县教育局领导及小教科负责人的几次当场抽查中,父亲学校所有被查学生都有令人折服的上乘表现。不仅如此,在每年的期中和期末考试中,父亲学校各年级学生都能取得令家长和相关部门满意的好成绩。

春节期间,我专程赶赴母校东王中学拜年,听取了有关人士对来自黄垅私立小学学生的基本评价,进一步印证了父亲学校的教学质量。据了解,升入初中的黄垅私立小学的学生名次多数都能居于所在班级的前列。朱益祥、李宁宁两位学生还始终处在各自班级前三名,并于2001年9月光荣地考入了省重点高中——全椒中学。这期间,他俩的成绩也一直名列前茅,表现出了充足的后劲。

在很长时间里,我都以为办私立小学是赚钱的,否则父亲就不会让那块一年能挣回上万元的果园荒废掉。可是,我错了。据母亲介绍,一位学生一年交给校方的代收款和杂费是240元,按照100个学生计算,校方一年的“毛收入”是2.4万,除去教师工资1.5万余元和7000余元的书费,最多只能是持平。可是,我的父母却非常快乐,他们决心为孩子们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以对得起家长和孩子们的信任。

【背后的故事】

听说父母在老家办起了私立小学,我打心眼里为父母点一个赞。父母都很要强,充满热情,是名副其实的想干事、会干事、能干成事的人,办学无疑把他们的这个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

那时候,我已经调到市委组织部工作,对社会、对人生有了更多的了解与认识。我清楚,私立学校是一个新事物,多数地方都还没有。见父亲办学校,也有其他人学着办,但那几所私立学校无一例外地中途夭折,看起来是生源不足造成的,实际上是因为他们没有父亲一样的敬业精神和对学生无私的爱。

家长的支持壮大了父亲的学校,让父母天天都有用不完的力气。但是,问题随之而来。因为周边学生九成以上都投奔了父亲的学校,邻近的村校面临关门的严峻考验,于是他们对父亲的学校开始打压。最严重的一次,他们在村广播站通过广播诋毁父亲的学校,甚至造谣说,在父亲的学校上学的孩子没有资格上中学,这让刚烈的父亲一下子气到休克,吓得我连夜赶回去。

竞争很正常,斗争其实也很正常,父亲也懂得这个道理,他只是觉得这场斗争是正义与非正义的较量。在父亲看来,自己是正义的,对方不是,可正义的一方被欺负了,这让他不能容忍。我纠正了他的观点,我让他同意这是很正常的现象。

说归说,我还是觉得村校的做法十分不妥,也不光彩。父亲的学校本应该纳入他们的统一管理中,这是他们的职责和应有的姿态。写这篇文章,正是基于对父母精神的表扬,进而舒缓一下他们受到的委屈。

2003年3月23日,《滁州日报》头版刊发了这篇文章,这让父母大喜过望。在此之前,他们一直担心刊发不出来,没想到他们的学校真的登上了报纸,这也让他们的名字、他们的事迹第一次出现在党报上。他的学生见证了父母开心的那一刻,学生家长也沸腾热烈了。私立学校上报纸了,暗含的是对私人办学的肯定,感奋之余,父母办学的信心更加坚定。

还是要说一说这篇文章的出炉前后。采访时,我陪哥们L和姐们G一起到我们家,当天,听说记者要来,家长们能来的都来了,等于是开了一个家长会,文章里的许多事情我也是第一回听说,因为说好是L执笔,所以采访过程我也就放松了不少。

采访结束,我不止一次催促稿子出来,但L不知道什么原因,三四个月没有动静。好在,这篇稿子没有太强的时效性,但是,父母焦急,家长也在观望。如果不是因为这个,我倒愿意放下这个事。应该说,我是在实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才自己动手完成了这篇文章。

05 想让女儿早点上大学

女儿初中还没毕业,我竟贪婪地希望她此刻就能考入北大、清华或是别的什么重点大学。假如真的可以这样速成,我该有怎样的幸福呢?

整个小学期间,女儿的学习都非常轻松,成绩也比较拔尖,基本上不用操心。学校离家近,女儿的自理能力也比较强,所以几乎不需要接送。我和她妈妈都很忙,女儿的省心让我们很庆幸、很欣慰。

可是,上中学以来,一切都变了。最直接的一点是,她每天上学早,需要送;放学迟,需要接。对我来讲,这一基本的义务履行起来竟也特别困难。为了提醒自己不忘接她,我把手机的闹钟时间定在她放学的那一刻。然而,更多的情况是,闹铃响起的时候,我却走不了,只能在不安中为女儿祈祷,期待并相信她很快能平安回家。在女儿应该到家的时刻,我总是要打个电话回家核实。假如家里无人接听,那种焦虑便在瞬间变成了一种难挨的折磨。

为了减轻因不能接送而造成的压力,我想给女儿配一个移动电话,以便她在需要的时候联系我,也便于我及时掌握女儿的情况。但这一提议被女儿否决了,理由是没有人这样做,她也不想。于是,我想跟别的家长合伙雇人接送,还想在学校院内找一户人家给女儿搭伙等等,但最终都没能如愿。加之,我父母没有和我们生活在一座城市,所以通常只能让女儿一个人上学,一个人放学回家。

我的父母当年对我是怎样的一种牵挂,我已经没多少印象了。但我知道,这种牵挂一旦产生,便挥之不去、无法释怀。进入初中后,女儿的课程一下子增加了六七门,她所在的实验班充满了超常规的探索,从思维方式到学习方法都必须跟着改进。因为加班或应酬,我和她妈妈没多少时间伴她学习,只能让她一个人面对繁重的课外作业。很多次,我们回家时,发现她已经趴在桌子上睡着了,客厅里电视开着,电灯也亮着,她是想用开着的电视和电灯为自己壮胆。每当这时,我总是心疼地坠入无边的自责中。

按说,我应该好好呵护女儿才是,而事实上我做得很不够。一方面,我的严肃性不够。特别在吃穿用钱方面有些宠她,还喜欢故意逗她,直到把她逗气逗哭为止,我以为这是亲近女儿的好方式,也是稀释愧疚、补偿女儿的好办法,所以明知不好也坚持为之。另一方面,面对女儿偶尔的不足或过失,显得耐心不够,忽略了她毕竟只是一个孩子,总是不分青红皂白地厉声呵斥,直到她无奈地流泪、惊恐地认错为止,事后却十分后悔,甚至当面向女儿“认错”,只想让她明白呵斥的本意和目的,更想让她从中体会出父亲的爱与深深的关切。

为了让自己称职一些,我努力在大的方面给她一些方法上的指导。比如,激发她对“副课”足够的兴趣,努力让她在轻松有趣的学习中体会到“政治使人睿智,地理使人开阔,历史使人深刻,文体使人健康和优雅”。再如,教会她如何从大量的习题中解放出来,挤出时间博览群书,从中体会到潜移默化的妙处。又如,我还教她为每个学科建立一本备忘录,要求她将各科难题记在相应的备忘录上,这样,在复习时只需看备忘、不必再实施无边无际的大范围的复习。她妈妈还坚持为她选择和收集好文章,在她洗漱时、吃饭时、躺在床上时念给她听,从而为她节省了许多时间。此外,我还抓住她的一些教训,迫使她做题时认真打草稿,让她认可“草稿不能潦草”“潦草的草稿必然会导致错误的答案”这一容易忽视的道理。

女儿的天资和悟性不错,加之老师在内的各种合力的作用,女儿的历次考试都很好,有过全校第一的风光,摘取过仅有几个人才能得到的奖学金的殊荣。与此同时,她还戒掉了吃零食的毛病,用积攒下来的“零花钱”,资助3位贫困学生,在校园内外传为佳话。由于女儿的品质、学习和素质都还不错,2003年起,她先后荣获“安徽省三好学生”和“全国优秀共青团员”称号。

面对女儿的进步,我该如释重负,甚至该开心一点才是。可是我不能。一是因为这一切几乎没有家长的多少帮助和贡献,二是因为我无意间看到了女儿的日记。这些成绩和荣誉在给了她成就感的同时,也成了她不大不小的包袱,和好朋友玩得开心时,她会突然想到了学习而收敛起笑声,一个十三四岁的孩子,竟有了一颗沉重的心。我只能在惶惑和不安中倒过来劝慰她,努力地让女儿多一些淡定。

从小到大,没能为女儿尽过多少义务,但是,做父亲的责任却没少让我为她操心。没出生时,居然无端地担心她会有什么生理上的缺陷,甚至担心她不会说话;快上学时,希望她的智商和情商能让我满意,成为一个学习型小孩;上中学后,担心当班干会影响她学习,会滋长她的骄傲情绪和唯我独尊的霸道,甚至不止一次跟学校商讨建议不再让她当班长。

接下来,还有那么长的路要走,还有那么多的困难需要面对。假如女儿现在就能上大学,那诸多困难就都能结束。但无论怎样,女儿在我心中的位置是不变的。我常对她说:“你到了80岁,也是我的女儿,也要接受我的管教!”而女儿总是疑惑地看着我、咕哝着一句不变的话:“我80岁时,你多大了呀?”我知道,我等不到女儿80岁的那一天,却心甘情愿地陶醉在那份不可能实现的温馨中,并决意为这份温馨做我能做的事,只因为她是我生命的延续,是温暖我生命的小棉袄。

【背后的故事】

一个人不能总是处在内疚的情绪中,这对身体不利。这篇文章出来之前,我时常因为对女儿关心甚少而自责和内疚。之后,我把想说的话说了,情绪理顺了,心情晴朗了不少。所以,要好好地感谢这篇文章。

这其实是一篇写给女儿的检讨书。是的,就是检讨。幼儿园期间,我接送女儿不超过三次;小学期间,因为没办法接送,只好把她从社会公认教学质量好的实小转到工小,为的就是能让她自己独立上学和下学;上了初中,总以为她大了,越发让她独立处理自己的事。而就在这期间,女儿多次考试获得年级第一,先后获得“全国优秀团员”和“安徽省三好学生”等称号,引发了强烈反响。

以下是两个附件,一个是女儿参加全国优秀团员的竞选材料,一个是网友热议。内心里,确实觉得这是两篇值得珍藏的文章,存在这里,既是秀一下自己的女儿,也是对网友的评价表示感激。

附件一

一位小女生的“三好”

她叫张羊娃,现任安徽省明光市第三中学初二(8)班团支部书记。几年来,她在学校的培养下,思想品质、学习成绩、工作能力等方面均有突出表现,特别在推行素质教育、帮助困难学生共同进步、配合解决初中学生面临的共性问题等方面做出了可贵的努力,多次被评为“市级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2004年被评为“安徽省三好学生”。

品质好,被誉为“阳光女孩”

张羊娃热情、善良,心中充满着阳光。初一以前,她一直当班长,今年当选为团支部书记。长期的班干生涯,造就了她关心人、帮助人、照顾人的基本品质。

张羊娃资助贫困学生几年如一日。在“与贫困学生手拉手”活动开展过程中,她深受教育和触动,带头戒掉了吃零食的毛病,用积攒下来的“零花钱”,资助孙远、王冰两名农村特困学生和本校的余丹同学继续上学,孙远还获得市级三好学生,王冰的成绩也始终位居年级前列。

青春期学生往往会出现一些心理变化,“叛逆有理”便是其一,因此而发生的叛逆行为也屡见不鲜,很多家长伤透了脑筋。为帮助叛逆期的学生尽快调整好心态,张羊娃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她以团支部名义,向全市中学生发出了以“告别逆反、回敬父母”为主题的倡议,得到了热烈响应。一时间,“为父母洗一次脚”“向父母道一次歉”之类的爱心活动在全市初中学生中广泛开展,成为明光社会的佳话。

张羊娃所在的班是全市知名的优秀班级,她的学习成绩一直遥遥领先。班主任说,这与张羊娃的努力分不开。初一下学期,这个班有几位学生成绩下滑。时任班长的张羊娃在班主任指导下,做了有针对性调查。她认为,“迷恋上网、讨好异性”是他们掉队的重要原因,“疏于管理、缺少关爱”是他们成绩下滑的根本原因。为配合班主任工作,张羊娃积极开展了“结对帮扶”“青少年道德建设签名”“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以及其他形式的文艺体育活动,通过精神上温暖、生活上关心、学习上指导、思想上启发和情绪上理顺,“开小差”的学生在倍受关注与关爱中找回了信心,并在温馨的氛围中快乐地学习着。

学习好,被誉为“聪明女孩”

张羊娃的成绩一直出类拔萃。在学习上,她确立高起点、坚持好方法。《哈佛女孩刘亦婷》《高考状元全国巡回讲演笔记》是她反复阅读的“精神丛书”。她坚持以书中主人公为榜样,在用心体会每位成功者的经验基础上,努力走出一条有自己特色的路子。比如,每天早上洗漱和用餐时,她都让家长给她推荐和讲析前一天报纸杂志上的好文章;每晚休息前,她都要在自己建立的备忘录里记下当天遇到的难点和重点;每天午饭后,她都要抓紧时间休息一会,以保持下午的精力旺盛。

“‘数理化’是主课,‘政史地’是副课”曾是一种比较普遍的认识,张羊娃的看法不同。她认为,“政治使人敏锐,地理使人开阔,历史使人深沉,文艺使人优雅,体育使人健康”。这是她的心声,也是她努力的方向。正是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她的各科成绩在互相促进中全面发展。也正是因为尝到了“政史地”里甜头多,张羊娃逐渐养成了博览群书的好习惯,坚持阅读名篇名著,撰写心得笔记。大量的课外阅读有效地拓展了她的知识面,作文成绩也有了显著提高,《让科学走进每个家庭》一篇还荣获明光市特等奖、安徽省一等奖。

素质好,被誉为“能干女孩”

张羊娃爱好广泛,在演讲、朗诵、国画、书法、唱歌、少年拉丁舞、电子琴等方面都有一定的特长,曾在全市少年组乒乓球比赛中荣获冠军。

上学以来,张羊娃几乎没要家长接送,父母的偶尔接送反而让她觉得不自在。四年级暑期,她一个人乘车到几百里外的姑姑家,还多次一个人到几百里外的爷爷奶奶家。自理能力的不断增强,使她成为一个自信的女孩。2000年9月,她代表全市小学生参加了全省夏令营,在上海、合肥十多天的都市夏令营里,她不仅自己照顾好自己,还做了大量的见闻笔记,出色地参与了其间组织的全部活动,深得带队领导的表扬与赞赏。

张羊娃情商较高,善于与人沟通,具有较强的号召力和凝聚力。无论在班级的纪律维护中,还是在各项活动的组织方面,她都能很好地发挥自己的能力特长,团结和带领大家出色地完成任务。在一年一度的学校运动会上,她能组织学生认真训练,做到赛前学习与训练两不误、两促进;报名时,她主动帮助班主任做好上场的和没能上场的学生思想工作;比赛时,她组织学生投身到各个赛事的呐喊助威、后勤保障活动中,给本班队员以很大的鼓励,表现出强烈的集体荣誉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

张羊娃的综合素质较高。在多项活动中,她都能代表班级、学校乃至明光市积极参加,并取得好的成绩,得到了广大师生的充分肯定。我们相信,张羊娃的明天一定会更精彩。

附件二

网友留言

以下引用shangxin在2005-5-5 7:05:49的发言:

大家找一下,2005年05月04日03:45:58全国优秀共青团员名单里有个明光人,张羊娃(女),安徽明光市第三中学学生,是好事!

不错。她父亲是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吧,不会是跟她父亲有关吧?(我爱明光)

不过,全国优秀还是很厉害的。(巧克力豌豆)

是很厉害。这是一个好帖子。(如云似月)

好强啊。但愿和她父亲没有关系,是凭借自己的力量当选就好。(唐瑭)

这是国家级的荣誉呀,你搞一个试试,全国优秀要的是实力啊。(我爱明光)

大家不表扬赞赏,反而议论人家家庭,唉!这么小就被选上,以后肯定好有前途的。(潭影伦心)

张羊娃能获此殊荣与她父亲的地位一点关系都没有!完全是凭自己的努力和勤奋!(小不点摄影)

如果说与她父亲有关系的话,就是张羊娃的爸爸是一位对工作认真、对家庭负责、对事业执着、有满腹才气和铮铮傲骨的真正男人。

我曾失信于这个男人,但后来我与他和他的妻子、女儿张羊娃都成了好朋友!

从这个人言行中,我学到了很多!如何教育子女,对待家庭!怎样为人处世,不卑不亢!

张羊娃能有这样的收获,完全在我的意料之中。

如今,很多父母都渴望孩子成龙、成凤,期盼子女成绩好,分数高。父母甚至不惜牺牲孩子自己的爱好而把沉重的负担强加在孩子幼小的肩头。

张羊娃的父母却不,他们关键是塑造孩子美好的心灵、培养女儿学习的快乐兴趣。在她爸爸曾经写过的一篇文章中,提及让孩子快乐,倒不希望分数太高、名列前茅!担心这样会加重孩子的负担。那篇文章的详尽内容我虽已记不太清,但这样的父母思想在当前极少,对我也是教育!

张羊娃的妈妈是位极贤惠的女性,她有着“修女般的心灵和微笑”。这是在没完全了解她之前,一位朋友曾这样对我说过。随着了解的加深和相处渐久,果然如此。她与丈夫一样,不把家长作风强压给孩子,接物待人坦荡真诚,属于知识女性,又有着豪爽大气、热心助人的侠气!没有丝毫的太太娇气和官家凌人的盛气。

我与她相处,得到很多尊重与帮助。难得!(小不点摄影)

有着豪爽大气、热心助人的侠气!难得。同意同意!支持支持!(闪闪)

羊娃三年级的时候荣获崇尚科学读书征文特等奖,因此参加全省夏令营,是明光唯一一个参加这期夏令营的小学生,从小学到现在一直是班长,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上学放学都没让父母接送,自理能力很强,希望未来能有好前途,为明光的发展做贡献啊!(闪闪)

同类推荐
  • 纸上的安静

    纸上的安静

    本书收集了包含《鲁中平原》、《杂章》、《寂静》、《关于摄影家陈某》、《安静,安静》、《丧失》等多余部诗歌。
  • 幕后的私语

    幕后的私语

    《幕后的私语》是“自说自画丛书”中的一本。这是一套关于作家的成长故事与生活感悟的原创散文随笔,并配有作家自己创作的绘画作品,追求可读性、趣味性和艺术性,内容积极向上,充满正能量和励志精神。《幕后的私语》主要叙述作家葛水平年幼时学戏的经历及村庄古朴民风的厚道。
  • 唐宋八大家名篇著译-韩愈散文

    唐宋八大家名篇著译-韩愈散文

    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以写诗歌和散文为主的八位文学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洵、苏轼、苏辙(合称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八人。其中韩愈、柳宗元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欧阳修、三苏等四人是宋代古文运动的核心人物,王安石、曾巩是临川文学的代表人物。他们先后掀起的古文革新浪潮,使诗文发展的陈旧面貌焕然一新。
  • 故乡水

    故乡水

    《故乡水》,是“无法寻找到故园”的游子李文俊老先生年届九十高龄遴选出的一本特别的散文集——创作散文加翻译散文。 创作散文部分,涵盖回忆童年在上海的生活,充满酸甜苦辣的工作和学习,与译界同仁如钱钟书夫妇、萧乾等人的真挚友情,也有旧时光里淘书、玩古董、出国奇遇等生活记趣。所选篇目文采斐然,语言朴实无华又生动活泼,有情趣有史料,正如作者所希望的,“花些力气,把数年前的种种琐事一一变为可以稍久保存的铅字”,从某种程度上真实反映了一个时代的生活侧面。 翻译散文部分,读者可以静心聆听女作家威拉·凯瑟那场神秘而美丽动人的“邂逅”,或者跟随法利·莫瓦特前去领略诗一般“雪”的王国,更可翻开《密西西比》,走进文学大师福克纳隐秘的个性世界。
  • 书丛探幽集

    书丛探幽集

    这是一部随笔散文集,收集了作者曾发表于全国各家报刊的数十篇文章。作者视野广阔,对各种文化均有广泛涉猎,且有自己独到而个性鲜明的见解。文笔犀利、幽默。选择评论、描写的人物或事件都比较独特,文化层面宽泛,丰富而非杂乱。评人评事观点明确,发人深省,有一定文化含义和出版价值。
热门推荐
  • 桃花源记为你千万遍

    桃花源记为你千万遍

    历史中的桃花源,桃林深处,当然存在,翩翩少年隐居桃林,只为等待心上人。几世轮回,为爱诅咒…一世的生离死别一世的爱恨纠缠百年轮回,终于我等到了你,这一世,我不会再弄丢你了……为你我愿千万遍。
  • 来自异界的影子

    来自异界的影子

    如果有一天影子变成了你可以任意趋势的仆人,你想要影子为你做些什么?
  • 寂静之暮

    寂静之暮

    一个背包,一个孤独,人生之事有多少是需要去正确对待的。
  • 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福克纳短篇小说集)

    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福克纳短篇小说集)

    福克纳的作品风格多变,常常不按照时空顺序来组织情节,让人与人、事物与事物、过去与现在进行对照,产生出意义的无限可能。内心独白和意识流的手法在其小说中也有广泛使用。另外,他还常常有意识地把自己的作品同宗教和神话对应起来,并大量使用象征和隐喻。这些作品既具有现实性,又有丰富的想象,既有悲观主义情绪,也包含了英雄主义的激情。本书是福克纳短篇小说集,集中了福克纳创作的短篇小说中的优秀之作。
  • 傲娇老公别太拽

    傲娇老公别太拽

    有传言,赫赫有名的洛少是禁欲系男神,不喜女人!她抗议,禁欲系?胡说八道,他粘死她不偿命!!有传言,尊贵儒雅的洛少是洁癖狂,一根头发丝都受不了。她扯唇,是吗?她几天没洗头,头油味熏死人,某人还很喜欢嗅。有传言,俊美无俦的洛少不喜酸食儿!她嗔笑,家中的醋瓶打翻了一瓶又一瓶!都不用买醋了!好了,不要再给她说传言了,说了都是传言了,一点都不真实!“麻麻,你快去哄哄爸爸,他又吃醋啦!”
  • 神王之悲鸣大陆

    神王之悲鸣大陆

    在一个与世隔绝的村庄,神的后裔易行和他的守护者们,在两位龙族后代误闯进村后,开始了离开村庄在悲鸣大陆的历练。
  • 无赖圣尊续集

    无赖圣尊续集

    天下唯我的《无赖圣尊》后续无赖圣尊的爱好者,自己胡乱编写的。可能原作者之前的一些伏笔被我忽略或者没有填好,人物、事件没有处理好,不要介意各位书友不喜勿喷最后说一下《无赖圣尊》是天下唯我写的书,只是几年没更了,我胡乱写了玩的。
  • 心向共产党

    心向共产党

    2012年全市财税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六中全会和市第六次党代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发展战略,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做大做强财政“蛋糕”,优化支出结构,加大民生投入,加强财政监管,为加快推进“五个鄂州”建设、实现鄂州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提供必要的财力支撑。
  • 冥王大人有失体统

    冥王大人有失体统

    自古以来都有一个规定:凡是登位的皇帝都必须得到冥朝的支持,否则天下风云四起,民不聊生,朝廷败台。而能与冥朝交往的,只有世世代代以采药为生的叶氏家族。而一夜之间,留在叶府的人全部离奇死亡。得知消息的仆人带着15岁的叶氏孤女叶间,赶忙从山里回到京城,按照习俗留守3年。在这3年里,叶间每天都能听见轻微的咳嗽声和脚步声。在临走的前一天,叶间打算探明情况,却被一副冰冷的躯体抱进怀里,强行立下契约。于是,叶间被迫留下,替冥朝帮事,与此同时,她也与体弱多病的冥王开始了夫妻生活……
  • 北行奇遇记

    北行奇遇记

    这是一个真实而又虚构的故事,因为,它是根据故事主人公,也就是我个人七年间西北和东北之行的经历改编演绎而成,故事中的部分人物和部分事件是真实存在的。这是一段离奇的往事,对我来说更是一段永远无法解开的迷题,我时常因为这些而头痛欲裂、甚至想不通的时候有自寻短见的倾向。为了帮助与我共同经历冒险的兄弟找回记忆,我干脆将全部经历其记录下来,写成《北行奇遇记》,全本共包括《蓝田诡影》、《子长寻踪》和《迷途长白》三个部分。我想,在全本小说最终写完时,我会在扉页中写上:“献给与我一齐并肩战斗的挚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