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4370400000001

第1章 “你酣睡在母怀,我清醒于荒野……”(译序)

在同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友人托马斯·曼眼中,黑塞的小说《纳齐斯与戈德蒙》是“一部绝妙之作,充满诗性的智慧,将德国浪漫主义元素与现代心理学,亦即心理分析学元素熔于一炉”。在作者六十大寿时,托马斯·曼又在贺词中盛赞《纳齐斯与戈德蒙》“既纯粹,又引人入胜,绝对是一部独一无二的杰作”,认为这位“施瓦本的浪漫主义者与田园诗人”竟在小说中展现了其与“维也纳性爱心理学派”的紧密关联,堪称“极具吸引力的精神悖谬”[1]。

《纳齐斯与戈德蒙》的写作始于1927年,历经两年,于1929年初杀青。小说在1929年10月至1930年4月间分七部分陆续发表,当时带有副标题《一段友谊的故事》,全书则于1930年8月出版。这部小说是黑塞在世时最为成功的作品,至其去世时,已印行约三十万册,至今已被译为三十余种语言。[2]黑塞本人也对这部作品“情有独钟”[3],意欲经由此书,探讨“两千年的基督教文化与一千年的德意志文化”[4]。黑塞自认“不是天主教徒,或许连基督徒都算不上”,但却始终对中世纪天主教文化,对“教团、修道院和僧侣生活”心怀敬仰,[5]这种向往造就了书中“半历史、半想象的时代”[6],使前述探讨得以展开。

尽管《纳齐斯与戈德蒙》是黑塞除《悉达多》外,唯一将时代背景设置在过去的长篇小说,但与其将其归入历史小说一类,不如视之为披着历史的外衣,阐释现代问题的作品。黑塞虽在书中“融合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描绘出“德国中世纪绚丽多彩的画卷”,但看似久远的社会描写却能唤起当代读者的共鸣,令其有切肤感受。[7]小说的历史背景其实相当虚化,例如流浪汉维克托唱过有关帕维亚战役的歌,战役发生于十六世纪,书中唯一可用于推断故事发生年代的黑死病则主要爆发于十四世纪,黑塞自己也在书信中提到,戈德蒙生活在1400年前后。[8]两者的时代错位,如同文中尤其是章首常见的不确定的时间标示,或许说明黑塞并不过于注重历史年代的精确性,而更希望借古说今,探讨超越时代局限的心灵问题,不但其书信中时时观照当下,反驳读者对其“遁入往昔”的批评,[9]而且小说本身也处处显现出心理分析学说等现代理论的影响,可以说是立足今日,回眸过往,最终的目光仍指向现代。小说出版前夕,黑塞还自比堂吉诃德,身负对抗“当今世界,尤其是彻底野蛮化的德意志世界”[10]之重任。而书中描述迫害犹太人的段落,如少女瑞贝卡的悲惨遭遇,甚至引起了第三帝国当局的注意,要求黑塞将这些段落予以删除,不屑于纳粹所谓“德意志”概念[11]的黑塞则断然拒绝,导致小说于1941年被禁止在德国出版,这或许以最浅显的方式,证明了这部中世纪背景的作品与现代的关联。

除此之外,《纳齐斯与戈德蒙》与作者本身的经历也密切相关。黑塞本人十四岁进入毛尔布龙(Maulbronn)修道院学习新教神学,但不久即逃离此地;这座修道院在小说中稍改其名,化作圣母泉(Mariabronn)修道院,成为整个故事开始与终结之处,也是主人公戈德蒙人生的起点与归宿。至于戈德蒙学习木雕手艺的主教城,指的很可能是维尔茨堡,而定居于主教城的尼克劳斯师傅,其原型则是维尔茨堡的雷姆施奈德(Tilmann Riemenschneider)。黑塞对这位雕塑名家评价极高,将其作品与巴赫的《马太受难曲》并列,视为超越时空、触及永恒的杰作。[12]1928年,黑塞造访维尔茨堡,在一座教堂中见到雷姆施奈德创作的圣母像,雕像的面容忧伤而美丽,目光仿佛远离俗世,令他大受震撼,认为圣母像虽出自“那些远去的世纪”,却依然抚慰着世间受苦的生灵,而其中更蕴含着永生不灭的灵魂,“到头来,比起战争、国家、机械,比起世界帝国,她存在得远为长久,它们之中最古老的那些,在她身边都仿若始母(Urmutter)膝下的稚童”。[13]看到这些记录,读者不难联想起小说中戈德蒙极为相似的经历与感悟:这位“可爱的浪子”与黑塞一样挣脱了修道院清规戒律的束缚,一样被教堂中名家所雕的圣母像深深吸引,也一样体悟到艺术作品那“化短暂为永恒”的力量:“早已逝去的岁月,它的心灵,仍在雕像身上跳动不息;早已消失的世代,那些人的喜怒哀乐,过了多少个世纪,仍凝结在雕像中,对抗着人生的短暂,令人肃然起敬。”除了城中的艺术作品,维尔茨堡本身也备受黑塞钟爱,他在《维尔茨堡漫步》一文中写道,倘若自己是尚未降生的诗人,那么选择出生地时,他很可能会挑中维尔茨堡。[14]小说中,主教城几乎可算作戈德蒙的艺术故乡,令他魂牵梦萦;而主教城里的种种风物,也带有维尔茨堡的影子,[15]黑塞在维城所见的鱼市,以及那里贩卖的“长着美丽的金色眼睛”[16]的鱼,就反复出现在小说中,成为人生苦短、欢乐易逝的象征之一。

《纳齐斯与戈德蒙》初面世时,文学批评界对其赞誉颇多,除了上述托马斯·曼的好评,赫尔曼-奈瑟(Max Herrmann-Nei?e)也称赞小说“纯粹、真诚,不刻意引人注目”,充满了“不合时宜的诗意”,“塑造出两类富有创造力的人……黑塞公平展示了这两种人的长处和弱点,将两者呈现得同样精确”,对比当时文学潮流的缺陷,更显其难能可贵,甚至与不久前出版的阿尔弗雷德·德布林的代表作《柏林,亚历山大广场》相比,亦不失可取之处。[17]施瓦茨(H. David Schwarz)则从心理分析角度指出,黑塞在小说中点明了“意识世界与无意识世界的矛盾,其描述比心理学教科书更清晰,比有些心理医生更明智”,而这一矛盾在小说末尾以两个世界的交融告终。在施瓦茨看来,“困扰着戈德蒙内心的,乃是我们自身的矛盾;他所反抗的,乃是当今文化的片面性。至于小说情节发生在中世纪,又有什么要紧?”不过,施瓦茨对这部作品并非一味赞许,而是在肯定之余,也对小说的缺陷提出了批评。按照他的观点,黑塞在小说中“说了太多的话”,以致缩减了读者的想象空间,使文本趋于单义化。[18]多年之后回顾此作,黑塞自己也觉得当初写作时“有点太过多话,好像经常重复同样的意思,只是换了种说法而已”。[19]可见这一指摘切中肯綮。同样令黑塞颇感认同的还有海姆(H. W. Heim)的批评,这位评论者认为小说文笔“过于柔和,过于抒情”,表达欠缺力度,也缺乏生命力。[20]黑塞在当时媒体一片颂扬声中见此评论,“几乎感到宽慰”[21],他一方面不屑于媒体“千篇一律的愚蠢吹捧”[22],另一方面也忿忿于普通读者对小说的褒贬。

后世研究者分析《纳齐斯与戈德蒙》时,每每在其中看到黑塞其他作品的痕迹,如卡尔施黛特(Claudia Karstedt)就认为这部小说汇集了黑塞过往作品中的不少元素,其中有“《彼得·卡门青》中对自然的热爱、《克努尔普》中的流浪汉故事、《在轮下》中对修道院的描写、《克林索最后的夏季》中艺术家的冒险、埃米尔·辛克莱和哈里·哈勒尔[23]的自我寻求,还有在几乎所有作品中出现的对母亲的憧憬,以及《悉达多》主人公的苦修生涯”。[24]但当时的普通读者往往将这部新作与之前的作品对比,尤其是与前作《荒原狼》,认为新作通俗易懂且充满和谐,[25]旧作则弥漫着绝望气息,且使人难以产生共情。[26]面对这类论调,黑塞大感不忿,辩称“纯就艺术性而言,《荒原狼》至少与《纳齐斯与戈德蒙》不相上下”[27],两部小说如同兄弟,同样倾注了他的心血,[28]读者也不应一味追求所谓“和谐”而忽视《纳齐斯与戈德蒙》中同样具有的悲剧性。[29]

在维甘德(Heinrich Wiegand)看来,《纳齐斯与戈德蒙》“以极具个性的方式跻身于德国经典发展小说之列”[30]。黑塞根据自己所谓“心灵传记”的设想,结合对外在事件的叙述,描绘人物的心路历程。在这部由篇幅和架构均颇相近的20章组成的小说中,不难发现两个并置的情节层面的整合。

第一个层面是外在的框架情节。主人公的生平经历分为三大阶段:“此刻戈德蒙感到,他的人生似乎突然有了意义,他仿佛升到半空,俯瞰着自己的整个生涯,其中的三大阶段,清清楚楚呈现在他眼前:第一阶段是依赖纳齐斯,随后摆脱了依赖——第二阶段是自由的时光,漫游的岁月——第三阶段则是回归,是反思,是成熟与丰收的开始。”第1—5/6章是戈德蒙在修道院的少年时期,描写他对纳齐斯的依赖以及如何又走上自己的道路;在第5/6—16章中,戈德蒙是自由自在的漫游者和艺术家,第17—20章讲的是他重逢纳齐斯,重返修道院,最后在那儿走向死亡。第二个层面是主人公内在心灵之路的发展,同样可以分为三大阶段:在第1—5/6章中,戈德蒙开始对自己的本质天性有所意识,纳齐斯引导他,“唤醒”了他,“治愈”了他的心病,使他成为一个“目光锐利”的独立者,感觉到了“母亲的召唤”。第5/6—16章描述的是主人公如何广泛体验了感性世界,以艺术家生活为“天职”,从而使自己的内在矛盾达到了和解。关于“始母”的幻觉不断地让他摆脱定居生活,激发他的生活动能,促生了他对死亡和须臾即逝性的反思。在17—20章,主人公回顾了自己的人生道路,认识到所有矛盾的普遍性,回到母亲的怀抱,归于心灵的统一。

外部事件和内在状态之间辩证地互动着,层层推进了各个阶段的发展。“去村里”时的少女之吻使得戈德蒙身心受到了极大冲击,这一冲击让他和纳齐斯成为挚友,两人之间的情谊又导致了深入分析的谈话,而这使得戈德蒙觉醒了。与被抑制的母亲形象的和解,令戈德蒙回归其真正的天性,辞别纳齐斯,开始了漫游生活。这种对立并置的安排也体现在叙述进程中。在主人公心理发展中的关键节点之前,常有“快进”式的叙述(多为章首),然后以较大篇幅、各种手段展现细腻的内心活动,使得叙述时间大大超过被叙述的客观时间,如同“慢放”,与之前的“快进”相映成趣。以第8章的开头为例:先是“快进”:“戈德蒙已经漫游了好久,难得在同一个地方过夜,到处收获女人的渴慕和青睐,在阳光下晒得黑黝黝的,走多吃少,人开始瘦了下来。不少女人在晨光中与他告别,有的离去时还抹着眼泪。”接着是直接引语:“他有时也会思忖:‘为什么她们都不留下陪伴我呢?她们既然爱我,为了一夜春宵不惜出轨,为什么全都立刻又回到丈夫那儿去,她们不是最怕在家里挨揍吗?’”随后转用自由间接引语:“没有一个女人认真地请他留下,没有一个女人求他带上自己,出于爱而愿意与他分享漫游的甘苦……尽管如此,他还是觉得奇怪,也不无伤感:爱总是那么短暂,转瞬即逝,无论是那些女人的爱还是他自己的爱,都会迅速获得满足,然后灰飞烟灭。这样对吗?始终是这样,到处是这样吗?或者原因在他自身,是他自身的状况……他搞不明白。”

维甘德称这部小说“对唐璜和卡萨诺瓦母题的最诚挚的塑造”,其中“爱的情节被描写得极为大胆,同时又无比温柔——对此有人说:似乎句子都在相互亲吻”。[31]确实小说中描写了戈德蒙和许多女子的欢娱,“情欲之火腾起的时候,何等迅疾,何等短促,叫人如醉如狂;而烈烈燃烧不过一瞬,紧随着便是飞快的熄灭——他觉得这个过程之中,仿佛包含了生命中一切经历的核心……”这种对“爱欲之倏忽易逝”的感受也促进了戈德蒙的艺术创作:“哦,应该趁着现在,再做些什么,再创作些什么,留下些什么,那留下的作品,将比他活得更长、更久。”但是当时的读者中也有不少对描写情爱的段落表示愤慨,认为这是伤风败俗、不知羞耻,更有深受纳粹宣传影响者认定此书既无英雄风范,亦无战斗气势,只知教人寻欢作乐,贪图感官享受,是以不仅该禁,而且该烧。[32]在黑塞看来,这种“对肉体之爱的拒斥”[33]实在称不上健康——他对“人由肉体、灵魂与精神三者构成”的观点颇为认同,认为长久以来,基督教文化推重后两者而贬抑肉体,现代文化则崇奉肉体和理性精神,排斥灵魂。[34]无论古今都是扬二弃一,这样的失衡显然无法令深受东方哲学影响的黑塞认同。正因如此,他试图在《纳齐斯与戈德蒙》中寻求一条“本性与精神之间”[35]的道路,而调和灵与肉二元对立的便是戈德蒙毕生追求的艺术,因为构成艺术的,乃是“有了生命的、完善了的感性”,但艺术本身却又远远超越了感性世界,进入了灵魂领域。[36]也正因黑塞的这一写作方式,文学研究者常将《纳齐斯与戈德蒙》解析为“二元—桥梁”结构,如鲍曼(Günter Baumann)就认为,在小说主体—客体、意识—无意识、个人—世界、理性—欲念、男性—女性的二元对立中,艺术起到了沟通融合、消弭矛盾的作用,戈德蒙正是经由艺术创作,得以超越二元对立,实现自我,成为一个完整的人。[37]米谢尔斯(Volker Michels)也认为艺术家充当着“精神与生活之间的媒介”,能够将母系传统与父系传统结合起来,正如小说中始母的双重面孔。惟艺术可以超越人生之须臾,化摹写为象征[38]——小说中对艺术重要性的反复描述,也与黑塞自己对艺术的重视密不可分。这位悲观主义者时常深感人生之痛苦绝望、毫无意义,而将他引出这一困境的,则是“艺术与美这条唯一的道路”。故而他将艺术视同生命,艺术使现实中的黑塞能够忍受人生并苦中作乐,也让小说中戈德蒙的感性之爱得以升华。[39]

戈德蒙长于感性,情思细腻,“对花香、旭日、奔马、飞鸟、音乐都有深刻体验和爱心”,生来具有艺术家的潜质。但他起初对此全然不知,只到首次漫游时才略有感觉:“他想起自己闲暇时画画的情景:他用石笔在写字板上勾勒花叶树木、飞鸟走兽以及人头。他经常能这样玩上好久,有时还像个小天主似的任意造物,他曾在花萼上画上眼睛和嘴巴,把枝头的叶丛弄出人形来,还给一棵树安上了脑袋。这样玩的时候,他常会中魔般地陶醉个把小时,也能施展魔法似地使人陶醉,先勾出几条线来,然后自己也准备迎接惊喜,看看这几条线到末了会怎样,是会变成树叶、鱼嘴呢,还是会化为狐狸的尾巴或者人的双眉。”看到尼克劳斯师傅雕的圣母像后,戈德蒙才完全意识到自己艺术家的天命,以创作克服人生苦短的困境,“从这大型的死亡之舞中拯救出些什么来,留下一些比我们本身存活得长久些的东西”。漫游者戈德蒙和定居者尼克劳斯师傅,这两位艺术家之间也呈现出一定的张力。有别于对订单来者不拒的师傅,戈德蒙并不囿于小市民的现实考量,但作为艺术家也面对各种形式的张力关系:定居和自由,技巧上的必然和艺术上的追求,心中充满形象的感觉和心中空空如也的感觉,艺术作为糊口的职业和出自内心激情的艺术,预感图像和实现图像等等。

至于前述“二元—桥梁”结构中相互依存又相互渗透[40]的二元,则分别以小说标题中的两位主人公为象征,两者如同太极阴阳图般相反相成的关系,或可经由纳齐斯引导戈德蒙认识自我的一席话略作概括:“你这种本性的人眼聪目明,情感充沛,是幻想家、诗人、多情种子,几乎总是强于其他人,强于我们这些精神至上的人。你们源自母性。你们生活丰盈,天生有爱的力量,有感受体验的力量。而我们这些精神至上的人,尽管似乎常常在引领和管辖你们,生活状况却不是丰盈,而是干涸。生活的富足属于你们,果实的汁液属于你们,爱的花园属于你们,美丽的艺术土壤属于你们。你们的故乡是大地,而我们的故乡是理念。你们的危险是溺毙于感官的世界,我们的危险是窒息于真空的所在。你是艺术家,我是思想者。你酣睡在母怀,我清醒于荒野。照耀着我的是太阳,辉映着你的是月亮和繁星,你的梦是少女之梦,我的梦是少年之梦……”

《纳齐斯与戈德蒙》初次发表时,还附有一段黑塞自撰的前言,其中阐述的小说核心理念,与纳齐斯之言可谓异曲同工,也许因其太过直白地道出了写作主旨,黑塞在小说完整出版时删去了这段文字:“倘若有两个人,分别代表了两种原则,代表了两个始终相反的世界,那么这两人一旦相遇,他们的命运就注定了:他们必定会互相吸引、互相迷恋,必定会互相征服、互相了解、互相促进,抑或是互相毁灭。无论男性元素与女性元素、良知与纯洁、精神与本性,其纯粹的化身相识相望之时,便会产生这种情形。纳齐斯与戈德蒙之间也正是如此;而恰是这一点,让他俩的故事独一无二、意义深远。”[41]

从这两段引文来看,理念的人—感官的人、精神的人—本性的人、思想家—艺术家、父性者—母性者,在《纳齐斯与戈德蒙》整部小说中应大致处于均势。两位主人公代表了人的两极,有了“与”字,两者结合,才能成为整体。纳齐斯擅长解读人心,“看到了戈德蒙的天性,尽管截然对立,他对它还是有最深切的理解,因为它是他自己天性的另一半,丢失了的另一半”。这种辩证概念不仅展示在“成双成对的小圆柱支撑的拱门”之类的画面中,也不时在句子和段落里密集出现,其成分如同正题和反题,然后形成对立统一的合题。此外小说运用了心理分析的要素,如以梦境为镜,使得无意识和内心世界变得可见,引发新的发展,预示情节进程,比如戈德蒙少年时在圣母泉修道院中梦见自己捏泥偶,这指向他未来的艺术家生涯。“他经常梦见游鱼和飞鸟”,这些动物象征以及河水画面,亦是以类似心理分析的手段,体现内心世界向外在世界的投射。梦和水象征着所有对立之统一,象征着这种存在的普遍性:“清夜梦境,也正是由此般材料织成,是幻非真,诡秘莫测;明明空无一物,却包纳了世间一切形象,就像水晶般的流水,倒映出所有人兽神魔的模样,尽化作永恒的无尽可能。”

虽然黑塞自己也强调纳齐斯的地位与戈德蒙同等重要,是全书的“另一半”,[42]但是读者仍难以排除这样的感觉:戈德蒙这个人物似乎更得作者认同或是偏爱,不仅所占篇幅更多,人物塑造较之纳齐斯更为血肉丰满,且文学研究者分析这部小说时,也多从戈德蒙及其所象征的原则入手。在黑塞关于《纳齐斯与戈德蒙》的大量书信中,凡提及小说名称,黑塞一向称之为《戈德蒙》,将其称作《纳齐斯》的次数寥寥无几。小说创作过程中,黑塞曾考虑过多个候选标题,诸如《戈德蒙或罪孽的赞歌》、《戈德蒙与纳齐斯》、《戈德蒙走向母亲之路》、《纳齐斯或走向母亲之路》等。[43]在这些标题中,不论是“罪孽”还是“走向母亲之路”,均明确指向戈德蒙,纳齐斯在其中所起的只有引导作用。此外,戈德蒙这位“发问者与痛苦者”[44]与黑塞本人也颇多相似,从人生经历到艺术感悟,再到与女性限于感性而甚少深入的关系,[45]两者都不乏重合之处。甚至黑塞那阻止他认识感官之欢的父母,[46]也以隐晦的方式出现在小说当中:纳齐斯穿上修士服后改名约翰,而这正是黑塞父亲的名字;[47]至于小说出版时早已去世的黑塞母亲,则“褪去了个人特征”,化作始母形象,[48]成为戈德蒙一生追寻,乃至跟随其召唤欣然赴死的永恒存在。

始母形象极为重要,她象征着戈德蒙内心对一体性的追求,甚至象征着一体性本身。修道院学生戈德蒙“没有母亲”,他“忘却”了自己的母亲形象或曰接受了父亲提供的母亲形象,开始时为女性而痛苦:“你觉得女人和情欲集中体现了你说的‘尘世’和‘罪孽’。”此后纳齐斯发现是“夏娃”、“始母”导致了戈德蒙的痛苦,在一次深入分析的交谈中使这位挚友认识到了症结所在:“你忘却了你的童年,而你的童年却在你心灵深处呼唤着你,它会使你痛苦不堪,直到你听从它的呼唤。”戈德蒙看清了“父性出身和母性出身之间的差异”,准备去听从“她的呼唤”,并在和莉泽相遇并初试云雨情时感受到了:“是非去不可,因为我听到了召唤……爱一个女人,钟情于她,把她完全融化在我心里,让她也把我融化在她心里……对我来说,这是一条通往人生的道路,通往人生意义的道路。”始母形象自此开始决定情节的进展。手刃维克托之后,是小教堂里的圣母木雕让他觉察到自己艺术家的天命,去主教城尼克劳斯师傅那里学艺。在从事艺术创作的年代,他对自己的流浪和春宵、生之危险和死之临近进行反思,认识到母亲的形象在悄然改变:“不再像他自己的母亲,而是以他母亲的五官和肤色为原型,逐渐脱离了个体的母亲容貌,转而成为夏娃,也就是人类之母的形象。”在这个反思的阶段,始母俨然成了一体性的象征:“生命之母既是爱,是情欲,又何尝不是坟,不是朽烂。生命之母便是夏娃,她是欢乐之泉,她是死亡之源;她永恒地孕育,她永恒地屠戮;她的爱即是无情。她的形象存于戈德蒙心中,时间愈久,便愈化作一个隐喻,化作一种神圣的象征。”戈德蒙渐渐感到在主教城的生活变得乏味了,开始思考其意义究竟何在,此刻又是始母形象在他的心头“如电光石火般”闪现,督促启程,指引方向。戈德蒙在地窖里绝望地等死的时候,也是这形象在他心中激起了新的生命欲望。回到圣母泉修道院后,戈德蒙在病榻上最后感受到了母亲的呼唤,意味深长地总结道:“可那个时候,我已经听到了母亲的召唤,必须追随她而去。母亲无所不在。她是吉卜赛女郎莉泽,是尼克劳斯师傅创作的美丽圣母像,她是生命,是爱情,是肉欲,也是恐惧,是渴求,是本能。而现在,她则是死亡,她以死神的面目,把手探进我的胸中。”

作为解析《纳齐斯与戈德蒙》的重要切入点之一,始母这一引领主人公人生方向的形象或可作多重解读。若从荣格心理学视角出发,则可将小说中的始母视为集体无意识中的“母亲原型”(Mutterarchetyp)或“阿尼玛”(Anima),即男性无意识中被感知为他者,进而投射为母亲形象的女性元素。[49]作为原型的阿尼玛产生于具体的母亲形象出现之前,正如戈德蒙心心念念渴盼雕出的始母像,“不是以活着的真人为原型……所谓原型,非关血肉,乃是精神,是深藏于艺术家心灵中的形象”。而对于身为人子的男性而言,其阿尼玛首先便投射为自己母亲的形象,日后又投射到与之交往的女性身上,呈现出善良仙女与邪恶女巫、大地之母与美杜莎的双重面目,对戈德蒙一般富有创造力的人来说,“母亲阿尼玛”还可激发其创造才能。[50]由此当不难理解戈德蒙记忆中母亲形象的不断变迁,从单纯的生母容貌,转而脱离个体形象,成为人类之母;而戈德蒙交往的众多女性,“她们的面容都重塑了那个形象”。至于母亲的双重面孔,也很容易令人联想到始母那“既美丽,又可怖”,统合了“诞生与死亡,良善与残暴,生存与毁灭”的脸。另一方面,始母融爱欲与死亡、孕育与杀戮为一体的特征,也使其近似于巴霍芬(Johann Jakob Bachofen)母权理论中的“大母亲”(Magna Mater),[51]而母权假说中的远古母权制度或可与人类早期童年类比,父性与母性的化身以“神圣配偶”的方式结合在一起,尚未分离。[52]知人、识人的纳齐斯以其类似心理分析师的身份,唤醒戈德蒙童年所压抑的对母亲的记忆,使之开始认识到无意识的存在,代表意识的父性与代表无意识的母性产生分野,戈德蒙由此踏上了寻求自我及“母亲阿尼玛”之路。如果说他在肖似生母的吉卜赛女郎莉泽怀中醒来,象征其宛如婴孩,重生于母性世界,[53]那么及至小说末尾,戈德蒙以死亡的方式重归母怀,完成人生循环,则确如米谢尔斯所言,死亡在此“并非毁灭,而是蜕化,是回归本原”。[54]值得注意的是,始母形象在黑塞的多部作品中都有出现,如小说《德米安》中的夏娃太太就带有这位“人类母亲”的特征;[55]但《纳齐斯与戈德蒙》是黑塞最后一部提到追寻始母的作品,此后他再未涉及这个主题。或许正如卡尔施黛特的推测,在人生旅途的终点,戈德蒙意识到始母无所不在,因此不必再四处寻求。[56]更有甚者,死亡对戈德蒙而言也许并非终点,而是如小说开头那棵南国的栗子树一般,象征着母性世界永恒的枯荣循环,以及其有别于线性时间观的“既无时间,亦无历史”。果真如此,则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戈德蒙或黑塞在二元之间的求道之旅的确称得上圆满了。

译者

2017年5月

注释:

[1] Baumann, Günter: Thomas Mann und Hermann Hesse. Aspekte einer literarischen Freundschaft, S.6.

[2] Michels, Volker (Hrsg.): Hermann Hesseüber “Narzi?und Goldmund”.Eine Dokumentation zur Entstehungs-und Wirkungsgeschichte. Berlin: Suhrkamp 2015, S.24.

[3] Hesse, Hermann: Brief vom 23.5.1930 an Hans Conrad Bodmer. In: Michels 2015, S.107.

[4] Hesse: Eine Arbeitsnacht. In: Michels 2015, S.84.

[5] Hesse: Brief vom August 1954 an Günther Ross. In: Michels 2015, S.154.

[6] Hesse: Fu?note des Verfassers zum Vorabdruck des Romanfragments “Berthold” in “Neue Schweizer Rundschau”. In: Michels 2015, S.139.

[7] Michels 2015, S.10.

[8] Hesse: Brief vom 30.4.1929 an seinen Sohn Bruno. In: Michels 2015, S.97.

[9] Hesse: Brief vom Mai 1930 an Mia Engel. In: Michels 2015, S.107.

[10] Hesse: Brief vom 8.1.1930 an Felix Braun. In: Michels 2015, S.103.

[11] Hesse, Brief vom Mai 1930 an Mia Engel, S.107.

[12] Hesse: Postkarte vom 7.4.1928 an Ninon Dolbin. In: Michels 2015, S.66.

[13] Hesse: Spaziergang in Würzburg. In: Michels 2015, S.64, 65.

[14] Hesse: Spaziergang in Würzburg, S.60.

[15] Hesse: Postkarte vom August 1949 an Richard Braungart. In: Michels 2015, S.143.

[16] Hesse: Spaziergang in Würzburg, S.62.

[17] Michels 2015, S.27-28.

[18] Michels 2015, S.26-27.

[19] Hesse: Rundbrief “Engadiner Erlebnisse”, 1953. In: Michels 2015, S.149.

[20] Michels 2015, S.114.

[21] Hesse: Brief vom November 1930 an Karl Isenberg. In: Michels 2015, S.114.

[22] Hesse, Brief vom November 1930 an Karl Isenberg, S.114.

[23] 分别为黑塞小说《德米安》、《荒原狼》的主人公。

[24] Karstedt, Claudia: Die Entwicklung des Frauenbildes bei Hermann Hesse. Frankfurt a. M. u. a.: Peter Lang 1983, S.251.

[25] Hesse: Brief vom Sommer 1930 an Ludwig Finckh. In: Michels 2015, S.108; Hesse: Brief vom 13.11.1930 an M. W. In: Michels 2015, S.113.

[26] Hesse: Brief vom Juli 1930 an Walter Lochmüller. In: Michels 2015, S.111-112.

[27] Hesse: Brief vom 13.11.1930 an M. W., S.113.

[28] Hesse: Brief vom Juli 1930 an Georg Alter. In: Michels 2015, S.111.

[29] Hesse: Brief vom 20.11.1930 an Otto Hartmann. In: Michels 2015, S.115; Hesse: Brief vom Juli 1930 an Walter Lochmüller, S.111.

[30] Herforth, Maria-Felicitas: Erl? uterungen zu Hermann Hesse “Narziss und Goldmund”. Hollfeld: Bange 2001, S.82.

[31] Herforth 2001, S.82.

[32] Hesse: Rundbrief “Engadiner Erlebnisse”, 1953, S.148.

[33] Hesse: Brief vom Februar 1931 an seine Schwester Marulla. In: Michels 2015, S.117.

[34] Hesse: Brief vom 27.12.1928 an seinen Sohn Bruno. In: Michels 2015, S.89.

[35] Hesse: Brief vom Januar 1954 an Gerhard Rottmann. In: Michels 2015, S.153.

[36] Hesse: Brief vom 27.12.1928 an seinen Sohn Bruno, S.89.

[37] Baumann, Günter: Wege zum Selbst. Hermann Hesses Erz?hlungen im Lichte der Psychologie C. G. Jungs. Rheinfelden u. a.: Sch?uble Verlag 1989, S.265-266.

[38] Michels 2015, S.19, 20.

[39] Hesse: Brief vom April 1931 an Christoph Schrempf. In: Michels 2015, S.121, 122.

[40] Michels 2015, S.16.

[41] Hesse: Vorwort. In: Michels 2015, S.43.

[42] Hesse: Brief vom 3.8.1934 an Horst Magel. In: Michels 2015, S.133.

[43] Michels 2015, S.9, 41.

[44] Hesse: Eine Arbeitsnacht, S.85.

[45] Hesse: Brief vom April 1931 an Christoph Schrempf, S.121.

[46] Hesse: Brief vom 5.5.1936 an einen unbekannten Empf?nger. In: Michels 2015, S.135.

[47] Michels 2015, S.18.

[48] Hesse: Brief vom November 1932 an Anni Rebenwurzel. In: Michels 2015, S.129.

[49] Gohar, Soheir: Der Archetyp der Gro?en Mutter in Hermann Hesses “Demian” und Gerhart Hauptmanns “Insel der Gro?en Mutter”. Frankfurt a. M. u. a.:Peter Lang 1987, S.65-68.

[50] Gohar 1987, S.66-69.

[51] Lubich, Frederick A.: Hermann Hesses “Narzi? und Goldmund” oder “Der Weg zur Mutter”. Von der Anima Mundi zur Magna Mater und Madonna (Ciccone). In: Cornils, Ingo; Durrani, Osman (Hrsg.): Hermann Hesse Today—Hermann Hesse Heute, Amsterdam: Rodopi 2005, S.49-53.

[52] Gohar 1987, S.62.

[53] Baumann 1989, S.252, 257.

[54] Michels 2015, S.20.

[55] Lubich 2005, S.50.

[56] Karstedt 1983, S.251, 265.

同类推荐
  • 最真实的恐怖:小城病人

    最真实的恐怖:小城病人

    精神病患者宋占春被人发现自残腿动脉死于西郊水泥管中,并在他身边发现了刚刚遇害的茶庄老板闫长河的物品。然而在调查过程中,嫌疑人的突然死亡,证人的先后失踪、遇害,都说明这不是一起简单的精神病抢劫杀人后又自残身亡的案件。这一场刻意安排的凶杀,谁才是幕后黑手?他又想掩饰什么秘密?
  • 完美谋杀:刑警王大林

    完美谋杀:刑警王大林

    本书描写的就是这样一个普通的刑警,他尽职尽则地面对自己的工作,也很用心地安排自己的私生活,逻辑思维敏捷,让许多罪犯胆寒,但更多的选择与他作朋友。他遵守警察的原则,在办案时也时不时用些见不得人的小手段。他可能不记得女友的生日,却对感情忠诚的无以复加。
  • 突出重围

    突出重围

    《突出重围》以一场模拟高科技条件下的局部战争演习为背景,讲述了一个装备精良、代表中国军队主体力量的满编甲种师在对抗中一而再地败给装备了高科技技术并改革了陈旧军事观念的乙种师的故事,深刻地揭示了中国军队在二十世纪末世界军事、政治、经济格局中所面临的严峻的生存挑战,是一部全景式反映中国军队和中国军人在世界政治、军事、经济格局中,在生存挑战和物质诱惑的重重围困中,英勇善战,杀出一条血路的富有英雄气质的忧患激越之作。
  • 倪匡中篇奇情武侠系列:铁手无情

    倪匡中篇奇情武侠系列:铁手无情

    岳州府名捕铁无情,嫉恶如仇,恨透江洋大盗,以专对付歹人称著。从来没人晓得他投入公门前的底细,只知没有人可逃过他的铁手。今番,他要追寻掳劫长安首富的盗匪,正是四年前那宗悬案的真凶!铁无情誓要灭绝这伙杀人狂魔,杀自手刃仇敌……
  • 天高地厚

    天高地厚

    《天高地厚》以华北平原具有丰厚历史承传和诡谲风土人情的蝙蝠村为生活舞台,在我国近三十年来农村大变动的广阔背景上,展开了鲍家、荣家和梁家三个家族三代人升降沉浮、盛衰进退的生活变迁史,把中国农民在时代潮汐的牵引掣动下求生存、求温饱,求发展的坚韧意志,不息的奋争和所遭逢、所承受的曲折、挫败、困顿、辛酸和盘托出。
热门推荐
  • 女相倾国:夫君,妾本蛇蝎

    女相倾国:夫君,妾本蛇蝎

    “废妃佟氏,生辰克母,八字克父,表字克夫,名字克子,唯有削其手足,剐其双目,浸于瓮中,方可破解!”幽幽冷宫中,一向温润如玉的夫君,化身恶魔,执剑一指,断她手筋脚筋,剐她双目,弃如敝屣!十年夫妻,她一心辅佐他朝堂上位,替他担尽骂名,换来的却是他的狠心绝情!一朝权倾朝野,他便抛妻弃子,携手她貌若天仙、心似蛇蝎的嫡妹,男称帝,女封后,君临盛世,母仪天下!权谋深似海,她终是年少可欺,一朝重生,化为倾国绝色的蛇蝎美人。入朝堂,夺君宠,废贱人,登后位!待到千帆过尽,蘸了剧毒的匕首狠狠扎入对方的心窝:“夫君,手筋还是脚筋,你自己选!左眼还是右眼,我随便挑!”
  • 假面骑士之无限旅行

    假面骑士之无限旅行

    穿越到骑士的世界,得到了Decade驱动器,旅行在各个骑士世界,获得每个世界假面骑士的力量,战斗到最后。QQ书友群:638698468,欢迎各类骑士爱好者加入
  • 掌镜十年

    掌镜十年

    他在广袤无垠的汉中平原欢快地奔跑,他在苍凉壮丽的戈壁荒滩绝望地呐喊,他坐在斜阳笼罩下的天安门广场抱头痛哭,年轻的高波就这样走了一条艰难曲折的为梦想跋涉之路……
  • 星辰神曲

    星辰神曲

    古武没落,灵粒崛起。曾经那“剑破苍穹,古武纵横”的日子一去不复返?小世界也要登上璀璨宇宙大舞台!我们的目标,是那未知的星辰大海。请安静凝听......继承了李唐盛世“剑灵”的李茶荼冲破桎梏,眺望星辰,弹奏神曲的优美旋律。
  • 月倾风华之天下无双

    月倾风华之天下无双

    一场江湖纷乱,让本该是魔教少主的她沦为街边乞儿。为救一人,她失了内力,但却甘之如饴。被人暗害替嫁,究竟是谁失了心。曾经的她为他,血染双手,以命相博。他就是她全部的执念与贪恋。现在的她只为心中珍视的人而战,历经尘澜,浴火重生。且看风姿万千,武艺卓绝的她,如何一席红衣笑看天下。"我曾以为爱一个人就是肯为他而死,可现在我却觉得,爱一个人是肯为他而生。就算世事无常,人心叵测,我还是想要信他一回,期盼着同他再次相见的那一天。"
  • 躺赢雕妹休得无礼快说我愿意

    躺赢雕妹休得无礼快说我愿意

    “二百多斤大胖子还想用变声器骗我?离小爷远点,别来蹭我经验!”顾川大吼道盛芊芊;“……”靓女沉默祖安芊芊还有五秒到达战场“你才变声器,你全家都是变声器,你母亲可还健在?”
  • 九变莲诀

    九变莲诀

    仙之一生,所求为何。请看天涯新作《九变莲诀》这里有仙侠世界的一切,本书当不会让诸位道友失望!还请各位道友点击,收藏、投票,天涯需要你们的支持!谢谢!
  • 天下为聘:妖娆佣兵妃

    天下为聘:妖娆佣兵妃

    她是二十一世纪最顶级的佣兵女皇零七,嗜血妖娆,一朝穿越,却成为北冥大陆赫赫有名的废材秦瑾瑜。母亲被杀,血脉被封,被逼退婚,她用鲜血立下誓言,三年后,必定踏平秦家。只是当隐藏在血脉里的神祇被唤醒,当周围至亲之人一个接着一个被抓,她是选择蜕变还是继续逃亡?当那个叱咤风云的男人将天下都送到她面前,当面具被揭下,当身份被暴露,当她带领着秦军踏平整个鬼朝,她注定震撼整个北冥大陆。
  • 灵世乱战

    灵世乱战

    手执三动乾坤,脚踏六星明月,身浮漫天星辰,凝望着力量的尽头。
  • 养女成妻

    养女成妻

    十二岁的欧阳麦认识了二十岁的罗森,他是她的家教,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他成了她的干爹。罗森给了她所没有的父爱,可是一切改变在十六岁那年的除夕。单亲母亲要把她当成礼物送给自己的恋人,并且告诉她:他会好好地照顾我们娘俩,并且会等到你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