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7436300000003

第3章 价值取向·知识消长·典籍分类

——中国古代知识分类与典籍分类探源

目前已有的文献学史,不是按朝代顺序进行叙述,就是按著作内容进行归类。它们写法上虽有不同,但缺陷却完全一样:都忽视了社会的价值取向和古代知识的消长。如果忽视了社会的价值取向,文献学史就只能“就事论事”;如果忽视了古代知识的消长,文献学史就只是“自言自语”——古代知识系统为什么要如此建构?经史子集为什么要如此排序?古代典籍按什么标准进行分类?撇开了价值取向和知识消长,文献学史便失去广阔的语境,也没有理论的深度,甚至缺乏可理解性。分类是古典文献学非常重要的层面,本文试图以中古与近古文献学发展史为例,从价值取向、知识消长与典籍分类三者的关系,来追寻古代知识分类和典籍分类的深层原因,并阐述自己关于文献学史写法的一些浮浅构想。

一、《七略》的完成与嬗变

西汉儒家定于一尊后,刘向、刘歆父子以儒家思想整理古代的知识秩序,完成了综论百家之学和部次天下之书的伟业,这一成果保留在班固《汉书·艺文志》(后文简称《汉志》)中,该志主要是《七略》的节本。《汉志》称《七略》“有《辑略》,有《六艺略》,有《诸子略》,有《诗赋略》,有《兵书略》,有《术数略》,有《方技略》”[1],其中《辑略》是诸书的总要,所以《七略》实际上只将图书分为六部。这是我国第一次大规模的图书分类,也是我国第一次系统的知识分类。“六略”的秩序首列“六艺略”以明尊经之旨,强调学术以六经为归,而人伦以孔子为极;其次是“诸子略”,因诸子十家“虽有蔽短”,而其“要归亦六经之支与流裔”[2];再次是“诗赋略”,因诗、赋都源出于《诗经》,也可以说是经的“支流”;最后接下来依次是“兵书略”“数术略”和“方技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属于思想情感世界,向人们展示思想观念和道德诉求,而“兵书略”“数术略”“方技略”则属于技术层面,向人们提供当时人的知识范围和生活技艺。“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前“三略”属于“道”,后“三略”属于“器”。六略的排列秩序无形中凸显了汉人心目中知识的等级秩序。

对于汉代的文献学史可从三个层面阐述:一是有多少著名文献学家,有哪些主要成就;二是有哪些主要特点;三是为什么有这样的成就,为什么形成了这样的特点?已有的文献学史其笔墨主要都集中在第一点,其次是阐述第二点,而基本不涉及第三点,因而这样的文献学史停留于现象的描述,它们只能让人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如果将《汉志》中的《诸子略》与司马谈的《论六家要旨》进行比较,就不难发现文献学家的价值取向,不仅决定了典籍的分类,也决定了知识的等级。司马谈认为“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3] 在六家诸子中,司马谈推崇的是道家而非儒家,认为道家集各家各派之大成,而班固则认为“儒家者流”,“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最为高”[4]。这样我们就容易理解,在《论六家要旨》中,儒家只杂于其他各家之中,在班固的《诸子略》中,儒家则置于各家之首。东汉定于一尊的儒家思想是国家的意识形态,儒家经典和思想都具有不容置疑的地位,难怪班固指责司马迁“其是非颇缪于圣人,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述货殖,则崇势利而羞贱贫,此其所蔽也”[5] 。这里可以看到文献学史与思想史的“纠葛”,我们无法撇开“思想”而谈“文献”。

同样,更不能撇开“知识”来谈“文献”。这一历史时期最著名的私家书目中,远绍“七略”流风的当数王俭的《七志》和阮孝绪的《七录》。《七略》虽名义上称“七”而实际上只是六分,王俭的《七志》名义上称“七”而实分九类:“一曰《经典志》,纪六艺、小学、史记、杂传;二曰《诸子志》,纪今古诸子;三曰《文翰志》,纪诗赋;四曰《军书志》,纪兵书;五曰《阴阳志》,纪阴阳图纬;六曰《术艺志》,纪方技;七曰《图谱志》,纪地域及图书。其道、佛附见,合九条。”[6] 改“七略”中的《六艺略》为《经典志》,是因为“经典”更具有包容性,后来“四部”中的“经部”之名便源于王俭的《经典志》。改《七略》中的《诗赋略》为《文翰志》,是因为王俭所处的时代文体日繁,诗赋只是众体中的两种文体。不只分类因典籍而变,类名同样也因文体而改。特别是《七志》中的佛、道二志,可以看出道教在齐梁间的兴盛,也可以看出佛教在南朝的传播。阮孝绪自称《七录》的撰写“斟酌王、刘”,在图书分类上与《七略》和《七志》一脉相承。《七录》中列《经典录》内篇第一,名和序都依《七志》。他认为“刘氏之世,史书甚寡,附见《春秋》,诚得其例。今众家纪传,倍于经典,犹从此志,实为繁芜”,因而,突破《七略》和《七志》史附《春秋》的成例,列《纪传录》为内篇第二。“七略”中原有《兵书略》,南朝时“兵书既少,不足别录”,所以将诸子与兵书合为《子兵录》内篇第三。王俭将《七略》中的《诗赋略》改为《文翰志》,到阮孝绪时文集日兴,“变翰为集于名尤显”,于是他在《七录》中列《文集录》为内篇第四,列《术技录》为内篇第五。将《佛法录》列为外篇第一,反映了“释氏之教实被中土”的事实,列《仙道录》为外篇第二。《七志》中“先‘道’而后‘佛’”,《七录》中“先‘佛’而后‘道’”[7],便涉及文献学家宗教信仰的差异和对宗教的不同认知。

从《七略》及其嬗变的情况可以看到,书以类而分,类因书而明。有其学必有其书,有其书必有其类,因此,图书分类不可能“一劳永逸”,它必然随着知识的消长而变化。

二、四部的确立与完善

古代知识的存在形式相对单一,书籍是知识最重要的载体,因而典籍分类与知识分类基本可以重叠。文献学史阐述典籍分类的变化,当然离不开历史上知识的消长。不少历史学家和知识社会学学者,从国家馆藏目录、史志目录及私家目录所登录的书目,来追溯历史上各种知识的兴衰;反之,文献学家则应从各类知识的兴衰,来揭示历史上典籍分类的变化。遗憾的是,现在我们看到的文献学史,基本上与相邻的知识学“老死不相往来”。

从东汉到宋元这段时间,正好是中国古典文献学发展的关键时期,因为这一时期古典文献学完成了从《七略》到“四部”的转换。《七略》成熟于两汉,“四部”定型于唐朝,中国古代的图书分类和知识分类,都是在这两种分类法之间徘徊,隋以前大多是沿袭《七略》而稍加改变,唐以后大多在“四部”基础上而略加完善。四部分类法最终为什么取代了《七略》呢?要回答这个问题便绕不开各科知识的消长和文献学家的价值取向。

关于四分法的起源,学术界仍有争论,分歧主要集中在四部分类法始于魏郑默的《中经》,还是源于西晋荀勖的《中经新簿》。在魏晋南北朝这三四百年中,中国学术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首先,诸子逐渐衰微而文集日益兴盛。两汉虽然文章渐富,诸子与诗文判然分途,但作者“皆成一家之言,与诸子未甚相远”,所以贾谊奏议一类文章都收入《新书》。《后汉书》和《三国志》文士传中,只称著诗、赋、碑、箴、诔若干篇,从来不说有文集若干卷,建安以后“文集之实已具,而文集之名犹未立”[8]。章学诚认为自从挚虞作《文章流别论》后,文士才纷纷汇集古人诗文标为“别集”。文人不可能拘守一家之学,自然很难成为专门之家,社会既没有诸子存在的空间,也没有产生各家各派的学术条件。从曹植“人人自谓握灵蛇之珠,家家自谓抱荆山之玉”[9],到刘勰所谓“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文人不再在“成一家之言”上下功夫,而是在语言翻新上变花样。他们以各种各样的文体,表达矛盾复杂的思想情感,这些作品大都属于文学创作,很难归于诸子的某家某派,通常由他们自己或后人结为文集。在《汉志》中,《诗赋略》仅有作家一百零六人,体裁仅收诗赋两体。到魏晋南北朝之后,体裁上不仅“辞赋转繁”,而且产生了许多新文体,作家和作品更是大量涌现,从《隋书·经籍志》(后文简称《隋志》)中录得的书籍来看,总集通记亡书共两百四十九部,五千二百二十四卷,这些总集不仅由魏晋南北朝人编成,总集中的诗文也基本上是魏晋南北朝人的作品。别集通记亡书共八百八十六部,八千一百二十六卷,其中后人编的秦汉总集只有一百五十七卷。

其次,历史著述的勃兴。如《隋志》史部正史类收录的六十七种史著中,六十一种为魏晋南北朝人所撰;在古史类三十三种史著中,魏晋南北朝的占三十一种;在杂史类七十种中,魏晋南北朝的占五十七种;史部的其他各类著述中,魏晋南北朝的都是两汉的几倍或上十倍,即使除去两汉史著的亡佚等因素,魏晋南北朝的史学著述仍然远远超过两汉。《汉志》史书附于《春秋》,到了魏晋南北朝,数量庞大的史书便由附庸蔚为大国。

《七略》的分类法显然不能适应新的变化,继承《七略》的《七志》和《七录》,也不得不将原来的《诗赋略》改为《文翰志》或《文集录》,《七志》虽然仍将史部附于《春秋》,到《七录》就从《春秋》中析出众史。另外,《七略》中原来的《兵书略》典籍少得不能成类,《诸子略》中如墨家、法家、名家都已消亡,《七录》只好将诸子与兵书合为《子兵录》。但是,无论《七略》还是《七志》《七录》,都无法满足当时学术的变化和知识的消长,有些典籍在这种分类法中无类可归。章学诚早就敏锐地看到从七略到四部是势所必然:“七略之流而为四部,如篆隶之流而为行楷,皆势之所不容已者也……凡一切古无今有,古有今无之书,其势判如霄壤,又安得执七略之成法,以部次近日之文章乎?”[10]

荀勖《中经新簿》“分为四部,总括群书。一曰甲部,纪六艺及小学等书;二曰乙部,有古诸子家、近世子家、兵书、兵家、术数;三曰丙部,有史记、旧事、皇览簿、杂事;四曰丁部,有诗赋、图赞、汲冢书。大凡四部,合二万九千九百四十五卷”[11]。荀勖的四部和《七录》一样,将史籍和类书析出《春秋》之外,将兵书、术数并入诸子之中,这样就形成了经、子、史、集四部。到东晋李充编《晋元帝四部书目》时,史学体裁更为多样,史学著述也更为繁富。“因荀勖旧簿四部之法,而换其乙丙之书”[12],从此以后,经、史、子、集就成了中国古代学者所谓“四部之学”。

四部的成熟形态当然是《隋志》。《隋志》将当时所有典籍分为四部四十类,它既采用了从《中经》《中经新簿》到《晋元帝四部书目》四部分类法的框架,又吸收了从《七略》到《七录》细分小类的成果,一千多年来被公私目录奉为圭臬。《隋志》在四部中容纳了七略所有的小类,包罗了所有现存的新旧典籍,然而,它包罗万汇的优点恰恰暴露出它大杂烩的缺点:

(一)它在划分典籍时常常自乱其例,四部像一种什么都可以装的大型丛书,如经部将作为纲纪的六艺与舛谬浅俗的谶纬并列,史部将地理、历法与史书同门,子部更将虚论其理的诸子与专言迷信鬼怪的术数方技共处,这使得经不像经,史不像史,子不像子。

(二)各小类也没有统一的分类标准——时而以体分,时而以义别,这样图书分类既会发生混乱,“辨章学术”更无从谈起。

(三)经、史、子、集四部既非学科又非流派,失去了《七略》“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功能,《七略》每一小类“必究本末,上有源流,下有沿袭,故学者亦易学,求者亦易求”[13],所以章学诚感叹“然则四部之与七略,亦势之不容两立者也。七略之古法终不可复,而四部之体制又不可改,则四部之中,附以辨章流别之义,以见文字必有源委,亦治书之要法”[14]。

(四)更为严重的是《隋志》的编者精英意识太强,在价值取向上尚虚理而轻实学,崇“形而上之道”而贱“形而下之器”,“生生之具”的实学都不能独立成部,全淹没在属于人文的“经、史、子、集”之中。姚名达对《七略》多所指责,但肯定《七略》“视实用之‘方技’‘数术’‘兵书’与空论之‘六艺’‘诸子’‘诗赋’并重,略具公平之态度”[15]。《隋志》将《七略》中的“方技”“数术”“兵书”并入子部,将历法和算数划归史部,赤裸裸地表现出价值取向上的偏颇——在知识等级上,弘玄虚之“道”而抑实用之“器”;在社会实践中,必然尚虚而不务实。《七略》中“方技”“数术”“兵书”三略,还能与“六艺”“诸子”“诗赋”并列,到了《隋志》就没有给自然科学留下独立的空间,四部中基本上是人文的天下。流风所及,我国唐宋以后的读书人,不是闭门谈玄论学的文史学者,便是登高赋诗的墨客骚人。

四部分类法后来成为官方和私家目录的定法。可是,《七略》不能适应知识的消长,“四部”又混淆了学术源流,由于中国古代文献学家大多有学派观念而无学科意识,他们只能在《七略》与“四部”之间打转,所以像章学诚这样思想敏锐的文献学家,虽对四部多有不满,但对它又只能徒唤奈何。

三、四部的承传及挑战

至南宋才出现一位敢于挑战四部分类法的文献学“壮士”——郑樵,他的《艺文略》是“对于四部四十类成法”的一次“彻底破坏”,“对于小类节目之分析,不惮苛细,其胆量之巨,识见之宏,实旷古一人”[16]。他以其过人的胆识,打破了四部分类所建构的知识系统,并在当时已有的知识类型基础上,依据自己的“类例”原则,重新建构了我国古代的知识系统:“《七略》者,所以分书之次,即《七略》不可以明书。欲明天者在于明推步,欲明地者在于明远迩,欲明书者在于明类例。噫!类例不明,图书失纪,有自来矣。臣于是总古今有无之书为之区别,凡十二类:经类第一,礼类第二,乐类第三,小学类第四,史类第五,诸子类第六,星数类第七(《艺文略》中名为‘天文类第七’——引者注),五行类第八,艺术类第九,医方类第十,类书类第十一,文类第十二。经一类分九家,九家有八十八种书,以八十八种书而总为九种书可乎?礼一类分七家,七家有五十四种书,以五十四种书而总为七种书可乎?乐一类为一家,书十一种。小学一类为一家,书八种。史一类分十三家,十三家为书九十种,朝代之书则以朝代分,非朝代书则以类聚分。诸子一类分十一家,其八家为书八种,道、释、兵三家书差多,为四十种。星数一类分三家,三家为书十五种。五行一类分三十家,三十家为书三十三种。艺术一类为一家,书十七种。医方一类为一家,书二十六种。类书一类为一家,分上、下二种。文类一类分二家,二十二种,别集一家为十九种,余二十一家二十一种书而已。总十二类,百家,四百二十二种,朱紫分矣。散四百二十二种书可以穷百家之学,敛百家之学可以明十二类之所归。”[17]“十二类,百家,四百二十二种”,不只囊括了当时所有知识类型,还对这些知识类型进行了重新建构,另起炉灶构架了知识系统的“鸿纲”。这一新建构的知识系统最大的优点,是将人文知识、社会科学知识与自然科学知识“朱紫分矣”,让许多知识类型剥离经、史、子单独成为一类,让“道”与“器”、“理”与“艺”比肩而立。明人胡应麟也充分肯定他对知识的建构和对典籍的分类,更由衷赞叹他总群书敛百家的宏大气魄:“郑氏《艺文》一略,该括甚巨,剖核弥精,良堪省阅。”[18]的确,郑氏所建构的知识系统,“鸿纲”构架既“该括甚巨”,局部子系统也“剖核弥精”。

从这个知识系统的“鸿纲”构架来看,郑氏所分的十二大类对当时所有知识几乎囊括无遗,既表现了他极其开阔的学术视野,更显露了他难能可贵的学科意识。譬如,别“礼类”“乐类”“小学类”于“经”之外,出“天文类”“五行类”“艺术类”“医方类”“类书类”于“子”之中,就显示了郑氏的卓识。“礼”在古代是随时而异的礼仪法制,自然不能与亘古不变的“经”类同条,“小学”是古代人人需要诵习的文字,当然不可与深奥的“经”类共贯,“医方类”属于治病救人的“技”,“诸子类”属于立言明道的“理”,四部将“医方类”并入“诸子类”有何理据?“艺术类”表现人类感性的直觉与想象,“诸子类”表现的是人类理性的抽象与思辨,将“艺术类”与“诸子类”合而为一岂不更为荒唐?郑氏所分的十二大类中,除“经类”和“类书类”属于丛书性质外,其他十大类已具有现代意义上的学科知识特征。姚名达在《中国目录学史》中说:“向来目录之弊,惟知类书,不知类学。类之有无,一依书之多少而定。司马谈分思想为六家之旨,后世徒存其遗蜕于《子部》,而不能充之于各部。乃至以不成学术之名称,猥为部类之标题,自《七略》《七录》已不能无其弊,《隋志》以下抑又甚焉。”[19]“惟知类书,不知类学”的根源是文献学家没有学科意识,“四部”中的“经”“子”“集”三部都不是学科名称,而完全是三种丛书,“史”虽然在现代是一级学科,但“四部”中的“史”部十分庞杂,依旧是部类而不能算学科。郑樵以十二类取代四部成法,在进行典籍重新分类的同时,也建构了全新的知识系统。

郑樵为什么要进行知识的重新分类呢?由于《艺文略》在学术史上的意义至今还没有被人们充分认识,当然更少人追索这种分类的深层原因。他重新将四部厘为十二大类,与他重实学而轻空言的知识论取向息息相关。他一生轻视“以虚无为宗”的“空言”,倡导攸关“生生之具”的“实学”。[20]只有明了他这种知识论的价值取向,我们才能理解他为什么“要”这样分类,只有了解他的知识结构和学术追求,才能理解他为什么“能”这样分类。“总古今有无之书”“区别为十二类”,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他抑“空言”而扬“实学”的价值目标,更体现了他“敛百家之学”的雄心壮志。

这里只能勾勒中古与近古文献学史的粗略线条,旨在阐述知识消长、价值取向与图书分类之间的内在联系。此外,要想编写一部有理论深度的文献学史,还必须考虑到如下几个方面:知识形态的变化与文献庋藏方法的更新、知识传播与文献校勘、知识存亡与文献辑佚、知识产生时代与文献辨伪,这些层面容当另文讨论。

原刊《江汉论坛》2013年第12期

同类推荐
  • 肃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酒泉民歌(下)

    肃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酒泉民歌(下)

    本书共收录民歌二百多首,根据歌词内容分为“生活类”、“传说故事类”、“爱情类”等。
  • 芸编指痕·书话编

    芸编指痕·书话编

    精选了郑逸梅写人物、谈掌故、品艺事、话图书的文章上百余篇,撷英采华,变成这部郑逸梅美文类编。共分人物编、书话编、掌故编、艺事编四辑。所选皆为郑文精粹,而又以类相从,可以和而观之,也可性有偏嗜,各取所好,一编在手,尽享快乐阅读的陶然之感。
  • 落花镇

    落花镇

    本书是一本散文作品集,作品包括:“到阳村去看油菜花”、“三嫂的手镯”、“天堂里的红嫁衣”、“干了这杯酒”、“来年的来年”等。主题积极,内容健康,语言流畅。
  • 童年论

    童年论

    近年来,学界对童年社会学研究的兴趣与日俱增,本书旨在介绍这一研究领域中的主要发展情况。在当代社会学和人类学研究的基础上,本书建立了童年研究与社会学理论之间的联系,呈现了它的历史、政治和文化维度,并通过对童年的社会结构性特征及其日常生活背景的深入分析揭示了童年的社会建构特征。本书并不是根据家庭、学校和玩耍这样的传统类别,而是围绕空间、时间、文化、身体和工作这样的主体来组织内容的。通过这种方式,本书分析了近年来童年研究中新的研究方法的差异,以此为童年研究领域提供有价值的启示。
  • 蟾溪流韵

    蟾溪流韵

    连德仁先生的《蟾溪流韵》即将付印,嘱我写序,诚惶诚恐。对诗词,我并不精通,但确是个爱好者。我始终认为,好诗歌不是写出来的,而是从心底喷涌而出的。其鲜活的灵魂是无法隐藏的。读完连先生的诗集,酣畅淋漓,更加深了我这一认知。
热门推荐
  • 穿书之佛系种田

    穿书之佛系种田

    穿进书里的章玉秀只想父慈母爱,再带着小团子弟弟佛系过日子,麻烦却总是自动找上门。女配作完女主作,男主追完男配献媚,章玉秀无奈:能让我安静地种种田卖卖花灯么
  • 萌妻养成i妖孽老公不好惹

    萌妻养成i妖孽老公不好惹

    她木言兮何时受过这种气,好歹她也是金牌杀手吧,怎么有种像是被狼盯上的感觉,而且还是色狼,走哪跟哪,阴魂不散,“颜毅泽,你好歹也是King吧!怎么跟个小孩一样幼稚,你到底想怎么样?”颜毅泽盯着她似笑非笑,“你说呢?小兮兮?”看着他那眼睛里闪着精光,木言兮泪了。不就是“不小心”和他来了个一夜情嘛,至于这样吗?萌妻养成:妖孽老公不好惹
  • 仙界之路

    仙界之路

    看一位落魄少年在逆境之中,不畏艰苦,勇敢斗争,用自己的智慧描绘出一幅令人震撼的仙界风云,成为世人所崇拜的英雄。
  • 携光渎血

    携光渎血

    屡次梦到古遗迹里的魔王,它是叫撒旦么?好像大家都忘了它,忘了1000年前的那次战争。鳞云12岁,正好是"测魂"的日子,西暗初中,学校内怪人入侵,肖老师为了保护大家而死。鳞云是否能逆转学院覆灭的危机?是否能.....驾驭撒旦的逆天邪力?我是个恶人么......
  • 网游之狂贼逆天

    网游之狂贼逆天

    杨铭为了追求女神踏进了一款名叫起创的游戏,而在这个游戏里杨铭遇到了一系列的奇葩NPC,最后杨铭明白了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游戏。这就是丧(bu)心(ren)病(zhi)狂(shi)的极度中二病游戏!--------------------------本书前面慢热,没耐心看前面可直接跳到第二卷观赏
  • 全能房客

    全能房客

    要在江湖混,最好是光棍。我没有在江湖,江湖上却依然有我的传说。我叫秦书豪,人称禽兽好。我住在两百多平米的公寓内,里面住着很多吃人不吐骨头的小魔女。她们叫我全能房客,会装情人,会当家长,会杀人,会飙车……“你找警花?在我房里暖床呢!”“什么?你们护士长有了?我要当爹了?”“小萝莉别乱动,小心走火。”“你怎么比陈老师还敬业?你这个女侦探别把我们的事情公布啊!”“唐总,我是个正经人,不是你想的那样。”“爸爸,为什么我有那么多妈妈呀?”“秦书豪算你狠,下辈子我一定让你在骨灰盒里忏悔!”--PS:纯洁请绕道,不纯洁请进道。签约保证,每天2更,每个月那么一两天外。收藏,推荐,点击,留言,乃是在下的无上荣幸、
  • 九头鸟之歌

    九头鸟之歌

    武汉爆发疫情前夕,一对在高中时互生情愫的青年,分别七年后在机场意外相逢。在武汉封城后,女主人公作为一名重症监护室护士,坚守在医院病房抢救生命,男青年参加了志愿者车队。俩人在这段非常时期里互相鼓励,演绎了一场非常吋期的非常恋爱。
  • 《太空宇航知识篇》(五)

    《太空宇航知识篇》(五)

    科普知识百科全书:太空宇航知识篇能帮助广大读者增长知识、开阔视野,结合当前新的知识理论,根据青少年的成长和展特点,向青少年全面又具体重点的介绍了自然知识。
  • 绝色三公主:邪皇的杀手妻

    绝色三公主:邪皇的杀手妻

    为完成任务,命丧黄泉。老天怜惜,异世穿越,成为举国皆知的废材加花痴的公主。笑话!她是废材那天下便无才;她是花痴,那全天下人明都是花痴吧。沾手而来的天赋;灵宠;美男。看一代特工在异世如何大放光彩。“小月儿,为夫给你暖床吧!”“呵呵!不用不用,小琪已经去了”“什么,一只小兽兽怎么能给小月儿暖床呢”某男怒气冲冲的走进房间,接下来一声声凄惨的叫声在天空中响起。
  • 尹家小姐千金难求

    尹家小姐千金难求

    相闻,京城是人人向往的地方八街九阴,车水马龙。可谁知十几年后竟被凭空杀出来的一姓尹的小姐所改变。都说她啊比那冰冻三尺的河水还要凛冽几分。听说慕家有一小公子冷若冰霜这世上几乎没有什么事能让他有几分热爱。可是直到遇到尹白慕少的那一颗心热情似火世人都说“说好的冷面寒铁满不在乎的呢”(1v1)双洁。“老婆大人,你的头发没弄好我来帮你”尹白看着世界顶级造型师做的发型“……”“老婆夫人,你的指甲长了我来帮你”看着早上刚剪的指甲“滚”