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说,昭穆时代虽然不完美,但国家的威势却丝毫不弱,只可惜盛极而衰乃是千古至理。穆王的连年征战几乎耗尽了国家的内力,而直到最后他还在严刑峻法,并没有休养生息,这也就让社会充满了不安因素。
而他的儿子共王繄(yi)扈,也叫作伊扈的,接下了父亲手上的枪。
平心而论,伊扈能够熬赢一百零五岁的父王,已经算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了,我们这里没有资料判断他即位的年龄,但他即位只有十五年就死去,这样看来即位的年龄恐怕比他爹当年还要惨。
中年(也或者是老年)即位的伊扈,所面临的最大困局是穷,老爹打了半辈子仗,也就只懂打仗,不懂经济。他打的那些地方,都是今天的老少边穷的地方,掠夺财物是不可能的,能抢点粮食也都被大军吃的差不多了,空有个名头,国力空虚啊。
穆王在位时还好,大军服他,毕竟都是军人嘛,总是崇拜强硬派牛人的,可是共王这个二代恐怕就难以服众了,所以当时他的局面很不好,国家穷,百姓苦,严刑导致社会动乱。
当然共王不是傻子,他的这一生,几乎全力都在处理老爹留下的烂摊子,只可惜基础太差,在位时间也不长,没有做出很大的成绩来,稍微有点好转之后就死了,所以历史上留下的笔墨不会太多。
共王这个人德行还不错,这是从一位老人家的口吻中侧面表达出来的。
共王和密国的康公一起出游,能封到公了,那自然是高级官员,可能这个康公还是个帅哥,因为当时有三个美女投奔他。这家伙也是脑子烧坏了,和共王一起,他竟然也不分一个给上司,自己全部照单全收。
康公的母亲是一个贤人,她对儿子说到:“你看共王,打猎的时候,从来不打超过三只野兽;行事的时候,问诸侯的意见不少于三人;取嫔妃的时候,从来不从一族中取三个,这就是德行啊,他都认为自己不配享用那么多美好的事物,你凭什么一下子拥有三个美女呢?”
于是她劝说密康公将女子献出给共王,但是密康公不听,结果第二年,公共就出兵将他给灭了。
密康公又是一个爱美人不要江山的典型,如果放到矫情的桥段之中,不知道又生出多少浪漫的爱情故事出来,而看来共王也是如此。
共王是有两面性的,一方面他做人会留有余地,密康公的妈妈说的;而另一方面,这个人对于敢僭越自己的人,却是毫不留情的,有小人心性的一面。
当然这些都不重要,共王不过是历史之中一个小人物而已,他没有什么大成绩,但也没有什么大错,即位十五年就死了,算是没什么作为,而他的儿子,即位的懿王姬囏(jian),则更是个庸碌之辈。
史书上只写了懿王即位,王室衰微,但衰微到什么程度,却没有记载。
平心而论,懿王不算坏人,从这个谥号上可以看出,懿是温柔恭顺之意,也就是说,懿王是一位好人。
只可惜王室之中勾心斗角,而无论军政大事,最不需要的,偏偏是好人。
他的运气好像也不是很好,即位第一年,严允就侵犯中原,而懿王没有能力抵抗,老百姓过得苦,就作诗讽刺懿王,从第一年就打下了无能的烙印。
即位第七年,西戎侵略,差点就打到镐京来;十三年,北方的翟国有打到了岐周,也就是西周的发源之地。还有一直被压制的戎狄民族,在这个时候也不断侵犯,甚至有几次都接近镐京。
懿王这一辈子基本上就在各民族的欺负之中过日子,惊扰不安,实在忍无可忍,命令虢公北伐犬戎,这个被他老爹打趴下的民族,对着弱小的儿子露出了獠牙,也让懿王认识到,打仗这件事情,原来并不是谁都能做好的。
懿王一生唯一的一次胜仗,是命益公征讨眉国。这眉国不是少数民族,而是周的封国,估计实力不咋地,被益公打败后,臣服周王,而这一次给懿王增添了些许信心,对军队做了一定的整顿。
懿王一辈子挺窝囊的,当然大部分不是他自己的原因,他只是无能,而这种无能,就表现在他不是励精图治,而是总是退却避让上面。
有一天,天再旦,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一天有两次天明,两次日出。他是迷信的,当然不知道日全食这回事,只是觉得这或许是天意难测,导致自己一事无成,于是他做了迁都的决定。
而迁都他并没有迁往新建的洛邑,而是一个叫做废丘的地方,这里里镐京不远,在陕西境内,他改名为槐里。这次迁都并没有什么改善,这里也不是什么福地,却成为了懿王最后的终点。
对于懿王在位时间的争议,大抵有八年、十五年、二十五年之说,大家不必当真。
懿王没能死在王都,即位的也不是他的儿子,而是他的叔叔。
我们知道,周公辅佐成王曾经建立了嫡长子的即位规则,一直以来周朝都是按照这种规则运行的,但懿王的儿子燮,软弱无能,是刘阿斗之类的庸才。
父亲死在槐里,燮还在处理一些善后的事情的时候,叔叔辟方却趁机将大位夺了过来。
辟方还是很有能力和威望的,至少在当时王室整体都无能的情况之下获得了大多数人的支持,在他在位的时候,曾经发兵犬戎报仇,并且还取得了不错的战果,至少在他在位的时候,没有发生被少数民族兵临城下的尴尬。
只可惜他在位的时间也太短,何况祖宗留下的基础也太差,实在没有能力将犬戎踏平,只能趁着占据一定优势的时候,找了一个双方都熟悉的中间人申侯出面讲和。
申侯有把柄在辟方手上,不得不用心周旋,而犬戎不过是要求得一些利益而已,他们从来就没有入主中原的野心,所以这一次何谈很快确定下来,获得了难得的喘息之机。
申侯为什么会这么出力呢,原来他的女儿嫁给了大洛,生下了一个儿子成;而大洛本身还有一个庶出的儿子叫做非子。
非子对于畜牧特别是养马特别擅长,被辟方偶遇之后,就被征召在周王室养马,而申侯希望这个非子最好永远留在周室,免得回去和他的外孙争位,于是以此为条件,加上他与周和西戎都有亲戚关系,这件事大家意见一致,无论申侯是否有假公济私之嫌,事情办成了就是一件功德。
非子因为辟方而留在了周朝,他并不知道这里面还有这些阴谋,不过事情的祸福是难以预料的。非子一直得到了重用,因为养马事业大放异彩,被封到了秦邑一带,建立了秦国。
这个非子是穆王时大功臣造父的侄孙,而造父也是因为帮穆王相马御马所建立的功勋,这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谁能料到后来全面结束周王朝统治的大秦,其始祖只是两个马夫而已。
在这一段历史上,辟方算是一个异类,前后的王都很庸碌,而他颇有些中兴之主的意思。虽然他没有尊重嫡长子即位的常例,但他即位后却还是有一定的作为,只可惜上天没有给他更多的时间和机会,即位仅仅六年就死了,颇有些后人出师未捷身先死的遗憾。
辟方的谥号是孝王,说明他本来是慈惠爱亲的而一个人。
只是现在看来,打破祖制,夺侄孙的位子,还给他谥号为孝,我觉得是挺“笑”的一件事。
孝王死后,姬燮还是即位了,只是晚了六年,他后来的谥号,叫做周夷王。
从他的位置能被孝王夺走来看,这个夷王绝不是什么能人,而事实上也确实如此。
孝王死,夷王即位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孝王也是想让他的儿子继位的,只是死的太早,他的儿子也不争气,比起姬燮来也不过是半斤八两,这个时候其他诸侯的拥立就变得非常重要了。
诸侯拥立了姬燮,或许是他们觉得姬燮更软弱好欺负而已。
因为夷王姬燮即位之后,各诸侯国因为有功,基本上也不将这个王放在心上了,各诸侯国之间也开始战乱频纷。
夷王也是糊涂之人,当时还真正忠诚的国家,和周王室最密切的国家是齐国和鲁国,毕竟他们也可算是周的缔造者,看不得周就这样衰颓毁掉。可是夷王却听了纪国炀侯的谗言,将齐哀公诱捕给烹死了,就是放在大锅里给煮死,死状其惨,从此以后齐国与纪国不共戴天,对于夷王也不再尊重了,顺带的,鲁国也和周生疏了起来。
有人说这件事是齐哀公的错,齐哀公乃是乱臣贼子,而炀侯则是仗义执言,而我觉得这纯粹胡说八道,一个人怎样的为人,你去看他死后的谥号就知道了,齐哀公冤死,当然是哀,而炀侯的炀是什么意思呢?你去看看隋炀帝就知道了。
诸侯不听号令,不尊王室,已经演变的轰轰烈烈,隔京师很远的楚国是其中的代表。
请注意,和昭王伐楚不同,这里不是楚蛮,而是楚国了。
楚国国君熊渠,模仿了周的天子制度,竟然开始封王了。
即使这样,夷王也还是没有办法,只能眼睁睁的瞧着,瞧了十五年,就这样一直窝囊到死。
他的儿子姬胡,是个著名人物,人送外号周厉王。
备注:楚王熊渠,是芈姓楚国正统传承,楚国的王室都姓芈,芈月、屈原等都是,而熊渠本来也就是芈渠,但是当上了王之后,就姓熊。所以芈是楚国的国姓,而熊是国姓之中的王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