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6798600000002

第2章 不宠不娇,给孩子种下“福缘”

上篇 不宠不娇,领着孩子走正道

做父母的人,最担心的事,莫过于把孩子养成了一个“药加鑫”或别的什么坏蛋,因为那种痛楚,远甚于身受重伤、事业破产。多少父母悲呼:“白养了!早知道这样,不如不养。”想想也是,千般辛苦,万般期待,最后竟变成了失望和痛苦,真的不如不养。

养儿育女本是人世间一件美好的事情,怎么会变成一场人生灾难呢?没有别的原因,问题出在教养方式上。大部分父母并非“生而不养”,他们只是被一个错觉戏耍了——每个孩子都是那么的天真可爱,孩子的每个行为都是那么的幼稚可喜,似乎无须教养。等到某一天,发现到了非管教不可的时候,起步已经迟了;又由于方法不当,导致越管越糟。

所以,教子成功的关键是:在看似不需要管教的时候开始引导,将孩子扶上正道。

3~6岁,是孩子的价值观养成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免疫力”最弱的时期,他们的思想如同一张白纸,好的观念、坏的思想都很容易进入孩子的心灵,父母的核心任务是“培养良种”,用好的观念润泽孩子的心灵。尽管我们处于一个价值观混乱的变革时代,尽管我们这个时代夹杂着欢迎庸俗、反对高尚的风气,但我们应该相信:孩子们比我们强,他们可以将世界建设得更加美好。而我们的任务是教孩子做一个道德清白的好人。因为,好人之路才是真正的幸福之路。当我们将一个天堂建造了在孩子的灵魂中,哪怕他日后深陷地狱,昔日的美好体验也将像明灯一样照亮着他的人生路,使他的意志永不消沉。

最有福的人不是最聪明、最有学问的人,而是一辈子按简单原则做事的人。作为父母,谁不希望孩子跟好运相随而远离灾祸?既然如此,那么父母就有责任通过言传身教并一次次重复,将下面12个理念深深地刻印在孩子的心灵里。

第1招 自己的事自己做

一位妈妈给儿子喂饭时,儿子想抢过勺子自己吃。急于结束喂饭任务的妈妈不耐烦地说:“快点吃!我忙死了,你还给我添乱。”

洗脸时,儿子想抢过毛巾自己洗,妈妈三把两把替他洗净脸,将水倒掉了。

类似的情节,经常在父母和孩子之间上演,父母用高效省时的方式完成了“任务”,却放弃了一个个教育的机会。

另一位妈妈的做法正好相反。当儿子刚拿得动勺子时,她就将勺子放在儿子手里,夸道:“宝宝会自己吃饭了,真了不起!”儿子吃饭的本领不敢恭维,结果是“一半在天上,一半在地上”,饭菜洒得满桌都是。婆婆心疼地问:“这会不会有点浪费?”她说:“这是学费中很少的一部分,还不算贵。”

当儿子抢夺毛巾时,她替儿子卷起衣袖,将毛巾拧到半干,放在他的手里,轻轻扶着他的手,协助他洗净了脸,最后接过毛巾,夸道:“宝宝会自己洗脸了,真不错!”

两个妈妈有什么区别呢?

一位妈妈在用无声的语言告诉孩子:你的事就是我的事,你可以不做。

另一位妈妈则言传身教,告诉孩子:自己的事自己做,很对!

两个接受了不同观念的孩子,日后的人生道路和给父母带来的回报会有很大的差别。

如果你的孩子将“自己的事自己做”当成信条,那么无论他日后的遭遇如何,都会是一个很少需要父母操心的孩子。

如果你的孩子认为自己的事可以不做,那么各种毛病就会自然滋生。

还是前面那两位妈妈,她们本是表姐妹。

一位妈妈将儿子送进了小学,为了让他安心学习,生活上的事一手包办,全不让他操心。儿子的学习还不错,谈不上勤奋,成绩却名列前茅,大家都夸他聪明。到了初中,进入青春期,情况却急转直下,儿子迷上了网络游戏,成绩一落千丈。更麻烦的是,进入初三,学校要求住校,他对洗衣服、收拾床铺之类的活儿全不在行,多次要求退学。妈妈为此很烦恼,没办法,只好一面安抚他,一面每天抽时间替他安排生活。好不容易熬过中学阶段,儿子考上了一所专科学校。毕业后,他找过几份工作,但都因为素质的欠缺而干得不太顺利,不是主动离开,就是被炒鱿鱼,最后索性不找工作了,赋闲在家,当了一个心安理得的啃老族。父母内心焦急,却拿他没有办法。如果儿子老实待在家里,倒也罢了,他却闲不住,每天呼朋唤友,喝酒赌博,没钱了就向父母伸手要,仿佛债主讨债一样,是那么的理直气壮。因此,这位妈妈一直过着唉声叹气的日子。

另一位妈妈也将儿子送进了小学。儿子很懂事,每天放学回来,完成作业,收拾好自己的房间,还会帮着父母做些家务,一家人一边忙活,一边随意说笑,气氛很融洽。儿子很轻松地谈论自己在学校的一些事情,好事、坏事都不忌言,因此父母对他的情况了如指掌,感到很安心;妈妈有时跟他谈一谈当天的家庭收支,哪些钱可以节约,哪些钱必须支出。于是,儿子也明白了如何过日子,同时也能体会父母的不易。儿子几乎没让父母多操心,就顺顺当当地读到大学毕业,找到了一份好工作,干得很不赖。从此,他彻底自立了,还能经常买来礼物孝敬爸爸妈妈。

两个妈妈本是表姐妹,因路程远,家务繁忙,平时来往不多。一天,表妹因丈夫出远差,闲着没事,决定去看望表姐。在表姐家住了一天,表妹看出问题来了:家里的事全是表姐一人忙活;表姐夫下班回来,或者捧着报纸,或者守着电视,什么也不干;儿子或者关在房里玩电脑,或者干脆人影儿都不见。

表妹问:“你干活从来不让人帮忙吗?”

表姐呆住了!

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自己之所以成了劳碌命,儿子之所以成了一个“问题人士”,全坏在自己一手包办的习惯上。可是,现在才意识到这一点,真是太迟了!

有一句话叫“爱之适足以害之”。许多很正常的孩子,正是被父母毫无理性的爱毁成了废物,甚至混蛋,到头来不过是彼此伤害。让孩子认为自己的事不必自己做,正是伤害的开始;一旦孩子有了这种想法,一个个伤害必将接踵而来。

所以,作为负责任的父母,必须教给孩子一个理念:自己的事自己做。

第2招 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

培养责任意识,从追究责任开始。

一位父亲带5岁的儿子去超市买玩具飞机,那是儿子渴望已久的生日礼物。儿子很兴奋,双手捧着飞机,一边转动身体,一边嘴里“呜呜”地叫着,仿佛他在开着一架真飞机。忽然,他的胳膊撞在邻近的货架上,一辆塑料坦克掉下来,“啪”,摔碎了。

儿子惊呆了,脸上露出害怕的神情。

父亲看看地上的碎物,看看儿子,不动声色地问:“怎么办?”

儿子四顾无人,犹豫着说:“反正没人看见,我们走吧!”

父亲问:“我看见没有?你看见没有?”

儿子说:“看见了!”

父亲说:“那你怎么能说没人看见呢?”

儿子不作声。

父亲说:“损坏东西就要赔偿,所以咱们得赔。”

父亲瞟了一眼标价牌,又说:“这个玩具50元钱,我没有提醒你注意安全,要负主要责任。我赔30元,你赔20元,怎么样?”

儿子说:“我没有钱。”

父亲说:“从你的玩具钱里扣。所以你不能买飞机了,只能买一个便宜的玩具。怎么样,你觉得这个办法合理吗?”

儿子噙着眼泪,犹豫了老半天,最后点了点头。

这个父亲做了一件正确的事,他让儿子接受了一个“惨痛教训”,同时将责任意识刻进了孩子的心里。

孩子的心灵或许脆弱,却具有成年人所没有的弹性。“惨痛教训”不会成为伤痕,反倒会变成他人生的一个重要体验。如果孩子日后功成名就,这个“惨痛教训”还会变成人们喜闻乐见的趣闻轶事。

培养责任意识,需要通过孩子自身的实践体验,需要从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相对来说,孩子比成人更“犯得起错”,因此不妨给孩子“犯错”的机会。例如,不要越俎代庖替孩子整理书包,应该让他知道忘记带课本和纸笔会有什么后果;不要每一次都帮孩子检查作业,让他尝尝挨批评的滋味……当然,孩子受挫后,要及时地给予必要的指导和鼓励。

最重要的是,父母要指导孩子认清犯错的原因,鼓励孩子勇敢地承担自己的责任。企图替孩子承担起所有的责任,其实是对孩子不负责任;让孩子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是爱孩子的方式之一。当一个孩子有清醒的责任意识并决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时,他会对自己的行为更加慎重,避免给别人制造麻烦,这也等于让自己远离麻烦,让家庭省了许多麻烦。

第3招 说话要算数

孩子向妈妈提了一个请求:“我想去动物园玩。”

妈妈随口说:“好的,周六带你去。”

周六到了,孩子特别兴奋,可是妈妈早就将答应过的事忘到了脑后。

孩子说:“我要去动物园,你答应的!”

妈妈看着凌乱的家和一大堆未洗的衣服,不想去。于是,她对孩子讲了许多不能去的理由,可是孩子不干,流着眼泪,非去不可。妈妈生气了,批评孩子“不讲道理”。孩子无奈,在得到妈妈下次带他去动物园的承诺后,只好嘟着小嘴,做出了让步。

孩子的力量有限,终究拗不过大人,所以让孩子做出让步总是容易的。不过,当孩子被迫屈服时,他也在头脑中留下了一个印象:在一定情况下,说过的话可以不兑现。

虽然一次行为还不至于让孩子养成说话不算数的毛病,但是父母通常的习惯是:依形势办事,有时对孩子守信,有时借故不兑现自己的承诺。孩子耳濡目染,渐渐变得跟父母一样,有时说一句算一句,有时不过是随口敷衍,诚信指数不高。

两千多年前,孔子讲了一句箴言:“人无信不立。”这不是道德说教,而是孔子观察万千现象得出的一个结论:一个说话不算数的人,难以赢得他人的信赖,谁敢将重要的岗位和重要的事务交托给他呢?一个不被赋予重任的人,不过是可用可弃的工具型人才,怎么能够在事业上站住脚跟呢?怎么可能在人群中成为一个不倒的“招牌”呢?

聪明的父母深知诚信对孩子的价值,将诚信教育贯穿于日常的一言一行中。

有一位父亲,决定拆掉农场的一个旧亭子。儿子对这件事很感兴趣,向父亲请求:“爸爸,等我放假回来再拆亭子可以吗?我想看到拆亭子的全过程。”

父亲答应了。

不过,父亲有自己的工作计划,他等不到儿子放假,就让工人将亭子拆了。

儿子回来后,发现旧亭子不见了,大为失望,他闷闷不乐地对父亲说:“爸爸,你对我撒谎了。你说过的,那座旧亭子要等我回来再拆。”

父亲说:“孩子,爸爸错了。我应该兑现自己的诺言。”

于是,父亲召集工人,让他们在拆掉旧亭子的地方再造一座新亭子。他把儿子叫来,然后对工人们说:“现在,请你们把它拆掉。”

这件事在儿子的心中产生了强烈的震憾,日后,无论从事什么工作,他都将“绝对守信”作为信条。许多年后,他成为墨西哥总统,当他谈到这件事时,他说:“我想告诉大家的是,我愿意像我父亲对我一样对待这个国家,对待这个国家的每一个人。”

说话算数并不容易,有时候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这是人们在形势不利时选择自食其言的原因。培养孩子诚信的品格,意味着鼓励他勇于面对损失,所以,在教育孩子说话算数的同时,也要告诉孩子:慎重对待别人的请求,不要轻易许诺。一般来说,父母们需要把握以下两个要点:

慎重对待孩子的请求,不要轻易许诺

妈妈晚上去探视一个病人,儿子吵着要去。妈妈认为医院不是适合孩子去的地方,就哄他说:“你乖乖在家里玩,妈妈回来买玩具汽车给你。”

妈妈一开始就没把这件事放在心上,而且医院附近没有玩具店,所以她没买玩具汽车。回家后才发现,儿子正在等她答应的玩具汽车呢!儿子一看妈妈两手空空,马上就大哭起来。

未成年的孩子,尤其是六岁以下的孩子,不能体会父母的艰难,经常提出一些不合理的要求,甚至以哭闹、不吃饭等手段相要挟。父母为了哄孩子高兴,为了摆脱一时的麻烦,往往随口敷衍孩子,转眼就忘了许下的诺言,这是最常见的也是最有问题的做法。

父母并不需要答应孩子的每一个请求,对孩子的哭闹也不必大惊小怪。对孩子的要求,需要冷静加以甄别,该答应时答应,不该答应时就果断拒绝,但要讲清楚道理,态度温和而坚决。一旦答应了,不论情况如何不利,都要如实兑现。

不要让孩子承诺无力承担或不愿做的事

妈妈为了让三岁的孩子学会做自己的事,鼓励说:“宝宝自己穿衣服,好不好?”

孩子跃跃欲试:“好!”

但孩子还没有学会穿衣服的技巧,力量也不够,妈妈想去帮他,他却推开妈妈的手说“不要”。最后弄了半天,眼看孩子冻得打喷嚏了,妈妈无奈,不管孩子乐不乐意,赶紧替他将衣服穿好了。

让孩子作出难以兑现的承诺,等于让孩子平白无故地经受了一次挫折。类似的挫折多了,不仅损害孩子说话守信的积极性,还会挫伤其自信心,认为自己“什么事都做不好”。不能确定孩子能否办到时,可以换一种语气,例如:“你试试看,自己穿衣服,很好玩哦!”当孩子做不了时,再出手帮忙,孩子就不会有挫败感。

对孩子能做好的事,鼓励他作出承诺,并监督执行,有利于培养孩子说话算数的习惯。

第4招 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

婴儿时期的孩子,没有明晰的“你”、“我”界线,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想拿就拿,想碰就碰,玩腻了就毫不留恋地扔掉。三岁左右时,孩子开始分得清“你”、“我”了,知道“这是我的小皮球”,这是“你的布娃娃”。这时候,父母有必要严格约束孩子: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

“贪小便宜”是人的天性之一,大人有时也难以克制将别人的东西据为己有的欲望,何况孩子呢!当孩子拿了别人的东西,该怎么办?作为爱孩子的父母,唯一正确的选择是:坚决纠正孩子的行为。

有一个孩子,在参加本城的狂欢节集会时,偷了一个玩具球并拿回了家。这只是一个很便宜的小玩意儿,妈妈看见后却大惊失色,连忙追问球的来历。

孩子照实说了。

妈妈要求:“你应该将球送到神甫那儿去,并忏悔自己的过错。”

孩子很害怕,他担心自己一张嘴,大家都知道他是“小偷”。他请求说:“我宁愿多走一些路,将球扔到河里去。”

经过一番谈判,妈妈接受了孩子的请求,亲自驾车,将他送到城里的河边,看着他将球扔进水里。

从此,这个孩子再也没有动过拿别人的东西的念头。他是谁呢?他就是伟大的管理者、被誉为“全球第一CEO”的杰克·韦尔奇。

拿和不拿别人的东西,是两种对人生影响深远的观念。如果一个人认为可以拿别人的东西,他就会萌生一些投机取巧的念头,自然会花心思设计如何占有本不属于自己的东西而又可以逃避惩罚;遭遇不利时还会心生怨尤,认为自己之所以心想而事不成,只因坏得不够,不像别人那么无耻贪婪。很显然,这会导致事业和品德两方面的损失,更有甚者,还可能引发犯罪的行为。如果一个人认为别人的东西绝对不可以拿,他就容易打消杂念,将心思专注于自己的事业,凭努力去获取自己想要的东西。

怎样帮助孩子克服“贪小便宜”的冲动呢?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以身示范

一位妈妈带孩子去市场买菜,摊主不小心多找了五元钱。妈妈对孩子说:“瞧!那个伯伯多找了我五元钱,别人的钱咱们可不能要。走,我们将钱送回去。”

孩子在幼儿园学唱过儿歌“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高兴地问:“我们是不是在学雷锋做好事?”

妈妈想了一会儿,说:“这是我们应该做的事。别人的钱,我们不能要。”

孩子比大人想象的聪明得多,能由此到彼,将一些观念融入到日常行为中。幼年时的孩子,在心理上对父母持肯定态度,缺乏批评能力,对父母行为中的观念往往是照单全收。所以,你想教孩子不拿别人的东西,自己首先就要做到,否则非但不能传输正确的观念,反倒教会了孩子怎样做到言行不一。

教育孩子尊重他人的所有权

华华看见芳芳在玩皮球,就跑过去,捡过皮球玩起来。芳芳想将球夺过去,说:“这是我的球,你走开!”

华华不让,两个孩子相互争夺起来。

华华爸看见了,赶紧走过去,将球拿过来,递到芳芳的手中,对华华说:“这是芳芳的球,她不让你玩,你就不能玩,知道不?”

华华不争了,羡慕地看着芳芳一个人玩球。

芳芳妈对芳芳说:“宝贝!两个人玩更好玩,你跟华华一起玩吧!”

芳芳懂事地将球递到华华的手中,两个小朋友一起玩得很开心。

孩子初知人事,对所有权的认识不太清晰,只能靠父母教育。父母应该告诉孩子:别人的东西,别人有支配权,不能想要就拿,更不能抢夺和损坏;可以借用但一定要得到允许,用后一定要归还。

与此同时,父母还要告诉孩子,不要太小气,自己的东西,应该慷慨地跟小朋友分享。

对孩子失当的行为及时处理

孩子的事,看上去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这是许多父母掉以轻心的原因。对孩子的行为,应该放大一百倍、一千倍去看,因为随着年龄增长,孩子的能力必然一百倍、一千倍地增长。相同的观念必然带来类似的行为。“小时偷针,大时偷金”;小时助人为乐,大时是个活雷锋。父母应该透过孩子的行为去看其中隐含的观念,对危险的观念,应该及时纠正,切断其源头。杰克·韦尔奇的妈妈为了一个几角钱的玩具球,可以费半天工夫和几元钱的汽油,是因为她知道,这不是时间和钱的问题,而是纠正孩子的观念的问题,无论花多大的代价,都是值得的。

但是,父母对孩子不要有急于求成的心理,别指望一次就彻底改变孩子的某种不当行为。对“屡教不改”的孩子,不要灰心丧气,应该有耐心和信心,父母看见一次就要纠正一次,慢慢地,孩子也就走上“正道”了!

第5招 不可对长辈失敬

许多年轻父母,从小没有受到尊敬长辈的教育,在对待长辈的态度上,经常会流露出不恭之意。

张女士跟婆婆拌了几句嘴,心里窝着火。晚上,她做好了饭,而婆婆还在邻居家聊天未归。张女士对孩子说:“去!喊老东西回来吃饭,免得背后又说我虐待她。”

丈夫一听就急眼了:“你怎么能对孩子说这样的话?你们家那两个老东西是拿你当野生动物养的吧?”

张女士不干了,拉开架式,跟丈夫大吵起来。

在当前这个新旧文化交替、价值观多元的时代,像这种没有尊敬长辈理念的夫妻不在少数,他们唯一尊敬的长辈可能只是自己的父母,而不能“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有的人甚至对父母也缺少敬意,脑子里是彻底的“自我中心主义”。可以想象,他们很难将尊敬长辈的理念教授给孩子。

“长辈”是一个有着强烈象征意义的文化符号,是否尊敬长辈,将形成截然不同的两种价值观体系。有尊敬长辈理念的人,做人方面,在家孝敬父母,在外敬老尊贤、服从领导,通常不会做出格的事,也就不容易遇到意外的波折和灾难;做事方面,尊重前辈的意见,乐于吸取前人的知识和经验,进步会比较快,可以少走弯路。

反之,没有尊敬长辈理念的人,做人做事都会比较“难看”:对长者只有轻视,没有敬畏之心,交往时常常表现出疏慢不恭的态度,无论在私人场合还是在工作单位,都会因“缺少教养”而受到排挤;过于相信自己的小聪明,对前人的经验缺乏足够的重视,成长会比较慢,往往成为落伍者。大凡人际关系不良、事业不顺利的这类人,通常不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只会怨天尤人,以为全世界都在捉弄自己。在这种心态支配下,有的人情绪急躁;有的人意志消沉,自暴自弃;有的人报复他人,报复社会。这些人可能一辈子都不会明白,事情的源头竟是因不懂得尊敬长辈而起。

最近几十年,“孩子为大”的观念盛行于世,许多孩子被宠成了“小皇帝”。“小皇帝”除了养尊处优之外,最大的“特点”是自高自大,“唯一崇拜的人是自己”,将别人看得很低。

其实,在中国历史上,真正的好皇帝都懂得不可对长辈失敬的道理。刘邦以敬老尊贤著称,每到一地,必“存问父老”。他临终时,不仅将天下传给了儿子刘盈,还传授了三条经验:一是多读书;二是自己的事自己做,亲手书写公文;三是尊敬长辈。他对刘盈说:“你见了萧何、曹参、张良、陈平等诸位公侯,凡是我的同辈人,年龄一倍于你,你都要行拜礼,还要将我的话告诉你的弟弟们。”

刘邦以七尺剑扫平天下,阅历丰富,最后留给儿子的却不是什么宏图大略、奇谋异策,而是三个看上去毫不起眼的“小经验”。刘邦显然明白,大事其实没有看上去那么大,小事也没有看上去那么小。尊敬长辈和多读书、勤做事一样,都是关系到一生福祉的好习惯。

第6招 礼貌对待每一个人

英国哲学家约翰·洛克说:“礼貌是儿童与青年所应该特别小心地养成习惯的第一件大事。”

讲礼貌的习惯,是父母能送给孩子的最好的防卫工具。世上大多数人际矛盾,不是源于利益冲突,仅仅是因为彼此间的失礼。许多父母将礼貌看成小节,没有引起高度的重视。殊不知,小节的失误,也可能铸成大错。家庭和工作单位的争吵,也多起因于一些不经意的失礼行为。因“性格不合”离异的夫妻,远多于因财产纠纷和感情出轨而离异的夫妻。什么叫“性格不合”?其实就是彼此失礼。

当一个孩子从小养成了讲礼貌的习惯,长大后,他的人际关系会“干净”许多,这可以为他避免许多不必要的麻烦。

培养孩子讲礼貌的习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家庭是礼貌教育的“训练场”

王女士决定亲自担任孩子的“礼仪教师”。孩子刚牙牙学语时,她就教给他礼貌用语。早上起床,笑着对他说:“早上好!”晚上睡觉,亲亲他的脸,对他说:“晚安!”去上班,挥挥手,对他说:“再见!”孩子渐渐长大,很自然地学会了各种礼貌用语,到了外面,大家都夸他是个懂礼貌的乖孩子。不仅如此,丈夫也受到了影响,主动当起了孩子的“礼仪辅导员”。有一次,丈夫在单位遇到不顺心的事,回到家里,看见饭还没做好,火气顿时上来了,想发泄一番。王女士一笑,说:“别在孩子面前表现得粗鲁,等会儿我们找个没人的地方,好好吵个痛快。”丈夫大笑,火气顿时没了。

教子不仅是教育孩子,也是一个自我教育的过程。把自己教育好了,才能演示给孩子看。连自己都做不好的事情,却要求小孩子做好,不是太难为孩子了吗?

对每个人都要讲礼貌

小胖想玩小朋友的玩具,小朋友不让,两人发生了争执。妈妈走过来,一把将小胖拉开,说:“这是个小气鬼,咱们不跟他玩,以后别理他!”

这个妈妈教给了孩子什么呢?教给了他站在自身角度拣择他人,敌视他人。假设孩子接受了妈妈的理念,那么可以想象,他将来必定是个以自我为中心的人,他一定会遇到人际关系障碍和许多莫名其妙的麻烦,因为没有人有义务迁就他的个人倾向。

礼貌是一种修养,体现的是自己的内在品质,许多人却将礼貌理解为送给别人的一份礼物——礼貌可以赠送给老师,长辈和自己喜欢、敬佩的人,对农民工,对自己轻视和讨厌的一切人,就大可不必了!这其实是缺少教养、不懂礼貌的表现。

真正有教养的人,在任何人面前都表现得彬彬有礼,如同漂亮的人在任何人面前都漂亮。如果见了不喜欢的人,就故意涂黑自己的脸,这不是很可笑吗?失礼的行为,跟涂黑自己的脸其实没有什么两样。

对孩子的礼貌行为及时给予鼓励

爸爸带孩子去买棒棒糖,他将孩子抱起来说:“将钱交给阿姨,告诉她你想买什么,记得说‘请’字。”

孩子将钱交给营业员,说:“阿姨!请帮我拿两个棒棒糖。”

营业员接过钱,将棒棒糖递给孩子。孩子懂事地说:“谢谢阿姨!”

营业员笑了,说:“小朋友真乖!”

走出店门后,爸爸对孩子说:“你瞧!刚才阿姨夸你了,大家都喜欢懂礼貌的孩子。”

孩子高兴地笑了。

每个人都重视行为的效果,“没有用”的事谁都不愿做,孩子也不例外。孩子不一定理解礼貌是自我素质的一部分,但如果讲礼貌的行为受到夸赞,孩子体验到了愉快的心情,就比较容易养成主动讲礼貌的习惯了!

第7招 对别人的帮助要说“谢谢”

一位女士带孩子去小食摊吃早点,吃完后,帮孩子擦擦小嘴,准备离开。

摊主笑道:“女士,你好像忘记什么了。”

女士看看座位,没落下什么,不解地望着摊主。

摊主说:“你好像忘记说‘谢谢’了。”

女士一怔。

摊主说:“我不需要,但我想,可能孩子需要。”

女士看了看孩子,脸上露出难为情的神色。少顷,她很真诚地对摊主说:“谢谢你的早点,味道很好!也谢谢你的提醒,真的!”

女士牵着孩子,边走边思考刚才的事,越想越惭愧。她自问也算半个知识分子了,“谢谢”二字,竟然还需要别人提醒!

“谢谢”一词,简单好记,说出来也很美,却被许多人所忽略——接受别人的服务,那是花了钱的,无须说谢;接受父母的关怀,更无须说谢了!只有在接受亲朋好友或陌生人的帮助时,才觉得必须说谢;有时因为不习惯,也会难于启齿,私下告诉自己,只要将对方的好记在心里就行了。

有人说:爱和感恩是一切教育的基础。人与人的关系,不是被金钱、组织、家庭等外在的东西联结在一起,而是用“爱”相维系。无论哪种交往方式,都包含了某种情意:服务员会注意保持店内的环境美观整洁和自己说话的方式亲切友善,以便让顾客感到舒适,因此顾客花钱买的是商品,服务员的善意却是免费赠送的;上司会关心下属的成长,下属也会考虑上司的需要和心情,双方并不是冷冰冰的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陌生人之间,彼此也会关注和迁就,尽量不让对方产生不适感……总之,无论哪种关系,原本都有“爱”的成分,值得我们“感恩”;而一句“谢谢”,不仅是为了表示尊重和礼貌,也表明自己理解了对方的心意。因此,一句“谢谢”,常常让付出的人觉得一切都值得。

所以,懂得感激的人,让付出者更乐意为之付出,得到的情意总是越来越多,在他人贴心的帮助和友好的笑脸中,可以时时体验如沐春风般的惬意。

反之,不懂得感激的人,谁愿意为他付出呢?他将受到更多的冷漠、敌视,甚至伤害。许多人抱怨服务员的态度差,抱怨上司的德性差,抱怨下属的品行差,抱怨社会大众的素质差,却忘了问问自己:我值得别人对我好吗?我真心感激过别人的好吗?

父母教孩子说“谢谢”,不仅是教孩子懂礼貌,也是在教孩子正确理解人与人的关系,理解人与人之间的帮助和善意。事实上,孩子比成年人更感性,可能比成年人更容易理解爱和感恩,只要稍加点拨,孩子就能心领神会。

一天,一位妈妈拉着满脸稚气的小女孩过马路。等红灯时,小女孩百无聊赖,蹲在地上玩妈妈刚给她买的小泥人。过了一会儿,绿灯亮了,妈妈说:“走!快些过去。”小女孩起身就走,将小泥人忘在地上了。一位姑娘捡起小泥人,追上去说:“小妹妹,你的玩具掉了。”

妈妈感激地看了姑娘一眼,对小女孩说:“快跟姐姐说‘谢谢’。”

小女孩乖巧地说:“谢谢姐姐!”

姑娘笑笑说:“不用谢!”

过了马路,小女孩回头看了正在走远的姑娘一眼,好奇地问妈妈:“那个姐姐说‘不用谢’,你为什么教我说‘谢谢’?”

妈妈愣了一下,说:“别人帮助了我们,我们就应该说‘谢谢’。她说‘不用谢’,意思是她很高兴帮忙。对于她的好意,我们更应该说‘谢谢’,你说对不对?”

小女孩点了点头。

走到另一个街口,小女孩停下脚步,看着正在指挥交通的交警,对妈妈说:“我们去对那个叔叔说‘谢谢’吧!”

妈妈一怔,问:“为什么呀?”

小女孩说:“天气这么热,叔叔不怕辛苦,保护我们安全过马路,我们应该说‘谢谢’。”

妈妈犹豫了一会儿,拉着孩子的手,走到交警面前,说:“谢谢你!”

小女孩也说:“谢谢叔叔!”

交警莫名其妙地看着母女俩,一时不知该说什么。

妈妈笑着解释说:“我孩子说,天气这么热,你不怕辛苦,保护我们安全过马路,所以我们应该向你说声‘谢谢’。”

交警笑了,说:“不用谢!这是我的工作。”

小女孩说:“你说‘不用谢’,我们更要谢谢你的好意!”

交警笑了。这一天,他的心情一直很好。

当孩子真正理解了“谢谢”的含意,那么,“谢谢”就不是一个机械的词语,不是一种礼仪形式,而是发自内心的一个感恩信号。在“谢谢”声中,彼此的心意相互感染,水乳交融,这不是一种很美的情景吗?

所以,让你的孩子学会说“谢谢”吧!

第8招 错了要说“对不起”

人难免会犯错,或者损害了别人的利益,或者伤害了别人的感情,或者冒犯了别人的尊严,无论哪种错,无论是有意犯的错还是无心之过,都会给人际关系造成障碍。如何消除障碍,使人际关系畅通起来?承认错误是先决条件。对方不一定计较自己的损失,但一定计较犯错者的态度。一句“对不起”,可以使僵持的关系出现转机,甚至可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所以,犯了错误的时候,“对不起”是一句很有用的话。

父母教会孩子说“对不起”,等于交给了孩子一把打开人际关系障碍的钥匙,但这是一件难事——事实上,无论处于哪个年龄阶段,说句“对不起”都不容易。对孩子来说,说“对不起”有两个难点:五岁之前,孩子生活在一个以“我”为中心的语境里,通常只考虑喜欢或不喜欢,不会考虑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当孩子不认为自己有错时,怎么会说“对不起”?即使说了也是言不由衷,等于没说。五岁之后,孩子开始能分得清对错,“爱面子”的心理却又随之增加,对责任风险也有所顾忌,“对不起”还是难以出口。

怎样让孩子勇敢地说“对不起”?父母需要掌握以下要点:

让孩子明白错在哪里

孩子明白错了,才会真诚地道歉,从而赢得对方的谅解。

对五岁之前、不懂对错的孩子,最好教会孩子换位思考。

一位妈妈对孩子说:“别人用手打你的脸,你疼不疼?”

儿子的脸上露出一丝畏怯的表情,说:“疼!”

“别人将你推倒在地上,你高不高兴?”

儿子说:“不高兴。”

妈妈说:“你打珊珊的脸,她多疼啊!你还将她推倒在地上,她多不高兴啊!”

儿子看着妈妈,不知所措。

妈妈说:“我们去向珊珊道歉,说‘对不起’,好不好?这样她才会高兴起来,以后还会跟你玩。”

儿子同意了,真诚地对珊珊说:“对不起,我以后再不打你了。”

孩子也是讲道理的,只要真的认为自己错了,道歉就容易多了。

对孩子的错误行为不要轻易让步

一天,小胖家来了一个客人。吃饭时,客人坐在小胖平时喜欢坐的位置上,小胖当即提出抗议:“那是我的座位,我要坐!”

客人有点尴尬,正准备让座,小胖妈忙拦住他,又转身对小胖说:“你对叔叔太没礼貌了!快向叔叔道歉。”

小胖倔强地说:“我不!我要坐我的位置。”

小胖爸见小胖非但不认错,还哭着闹着争座位,觉得必须坚决制止了。于是他板起脸,警告说:“不听话,就回到自己的房间里去!”

小胖哭着冲进了自己的房间。

客人说:“将位置让给他好了,没关系的!”

小胖妈说:“俗话说‘宠儿不孝,宠狗上灶’。一味惯着孩子,他更不知道轻重对错。”

小胖毕竟是个有教养的孩子,只是一时情绪发作,才这样胡闹。过了十几分钟,他冷静下来,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打开房门走出来,对客人说:“对不起!叔叔,刚才我错了。”

爸爸、妈妈高兴地吻了小胖,夸道:“你真了不起,敢于承认自己的错误。”

客人也夸道:“真是个懂事的孩子!”

小胖不好意思地笑了。于是,满天阴云,变成了阳光明媚。

孩子虽然弱小,也有“杀手锏”,哭闹和固执是他们跟父母谈判的一种方式。对于无关紧要的事,迁就一下,或许没有什么;对于原则性的问题,就不宜轻易让步了,否则孩子可能会将错误当成正确,并重复类似的行为。

敢于向孩子说“对不起”

如果父母对孩子犯了错,却不肯道歉,反而要求孩子让步,那么,孩子就会认为:道歉并非是必须的,仅仅是因为“权力”。即使孩子被迫认错,心里也会不甘不服,甚至萌生报复父母的念头——报复的方式则不一而足。如果父母敢于向孩子认错,孩子认错的心理障碍就小多了。

李女士带女儿去逛超市,女儿看中了一个玩具熊猫,抱着不撒手,非让妈妈买不可。妈妈买了一大堆东西,钱快花光了,就劝女儿将熊猫放回去。但是,软话、硬话都说尽了,女儿非但不听,反倒哭起来,眼泪、鼻涕都下来了。

母女俩正僵持着,售货员走过来,对李女士说:“对不起!熊猫被您的孩子的眼泪、鼻涕弄脏了,您应该买回去。”

李女士一听,气急败坏,在女儿的耳朵上揪了一下。这下可好,女儿号啕大哭,引得大家都跑过来看热闹。李女士觉得很丢脸,赶紧退掉部分商品,将熊猫买下来,然后带着女儿“逃”出了超市。

回到家里,李女士气恨难平,有心“赏”女儿几下,却忍住了,但开出一个条件:“你今天太过分了!我不要别的,只要你说声‘对不起’,我就原谅你。”

女儿不为所动,还摆出一副理直气壮的样子。

李女士气极了,想打女儿几下,丈夫赶紧将她拉过去,问了问情况,说:“你当着那么多人的面打骂孩子,难道就做得对吗?”

李女士心里一惊,回想起自己在超市的表现,确有许多不当的地方。她犹豫了许久,终于走到女儿身边,说:“对不起!宝贝。妈妈不该打你,尤其不该在那么多人面前打你。妈妈错了!”

女儿惊奇地看了妈妈一眼,没有作声。

第二天,女儿对妈妈说:“对不起!妈妈!昨天是我不对,我知道妈妈钱不够,还要买熊猫,不讲道理。”

李女士笑了,心想:让这个犟姑娘认错,真不容易!

孩子对“面子”之类的担心毕竟少于成年人,认错或不认错,并不会太偏执。只要父母肯认错,孩子也不会吝于道歉;孩子固执地不肯认错,可能是因为父母没有做好表率。

别让孩子变成“坦白痞子”

小英打了邻居家的小朋友,妈妈让她道歉,她不肯,妈妈就将她关进房间里反省,并且声明:“愿意向小朋友说‘对不起’才可以出来。”小英大哭,满以为爸爸听见哭声会来救她,谁知嗓子哭哑了都没人来理她。无奈之下,她只好走出来,表示愿意说“对不起”。

让孩子屈服并不难,问题是,如果孩子并不是真心认错,那么说句“对不起”又有什么用呢?当孩子渐渐长大,还可能会狡猾地发现:说“对不起”是迅速摆脱麻烦、逃避责任的好办法。这样,孩子会很容易变成一个有错就认、见错照犯的“坦白痞子”。

让孩子说“对不起”,仅仅是认错的第一步;让孩子明白自己错在哪里,是更重要的一步。但最重要的一步是,让孩子勇敢地承担责任,并积极地补救犯错所带来的损失——这是前面“第2招”讲过的内容,在此就不赘述了。

第9招 不可伤害弱者和小动物

李先生为了培养儿子的勇敢精神,当儿子刚学会走路时,就鼓励他跟小朋友对抗:“打他,看谁打得赢。”儿子打赢了,李先生就乐得眉开眼笑,夸道:“好儿子,真棒!”小家伙受到鼓励,经常向小朋友挑衅。别的小朋友平日接受的教育是:跟小朋友友好相处,不要打架。所以,他们都怕了这个喜欢惹是生非的小家伙。小家伙自以为天下无敌,有时竟敢向大孩子挑战,这就难免招打,经常被打得哭哭啼啼。小家伙吃了亏,长了“见识”,见了大孩子就躲,专门欺负比自己弱小的孩子,并以此为乐。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个父亲是在培养“准坏蛋”;说严重一点,是在培养“准强盗”。无论中国还是外国,无论古代还是现代,对于道德,都有一个基本的分界:帮助弱者的是好人,欺压弱者的是坏蛋。“帮助”的含义很广:物质的帮助,精神的扶助,身体和名誉的保护,都在帮助的范围内。“欺压”也包括物质、精神、身体诸方面。伤害弱者的身体,是一切恶行中最显见的恶行了!父母教子,如果容忍甚至鼓励孩子欺负弱者,岂不是眼睁睁地看着他走上邪道吗?

欺压弱者不是强者之道。一个专在弱者身上找快乐的人,往往会因为品质不良而受到社会群体的孤立,沦为弱势群体中的一员。那些犯罪分子——小偷、骗子、强盗,貌似强者,却连养活自己的本领都没有,只能结伙成群,从弱者身上找生活,岂不是弱者中的弱者?但他们最大的悲哀在于,一旦形成了弱者思维,则失去了自省和改变的能力,做事往往因循守旧,好比身陷于泥潭,难以自拔。犯罪分子被关在监牢中,就像笼中的动物,但即便如此,他们作风依旧,以欺负新来者为乐,因为新来者比他们更弱小。

帮助弱者才是强者之道。那些有能力资助弱者的人,有能力替弱者解危济困的人,无疑是生活的强者。

没有哪个父母不希望孩子成为强者,没有哪个父母愿意看见孩子成为弱者。既然如此,父母就应该多鼓励孩子同情、保护和帮助弱者,而不是加以欺负。

对孩子而言,伤害小动物跟伤害弱者具有相同的意味。伤害弱者可能遭来反击,还可能受到惩罚,因此,有的孩子为了规避风险,转而在小动物身上找快感。这看上去不算大事,其隐含的心态却同样可怕。有一个杀人犯承认,他杀死的第一个动物是一只猫,看着一个生命在自己的手中一点一点消失,他体验到了无比的快感。到了后来,对于他来说,杀死一个人跟杀死一只猫已经没有什么两样了。

怎样防止孩子养成伤害弱者和小动物的坏毛病呢?像前面那位父亲一样鼓励孩子主动挑衅小朋友的父母极少,但是很多父母教育不当,致使孩子心里积累了暴戾之气。以下三个原因,最容易引发孩子凌弱的心态:

家庭暴力

小刚的父亲深信“棍棒底下出孝子”,因此经常打骂小刚。小刚不明白,其他有同样行为的小朋友不会挨父母的打,自己却为何屡遭打骂?小刚心里时常憋着委屈,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性格变得阴郁暴躁,别人招惹了他,他一旦发作起来,就敢下死手打人。在学校里,他成了一个让老师和同学都感到很头疼的人物。

小孩子受到“无故伤害”,难免会引发不良的情绪;情绪积累多了,自然会寻找发泄的渠道。经过一番碰壁,弱者就成了他们的头号发泄对象,因为伤害弱者是最容易办到的事。

责备过多

妈妈很想让小华学好,小华犯了一点点错,她就要责备一番。小华觉得无论怎样努力都无法让妈妈满意,于是渐渐变得自暴自弃,在家里我行我素,在外面惹是生非,提前进入“逆反期”,对妈妈的话根本听不进去了!

责备是一种“软暴力”,责备过多,跟打骂过多一样,终将给孩子造成不良的后果。

家庭冷漠

小平的爸爸妈妈工作很忙,经常加班,小平白天被送进幼儿园,晚上由保姆看管。他感觉自己成了一个被忽略的人、一个累赘,渴望爸妈的关爱。为了吸引爸妈的注意,他有时故意打烂一个碗,或者损坏一个遥控器,但效果不大,爸妈没将这些小损失放在心上。后来他找到了一个“开关”:如果他在班上捣乱,或者跟小朋友打架了,老师就会约家长来学校谈话,这时候,爸妈就对他百倍关心起来。以后,小平想爸妈时,就按这个“开关”,屡试不爽。小平的爸妈很纳闷也很苦恼:他们一直用正确的理念教孩子“学好”,孩子怎么变得这么“坏”呢?

孩子渴望关爱,一旦感到自己缺少爱,就可能采取某些行动,以期引起父母的注意。他们的目的不是为了“使坏”,也很难因此产生负疚感。父母从纠正行为着手,往往做不到点子上;只有寻找行为背后的原因,才有可能找到问题的症结。

第10招 学会照顾自己但不要妨碍他人

一位年轻妈妈曾在英国留学,学到了一条英式教子理念:学会照顾自己但不要妨碍他人。有了孩子后,她决定实践这一理念。

她发现,让儿子学会照顾自己,相对比较容易。儿子的学习兴趣高,什么事都乐意尝试一番,总是摆出一副“我能行”的架势。到了三四岁时,吃饭、上厕所、收拾玩具、自己脱衣上床睡觉,大部分事情他都会做了,尽管做得不那么好。

让儿子学会不妨碍别人,就比较难了。孩子还小,他做任何事都不认为妨碍了他人,甚至根本意识不到别人的存在。想哭的时候,那分贝高得几里路外都听得见;想玩的时候,什么都想碰一下。有一次,她带儿子逛街,儿子想尿尿,却到处找不到厕所。儿子憋急了,就不管三七二十一,对着满大街的人尿起来。她窘得满脸通红,却不知如何是好。

有时候,她发现,“照顾自己”和“不妨碍他人”相互冲突。有一次,她带孩子乘地铁,一个年轻人看了孩子一眼,礼貌地让出座位,孩子老实不客气地坐上去。她发现年轻人的脸色疲惫,显然是忙碌了一天,刚下班。她想,也许这个年轻人比她的儿子更需要这个座位,那么,儿子享受了文明礼让带来的好处,算不算妨碍了人家呢?

尽管教育效果不尽如人意,她还是耐心地、坚持不懈地向孩子灌输“不妨碍他人”的理念。渐渐地,儿子变得越来越懂事,在很多事情上,当他意识到有可能妨碍他人时,就能制止自己,不去做。到6岁时,他已经成了大家眼中一个很有教养的孩子。

在传统的思想品德教育中,“助人为乐”始终是一大主题,但我们却忽略了“不妨碍他人”这一道德底线。结果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怪现象”:大部分孩子都心怀助人为乐的美好想法,却又天天在做妨碍他人的事,例如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践踏公园的草地,嘲笑同学的失误和缺陷等。小孩子的能力有限,大部分时间处于被帮助状态,助人为乐的志向常常流于表面;不妨碍他人,却是每天都能做到的。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效果会更好。

不久前,著名德育专家、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德育工作处原处长孙学策提出了一个观点,他认为,助人是道德的最高境界,只有雷锋等少数人才能做到,老师、父母不妨对孩子降低一个层次的要求,即乐于助人。高兴就去做,顺着本性中自发的道德情感,这是许多人都可以做到的。对不乐意助人的孩子,不必勉强,不妨再降低要求,只要不妨碍他人就够了。只要一个孩子能坚守这条道德底线,道德教育就很有成效了!

笔者认为,不妨碍他人可能比乐于助人更难做到,价值也更高。假设世界上人人都能做到不妨碍他人,那么需要帮助的人也就没那么多了!再者,偶尔帮助一下别人,只是一时之力,无论多么困难的事,都可能办到;时刻约束自己不妨碍他人,则对自身素质的要求高得多。不仅如此,是否妨碍他人,没有明确的标准,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自我认知水平,这无疑增加了做到不妨碍他人的难度。前面谈到的那位女士,当年轻人给她的孩子让座时,她能想到她和她的孩子可能妨碍了人家,这很了不起!另一位女士的想法却不一样,当男青年不肯给她的孩子让座时,她竟然愤然出手,打了男青年一耳光。很显然,她认为别人妨碍了她,却根本意识不到她可能妨碍了别人。还有一些老人家,抱怨自己没有享受到被让座的权利,这也是一种意识不到自己可能妨碍了别人的表现。

为什么会这样呢?

关键是没有标准。

假设有标准,谁妨碍了谁,就比较清楚了。

记得乡下有一句俗话,被大家普遍视为行为准则:轻担让重担,空手让扁担。

“狭路相逢”时,挑轻担的人应该给挑重担的人让路,空手的人应该给拿着物件的人让路。此一准则适用于所有人,包括老人和孩子。

假设将这一准则套用到乘车礼仪中,有些争议就比较容易理清楚了。那些上班赶时间、傍晚带着一身疲惫回家的人,都是挑着轻重担子的人;去外面游玩的老人和带着孩子闲逛的父母,都是空手的人。如无必要,空手的人应该尽量避开上下班高峰期,以免妨碍“挑担者”赶路。只有当大家都空着手或挑着担子时,礼让老幼才成为必须。

不过,“空手人”和“挑担者”并不是那么直观,这就要求各人自律。作为一个有教养的人,最好不要把别人的礼让视为自己理所应当的权利,应该随时注意不要妨碍那些比自己负重更多的人,并把这一理念教给自己的孩子。

第11招 你对别人好,别人才会对你好

林女士堪称“人际关系专家”。作为业务部经理,她掌握着一个由众多大公司、大集团中的实力派人士组成的客户群,这使她的身价倍增;在社区,她跟左邻右舍的关系也相当好;在亲戚朋友中间,她是一个令人信赖的大好人。有人说她“天生招人喜欢”,但她说:“我只知道,你对别人好,别人才会对你好。”

在教育孩子时,她将“你对别人好,别人才会对你好”的理念灌输给孩子。她的方式其实很简单,但难能可贵的是,她始终清楚地知道想让孩子得到什么样的教育。

慷慨分享

一次,林女士带乐乐购物回来,在小区门口,遇到了乐乐的好朋友华华和他的妈妈。

林女士说:“乐乐,拿巧克力糖给华华吃。”

乐乐很大方地拿出几颗巧克力糖,递到华华的手中。

华华看见了林女士手里的电动飞机,用小手拨弄着,很想玩一玩。

林女士说:“回家还早,要不你们两个小朋友玩一会儿小飞机吧!”

乐乐有点儿不乐意:“小飞机我还没玩呢,怎么能给他玩?”

林女士笑道:“咱们乐乐可不小气,好玩的东西愿意跟好朋友一起玩,一起高兴。”

乐乐只好将小飞机拿出来,跟华华一起玩,两个孩子果然都玩得很高兴。

今天的孩子,多数是独生子女,平时习惯于独居独食,难免萌生自私的念头,彼此难以建立亲密的关系。林女士鼓励孩子跟小朋友分享自己的东西,有利于培养孩子热情大方的性格,孩子在小朋友中自然更有亲和力,将来长大了,也更有凝聚力。

好客

林女士鼓励乐乐带小朋友来家里玩。孩子们来了,她像对待大人一样,端茶让座,热情接待,用心准备饮食;而乐乐也会将自己的零食、玩具拿出来,招待小朋友们。在社区里,孩子们一般很少互相串门,乐乐家却是个例外,成了一个孩子们以及家长们喜欢光顾的地方。所以,乐乐在小朋友中间的人缘非常好。

对父母来说,给孩子一个大家喜欢光顾的家,比给孩子买好吃的、好玩的有意义多了!一个好客的家,不仅有利于孩子跟小朋友友好相处,对孩子的人格培养、智力成长也都有好处。孩子的信息来源广,可以较多地接触成人的处世规则和思维方式,自然会变得更聪明、懂事。所以,好客的家庭更容易培养出优秀的子弟。

鼓励孩子参与并遵守游戏规则

林女士带乐乐出去玩时,乐乐跟小朋友做游戏,她总是兴致勃勃地在一旁观看,有时还会参与其中。

有一次,乐乐跟小朋友们玩跳远游戏,规定要双脚起跳。乐乐年龄稍小,每次都不是跳得最远的一个。他耍了一个小聪明,起跳时一只脚半蹬半垫,看上去是双脚起跳,实际上是单脚起跳,结果跳得最远。乐乐还没来得及得意,妈妈已经说话了:“你输了!你是怎么输的,我先不说,你自己去想。”

乐乐脸红了。

事后,林女士对乐乐说:“比不过人家,输了不丢脸;靠作弊的方式去赢,是最丢脸的输法。你想赢的话,就要去练习两个月,到时候再跟小朋友比比看,能不能赢?”

乐乐果真每天练习跳远,练了一个多月,明显有进步,再跟小朋友们比,谁都比不过他。于是,乐乐真正品尝到了胜利的滋味。

孩子跟小朋友玩在一起,才能跟小朋友搞好关系。但是,任何游戏都得遵守规则,不遵守规则者必然会受到大家的排斥。所以,父母要鼓励孩子参与游戏,同时要培养规则意识,这对孩子的人格培养也大有好处。

鼓励孩子帮助别人但不越位

一次,幼儿园老师布置了一项作业:用白纸描一幅画并涂上颜色。

乐乐很快就完成了。

邻居家的娇娇不会做,跑来找乐乐帮忙。乐乐指点了一会儿,见娇娇还是不会,有点儿不耐烦了,说:“我帮你做!”

林女士制止说:“不可以!娇娇能做好。来,我们帮她一起想办法。”

林女士走过去,一面指点乐乐如何讲清自己的想法,一面指点娇娇如何去做。过了不多一会儿,娇娇掌握了诀窍,很快完成了作业。

帮助朋友自立,才是真正的帮助;让朋友对自己产生依赖,这样的帮助也有伤害。事实上,一个依赖自己的朋友,对自己而言也是一个负担。

在世界上,只有父母才有可能无条件对自己好。将要求父母的标准沿用于父母之外的人身上,冀望他人也能无条件对你好,得到的往往是失望,亦不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将“你对别人好,别人才会对你好”的理念告诉孩子,并鼓励孩子主动向他人示好,孩子就能走上人脉畅通之路了!

第12招 为他人的精彩表现鼓掌

小萱很好强,做什么都想争第一,而她确实很强,无论学习还是做游戏,她都很出色。在唱歌跳舞方面尤其有天赋,她三岁就开始接受专业老师的指导,六岁就成了全区有名的“小童星”。妈妈的心愿是将她培养成未来的歌星。

有一次,小萱参加全区学生文艺汇演,妈妈特意赶去观看。最后评奖时,小萱得了个第二名,第一名被一个高年级女生夺得。小萱很生气,拒绝上台领奖。

妈妈问她为什么,她说:“评委老师偏心,她唱得没我好!”

妈妈说:“你太丢脸了!比赛输了没关系,可以下次再来,输了人可不好。那个姐姐确实唱得很好,难道你听不出来吗?你连好与不好都分不清吗?”

小萱不做声。

妈妈又说:“光荣属于表现优秀的人,而不是会耍小脾气的人。当然,你的表现也很优秀,你应该有信心表现得更优秀。所以,你该去向那位姐姐祝贺,这不仅是对优胜者的尊重,对评委老师和观众的尊重,也是对艺术的尊重,对你自己的尊重。”

小萱毕竟是个懂事的孩子,她很快就想通了。她跑上台去,高高兴兴地向那位女生道贺,并且表示:以后一定努力,争取唱得更好。她的行为,赢得了大家的掌声。

为优秀者鼓掌,向优胜者道贺,这是自信的体现,也是自爱的体现。那至少可以证明:你也许不能像别人一样表现得那么优秀,但你懂得欣赏优秀。一个懂得欣赏优秀的人,自然懂得怎样去追求优秀;一个懂得欣赏优秀的人,已经不是一个庸俗的、低级趣味的人了!

每个人都有嫉妒心理,看见别人表现优秀,心里难免不是滋味。在面对竞争对手时,嫉妒更有可能带来强烈的心理煎熬。在嫉妒心的催动下,很容易产生不恰当的言行,例如鄙视、嘲笑、贬低优秀者,给优秀者设障碍、使绊子,甚至可能做出更恶劣的行径——对优秀者的名誉和身体进行伤害。

怎样避免嫉妒带来的危害呢?最好的办法是化竞争为欣赏,为他人的精彩表现鼓掌。生活的经验告诉我们,观众一般不会嫉妒舞台上和影视剧中的演员,因为双方不存在竞争关系;所以在人际关系中,无论对竞争对手还是无关人员,都可以改变自己的角色,以观众的眼光去看待他人的表现,就不会受嫉妒的困扰了!

父母有义务教育孩子学会欣赏别人的优秀表现,方法其实很简单,一位妈妈是这样做的:

陪孩子看电视节目时,听见打动自己的歌,看见打动自己的情节,妈妈就鼓鼓掌,说:“真棒!太棒了!”

爸爸做了一件漂亮的事,妈妈就鼓鼓掌,说:“这件事做得真棒!”

孩子做了一件漂亮的事,妈妈就鼓鼓掌,说:“你做得真棒!”

别的小朋友做了一件漂亮的事,妈妈也会鼓掌称道。

妈妈的掌声总是献给某个优秀的行为,却不是对某个人全盘肯定。

时间长了,孩子自然接受了妈妈的欣赏方式,看见别人的优秀表现,也会习惯性地鼓掌赞叹。

对别人的精彩表现,或者欣赏,或者嫉妒。欣赏时,心态自然指向了美好、阳光、积极向上的方向;嫉妒时,心灵自然为黑暗所笼罩。

教会孩子为他人的精彩表现鼓掌,等于送给了孩子一片阳光明媚的心灵天空。

同类推荐
  • 怀孕分娩大全

    怀孕分娩大全

    这本精心编写的《怀孕分娩大全》就是新妈妈的“私家护理医生”。本书提供了全面的、系统的、权威的孕期指导,伴随准妈妈从妊娠前三个月直到临产分娩,提供了全面的怀孕信息,告诉准妈妈自身的变化、胎儿的生长发育、准妈妈的日常饮食营养、日常生活中应该注意的事项,告诉准妈妈在孕期不知道的、想知道的、应该知道的一切。
  • 好妈妈应该这样辅导孩子写作业:让孩子成绩快速提升的家庭作业辅导法

    好妈妈应该这样辅导孩子写作业:让孩子成绩快速提升的家庭作业辅导法

    辅导孩子学习是每个家庭很重要的一件事,但也是令很多妈妈感到困惑的一件事:一些孩子磨磨蹭蹭,明明20分钟能完成的作业,一会儿看电视,一会儿吃零食,结果两个小时还写不完;一些孩子写作业偷懒,故意漏掉题目,撒谎没有作业,抄袭作业;一些孩子态度不端正,字迹不清,粗心马虎;还有的孩子遇到不会的题目,不懂得自己思考,总想着让妈妈帮忙解决……做好家庭作业,既是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重要途径,也是搞好复习、理顺知识的最佳手段。本书将介绍一种最有效、最省力、让孩子成绩暴增的作业辅导法,让妈妈不再发愁。孩子的好成绩,离不开妈妈的关注、点拨以及帮助!做个会辅导孩子写作业的好妈妈,全面提升孩子的学习力!
  • 好妈妈会说话:养育好孩子的智慧

    好妈妈会说话:养育好孩子的智慧

    一个好妈妈,影响三代人。孩子是天使,让妈妈开心。孩子是魔鬼,让妈妈焦虑。如何让魔鬼变成天使,做妈妈的,好好说话。我从一个父亲的角度,分享我和妻子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一些心得体会,特别是和孩子交流的技巧,或许可以给焦虑中的妈妈一些启发。梭罗1845年一个人在瓦尔登湖。他说,屋子里有三把椅子,独处时用一把,交友时用两把,社交时用三把。独处时,通过沉思和冥想来发现自我。交友时,通过谈话来建立连接。我把梭罗的话做了一个延伸,即亲密关系的椅子隐喻,把家里的对话分解在不同的场景之中。一把椅子,单身或独处,自我觉察。二把椅子,成家,夫妻关系。三把椅子,有了孩子,亲子关系。四把椅子,二孩战争,三世同堂,家校沟通。养育好孩子,已经是很多父母的共识。言传身教,是捷径。好好说话,是神通。
  • 父母不知道的教育

    父母不知道的教育

    本书主要针对青春期教育。青春期教育是让父母非常头疼的问题,青少年之所以难以教育,不仅仅在于青春期本身是一个特殊的成长阶段,还在于很多父母未曾注意的、在青春期之前的家庭环境等原因,为孩子青春期问题的爆发埋下的隐患。全书分为上、下篇:上篇介绍成年之前,孩子不同成长阶段的特点,父母如何进行针对性的教育;下篇从父母自身的教育出发,介绍不论孩子处于哪个成长阶段,都能行之有效的教育方式!这是一本适合所有孩子在18岁以前的父母阅读的教育书籍。
  • 高情商培养:给孩子一生的幸福

    高情商培养:给孩子一生的幸福

    情商是情感商数的简称,也称EQ。情商也反映人的一种能力,是一个人把握与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了解、疏导与驾驭别人情绪的能力;乐观人生、自我激励与自我管理的能力;面对逆境与挫折的承受能力;人际关系的处理能力以及通过情绪的自我调节不断提高生存质量的能力。
热门推荐
  • 评论才是主体

    评论才是主体

    别看小喵酱的名字很妹子,这可是个货真价实的男子,至于为什么要叫这么名字,咱也不知道呀,咱也不敢问他这天起来很普普通通的打开了word文档,开了一本新书
  • 星海家园

    星海家园

    失业大学生路见不平失手杀人天降奇石机缘巧合他穿越到修真世界从此踏上修行之路地球文明因奇石走向另一个方向两个文明的对撞尽在星海家园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我名倾城我亦倾城

    我名倾城我亦倾城

    他就站在那边,面无表情的说”她是死是活,与本王没有丝毫干系“原本就能猜到这样的结局,可当那话从他口中,这么冰冷的说出,心,真的好痛
  • 朝云之巅星宿引

    朝云之巅星宿引

    乱世争雄,谁将一统天下?是实力雄厚的翼王朝还是百家争鸣变革云起的金国?南北割据之势终将由最后的赢家消灭,权力的欲望可以吞噬一切
  • 浴火女神傲天下

    浴火女神傲天下

    她,是一个善良纯洁的女孩他,是冷如冰山、杀人如麻的顶级战神有一天,她遇见了他,便倾心于他,怎料,换来的却是他无尽的折磨不知过了多久,他的残暴慢慢变成了溺宠,她更加沦陷可当她怀孕数月,他来了,但不再有温柔溺宠的眼神,他拿着一碗堕胎药,递到她面前,宛如死神般的声音传到她耳边:“你真以为你成了枝头上的凤凰,本王宠你,你因为要让你生死不能!”她喃喃问:“为何你要这样对我,我何曾得罪你,我会让你后悔的!“好!我等着!”他俊美的脸在她眼中是多么刺眼,她用尽一身力,跳下了悬崖。再度睁开美目,她仍是她,但身份却变了,她是大陆上四大教派之首——紫幽楼楼主的孩子,下任紫幽楼楼主,让人闻言丧胆的雾之女神,大陆上唯一一个能与他媲美的女神,再次相见,后悔万分,,她还能原谅他吗?
  • 执笔天下:善琏笔娘娘

    执笔天下:善琏笔娘娘

    曾经,她是依赖哥哥的孩子;如今,她是历经沧桑的夫人。与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赵高为伍;认书谏逐客、焚书坑儒的李斯为父;助杀父篡位、六亲不认的冒顿夺权。却与机智聪颖、悲天悯人的扶苏为友;认文采飞扬、勤勉尽力的蒙毅为弟;更与勇武传魂的蒙恬产生情愫……她究竟是善恶?留于后人评说!
  • 暗夜之王之冷酷娇妻宠上瘾

    暗夜之王之冷酷娇妻宠上瘾

    她,是纵横黑白两道的暗夜之王,冷酷理性,冷心冷情,却只为他绽放笑容;他,是叱咤风云的帝国之主,嗜血残暴,铁血手腕,却甘为她放弃一切。两人因一场算计相遇,又有无良妈咪神助攻,从此世上少了一对祸国殃民的男女,多了一对祸害单身狗的夫妻。当强强相遇,实力不相上下,又会发生什么什么样的故事呢?结局一对一,男女主皆身心健康哦!
  • 穿越女的总裁相公

    穿越女的总裁相公

    她是一个瞎子,穿越到现代治好了眼疾,却无心俘获总裁相公。他为他痴迷留恋,放弃了现代所有的功成名就,索性一起穿回古代。可是你为何还是不知足?原本已经忘却了古代的爱恋,为何在这个时候徘徊了起来?他给了她无比的勇气,再次穿越。
  • 史书占毕

    史书占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