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6979800000004

第4章 话说振兴

开创川剧事业的新局面[3]

四川省1983年川剧调演大会今天正式开幕了!

这次全省川剧调演,是在省委、省政府发出“振兴川剧”的号召后出现的大好形势下举行的。去年7月,省委批转了省文化局党组《关于振兴川剧的请示报告》,指出“振兴川剧是全省人民群众的愿望,对具有优秀传统的川剧艺术进行抢救、继承、改革、发展,是当前我省文艺战线的一项重要任务”,并成立了四川省振兴川剧领导小组,统筹和协调全省川剧工作,传达贯彻了省委、省政府关于“振兴川剧”的重要批示。在党的十二大精神指引下,各级党政领导部门把振兴川剧工作当作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项战略任务来抓,许多市、地、州成立了相应的领导班子,部署振兴川剧的工作,并在人力、财力、物力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各地宣传、文化部门积极采取措施,迅速贯彻落实,做了大量工作。省委的号召受到全体川剧工作者的热烈拥护,极大地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大家认识到振兴川剧在“四化”建设新时期的重要意义和自己所肩负的重大责任,努力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毛泽东文艺思想指导川剧艺术的“推陈出新”。许多老艺人听说振兴川剧,感动得热泪盈眶,他们兴高采烈,纷纷授徒传艺,培养新人。不少中年业务骨干,欢欣鼓舞,干劲倍增,勇于挑起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重担。一大批青少年演员看到前途,增强信心,安下心来孜孜学艺,踏踏实实练好基本功。总之,振兴川剧已成为大家共同奋斗的目标。

为了积极参加这次调演,各地广泛动员编、导、演人员,紧张地投入创作、改编、整理和排练工作。地区和地区之间、剧团和剧团之间、领导和群众之间、老中青演员之间,都出现了互相支持、团结战斗的新气象。许多市、地、州文化部门的领导,深入到编、导、演职人员中间,和他们一道修改剧本,研究舞台艺术。重庆、成都等市调出一批艺术骨干支援友邻地区或所属县级剧团进行剧目的加工和准备工作,一些市、地、州举办了小型川剧调演或会演。由于各地都把这项工作抓得很紧,因而在短短的几个月中,涌现了一大批新戏。各市地和省直属单位推荐参加调演的剧目共四十七个,其中大戏三十九个,小戏八个。按类划分,计有近代和现代戏二十一个,占百分之四十四点七;新编历史戏二十个,占百分之四十二点五;整理传统戏六个,占百分之十二点八。

对各市、地、州推荐的剧目,省振兴川剧领导小组主要成员和调演办公室的同志,认真观看了部分剧目的演出和绝大部分剧目的录像。省委、省政府的负责同志也抽空观看了一部分推荐剧目的演出和录像,并提出了很多宝贵意见。本着“质量第一,择优选调,不讲平衡,不讲照顾”的原则,经过反复讨论、评议,从各地推荐的剧目中评选出近二十台戏参加调演。这些剧目,包括川剧的五种声腔,喜剧、正剧、悲剧、文戏、武戏俱备,体现了现代戏、新编历史戏、整理传统戏“三并举”的戏曲剧目方针,体现了题材、体裁、风格和形式的多样化。

这次推荐的剧目,好的和具有较好基础的较多,由于多种客观因素的限制,决定分两批调演。第一批调演于5月23日至6月12日举行,参加第一批调演的,计有大小剧目十六个,其中大戏十台,中小型戏两台。第二批调演将于国庆至明年元旦期间举行,剧目仍按艺术质量选调。当然无论第一批或是第二批参加调演的剧目,都需要广泛听取意见,继续加工,千锤百炼,不断提高质量。至于这次没有剧目参加调演的市、地、州,他们对支持这次调演,对振兴川剧也都做了大量工作。他们的成绩应该充分肯定,我们期待并相信他们能在不久的将来搞出优秀剧目。

调演不是目的,而是振兴川剧、繁荣创作、推动理论研究、活跃评论、造就人才的一种手段和措施。这次调演大会期间,将聘请到会的专家、学者、川剧名家讲课,同时开展戏剧评论工作,互相交流,共同切磋,以促进艺术水平的提高,把这次调演办成名副其实的学习会、训练班,我们希望省内的演出团队和观摩人员把精力放在学习、观摩、交流、提高上面。

我们还期望通过这次调演开创振兴川剧事业的新风气,宣扬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新风尚。我们全体川剧工作者,要向张海迪同志学习,注重艺术道德,端正思想作风,自觉按照《文艺工作者公约》规范自己的言行,集中精力把这次调演搞好。

省委、省政府振兴川剧的决策,得到中央有关部门的领导同志、文艺界、戏剧界的老前辈、专家、学者以及兄弟省市的关注和鼓励。调演前夕,以阳翰笙同志为团长的包括陈白尘等同志的中国文联赴川访问团,先后在成都和川南地区看了五场川剧,对振兴川剧给予了很大的支持。现在,以吴雪同志为首的文化部代表团和很多兄弟省市的同志,不远千里,不辞辛苦,前来指导工作,传经送宝。贵宾们的光临,为这次调演增添了光彩。在此,我代表四川省振兴川剧领导小组和全体川剧工作者,向他们表示诚挚的敬意和由衷的感谢。

振兴川剧是广大川剧工作者的光荣职责,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战略任务。这次调演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省川剧战线一次规模空前的盛会,也是省委、省政府发出“振兴川剧”的号召后第一次交流观摩学习艺术经验、检阅川剧创作成果的盛会。在我们这次调演大会开幕的时候,适逢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四十一周年,这是很有意义的。我们希望通过这次调演,进一步振奋精神,加强团结,鼓足干劲,努力实践,不断提高剧目的思想艺术水平,为开创川剧艺术事业的新局面迈出新的步伐!

1983年5月23日

振兴川剧工作的六点意见[4]

会议安排我讲有关文艺工作的几个问题。之所以叫几个问题,就是说不全面讲。为什么不全面讲?一是中宣部可能在10月份召开文艺工作会议,到时候我们还要贯彻会议精神;二是我们对全省文艺状况(特别是文艺思想)了解不多。这次会议在文艺方面主要是学习中央领导同志的报告中有关的部分,学习和讨论中宣部文艺局的“征求意见稿”;围绕这个目的,我们特地请马识途同志作了报告。现在由于时间关系,与其泛泛地讲几个问题,不如集中就振兴川剧作一个发言。整个文艺工作的回顾和安排,部里文艺处有一个书面发言,可供同志们参阅,我不在这里重复讲了。

川剧是我国文化遗产中的一份宝贵财富,在四川和西南一些地区有广泛深厚的群众基础。新中国成立后西南局的领导,特别是小平同志、贺龙同志,对川剧十分重视。据白戈同志、艾芜同志回忆,当时经常举行川剧晚会,规定有关的领导同志都要看。外来的同志不习惯看川剧,就锁着门不许中途溜走。有的同志听了沙哑的男声帮腔发笑,贺龙还站起来制止。这些做法初听起来可能让人觉得“武断”,但认真一想才懂得这是小平同志、贺龙同志的群众观点。川剧既为四川人民喜闻乐见,外来干部应该尊重和理解四川人民的喜爱,取得共同的语言。同时,还要运用川剧这个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对群众进行教育。由于老西南局的重视,在新中国成立前夕面临绝境的川剧得到新生,以后川剧多次进京、出国和到全国各地演出,都受到热烈的赞扬。许多老艺人回忆说:50年代是川剧的“黄金时代”。

“十年动乱”期间,川剧遭受一场空前浩劫。全省一百多个专业川剧团,或被勒令解散,或被迫改为文宣队,甚至改唱京剧“样板戏”。有位“宣传大臣”居然要川剧说普通话,真是荒唐之极。许多编导演人员被打成“牛鬼蛇神”。川剧艺术遭受这样的摧残,使人非常痛心。马识途同志关在“牛棚”里所写的“满园落红救不得,空言赤诚护花人”,充分反映了人们的心情。粉碎“四人帮”以后,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指引下,特别是小平同志来川视察工作时对川剧的关心,川剧很快得到复苏和发展。这几年,全省恢复和重建了一百三十四个川剧团,有一万七千多人从事川剧艺术工作,出了一些好戏,在改革上也做了一些探索,成绩是主要的。但与此同时,也逐渐暴露出了一些长年积累的问题和新出现的种种矛盾。如老一辈川剧艺术家的宝贵经验没有及时总结,一些传统表演技巧和绝招、特技未能很好继承,致使有的已经失传。青年一代演员功底差,文化素养不高,有不少人缺乏事业心。不少优秀传统剧目,还没有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再整理和加工,上演的一些戏推陈出新不够,并普遍存在剧本长、内容重复、节奏慢的问题。川剧研究工作没有很好开展,改革的步子跨得不大。总之,观众减少,年轻人不愿意看,剧场门庭冷落的现象比较普遍,川剧不景气已属客观存在。尽管别的一些传统剧种也有类似问题,但川剧似乎更突出一点。别的剧种,很注意学川剧的表演艺术。川剧的一些剧目,被人家看中了,拿去移植上演或改拍电影,引起轰动,而我们自己却放过了。有同志说:川剧成了各剧种的剧目资料室。川剧艺术的这种状况,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要、与党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要求,严重地不相适应。

值得庆幸的是,省委继承了老西南局的传统,十分重视川剧艺术事业在新时期的繁荣和发展,在去年7月召开的常委会议上研究和部署振兴川剧的工作,并在批复省文化局的文件中指出:“振兴川剧是全省人民的愿望,对具有优秀传统的川剧艺术进行抢救、继承、改革、发展,是当前我省文化战线的一项重要任务。”号召“各级党委对振兴川剧的事业予以重视和支持,督促宣传文化部门采取积极措施,贯彻落实”。与此同时,省委、省政府批准成立四川省振兴川剧领导小组,确定其主要任务是“在省委领导下,统筹全省川剧事业的全局,促进川剧的繁荣发展”。由省委常委讨论和部署川剧艺术工作,这在新中国成立以来还是第一次。大家决心遵照省委、省政府的指示,尽心竭力搞好川剧振兴工作。各级党委都立即行动,把这一工作列入议事日程。省委宣传部在部署宣传工作时,把振兴川剧列为今后的重要任务之一。省文化厅党组多次召开会议,学习这一文件,制定贯彻省委、省政府指示的具体措施。各市、地、州、县党委和人民政府,也给予高度的重视,很多地区的主要领导同志亲自布置或过问这项工作。由此,一个上下一致、团结战斗、振奋精神的振兴川剧的热潮,在全川范围内逐渐形成。

省振兴川剧领导小组成立后,立即开展了工作。首先,召集了成、渝两地及省川剧院等重点演出单位学习文件,统一认识;又在去年9月初,召开全省川剧工作座谈会,全面部署振兴川剧工作。第二,认真抓了剧团的调整、整顿和改革工作。要振兴川剧,必须改变现有剧团设置过多、队伍臃肿的状况,对现有川剧队伍进行调整和精简。省文化厅在今年春节后召开一次剧团体制改革座谈会,交流了各地的经验,推广了一些好的典型。第三,针对川剧创作、表、导演薄弱的问题,省文化厅还抓了编导人员的培训,并结合为川剧调演做准备,认真抓了重点剧目。此外,文化厅还成立了录像室,翻录了部分著名老艺人的拿手戏和技艺的录像资料,有关单位在搜集、整理、出版川剧艺术资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为了推动振兴川剧的工作,今年五六月,举行了川剧调演。这次调演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在短短的几个月中,涌现了一大批新戏,有一百二十多个。各市、地和省直属单位向省上推荐的剧目共四十七个。本着质量第一、择优选调的原则,评选出十二台(十五个剧目)参加第一批调演。参加调演的剧目都经过反复加工,“三上三下”。第一批调演历时二十一天,参加演出人员有八百九十一人,省内观摩人员五百六十四人,来自二十二个兄弟省、市、自治区的戏剧、文艺界同志六百三十三人,共计二千零八十八人。如此盛大和隆重的川剧调演,在新中国成立以来是第一次。这次调演的剧目坚持了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贯彻了“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和“三并举”的戏曲剧目政策,内容健康,不少剧目具有较高的思想性和一定的艺术质量,塑造了较为鲜明的舞台形象,表现了启迪人心的积极主题。自贡市川剧团创作演出的近代戏《巴山秀才》,达到较高的水平,受到观众和专家的一致赞扬。《丑公公见俏媳妇》《思亲送柴》《人与人不同》《燕儿窝之夜》《镜水桥》等现代戏的演出,表明川剧反映现实生活的道路宽广;《绣襦记》《禹门关》《鞭督邮》《芙蓉花仙》等传统剧目,经过整理,又一次证明川剧具有悠久的传统,推陈出新大有可为;《王熙凤》《阚泽荐陆》《轵侯剑》等新编历史(故事)剧的出现,说明川剧可以运用我国丰富的历史和文学遗产,从中创作出更多更好的袍带戏、生旦戏;《李冰》《草莽英雄》取材于四川,歌颂了巴蜀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使人倍感亲切。这次川剧调演,不仅出了一批新戏,还涌现了一批新人,包括编剧、导演、演员、音乐、舞美人员。不少编导人员努力学习,深入生活,发挥聪明才智,为编演新的剧目进行了创造性的劳动。中青年演员勤学苦练,积极进取,创造的舞台艺术形象受到广大观众的赞许。音乐、舞美工作者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锐意革新,使之更符合当代观众的欣赏要求。

调演期间,还特别倡导和发扬了两个方面的新风,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一是坚持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毛泽东文艺思想指导下,在学术上、艺术上实行民主的自由讨论的好学风;大家反映,有了这种学风,就能进一步促进创作的繁荣和演出的活跃。二是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提倡“五讲四美”,树立讲求职业道德、反对行帮习气等文明新风。各代表队涌现了大量好人好事。在整个调演期间,近两千名演出、观摩人员,没有发生过争吵、闹不团结和违反纪律的事件,这在以往是少见的。大家自觉认识到,作为一名光荣的文艺工作者,不仅要以编演内容健康的文艺节目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做出贡献,而且自己首先应当成为树文明新风的表率。因此,领导上归纳这次调演大会的最大特点是有“三新”,即新戏、新人、新风。

省委、省政府领导对这次调演大会十分重视,自始至终给予大力关怀和支持。省、市,成都军区、省军区主要领导同志分别出席了大会的开、闭幕式,杨汝岱、聂荣贵同志还代表省委、省政府先后讲了话。谭启龙同志为大会作了“振兴川剧,务求实效,千锤百炼,精益求精”的题词。正在成都视察工作的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部长张爱萍同志观看了部分调演剧目,并在闭幕式上以川剧老观众的身份,作了十分亲切的讲话,对振兴川剧工作提出了许多重要意见。他还兴奋地为大会题词:“乡音喜闻乐见,古曲今开新面。群星汇蓉城,百花齐放艺湛。堪羡,堪羡,天府新秀千万。”文化部派出以吴雪同志为首的代表团,观看了全部调演剧目。吴雪同志作了两次热情洋溢的讲话,他指出:四川首先以省委名义向各市、地、州、县委发布文件,直接指导全省振兴川剧的工作,这是全国首创的。省委、省政府把振兴、改革川剧事业当作一项战略任务,由省委常委亲自负责,在各级党委领导下成立了振兴川剧领导小组,受到了文化部、全国各地文化部门的极大关注,应在川剧史上大书一笔,这是发展川剧艺术事业的一个新的里程碑。许多外省的同志对我们说,四川省委领导亲自抓戏,提出“振兴川剧”的口号,加上你们卓有成效的工作,振奋了全国的戏剧工作者。四川发出的“振兴川剧”的号召,必将对全国戏剧事业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有的同志还说,四川的川剧调演,实际上是一次不是文化部安排的全国性戏剧工作经验交流会议;是你们“振兴川剧”的号召,把全国大多数省份召唤来了,共同来做好振兴地方戏剧事业的工作。省内的许多名老艺人参加开幕式时激动得热泪盈眶,衷心感激党和政府对川剧事业的关怀,感到深受教育和鼓舞。各演出观摩队的领队同志反映,这次调演是历次会演中最隆重和最认真的一次,大家情绪高,纪律好,收获大。许多业余爱好者也说,能看到川剧调演剧目,很是高兴;认为能多演出像《巴山秀才》这样的好戏,振兴川剧必定前途辉煌。

为了赢得青年观众,并听取他们的意见,调演期间,我们组织了三百多名大学生观看《巴山秀才》。这三百多名大学生中,只有少数人对川剧有点兴趣,绝大多数是没有看过或不愿看的,但戏一开始就把他们吸引住了,使他们兴致勃勃地看到底。在第二天的座谈会上,他们纷纷表示,希望把川剧送到学校演出,并提出了不少好的意见。吴雪同志在闭幕式上的讲话中很赞赏这种做法,他说:“在重视培养川剧工作者的同时,重视培养川剧的青年观众,通过优秀剧目吸引青年观众,这是振兴川剧不可忽视的、互为因果的两个方面。振兴川剧领导小组这一做法,是有远见、有深远意义的。”

文化部十分重视振兴川剧所取得的初步成果,要求组织统一的振兴川剧代表团赴京汇报演出。现已决定带《巴山秀才》《绣襦记》及《丑公公见俏媳妇》《禹门关》四出戏(共三台演出),从9月25日到10月28日在北京演出。目前正紧张地进行各项准备工作。

同志们都很关心振兴川剧的工作下一步怎么做。大家一致的意见是,要进一步认识振兴川剧的意义。正如杨汝岱同志所说:“振兴川剧的目的是为了让四川人民所喜闻乐见的川剧艺术在两个文明建设中,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各级党委一定要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高度来认识抓好川剧振兴工作的重要性,继续加强和改善党对川剧工作以及所有文化艺术工作的领导。”

当前,应该注意抓好以下工作:

第一,要继续把振兴川剧工作提上议事日程,认真研究好振兴川剧工作中的重大问题。不要认为调演完了就了事,这是我们在相当长时期内的重要任务。在当前的机构改革中,要认真按照“四化”的要求,配备热心于川剧事业的同志担任振兴川剧的领导工作和川剧团的领导。无数事实证明,那些振兴川剧工作搞得好的地方,总是有那么几个热心分子。聂荣贵同志说:“为了振兴川剧的工作,各级领导要抽时间多看川戏。”多看,既可培养兴趣,又能了解情况,取得发言权。宣传、文化部门的同志要和川剧界的同志交朋友,听取他们的意见,同时给他们做工作。过去,李亚群、李宗林同志在这方面做得很好,川剧界至今怀念他们。

第二,努力提高川剧剧目的艺术质量,不断积累和丰富川剧保留节目。阳翰笙同志希望川剧要在几年内搞一批传统保留剧目。马识途同志建议,从那“唐三千,宋八百,演不完的三列国”的众多传统剧目中,认真选出一批好戏来。比如先选出五十出好戏来,分头交给省、市和各地区川剧团认真打磨,推陈出新,经过大家审定后,作为第一批保留传统剧目。这些意见非常好,我们要逐步实现。今后要求每个市、地力争每年能出一个达到省里调演水平的剧目;省川剧院和成都、重庆、自贡等创作力量较雄厚的单位,每年要力争出一台重点戏;在此基础上,全省力争每一至二年能创作和演出一个接近或达到全国水平的重点剧目。当前要抓好两件事:一是参加调演的十二台戏都要本着“千锤百炼,精益求精”的精神,进一步加工修改,广泛地进行演出或巡回演出,以扩大调演的成果。二是抓参加第二批调演的剧目。第二批调演剧目的调演时间要推迟到明年一季度,其目的也是为了拿出高质量的剧目。许川同志说,与其现在喝十几杯白开水,不如明年多喝几杯浓茶。我很赞成这个意见。

在抓剧目的时候,既要注意继承,又要注意改革,不要把两者对立起来。聂帅最近说,不要把川剧的特色改掉了,不要把帮腔改掉了。杨汝岱同志也说,要研究一下川剧必须保留哪些特点,在保留基本特点的基础上积极进行改革。杨析综同志说,川剧节奏慢的问题一定要改革。聂荣贵同志说,如何改革,要在实践中摸索路子,允许各地进行试验和大胆创新,先搞起来再看。我们认为,只要内容健康,有艺术魅力,无非是特点多一点、少一点的问题。特点少了可以增加,真正不合适的地方可以再改。不要轻易责备人家“乱改”,也不要听不得意见,反过来给对方扣上“保守”的帽子。杨汝岱同志说,鼓励一切继承传统基础上的试验、探索、改革、创新,造成一个更加生动活泼的艺术局面。

第三,继续加强川剧艺术队伍的建设。目前,我们全省有川剧老艺人一百六十四人,这是很大一笔财富。老艺人热爱川剧事业,许多剧本在他们肚子里,许多精湛的技艺在他们身上,必须把他们记得的剧目用文字记下来,把他们精湛的技艺录音或录像留下来,派有出息的中青年演员向他们学习,整理和出版他们的舞台生活和舞台艺术成果等,以继承和发展川剧艺术,切不要忽视抢救工作,弄得到时人亡艺亡。“面娃娃”彭海清就是一个例子。目前老艺人比较分散,有些担任行政领导,并未发挥他们的特长;有的未被重视,没事干,他们的意见较多;有的参加演出,中青年演员又觉得把他们压住了,矛盾不少。吴雪同志和聂荣贵同志提出,把一些著名的老艺人集中到川剧艺术研究院,让他们研究、示范,同时记录、整理他们的艺术成果。振兴川剧领导小组很赞同这个意见,准备采取措施逐步实现,请有关地区(主要是成、渝两市)加以支持。

我们要重视中青年的工作,努力办好川剧学校和各种专业训练班,认真培养和造就一批各专业、各行当的优秀艺术人才。对有突出成就的中青年演员、编剧、导演,要敢于宣传,把他们介绍给广大观众。最近北京有关单位推荐成都优秀小生晓艇,在中青年演员中引起了很好的反应。他们说这不仅是对晓艇的重视,而是对中青年演员的重视。他们还说,陈书舫、袁玉堃50年代在北京演出,引起轰动,陈书舫二十八岁,袁玉堃也不过三十多岁。如果不注意这个问题,许多人风华正茂的年龄很快就要过了。当然,也有这种情况,只要一宣传某个人,接着这个人的问题就来了,告状信就到了。这就需要我们一要把人看准,二是看准了就不要顾虑过多,否则将会寸步难行。

无论对老艺人或中青年演员、编导等,都要继续贯彻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川剧艺术团体知识分子比较集中,要从政治上重视他们,关心他们的进步要求,从生活上照顾他们,从艺术上支持、提高他们。魏明伦同志连中“三元”(继《易胆大》《四姑娘》之后又出了《巴山秀才》),这是与自贡市对他的关怀、支持和帮助分不开的。我们应该重视自贡市的经验。

与此密切相关的,是要办好川剧艺术研究院,加强川剧艺术的评论、研究和资料搜集、整理工作。重庆、成都、自贡等也要设立和加强研究机构。吴雪同志这次来四川,也在这方面给我们提了许多建议,希望我们改变研究工作落后的状况。

第四,加强政治思想工作,帮助川剧工作者进一步振奋精神,增强团结,调动所有的川剧工作者为振兴川剧出力,不断把振兴川剧的工作引向深入。通过组织学习《邓小平文选》和《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明确和坚持“二为”方向,把提高川剧质量作为全体川剧工作者的奋斗目标,把风气搞正。

这半年我参与振兴川剧的工作,深深感到不团结问题的普遍性和严重性。这次张爱萍同志来,不少人向他反映情况,甚至哭诉,张老在这方面做了许多工作。他说:“要创造新的艺术,首先要有新的思想、新的风尚。各剧团之间、演员之间,要团结友爱,互相学习,互相支持,共同提高,要坚决克服文人相轻、同行相斥的陋习。”他给省川剧院演员左清飞、张巧凤各写了一张内容相同的单条——“双凤齐飞”,鼓励她们团结起来在艺术上搞出新的成就,不要抵消力量。省委、省政府这样重视振兴川剧,如果我们川剧界和有关部门不团结一致,做出成绩,是对不起党和全川人民的。特别是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同志要以身作则,不利于团结的话不说,不利于团结的事不做。要形成一个舆论,把不讲团结看成是不光彩的事情。

对所有的川剧工作者,特别是人数众多的青年,要教育和帮助他们热爱川剧事业,刻苦学习和练功,立志攀登川剧艺术的高峰。我们省有一位取得一定成就的青年演员,当北京一位记者采访她,问她为什么要献身于川剧事业时,她回答说主要是不想下乡当知青。我相信她说的是真话,但经过这么多年,还停留在这个阶段,就不合适了。

第五,继续搞好剧团的调整、整顿和经营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加强各方面的工作责任制,调动广大川剧工作者的积极性。

按“一县一团”的原则,除民族地区外,一般不新建川剧团了。现有的川剧团,队伍要精干,县剧团一般控制在五十人左右。多出的人与不适合在剧团工作的人,要请地、县党委和政府妥善安置。

体制改革,实际上是经营管理上的改革,上半年省和市、地做了一些试点工作。由于当时把改革的目的和原则讲得比较清楚,强调要出戏出人,保护演员的身体健康,不要只追求经济收入,加上省文化厅给下面的经费一个钱没有减少,所以总的情况比较好。最近,乔木同志讲,承包以后,积极性的提高是显著的。现在应该及早制定几条出来,哪些可以承包,哪些不可以承包;承包后,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我们应该认真调查研究,总结前一段的经验。

第六,动员各方面的力量,自觉地为振兴川剧做出贡献。谭启龙同志提出:要加强对川剧的宣传。这就需要报纸、刊物、出版社、广播电台、电视台宣传川剧,介绍和播放优秀剧目,加强评论,帮助川剧赢得更多的观众。峨影厂已决定拍摄《巴山秀才》,而且表示今后要定期拍摄川剧影片。我们很高兴地看到这些单位响应省委号召,支持振兴川剧的工作。

以上这些意见中,我引用了不少省委负责同志的话,其目的是用事实证明省委、省政府对振兴川剧的重视和关心。过去我们说,不能让川剧这朵花,在我们这一代枯萎了,否则我们将受到历史的谴责。这样说当然对,但似乎消极了一点。现在应该说,要使川剧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事业中焕发出新的异彩,我们还要通过振兴川剧取得经验,把我们省的话剧、京剧、曲艺、杂技等各种艺术事业振兴起来!

我们坚信川剧一定能振兴!

1983年9月1日

在演出和交流中学习提高[5]

省委、省政府发出“振兴川剧”的号召刚好两年多时间。在省委、省政府和各级党委、政府的直接领导下,经过全体川剧工作者的努力,振兴川剧的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振兴川剧要求出戏、出人、赢得广大观众(特别是青年观众)。两年多来,全省创作和整理加工了二百多个新剧目。绝大多数剧目内容健康,具有一定的思想和艺术水平,其中《巴山秀才》在全国获优秀剧本奖。在老艺人精心指导下,大批中青年演员正在健康成长。成都市中年演员晓艇获得了《中国戏剧》评选主办的梅花奖,川剧事业后继有人。曾经出现过的剧场门庭冷落的现象有较明显的改变。组织大学生看川剧和普及川剧的基本知识,收到了良好效果。现在,川剧观众已不限于“胡子老头尖尖脚”,开始包括“年轻小伙花花裙”了,《芙蓉花仙》上演了近千场,是一个明显的例证。与此同时,抢救老艺人表演艺术的工作也有进展。为他们的拿手戏录音、录像,整理出版了一些他们的艺术生活和舞台经验的书籍。过去是薄弱环节的川剧基础理论研究工作也有加强,成立了省川剧艺术研究院,并举行了川剧基础理论学术讨论会。川剧团的体制改革工作,各地都在进行探索和实践,有的已取得明显的效果。

在去年会演的基础上,我们组织了“振兴川剧”赴京汇报演出团,到北京向中央领导和首都观众汇报演出。共演出二十六场,历时一个月,有同志称为过了一个川剧艺术节。加上成都市川剧院赴京演出和《芙蓉花仙》在京演出,一年多时间内川剧已三上北京。川剧在京演出,受到中央领导同志、中宣部、文化部、戏剧界、文学界和首都观众热情的支持和肯定。各方面都称赞省委、省政府提出“振兴川剧”的口号,并认为振兴川剧使川剧在北京恢复了50年代的声誉。文化部表彰了“出人、出戏、走正路”的自贡市川剧团。朱穆之同志去年11月在全国文化厅(局)长会议的报告中说,应该特别提出的是四川省委、省政府去年发出了“振兴川剧”的号召,采取了许多具体的切实的措施,出了一批好戏。最近,文化部给近几年连续创作演出了《易胆大》《四姑娘》《巴山秀才》等几出好戏的自贡市川剧团颁发了奖状和奖金。不少剧种非常关心振兴川剧的情况,这些对我们都是极大的鼓励。此外,振兴川剧在国外也有影响。泰国报纸发表过评论,将在明年举行的西柏林艺术节的主持人曾两次来川看戏,邀请川剧参加他们的艺术节。

正如省委常委会讨论川剧时所指出的:振兴川剧取得的这些成绩,仅仅是一个良好的开端,与我们振兴川剧的要求还有很大距离。我们要根据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抢救、继承、改革、发展”八字方针和启龙同志提出的“振兴川剧,务求实效,千锤百炼,精益求精”的精神,踏踏实实地干它五到十年。为了贯彻省委、省政府指示的精神,我们举行了“振兴川剧”第二届会演。这次会演,凡有川剧团的市、地、州都认真做了准备,有不少地、市举行了艺术节或调演,向省里推荐了大戏四十一个、小戏三十九个。我们在看戏的过程中,深深感到各地贯彻了省委提出的“要提倡现代戏,并先从小戏、喜剧入手”的精神,热情歌颂了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国家的巨大变化和建设“四化”的先进人物,乡土题材的剧目显著增多,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对表演、音乐、舞美各方面都进行了一些探索性的改革。本着质量第一、择优选调的原则,经过省川剧领导小组和会演办公室反复研究,选出了一十六台戏共二十七个剧目,分两轮参加这次会演。参加会演的人数达一千二百余人。其中,现代戏十六个,占百分之五十九多。我们多次强调,会演不是目的,而是振兴川剧、繁荣创作、造就人才、推动理论研究、活跃评论工作的手段和措施。我们期望演出团队和观摩人员要把精力放在演出、学习、观摩、交流、提高上面,并像去年的调演那样,通过会演继续开创振兴川剧事业的新局面。

“振兴川剧”第二届会演适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五周年,我们川剧工作者,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新中国,有无限深厚的感情。正是新中国的成立,挽救了在新中国成立前夕面临绝境的川剧艺术,并使川剧艺术得到巨大的发展,许多在旧社会备受压迫和凌辱的川剧艺人得到新生,受到党和人民的尊重。党中央和我们的周恩来、朱德、陈毅等许多领导同志,对川剧关怀备至。邓小平同志、贺龙同志在主持西南局工作时对川剧的重视,至今成为佳话,广为流传。经过“十年动乱”,省委、省政府又发出了“振兴川剧”的号召,使我们看到光辉的前程。我们全体川剧工作者对党和国家的关怀爱护,刻骨铭心,永世难忘。这次会演,是我们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五周年的汇报、献礼,请省委、省政府和全川人民检阅我们的成绩,指出我们的不足,我们一定不辜负党、国家和人民的期望,一定要把川剧振兴起来,为实现党十二大制定的总目标、总任务,做出自己应有的努力和贡献。

1984年9月23日

向新都县川剧团学习

——欢迎《芙蓉花仙》赴京拍片归来

对新都县川剧团的《芙蓉花仙》,我是到处宣传、到处表扬。

今年两次到内江去。第一次去,内江地委宣传部副部长何其愚同志提出了一个问题。他说,振兴川剧,怎样才能把县川剧团发动起来呢?这个问题提得好。省委、省政府发出“振兴川剧”的号召已经两年,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但有的同志总有一种错觉,认为振兴川剧是省上的事情,主要是成都、重庆、自贡这些川剧团的事情;县川剧团大多数是集体所有制,基础差,行当不全,要不断地演出,没有时间搞重点戏,谈不上参加省上的调演。这个问题引起我的思考。几天前,省政府派人第二次到内江,去看他们的调演。在闭幕式上,我试图回答这个问题。我说:县川剧团在学习自贡市川剧团“出人、出戏、走正路”的经验的同时,还要向新都县川剧团学习。

为什么呢?我谈了三条理由。

现在,县川剧团有两种搞法:一种是东拼西凑,疲于奔命。他们的条件差,不能演50年代整理过的那些剧目,没有那个水平,也没有力量创作新的剧目。但天天又要与观众见面,怎么办呢?有的只好上演那些没有整理过的陈旧剧目。有的便出高价到省外去买剧本,拿回来就匆匆忙忙地移植成川剧(当然,我不是反对移植)。还有的就搞连台戏,十本、十几本,甚至干脆就是“条纲戏”。这个搞法,就谈不上“出戏、出人”了。这些剧团大多收入不好,工资不高,生活艰苦,住的条件也差。长期下去,恶性循环,难于提高。另一种就是新都县川剧团的搞法,有他们自己的拿手好戏,一出《芙蓉花仙》就演了九百多场,观众近百万人次。这在川剧史上恐怕是史无前例的。他们的观众面很广,不仅长期在农村、工矿演出,还到北京演出;不仅在舞台上演出,还拍成了电影。通过这出戏,锻炼了一批年轻演员,能唱、能表演,又会跳舞,又会武打。张宁佳就是一个突出的代表。经济状况也大有好转。据我了解,他们的工资待遇比别的集体所有制剧团要好一些,不仅修了房子,还有八万元的存款。这两种搞法究竟采取哪一种呢?当然是新都县川剧团的搞法。如果全省一百多个县川剧团都这样搞,哪怕在三年,甚至五年内,有五六十个县川剧团,一个团搞出一台类似《芙蓉花仙》的戏,我们的川剧舞台,一定会非常活跃。这样,“振兴川剧”的目标就容易达到了。这是第一条理由。

第二条理由,《芙蓉花仙》贯彻了“抢救、继承、改革、发展”这八字方针。新都县川剧团在这方面作了很大的努力,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这个剧本是根据传统戏《花仙剑》改编的,这就是继承嘛。在继承的基础上,它的步子迈得比较大,在许多方面大胆地做了一些改革,吸引了许多的观众,特别是青年观众,这是很难得的。我很赞成李累同志的意见:振兴川剧,不能赢得80年代的青年观众那是不行的。有的同志讲,川剧“动不得”。我想,如果一点不动,像日本皇宫里养起来的歌舞伎那样也可以,省上个把剧团可以这么办,但几千万观众要看戏,一百多个川剧团要吃饭,就不行啰!当然,在改革过程中会出现某些问题,会听到各种不同的意见,这是很自然的。有的说改得好,有的说还有不足之处,也有的说改得不好,等等。我看这没关系,让观众来检验嘛!只要内容健康、群众欢迎就可以上演,川剧特点少了加强嘛。事实上,《芙蓉花仙》剧组的同志从开始演出到现在,不断听取各方面的意见,不断地在修改。开始时问题多一点。去年我陪张爱萍同志看《芙蓉花仙》,感到大有改进,但有些帮腔像大合唱,不大像川戏。这次拍电影回来,这方面有很大的进步。那天我去看戏,一群“花仙”问我,她们的化装是否比以前好,我说,如果说过去有点土里土气的话,经过拍电影的锻炼,现在漂亮多了。她们听了也很高兴。今天下午,省委、省政府要给新都县川剧团颁发奖状。即使如此,还是应该欢迎不同意见,以便继续改进,“千锤百炼,精益求精”。在表扬《芙蓉花仙》的时候,我希望新都县川剧团的同志以及原来支持这个戏的同志,胸怀要宽广,要更好地听取不同意见,这样,才能形成我们川剧界的大团结,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第三条理由,我们振兴川剧,目的要明确。历来搞调演,各地区都很重视,地委书记送行,县委书记督战,好几个地区都这样。但如果戏没选上,情绪一下就低落了,有的甚至哭鼻子。去年我就讲过,这点要向《芙蓉花仙》学习。他们坚信自己,有股顽强劲,管你承认不承认,只要内容健康、群众欢迎,就是要演!振兴川剧是为了满足群众的需要,不是仅仅为了参加调演。有了好戏就要广泛上演,不能演几场就放在那儿。新都县川剧团所以有这样一股劲,就是因为他们目的明确。

我代表省振兴川剧领导小组,代表省委宣传部,对《芙蓉花仙》剧组、对新都县川剧团所取得的成绩,表示最衷心的祝贺和感谢!

1985年

支持大胆探索

三年前,在一次音乐晚会上听到女高音歌唱家李存琏唱川剧《秋江》,引起了我的兴趣。以后,只要看到李存琏,我总要鼓动她,请她多选一些川剧唱段演唱,以便引起青年人对川剧的兴趣,也可能有助于川剧音乐的改革。

李存琏的努力得到川剧界一些老前辈的支持,得到她所在的省歌舞剧院的支持,还得到“太空音响中心”的支持。今天终于听到她的演唱了。对音乐,我是外行,我只能说好听,有川剧唱腔味儿。不过,器乐声太满了。要多有一些无伴奏的徒歌,就更好听了。

有同志说:“搞是搞出来了,恐怕要挨骂。”我问为什么,他说“怕人家说不像川剧”。联想到去年,成都一位川剧作家对我说,“搞剧改没有好下场”。似乎都有一点怕。我看这种担心不必要。

人们说,美国是移民者的国度。四川人也多是外省来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四川与美国有相似之处。朱老总是四川人,但他的祖籍是广东。郭沫若是四川人,他的祖籍是福建。前年,《文学报》登了一条消息,说巴金的祖籍是浙江。历史上,秦朝就开始向四川移民。明末清初移民更多,与兵燹有关。近五十年又有三次大的“移民”。一次是抗日战争,许多外省人到四川,被统称为“下江人”;一次是解放大西南,从晋绥、山东和其他地方也来了很多同志;一次是三线建设,又从外地来了不少同志支援四川。郭沫若早就说过,四川人排外性不强。我认为这是四川人的优点,也可以说是优势。

由于排外性不强,四川人善于吸收外来的东西。为四川人喜爱的川剧,包括昆、高、胡、弹、灯五种声腔。昆,是受苏昆的影响;高腔,来自江西弋阳;胡琴戏,脱胎于徽调和汉调;弹戏,也来自北方的梆子;只有灯戏是土特产,但也有同志说受湖南花鼓戏的影响。当然,这些都经过四川人的消化和融汇,最后形成有自己特色的川剧,而不是简单地拼凑了事。不过,既然川剧本身是吸收外来的唱腔而形成的,现在我们要振兴川剧,对川剧的唱腔进行改革,何必怕吸收其他剧种(甚至包括国外的剧种)的长处呢?我们应该有鲁迅说过的“拿来主义”的“魄力”和“自信心”。

随着时代的发展,艺术也要发展,不能对艺术采取保守主义的态度。一点不改也可以,那只能像日本的某些歌舞伎那样保存下来。当然改革、发展要以传统为基础。现在对振兴川剧提出了“抢救、继承、改革、发展”八字方针,不要把继承和改革对立起来,丢掉继承,改革的愿望可能落空。或者,“即使创造一种好剧,那也是一种新剧,是在百花园中又添一花,而不是川剧”。也不可能要求把所有传统都继承完了再改革。川剧的传统很丰富,不是说“唐三千,宋八百,演不完的三列国”吗?要继承完了再改革,这等于不改革。要在继承中改革,改革中继承。关键是指导思想要清楚。不知我这个看法对不对。如何改,谁也事先拿不出一套完美无缺的办法。要允许各地大胆试验,通过实践总结经验,不断修改加工,最终要广大观众承认和批准。

前一段时间,对《红梅赠君家》《芙蓉花仙》有过争论。最近,又在争论《潘金莲》。该怎样看待这些试验和争论呢?《红梅赠君家》是一次有意义的探索,这是粉碎“四人帮”以后川剧界的第一次大胆的试验,有不同看法是正常的。问题是争论中动了一点气。这也没有什么了不起,注意一下就行了,不要再纠缠在这个问题上,要向前看。今年4月我去上海,到沙梅同志家去看望他,请他回四川来,继续关心和帮助川剧改革。沙梅同志也很高兴。

新都县川剧团的《芙蓉花仙》,改革的步子迈得比较大,有的地方很合适,有的地方过了一些,当然会有不同看法。报上就有一篇署名文章,提出过某些不同看法。新都县川剧团认真听取意见,贯彻八字方针,不断加工。现已演出一千二百多场,创最高纪录,还拍了电影。省振兴川剧领导小组对《芙蓉花仙》是支持的。在1983年第一次川剧调演时,给予了肯定的评价,也提出过一些加工修改的建议。后来,文化部和文化厅都表彰了新都县川剧团。有人说省上不让张爱萍同志看《芙蓉花仙》,张老只好悄悄到郊区一个厂去看演出。哪有这回事嘛?是我们请张老去工厂看演出的,因为金牛坝的舞台太小。陪张老去的有启龙、许川同志。把这些情况说明一下有好处。

对《潘金莲》的争论比较大,但省振兴川剧领导小组和文化厅把它调到成都演出,其目的一是支持自贡市川剧团的探索和试验精神,二是活跃川剧舞台。当时川剧舞台相当不景气。有不同的意见可以讨论,但要允许探索和试验。

我们一贯认为,无论什么剧目,只要内容健康、群众欢迎,就可以广泛上演。内容一定要健康,不搞格调低下的东西。至于川味不足的问题,可以心平气和地讨论。这既不涉及死人,又不影响社会治安,用不着动气。如果没有川剧特点,或川味不足,大家可以提意见、出主意,让作者、导演自己不断加工。提不同意见是好事,但不要随便给别人扣帽子。听意见要冷静,不随便说人家“保守”“反对改革”。繁荣社会主义文艺需要有一个和谐的环境,需要有一个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同心同德的气氛。

我们支持大胆试验,绝不是说任何一种新的试验都是改革的方向或“样板”,更不会强行推广,各地非照办不可。前几天,我听了成都市文化局和川剧三团主办的唱腔艺术演唱。这也是一种试验,我们支持,但也无意说它是改革的方向或“样板”。李存琏同志的演唱,必然有助于川剧音乐的改革,但我们也不会把它当成模式来推广。对李存琏同志来说,我还希望她试验一下用川剧传统乐器为主伴奏,再演唱一些唱段。如果有人说不好,也没关系。请您来演唱,只要您有特点,照样可以录音。李存琏同志的演唱,是音乐工作者的一种试验,欢迎有更多的音乐工作者来试验。我们的川剧工作者、川剧界的老前辈、中青年演员,特别是川剧音乐工作者,更有责任进行试验。白戈同志多次强调要整理川剧曲牌,这既是为了继承,也是为了改革。我们对此要充分重视。

川剧是我们国家优秀的地方剧种之一。它不仅与四川和邻近省份的人民群众有广泛的联系,而且在北京、上海等地也有观众。去年川剧赴欧洲演出,许多报纸称赞川剧,说它是“跨国界的艺术”。西柏林和法兰克福的报纸都说出现了“川剧热”。谢幕不是以多少次计算,而是以多少分钟统计。例如在法兰克福,谢幕时间,竟长达二十多分钟。我们介绍这些情况,不是要大家“陶醉在掌声之中”,而是希望对我们的传统戏曲增强信心。

川剧演出不景气,青年人一般不喜欢看,这固然与中小学重视美育不够、青年人对我们国家的传统文化了解不多有关,同时也说明了川剧自身的问题。例如,演出的传统戏出新不够,思想内容引不起青年人的兴趣。这似乎是古典戏剧共同的问题。节奏慢,是另一个共同的问题。这个问题川剧注意得比较早,有所改进。川剧还有一个问题,就是音乐,主要是高腔。尽管老观众喜欢,但外省的观众、年轻人,或不习惯,或无兴趣。哪像“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一样,能在群众中流行?

李存琏是歌唱家。她作为音乐工作者来关心川剧改革,是件好事。省歌舞剧院的领导支持李存琏同志的试验,这么多乐队为她伴奏,也是很好的事。振兴川剧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只要我们团结一致、坚持不懈地努力,是大有希望的。

1986年5月18日

知难而进[6]

四川省川剧青少年比赛演出,经过广泛动员、认真选拔,现在隆重开幕了。这是继1956年四川省青少年会演后的全省性规模的川剧大型比赛,也是继第一、二届“振兴川剧”会演后的第三届会演。我代表四川省振兴川剧领导小组、省文化厅,向前来参加这次比赛演出的演员、指导教师、观摩代表致以亲切的问候,向各位来宾、专家、领导表示热烈的欢迎!

自1982年7月省委、省政府发出“振兴川剧”的号召以来,经过川剧界和各级文化、宣传部门的努力,早已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这充分体现在前两届的会演成果上。这两届会演涌现了大量创作剧目,为川剧的改革和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而这次比赛则以展现川剧青少年新生力量为重点,目的在于检阅振兴川剧以来涌现出的大批新人新秀。通过这次二十台戏、一千二百余名演职人员参赛的宏大规模演出,同志们将会看到雏凤展翅、凌空腾飞的喜人景象。前些年川剧后继乏人、青黄不接的局面已经得到改观。为此,我省的京剧等剧种也狠抓了新演员的培训工作。这次邀请了几位京剧新角参加比赛,以促进川剧与其他剧种的交流,求得共同提高和繁荣。

从第二届会演后的最近两年里,振兴川剧的工作是经历了一些曲折的。由于电视等多种娱乐方式吸引了群众,包括戏剧在内的传统文化一时不能适应人们的审美需求,川剧青年观众便有锐减之势;一些艺术质量不高的剧团难以为继,因而川剧不景气的状况不仅未能根本好转,有些地方甚至比前几年还突出。这时有的同志感到灰心丧气,认为前途未可乐观。但更多的川剧团、川剧工作者,逐步正视现实,面对困境,知难而进,发奋工作。以“出人、出戏、走正路”受到文化部表扬的自贡市川剧团,坚持创作演出新戏,继《岁岁重阳》之后,一出《潘金莲》以其大胆的探索精神,引起了全国范围内的强烈反响。成都市川剧院一团采取各种措施多编多演,为坚守川剧阵地做出了可贵的努力。重庆、成都、乐山等大力扶植创作,积极培养青少年演员,连年举办艺术节或比赛,为川剧赢得了声誉。达县地区川剧团赴京汇报演出《史外英烈》,获得了文艺界的好评。渡口市委领导十分重视川剧,对年轻的演员们关怀备至,使这簇艺术新苗茁壮成长。以《芙蓉花仙》演出逾千场闻名的新都县川剧团,在经历“凤凰换毛”之后,数十名生龙活虎的少年演员脱颖而出。省川剧院参加西柏林“地平线艺术节”和赴欧演出,轰动了荷兰、德意志联邦、瑞士、意大利等国,从另一侧面增强了我们振兴川剧的信心。我们这次大会开幕式在省川剧学校举行,这是我们振兴川剧的基地之一,也是我们川剧青少年演员的摇篮,这次参赛的许多年轻演员是从这里走向舞台的。这些演出团体和全省川剧同行一道,不退缩,不气馁,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孜孜不倦地为川剧艺术事业竭尽自己的力量。此外,有的主动到学校、工厂、农村做辅导普及工作,扩大了川剧的影响。成都市川剧院二团帮助川大中文系学生学演《逼侄赴科》,便是其中突出的例子。抢救继承名老艺人的资料搜集、录音录像工作,在有限的条件下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川剧评论、理论研究、史志撰写也有较大的进展。所有这些,都是全体川剧工作者坚韧奋斗的结果。这使我们从所谓戏剧危机中看到了新的转机。这次青少年比赛演出,将是转机生动有力的证明。

当然,振兴川剧并不是一蹴而就、轻而易举的事,而是一个长期的任务。传统川剧艺术应当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改革创新,因而振兴川剧绝不是弹指可待的。为此,我们全体川剧工作者要进一步振奋精神,正确分析形势,理直气壮地迎接各种挑战,克服这样那样的困难,把振兴川剧的工作引向深入。要全面贯彻省委、省政府制定的振兴川剧的“抢救、继承、改革、发展”的八字方针,实行“三并举”的剧目政策,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之路;创作现代戏、新编历史故事戏、老戏老演、旧戏翻新、洋戏中演等,路子要愈走愈宽。要鼓励大胆探索,允许进行多种试验。有不同的意见是正常的,对不同的意见只能进行民主的、平等的讨论。领导支持某种试验,并不意味着树立“样板”,指令推广。要鼓励竞赛冒尖,我们需要一大批名演员和第一流的音乐、舞美、字幕工作者。比赛(或叫会演、艺术节)是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举办这次比赛演出,正是为了达到促进人才成长、川剧艺术兴盛的目的。好戏要广泛上演,并在争取观众(特别是青年观众)上多下功夫,以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需要。如果没有获奖就泄气,或得奖以后便万事大吉,把好戏束之高阁,都不符合我们振兴川剧的目的。

现在文化战线的形势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好的,可以说目前已进入了发展文艺、繁荣戏剧的良机。这次比赛,各地教学与选拔节目中出现的新老合作、老中青团结互爱的许多事迹,使我们深感党中央倡导的“团结、民主、信任、理解”的环境气氛正在我省文艺界逐步形成。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即将作出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决议,我们近百个川剧表演团体和七千多名川剧艺术工作者,都要认识到自己肩上的重任,立志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提供高质量的精神产品,做出更多的奉献。这是我们振兴川剧的根本目标。为此,我们一方面要搞好剧团体制改革,下决心精简一些布局不合理、水平很低的剧团,并充实加强艺术表演团体,以适应整个社会政治经济改革的要求;另一方面坚持出人才、出作品,以尖子演员和“拳头产品”著称中国,走向世界,攀登上艺术高峰。

最后,祝全省川剧青少年比赛演出获得圆满成功!

1986年9月24日

勿失良机[7]

振兴川剧,需要培养众多的青少年演员,要出人才,出名角。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关键是要有名师指点。名师指点的方式很多:川剧学校正规的教学培养;招收随团培养的尖子进修,学两年发中专文凭;以行当或剧目为主,招收各地学生,请名师指教,短期集训;等等。拜有造诣的表演艺术家为师,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条条道路通罗马”,我们要把各种方式运用起来。竞华同志是川剧表演艺术家,无论唱腔和表演都有很多独到之处。有她这样的教师,还有陈书舫、袁玉堃、周企何诸位名家,不仅可以培养出名角,还可以发展川剧艺术的各种流派。当然,从事川剧事业的青少年很多,遍布全省,而名师毕竟有限,所以还要向一切有经验的老师学习。

这两年,川剧再一次出现了不景气,有人称为“危机”。虽然不能“一刀切”,但在全国范围内有它的共通性。话剧、歌舞和其他兄弟剧种,都有类似的问题。经过大家共同奋斗,现在有了明显的转机。这次的川剧青少年演出,便是一个有力的例证。许倩云天天看演出,兴奋得很,说:“每天都要吃安定片才睡得着。”陈书舫说:“我过去担心川剧后继无人,死了闭不上眼睛。现在看见人才辈出,去见马克思也安心了。”现在,中央号召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这是发展文艺事业(包括川剧)的良机,我们要认清形势,加倍努力,千万不要错失良机。

青少年演员,要热爱川剧事业,认真刻苦向名师学习,攀登川剧艺术高峰。无论哪一种行当的演员,都要趁我们的老艺人还健在,向他们学习。不少中青年演员已有成就,首先是继承过来,还要力争发展。《花田写扇》要超过陈书舫老师,《踏纱帽》要超过袁玉堃老师,《迎贤店》要超过周企何老师,《思凡》要超过竞华老师,《逼侄赴科》要超过晓艇老师。大家都称赞渡口市(今攀枝花市)赵安平演的《拦马》。赵安平敢不敢立志学习和超过各个剧种的《拦马》?学生们要刻苦学习,可以超过老师。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嘛!我们这些名师,看见学生超过自己,会衷心感到高兴。

前一段时间,有些青年演员看不见前途,不练功,不演出,相当松散。我最近和省川剧院的青年演员交谈,大声疾呼:睡懒觉、不练功的状况应该结束了!不学习、搞赌博的状况应该结束了!弃文经商或去伴舞、伴唱的状况应该结束了!振兴川剧是长期的任务,这个重任,既在老艺人肩上,更在中青年人的肩上。

不少中年演员看了青少年比赛演出,感到对自己是个挑战。我们许多中年演员各有成就,但是否也有同志受“不景气”的影响,放松对艺术更高的要求呢?我看有。其实,中年演员的底子较厚,又有舞台经验,只要努力,攀登川剧艺术高峰,有利条件比青少年演员多。就怕找各种借口,放松努力。我想举自贡市川剧团的余丛厚为例,她演《巴山秀才》中的霓裳,尽管不错,但功夫还不到家,体形也胖了些。拍电影换了一个演员演霓裳。她不仅没有泄气,而且加紧努力。我们有的演员如果被换下来,不是把领导“骂死”,就是自己“气死”——我是极而言之。余丛厚同志没闹情绪,经过刻苦努力,再加席明真同志指点,在《潘金莲》的演出中,技艺大有提高,受到专家和群众称赞。我希望中年演员,把压力变动力,找到自己的突破口,使自己的技艺有一个大的提高。

我知道几个有名气的演员,因为对领导有意见,长期不演戏。我很关心这些同志,告诉他们巴金同志的态度。巴老一贯主张,作家的名字要与作品联在一起才有意义。如果不出作品,只上主席台,当什么委员,即使天天上报,也没有意义。以此类推,我认为演员的名字也要与舞台联在一起,与观众见面,才有意义。如果赌气躺下来,长期不演戏,这是浪费自己的艺术青春,让观众遗忘你。我很高兴,有的同志同意这个看法,并已有明显的变化。

我们要坚决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一定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不要格调低下的东西。各种流派可以百花竞艳,各种探索可以大胆进行,各种不同意见可以进行民主、平等的讨论。与此同时,在川剧艺术界,要坚持执行“大团结”的方针。不团结的现象在我们川剧界还普遍存在,这种内耗严重地影响了川剧事业的发展。不团结的因素很多,其中一条是把名利看得过重,往往因争名利而伤害感情。有些同志连当一次配角都不愿意,以致影响团结,削弱演出效果。人生中,哪能事事当主角?你可在某些戏中当主角,别人给你配戏。别人当主角,你也可以当配角嘛。你们演戏,我连当配角都没资格,只配当后勤。只要我们把事业的大局放在首位,团结奋斗,振兴川剧是大有希望的。

我再说一遍:奋发努力,勿失良机!

1986年10月10日

高高兴兴地回去[8]

这次川剧青少年比赛演出,已经胜利闭幕了。省委和有关领导、各方面专家、广大观众,一致认为这样抓培养接班人的工作很好,对振兴川剧是一次有力的促进。

这次评奖工作也做得好。振兴川剧领导小组、省文化厅聘请了二十位专家组成评委会,这些评委又都是我们川剧界所熟悉的。评委会成立以后,制定出评奖条例。他们工作认真,看完一场演出,马上打分;这些打分的表格一律存档,可按规定查阅。有几天,评委上午和晚上看戏,下午还要开会,的确很辛苦,特别是对年迈的同志。在这里,我们对评委会全体成员表示衷心的感谢和敬意。

从总体上讲,这次评奖结果,大家都感到满意。特别是一等奖的获得者,几乎是公认的。正像任何一次评奖一样,也有一些不同意见,主要是认为有的演员该获奖而未获,或虽获奖但等级低了。表演艺术不是物质产品,能够用科学方法检验质量;也不像某些体育比赛,一眼可以看清。一折戏的演员,无论观众或评委中,都会有不同的看法。我的估计获奖演员和等级,也有少数几个与评奖的结果不一致。要完全一致是不可能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尊重具有权威的评委会的评定。据我所知,评委会是公正的。他们经常为好的表演所激动,表现出艺不昧心的高尚品德,没有偏袒。退一步讲,即使个别人有偏袒,也起不了决定性的作用。这不仅因为评委会委员一共有二十位,而且计算平均分数时要扣除最高分和最低分。也有同志怀疑是否有人接受“手榴弹”,我们振兴川剧领导小组和文化厅可以拍胸膛给同志们讲:没有这种现象。同时也要说明:这是一个严肃的问题,不能随口乱说。

这次参赛的同志(包括在市、地、州、县参赛的同志),无论是否获奖或对获奖等级是否满意,都应该有一个正确的态度。参赛和评奖只是加强培养青少年演员的一个措施,而不是目的。我们的目的是振兴川剧,为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获奖的同志,特别是获一等奖的同志,感到高兴,这是很自然的。我们对所有获奖的同志表示祝贺!但我们同时要提醒获奖的同志,你们尽管已取得这样的好成绩,但这次比赛的范围仅限于青少年。与川剧表演艺术家和有成就的中年演员相比,差距就大了。我们要用高标准要求自己,刻苦学习,才能攀登高峰。要看清目前竞争的形势:不努力当然不行,努力不够也不行。因为广大青少年演员都在发愤图强。我就知道有些未获奖的同志要“卧薪尝胆”。大家都知道“龟兔赛跑”的故事,已获奖的同志,我相信你们不愿扮演兔子这个角色。

没有获奖(或不满获奖等级)的同志,你这次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一个可能是自己的技艺差一些,一个可能是临场紧张,发挥不好。如果是这样,自己要请教老师,听取观众反映,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年轻人可能要怄几天气,还可能掉几滴眼泪,但要想开一点。一次小挫折算得什么?本科未中,来科再试嘛!吕蒙正在处于困境时,说过“安知我蒙正今日贫穷,来日不富”的话。这不是阿Q精神,这是说事物可以发生变化,关键是要努力。古人说“失败乃成功之母”,是千真万确的真理。世界上哪有笔直的道路?人生哪有不遇到任何坎坷的?新年团拜时,常常有人祝贺大家“一帆风顺,万事如意”,实际上这是不可能的。我希望大家正确对待“不如意”的事,战胜这样或那样可能出现的困难。这才是好样的!即使有一点委屈,也没有什么。不要在乎一城一地的得失,把眼光放长一点,把比赛(论高低)的时间放长一点!

指导老师在传授技艺上起了很大的作用,我们对这些园丁表示感谢。我们看到不少的老师,不仅传艺,而且育人,教育学生要心怀宽广、顾全大局,具有艺术家的高尚品德。比赛可能失败,但风格一点不丢。我们相信有更多老师会这样去做。

我们的青少年演员,一定要认清大的形势,振奋精神,刻苦学习,把老一辈川剧艺术家的本事学到手。振兴川剧的重任和希望,在你们身上。

大家高高兴兴地来参赛,也要高高兴兴地回去。《逼侄赴科》的道姑去欢送潘必正时,唱了一句:“去了还要来!”这话很有道理。我们下次比赛再见!

1986年10月16日

贵在坚持

——答《四川戏剧》记者杜建华问

问:振兴川剧工作搞了五年,今后怎么办?是否还要继续深入下去?这些问题在许多人思想上是存在疑问的,也是广大川剧工作者及爱好者很关心的,希望能听到您的意见。

答:这个问题提得好。川剧还要不要继续振兴?前段时间,我们邀请了川剧理论工作者、演员、领导干部等,分别召开了七次工作座谈会,了解到许多情况,也明确了一些问题。振兴川剧不是三五年可以完成的工程,而是一项长期的任务。说是长期任务,又不能放松,更不能搞“水”,每个阶段都应该有明确的任务和具体措施。到会的同志都希望各级党委和政府加强领导,千万不要“闪火”。

问:我们《四川戏剧》这样的刊物是振兴川剧的舆论阵地,理应对振兴川剧进行宣传,但也涉及一个问题,就是目前是在一个什么样的基础上继续深入振兴的问题。因此,我们想知道您对振兴川剧五年来的工作是如何评价的。

答:大家一致的看法是: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事实也是如此。首先,“振兴川剧”的口号是正确的,它极大地调动了川剧界的积极性。全国不少剧种特别是大剧种相继提出了振兴的口号。黄宗江同志在1983年写文章,说:振兴川剧是振兴中华的一个组成部分。第二,“抢救、继承、改革、发展”的八字方针,在这几年的实践中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性。已故川剧表演艺术家周企何说“我们遇上了好‘八字’”。这个方针,各个单位、各个时期可以根据不同情况有所侧重。振兴川剧当然要改革发展,但必须在抢救继承的基础上。有人说:川剧传统的东西多得很,要抢救继承完了再来改革发展。“唐三千,宋八百,演不完的三列国”,还有五种声腔,川剧丰富得很,怎么能抢救完了再改革发展呢?所以说,要在抢救继承的基础上改革发展,在改革发展的过程中抢救继承。第三,我们的要求是出人出戏赢得观众。这个要求是站得住脚的。几次调演和青少年比赛演出,涌现出不少青年演员。我们的《白蛇传》到上海演出,多数是青年演员,年轻漂亮,观众一看就欢迎。今年省川剧学校采取了一些措施,招收了一批优秀青年演员集中学习。几年来确实出了不少戏,总有两百多台吧。而且出现了一些优秀的剧作家,像魏明伦、徐棻、倪国桢等,可以对他们进行研究。一个戏上演后,抓住不放,不断加工提高,多演出,就会有观众。问题是,有些基础较好的剧本没有抓住不放,使其成为保留剧目,有的好戏没有广泛上演。搞剧团要有那种真正潜心于川剧事业的人,像自贡的王德文、新都的彭代秀。一个县剧团的《芙蓉花仙》可以演将近一千五百场,可以拍电影,进中南海,还可以拿到香港去演出,这是很不容易的。

问:最近文化部又提出剧团今后要实行“双轨制”,目前的职称评定问题,对剧团的影响也很大,从业人员有些动荡不安。在这种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您对川剧发展的趋势是否做过预测?

答:我是不相信戏曲会消亡的,尤其不相信川剧会消亡。现在川剧观众减少,青年人不大爱看,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社会发展很快,文化生活领域扩大,观众的选择余地大大增加。振兴川剧,是不是要振兴到50年代那么多观众呢?看来是办不到的。另外一个原因是现在看戏困难:交通不便,看完戏后,搭不到公共汽车;剧场没有空调,冬天夏天都难受。还有一点,是“曲低和寡”。在这样一个文化生活很丰富、选择性很大的背景下,你是积极地提高质量去赢得观众呢,还是“哎哟不行啰”退却?在新形势下,敢不敢于去竞争,拿不拿得出高质量的东西,现在看来不解决这个质量问题,光去怪电视、迪斯科是不行的。我发现相当一部分剧团团长或院长,不把自己的主要精力放在这上边,不抓演出质量。现在的文化生活起了这么大的变化,看不清这个形势,不付出艰苦的劳动去搞戏曲,是不行的。

问:您认为川剧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答:我觉得就是我们川剧界的许多同志既没看到形势发生了那么大的变化,又没看到川剧自身存在的价值,因此,就没振奋起精神去干这项工作。

如何使传统优秀的文化为当代青年所吸收,这是世界各国共同存在的一个问题。川剧要发展,需要有多种多样的演出形式,正规的舞台演出可以演大幕戏,也可以演折子戏。还可以搞一些比折子戏还短的精彩段子。老观众看得懂,很高兴。年轻人不了解来龙去脉,可以有个报幕的人出来介绍剧情。介绍得好,也能引起兴趣。我觉得去年那个《情探》研究演出,还可以多演几场。同一个戏可以有几种不同的流派、几种演法,要打开思路。粉碎“四人帮”后,我们出了许多大戏,像《巴山秀才》《王熙凤》《火红的云霞》等,既可全本演出,也可以搞折子戏演出。第二,要更多地依靠电视、广播等大众传播工具。具体讲,要与电视台多合作。我们首先要感谢电视台每周都播放川剧,去年搞了川剧的专题节目,最近又搞了个《界树下的奇案》。文化部门和剧团要支持电视台、广播电台的工作,给他们多提供优秀剧目和演出,收费也要适当。第三,现在各地都搞大型的经济文化交流,川剧要积极参加。绵阳是个例子。大家说:“白天谈生意,晚上看川剧。”据看了戏的同志回来说,绵阳拿出了不少新戏,观众反应比较强烈。今后那些大型群众活动和节日活动,像春节、人代会、政协会议等,我们都要主动去推荐一些川戏演出。总之要增加演出,要有多种类型的演出组合形式,时间上还要方便群众。

问:1988年振兴川剧领导小组将重点抓好哪些方面的工作?

答:由于人员的工作变动,领导小组本身还需要调整充实。初步考虑今年要办这样几件事:一是要对振兴川剧五年来的工作进行回顾与总结。通过回顾与总结,明确振兴川剧是长期的任务,我们的口号、方针和要求是对的,要振奋精神、提高质量、参与竞争。第二就是搞一次全省性的川剧中、青年演员电视大奖赛。现在有的地区已经拉开了帷幕,先在地区预赛,选拔出来的演员再请名师指点,加工几台戏(主要是成渝两地以外的)。如自贡的《夕照祁山》、新都的《芙蓉花仙》、内江的《张大千》及川北的灯戏等。另外川剧学校的正规教育、川剧理论研究包括川剧的宣传,这些工作都要抓好。

问:您对川剧理论界有没有新要求?

答:在加强基础研究的同时,还要多结合川剧实际做研究。比如说《芙蓉花仙》为什么能演到近一千五百场,就很值得研究。理论要更好地为振兴川剧服务。

问:您出任省政协秘书长职务后,川剧界的同志们都很关心您是否继续担任振兴川剧领导小组的工作,希望您能通过公开的渠道给大家谈一谈。

答:我今天能以振兴川剧领导小组副组长的身份,在宣传部的会议室与大家摆谈,说明我现在仍然还在做这个工作。我是热爱川剧的,套用《夜半歌声》中的一句歌词,“只要一息尚存”,无论在台上或台下,都要为振兴川剧贡献自己的力量。

问:谢谢!

答:不用谢,空了多来摆谈一下,我也要通过你们了解情况,听取你们对许多问题的看法,向你们学习。

1988年3月10日

振兴川剧五年谈

——答唐思敏[9]问

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问:振兴川剧已经五年多了,您对这段时间的工作如何评价?

答:前不久,我们连续召开了七次小型“对话会”,大家对振兴川剧五年来的成绩估价是一致的: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这主要是川剧界同心协力努力奋斗的结果。

在全国三百多个地方戏剧种中,我们最先提出“振兴川剧”这个口号。以后,其他剧种,特别是全国的大剧种,都相继提出了振兴的口号。中央领导同志和中宣部、文化部都给予肯定。戏剧评论家黄宗江说,振兴川剧是振兴中华的一个组成部分。“振兴川剧”这个口号,极大地调动了川剧界同志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经过各种实践,越来越显示出这个口号的生命力。

振兴川剧,省委、省政府提出了“抢救、继承、改革、发展”的八字方针。周企何同志生前不止一次地讲:“这是一个好‘八字’!”这个方针,有过争论,也有过不全面的理解。这个方针,前四个字和后四个字不能分割,更不能把它们对立起来。但是,某个时期、某个地区,可以有所侧重。川剧当然要改革、发展,但必须在抢救、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川剧艺术非常丰富,又不能说抢救、继承完了再来搞改革、发展。要在抢救、继承的基础上改革、发展,在改革、发展的过程中来抢救、继承。现在回过头来看,振兴川剧的口号、方针是正确的,站得住脚的。现在不是对川剧提出什么新的口号、方针,而是在充分肯定成绩、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全面、认真贯彻“振兴川剧”的口号和“抢救、继承、改革、发展”的方针。

拿“出人”来讲,两次会演,加上前年的全省川剧青少年比赛,都涌现了不少的优秀演员,出了不少在演出中挑大梁的演员。去年,省川剧学校办了“成人班”,使青少年中涌现出来的部分演员继续学习,不断提高。省川剧学校今年将在新都、宜宾、内江办分校。各剧团也注意了对青少年演员的培养。这些都是好的措施,出了人,大家是一致肯定的。

戏,也出了不少。各地出的戏,包括有剧本未上演的,两三百个总有吧?在剧本创作中,涌现了一批优秀的剧作者,代表人物可以推魏明伦、徐棻。问题是有些基础较好的剧本没有抓住不放,使其成为保留剧目,有的戏没有广泛上演。

振兴川剧要有各方面的人。同样是川剧团为什么有的搞得很好,有的就很一般。要搞好川剧团的工作,需要有一批献身于川剧事业的组织者、管理者。自贡有个魏明伦,但没有王德文行吗?王德文是个好的文化局长。《芙蓉花仙》能演近一千五百多场,原因很多,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他们有个好团长彭代秀。川剧界的同志们应下决心,从自身的不同岗位上努力工作,把川剧搞好。这当中自然包括研究工作者。在川剧评论界,文章写得很多,有的文章写得很活,很有味儿。总之,川剧工作者应该热爱事业,搞好事业,在新的基础上更好地工作。

川剧要积极参与竞争

问:面临现在改革、开放、搞活的新形势,您对川剧发展形势作何估计?如何预测?

答:我不相信戏曲会消亡,尤其不相信川剧会消亡。现在川剧观众不多,特别是青年人不喜欢看,形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很多、很复杂,我们要具体地分析。现在文化生活很丰富,群众的选择性很大。这是正常的。我们不应该回复到50年代那样,文化生活单调,没有太多的选择余地。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川剧是积极提高质量、参与竞争、赢得观众,还是不注重质量、消极埋怨、失去观众?难道能不让别人去看电视?难道能不准观众去听流行歌曲或跳迪斯科?我们应拿出高质量的作品出来。我们剧团的负责人,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保证演出质量上。以前任白戈同志说过,哪里有好演员,在哪里必然找得到好师傅。我补充一句,哪里有好的演出,在哪里一定找得到事业心很强的剧团负责人。

现在的主要问题在于,我们是否看清了目前文化艺术发展的形势,在竞争中出优秀人才,出高质量作品,有好的演出质量。我们应提高认识,看到川剧艺术的特点和存在的价值,看到川剧的优势和它的不可取代性。我们应该振奋精神,在新的形势下付出艰苦的劳动和勇于参与竞争。川剧这朵花不能在我们这一代枯萎,不然,历史要谴责我们。

要有多种多样的演出

问:在对川剧的认识更深入的前提下,做法上可否更多样一些?

答:在新的形势下,川剧艺术要得到生存,得到发展,应采取多种多样的做法。正规的舞台演出可以演大幕戏,也可以演折子戏,还可以搞折子戏片段演出,搞某个行当、某个剧目的专场演出。折子戏片段演出是一种很好的形式,但要用一种形式介绍一下剧情,使新观众也能看得懂。各地举办经济交流、文化交流,我们川剧应去积极参加。绵阳搞得很好,在大型经济活动中演了不少新戏,人们说:“白天谈生意,晚上看川剧。”大的节日活动和群众性的活动,川剧也应去参加。还应充分运用大众传播工具,特别是发挥电视的作用。我们演出要方便群众,现在演午场效果就很好。

理论研究与振兴川剧结合起来

问:您对川剧理论界有什么希望?

答:要认真加强基础理论的研究,不然一些根本性的问题,例如什么是川剧的特点就老讲不清楚。同时还要紧密结合振兴川剧的实际,多对振兴川剧的现实加以研究。川剧理论研究有好的成果,可以推荐给川剧艺术实践者参考,有利于他们更好地工作。川剧工作中有很多很迫切的问题,要引起我们川剧理论工作者的注意和研究兴趣。例如川剧音乐改革怎样进行?川剧如何赢得观众?川剧文化表现在什么地方?川剧的舞台美术如何搞?《芙蓉花仙》为什么能演近一千五百场?这些问题,都可以研究一番。文章不拘长短,只要提出了问题,有看法、有见解,都行。

坚持不懈地振兴川剧[10]

省委、省政府发出“振兴川剧”的号召,到现在已经六年了,它极大地调动了川剧工作者的积极性,引起了各级党委和政府以及社会各方面对川剧事业的重视和关注。中央领导同志、中宣部、文化部给予了充分肯定。在我省提出“振兴川剧”的口号之后,全国其他主要的戏曲剧种,也相继提出了振兴的口号。全国剧协主席曹禺认为振兴川剧“敲响了振兴戏曲的第一钟”,戏剧评论家黄宗江认为“振兴川剧是振兴中华的一个组成部分”。

六年来的实践证明,省委、省政府为振兴川剧制定的“抢救、继承、改革、发展”的方针,“出人、出戏、赢得观众”的宗旨,以及“树立长期任务的观点与制定近期奋斗目标相结合”的指导思想,是正确的、切实可行的。

一、六年来振兴川剧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成绩

在抢救、继承遗产方面,已为六十六位老艺人录制了一百一十六出戏的音像资料。袁玉堃、陈全波、阳友鹤、周企何、周裕祥等川剧表演艺术家的著述,先后出版或即将出版。许多川剧名家招收了一批有前途的学生。一些市、地举办了川剧培训班,由老艺人传艺。

全省先后四次举办大型调演,演了百出以上好的和比较好的剧目。省和市、地、县先后组织了十二次进京演出和多次到省外巡回演出,受到好评。省川剧院的《白蛇传》到西柏林参加“地平线艺术节”和到西欧四国及日本演出,引起轰动,获得很大成功。新都县川剧团参加了香港举办的“中国地方戏曲展”。

涌现出一批好的和比较好的剧目。其中在全国获奖的有《四姑娘》《易胆大》《巴山秀才》《点状元》《田姐与庄周》《白蛇传》。一些好的剧目已广泛上演,最突出的是新都县川剧团的《芙蓉花仙》,演出近一千五百场,川剧作家魏明伦、徐棻成为全国瞩目的剧作家。

川剧事业后继有人,中年演员的技艺日臻成熟。晓艇、刘芸、古小琴、沈铁梅先后荣获了中国戏剧梅花奖。青少年演员迅速成长,全省川剧青少年调演和电视大选赛中有一百五十四名新秀受到奖励。

注意依靠大众传播工具。成都市太空音像中心近年来录制的川剧盒式录音带有一百五十个品种,销售量近三百万盘。四川电视台、四川人民广播电台几年来积极播放川剧节目,其中戏曲电视连续剧《王熙凤》,单本剧《界树下的奇案》《四川好人》《乔老爷奇遇》,广播剧《火红的云霞》在全国获奖。峨眉电影制片厂摄制了《四姑娘》《巴山奇冤》,新闻电影制片厂拍摄了《芙蓉花仙》等艺术片,去年又举办了电视大选赛。

川剧普及工作有新的进展。许多地方举行川剧唱腔音乐欣赏会、川剧折子戏片段演出,吸引了新的观众。成都市和其他一些地方成立了川剧玩友协会,围鼓坐唱在全省城乡普遍开展。四川大学中文系师生在成都市川剧院三团的帮助下,成立了戏曲爱好者协会。

川剧理论研究出了一批新成果。出版了《川剧词典》《川剧音乐概述》《张德成表演论文选》《川剧群星》等专著。《戏曲志集成·川剧卷》即将完成。省和成都市成立了川剧理论研究会,扩大了研究队伍。《川剧艺术》(现改名《四川戏剧》)办成了全国有影响的戏曲刊物。

尽管振兴川剧取得了以上成绩,但从总体上讲,川剧仍然没有摆脱困境。目前,群众文化生活较之以往大为丰富,可供选择的余地很大,不可能再出现50年代川剧舞台的盛况。这是正常的现象,不能作不切实际的要求。问题在于川剧演出缺乏足够的竞争能力,剧团数量仍然过多,人员臃肿,经费困难,难以维持正常的艺术生产。多数演员的生活待遇偏低,演出川剧与表演流行歌舞的收入差距太大。这不仅影响了中年演员从事川剧艺术的积极性,而且使一些有条件的青年演员纷纷流失,剧团缺乏凝聚力。凡此种种因素,造成许多剧团行当不齐、演员年龄老化、艺术水平低、演出剧目陈旧,不能吸引更多的观众特别是青年观众,不少演员说:“不演戏,心已散;演了戏,心更乱。”

振兴川剧面临的现实说明,一方面是成绩显著,确有希望;另一方面是困难重重,举步维艰。振兴川剧是一项长期的任务,需要几代人的努力,不能一蹴而就。当然,作为长期任务,每个阶段必须有它的奋斗目标和具体措施。各级党委和政府以及社会各方面的继续支持是必需的,决不能让川剧这朵鲜花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枯萎,否则会受到历史的谴责。但川剧界一定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奋发图强,不能坐等黄金时代的到来,不能幻想有起死回生的灵丹妙药。只有靠川剧界团结一致、坚持不懈地努力,才能自己救自己。

二、振兴川剧需要做许多工作

(一)提高思想认识,认真总结经验教训。振兴川剧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保护优秀民族文化传统的一个重要措施。各级党委、政府、文化主管部门和川剧工作者,在思想上必须高度重视。当前着重制定下一步振兴川剧的总体要求和规划。通过总结工作,使川剧界的同志认识文化市场面临的竞争形势,继续坚持“抢救、继承、改革、发展”的方针,拿出高质量的剧目,是完全可以跟上时代的步伐、赢得青年观众的。制定规划的重点,要摆在各川剧院团、科研和教育单位,以及两三年内剧目创作、艺术生产、科研和人才培养的具体规划上。省文化厅和各级文化部门既要帮助各种剧院团、科研和教学单位实现他们的规划,又要举办有影响的活动和采取得力的措施。演出的形式要多种多样,特别要进一步依靠大众传播工具,促进全省和各地区川剧事业的发展。

(二)深化剧团的体制改革,增强川剧表演团体的活力。各级政府要认真贯彻省政府《关于深化我省艺术表演团体体制改革的通知》(川府发〔1988〕64号),做好剧团体改的工作。特别要认真抓好重点剧团的建设。重点剧团要配备热爱川剧艺术、有开拓精神的领导班子,建设一支行当齐全的艺术骨干队伍,打破大锅饭,引进竞争机制和经营机制,务必做出成绩,促进川剧艺术的繁荣。继续做好剧团调整精简工作,鼓励一些剧团走社会办团、集体办团、个人办团的道路,逐步实行“双轨制”。对改革中做出贡献的团体,要认真总结经验加以推广。当前,要积极宣传学习自贡市川剧团“出人、出戏、走正路”的经验,宣传学习新都县川剧团勇于改革、抓重点保留剧目和好戏广泛上演的经验,宣传学习锦江剧场“以文促文”的经验。

(三)加强川剧理论队伍的建设。在加强基础理论研究的同时,要把更多的力量投入川剧现状研究和工作决策的研究中。例如魏明伦、徐棻的川剧创作为什么能够引起广泛的影响,《芙蓉花仙》为什么能够演出近一千五百场,川剧音乐如何改革,怎样赢得青少年观众等,都需要进行认真研究。切实改变川剧理论研究中某些忽视研究现状的情况。

(四)加强川剧艺术的对外交流。川剧出国商业性演出好处很多,可以把川剧艺术介绍到国外去,增进国外对中国人民的了解和友谊;可以促使演员练功、扩大演员眼界,增强他们对川剧事业的热爱;可以创汇,用以改善设备,弥补经费不足。川剧要能出国进行商业性演出,关键在于要有高质量的剧目。同时,要开辟多种渠道,除向中国对外演出公司推荐外,还要依靠省(市)外办、省(市)友协,以及民间的各种渠道,力争实现省委领导同志提出的“川剧最好争取每年出去一次进行商业性演出”的希望。

(五)筹建振兴川剧基金委员会。基金拟筹集百万元。除请省财政厅一次性拨款垫底外,主要向社会筹集。基金的利息主要用于奖励优秀川剧人才,扶持重点剧目和重要研究成果以及其他必须资助的活动。基金章程另定。振兴川剧日常工作和有关活动的经费,仍由文化主管部门负责。

(六)因原领导小组成员大多离开现岗位,所以需调整和健全省振兴川剧领导小组,建议由许川同志任组长。领导小组成员除宣传、文化部门的负责同志外,要吸收省剧协和新闻等单位的领导同志参加。省委办公厅川委办[1982]53号文件中指出:领导小组“在省委领导下,统筹全省川剧事业的全局,促进川剧的繁荣发展”。振兴川剧的日常工作由文化厅负责。

省政协委员一贯关心振兴川剧事业。川剧是古老的传统艺术,年轻人接受它有一个过程,多数的知音是中老年、有文化修养的同志。政协副主席李培根同志多次建议,要在省政协成立川剧室(全国政协有京昆室),政协委员活动日要经常安排川剧演出。培根同志的建议得到很多委员的支持,我们期望能早日实现。在整个振兴川剧的工作中,我们恳切地期望各位委员多为振兴川剧出谋划策,多提建议和批评。

1989年1月20日

提高质量 参与竞争

——答《四川戏剧》记者杜建华问

问:您对1988年振兴川剧工作的评价如何?

答:我想先谈一下对振兴川剧工作总的评价。去年我曾经说过,振兴川剧可以用两句话来概括:一是成绩显著,确有希望;一是困难重重、举步维艰。两句话要说全。不能只说成绩显著,而不承认川剧所面临的困难,但也不能悲观失望,看不到成绩。

1988年的工作,至少有以下几件可以记载下来:

第一,年初,我们召开了七次振兴川剧座谈会,对振兴川剧的工作及其前景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座谈中,大家认为具有优秀传统的川剧艺术不会消亡,贵在坚持不懈地工作。振兴川剧是一项长期的任务,需要几代人的努力,不能一蹴而就。原来以为振兴川剧已经告一段落的同志,改变了看法,精神为之一振。

第二,去年9月举办了全省川剧中青年演员电视大选赛,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中青年演员,特别是青年演员。这次大选赛反应很好,川剧艺术依靠现代化传播工具——电视,其影响大大超过舞台演出。

第三,又出现了一批好戏。有代表性的是魏明伦的《夕照祁山》、绵阳市川剧团的《华清池》,这两出戏为去年下半年省文化厅举办的全省小型戏剧观摩演出增色不少。《夕照祁山》值得一看,魏明伦一戏一招,这个戏有它独特的地方。《华清池》在川剧不景气的状况下,能赢得青年观众也是可取的。这两个戏,作者还在不断修改。

第四,川剧参加全国剧协举办的首届中国戏剧节,获得好评。古小琴、沈铁梅获得梅花奖。新都县川剧团的《芙蓉花仙》到香港演出,赢得了香港的青年观众,载誉归来,受到嘉奖。

第五,全省群众性川剧活动非常广泛。成都、重庆、德阳等地相继成立了玩友协会,玩友活动频繁,竞相自己出钱参加演出。这种自娱性的活动,是川剧繁荣的群众基础。

问:听说您与魏明伦交谈过振兴川剧的要求,也可以说是对振兴川剧的内涵怎么理解,争取达到的目标是什么。请就这个问题谈一谈您的意见。

答:过去,似乎有这么一种要求:振兴川剧要把所有的县川剧团保留和振兴起来,所有剧团都要经常演出,观众人次起码要恢复到50年代的水平,诸如此类。这种要求显然是脱离实际的。50年代初期,偌大的一个成都市,电影院不到十家,当时还谈不上电视,自娱性的场所和活动很少。在这种情况下,川剧的观众当然很多。现在,电影院增加很多,电视基本普及,舞会、音乐茶座、各种游乐场所、电子游戏到处可见,通俗歌曲和现代舞盛行,你能让观众天天晚上去看川剧吗?显然不能。如果用这种要求来衡量振兴川剧的成果,必然大失所望,以致灰心丧气。正因为这样,最近我、仲炎和川剧界一些同志,包括魏明伦、徐棻同志,讨论过这个问题。我们过去提出的振兴川剧的要求是“出人、出戏、赢得观众”,这是对的。但这并不是说,出戏必须所有剧团天天晚上演出,赢得观众必须恢复到50年代的观众人次。振兴川剧的内涵究竟是什么?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川剧,这个优秀的地方剧种,是百花园中的一朵花,一朵鲜艳的花,尽管目前遇到了很多困难,处境不佳,我们不仅不能让它在我们这一代枯萎、消亡,而且要精心浇灌,让它能在艺术的百花园中盛开,演出质量必须超过50年代。不仅在省内、国内有它自己的观众,而且还要把它介绍到国外去。

问:您曾两次带领川剧团出国演出,请您谈谈川剧艺术在对外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及商业性演出的可行性。

答:川剧两次出国演出,效果很好。1985年赴西欧演出时,西柏林和法兰克福的报纸都宣称出现了“川剧热”;1987年去日本演出,场场爆满,轰动扶桑。这两次演出的剧目都是《白蛇传》。演出的成功,为川剧艺术出国演出创造了很好的条件。省委书记杨汝岱同志很重视这两次出访的成果,他认为川剧出国商业性演出有三大好处:“第一,进行文化交流,把川剧介绍到国外去;第二,通过国外演出,使演员练功,还可以扩大演员的眼界,增加他们对川剧事业的热爱;第三,赚取一笔外汇,用以改善设备,贴补国内演出亏损,以便多为四川人民演出。”汝岱同志还希望川剧能每年争取出国一次进行商业性演出,我们已经广泛地传达了汝岱同志的意见,并且积极努力争取。

关于商业性演出的可行性问题,目前渠道已经打开,不是没有国外的演出公司来挑选戏,主要是拿不出质量高的戏。尽管许多剧团都想出国进行商业性演出,但外商来挑选节目时,拿出的戏质量又不高,选不上。一旦别的剧团被选上了,还不高兴,说人家的怪话。如果真正想出国进行商业性演出,关键是要拿出高质量的戏,包括好的宣传材料,如图片、文字资料、录像等。

问:最近您多次谈到要增强竞争意识,这的确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请您再就这个问题谈点意见。

答:刚才已经讲了,现在群众的文化生活较之以往大为丰富,可供选择的余地很大。川剧要在艺术的百花园中保持一席之地,唯一的办法是拿出好的剧目和演出来,吸引观众,赢得观众。

目前,川剧观众不多,究竟是曲高和寡还是“曲低和寡”?我看是“曲低和寡”,而不是曲高和寡。我和文艺处的同志看川剧的时候比较多,总的印象是:好的剧本不多,演出质量不高,宣传工作很差,剧场环境恶劣。好的剧本不是没有,但不多,有些好戏没有广泛上演。演员的基本功差,连我这个四川人都常常听不清演员说的是什么,唱的是什么。相当多的演员“四功五法”不过硬,即使做了、唱了、打了,但没有进入角色,“戏”出不来,没有感染力。有些群角很马虎,动作不规范,有时或东张西望,或呆若木鸡。宣传工作差是极普遍的现象。《白蛇传》到日本演出,半年以前就开始宣传和售票,剧团还没有到日本,报纸和电视已经出现了演员和剧情介绍。有人说日本的条件好,不能和他们比,但你总得要有一些宣传手段嘛!新中国成立前,成都放映《出水芙蓉》,还要拿着剧目牌上街游行,打洋鼓,吹洋号,吸引人们的注意。现在,自由市场上,卖耗子药的都晓得在旁边放个录音机,招徕顾客。演川戏,什么都不宣传,到时候只贴张剧目表出来,能吸引多少观众?我看这是“官办剧团”的一种表现。剧场环境很差也是个大问题,没有空调,严冬酷暑,谁愿意到剧场?坐在家里看电视舒服得多。有人说这个要求太高,洋的不行来土的嘛!内江有个剧场,搞地下抽风,演出时在门外贴着四个大字“内有冷气”,有很大的吸引力。夏天厕所臭,有些外宾用手绢捂着鼻子看戏。很多剧场脏得一塌糊涂。请问,这样怎么能够去竞争?又怎么能赢得观众?

有不少的院(团)长,不认真抓艺术生产,不参与确定演出剧目,不了解排练情况,正式演出时往往不在场。团长、副团长不看演出,不了解演员的竞技情况,不了解观众的胃口,你怎么抓得住问题去提高演出质量?前不久看美国40年代的影片《魂断蓝桥》,那个老院长,也就是那个老太婆,每场演出结束时,总要拿根小棍子,指出芭蕾舞演员动作哪些地方不对。我看这一点是值得学习的。现在演出时,往往音响不好,帮腔出不来,我们的团长、副团长事前为什么不检查一下?即使事先检查了,演出中出现的这种或那种问题,也需要得到及时解决。我们的团长、副团长不关心这些情况,是对川剧艺术丧失信心,是不懂如何领导艺术生产,或是醉心于多种经营做生意去了。

问:1988年开展职称评定工作以来,给剧团造成大的波动,主要是一些顶梁柱的演员职称较低,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答:这是一个政策性很强的问题。评定职称有很多政策性的规定,是合乎实际的。现在大多数剧团靠中青年演员,他们是剧团的顶梁柱。如果把他们的职称问题解决好,把他们的积极性充分地调动起来,会促进川剧事业的发展。上海解决青年演员的职称有成功的经验,《文汇报》已作了报道,可供参考。

问:现在许多市、县级剧团,仅留一块招牌,实际工作是经商。对此,我们想听听您的看法。

答:从川剧的实际情况来看,我们的剧团是多了而不是少了。有一些剧团很有活力。新都县川剧团的《芙蓉花仙》,演出取得成功。成都市川剧院三团的《四川好人》不断加工修改,最近拍成电视连续剧,今年还可能去西欧演出。这都是他们自己奋斗所取得的成绩。相反,有一些剧团行当不齐、演出质量低,不能赢得观众,观众也不欢迎他们。他们长期不演戏,有剧团之名,无剧团之实。这些剧团的成员如果要经商,也是一条出路,可以顺其自然。至于是否保留剧团建制,那需要文化部门来确定。如果撤销建制,一定要把业务骨干留下来,以充实其他保留剧团。

问:近年来有一些剧团、一些群众性的学术及艺术团体,比如川剧理论研究会、成都玩友协会等已经做了大量工作。对此,领导小组有无更进一步的鼓励性措施?

答:振兴川剧领导小组不是一个实体,它只起一个统筹、协调的作用。我初步的想法是,搞一个振兴川剧基金会,用于扶植好的创作,培养优秀演员,奖励较好的评论和鼓励群众性的川剧活动,以推动川剧事业的发展。

问:您还有其他什么想说的吗?

答:省委、省政府提出“振兴川剧”口号已经六年多了。六年来的实践证明,省委、省政府为振兴川剧制定的“抢救、继承、改革、发展”的方针,“出人、出戏、赢得观众”的宗旨,以及“树立长期任务的观点与制定近期奋斗目标相结合”的指导思想,是正确的、切实可行的。各级党委和政府以及社会各方面继续支持川剧是必需的。但我们川剧界不能坐等黄金时代或第二个春天的到来,不要幻想起死回生的灵丹妙药,不要乞求神仙皇帝来解救。只有团结一致、坚持不懈地努力,才能自己救自己。我们需要有一大批献身于川剧艺术的演职员,需要有一批既懂艺术、又懂经营的院(团)长,要敢于竞争、善于竞争,必须振奋精神,坚持不懈地振兴川剧。

1989年春

川剧要着重解决“曲低和寡”

——上海《文汇报》特约记者张利泉访谈

围绕着如何振兴川剧的一些问题,记者最近走访了四川省振兴川剧领导小组副组长、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李致,和他作了一番交谈。

李致介绍说,在坚持改革开放的同时,四川一直把振兴川剧放在弘扬民族文化的高度来看待。早在1982年,省委、省政府即提出“振兴川剧”的战略性口号,制定了“抢救、继承、改革、发展”的方针和“出人、出戏、赢得观众”的宗旨,成立了以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和副省长为首的振兴川剧领导小组,经过八年努力已取得显著成绩,出现了魏明伦、徐棻等一批在国内有影响的川剧作家,创作编写出《四姑娘》《巴山秀才》《田姐与庄周》《夕照祁山》等一大批创新好剧,还培养了一批中青年川剧演员,其中晓艇、刘芸、古小琴、沈铁梅等,都荣获了梅花奖。

可以这么概括:川剧的现状,一方面是成绩显著,确有希望;另一方面却还是困难重重,举步维艰。困难的直接表现是,观众特别是青年观众比过去少了,因而大多数川剧团的演出场次减少,经济效益大减,有些剧团也就难于维持下去,不得不进行整顿或停业。

对于川剧面临的困难怎么看?应该采取什么对策?

李致说,川剧的观众不如五六十年代多,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根本的一点,是文化市场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形成了强烈的竞争状态。在这种情况下,要强调振兴戏曲,把传统川剧艺术保留下来,有所发展,使其在文艺百花园中占据应有的一席之地,但也不可能要求像过去那样“天天演,场场满”,那是办不到的。

李致指出,川剧传统精彩剧目很多,也很受欢迎,但总不能只演那些老剧目。但目前,新创作的好剧目不是很多,演员的基本功差,演出质量不高,缺少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要特别重视解决“曲低和寡”的问题。任何剧团都应有自己的保留剧目,还要有一批优秀的新剧目。要做到这点,当然各级领导还要从思想上、组织上、财力上和演职员的待遇等方面做许多工作。

李致副部长特别提及了培养观众的问题。他提出,应从小学教育开始,对民族文化艺术知识作必要的传授,使青少年从小就养成喜爱民族文化艺术的习惯。1987年,省川剧院赴日本东京演出《白蛇传》,日方组织了一万五千名中学生去看演出,把这作为上“世界优秀文化课”来接受。我们也应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来培养广大青少年对川剧的爱好兴趣。

1990年5月1日

谈川剧音乐改革[11]

在我国戏曲界,是我们省首先提出“振兴川剧”的口号,而且一直坚持不懈地努力工作。刚提出“振兴川剧”口号的时候,认识并不完全一致。这是正常的,无可非议的。经过近十年的实践,大家对为什么要振兴川剧,振兴川剧的方针、要求这些主要问题,应该说认识基本一致了。这是一个有利的条件。当然,也还有人说——这是我在几次会上听到的——“振兴川剧把一些县剧团‘整垮’了”。这显然是把振兴川剧和调整剧团布局、精简过多的剧团混为一谈了。目前,全省保留的川剧团有八十八个,一些剧团虽然保留了牌子,但很少演戏,或根本不演戏,也可以说等于是垮了。但这是振兴川剧把他们“整”垮的呢,还是他们在文化市场激烈的竞争中失败了呢?我看是后者。今年是振兴川剧十周年,要开展一系列活动,展示十年来的成绩,进一步引起有关部门以及社会各界对川剧艺术的重视。既要逐步解决外部环境存在的困难,又要深化剧团改革,增强竞争意识和力量。

这次由文化厅主办、省川剧艺术研究院承办的“川剧音乐改革研讨会”,对振兴川剧来说,是一次很重要的会议。我们可以在这次会上发表意见,交流经验。当然,不可能在一次会上把所有的问题都解决。学术上的问题请大家各抒己见,我想就川剧音乐改革应该遵循些什么原则(或指导思想)说几点看法,以供参考。

(一)振兴川剧要遵循“抢救、继承、改革、发展”的方针,川剧音乐改革同样应当遵循这个八字方针。经过十年实践,这个八字方针是站得住脚的。周企何老先生作过总结,说我们振兴川剧遇上了“好八字”。前四个字“抢救、继承”,就是要保持川剧特色;后四个字“改革、发展”,就是要体现时代精神。前四个字和后四个字是对立的统一。我们可以在不同的时期针对不同的问题,强调前者或后者,但绝不可以把两者完全对立,甚至割裂开来。

(二)川剧音乐改革,我们要提倡和鼓励大胆探索。目前,没有也不可能有川剧音乐改革的模式和样板,这就需要提倡和鼓励各式各样的探索,付诸实践,并在实践中来总结哪些是成功的,哪些是不成功的。凡是受到群众欢迎的、成功的经验,我们就要坚持下去,并不断发展。如果有的尝试不成功,群众不欢迎,那也没有什么了不起,只要我们及时察觉,总结经验教训,另作实践就行了,用不着给别人上纲上线。无论是哪一种改革的初期,谁知道它就一定会成功,或一定要失败?过去有这种情况,当领导支持某种探索的时候,往往有人说,难道这就是模式,这就是样板?如果都这样改,川剧会成为一个什么样子?我们说,支持某种探索,绝不是把它树为样板,更不会用强迫的办法要所有的剧团都这样做。这一点讲清楚了,有利于解放领导的思想,使他们敢于支持各种探索。

(三)川剧音乐改革中,既要注意基础理论的研究,又不要脱离演出中的实际问题。有些剧团在演出中不注意音乐问题:有不少演员吐词不清,发音不准,黄腔走调,难以听懂;帮腔本来是川剧的特点,但往往被忽视,或领腔水平不高,或帮唱人员过少;乐器陈旧,演出前不校音,伴奏压唱腔的情况经常出现等,这些问题影响了演出质量。我希望在进行川剧音乐改革的理论研讨时,有关主管部门和领导,要切实解决这些问题。我希望不要把这些实际问题所造成的后果,算在川剧音乐需要改革的“账”上。

(四)为了搞好川剧音乐改革,我们要有一个宽宏大量、求同存异的态度。对川剧音乐改革的看法和态度,不用说观众和川剧界是不可能完全一致的,就是我们参加会议的这几十个人也不可能是完全一致的。正确的办法是心平气和,各抒己见,宽宏大量,求同存异。千万不要互相指责或攻击。过去,我们在这方面是有教训的。有的改革的步子稍大一点,或自己看不惯,就说人家无川味不姓“川”,把传统都丢掉了。反过来,有的一听见别人有意见,不认真思考别人的意见有无合理的地方,就说人家保守僵化,弄得冤冤不解。姓“川”不姓“川”,的确是一个要注意的问题。川味少了怎么办?想办法增加一点就是了,又不死人,又不妨害治安,不值得大惊小怪。对有些坚持传统唱法的演员,只要他们有自己的风格,群众欢迎,不仅要允许他们存在,还要充分尊重他们,千万不要说他们保守,给他们造成压力。过去我们说过,只要不违背宪法,不搞格调低下的东西,都可以大胆探索,现在我们仍是这种看法。意见不同并没有什么关系,求同存异嘛!这是一个大问题:团结存,川剧兴;内耗多,川剧衰。

以上纯属个人意见,不妥之处请批评。

1992年1月10日

路在脚下[12]

这次“川剧音乐改革研讨会”,是纪念振兴川剧十周年的第一个活动,正如大家所说,这第一炮打响了。刚才周正举同志作了总结,有些地方讲得很精彩,大家鼓了掌,他的讲话促使我想讲几点意见。

第一,如何估计现状。振兴川剧已经十年,我们如何来估计当前的情况呢?省委批转《坚持不懈地振兴川剧》的文件中说了两句话:一句话是成绩显著,确有希望;另一句话是困难重重,举步维艰。我很赞成这两句话。问题是我们讲的时候要把话讲全。讲第一句话,这是我们的实际情况,很多同志辛辛苦苦地干了十年,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不能抹杀,而且的确也充满希望,看不到这一点就是看不到前途。如果只讲前一句话,那也是脱离实际的。绝不能满足于调演、出国等这些看得见的成绩。剧团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多得很,有的演员连病都看不起,有的剧团连工资都发不出。文化厅组织力量进行了认真的调查,这件事干得很好。周正举同志刚才为剧团存在的问题大声疾呼,拨动了我们的心弦。很明显,只有把两句话讲全,才合乎我们的实际情况。

第二,川剧团当前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分两个方面:一是外部环境所存在的困难;二是剧团自身所存在的问题。外部环境所存在的困难,刚才周正举同志讲得很多,应该大声疾呼,向党和政府反映情况,争取给一些政策,逐步改善川剧团的外部环境。与此同时,我们要认真解决川剧团内部存在的问题。内部存在的问题很多,可以列几十个。但最主要的是我们川剧界的朋友,特别是剧团的领导,要振奋精神。过去我们多次强调,要唱《国际歌》,自己救自己。我们要认清文化市场激烈的竞争形势,积极参与竞争,用高质量的演出去赢得观众,抓住这个中心环节去带动解决其他一系列问题。成都市的几个团都不错,敢于竞争,他们不仅没有垮,反而生机勃勃,干得很起劲。我不是说他们就没有困难了,但主流的确是好的。在这里,我还想强调一下,没有钱是没法振兴川剧的,但有了钱并不等于就能把川剧振兴起来。有的地方党和政府很重视川剧工作,给了不少钱,但我们并没有看见什么明显转机。所以在解决困难的时候,内外两方面都不可偏废。

第三,要认真推广那些有活力和竞争意识的剧团的经验。周正举同志表扬了芙蓉花川剧团,我很赞成。学习他们的经验,我们已经讲了七八年。我认为他们最主要的经验是敢于改革,敢于竞争。不过我们不要把他们的改革同八字方针对立起来,无数的事实说明,他们是在抢救、继承的基础上进行的改革,同时,在改革的过程中又不断抢救、继承。我与他们的接触比较多,对整个过程基本是了解的。除了学芙蓉花川剧团的经验外,成都市川剧三团、联合团的经验也值得学习。有一些剧团长期坚持在农村演出,他们的“爬地草精神”也值得推广和学习。我希望通过纪念振兴川剧十周年的活动,认真介绍一批好的剧团、好的剧作家、好的导演、好的演员、好的音乐和舞美设计、好的管理工作人员,活生生的榜样能鼓励和带动我们前进。有的同志担心振兴川剧的路怎么走,我看“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

1992年1月14日

希望与困难同在

——答《川剧与观众》报记者冷力问

在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五十周年以及振兴川剧十周年到来之际,本报记者就有关问题走访了省振兴川剧领导小组组长李致同志。现将走访的有关内容记录整理如下:

问:李致同志,请您谈谈振兴川剧十年来取得了哪些主要的成绩?

答:最近,省里将在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五十周年的时候,同时开展纪念振兴川剧十周年的系列活动。我以为这个活动是很有意义的。因为,十年前是四川省委、省政府首先提出了“振兴川剧”。当时在全国引起了较大反响,曹禺同志曾经将其誉为“空谷足音”。振兴十年之所以值得纪念,不仅仅是因为我们提出较早,更可贵的是坚持了十年,这一点就很了不起。回顾十年来走过的道路还是比较曲折的。说到成绩,你们都很熟悉,不必一一列举了。比如,十年里川剧曾经多次上京演出,并出访过欧洲和日本等国及我国香港地区,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出了一批剧目和人才,目前川剧演员获得中国戏剧梅花奖的已有八人。还有更多的专县剧团发扬“爬地草精神”,长年深入基层,深入农村,坚持演出,取得很多可喜的成绩,为振兴川剧做出了很大贡献。尤其重要的是,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振兴川剧”口号,制定的“抢救、继承、改革、发展”八字方针,“出人、出戏、赢得观众”的宗旨以及“振兴川剧,务求实效,千锤百炼,精益求精”的要求等,经过十年的实践检验,这一系列方针、政策在大的方面和原则上都是正确的,这跟中央提出的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精神也是一致的。如果说在振兴川剧的初期,人们还有一些不同的认识,还有种种疑虑、议论——这也是正常的,无可非议的——现在,在大的问题上认识基本一致了,这应该说是最主要的收获和成绩。有人说振兴川剧把一些剧团“整垮”了,这是把振兴川剧与调整剧团布局、精简过多的剧团混为一谈了。振兴川剧十周年纪念活动,一方面是展示成绩,另一方面是要进一步引起有关部门以及社会各界对振兴川剧工作的重视。

问:振兴川剧十年中存在哪些不足?

答:在振兴川剧初期过于乐观,有过“一年初见成效,三年大见成效”这样一些提法,现在看来是不妥当的,这是由于当时把困难估计过低,对振兴川剧的艰苦性估计不足。以后对这个问题有了进一步认识,1989年又提出“坚持不懈地振兴川剧”的要求。但由于经济上确实存在困难,主要是财力不足,比如设置振兴川剧的基金迟迟没有能实现,使得一些应该办的事难以着手。对于现状的估计,还是那两句话:“成绩显著,确有希望;困难重重,举步维艰。”这两方面都要说全。

问:对当前存在的困难应该怎样解决?

答:对当前存在的困难,一方面要解决外部环境问题。这一点文化厅已派出调查组遍访全省各剧团,以便向上级领导反映问题,争取给些政策,逐步改善剧团的外部环境。另一方面是改善内部环境。最主要的是剧团要认清当前文化市场激烈的竞争形势,要加强竞争意识,积极地参与竞争,用高质量的演出去赢得观众,要抵制低劣的演出。总之,要解决困难就要把内外环境问题解决好。

问:川剧今后应该怎样发展?

答:随着时代的变化,川剧要适合时代发展的要求,川剧不改革是不能适合时代发展的。音乐改革是川剧改革的重要环节,要做到使观众喜欢听,也要易于上口,易于流传。改革争论的核心是姓不姓“川”,有无“川”味?川剧当然要姓“川”,至于川味够不够?是浓,还是淡?改多了,还是改少了?这都不要紧。要大胆去改革,这个不死人,不妨碍治安,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嘛。只要不违背宪法,不搞格调低下的东西,就是要大胆探索。总的还是要鼓励探索,还要增强团结,可以这样说:团结存,川剧兴;内耗多,川剧衰。

问:最近川剧理论研究会收到数十篇以“川剧与观众”为论题的论文,其中有人提出“若要人迷戏,除非戏迷人”这样的观点,是不是与您强调的川剧艺术要加快改革、加强竞争的意思是一致的?

答:我赞成这个说法,很生动。川剧要赢得观众,必须要有好的剧本、好的演出,还要有好的宣传、好的场所、好的服务。使观众感到看川剧很舒服,是一种享受,这才能“迷人”。

问:谢谢!

答:最后,请你们通过《川剧与观众》报代我向十年来为振兴川剧做出辛勤劳动的广大川剧工作者和关心支持振兴川剧的社会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敬意和谢意!

1992年2月

附记

该采访是唯一一次在公共媒体上称我为“省振兴川剧领导小组组长”的,为说明原委,特附上当年致四川省文化厅副厅长严福昌、张仲炎及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朱丹枫的一封信。

福昌、仲炎、丹枫同志:

1991年,许川[13]同志逝世,白在林同志接任部长,我年满退职。为此,副书记聂荣贵同志来部调整分工。他说:“至于振兴川剧是省委定的,不是宣传部就能搞起来的,李致同志作为文联主席,继续当组长,由你全权负责。”我表示组长要一位常委担任,没有贯彻执行。这类事件无密可保。有同志知道,对我用过组长称谓,仅一次;有同志不知道,表示过质疑。现附上会议记录,请阅。

此件抄录一份送杜建华同志。

此致

敬礼!

李致

2012年8月28日

致成都市川剧院三团的信

晓艇并成都市川剧院三团:

你们在法国演出成功,我早从报纸上得知,感到十分高兴。明天你们举行汇报会,我不能参加,请你们原谅。这些年来,在文化市场激烈的竞争中,市三团艰苦奋斗,不怨天尤人,积极参与竞争,以质量取胜。既面向省内观众,又走向世界,这是很可喜的。我向你们祝贺!我的心永远和你们连在一起。

李致

1993年春

给省领导的一封信

义方、世群并玉琴同志:

今年年初,川剧表演艺术家陈书舫突然逝世,是我省文艺界和川剧界的重大损失。事后,川剧界许多人反映,书舫同志七十二岁,患肺心病,冬天最难过。但如果每年到时住一段医院,可望多活若干年。即使不进医院,家里有一般的取暖器,多一个氧气袋,情况也会好一些。但剧院经费困难,有时连医药费都暂时不能报。书舫同志自己和家人也缺乏保健和急救经验,这样突然逝世,令人遗憾。一些有影响的中青年川剧演员说:“陈院长历任全国人大代表,是川剧界的代表人物,对振兴川剧做出了很大贡献。但就这样走了,不能不让我们感到,她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

老一辈川剧表演艺术家是振兴川剧的巨大财富,他们是否健在直接影响振兴川剧的工作。鉴于书舫同志逝世的教训,建议省和各市、地(特别是成都、重庆、自贡、乐山、绵阳、南充等)的宣传和文化主管部门,把新中国成立前和新中国成立初期即在川剧界有影响的老一辈川剧艺术家的身体情况了解一下,在医疗上给予照顾(如体检、住院、治疗以及经费),以利于他们的健康和振兴川剧工作。这些人为数不多,且分散各地,解决起来不太困难。

以上当否,请批示。

1996年8月28日

附记

此信上报以后,时任中共四川省委副书记、省振兴川剧领导小组组长秦玉琴于8月30日作了批示:“李致同志的建议很好。请宣传部、文化厅会同卫生厅就有影响的艺术家、作家等在医疗上予以照顾提出意见。”时任省委宣传部长、省振兴川剧领导小组副组长席义方也于9月16日作了批示:“请将玉琴同志批示此件与我昨天批给干部处的意见一并传阅。”可惜有关部门没有执行,我的建议落空。

我喜欢川剧丑角[14]

我喜欢川剧丑角。它贴近人民生活,语言生动幽默,老少咸宜,雅俗共赏。某些滑稽戏或个别笑星,靠一些脱离生活的语言或动作去引人发笑,观众笑过就算了,留不下别的东西,甚至使人起“鸡皮子”。有的演员,用周企何老师的话来说,就差用手去“哈”观众的胳肢窝了。川剧丑角属于高品位的艺术。观众笑了,既得到美的享受,又引人深思,分清善和恶、美和丑。周老师演的《画梅》,黄天鉴替人作恶,出尽洋相,大哭一场,被小姐赶出,恍然大悟,总结出一条宝贵经验:“难怪读书人把眼泪叫作泪珠,这东西用到恰当的时候,硬是比珍珠还值钱!”还有《打神》的牌子和皂隶,被焦桂英打倒,竟站起来唱:“初二、十六打牙祭,哪个见过你的刀头鸡?王魁高中不认你,你怪吾神也无益。”这种戏例多得不胜枚举。据我所知,不少观众(特别是青年观众)对川剧发生兴趣,是从看丑角戏开始的。为振兴川剧,赢得青年观众,我感谢川剧的丑角,并预祝丑角展览演出和研讨会成功。

1998年12月26日

关于坚持不懈地振兴川剧的建议信

学忠、中伟、玉琴、武先同志并省委:

最近,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通知》,将每年6月第二个周六定为我国文化遗产日。川剧既列入了去年文化部公布的“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又是2001年、2003年我国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备选项目。川剧获得的这份殊荣,既让人感到振奋,同时也想到四川理应承担的责任。

戏曲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川剧是具有独特魅力、对中国戏剧发展有历史贡献的大剧种,在国内外的影响远远超过一般的地方剧种。1950年邓小平、贺龙同志主持西南局工作时,为了密切联系群众,曾“强迫”外来干部看川剧。粉碎“四人帮”后,复出的小平同志路过成都,指名看了十三出川剧折子戏,这一“破冰”之举,使被禁锢十年的各剧种传统戏曲喜获解放。1982年四川省委、省政府发出“振兴川剧”的号召,主管部门和有关单位都为振兴川剧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1983年秋,四川省组织振兴川剧汇报演出团晋京,小平同志亲自观看演出,接见全体演职人员。振兴川剧的壮举,得到中宣部、文化部的表扬,曹禺先生赞为“空谷足音”。以此为发端,京剧和全国多种戏曲都掀起了振兴行动。二十多年来,川剧推出了一大批有影响的优秀剧目,《四姑娘》《巴山秀才》《死水微澜》《中国公主杜兰朵》《山杠爷》《文成公主》等在全国获大奖,《金子》《变脸》进入国家精品工程剧目;涌现了近二十位梅花奖演员;录制出版了一批表演艺术家的代表剧目。国有剧院、地方剧团和民间职业剧团在整合中顽强发展,坚持演出。对外商业演出势头良好,80年代中期《白蛇传》参演西柏林“地平线艺术节”并到西欧四国和日本等地演出,在国际剧坛引起轰动。去年川剧优秀剧目进入清华、北大、南开、川大等著名高校演出,受到青年学生的高度赞扬。四川新闻网开通川剧频道一年多来,每天点击率超过一万人次。这些都是振兴川剧可圈可点的成就。

省委领导重视和关爱川剧。今年全国“两会”前,学忠、中伟、少雄同志在成都观看了省川剧院演出的《易胆大》,学忠同志倡导川剧要创新,川剧要走向全国。学忠、中伟、玉琴同志还为川剧院题词,给了川剧界、文艺界以很大鼓舞。“两会”期间,在首都举办“中国川剧周”暨“川剧进高校”活动,产生了很好的影响。有关方面提出,期望在明年“两会”期间扩大为“中国川剧月”,以满足广大观众的要求。

二十多年来,由于省委领导的重视,在撤销非常设机构时,仍将振兴川剧领导小组保留下来,这是很有远见的决定。2002年5月,举行了纪念振兴川剧二十周年座谈会,明确把川剧作为巴蜀优秀文化的代表,强调要坚持不懈地振兴川剧。的确,振兴川剧是持久而艰苦的系统工程,既有风风光光的成就,也面临着不少困难和危机,形势不容乐观。省委、省政府的工作报告中,已有多年未再提振兴川剧;振兴川剧领导小组虽然机构还在,但名不副实,形同虚设,没有充分发挥统一部署、协调、领导的作用。如优秀传统剧目的抢救继承,川剧后继人才的培养,民间职业剧团的发展,对外商业演出渠道的开辟等工作,大都成为有关单位或民间的自发行为。近年来四川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建设西部文化强省的目标,但最具巴蜀文化特色的川剧,在信息时代文化娱乐形式多样化和外来强势文化的冲击下,其影响却逐渐式微,台上、台下接班人堪忧,川剧学校招生困难,剧团缺乏演出场所,日常演出稀少,越演越赔,从业人员数量剧减,优秀演员流失,剧作家屈指可数。而这些都同对公益性川剧文化扶持力度不足,文化经济政策落实不够有关。无论是川剧的抢救、保护、继承,还是川剧的改革、发展、创新,都亟须党委和政府更大力度地支持、扶植、培育、引导。振兴川剧的旗帜不但不能丢,而且要举得更高。振兴川剧领导小组要加强工作,统筹、协调、督促、服务,形成整体优势。要落实有关文化经济政策,加大资金投入,川剧事业才能持续健康发展。

我们十几个人,都有个爱四川、爱川剧的情结,有些还是当年振兴川剧的参与者,因此相约为继续振兴川剧作些调研、提点建议,也算是发挥余热、做社会公益事业的志愿者吧!于是,商量写了这封信,并先后邀请川剧界代表人士、宣传文化部门负责人和民俗文化专家开了四次座谈会,到会同志争先发言,恳切陈辞,提了许多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建议,现在把整理出的十六条意见附在后面,供省委及有关领导部门决策时参考。

建议人:

杨超 何郝炬 杨析综 冯元蔚 廖伯康 聂荣贵

马识途 韩邦彦 徐世群 李永寿 章玉钧 李致

2006年4月29日

附 供省委及有关领导部门参考的意见

1.继续高举振兴川剧的旗帜。振兴川剧在全国文化艺术界影响深远,已成为四川文化的一个品牌。要把坚持不懈地振兴川剧作为建设西部文化强省的重要切入点,真抓实干,发扬光大。建议把振兴川剧写入下届省党代会、人代会报告。

2.充实加强振兴川剧领导小组,使之名实相符,定期研究部署、统筹协调,把振兴川剧的工作落到实处。领导小组下设运转有力的办公室和进行艺术指导咨询并负责重大演出事宜的艺术委员会。

3.建立振兴川剧专项资金。其来源一是每年从财政随娱乐业、广告业营业税一并征收的文化事业建设费中划拨百分之十;二是省财政给予专项拨款;三是企业捐赠。此项资金由振兴川剧领导小组管理使用,要制订资金使用范围和实施办法的细则,接受人大、政协和审计部门的监督。认真落实省政府有关文件精神,鼓励企业投资、赞助、捐赠川剧及民族文化艺术事业,对赞助者实行税收优惠,并给予社会荣誉。

4.加强振兴川剧的基地——三院一校,即四川省川剧院、成都市川剧院、省川剧艺术研究院、省川剧学校的建设,以促进川剧的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文化积累、保护发展的工作。省川剧院、成都市川剧院要在多出精品、传承经典、坚持演出、培养人才上起示范带动作用。将省川剧院新剧场建设成我省的文化标志性建筑。妥善解决省川剧研究院面临的拆迁建设问题。

5.对保留下来、有演出能力的川剧院、国定为公益性事业单位,从业人员工资由各级财政全额拨款,并逐步提高其待遇;地级市原则上要保留一个川剧团,并在各地振兴川剧、服务基层、送戏下乡等方面发挥带头作用。继续推进国有剧团体制改革,增强剧团自身活力。推广地方川剧团与省川剧院、成都市川剧院联姻,“借壳上市”的经验,鼓励所有剧团进入市场竞争。

6.川剧院、团及相关机构的剧场、办公设施是川剧生存的基础,属于公共文化设施,同样列入保护范围,不得随意拆除、调拨或改变用途。如需拆迁,应坚持谁拆谁建、先建后拆,新建不得小于原有规模的原则。几年内做到保留下来的每个剧团都有一个剧场,以保障剧团艺术生产及开展相关经营活动,增强剧团活力;要为市、县级剧团配备或提供车辆,以便剧团送戏下乡、进校园、进企业。

7.鉴于川剧人才培养具有特殊性,对川剧学校学生实行地方推荐、择优录取、公费培养、奖励优秀、解决就业的方式,以保证川剧优秀后备人才不断成长;鼓励名师带徒,多渠道培养人才。建立川剧优秀人才名录,对著名优秀演员、突出人才实行终身聘任制度,退休须经文化厅批准、振兴川剧领导小组备案。有些老艺人虽已退休,仍可聘其参加某些演出。

8.省、市新闻媒体要更多地关注和支持川剧振兴,促进川剧的传播、宣传和普及。充分运用传媒优势举行有利于川剧普及、繁荣的活动;各地电视、广播、网络开辟川剧(含地方戏曲、曲艺等民族民间文艺)频道或时段,播放优秀剧目,传播川剧知识,扩大川剧影响;在报纸杂志开辟专栏,出版图书音像制品,运用多种方式宣传川剧。各地文化馆、站要开展多种形式的城乡群众性川剧活动,以丰富基层群众文化生活,保持川剧的民间传承。

9.制定优惠政策,促进民间职业剧团的发展;鼓励企业兴办川剧团或剧团与企业联姻;对年演出三百场以上的民间职业剧团给予奖励。

10.三年举办一次川剧节,为川剧提供交流竞技的艺术平台。举办多种形式的川剧演出活动,设想在最近三年搞三次展演,一是举行川剧调演,为下届省人代会、政协会演出;二是梅花奖演员精品剧目展演,为下届省党代会演出;三是民间职业剧团展演。通过这些活动,展示成果,扩大振兴川剧在广大干部群众中的影响。

11.认真落实川剧保护措施,加强川剧遗产的抢救、积累、研究工作,有计划、分步骤地整理出版川剧优秀传统剧目、文献典籍,省、市相关部门应协调配合,组织人员承担川剧传统剧目的整理出版工作,每年整理出版传统剧目十个,恢复上演传统剧目十个(含折子戏);尽快抢救新中国成立初期川剧推陈出新的优秀代表剧目,如川剧“四大记”以及《拉郎配》《鸳鸯谱》等经典喜剧剧目,为中国戏剧积累传承优秀文化;分期分批录制川剧中老年表演艺术家的优秀代表剧目、经典唱段以及川剧高腔曲牌、锣鼓牌子、服装穿戴程序、脸谱勾画技艺等濒于失传的川剧传统技艺,同时制作出版发行。

12.各级川剧院、团要承担起传承优秀剧目的职责,逐步做到一级剧院恢复上演、保留传统经典剧目一百个;市、县剧团要重点保留各地有代表性的传统优秀剧目;文化主管部门要定期检查考核,确保川剧优秀剧目的传承发展。作为公益性事业单位的川剧院、团应承担公益性演出,省川剧院要坚持送戏到大专院校,各地川剧院、团也应承担到大、中、小学中普及、教习川剧的职责。

13.加强川剧这门艺术学科的建设。办好川剧宣传阵地《四川戏剧》杂志、《川剧与观众》报,鼓励群众性川剧学术团体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主管部门要提供必要条件。

14.发扬文人雅士写川剧的优良传统,采取有效措施,动员、吸引有影响的文艺家、作家、学者名流参与川剧的写作,提高川剧的社会影响力。

15.在振兴川剧领导小组的指导下,由文化部门和省民俗学会在今年内主办一次川剧文化研讨会,进一步研讨振兴川剧有关的实际问题和理论问题。

16.省委宣传部杜江同志所作的关于振兴川剧的汇报很好,建议以它为基础,吸取各方面提出的有益建议,形成正式文件下发。

同类推荐
  • 忘了归来

    忘了归来

    本书作者砺平是沁水籍“三平美女作家”之一,长期固守沁水本土,笔涉诗歌、散文等领域,有诗文集《哪种离别不忧伤》面世。另两位是葛水平和杨平。葛水平是名扬全国文坛的一级作家,现任长治市文联主持工作的副主席;杨平在杭州打拼,出版了《人文晋城》上下册,在晋城轰动一时。
  • 西游散记

    西游散记

    这是我一九七八年冬游历西方几个国家回来后写的散记,故名之日《西游散记》。
  • 唐代文学研究:识小集

    唐代文学研究:识小集

    本书是阎琦的学术研究,如其《跋语》所说,“以唐代文学和唐代文献整理为主”,就中又以韩愈和李白的研究为重点。其代表性成果,当然有分量颇重的专门著作,关于韩愈的,有研究生始毕业即出版的硕士论文《韩诗论稿》,有前些年出版的上下两巨册《韩昌黎文集注释》,关于李白的,有合著《李白全集编年注释》(安旗主编)等。然而,专著涉及面广,可能反不如单篇论文更能反映他的学术个性。阎琦为学,坚持的原则是“说自己的参事,当然算得上“长安名士”了;但他参加了参事的一段活动,又说“乏味”,没有多大意思,活动也不好好参加了。所谓“参事”,其实无多少事可参,宜其清高如故。
  • 年轻时:张颐武解读人生警语

    年轻时:张颐武解读人生警语

    本书是北大教授张颐武最新散文集,本书为作者的华丽转身之作。作者在这本书中一改大学教授以往在大家心目中的刻板印象,不谈学术,只谈为人处世之道,是作者少有的一本适合不同读者的老少咸宜的正能量读物。正如本书序言中所说:古人洞穿人情世故的通达,生命思考的透彻,待人接物的谦和,学习追求的执着都让我们有茅塞顿开之感。看这些人生的警语,常常觉得自己处事的缺点毛病都被说中了,自己的局限和短板以及努力的方向被讲清了,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常常从这样的一句渗透着古人对人生感悟的话语中得到启发。
  • 落花镇

    落花镇

    本书是一本散文作品集,作品包括:“到阳村去看油菜花”、“三嫂的手镯”、“天堂里的红嫁衣”、“干了这杯酒”、“来年的来年”等。主题积极,内容健康,语言流畅。
热门推荐
  • 岁月国度

    岁月国度

    若对你而言,岁月变得漫长,时间在你身上停止。你就一直是这模样,你会怎么做?
  • 叛逆肥女之蜕变从现在开始

    叛逆肥女之蜕变从现在开始

    嗯???这顶着一头一看就是昨晚儿没洗还滚得乱糟的头发,口水粘着几柳头发丝儿呼在右边嘴巴子上?!这都不算啥,陆陆续续进来一屋子俊男美女配生日宴会厅应景的不要不要的,她这一身大嘴猴的睡衣什么鬼?!更不能忍的是这可是从小一起光腚好的穿一条裤子长大哥们的生!日!趴!这娃是来砸场子的麽?!
  • 御龙情缘

    御龙情缘

    本书书友群:143076382凌驾于世界之上,有一块大陆,名为御龙大陆,御龙大陆影响着世界的格局,而地球上所有的人死了之后,都可能进入御龙大陆,为自己的种族而战。当然,有人的地方,就少不了七情六欲,感情,一直都是人类特有的属性,就算是以战斗为主的御龙世界也是一样的。御龙世界目前主要由九个国家组成,分别对应地球上的九个大国,御龙的战斗,影响的是地球对应国家的气运,国力强,则国家气运强,国力弱,则国家衰败。当然,其他也有小族,不过都统称为蛮族,他们时时刻刻都在想着成为世界的主角。气运强,则天道垂青,国家发展迅速,气运弱,则天灾不断,甚至灭国。
  • 文娱幕后大佬

    文娱幕后大佬

    开局无敌,高手寂寞的林宝,忽然发现,自己可以给这个世界带来一些不一样。烧烤摊前讲音乐,连60岁老阿姨听了都吵着要考音乐学院。熬夜编写的《演员的自我修养》,被无数演员和导演奉为经典。耄耋老人更是读罢惊坐起,要去片场上演你大爷永远是你大爷。将没落的民谣拾起,签约被骂吐字不清的中国风少年,掀起风靡大街小巷的广场舞风潮。更是将网文,舞蹈,戏曲,国学,古文,书法,工匠精神,带到了全世界。……不一样的文娱,生活向,幕后一点,看烧烤小师傅带给这个世界温暖和力量。*****【叮!插播广告,书友群755058077】
  • 灭劫屠魔破天

    灭劫屠魔破天

    玄牝令现天下变,群英璀璨、仙路重生、妖族复苏、魔自东来,人族,以何御之?
  • 青龙·白虎

    青龙·白虎

    第一青竹山,雾雨迷蒙,鬼火飘忽而至,荒芜山地有杀人别院,数人惨死其中,是鬼魂作祟还是机关埋伏?百川院一百八十八牢被破,五位魔头越狱在逃掀起血雨腥风,何人所为?角丽谯隐秘传书,竟吸引江湖奇侠踏破异地古墓,寻人寻财?菊花山上神秘湖泊,水面成百骷髅眼睛飘荡,水中上千骷髅头颅倒映...
  • 变强全靠吃

    变强全靠吃

    穿越到能修炼的异世界,武徒凶狠,猛兽横行,变强全靠吃
  • 太古荒龙

    太古荒龙

    少年偶得千年火煞,武脉觉醒,引动天地元气入体……云天大陆风起云涌,天才辈出,百家争锋,故老相传:“升龙变,武仙现。”武道尽头究竟是什么……
  • 县长门

    县长门

    这是一部社会政治体长篇小说。作者以挂职副县长五年的切身经历和透彻感悟,通过对崆山县一年间所发生的——县长车祸、群体上访、煤矿透水、招商困境、情感漩涡、绯闻陷阱、从政规则、智斗记者、项目窘情、产业纷争、深夜逼官——等一系列重大事件的可信叙述和艺术描摹,以丰盈鲜活的细节铺陈和崭新的人物形象塑造,再现政界领导干部诸如县委书记、县长、副书记、副县长们忍辱负重的日常生活及工作的原生状态,揭秘鲜为人知的“执政”内幕和生存困顿,还原给读者一个真实的阶层而并非当下现有文学模式中凭空臆想的概念化“官场”。
  • 成大事必具的10种性格

    成大事必具的10种性格

    十大成功性格,挖掘你性格中的优势,改造你性格中的缺陷,教你成功。究竟什么样的性格才能有助于我们成大事呢?本书运用了大量生动而真实的事例,将有助于我们成大事的性格分为十类。分析这些性格与成大事的关系,目的在于帮助想有一番作为的朋友强化自己性格中有力的部分,弥补自己性格中的缺陷和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